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讲 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讲 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讲 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讲 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

一、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

1.自然经济:指人们的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氏族组织的狭小的范围内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的物品,仅能够勉强维持生活,没有剩余产品同别人交换。这样在原始社会的二三百万年时间内,都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在原始人群内部,只存在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自然分工,不存在社会分工,生产直接为自身的消费而进行的,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存在交换这个中介。对于生活在原始社会蒙昧阶段的人们来说,生活必需品应当也只能由自己亲手制造。在他们看来,通过交换借他人之手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不可思议的事情。19世纪在个德国探险家在巴西中部旅行,他所接触到的印第安人反复询问他的裤子、蚊帐及其他物品是不是自己做的,而当这些印第安人听说不是的时候,感到十分尺度难以理解。可见,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和消费之间没有交换这中介,没有商品。

基本特点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1)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中社会劳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直接生活需要而生产。(2)封闭、保守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处于分散、孤立、保守的状态。(3)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基础。

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是由许多成独立体系的经济单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隶制庄园、宗法式的农民家庭和封建庄园等)组成的。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除了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它各种经济活动:从采掘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消费品,都在本单位内部实现,和外界的经济联系很少。例如,在封建制度下,农民个体经济就是一种自然经济,它们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家庭成员按照性别、年龄所形成的自然分工,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如耕作、放牧、打柴、纺线、织布、缝纫以及制造工具等等。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从有人类社会起,一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前,在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和补充的作用。与社会生产力的这种较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和单纯性。这种经济形式,有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如原始氏族社会),有的则是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关系为基础(如奴隶占有制度和封建制度)。不论它们彼此间存在着多么大的区别,它们共同的特点则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十分简单明了,而不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那样,人与人的关系总是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采取物和物的关系曲折地表现出来。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同时各个经济单位又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因此,正如列宁指出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等,也就成了这种经济的必然具有的特征.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趋于瓦解,并终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代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自然经济只是作为一种落后的经济残余而存在。不过,在殖民地和附属国里,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控制和奴役,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自然经济仍然被大量保留下来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1)商品经济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和动物驯养技术的进步,在满足自身需要之外在

了剩余产品。即游牧部落与其他部落分离开来,农业部落与游牧部落之间在了偶然的交换。这种交换刚开始时以沉默的交换的形式进行,后来交换多了,在了定期的集市,再后来由于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的相继发明以及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在使农业生产较以前很大发展的同时,还使得原来附属于农业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大大改进,手工业产品也日益多样化。手工业从家业中分离出来。这时交换已日益增多,已经在许多人以市场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出现了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由于生产水平的发展,产生了三次手工业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出;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出;第三次,商业从其他行业中分出)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各行各业,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得生产或经营单位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使交换成为必不可少的,而且社会分工越发展需要交换的产品数量和品种也就越多。所以,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分工。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另一个条件就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不能无偿地占有对方的产品,彼此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即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来交换。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中,生产产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是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产品也就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以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各个所有者都有各自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相互交换产品。这样,产品便必然表现为商品。

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所以,很长时间内,我们认为只有私有制下才存在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不应该有商品经济,事实上并不是只有私有制才能满足这一决定性条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性质决定的。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种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经济实体,它们之间也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发生商品交换关系,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也必须维护,因此也存在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条件,决定了劳动产品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物质承担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成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实现形式。

3.产品经济,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来取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产品经济。产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一种经济形式,也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换与商品交换的最大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来表现,而是通过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体现。

由于我们还处在商品经济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商品经济发达阶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至于商品经济何时消亡和怎样消亡,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马政教材用后商品经济的提法,就是一种新的观点。自然经济是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给自足。商品经济是用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同别人所生产的、不同的劳动产品相交换,从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产品经济虽然不是自给自足,但取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是通过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来取得。自然经济是与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生产力基础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基本的一种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它是马克思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二、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

1.商品经济一般特性: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交换。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商品交换是商品相互让渡和买卖。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商品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在历史上,它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商品经济具有不同的社会性,并为这个社会服务。

(1)市场性:市场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只能通过把它们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才能得到实现;并且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只有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交换成功,才能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2)自发性:自发性是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相对独立性在市场关系中的必然表现。每个商品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根据市场需要和各自的利益,自动地独立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使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表现为一个由内在利益机制推动的自行运行的经济过程。

(3)竞争性: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为获取更大的利益、争取有利的产销条件,必然进行市场竞争。商品价值的确定和实现过程,也就是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商品经济的市场性、自发性、竞争性,反映了商品经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内在动力和运动的内在机制,它们共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2.作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不仅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而且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步作用。在历史上,它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地区封锁,发展了社会分工,建立了国内市场,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的确定过程,不断促使商品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不断调节交换双方的利益关系,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合理分配和利用生产资料,促进生产的发展。

三、商品经济的分类

1.简单商品经济,也称小商品经济,它以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它以满足个人生活需要为目的,交换的范围局限于狭窄的地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不发达阶段。随着手工业和商人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初具规模的商品经济,他们以交换需要的商品或货币而充实生产经营活动,这种商品经济以及几千年后直至机器化大生产普及之前的商品经济被归为“小商品经济”,以区别于现代的商品经济。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历史很长,但从来没有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总是作为某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附属形式而存在。

这段时间的商品经济有如下特点:(1)生产商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不是现代商品经济那样以不断进行商品交换来获取经济利益而从事商品交换。(2)商品生产的规模受到风俗文化、自然经济的抵制而难以扩大。从而沦为自然经济的附庸。(3)大多数商人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利益很少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购田置地,阻碍了商品经济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以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下,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使得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开始不断扩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通过商品交换取得的利润大多用于扩大再生产,这一行为成为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下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一时期(包括以后的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经济)以后的商品经济,被称为“现代化商品经济”。“现代化商品经济”与小商品经济有如下区别:(1)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从而不断进行生产扩展,极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以现代化机器为生产工具,提高了商品的生产率,为扩大的商品交换提供可能。(3)由于商品的生产与交换需要调动社会大量的

资源与部门,出现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在这一情况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提高市场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除了有一般商品经济的共性外,还有不同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特性。

四、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为可逾越的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但是,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将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而逐步消亡。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商品经济比自然经济更为进步,更能促进经济发展。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凡是商品经济得以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发达的民族和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就比较繁荣。资产阶级在它的发展史中能在二百来年的时间内创造比以往几万年还多的财富,也就在于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时代得到充分发展,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没有充分发展。所以今天还必须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五、资源配制方式:

1、资源配置定义和作用

在经济学中,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可以说,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任何社会,人的需求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确实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稀缺性。

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资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

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2、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

(1)计划配置方式。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计划配置方式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因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即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践的,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计划也曾经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计划资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2)市场配置方式。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

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六、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1.市场经济的涵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通过市场上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引导资源的流向,合理分配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在于两者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它们有是相互联系的,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依据。

(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有商品经济和市场,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1)市场机制是基本机制;

(2)企业是市场主体;

(3)政府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企业活动;

(4)法制健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结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主要包括五个环节:(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3)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所包含的主要对象;正确理解各微观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同学正确理解中国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途径。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新课内容。 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1、什么是市场主体 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就是市场交易主体。 经济学中一般将市场交易主体抽象概括成三类,即个人(或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2、居民个人、企业和政府 居民个人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投资主体和劳动力供给主体。 企业一方面是在市场上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主要购买主体,另一方面是供给主体。 政府一方面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此外,政府也进行市场采购,所以也是市场的交易主体之一。但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由于政府身份的特殊性,所以不把政府做为微观经济主体看待。 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市场交易主体还包括境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主体。 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

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也被视作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因为: 第一,从市场经济的结构上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 第二,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得以发挥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 一、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居民的地位 1、居民与企业的关系 第一,居民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等); 第二,企业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的回报(居民的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等); 第三,企业运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服务; 第四,居民用可支配收入向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如果居民将一部分收入作为储蓄,这部分储蓄将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制转化为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 2、居民、企业、政府的关系 第一,企业向政府交纳税金; 第二,政府向企业采购商品和提供政府服务; 第三,居民向政府交纳税金; 第四,政府向局民提供“转移支付”(TransferPayments)和政府服务。 除此之外,政府还是投资主体之一,尤其是主要的公共投资主体,兴建公共工程和开办国有企业。 3、居民在形成市场经济主体间利益循环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录入:mrwang https://www.sodocs.net/doc/335663498.html, 2008-5-7 人气:27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及运行机制 1、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功能 (1)内涵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供求变化支调节资源并引导其运行的经济。市场上各种要素(市场经济的三要素: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市场机制。在这种方式中生产和需要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如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 (2)功能: A、为了获利而降低成本,从而节约社会资源和劳动消耗; B、通过价格随供求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去实现社会资源或劳动在部门间的分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1)内涵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如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有序性;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2)基本特征 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是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独立的企业生产经营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中心环节。)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3)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器。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动力机制。) (5)稳定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和稳定器。)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判定题 1.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关。( ) 2.在传统的小商品经济下,生产和资源的使用都没有达到广泛的社会化。( )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干预和调控相应的日益减弱。( ) 4.目前,典型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5.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错误)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起调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政府无需对经济指手划脚。() 8.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迫切性。() 9.现代市场经济是规范的、文明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来源: 1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个人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但不是市场主体。()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办了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技术工人交流市场及各种咨询服务公司, 劳动力市场已相当完备。() 12.价值规律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而发挥作用的。() 13.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格变化也就必然意味着价值发生变化。() 14.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

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增长。(错误) 1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计划。() 16.我们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才能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 17.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来源: 18.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劳动者按照他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经济收入,所以,只要社会上的任意两个劳动者付出相同的劳动,都会得到相等的报酬。()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靠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只须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退居其次。() 20.由于房屋与土地一般不能分割,所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是房屋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租赁以及与此相关的交易活动的总和。(错误) 21.技术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它具有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流通过程。() 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23.要发挥价格、利率、工资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开放市场,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利率和工资。(正确) 2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正确) 25.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其间不存在任何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学术界在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商品经济的未来必是市场经济”属于()的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一、简答题 (一)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和缺陷。 积极: 1 以市场价格信号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 2 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量和流向,实现产需衔接。 3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 发展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缺陷: 1 市场调节的事后性和价格信号的滞后性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2 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会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 3 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劳务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加以分配。 4 市场配置资源会带来内部经济利益和外部不经济的矛盾。 5 市场配置资源不能自动的导向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6 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向垄断,从而损害社会经济效率。 7 市场调节难以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或破灭。 (二)价值、竞争规律的作用? 价值: 1 自发的调节商品生产和交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 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 高劳动生产率。 3 自发的调节个人收入和社会财富分配。 竞争: 1 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贯彻。 2 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 3 促进社会分工的不断 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三)如何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制。 1 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力、金融、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和各类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

体系,并且打破旧体制下条块分割,形成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互相衔接的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 2 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市场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市场调节体系,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四)产权的特征。 1 排他性,同一产权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能由某一经济主体单独享有。 2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完备的产权,是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 3 产权应具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 4 产权可以转让或者授权其他人行使。 5 产权是社会工具,作用在于帮助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形成合理把握的预期。 (五)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1 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 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4 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六)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 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 3 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的权益,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悬着管理者。 4 企业按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5 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七)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 简答: 1、劳动力商品价值 105 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 121 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

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 137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61 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40 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

高三政治-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图解 最新

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图解 [图表知识解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资源配置的手段 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一)市场--"无形的手"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

相互作用,支配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课主要是讲价值规律是如何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第二课详细地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是怎样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三课讲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怎样通过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第四课讲三大产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发展自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 3.市场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挥。第七、八课介绍了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 (二)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达到什么目的"四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点的逻辑框架。 1."是什么",即什么是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的目标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为什么",即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国防、消防、治安等公共消费是市场不能调节的;那些会对公民的身体健康、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带来损害的物品和行业是市场不可以调节的。 (2)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把市场调控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 3."怎么样",即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例如:第四课中,国家实行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第五课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从紧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第六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它涉及第二课中的"市场经济特征"的"法制性",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例如:第三课 "国家保护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第七课 "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3)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4."什么目标",即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经济增长需要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协调。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通过改革,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手段,如虎添翼,更充分地发挥了它本身具有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潜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在实践中得到更确定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着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和重大意义三个方面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是这样表述的:它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并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自己,发展自己的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确会使社会更加公平,但公有制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创造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同样,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市场机制作用的性质和力度也不一样。我们国家之所以在利用了市场经济以后,比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加发挥了市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因为我们使它服从于我们基本制度的要求,基本制度也赋予了它新的能力,削弱或消除了它的消极方面。这正是我们虽然与资本主义都同样在利用市场经济,但我们从整体上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大的效率的原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而占据统治地位,从而推动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市场经济既具有共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就现代市场经济而言,其共性主要在于: (1)经济联系与资源资源配置通过市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社会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均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 (2)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社会上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必须是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他们都应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以获取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大化为生产经营的直接目地,具有自主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有的全部权利。 (3)完善的市场体系各种市场机制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4)价格形成及变化的市场性市场中各种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

六年级语文培优班第一讲基础知识

第一讲基础知识(拼音、汉字) 强化基础 一、一锤定音。(在正确的读音下划“”) 答应(yìng yìn)中(zhòng zhōng)弹掠(lùe lǜe)过拜佛(fófú)间(jiàn jiān)隔兴(xīng xìng)奋尽(jǐn jìn)管似(shìsì)乎游览(lǎn nǎn)堵塞(sèsài)临(lín líng)终山峰(fēng fōng)参差(cēncīcēnchā)不齐伴奏(zòu zhòu)脊(jǐjí)椎 二、联系语言环境,给下面句子中的拼音标上正确的声调。 在学习中,总会碰到一(yi)些困难,但只要我们不(bu)怕困难,迎难而上,一(yi)切困难都不(bu)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你说是不(bu)是?如果不(bu)信的话,你可以亲自试一(yi)试,通过实践,你会认识这一(yi)真理。 三、巧用同音字。 1、用音节都是“yi”的字组成词语。 友()战()回()意()()力适()翻()安()武()便()瘟()( )站2、写出下面的“ju”字。 恐()家()抗()凝()火()根()戏()语()相()临危不() 四、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去错的) 一唱一和(héhè)深恶(wùè)痛绝挑(tiǎo tiāo)拨离间 打折(zhéshé)了腿系(xìjì)好衣扣露(lùlòu)出笑脸 五、下列各组中加点字“啊”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真难啊好美啊是谁啊 B、真苦啊你好啊白兔啊 C、大海啊亲人啊祖国啊 D、历史啊真大度啊史书啊 六、选字填空。 1、辨辩辫瓣 花()发()()析能言善() 2、骏俊峻竣 ()工险()()马英()潇洒 3、遍篇偏翩 ()章()爱普()()()起舞 4、愧槐魁魅 ()花()力()疚罪()祸首 七、错别字门诊。(划出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 胜券再握()走头无路()源源流长()咳不容缓() 心弛神往()骑乐无穷()庞然大雾()出类拨瘁()

第一讲 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 一、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 1.自然经济:指人们的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氏族组织的狭小的范围内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的物品,仅能够勉强维持生活,没有剩余产品同别人交换。这样在原始社会的二三百万年时间内,都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在原始人群内部,只存在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自然分工,不存在社会分工,生产直接为自身的消费而进行的,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存在交换这个中介。对于生活在原始社会蒙昧阶段的人们来说,生活必需品应当也只能由自己亲手制造。在他们看来,通过交换借他人之手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不可思议的事情。19世纪在个德国探险家在巴西中部旅行,他所接触到的印第安人反复询问他的裤子、蚊帐及其他物品是不是自己做的,而当这些印第安人听说不是的时候,感到十分尺度难以理解。可见,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和消费之间没有交换这中介,没有商品。 基本特点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1)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中社会劳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直接生活需要而生产。(2)封闭、保守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处于分散、孤立、保守的状态。(3)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劳动以自然分工基础。 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是由许多成独立体系的经济单位(如原始氏族公社、奴隶制庄园、宗法式的农民家庭和封建庄园等)组成的。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除了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它各种经济活动:从采掘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消费品,都在本单位内部实现,和外界的经济联系很少。例如,在封建制度下,农民个体经济就是一种自然经济,它们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家庭成员按照性别、年龄所形成的自然分工,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如耕作、放牧、打柴、纺线、织布、缝纫以及制造工具等等。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从有人类社会起,一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前,在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和补充的作用。与社会生产力的这种较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和单纯性。这种经济形式,有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如原始氏族社会),有的则是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关系为基础(如奴隶占有制度和封建制度)。不论它们彼此间存在着多么大的区别,它们共同的特点则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十分简单明了,而不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那样,人与人的关系总是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采取物和物的关系曲折地表现出来。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同时各个经济单位又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因此,正如列宁指出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等,也就成了这种经济的必然具有的特征.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趋于瓦解,并终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代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自然经济只是作为一种落后的经济残余而存在。不过,在殖民地和附属国里,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控制和奴役,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自然经济仍然被大量保留下来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1)商品经济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和动物驯养技术的进步,在满足自身需要之外在

历年保险基础知识题库全集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 1、从广义上讲风险是指( C )。 A、损失的不确定性 B、盈利的不确定性 C、既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 D、损失的可能性 2、风险由( A )三个要素所构成。 A、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B、风险单位、风险事故、损失 C、风险因素、风险责任、损失 D、风险因素、风险事故、责任 3、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属于( B )。 A、无形风险因素 B、有形风险因素 C、道德风险因素 D、心理风险因素 4、由于人们不诚实、不正直或有不轨企图,故意促使风险事故发生,以致引起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的因素是指( C )。 A、无形风险因素 B、有形风险因素 C、道德风险因素 D、心理风险因素 5、风险因素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是造成损失的()。( D ) A、间接原因外部原因 B、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C、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D、潜在原因间接原因 6、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是( B )。 A、风险因素 B、风险事故 C、风险单位 D、风险责任 7、某日天下冰雹使得路滑而发生车祸,造成人员伤亡。此事件的风险因素是( A )。 A、冰雹 B、路滑 C、车祸 D、人员伤亡 8、空气污染属于( D )。 A、社会风险 B、政治风险 C、经济风险 D、技术风险 9、盗窃属于( A )。 A、社会风险 B、政治风险 C、经济风险 D、技术风险

10、依据风险性质分类,风险可分为( D )。 A、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 B、基本风险与特定风险 C、责任风险与信用风险 D、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11、( A )是指在社会经济正常的情况下,由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或人们的过失行为所致损失或损害的风险。 A、静态风险 B、动态风险 C、基本风险 D、特定风险 12、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是( B )。 A、投机风险 B、纯粹风险 C、社会风险 D、政治风险 13、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 C )。 A、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小的安全保障 B、以最大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C、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D、以最大的成本获得最小的安全保障 14、风险管理开始进入到了“国际化阶段”,是在( B )。 A、1960年 B、20世纪70年代中期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 15、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 A )。 A、风险识别 B、风险评价 C、选择风险管理技术D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16、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正确的是( A )。 A、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B、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估测—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C、风险评价—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D、风险评价—风险估测—风险识别—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17、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 C )。 A、风险识别 B、风险评价 C、选择风险管理技术 D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18、风险管理中损失前目标是( B )。 A、消除和降低风险发生的必然性 B、消除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C、使受损企业的生产得以迅速恢复 D、使受损家园得以迅速重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资源配置的手段 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1.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所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课主要是讲价值规律是如何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2.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第二课详细地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是怎样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三课讲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怎样通过正当竞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第四课讲三大产业应该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发展自己,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 3.市场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发挥。第七、八课介绍了市场的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 (二)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达到什么目的"四个环节,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点的逻辑框架。 1."是什么",即什么是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的目标是实现结

保险基础知识2014版-郭颂平-电子版精编版

PICC培训教材《保险基础知识》2014版郭颂平 第一章风险概述 第一节风险及其特征 1.风险的一般含义:某种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 2.风险的特定含义:某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3.风险的构成要素: 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a)风险因素: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心里风险因素 b)风险事故: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人身风险 c)损失:直接损失(财产的损失与灭失)间接损失(额外费用损失、收益损失、责任损失) 4.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之间的关系:(P3) 风险因素,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导致→损失 5.风险的分类 5.1依据原因分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5.2 依据风险标分类: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 5.3 依据风险性质分类:纯粹风险、投机风险 5.4 依据风险影响的结果分类:基本风险、特定风险 6. 风险的特征: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普遍性、风险的社会性、风险可测定型、风险的发展性 第二节可保风险 1.可保风险:指符合保险人承保条件的特定风险。 2.可保风险的条件: 2.1风险必须具有不确定性 2.2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 2.3风险必须使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 2.4风险必须有导致重大损失的可能 2.5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对象同时遭受损失 2.6风险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测性 3.风险单位及其划分 3.1风险单位的定义:指一次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 3.2风险单位的划分:按地段、按投保单位、按标的 第三节风险管理p9 1.风险管理的概念:一个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即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盒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基本目标) 2.风险管理的程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3.风险管理的目标

第17章_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17章_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十七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授课题目:第17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课时安排:本章共8课时,理论课6课时,讨论课2课时。4个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所包含的主要对象;正确理解各微观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同学正确理解中国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途径。 教学重点: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 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创新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十一 (第6周第1次课2学时总22/64) 一、授课题目: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改革。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难点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多媒体: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1. 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1)定义 市场交易主体就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 (2)分类 ①个人(或居民家庭)。 a. 居民个人作为消费者,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购买主体之一,在由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按照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根据个人偏好购买消费品。 b. 作为要素供给主体,居民个人提供人力资源或非人力资源,并借此取得相应的收益。 ②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因为: a. 一方面,作为购买者,企业是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主要购买主体; b. 另一方面,作为供给者,企业将其生产出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收回投资和实现盈利,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

1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

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或以市场为“媒介”的一种经济形式。也就是说,凡是一切经济活动过程都要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来进行的经济形式,就叫市场经济。 从经济运行的层次看,市场经济包括以下含义: (1)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即市场经济=市场运行机制。 (2)从经济调节的角度看,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即市场经济=市场调节。 (3)从资源配置角度看,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即市场经济=市场配置。 (4)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是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即市场经济=市场管理方法。 二、市场经济的本质 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形式。 “经济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由这三个不同的经济范畴引申出了三种不同序列的经济范畴体系: 第一个序列的经济范畴体系是经济制度方面的范畴体系,可概述为“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共产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个序列的经济范畴体系是经济形式方面的范畴体系,可概述为“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产品经济” 第三个序列的经济范畴体系是社会经济形态方面的范畴体系,从自然经济的角度可概述为“原始社会的自然经济—奴隶社会的自然经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可概述为“原始社会末期的市场经济—奴隶社会的市场经济—封建社会的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人们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二)经济形式 经济形式,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与交换的形式。 1、人类社会采取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产品经济三种形式。 (1)自然经济,是最初的经济形式,是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形式。 (2)市场经济,是第二种经济形式,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以交换为目的、生产与消费的联系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经济形式。 (3)产品经济,是第三种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上的,以生产资料全社会所有制为前提,用直接的产品分配代替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2、人的个性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相适应的。 自然经济是自给性经济,生产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在这里谈不上人的个性发展。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衡量和检验,一切经济关系只有通过在市场上物与物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3、社会形态的发展同经济形式的发展是相适应的。 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没落下去,资本主义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关。() 来源: 2.在传统的小商品经济下,生产和资源的使用都没有达到广泛的社会化。()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干预和调控相应的日益减弱。() 4.目前,典型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5.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来源: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起调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政府无需对经济指手划脚。() 8.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迫切性。() 9.现代市场经济是规范的、文明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 来源: 1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个人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但不是市场主体。()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办了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技术工人交流市场及各种咨询服务公司,劳动力市场已相当完备。()

12.价值规律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而发挥作用的。() 13.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格变化也就必然意味着价值发生变化。() 14.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1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计划。() 16.我们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才能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17.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 来源:18.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劳动者按照他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经济收入,所以,只要社会上的任意两个劳动者付出相同的劳动,都会得到相等的报酬。()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赖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只须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退居其次。() 20.由于房屋与土地一般不能分割,所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是房屋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租赁以及与此相关的交易活动的总和。() 21.技术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它具有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流通过程。() 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保险基础知识题库(按章节)

保险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 保险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 1、从广义上讲风险是指( C )。 A、损失的不确定性 B、盈利的不确定性 C、既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 D、损失的可能性 2、风险由( A )三个要素所构成。 A、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B、风险单位、风险事故、损失 C、风险因素、风险责任、损失 D、风险因素、风险事故、责任 3、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属于( B )。 A、无形风险因素 B、有形风险因素 C、道德风险因素 D、心理风险因素 4、由于人们不诚实、不正直或有不轨企图,故意促使风险事故发生,以致引起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的因素是指( C )。 A、无形风险因素 B、有形风险因素 C、道德风险因素 D、心理风险因素 5、风险因素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是造成损失的()。( D ) A、间接原因外部原因 B、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C、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D、潜在原因间接原因 6、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是( B )。 A、风险因素 B、风险事故 C、风险单位 D、风险责任 7、某日天下冰雹使得路滑而发生车祸,造成人员伤亡。此事件的风险因素是( A )。 A、冰雹 B、路滑 C、车祸 D、人员伤亡 8、空气污染属于( D )。 A、社会风险 B、政治风险 C、经济风险 D、技术风险 9、盗窃属于( A )。 A、社会风险 B、政治风险 C、经济风险 D、技术风险 10、依据风险性质分类,风险可分为( D )。 A、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 B、基本风险与特定风险 C、责任风险与信用风险 D、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11、( A )是指在社会经济正常的情况下,由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或人们的过失行为所致损失或损害的风险。 A、静态风险 B、动态风险 C、基本风险 D、特定风险 12、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是( B )。 A、投机风险 B、纯粹风险 C、社会风险 D、政治风险 13、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 C )。 A、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小的安全保障 B、以最大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C、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D、以最大的成本获得最小的安全保障

市场经济理论整理

1.怎么理解市场经济的性质?(不分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是直接以交换取得价值和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的存在需要两个条件:1.物质剩余。2.在不同商品所有者之间交换。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自主参与交易形式,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的价值规律。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是受供求关系影响,沿着自身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经济的第一个性质:自发性。在交易过程中,我们常能看到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时期价格不同。当涨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加大生产投入;当减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减少生产投入。 市场经济的第二个性质:盲目性。市场的范围之大使得谁也无法客观宏观的去分析观察,参与者们大多以价格的增幅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与参与程度。 市场经济的第三个性质:滞后性。参与者盲目自发的投入生产,而生产是一个相对于价格变动耗时较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一种商品降价后,它的供应量却在上升。 2.什么是市场失灵?为什么需要政府出手干预?政府用何种手段? 答: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通常也被描述为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局部效应。指市场机制不能调节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调节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2)外部效应。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他人造成影响,而自己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或价格中;(3)垄断效应。存在垄断,价格必然有利于垄断者,产量就不会达到最低成本时的规模经济状态,难以引导资源有利配置,而且垄断产量低于均衡产量,带来效率损失;(4)分化效应。完全有市场调节分配,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因为人地竞争起点不同,即使竞争过程是公平的,结果也不会实现公平;(5)失衡效应。指仅靠市场调节不能保证国民经济总量综合平衡和稳定增长。因为微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一般不完全,带有一定盲目性。 二、由于市场失灵,资源有效配置不法实现。同时,政府具有干预的可能性,因此政府要出手干预。见PPT 三、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指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例如,为了对付垄断,制定反垄断法,实行公共管制,由政府规定价格或收益率。对外部效应大的物品,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如强制排污工厂停产,限期治理,或对受损单位给予应有的补偿。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按广义的生产概念,公共生产既包括生产有有形物品的工商企业,也包括提供无形物品和服务的学校、医院、文艺团体、气象部门以及政府机关和国防部门等。比如,为了弥补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政府有关部门要定期向社会提供有关商品供求状况,价格趋宏观经济运行和前景预测的资料,而政府提供经济信息是一种社会性服务,也属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范围。 3)财政手段。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3.为什么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也要讲公平?如何突破公平不易实现的瓶颈? 答:初次分配一般是指国民收入作必要的扣除(税收、企业年金)之后在生产参与者中进行的分配,反映的是市场经济主体在生产过程中权利与义务、作用与地位、付出与报偿之间的平等关系。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是在全社会各种微观单位内部分散进行的分配,涉及的利益主体也日益多元和复杂。可以说,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能否正常运行。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二次分配是无力从根本上改变的,只能在此格局基础上通过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手段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作出调整。如果初次分配中、不公平问题很严重,二次分配即使能从社会公平的角度,采取必要调节措施,其绩效也未必理想。例如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贫富过分悬殊等问题。因此必须在初次分配,尤其是收入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并存。 当前的初次分配不公问题主要是由于体制不健全和制度不完善引起的,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