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明清时期有哪些篆刻名家与流派?

明清时期有哪些篆刻名家与流派?

吴门派:文彭

文彭(1498—1573年),今江苏吴县人,字寿承,号三桥,文征明长子,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对文字学、篆刻深有研究,被后人称之为流派篆刻的“鼻祖”。文彭所刻印,早期以象牙居多,后来得青田冻石刻印。他精研六书,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朱文作细边,参以小篆结体,圆劲秀丽;白文师法汉印,格调清新。他以当时惯用的九叠文过于板滞,元朱文又近于纤弱,故力倡复古,以汉印为法。其作品秀润典雅,清而有神,被视为篆刻开山规范。文彭在印侧上常刻索刻者的上款与自己的署名年月,还加刻短文诗句,这种形式把诗文书法通过印侧的边跋,直接把印文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项完整的篆刻艺术。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作用: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屈曲乖缪的恶习,使篆刻艺术走上雅正的道路;诱发了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产生了中国篆刻艺术第一个流派──“吴门派”。著名的篆刻家许高阳、王毂样、王梧林、陈居一、李长蘅、徐仲和、归文休等都属于这一派,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代。

皖派(徽派):何震及苏宣

徽派的开创者为明代何震,继有苏宣、程朴、朱简等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到明末,汪关父子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至清初,安徽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龙努力改变时习,在篆法布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称“歙中四子”,史称“皖派”(或徽派)。“皖派”在清代影响广泛,浙江山阴的董洵、王声、江阴的沈凤,甚至浙派创始人丁敬都受到极大影响。

何震(1530—1604年),江西婺源(原属安徽)人,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与文彭的关系亦师亦友。何震的篆刻初学文彭,后吸取秦、汉印,特别是汉铸印的长处,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多方面探索。其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刀痕显露,痛快生辣中有苍劲之气,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印坛赞赏,成为印坛上一面新的旗帜。在文人中,学习何震篆刻成为时尚。篆刻艺术的中心,也像旋风一样从“吴门”席卷到黄山一带,形成“黄山派”,后人推何震为“皖派”(也叫“徽派”)的开创者。何震刻的单刀边款,较斜错落,奇趣横生,比较豪放,入锋重而出锋轻,一刀刻一笔,任刀而成,跌宕错落,疏通自然,又开拓了后世治款的境界。何震的印,苍老浑朴,遒丽流畅兼而有之。又因为他曾经到过塞外,广交草莽英豪,遍历边塞各地,凡大将军以下,皆以得他一印为荣,后人称赞他“主臣印无一讹笔”,又创造了多种形式,其中仿汉满白文,刀痕显露,不加修饰,苍浑厚朴,“依怯而不泥法”,这正是他的创新。

苏宣(1553—1626年),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字尔宣、啸民,号泗水、朗公,明代篆刻家。自幼喜读书及击剑,曾在文彭家设馆,师从文彭学习书法刻印。博览秦汉玺印,先后临摹仿刻汉印近千方,深得汉印布白之妙。善于变化,满白、细朱、古玺、虫书、缪篆、籀书无所不精。刀法切中带冲,线条凝练,生涩古朴,独树一帜,开创了泗水派篆刻,印风接近何震,比何震稍圆转,对后世程邃、丁敬、邓石如等人产生重要影响。苏宣的印章,在当时与文彭、何震有“鼎足而三”的美誉。1617年著有《苏氏印略》四卷,收印537方。苏宣的篆刻辑有《印略》印谱,对日本的篆刻很有影响。

浙派西泠八家

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故有“歙(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之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浙派以杭州为中心,兴起于清代乾嘉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黄易是丁敬的学生,蒋仁和奚冈也都师法丁敬,四人的篆刻风格比较接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因同属杭州人,合称“西泠前四家”。又有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亦为杭州人,称“西泠后四家”。总称“浙派西泠八家”。

黟山派:黄士陵

黟山派是由黄士陵创立,因黄长期留在广东,亦影响广东及香港之篆刻风格,故亦称粤派。黄士陵(1849—1908年),安徽黟县人,字牧甫,号倦叟。父母过世后曾在南昌以照相为业,后长期客居广州,因此艺术上可称他的一派为“粤派”。初学邓石如、吴熙载诸家,后广泛搜集金石资料,以汉砖文字和鼎、镜、铭、诏版、泉币文字入印,篆法方圆相参,静中有动,巧中有拙,别有一番风味。章法上显著的特点是能于险中求平衡,平实中见超逸,有散而不乱、参差有序之妙。在运刀方面,刻白文印时往往从笔画外端进刀,或刀痕冲出笔画外端,险劲而精神;刻朱文印时,往往又不将笔画刻足。故所刻之印,线条犀利,笔势瘦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