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年龄(岁)性敏感区行为特点

口唇期0~1 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1~3 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6~11 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12~18 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2分)

(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埃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

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内容

婴儿期(0~2岁)信任对怀疑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4~7岁)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混乱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以上)完善对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二者主要区别是:

1)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置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艾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经典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汇总

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始创,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895年《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真正开始。从这之后,弗洛伊德便有了许多追随者,在此期间一方面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正,另一方面他的弟子们也由于日益不满其理论和方法,先后与其分道扬镳,从而出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最初流行于德语国家,后来精神分析运动从欧洲转到美国。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又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与扩充,形成了哈特曼、艾里克森等人的自我心理学派和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的社会文化学派。这两个学派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和本能的因素,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1]。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经典精神分析。 一、经典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其运用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根据催眠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东西。来访者在进行自由 联想时,咨询师要求来访者毫无保留地将其感觉到的东西全部说出来,并对其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即病的起因为止。因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 (二析梦 梦的分析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理解潜意识的 “最佳之路”。将其看成是潜意识的流露。因此,在他对潜意识的描绘中常常具有隐喻的特征,每当他谈到“潜意识”就会去寻找其背后的隐义。他把梦看作是个体愿望的达成,所以在他看来梦是具有绝对意义的。他认为梦的工作是通过凝缩、置换、视象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够回忆起来的显梦。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把这显梦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隐义,找到病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1.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 弗洛伊德在70诞辰庆祝大会上公然谢绝对他的潜意识的发现者的尊称,并说“在我以前的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发现了潜意识” 1895年,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书,他们对歇斯底里的观点开始从纯医学生理学角度转向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角度,歇斯底里的无意识原因首次以精神分析的面目出现。 1900年,他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提出了潜意识理论。 1915年,在《无意识》一书中,弗洛伊德详细介绍了他的潜意识概念 弗洛伊德在早期按心理地形学的方法(定位模式)(topographical model),将人的精神结构划分为意识(Cs)、前意识(具有变成意识的可能)(Pcs/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cs) ①凡是无意识的,就是未知的 “意识居于一个巨大的、不为人所知的、看来很晦暗的王国的表层” “无论何种心理历程,我们若由其所产生的影响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同时又无从直接觉知,我们即称此种心理历程为潜意识。” ②“心理结构主要是潜意识的” 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的描述中,所有的心理事件均始于潜意识,潜意识的想法只有通过审查,才能变成意识,如果它通不过,就不会被允许进入意识。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中,潜意识内容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它不存在理性经验的成分。 “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础。潜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虽然也许停留在那个原始阶段上,但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性爱与文明》” “意识一般说来是一个十分短暂的状态。意识之为意识,只是一时的现象”(——《精神分析纲要》)。 “心理活动本身是无意识的。意识只能像感官感觉外部世界一样去知觉它”(——《无意识》)。 意识起源于潜意识,并且是一种使潜意识适应外部世界的工具。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 “只承认意识的心理学从来没有能够解释明显依赖于意识之外的其它因素的现象,只是停留在那些被割断顺序的阶段上”(——《精神分析纲要》)。 “研究意识的心理学并不能理解精神的正常功能,正如它不能理解梦一样。心理学所能支配的仅仅是关于有意识的自我知觉的资料,这种资料已经在任何方面都被证明不足以探测丰富多样、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提示其相互联系以至认识其失调状态的决定因素的”(——《精神分析纲要》)。 弗洛伊德强调,③潜意识主要来自于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那些备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因此,它往往是个人的、经验的,并总是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被压抑的“性欲”有关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各种本能冲动。 “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内容就象一个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 其二是被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相背离的。 本能冲动为社会和道德所不容,它们被迫滞留在潜意识中,这是由压抑促成的。压抑是一种活动,它积极地、着力地反对不可接受的想法进入意识,是一种动力行为,而非关闭行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析了病人的梦、随意的谈论、不其然的联想以及儿时的记忆,认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激烈冲突都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文化。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得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他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在他看来,人格的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个人的性生活并非开始于青春期,儿时开始于婴儿期。因为性本能虽然是天生的,但它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改变,这也就是说,本能的成熟会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一些特殊的痕迹。因此,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力即欲力就会慢慢的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性其他的部位,婴儿就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人格发展阶段。他按照年龄顺序,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6个月),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2岁以后)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征。如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所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影响。再如性器期时候儿童的依恋情结的发展正常与否会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性格特征和男女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儿童的成长随着性欲的发展由自恋发展到恋他。他用古希腊两个神话构成的两个情节,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来证明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亲近母亲的结论。他的这种以泛性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禁欲主义的反抗,同时,他把性的问题大胆的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注意研究心理的自身规律,重视性心理对常人的心理神经的形成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他的研究方法上是值得质疑的。它采用非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喜欢用面谈、自由的联想以及梦的解析等方法来研究少数临床病人的生活史,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大众,如并没有证据说明可以从人的口腔期及肛门期的活动预测其今后的人格,也没有证据说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那五个时期。另外,他忽视了人的性心理的社会性,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作用,自然性陷入了生物化的境地,他也忽视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夸大了人的性欲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我们需要用一个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目前,整个世界的文化,已经进入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百花齐放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是21世纪整个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大势所趋,也必然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辉煌发展的开始,必将带来人类社会发展有史以来第二个“轴心时代”。突破它,将引领整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并产生宗教、哲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一系列历史性革命。 心理学做为一门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只有近几百年的历史。它将人本身的科学发展,上升到科学高度的起点。因此,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今后一百年内,心理学如果不提到弗洛伊德,就不叫心理学。弗洛伊德是岂今为止,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它发现了人类最深层次心理活动规律。 没有他,就没有心理学的今天。他将人的意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通俗地可概括为,人类大部分意识都是潜意识的化身,意识来源于潜意识的需要,并变化形式,经过前意识的审查,最终变化成为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进一步分析,人类形成的大部分意识都是虚构和妄想,都是自身无法做主的自然过程,潜意识是背后的动力和目的,人类自身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他曾经说过:“抛开人类自以为是的理性和逻辑,人类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意识产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是来自于潜在的动力。并且,他把其称为生物的死亡本能,生的本能,等等。对本能的性质,弗洛伊德将其形容为不分善恶的满足、追求快乐的需要,没有任何原则的生物需要。人类意识来自于本能,并把他化装成人类可以接受的、符合道德的理性显现,以及伴随理性的行为活动。 对人类自信心的三次致命打击:一次是哥伯尼日心学说,打破了地球是宇宙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咨询期中作业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理解: 精神分析理论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个学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主要的部分有: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性心理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的分析、移情的分析、解释等。 (二)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主张从过去了解现在、对梦境进行分析,注意观察和运用移情关系。 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 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适用领域: 1、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实践 弗洛伊德提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时的依据就是他在做医生时治疗经验的总结,所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后必然在临床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经典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有:自由联想、、沙盘和绘画技术等等。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方面的分析观察,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精神分析的原则和理念,采用现代的咨询模式,可以在数月内短期治疗,精神分析正逐渐走向实用、普遍和有效。 2、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应用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c3707749.html,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作者:李敏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 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 伊德人格理论中有三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这三重人格结构失调,或者被外界力量所破坏,就会使人产生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加以治疗的话,还会损害人格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为此,文章将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三重结构;焦虑;自我防御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不仅开始向外太空探索,更是不忘研究自身,讨论人格问题。人格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只有真正认识了自身,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弗洛伊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格问题,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人格理论,正是人格理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作为社会动物,是如何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的。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 (一)人格结构 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提出过一次修改,一开始他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将人格这一整体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部分。但实际上他认为人的思想是由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共同构成的。这里的潜意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意识,也就是它一直存在着,但是我们自己却对它的存在毫无知觉。弗洛伊德表明,潜意识是人的原始冲动,这些冲动是在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受到本能驱使。意识是人类自身能感觉到的,它起到一个约束作用,可以压制人类内心的本能和欲望。人们的活动往往表现出来的都是受到人类意识的影响,但其实意识只是人格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是一个人的精神主体。 后来,弗洛伊德对“二部人格结构”进行了修改,他又重新提出了“三部分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我们熟悉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人格结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并不遵循我们所处社会的社会原则,但是它是建立人格的根基。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它会自然地摆脱痛苦,远离痛苦,向着快乐靠近。而自我意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来的,它受到一个人成长环境和所得教育的影响。超我,是已经被社会规范化的自我,他处于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顶层,可以完全遵循着道德标准来进行生活。超我指导着自我,限制着本我。人格构成的三部分分别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追求,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生活,而超我则是在追求完美。只有这三种人格协调发展,一直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人格的健康和正常,一旦哪个人格出现了不协调,这个人的精神方面就会出现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关于人格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理论。意识个体目前能够知晓的心理成分。 前意识当前不能意识到,但是能够很容易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信息。 无意识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成分,储存着被压抑的原始本能驱力、记忆以及情绪。 压抑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认为,不愉快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知晓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无意识。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生而具有的无意识心理成分运用初级加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遵循快乐原则。 力比多性饥饿和渴的生命本能力量。 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企图寻找即时的满足避免痛苦而不管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初级加工思维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试图通过对需要对象形成欲望-实现的心理表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通过安全现实的方法来满足本我需要的企图。 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实施执行道德约束和力求完美从而与本我的欲望对抗。 良心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完美行为的标准。 置换一种防御机制个体将攻击或性感受从最初的目标转向安全的人或事物。升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置换方式对社会有害的目标被社会允许的目标代替总的来说是对社会最好的置换方式。 认同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参照生活中成功获得满足的个体。 性敏感区域刺激时释放性能量的身体部分。 心理性欲阶段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的性能量寻求不同满足途径的发展时期。 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从出生到1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本我的满足集中于口腔。 口唇依恋型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暴饮暴食吸烟以及其他口腔活动寻求快感。 口唇侵犯性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口头对他人敌对获得快感。 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从1岁到3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快感的获得来自于肛门。 肛门便秘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吝啬的顽固的固执的和冲动的。肛门排放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冷酷攻击性的凌乱和无序的。 生殖器期弗洛伊德认为3岁至6岁时心理性欲的第三个阶段快感的满足来自于生殖器。

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是完全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发现人们内心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行大量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对我们行为、举止、生活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大胆猜想和验证,提出无意识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提高,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本能学说、梦的学说。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 早期,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相当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1)“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2)“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受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阙之下,但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无意识是生物本能和人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的积淀,是人的原始性、自然性本能的盲目动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层。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无法克制的强烈要求发泄的一种心理能量,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其规律是不断企图渗入意识的层次中,通过获得本能欲望的满足而得到愉快,并避免对本能欲望的压抑。无意识是人的内驱力之源,其中本能、欲望和各种冲力赋予人的一切活动能量。(3)“前意识”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是调节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说 摘要: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主要内容,从二部人格结构说到三部人格结构说的发展系统的解释了人来的精神世界,其结构理论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人格结构 潜意识 前意识 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和谐统一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一种内部控制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控制着在在一切给定情景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一)关于二部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格结构属于以无意识为主的二部结构,无意识、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结构(无意识又包括潜意识和前意识)。意识是指我们平时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支配是最无力的。潜意识是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极其代替物。主要由本能的欲望,尤其是性的本能欲望为主,是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的。而前意识是阻止潜意识中那些不为人们接受的观念、想法混入意识层面。潜意识虽然被阻止,但它仍然是人思想活动的内驱力,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和谐。弗洛伊德由此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理论。即潜意识在冰山之下,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之间就是前意识。从本质上来说这不只是一种人格结构模型,更是一种人格动力学模型。 (二)关于三部人格结构理论 后期弗洛伊德重新修正了人格结构理论,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模型,用本我,自我,超我取代了前面三个概念。 本我与潜意识相对应,是一种杂乱的不稳定的被压抑的本能的欲望,里面包含了不为法律的规范和人们的社会道德所接受的本能冲动。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又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指的是有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而性本能则指与性欲与种族繁衍。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不管什么道德原则价值,它只专注于自己的内部需要。 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一部分,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通过自我典范确立人行为的道德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的行为,从而产生愧疚感。 自我指的是有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并依照现实原则进行活动,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的出现。比如一个女人在逛街时想买新衣服,而资金紧张宁可不买也不会去偷去抢。这就是自我在起作用。 其中,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自我和超我都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它们三者之间相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张昱教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著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著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浅析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症与神经症的病人时发现,通过催眠暗示和宣泄法让病人重新回忆起过去的经历、体验和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或将产生症状的原因谈出来后,症状就消失了。由此,他认识到被压抑的潜意识中未满足的冲动和情感,遭受过的创伤及未解决的冲突才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于是,弗洛伊德以一种“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将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并指出产生症状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潜意识层面。 很多情况下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没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理论很贴近于这一事实,弗洛伊德作为一名临床精神病治疗师,发现并创造了一系列对于人类进步有着极重大意义的理论学说,开发并且丰富了心理学领域。其中关于“潜意识”理论的提出与确立,被赞誉为可与发现新大陆相媲美。其对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弗洛伊德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其思想观念更是睿智深刻。在这里仅对“潜意识”理论进行极浅的讨论,并对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心理形式表现作简要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是可以回想起来的感知部分;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的潜在思维表现,它包括个人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排挤至人本身无法意识到的领域

内。虽然不为人所意识到,它们却并未被彻底排挤出心理范围。而是不自觉地积极活动着,追求满足。这是关于潜意识理论的基础认知。 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文艺心理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不难发现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与潜意识理论相关的人物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角的恋母情结及最后的弑父娶母,是其潜意识中本能的欲望操控着一切的发展。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能够很深刻的解释这一切的文学现象。弗氏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 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 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氏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开始着手说起,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解释他的本的学说。弗氏所讲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弗氏后期提出还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破坏本能又称为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都是通过无意识起作用的。 再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开辟新路,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勾勒他的释梦学说。他认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愿望的实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学习目标: 了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xx; 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关系和启示; 重难点突破: 重点: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 难点:三者相互关系的辨析与掌握; 课程设计: 弗洛伊德的生平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1)早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个体觉察觉知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 “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 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2)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意识-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人格结构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层次:

本我:(id)

人格结构最底层,由本能、欲望等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和冲动;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属于无意识层面; 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基本能量单位为力比多,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ego) 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属于意识结构层面;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本我,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仆三主” 与本我的关系,“骑士与马”——能量与指引,采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超我:( super ego)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来;是社会化的结果,作用是抑制本我、监控自我和追求完善,遵循道德原则;三者关系示意图: “X图”和发展层次图”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三者各自代表人格的一个方面, 本我——生物本能我快乐 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 超我---- xx理想我---- 完善 相互交织构成人格整体,能量守恒动态系统 协调一致——健康,敌对冲突——疾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