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摘要:《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十大不朽影片之一,电影运用实景非专业演员进行拍摄,并用普通的故事展现了二战以后意大利的萧条和底层人民贫困的生活状况,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电影真实长镜头

前言

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意大利,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意电影运动。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因为战后意大利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困境,广大的人民经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伤害并随之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犯罪等。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痛恨法西斯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所以意大利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从法西斯主义漫长的统治下和战后的废墟中站起来,想尽办法的筹集资金和设备来拍电影,展现战后人民贫困的生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1948年由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这一个阶段诞生的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伟大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这个故事来自于一个非常普通的新闻报道,在看之前我没有想到以一辆自行车为题材的新闻事件能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

这部影片的拍摄,正值二战后的全世界,百业待兴,意大利也一样,经济倒退,社会混乱,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重建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点,无数的人失业在家,无所事事,人们为了找到一个工作,往往头破血流。影片的主人公里奇非常的幸运的,他等了很多天后得到一个——贴海报的工作,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工作中的要求——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妻子玛利亚当掉了自己的嫁妆六条床单,给里奇赎回了以前当掉的自行车,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那份工作,生活好像是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出发。但不幸的是刚工作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走了,他找了几天最后也没有找到,但是丢了自行车就等于丢了工作,最后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准备去偷一辆自行车但被当场抓获,造就了一个悲剧的结尾。但这影片通过买车——丢车——找车——偷车——被抓的过程来表现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困难。但这部影片不仅仅表达的是里奇个人的悲剧,它更多的表达的是当时社会的现状,也就是穷人根本没有办法生存。丢自行车在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放到当时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就成了战后悲剧的折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罗马大街小巷的破败,施舍午餐的教堂等等一些场景,电影中这些真实的场景也渲染了影片的背景,使整部影片有一种低沉、悲凉的情调。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用最简单的剧情,最普通的人和镜头,最短的时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永远也无法复制,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拍出来的辛

酸故事。

这部电影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其主要的电影审美特征变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刻画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

1945年到1950年是新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期。“还我普通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一大口号。这一时期的电影都是通过真实的新闻事件进行拍摄,影片里表达的都是普通的劳苦大众的生活。比如在《偷自行车的人》中主人公里奇以及周围的朋友,小偷以及周围的人都是为生活奔波的社会底层。影片中里奇所住的房间,破旧的衣服,以及拮据的生活,这就是影片所表达的悲怆的现实,但是人们却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寄希望于神,甚至只能用典当东西来维持生活。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是“你必须活着同时忍受着痛苦”,这也就是那个特定时代人们生活的现状。

2、“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

这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提出的第二个响亮的口号。在这个口号提出来之前,电影基本上是工业化生产,外景非常少,“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这个口号的提出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些重要特点,比如说实景拍摄、运用自然光,普通人视角的拍摄角度等。这使得电影从以前的工业化生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得电影更具完整性并且不再呆板。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蒙太奇的剪辑技巧,在影片中导演很好的运用了长镜头,使观众感觉到整部影片几乎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在叙述,尤其是里奇在教堂和街上追逐和偷他自行车的人有关系的老人的时候表现的尤其突出,镜头追着人物跑,到人物跑过再换下一组镜头,长镜头的运用和剪辑的大量减少,实质是在弱化镜头和技巧的影响,强化社会背景和人物的行为,影片没有在摄影棚中搭建场景,而是把镜头对准罗马的街头,对准真实的底层的人的不幸,让我们观众感觉到这就是对真实生活的客观记录。

3、使用非专业演员

影片中里奇的扮演着并不是专业的演员,而是导演在街上找到的一位失业工人,因为不是专业演员,可能会增加影片的拍摄难度,但是也正因为是非专业的演员所以更能理解当时生活的艰辛。影片中找到工作的喜悦,没有自行车的烦恼,丢掉自行车的悲伤和偷自行车被抓的羞愧都是他的真情流露,这是没有这种生活

经历的人扮演不出来的。因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相似的问题,他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无法维持生活的这种同样的问题,所以对于这个影片的表演,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

4、叙事结构的安排

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进行的,从开始好不容易得到工作再到自行车被偷,再到找自行车最后是抓到小偷却没有证据最后到偷自行车被抓。整部电影没有使用任何倒叙、插叙等手法,仅仅用记录的形式给观众最简单、最直观、最清晰的观影感受。这种叙事手法的运用,使观众更鲜明的感受整个故事的发展,也能让观众对影片所要表达的社会问题有所思考。

5、影片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的细腻

小男孩布鲁诺一角在影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片通过里奇对待儿子布鲁诺的一些细节,也表现出了里奇在片子中情绪的一些变化。影片中父亲在找丢失的自行车时,小布鲁诺一直跟着父亲,有时在爸爸前面,有时在他的旁边,有时又在他的后面,不顾苦和累和父亲一起奔波在街道上,让我们感觉到找到丢失的自行车仿佛也是他的责任,体会到了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小布鲁诺的懂事。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自行车找回的希望变得很小,瑞奇的情绪也开始出现变化,一点点小事就能让他生气,刚开始瑞奇在市场里找自行车时还对儿子说如果找到自行车就好好亲亲他,随后在躲雨的时候他却为儿子溅了一身的泥而生气,但这时父亲还是给了他一条手帕让他擦一擦。后面在追乞丐的过程中,小布鲁诺离开父亲想上厕所,这时父亲打了布鲁诺一巴掌。影片中的布鲁诺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懂事,主动地替家里分担,这也反映了里奇急躁情绪在加剧,影片也把里奇情绪的失控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也充分表现了里奇心态的变化。当他听到别人说有男孩落水时他就以为是布鲁诺。他的这种联想非常的自然,因为在他的心中儿子肯定是第一位的,他的心中也意识到他前面非常粗暴的对儿子是非常不对的,这时他才明白比起自行车儿子才是第一位的。影片通过这样的一些细节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影片的最后孩子目睹了父亲因为偷车收到羞辱,对于父亲来说没有什么事能比在儿子面前丧失尊严更难堪的了,对于儿子来说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也跌落了下来。影片的结尾是人们望着消失在人群中的父子,仿佛在担心他们怎么才能度过这种没有了自

行车、失去了生计和尊严的日子。

6、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影片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最后自行车没有找到,父亲为了可以继续工作维持生活不得不选择去偷一辆自行车但最终被抓,在这时我们会注意到父亲和孩子有一段无声的交流,父亲即将被送往警察局,围观的群众可能也看到了这个父亲的窘迫所以替求情,警察最终是放了他。孩子来到父亲身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拉了拉父亲的衣服,意思是要和父亲一起回家,在看电影时这个细节非常打动我,让我们想起在电影中他们丢车找车的很多情节,就是电影中的这一对父子,让我们从悲剧的角度重新去肯定了人的尊严。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在世界电影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电影的创作。新现实主义理论在八九十年代传入中国,这时的导演不再一味地学习好莱坞式的电影,创作各种富有戏剧化与悬念的电影,而是学习新现实主义的电影模式,开始表现真实的生活,中国第六代导演就受到了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创造出了一些经典的影片,比如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贾樟柯的《站台》《小武》等,这些导演的影片在这个时期并没有一味地迎合市场,而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表现真实的生活,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并且第六代导演在电影的视听语言上也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比如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中的一个镜头人们常常会和《偷自行车的人》中的镜头进行比较,《偷自行车的人》中,里奇在寻找自行车的过程中,观众跟随着他的脚步看到了罗马战后杂乱破旧的街头,这时的镜头也让观众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和这个镜头十分相像的是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从小贵骑着自行车开始,镜头仿佛就跟着他穿梭在北京,我们既可以看到有许多高楼现代化的北京,也能看到有历史气息的胡同,现代和历史相互交错。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一样,王小帅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也运用了纪实的跟拍手法,让观众们自然而然的感受事件的发展。后来当小贵发现车不见了之后,镜头架在了马路的对面,观众看不清小贵的面部表情,只看到他来来回回焦急的身影。这一处长镜头的使用保证了事件的连续性,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时间的真实性,使观众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着整个事件的发展。但是第六代导演在这一时期虽然在学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了创新,他们并没有像意大利新现实

主义电影导演一样只关注战后人们的失业、饥饿等,而是涉及到更多的方面,比如青春期成长中的种种问题,精神分裂等,他们通过对这些人物表面的刻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章馨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与好莱坞影片审美差别.《艺海》2014 【2】胡艺珊.冷静写实中的温暖光芒.《电影评介》2008

【5】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著.曾伟祯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6】周星王宜文.影视艺术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