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地质作用的成因

浅析地质作用的成因

浅析地质作用的成因
浅析地质作用的成因

浅析地质作用的成因

摘要本文介绍了认为地质作用,主要从它的含义、特点、性质和方法,还探讨了研究人为地质作用的意义,认为研究人为地质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深刻揭示出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本质,是地球科学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地质作用;地质营力;地表形态

1什么是地质作用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有机界还是无机界,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地壳—地球的表层,就一直在发展变化着。许多高山不断遭到破坏,慢慢地被夷为平地;而有些大海不断填充泥沙,逐渐地被填满,变成了桑田。大量的事实和科考证据说明,地壳是发展的,地形是变化的。地壳自其形成以来,其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外部形态等,始终处于不断形成、发展和变化之中。引起地壳的组成物质、地壳的构造和地表形态等不断形成和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在自然界,有些地质作用进行得很迅猛,很激烈,如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可以在瞬间发生,造成地面或某部分地壳剧变;有些地质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长期演变的积累,却会使沧海变桑田,甚至可隆起山脉,海陆变迁,山河移位。据科学研究考证:今天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在四千多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只是到后来才变成高山的。而且据测定,现在仍处于缓慢上升中。欧非与美洲之间的大西洋,也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由于地壳的张拉断裂,欧非与美洲相背漂移造成的。据测定,欧洲与美洲的距离仍在不断地扩大。

2地质营力与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由各种自然力引起的。引起各种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或地质动力。地质营力按照其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

1)内营力的能量源自于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能主要包括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地心引力施予物体的重力能、以及地球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地热能。所以内营力主要是产生于地壳深处的动力。

由内营力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或内力地质作用(简称内力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的组成物质发生变形变位的运动,就称为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控制海陆变迁,使岩石变形,改变岩层产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这种运动引起了地壳结构变化,造就了地壳表面的基本面貌。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探讨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 花岗岩类类型多,分布广,差异大,自Real(1956)提出花岗岩分类以来,地质学界对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一直存在着异议,从早期简单的二分法,即将花岗岩分为岩浆的(有单岩浆花岗岩和双岩浆花岗岩之分)和花岗岩化的(有深熔花岗岩和交代花岗岩之分)两大类,到经典的I- S-M-A分类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现就各分类方法做简要叙述 1.早期二分法[1] B. W. Chappell和A. J. R. White (1974 ) 根据对澳大利亚东部塔斯曼造山带花岗岩的研究,提出将花岗岩分为I型和S型两种不同成因类型,这种分类大致分别相当于S. Ishihara (1977 )所划分的“磁铁矿系列”和“钦铁矿系列”花岗岩。I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未经地壳风化作用的岩浆岩,S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壳层沉积物质。这些分类已经具体考虑了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但并没有同其产出的构造地质环境相结合。 2.槽-台学说与花岗岩成因分类 2.1三分法(徐克勤)[2] 徐克勤等(1982)将花岗岩划分为三大成因系列:第一类为地槽沉积物经交代、变质和花岗岩化而形成的大陆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第二类位于大陆边缘活动带或大陆内部断裂带,与安山岩浆或基性岩浆有关,为不同程度地受到陆壳混染同化及混熔作用而形成的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花岗岩;第三类产于深断裂带或裂谷带,为与超镁铁质岩石及基性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幔源型花岗岩。这三大类花岗岩(陆壳改造型、过渡性地壳同熔型和幔源型)与构造环境是相关联的。 (1)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在该类花岗岩分布的地区没有见到它们与基性侵人岩或喷发岩(玄武岩)、中性侵人岩或喷发岩(安山岩)的共生关系。这一成因系列的花岗岩类中一般以正常花岗岩为主,但也较常出现非正常系列的二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富石英的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等。但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则较少见。 (2)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这一类花岗岩往往是从中基性岩到酸性的花岗岩,如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大陆上的深断裂带,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区的侵人岩,常是这样的一套岩石,伴生的也有少量基性岩石。 (3)幔源型花岗岩:多呈偏铝质的斜长花岗岩小型侵入体与玄武岩伴生,属于此成因系列的多为碱质花岗岩系列。 2.2 三分法(杨超群)[3] 根据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花岗岩分为三个大类和若干个亚类,每一大 类均包含若干小类。(详见表1) 表1 花岗岩的地质环境-成因分类

地质作用分析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拉伸、挤压)、岩浆活动 (火山)、变质作用等三个方面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长江三峡的形成: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流水侵蚀形成。 简要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地处板块交界的断层构造带,岩石破碎,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形成的。 ☆刚果盆地的形成: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渭河平原的形成: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 ☆冲积扇的形成: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滦河三角洲的成因: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受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钱塘江三角湾: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喇叭形三角湾。 ☆刚果河没有三角洲: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

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较少,中上游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1) 某地近地面气压随高度变化规律? 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 近地面温度高低与近地面气压关系? 在近地面: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3) 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关系? 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关系? 同一高度上: 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 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一、地下水的贮存 (一)岩土中的空隙 1、孔隙 松散岩土(如粘土、砂土、砾石等)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存在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直接影响储容地下水的能力大小。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n)表示。孔隙度是孔隙体积(Vn)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即: 或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土的密实程度及分选性。此外,颗粒形状和胶结程度对孔隙度也有影响。岩石越疏松、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相反,岩石越紧密图)或分选性越差,孔隙度越小。孔隙若被胶结物充填,则孔隙度变小。

几种典型松散岩土的孔隙度的参考值 2、裂隙 固结的坚硬岩石受地壳运动及其它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影响产生的空隙,称为裂隙。 裂隙发育程度除与岩石受力条件有关外,还与岩性有关,坚脆的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质软具塑性的岩石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 裂隙的多少用裂隙率(Kt)表示,裂隙率是裂 隙体积(Vt)与包括裂隙体积在内的岩石总体积 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几中岩石裂隙的参考值

3、溶隙 可溶岩(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地下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空隙称溶隙。 溶隙的发育程度用溶隙率(K k)表示,溶隙率 (K k )是溶隙的体积(V k )与包括溶隙在内的岩石 总体积(V)的比值,用小 数或百分数表示: 研究岩石的空隙时,不仅要研究空隙的多少,还要研究空隙的大小、空隙间的连通性和分布规律。松散土孔隙的大小和分布都比较均匀,且连通性好,所以,孔隙度可表征一定范围内孔隙的发育情况,岩石裂隙无论其宽度、长度和连通性差异都很大,分布也不均匀,因此,裂隙率只能代表被测定范围内裂隙的发育程度;溶隙大小相差悬殊,分布很不均匀,连通性更差,所以,溶隙率的代表性更差。(二)岩土中水的存在形式 1、气态水 气态水,即水蒸气,存在于未饱和的岩土空隙中。岩土中的气态水可由大气中的气态水进人地下形成,也可由地下液态水蒸发而成。气态水有极大的活动性,可随空气流动而流动,也可由绝对湿度大的

室外花岗岩泛碱原因和处理办法

天然石材以其自然庄重、色彩绚丽及较好的抗风化稳定性、耐磨性、耐酸碱性等特点,被建筑师逐渐认识并广泛采用于建筑物的室内、外墙面装饰,极大地突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天然石材的安装施工有干挂法和湿贴法,其中湿贴法具有施工简便,造价较底的优点,但也比较容易产生一些质量通病,突出的一点即是石材表面泛碱现象,产生泛碱后的墙面“水印”斑斑,去之无效,拆之亦难,极大地破坏了建筑装饰效果。广州近年建成的一些标志性公共建筑、广场建筑湿贴花岗岩有泛碱和析白流挂(白胡子)现象,有些甚至十分严重,给这一建筑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和遗憾。为此,分析泛碱成因和作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泛碱现象 (Alkalization, Efflorescence) 湿贴天然石墙面在安装期间,石材板块会出现似“水印”一样的斑块,随着镶贴砂浆的硬化和干燥,“水印”会稍微缩小,甚至有些消失,其孤立、分散地出现在板块中,室内程度不严重,影响外观不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外墙反复遭遇雨水或潮湿天气,水从板缝、墙根等部位侵入,天然石的水斑逐渐变大,并在板缝连成片,板块局部加深、光泽暗淡、板缝并发析出白色的结晶体,长年不褪,严重影响外观,此种现象称为泛碱现象。 二、原因分析Analysis 1.天然石材结晶相对较粗,存在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毛细管,花岗岩细孔率为0.5~1.5%,大理石细孔率为0.5~2.0%,其抗渗性能不如普通水泥砂浆,花岗岩的吸水率0.2~1.7%是较低的,水仍可由通过石材中的毛细管浸入面传到另外一面。天然石材的这种特性及毛细孔的存在,为粘接材料中的水、碱、盐等物质的渗入和析出并形成泛碱提供了通道。 1. Natural Stone crystal is relatively thick, there are many naked ey e can not see the capillary, granite pore rate o f 0.5 ~ 1.5%, marble pore rate of 0.5 ~ 2.0%, its impermeability is lower than ordinary ce ment mortar, granite water absorption is as low as 0.2 ~ 1.7%, water can still be through the stone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apillary imme rsion reached the other side. This natural stone features and the pre sence of the pores for the bondin g material in the water, alkali, sal t,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substances suc h as precipitation provides the channel for the forming of the Alkalization. 2.粘结材料产生含碱、盐等成分物质。主要为镶贴砂浆析出Ca(OH)2(氢氧化钙)并跟随多余的拌合水,沿石材的毛细孔游离入侵板块,拌合水越多,移动到砂浆表面的Ca (OH)2就越多,水分蒸发后,Ca(OH)2就存积在板块里。其他,如在水泥中添加了含有钠Na+的外加剂,粘土砖土壤含有的Na+、Mg2+、K+、Ca2+、C1-、So42-、C032-等,遇水溶解,会渗透到石材毛细孔里,形成“白华”等现象。 粘结材料产生的含碱、盐等成分物质是渗入石材毛细孔产生泛碱的直接物质来源。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3.地下水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概念: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表之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 二、地下水的来源 (一)渗透水——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面流水(江、河、湖、海) 等从地面渗入地下积聚成。 (二)凝结水——水蒸汽凝结成水滴后渗于地下。 (三)岩浆水——(原生水)地下岩浆活动形成的水(结晶水、水气)。 (四)埋藏水——(古水)地史中沉积物空隙中的水,被封闭保存下来。 三、.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一)吸着水——靠分子引力及静电引力吸附在土和岩石颗粒表面 上的水。不受重力影响,不被植物吸收。 (二)薄膜水——包围在吸着水的外层,可以从原处向薄处“移动” 少部分可被植物吸收。 (三)毛细管水——受表面张力影响,保留在毛细管中,易被植物 吸收。 (四)重力水——受重力影响可自由流动。 四、岩石的空隙类型 (一)孔隙——疏松未胶结好的岩石中形成的空隙颗粒之间的 空隙。Q、N地层常见,孔隙大小与碎屑颗粒有关。 颗粒磨圆差不等粒则孔隙小(图) 磨圆差好,近等粒则孔隙大(图) 孔隙度 (二)裂隙——岩石中断层、节理、缝隙等。 (三)溶洞——可溶性岩石被溶蚀形成的洞穴。 五、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不仅与孔隙度有关,跟孔隙绝对大小有关,空隙大、多、连通情况好,透水能力强。 (一)透水层:孔隙大、孔隙及大的砂层和砾砂层,胶结不好,砂岩、砾岩及裂隙发育的其它岩石。 透水系数:米/昼 当透水层含水时称含水层。 良透水层 透水层 (二) 不透水层:常见由泥岩,粘土层等组成 六、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差异

地下水大多被限制在透水层中流动与自由流动的地表水有一定的差异。 1.流速小、机械动能小 地下水除受重力影响由高向低流,受压力影响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外,在流动过程中受到透水层中岩石的阻碍,能量消耗在磨擦上,因此流速小,机械动能小。 2. 矿化度高、化学动力大 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Mg/e g/e Nacl——咸味 ——苦味 MgSO 4 Fe——兰绿色 ——清凉可口,成为可供饮用的矿泉水。 CO 2 矿化度高,作为溶剂浓度大,成分复杂,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化学动力强。 七、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2. 地下水的类型 一、按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二、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一)上层滞水及包气带 包气带(不饱和带)——地表向下至较稳定的地下水面(潜水面)之 间的土层或岩层。 饱水带——潜水面之下称饱水带 包气带和饱水带的区别在于:包气带中空隙主要是气体;饱水带中空隙带中 空隙主要是充填了地下水。 包气带中的水主要有:气态水,结合水(吸着薄膜水)、 过路重力水及毛细管水。

地下水对地质的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与土石相互作用会使土体和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产生各种不良的自然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现象,给工程的建筑和正常使用造成危害。滑坡、岩溶、潜蚀、土体盐渍化和路基盐胀、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中冰的富集、地基沉陷、道路冻胀和翻浆等都与地下水的存在和活动有关,地下水还常常给隧道施工和运营带来困难,甚至带来灾害。因此地下水对工程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地下水指的是埋藏在地表下面土中孔隙、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的水。地下水的富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较多的储水空间,有充足的补给水源和有良好的汇水条件。地下水长期在地下运动,可从岩石中获得大量可溶性的物质成分,使之成为成分复杂的溶液。其常见成分有O、K、Na、Ca、Mg、C1等地下水中常见元素;主要离子元素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钠离子、钾离子;常见的气体有O2、N2、CO2、H2S;地下水中还含有大量的胶体物质Fe(OH)3、Al(OH)3、SiO2及以胶体形式存在的有机质。多数地下水的PH在6.5到8.5之间。 地下水是自然界水的一部分。据估算,埋藏在地下17Km以内的地下水总量约为8.4×1015m3,其中有一半埋藏在地面以下1Km的范围内。地下水能在岩石中储存和运动是因为岩石具孔隙度和渗透性,地下水能否在岩石中运动取决于岩石的渗透性。 地下水据其在孔隙中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吸附水、薄膜水、毛细水和重力水。吸附水是受静电引力作用以分子状态吸附于岩石表面的水。吸附水厚度大于几个到几百个水分子直径时,便形成薄膜状即薄膜水。当孔径小,水量增多时,水受表面张力作用逆重力方向运动,称毛细水。若孔径较大,水的重力大于表面张力和静电引力时,水受重力影响垂直渗流即重力水。 根据地下水的运动方向分为包气带地下水和饱气带地下水。包气带地下水是呈垂直方向运动的水。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主要以吸附水、薄膜水和毛细水形成存在。在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它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包气带岩土层中的水,它在距地表很近的包气带内,局部的隔水层上。它主要包括土壤水、沼泽水及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主要是大气降水下渗补给,以蒸发和向隔层水边缘流动排泄。它的特征是为一局部的,暂时性集水,分布范围不大,水量少;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受气候、水文因素影响很大动态变化极不稳定;季节性明显,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水量小,易受污染,一般不能被取出利用,但对农作物和植物有重大影响。它的工程特征是使土基强度减弱;引起道路冻胀、翻浆。对工程的危害视潜水的埋藏深度及所处岩石的土体性质决定。常引起土质边坡滑坍、黄土路基的沉陷、路基冻胀等病害。饱水带地下水是指地下水下渗时,因遇隔水层阻隔而汇聚起来,当水充满了孔隙时,称饱水带,饱水带水常沿隔水层顶面作近水平方向的运动。 据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埋藏条件,可以将地下水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埋藏于地表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是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的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其上无稳定的隔水层,可以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其他水源的补给。潜水面至地表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面的高程称为潜水位;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垂直距离称为潜水层厚度。潜水的特征是潜水的分布范围与补给区一致,与包气带相接,在其全部的分布范围内都可以接受补给,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水质易受污染。潜水的自由表面只承受大气压力,通常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博士研究生考试大纲(2016年) 一、课程内容简介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包括地质学的学科分类和基本原理,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构成和基本特征,地球的历史和地质记录,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河流、地下水、风、冰川、海洋和湖泊)、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板块理论、岩浆、变质)的过程和产物,以及地球的资源、环境及地质灾害等。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1)地球的基本特征、圈层系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地球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构造运动;(3)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4)地球的资源、环境、灾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其中,地球的圈层系统基本特征和动力地质作用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二、考试范围和基本要点 绪论 地质学、地球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思维方法和地质时空观(地球+将今论古+以古示今);地球的动力系统(外/动力系统,内/动力系统); 第一章地球系统及其圈层构造 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固体地圈):各圈层的基本概念、大气环流(季风、中国季风特征),大气圈组成、运动、分层、大气降温率; 地球表面形态(陆地、海洋地形单元、大地水准面概念); 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内部圈层构造:地球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压力、温度、重力、磁性、弹塑性;地内变化趋势和地球物理异常)。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和圈层构造(波 速随深度变化总体特征;、M和G面、上/下地壳、软流层、岩石圈、地幔转换带、内 /外核);圈层特征(上/下地壳+地幔硅镁层、岩石圈、软流圈、过渡带、、、)。 第二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元素(元素和丰度,克拉克值) 矿物(基本概念、分类,矿物的肉眼识别技能和常见矿物的识别特征) 岩石:三大岩石类型及主要特征(岩浆作用和岩浆岩-概念、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概念、因素、类型、代表性岩石名称。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沉积岩。 三大岩石之间的物质循环。 第三章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确定依据(地层叠覆率,生物演化率,地质体之间切割率)。地质年代表。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 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测年原理,同位素地质年代概念)。 第四章岩石圈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边界类型(分离型,汇聚型,转换型),板块与岩浆、变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关系。 板块驱动机制:地幔柱、热点、部分熔融。 第五章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概念、类型、岩层产状要素和类型、地形地质图、地质界线、V字型法则、变形变位;地层接触关系)

花岗岩的特征

花岗岩的特征 发布时间:2011-12-10 00:53:53 | 阅读次数:920次 花岗岩的特征 你知道什么样的岩石是花岗岩吗? 岩石是固体地球的主要构成,它本身又是由矿物组成的,而矿物则是由元素组成的,这样的概念已经成为地质界的共识。根据形成岩石的地质作用过程的特点,岩石被划分成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球上的火成岩(由岩浆固结形成的岩石)按其产状可以划分为火山岩(主要由喷出地表的岩浆固结而成)和深成岩(由侵入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固结形成)。按岩石中SiO2含量不同,岩石学家一般将火成岩划分为超基性岩(SiO263%)。出露最广的火山岩是基性的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大洋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深成岩是酸性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区。因此,花岗岩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地质体,被认为与大陆的生长密切相关。什么是花岗岩呢?按照地质辞典的解释,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深成酸性火成岩,SiO2含量多在70%以上,颜色较浅,以灰白色、肉红色较为常见。主要由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在20%以上,碱性长石常多于斜长石”。对于这样的解释,非专业人员一般不会感到满意,因为它引入了更多的、人们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多少有点以词解词的嫌疑。最普通的理解,花岗岩就是石英含量(体积百分比,下同)大于或等于20%、斜长石/(斜长石+碱性长石)=10~65%的深成岩。由此可见,花岗岩的定义和分类命名与其组成矿物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有关。由于矿物百分含量界限是人为确定的,而自然界岩石的矿物组成是逐渐变化的,即使专业人员也难于将花岗岩与其类似岩石严格区分开来。由此出现了广义花岗岩(花岗岩类或花岗质岩石)与狭义花岗岩的称谓。广义花岗岩类岩石一般指花岗岩及与花岗岩具密切共生关系、矿物成分以含石英(>5%)和长石为主的中酸性侵入岩(钙碱性岩类及部分钙碱性-碱性岩类的岩石)。 一、花岗岩的特征及成因 天然花岗岩是火成岩,也叫酸性结晶深成岩,属于硬石材。由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组成。花岗岩构造致密,呈整体的均粒状结构。常按其结晶颗粒大小分为“伟晶”、“粗晶”、“细晶”三种。其颜色主要是由长石的颜色和少量云母及深色矿物的分布情况而定,通常为灰色、红色、蔷薇色或灰、红相间的颜色,在加工磨光后,便形成色泽深浅不同的美丽斑点状花纹,花纹的特点是晶粒细小均匀,并分布着繁星般的云母亮点与闪闪发光的石英结晶。而大理石结晶程度差,表面很少细小晶粒,而是圆圈形,枝条形或脉状的花纹,所以可以据此来区别这两种石材。

3 水的地质作用

三、水的地质作用 Ⅰ.名词解释 1.淋滤作用P52 2.水的小循环P50 3.侵蚀作用P51 4.洗刷作用P52 5.洪流P53 6.侵蚀基准面P55 7.河流的分选作用P56 8.水的硬度P65 Ⅱ.单项选择题 1.地表流水逐渐向低洼沟槽中汇集,侵蚀使沟槽向深处下切,同时使沟槽不断变宽,这个过程叫做()。P52 A.洗刷作用B.冲刷作用C.淋滤作用D.河流地质作用2.大气降雨沿坡面漫流,将坡面风化物质搬运到坡脚平缓处堆积,形成()。P52 A.洪积层B.冲积层C.残积层D.坡积层 3.残积层是()。P52 A.淋滤作用的产物B.洗刷作用的产物 C.冲刷作用的产物D.河流地质作用的产物 4.河流的侵蚀、搬运、沉识作用,被称为()。P54 A.第四纪地质作用B.冲刷作用C.成岩作用D.河流地质作用5.河流的侵蚀能力与()关系最大。P55 A.河床宽度B.河流流量C.河流流速D.河床粗糙率6.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关系最大。P56 A.河流流速B.泥沙石块大小C.河流流量D.可溶物溶解度7.河流地质作用产生的沉积物叫做()。P56 A.洪积层B.残积层C.坡积层D.冲积层 8.下面对河漫滩叙述正确的是()。P58 A.平水期可以被淹没B.洪水期不能被淹没 C.平水期不能被淹没,洪水期可以被淹没D.水流流速变快时被淹没9.河流阶地一般用罗马数字编号,编号愈大则()。P58 A.阶地位置愈高,生成年代愈晚B.阶地位置愈低,生成年代愈早 C.阶地位置愈高,生成年代愈早D.阶地位置愈低,生成年代愈晚10.阶地表面主要由被侵蚀的岩石构成的阶地叫做()。P59

A.侵蚀阶地B.基座阶地C.冲积阶地D.横向阶地11.上部为冲积层,下部为基岩的河流阶地叫做()。P59 A.侵蚀阶地B.基座阶地C.堆积阶地D.纵向阶地12.吸附在岩、土颗粒表面,不受重力影响的地下水叫做()。P61 A.重力水B.毛细水C.汽态水D.结合水 13.饱水带是指()。P63 A.毛细水带B.毛细水带和重力水带 C.重力水带D.汽态水、吸附水、薄膜水带 14.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称()。P65 A.总矿化度B.总硬度C.暂时硬度D.永久硬度15.埋藏在地面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叫做()。P68 A.上层滞水B.潜水C.承压水D.裂隙水 16.埋藏并充满两个隔水带之间的重力水叫做()。P70 A.潜水B.承压水C.上层滞水D.包气带水 17.地下水按含水层性质分类,不包括下列哪种类型的地下水()。P72 A.孔隙水B.裂隙水C.潜水D.岩溶水 18.地下水对混凝土的溶出性浸蚀,主要因为地下水中()。P75 A.CO2含量过高B.水质偏酸性 C.硫酸根离子超标D.暂时性硬度小于3 19.地下水中含有侵蚀性CO2时,对混凝土有()。P75 A.一般酸性侵蚀B.溶出性侵蚀C.碳酸侵蚀D.硫酸侵蚀20.侵蚀性CO2是因为地下水中()。P76 A.CO2本来就有侵蚀性B.CO2含量没达到平衡标准 C.CO2含量超过平衡标准D.CO2含量恰好达到平衡标准21.水泥细菌指的是()。P76 A.氢氧化钙B.水化硫铝酸钙C.水化硅酸钙D.二水石膏Ⅲ.多项选择题 1.地表水的地质作用是指()。P51 A.地表流水将风化物质搬运到低洼地方沉积成岩的作用 B.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C.淋滤、洗刷、冲刷和河流地质作用 D.地表水对岩、土的破坏作用 2.下列选项中,属于残积层特征的为()。P52 A.物质成分与下伏基岩成分密切相关 B.是位于地表以下、基岩风化带以上的一层松散破碎物质 C.具有较大的孔隙率、较高的含水量,作为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 D.厚度与地形、降水量、水中化学成分等多种因素有关

花岗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

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与板块构造环境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岩浆岩石学又可分为岩类学和岩理学。岩类学又称描述岩石学、岩相学,主要研究岩石的产状、分布、组成、分类、命名等方面的问题。岩理学又称理论岩石学、成因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形成条件、成因机理等方面的问题。 (一)相关知识 花岗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花岗岩是指石英含量>20%的侵入岩。广义的花岗岩称花岗岩类,是空间上与狭义的花岗岩相伴生,成因上与狭义的花岗岩有联系,石英含量一般>5%的各类侵入岩。 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主要有3种类型:S-I-M-A型、壳幔同熔型-陆壳改造型-幔源型、磁铁矿系列-钛铁矿系列。这3种划分方案中,S-I-M-A型应用较广。 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一般划分为:火山弧花岗岩(V AG.)、板内花岗岩(WPG.)、同碰撞花岗岩(S-COLG.)、洋中脊花岗岩(ORG.)。 花岗岩的S-I-M-A成因类型划分与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表1)。判别方法需采用地质产状、岩相学特征、岩石化学成分、含矿性等方面综合判断。 岩石化学成分的特征参数和判别图解较多。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1)高秉璋,洪大卫,郑基俭,等。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2)李昌年。火成岩微量元素岩石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3)邱家骧,林景仟。岩石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4)陈德潜,陈刚。实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二)成因类型与板块构造环境的判别图解 岩石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岩石常量元素分析、岩石稀土元素分析、岩石微量元素分析、岩石同位素分析。利用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进行特征参数计算与判别图解,是研究岩石成因的主要方法。在化学成分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中,常量元素应用较广。S型花岗岩与I型花岗岩的判别,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在选用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中要注意3方面问题:①要同时选用岩石常量元素、岩石稀土元素、岩石微量元素、岩石同位素的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避免单

第十三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年,地下水0.6亿立方米左右。 第一节地下水的一般特征 一、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地下水长期在地下运动,可从岩石中获得大量可溶性的物质成分,使之成为成分复杂的溶液。 地下水中含大量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其矿化度高。 地下水中常见的气体成分:O2、N2、CO2及H2S。 地下水中还含有大量的胶体物质:Fe(OH)3、Al(OH)3、SiO2及以胶体形式存在的有机质。 二、地下水的运动 1. 地下水运动的条件 地下水存于岩石(以及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并在其中运动,因此岩石孔隙度的大小、形状、数量及连通情况,对地水的储量及运动特点有很大的影响。空隙度:一定体积岩石中空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地下水的分布、储量及运动均受岩石空隙的多少(空隙度)支配。以n表示空隙度,VP表示空隙体积,V表示岩石体积,则n=VP/V。 即孔隙度= 岩石中孔隙的体积/ 岩石总体积 大多数岩石的空隙是连通的,因而地下水可在岩石中流动。 透水性:岩石被水透过的性能。 隔水性:岩石阻挡水通过的性质。 空隙较大,且相互连通的岩石,地下水可以在岩石中流动。有些岩石虽有很高空隙度,但空隙不连通的岩石和空隙过小,且连通性不好的粘土和泥岩,地下水也很难在其中流动。 透水层:能透水的岩层。洞隙大,且相互连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以及孔隙大的砾石层和沙层是良好的透水层。 隔水层:具隔水性的岩层。粘土岩、粉砂质泥岩及节理不发育的岩浆岩和块状变质岩可视为隔水层。 2. 地下水的运动方式 毛细水(结合水):在毛细作用下运动的水。岩石颗粒表面和空隙壁面在静电吸引作用下,会吸附水分子。这类水束缚于颗粒表面及空隙壁面,不能在自身

10地下水地质作用

第十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一、填空题 1.地下水按其存在状态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三种类型,其中以____最为重要;按 其存在方式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等类型,其中以____最为重要;按其埋藏条件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三种类型;按其沉积物或岩石中空隙性质不同,可分为____、____和____等三种类型。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____、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3.地下水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分为____、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4.地下水的搬运以____方式为主,地下水的沉积方式以____为主。 5.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主要是指地下水所具有的____、____、____和____等性质。 6.地下水的某些物理性质与化学组成间常见的对应关系如下:臭鸡蛋味,表明地下水中含较 多的____;腐烂味,表明含较多的____;呈浅蓝色的水,表面含较多的____;味道可口的水,表明含较多的____;有甜味的水,表明含较多____;有苦味的水,表明含较多的____;有涩味的水,表明含较多的____。 7.导致地下水发生过饱和沉积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等;常见发生过饱和沉积的地 点在____、____、____等处。 8.各种类型的地下水,有其不同的流向。包气带中重力水是从地表向下作____运动;潜水位 附近作____方向运动;承压水是顺层从水头____处流向水头____处。 9.喀斯特平原是喀斯特发展到____期的地形。 10.根据化学沉积发生的空间部分,将地下水化学沉积分为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地下水、空隙、孔隙、裂隙、溶隙;孔隙水、裂隙水、喀斯特(岩溶)水;包气带、饱水带、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透水性、含水性、隔水层、透水层、泉;喀斯特(岩溶) 三、选择题 1.潜水是____。 A.地面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带中的重力水 B.岩石空隙中的水 C.围限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2.承压水是____。 A.地面下第一个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 B.页岩空隙中的水 C. 围限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3.____是地面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其上一般没有隔水层。 A.承压水 B.孔隙水 C.潜水 4.下列岩土中孔隙度最大的是____。 A.砾石层 B.砂层 C.粘土 D.黄土 5.一个地区潜水面坡度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____。 A.旱季 B.雨季 C.地形坡度 6.我国喀斯特(岩溶)最发育的省区是____。 A.云南省 B.贵州省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广东省 7.喀斯特发育第一阶段所形成的主要景观是____。 A.溶沟、溶洞、溶蚀洼地、落水洞 B.溶斗、石林、孤峰、溶蚀洼地 C.石芽、溶沟、溶斗、落水洞 D.石芽、溶洞、喀斯特平原、残丘

地质作用知识点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板块构造理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 上,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多 火山、地震。 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 (最深)、岛弧或海岸山脉;大 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 褶皱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 海洋、海岭(近海岭岩石地质年 龄小),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处于生长边界。 3.地质构造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结果)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褶皱: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 背斜: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背斜顶部受张 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向斜槽 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 断层: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 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4.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 具体如图所示: 采石:背斜 岩层中含某种矿层(煤铁):钻矿在向斜 5.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外力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多为石灰岩、流水溶蚀作用、主要在我国云贵高原,桂林山水、云南石林。 雅丹地貌---风蚀地貌、干旱地区、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丹霞地貌---砾岩和砂岩,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沉积的红色砂岩,后因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退后,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球状风化---花岗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侵蚀),冰碛地貌(沉积)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湿润、半湿润区,流水侵蚀---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区,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 6.外力地貌的判定 (1)根据风积地貌判断风向 (2)根据河流地貌判断河流流向

《水的地质作用》习题答案

《水的地质作用》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地表流水可以分为暂时流水和经常流水;其地质作用包括侵蚀作用、搬运作 用和沉积作用;地表流水的沉积物有残积层、坡积层、洪积层和冲积层四种主要类型。 2. 河流的侵蚀能力取决于流量和流速;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下蚀和 侧蚀;前者的强弱取决于流速和流量的大小,也与组成河床的物质有关; 后者产生的原因是:一是因为原始河床不完全笔直,任一微小的弯曲都将使喝水主流线不再平行于河岸而引起冲刷,导致弯曲程度加剧,二是河流中各种障碍物改变了主流线方向,导致冲刷河岸作用加剧。 3. 河流的搬运方式可分为物理搬运和化学搬运两大类,其中前者主要搬运的物 质是泥沙和石块,后者则是可溶解盐类和胶体物质;前者的搬运可有三种方式:悬浮式、跳跃式和滚动式。河流沉积物区别于其它成因沉积物的重要特征是良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 4.一条河流从河源到河口一般分为三段,即上游、中游和下游。从河谷 横断面上,也可将其划分为三部分,即①河床、②河漫滩和③河谷阶地。 其中③用罗马数字按顺序编号,其编号越大,则阶地位置愈高,生成年代愈早。 5.河流阶地依据其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冲积阶 地。其物质组成特征分别是由被侵蚀的岩石组成、由上部冲积层和下部基岩两部分构成和由冲积层构成。在野外辨认河流阶地时应注意两方面的特征,即形态特征和物质组成特征。其中,冲积物是阶地物质组成中最重要的物质特征。 6.木工程中地下水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水供水的重要来源,二是 地下水是威胁施工安全和造成工程病害的重要因素。 7.水在岩土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①气态水、②液态水和③固态水。其中② 包括重力水和毛细水;③包括结合水和冰。 8.岩土的水理性质①容水性、②持水性、③给水性和④透水性,其中 ①②③之间的关系是给水度=容水度—持水度。 9.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温度、颜色、透明度、嗅觉、口味、比

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概述 油工14-4 赫双玲 油 地质作用概述 自然界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例如:地表形态和景观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裸露地表的岩石会变得破碎,松散,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高温熔融物质,地震产生山崩地裂等。所以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我们可以根据能量的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按照方式不同可分为: *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 * 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 * 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地质作用概述 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 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还有人认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能也是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之一。来自太阳的热能,是引起大气和水不断运动的主因,同时给生物的繁殖以能量,并直接对岩石圈施加影响。这一切活动的结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的破坏,破坏的产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积起来形成新的岩石。上述变动总称外力地质作用。 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水往低处流是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地势的高低又是内力地质作用所塑造。火山喷出的气体和水分是地球大气圈和水圈重要的物质来源之一,一次强烈的火山活动还可以引起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气候异常。地质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气候以及水资源与土壤的分布,创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出现,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质量都和现代大不相同,大气曾经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阶段,海水是约在10亿年前才

紫苏花岗岩成因及构造意义

文章编号:1007-3701(2004)04-0063-08 紫苏花岗岩成因及构造意义 彭松柏1,2,金振民1,付建明2,刘云华2 (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2.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 摘要:紫苏花岗岩主要以地壳增生作用、玄武岩底侵地壳熔融、构造增厚地壳熔融、地幔下陷增 厚地壳熔融几种方式形成,但紫苏花岗岩化与深层次韧性构造变形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无论 是缺乏流体(脱水熔融)还是存在流体(富CO2)的热作用都表明,从地壳岩石形成紫苏花岗岩需 要低H2O环境。熔融作用高级阶段导致紫苏花岗岩和紫苏花岗岩-花岗岩杂岩的产生,这些条 件可能在玄武质岩浆侵入下地壳提供热源的带中最常见。A型紫苏花岗岩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共 生流体相的成分,通常与非造山和造山后构造背景相关。造山带紫苏花岗岩化与深层次韧性剪 切变形,特别是与造山作用过程的减压抬升揭顶作用具有密切关系。 关 键 词:紫苏花岗岩成因;A型紫苏花岗岩;韧性剪切;揭顶作用 中图分类号:P588.12+1文献标识码:A 紫苏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的岩类,它经常与麻粒岩相变质岩紧密伴生,出现于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以来的不同时代,但最为发育的是早前寒武纪陆核区,其次是早元古代造山带的根部。尽管它与麻粒岩原岩性质不同,但其变质作用的形成机理十分相近或一致。因此,研究中下地壳必须考虑紫苏花岗岩的形成,这样才能对下地壳重要组成及麻粒岩的成因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随着大陆动力学的兴起,紫苏花岗岩作为大陆中下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与下地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对其构造意义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1 紫苏花岗岩的基本特征 1.1 术语 紫苏花岗岩(char nockite)最早在印度南部普遍发现,Holland[1]定义为含斜方辉石花岗岩成分 收稿日期:2004-05-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2069);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南地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20031300041). 作者简介:彭松柏(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及花岗岩地质研究.的岩石。Holland确定的这种岩石类型已证明是所有大陆克拉通地体一种重要单元,但对于大多数岩石要说明其在Holland定义上是紫苏花岗岩必须进行薄片统计。因此,许多研究者采用了Pichamuthu[2]更为广泛和非成因的定义,即紫苏花岗岩是含有紫苏辉石的任何长英质岩石。我国的地质学者也大都在该定义下使用这一术语[3]。 1.2 岩石组合关系 (1)紫苏花岗岩与麻粒岩的关系 紫苏花岗岩总是与麻粒岩相地体密切相关。长英质岩石中紫苏辉石广泛存在是麻粒岩相的充足定义,这些岩石组合范围从具清楚侵入边界和旋转包体的岩浆紫苏花岗岩到保存有残留面理的角闪岩相片麻岩。岩浆侵入、混合岩化和固态蚀变的现象都在紫苏花岗岩岩石组合中存在,有时它们密切相关,如在林波波带南缘带的片麻岩-紫苏花岗闪长岩组合[4]。 (2)深成紫苏花岗岩岩石组合 花岗岩-紫苏花岗岩深成岩岩石组合通常出现在区域麻粒岩相等变线附近,以大量紫苏花岗深成岩体为特征[5],显生宙紫苏花岗岩很少。一些紫苏花岗岩-花岗岩组合表现为内部过渡相,单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4年 Geolo gy and M iner al Resources of So uth China 第4期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八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地下水是重要的地质营力,其剥蚀作用和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要求学生了解地下水的基本特征,掌握基本概念;掌握地下水溶蚀作用的特点及产物,了解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初步能对岩溶发育条件进行分析。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二、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三、地下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四、岩溶发育条件分析 重点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的特点与产物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地下水的溶蚀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地下水的基本特征 (一)地下水的储存条件 地下水储存于岩石中的孔隙、节理和洞穴之中,它的储存与岩石的性质有关。 透水层:空隙连通的岩层,地下水可在其中流动的岩层。 不透水层:地下水很难流动的岩层。 含水层:被地下水所饱和(所有空间都是液态水),含有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二)地下水的类型(按不同的埋藏条件) 1、潜水:地下赋向下运移受阻于第一个隔水层,开在其上的透水层中汇聚起来填满空隙形成饱和带水,该带的水称之为潜水。其水层上有一个自由表面称为潜水面。 2、包气带水:存在于潜水面之上,受毛细管作用与空气混合的水。 3、上层滞水:在饱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水。 4、层间水:处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 5、承压水:处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并具有一定水头压力的水。 (三)地下水的温度与成份

地下水的温度和成分是两个重要的性状。按地下水的温度可分冷泉和温泉。 地下水由于可溶解岩石中的某些成分,使地下水中含有多种物质。 二、地下水剥蚀作用 (一)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地下水的潜蚀作用(suffosion)。其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冲刷(scour) 地下水流体一般分散,流速缓慢,冲刷力微弱,只能冲刷细小的颗粒,使岩石的空隙逐步扩大。但是长时间的冲刷,也可造成大型空洞并引起地表塌陷。规模较大的洞穴和裂隙中的地下水流速较快,冲刷力较强。黄土最易被地下水冲刷破坏,因为它主要由粉砂组成,颗粒细小而且松散,同时,黄土含有较多碳酸盐类矿物,易被地下水溶解。疏松的钙质砂岩也容易受冲刷破坏。 2、溶蚀(corrosion) 地下水中含有CO 2 ,易溶解石灰岩或含碳酸盐类矿物的岩石。其反应式如下: CaCO 3 + CO 2 + H 2 O = Ca2+ + 2HCO 3 - 此处分解而成的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便随水带走。 3、喀斯特(karst) 由于地下水的运动是发生在岩石空隙中,水与岩石的接触面大,而且地下水流速缓慢,因而溶蚀作用极为显著。特别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溶蚀是可溶性岩石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并形成特殊的地貌。将以主要为地下水(兼有部分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喀斯特(karst)。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J.Cvijic)对这个地区首先进行了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特殊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水文现象,至今喀斯特一词已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喀斯特作用也称岩溶作用,主要形成以下地貌特征(图5—14)。 (1)溶沟(karren)和石芽(stone bud) 溶沟是石灰岩表面上的沟槽,是地表水流沿可溶性岩石表面进行溶蚀和机械冲刷的结果。沟槽的宽度和深度一般由数厘米到数米,有时更大,其形态各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