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_sec

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_sec

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

2011年11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为什么投资中国?

1.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地位

2. 世界经济动荡催生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契机

3. 中国制造业相对其他亚洲国家的竞争优势

第二章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的因素

1.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

2. 中国制造业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1. 中国制造业迎来产业战略转型期

2. “长三角”在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3. 国家十二五规划为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方向

4. 卓越经营是中国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结论

附录关于本报告

2 3 3 4 6 8 8 11 15 15 16 16 19 21 22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不仅代表新兴经济体的未来,亦是世界的未来。”

“中国制造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仍任重道远。要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导者,创新与卓越经营,二者不可或缺。

”卢伯卿

德勤中国CEO

杨莹

德勤中国制造业总经理

杜志豪

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总监

序言

我们很高兴推出德勤2011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报告。根据德勤历时数月完成的150家大中型制造企业的调查问卷和部分重点行业领军企业的高管访谈,本报告收集了众多中国制造业企业高管的见解、建议和期望。在报告中,我们全面审视了中国制造业,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中国制造企业实力和挑战的来源,并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和企业的应对之道进行了探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有目共睹。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廉价劳动力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相应地,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资源短缺也被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本次调查却有不同的发现。根据德勤对于包括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多家权威数据来源的分析,以及对于受访对象的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在中

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于能够随着中国制造业结构的变化而提供足够数量、且具有相应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确曾经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但相较于亚洲其他国家而言更高的生产效率、组织效率和劳动者技能的不断提升同样功不可没。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来源还包括中国巨大的、仍然有待挖掘的国内市场需求,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中国民营制造商在过去三十年所创造的独特的商业文化,即耐心、毅力、创新和节俭。

在中国逐步主导全球制造市场的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容忽视。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是维持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最大挑战,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软肋。其他问题还包括亟待提高的内部管理水平、尚有欠缺的全球整合资源和运作的经验,以及相对薄弱的商业服务体系。在持续动荡的全球经济环境中,面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全球供应链整合的大趋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战略转型、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导向和企业卓越经营能力的锻造都将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

第一章

为什么投资中国?

1.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的地位

德勤《2010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在对全球逾400名首席执行官及制造业高管的问卷调查和部分高管的访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得出结论:“全球制造业的重心在向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转移。中印韩三国迅速崛起,亚洲是竞争力最强的区域。”

自上述报告发布一年多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持续发生变化。在亚洲地区,日本地震、中国劳动力及资源成本的快速上升等对全球经济和各国的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德勤中国在2011年开展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专项调查, 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150家大中型制造业高管的调查发现,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动荡,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仍保持稳健趋势。在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中,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资源供应、对于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政府的鼓励政策以及中国国内市场本身的商业活力等驱动因素,都将帮助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继续发挥优势。中国经济规模在近30年显著扩大,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GDP 达到5.7万亿美元(以国际汇率计算),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支撑。中国制造业历史悠久,根基稳固,市场化的改革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先后为其带来内生式的增长和外部市场的繁荣。根据全

球知名经济咨询机构IHS 环球透视的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19.8%,高于美国的19.4%,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图1)。在出口方面,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9年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在世界各国家及地区中仅次于欧盟,占比13%(图2)。

图1. 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例

图2.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制造业产品总出口额的比例

数据来源:IHS 环球透视

数据来源:

世界贸易组织

欧盟(27国)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0%

2%4%6%8%10%12%14%16%

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3

图3. 中国制造业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比例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同时,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价值低,在成本上升和出口市场萎缩的双重夹击下进退两难。在当前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中国制造产品大都处在“制造-加工-组装”这个“微笑曲线”的价值最低环节。在技术专利和上游资源采购上较多地依赖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其他掌握资源的国家,而在物流、营销和销售渠道方面能力薄弱。在实体经济层面,中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困境都十分明显,二者相互作用,影响制造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

目前政府和企业正着力改变这一现状。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先进技术和品牌,中国的供应链的话语权在逐渐增加。但真正要提升“中国制造”品牌的含金量,中国制造企业需要从技术、管理、市场等各方面提升竞争能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甚至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 OBM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 )的转变,从少数个别零件制造到整机制造的转变,从单项业务的国际化向多项业务的国际化转变,促进产业改造与升级。

2. 世界经济动荡催生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契机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无论是作为生产中心还是市场中心,中国都不可能在全球经济动荡之中独善其身。回顾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和以代工模式为主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导致了中国制造业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波及。

德勤本次调研中,有68%受访企业高管表示所处的制造业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图3)。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受访企业覆盖了广泛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公司。由此可见,不仅是那些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受到冲击,由于国内市场需求萎缩、资金供应紧张,内向型企业同样受到影响

4

图4. 中国制造业企业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时间表

2008年三季度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2008年年中的16%,下降到2009年年初的3.8%。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政策,4万亿元投资计划,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措施密集推出,工业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2009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恢复到两位数,11月份达到19.2%,2009年全年达到11%,2010年进一步达到15.7%。中国工业从金融危机中逐渐恢复过来。

根据德勤对150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发现,由于国家的刺激计划,31%的企业在2009年就恢复到了危机前的生产水平,34%的企业在2010年恢复生产(图4)。

外部环境亦充满挑战。全球总需求低迷、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公共债务问题、美欧宏观政策空间缩小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走势黯淡。近期美国债务上限问题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波不断,将影响部分出口型企业以及与外贸相关的行业,大大提高了中国经济结构性波动的可能性。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投资者信心减弱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已经将提振内需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致力于推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一轮的重大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发展。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及日本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印证了这个规律。中国制造业正迎来转型契机,新兴产业受到大力扶持并向各类所有制企业开放,到境外收购技术与品牌的条件相对宽松,优势企业兼并落后企业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管理要求提升。中国制造业应该以危机为契机,融入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在下一轮增长中的竞争能力。

此番经济刺激政策在最初两年取得了显著成效, 体现了中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发现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刺激计划使资金大规模地向国有企业倾斜,对民营企业的帮助则十分有限。救市亦为中国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包括通胀高企、房地产泡沫及地方债务上升。对于制造业而言,则使得本就产能过剩的一些行业在刺激计划下更加大了产能扩张,行业利润进一步下降。

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5

3. 中国制造业相对其他亚洲国家的竞争优势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提到的,全球制造业重心正在向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转移。面对劳动力成本及人民币汇率上升带来的影响,中国制造业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是否依然具备明显优势?

我们在亚洲范围内对影响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通过对固定成本投入、配套资源供应、物理基础设施、高级技术人才、劳动力素质及可得性以及政府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投资的重视程度等要素来考察亚洲各国的制造业基础环境,尽管中国的表现在发展环境的各分项上并非全部优异,但综合看来中国在制造业发展环境方面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表1)。德勤调研结果显示,53%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在亚洲具有完全有利的优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制造企业高管认为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仍源于自身庞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的内需可以很好地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如果中国制造业能够利用自身现有优势,提高劳动力与技术、资本、市场的结合,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无疑将得到极大提升。

我们可以从三类主要关联因素分析,即市场和供应条件、人才、以及政策法规。这些因素都主要取决于本国的发展阶段和全球化的影响力,亚洲各国的不同表现也正体现了它们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定位差异。

地区差异国家

市场与供应条件人才政策法规固定成本

(原材料、

土地)

劳动力工

资水平

零配件等

配套资源

供应

物理基础

设施

劳动力素

质及可

得性

合格的高

级技术人

才数量

高等教育

水平

税收体系的

复杂性及遵

从性成本

知识产权

保护

政府对科学技术

和工程投资的

重视

规模与效率中国

3.5 3.2 3.8 3.7 3.2 3.3 3.4 3.1 2.9 3.5

品牌与科技日本 3.1 3.3 3.9 4.3 4.3 4.3 4.4 3.8 4.4 4.3韩国 3.4 3.3 3.8 3.9 3.8 3.9 4.0 3.7 4.3 4.1

IT业

主导

印度 4.2 4.1 2.9 2.7 2.8 3.3 3.1 3.0 3.1 3.2

新兴低成本泰国 3.8 4.3 3.5 3.5 3.8 2.8 2.4 3.3 2.6 2.6越南 3.7 4.1 3.2 2.7 2.8 2.7 2.5 3.3 2.0 2.7印尼 3.8 3.8 3.0 3.2 3.0 3.0 2.8 3.5 2.8 2.8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1=劣势地位,2=较为劣势,3=一般竞争水平,4=较为优势,5=竞争优势)表1. 亚洲代表国家制造业发展环境对比

6

中国在市场与供应条件,特别是配套资源供应和物理基础设施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急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随着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表现也必将有所改善。日本与韩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基于科技与品牌的价值创造,二者发展轨迹亦互相映衬,它们的竞争力并不体现在劳动力成本方面,而是体现在包括劳动力素质和整体商业环境的无形基础设施。印度虽然在工资成本和资源成本方面表现优异,但供应链发展滞后和劳动力供应不足使其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并不明显,特别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供应链终端集成和采购等领域。由于拥有众多的科学和工程人才,并可熟练运用英语,印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IT产业,包括制造与服务。泰国、越南等一些东南亚国家被认为是新兴低成本制造业基地,但它们的产业规模扩大能力有限,而且基础设施和配套资源供应还处于发展早期。

中国的增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曾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生产立迅速提升而获得。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发展,中国现在的工资水平比起改革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引发了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担忧。中国工资水平的大幅上涨发生在近期。一些地域内的劳动力成本短期内激增,确实加剧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其竞争力下降的忧虑。从数据来看,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略低于日本,因为我们通过访谈发现,对于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并非单一通过价格来衡量,企业更看重的是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比率。我们的调研还发现受访企业认为亚洲国家的税率和税收合规性成本都在上升,其中中国与印度在税收体系的复杂性和遵从性成本方面最不具备竞争力。

以上分析也体现了中国可以在哪些方面提升竞争力,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需要改进和简化税收体系及知识产权保护,此外工资增加应与生产力的提高相平衡。

数据显示亚洲各国的竞争力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反过来表明,当地域整合加深,加大市场和生产网络共享,这些差异可能在整个价值链中形成优势互补,成为他们在整个亚洲地区维持竞争力的有利资产。

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7

1. 推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的因素

考察中国实际情况,德勤认为推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适应制造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的质量、政府对技术研究的有计划持续性支持和当地商业活力。适应制造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资源

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驱动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着人口增速减慢,劳动力资源是否仍旧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成为当下一个争论的焦点。根据此次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劳动力资源仍然充足,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于能够随着中国制造业结构的变化而提供足够数量、且具有相应教育程度的劳动力。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的服装、鞋帽、简单制成品等已经遍布世界各个市场,但由于仅仅处于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阶段,既未能掌握上游的核心技术,也缺乏下游的品牌与渠道优势,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最终的利润分成中也往往处于份额最少的一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的制造

企业已经开始自觉地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在此过程中企业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人口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支柱。未来10年时间里,中国每年将向社会提供大约1500万到1600万左右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人口,其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能力的新增劳动力人口大概在600万至800万之间(图5)。在2011至2020年间,中国总共将提供超过6900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大军,这相当于一个法国的总人口。

从时间上看,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新增劳动力在2019年之前每年都将持续增加,具有高中教育水平的中级劳动力新增人口则会在2012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而教育程度较低的初级劳动力供应则早在2004年已经开始逐年递减(图5)。我们预计在未来10年时间里,对劳动力素质有较高要求的IT 、机械设备、化工等制造企业将会享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但对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例如服装、鞋帽、简单制成品等类项而言,劳动力短缺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将日趋严重。

图5. 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

新增初级劳动力人口:16周岁未进入高中或相等水平教育机构的初次劳动人口

新增中级劳动力人口:19周岁完成高中或相等水平教育机构的学业但未进入大专及以上或相等水平教育机构的初次劳动人口新增高级劳动力人口:22周岁完成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初次劳动人口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部,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口司,德勤研究

新增初级劳动力人口2004年

新增中级劳动力人口新增高级劳动力人口

2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第二章

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的因素

8

2.0

2.22.42.62.8

3.03.23.43.63.8建材/造纸

金属冶炼及加工

汽车

消费产品制造

IT 相关制造各类机械

设备制造及加工

化工及医药类

(1分表示差,3分表示一般,5分表示很好)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09年数据

此次我们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中国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这一趋势。在七个行业对劳动力情况的评价中,化工医药、机械加工、IT 制造等对劳动力素质有较高要求的行业都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及可得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消费品、建材等对初级劳动力有大量需求的行业则普遍评价较低。唯一的例外是汽车行业,汽车行业评分较低,这可能与中国的汽车行业近几年快速增长,短时间内对有汽车行业经验的劳动力资源需求较大有关(图6)。

图6. 中国在劳动力素质及可得性方面的表现

图7. 主要工业国家、金砖五国、主要亚洲国家LPI (物流能力指数)对比

基础设施的质量

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力都与基础设施息息相关,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枢纽、电力设施、供水设施以及电信网络等。中国充足的电力供应,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络,世界第一的港口吞吐量,大面积覆盖的通信网络,以及支撑这些基础设施有效运行的社会体系,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基础环境。

一个国家基础设施质量及对这些设施的综合管理能力会较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物流产业,因此通过对比物流能力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大致了解该国基础设施的综合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编制的物流能力指数(LPI ),我们发现中国的物流水平虽然低于主要发达工业国家,但在与‘金砖五国’及与中国有相似资源禀赋的亚洲主要国家进行对比时,中国均处于优势地位(图7)。另外,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56%的制造业高管对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正面评价(图8)。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仍在逐年加大,政府相应地制定了庞大的投资计划,包括将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中国铁路网继续扩张,计划到2020年达到12万公里;在未来10年中投资3.45万亿人民币建设智能电网;到2020年时建成8.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

0.0

0.51.01.52.02.53.03.54.04.5

俄罗斯联邦

印度尼西亚越南

印度

菲律宾

巴西

泰国

马来西亚南非中国

韩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9

图8. 各国在物理基础设施方面的表现调查结果

图9. 关于中国在研发活动的能力、条件及环境方面的表现的调查结果

图10. 中国及主要国家PCT 专利申请量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政府对技术研究有计划的持续性支持

在此次调查中,近50%的企业高管都对中国政府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支持政策表示赞赏,但同时也对中国当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表示了担忧(图9)。这似乎是个矛盾的信号,因为在欧洲和美国,人们一向认为只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促进科技的创新,但中国政府以一种计划的方式实现了技术的发展,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组织的稳定连续,能够实施长期的技术发展规划,并贯彻始终。

中国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的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并在中国的“五年计划”中明确了阶段性发展目标,例如在“十五”(2001年-2005年)和“十一五”(2006年-2010年)计划中规定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5%和2%,最终实现为1.3%和1.75%,而最新的“十二五”(2011年-2015年)计划中这一目标被设定为2.2%。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6年中国研发经费约占GDP 的0.57%,之后这一比重一直在持续稳定增长。

这种计划式的创新方式曾经遭到质疑,但到目前为止结果令人满意。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中国PCT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协定)专利申请量自2000年以来以年均3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高于其他主要工业国家。2010年中国申请PCT 专利数量占所有国家申请量的约7.5%,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排名第四位(图10)。另外,如果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每百万美元研发经费产生专利申请量’来衡量研发效率的话,我们发现中国的研发效率虽然低于日本和韩国,但是高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其他主要工业国家,根据该组织的数据,2007年时中国百万美元研发经费产生的专利申请数量是美国的2.5倍

43%

您对各国在物理基础设施方面的表现印象如何?(以百分数表示的优势或劣势)

竞争劣势

竞争优势

您对中国在研发活动的能力、条件及环境相关的表现印象如何?(以百分数表示的优势或劣势)

竞争劣势

竞争优势

-60%

-40%-20%0%20%40%60%80%100%120%140%美国

日本

德国

中国

韩国

中国PCT专利申请占全球总量比例及当年排名

-9%

-7%-5%-3%-1%1%3%5%7%9%10

中国

单位:百万印度

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泰国

越南

204060801001202030

2025

2020

20152010

2005

2000199519901985

1980

中国新增城市人口占全球新增城市人口比例(右轴)印度新增城市人口占全球新增城市人口比例(右轴)

图11. 中国与部分亚洲国家新增城市人口对比及预测

说明:数据为5年净增加人口之合

数据来源:联合国人口司《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订版

当地商业活力

在此次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中,当企业高管被问及就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的时候,几乎所有企业高管都首先指出中国庞大且极具活力的国内市场是中国制造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所在。

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数亿人口改变了他们世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进入到城市之中,由此带来的住房、交通、通讯、教育、娱乐等人类活动需求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以汽车为例,1999年时中国的汽车产量为180万辆,排名世界第九,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已经达到1800万辆,排名世界第一,而这些汽车中的97%都被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自己买走,出口只占到3%。庞大的城市化规模使得任何一个细分产品需求都能在中国找到市场,从最高端的科技产品到最普通的日用消费品,中国的需求似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通过分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我们认为未来20年时间里中国仍将保持这种优势。根据联合国全球城市化报告,中国新增的城市人口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占据世界新增城市人口第一的位置,在2000至2005年间新增城市人口达到最高峰1.05亿,平均每年净增加两千万人,约占全世界新增城市人口的32%,在2006至2010年,中国新增城市人口保持在每年1,500万左右,约占世界新增城市人口的24%,在单一国家中排名世界首位,而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中国新增城市人口仍将保持这一规模直到2025年左右才开始缓慢减少(图11)。

2.中国制造业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充分享受竞争优势的同时面临着多重挑战与压力。其中既有由于中国的商业环境不完善给企业市场扩展带来的阻力,也有政策环境的原因导致的企业成本压力偏大,同时还有企业内部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所面临的各种变革需求。在此次的德勤制造业竞争力调查中,我们对企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是税负、国内市场扩展、知识产权和内部运营能力提升。

税负过重成为制造业企业首要成本问题

近56%的企业高管在回答新厂选址问题时都选择税收成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图12),而把与生产及销售相关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市场等因素排在了后面,这说明政府的税收行为产生的综合成本压力已经大于企业的经营性成本压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综合税收负担在有统计的20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1位,也就是说中国处于税收较重的15%的国家之中。而在主要工业国家中,中国的税收负担仅次于法国,高于其他国家(图13)。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在试图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转移,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尽管政府对于研发的税收支持提高了企业在研发和创新领域的积极性,但企业普遍反映的过重的税收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在上述两方面的投入,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11

图12. 新建工厂时厂址选择考虑因素调查结果

图13. 中国综合税负与其它主要工业国家及亚洲国家的对比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

45%

23%22%20%

24%23%13%

20%

土地成本当地政府的办事效率

靠近终端市场

请问贵公司在为新建/扩建的工厂进行选址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

(答复限制在五个以内,并要求按重要性排序。百分数表示在该次回答中选择此因素的人数比例)第五因素

第四因素第三因素

第二因素

第一因素

(数字表示综合税负与企业净利润的比值,单位:%)20

3040506070809020102009

20082007

20062005

法国中国

印度

日本

德国

美国

英国

越南

韩国

世界平均值12

图14. 市场从国外转向国内过程中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图15. 制造业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环境的评价

图16. 分行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表现的评价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在把市场目标从国外转向国内的过程中,贵公司认为其中最大的挑战在哪些方面?(答复限制在五个以内,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中国出口企业开拓国内市场面临多方阻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出口受到了较大的打击,因此企业与政府同时开始关注发展国内市场。在此次调查中90%有出口业务的企业曾试图转向,但企业普遍对国内市场开拓充满疑虑。通过对调查反馈进行归纳,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在开拓国内市场时面临的最大阻力是来自于产品本身的挑战(39%),其他两个主要方面则是国内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环境,分别占据了答复总数的30%和23%(图14)。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完善

虽然中国的技术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当前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数量的高速扩张,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高峰期的过去,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依赖高质量的技术创新水平。而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它对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此次德勤制造业调查中,中国的制造业企业

对当下中国的知识产权环境表达了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他们在肯定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的同时,又对当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表现普遍缺乏信心(图15)。这或许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制定了详尽的法律,但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有效性存在一定的疑问。

就与企业访谈的情况看,外资企业非常希望将更多技术带入中国市场,但对当前中国的知识产权环境存在很大的忧虑,他们既顾虑中国国内竞争对手的仿制能力,同时也对国内合作伙伴在获得技术后是否能够坚持双方长远利益表示担心

产品本身面临挑战:国内市场需求不明确 ?国内市场规模有限 ?产品国内市场适应性有 ?待提升

国内市场环境挑战:销售渠道开拓受阻 ?无法接受销售潜规则 ?诚信体系有待完善 ?终端市场有待完善

?国家政策环境挑战:税率方面的优惠降低 ?政府不扶持

?其他挑战:

国内市场产品售价偏低 ?国内同行业竞争激烈 ?缺少达标的供应商 ?品牌运作 ?运输成本高 ?资金困扰

?46%

34%

(以百分数表示的优势或劣势)

竞争劣势

竞争优势

33%

(以百分数表示的劣势)

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13

企业内部经营面临多方挑战

在本次调查中,德勤特别针对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管理及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从所有制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企业除了民营企业最关心企业成长问题外,其他所有制性质企业普遍关注的是如何持续不断地创新产品与服务(图17)。这或许因为目前大部分中国民营企业仍然处于企业的初创阶段,首要考虑的仍然是企业生存问题,因此他们也最关心企业的成长。而其他已经成规模的企业则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产品趋同致使利润下降,如何能够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开辟出新的细分市场,是这部分企业目前的最大挑战。

从问题的性质来看,更多的挑战来自于内部管理领域,这方面问题占全部反馈内容的47%(图18)。这与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无关系。不断膨胀的企业规模,不断增加的海外市场拓展,让企业感觉力不从心,内部管理问题急剧增多,如何有效地实行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及内部风险控制都是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极为感兴趣的问题。

图17. 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按企业所有制分类)

图18. 企业面临的挑战(按问题性质分类)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0%

2%4%6%8%10%12%14%16%

其他

税务问题

预算管理

信息化运营精细化管理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力资源

成本控制

并购

并购后整合融资成长与转型

战略

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创新 在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贵公司在哪些方面面临挑战?(答复限制在五个以内,百分数表示该类答案占所有答复的比重)0%

10%20%30%40%50%60%成本控制

力资源融资成长与转型战略

产品与服

务的持续创新预算管理税收及税负问题并购信息化成本控制人

力资源融资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创新

成长与

转型战略信息化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运营精细化管理融资成长与转型战略产品

与服

务的持续创新14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1. 中国制造业迎来产业战略转型期

中国低成本领先优势面临挑战

从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制造业总体上是基于低成本的战略发展起来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保持着庞大的贸易顺差。但是,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全球资源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不断降低。最近中国政府提出计划要在2015年将中国工人的平均薪资提升80%以上,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领域竞争优势下降,特别在近年来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人均工资只有中国人均工资的一半左右的情况下。众多跨国集团,计划降低在中国的采购,并有意将服装鞋帽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制造加工环节转移至东南亚。

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目前“中国制造”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特别在一些机械制造、电子通讯和风电设备等制造行业。但是在核心技术和专利上,中国仍处在被动的地位,中国凭借低成本领先的优势将在科学技术提升的竞争中面临挑战。

图19. 中国各项成本上涨对企业影响的比例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纲领的产业战略转型

既然低成本产业战略面临挑战,差异化竞争策

略即被提升到桌面上来。而差异化的背后就是

中国需要从低端产品竞争中摆脱出来,依靠科

技创新走一条新型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政府尽管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目标,并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但是从德勤调研的

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的目标和企业的执行之间

存在鸿沟。

中国企业PCT专利申请数量虽然持续攀升,但专利申请者的分布却极度不均衡。根据世界知识

产权组织2010年数据,中国PCT专利申请前两

位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占当年全部中国PCT专利

申请量的30%,排名第三的公司只占1%,而同期美国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只占美国全部PCT专利申请量的12%,除了第一名的高通公司占比4%外,其他9家公司都在1%左右。中国的科技创

新目前只是集中在少数领域的少数公司,还未

能在全社会形成体系。

尽管政府设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目标,提出自

主创新,并要求大型企业达到3%的研发投入。可是在执行层面,大型制造业研发投入的有效

性缺乏具体的考核目标。在与企业高管访谈的

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企业只是把研发基金

用来买样机,搞外围测试,而对真正的核心技

术体系则涉及甚少,因此这些企业的研发有效

性和技术转化率仍十分低下。

图20. 中国制造业企业计划在未来3-5年发展投入比例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

2011

66%

资源与能源成本

人力成本

税费成本

流通成本

土地成本

环保成本

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15

制造企业要创新,产业价值链也要创新

在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不仅要实现单个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同时也需要加强产业链的上下游组织与整合,即实现产业链的创新能力。以汽车行业为例,汽车产业要创新,涉及到上游的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以及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要实现创新发展,不能靠整车生产商自己创新,零部件企业、汽车电子、发动机等相关领域都要同时创新,这样才能相互拉动,实现整体产业发展的目标。

目前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度松散,在研发体系和创新机制上并没有形成合力,这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长三角”在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尽管中国政府提出要向中西部发展的策略,但是我们从实际的调查中却发现更多的企业仍愿意在东部地区或者市场繁荣的地区扩张自己的企业。在此次调查中,企业新建工厂首选地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图21),其次为环渤海及华中地区。在访谈中,企业高管们对长三角地区的经营环境赞赏有加。他们认为长三角地区有着优良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物流体系,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良好的商业环境,甚至在劳动力价格方面长三角地区都优于某些西部省份。环渤海及华中地区的优势在于有着良好的物流基础及人才储备,并且两者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曾经驱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魅力则大为退色,排名甚至低于西南地区。

中国出口产品的93.6%为制造业产品,因此某种程度上中国不同地区出口额占比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制造业重心的发展趋势。自2003年以来,广东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年降低,而长三角地区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目前已经占据41%的出口份额(图22)。

图21. 企业新建工厂选址倾向分布

图22. 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华中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3. 国家十二五规划政策为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方向

国家政策继续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

鉴于政府行为对于国家的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德勤调查了制造业高管对于中国政策的看法。近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推动其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6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贸易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在制造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正面优势的影响。然后依次是科技与创新的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但同时,2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税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方面做的不够,使得制造业竞争在这些领域处于劣势地位(图23

)。

长江三角洲地区

环渤海地区

华中西南部

珠江三角洲地区

西北部东北部其他

长三角地区

中国长三角、环渤海、华中 、广东 经济区域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对比广东省

环渤海地区

华中

0%

5%10%15%20%25%30%35%40%45%41%

30%16%2%20092008

2007

200620052004

2003200216

图23. 中国政策对制造业发展的优劣势影响

表2.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投资与市场规模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方向

世界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日本把重点

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等新兴行业。

中国政府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国家的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表2),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在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本质是国家提出了新型制造发展的方向。无论是作为支柱产业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还是作为先导产业的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都与制造产业链息息相关,并且也是制造产业升级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领域。中国未来这七大产业的发展成功与否,将成为决定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数据来源: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

2011

(以百分数表示的优势或劣势)

竞争劣势

竞争优势

行业子行业

预计投资规模 市场规模节能环保建筑节能、排放处理、环保、智能电网等

3.1万亿元

2万亿元

下一代信息技术三网融合、物联网/传感网、下一代通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云计算等

1万亿元物联网:7,500亿元

云计算:7,500亿~1万亿元生物技术

创新药物、生物医药、先进医疗设备、生物育种、干细胞、转基因等

---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规模约为6万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高端电力设备、航天航空、海洋工

程、先进运输设备等 1.5万亿元2015年达到6万亿以上,占装备制造业比重的20%以上新能源核电、风力、太阳能、洁净煤、生物质能、洁净煤和智能电网、分布式用电、车用新能源等2020年达到5万亿元2020年达到1万亿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纳米材料等

7,500亿元2012年超过1,300亿,2015年超过2,000亿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氢能源动力车、充电设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配件等

2020达到1万亿元

2020年超过200亿

数据来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财政政策》2010年12月,德勤研究

中国制造业走向何方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 17

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竞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利用外资水平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目标。不难看出,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在全球化趋势发展方面将会提倡两点:

一是产业转移,即把国内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到至低成本国家;从发达国家引入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在本次调查中,近12%的企业表示了到海外投资建厂的意愿,并且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更加便宜的越南、印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图24),而越南是最受青睐的投资目的地。如果按照行业分析,消费品制造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海外投资意愿相对比较强烈,有20%的接受调查的消费品制造企业计划到海外投资设厂。

人力成本是消费品制造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目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50%。再考虑到中国人民币汇率的升高,以及中国国内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对本已减少的低端劳动力的争夺,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消费品制造业已经逐渐向其他新兴国家转移,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二是加强资本利用,即扶持中国企业在机械、船舶、铁路等行业的跨境投资。中国目前有众多资本充沛的企业可进入国际市场采购全球技术、品牌和市场渠道,并且随着中国货币在国际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中国制造企业的购买能力仍将进一步加强。据伦敦顾问公司Dealogic 统计,2003-2005年,中资企业在欧投资总额仅8.53亿美元,2008-2010年间攀升至439亿美元。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逐渐成为跨国并购的新亮点:吉利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开拓了中国企业在欧洲收购高端品牌的道路;作为中国机械行业旗舰企业之一的三一集团,即将成为中国首家在德国投产的工程机械公司,预示着中国快速发展的工业企业开始向欧洲工程机械市场进军。

中国作为逐步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经济强国,利用自身的特有优势和历史性机遇,走出去组建国际级的龙头企业,将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之一,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图25)。

图24. 企业外包或者迁移工厂的国家选择

图25. 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及数量

数据来源:Thomson ,德勤研究

43%

在未来3-5年内有计划外包低端制造业务或迁移工厂至其他亚洲国家企业的选择分布0

1,0002,000

2011 1H

2010 2H

2010 1H

2009 2H

2009 1H 2008 2H

2008 1H

交易数量

交易金额 (百万美元)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