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克尔凯郭尔的人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的人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的人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的人的存在

个体即存在

——略论克尔凯郭尔“人的存在”及其价值

摘要:作为存在主义哲学之父的克尔凯郭尔强调“人的存在”,在他看来,“人”是特殊的、具体的、单一的“孤独的个体”,是一种具有主体意识与激情的“存在”。“个体”具有“主体意识”,并能够依凭“主体意识”和“预期”在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生存活动中做出“非此即彼”的人生选择,而这种选择也是个体人生价值定位的折射。克尔凯郭尔将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向纯然偶在的个体,开辟了非理性主义的潮流,其哲学思想是人类哲学史上的重大飞跃。

关键词:个体;存在;非此即彼;人生价值

具有“当代苏格拉底”、“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启示者”头衔的克尔凯郭尔,被尊为存在主义哲学之父,并以其对黑格尔以及整个德国理性哲学的批判著称于世。正是他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哲学的深刻批判,才改变了以后哲学的面貌,即将哲学从侧重于对宏大的客观世界的研究转向到侧重于从主观世界的角度来探索哲学的道路上,简而言之,克尔凯郭尔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了“人的存在”。

在“人的存在”这一思想中,“人”并不是理性主义意义上客观的、普遍的、宏大的“人”,他所理解得“人”是具体的、特殊的、唯一的“个体”;而“存在”是人的实在与情绪的结合,“总是只‘与自身相关’,并无限地关心自己……意味着一个有自我意志和热情的个人”

[1],此外“存在本身是一个不断生成的任务”[2],正是这种不断生成,使得人能够不断地认识自我,不断向真正意义上的个体靠近。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存在”所包含的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与意义,因而,“个体”是一种“存在”,也就是“个体即存在”。

一、“个体即存在”所体现的意蕴

“个体即存在”就是指,人不仅是单一的、特殊的、具有主观意识的个体,即“孤独的个体”,并且也是能够依凭这种“主观意识”在具有偶然性的生存活动中,按照自身的“预期”做出“非此即彼”的人生选择,而这种选择折射的正是个体对于“审美、伦理、宗教”中某一种价值层面的追求。因而,“个体即存在”体现着丰富的意蕴。

(一)孤独的个体

克尔凯郭尔强调的个体不是抽象的、普遍的人,而是“孤独的个体”,即是具体,个别

意义上的,有血有肉的存在物,强调的是每个个体无限丰富性的主体意识与精神状态。具体来说,每个个体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中包含着“欲望、焦虑、激情、绝望、信仰”等现实的情绪因素。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在这种纯粹的主体意义下的人才实现了自身的“存在”。此外,克尔凯郭尔认为,要“通过‘孤独个体’及其存在状态,达到体验上帝的目的”[3],具体说来,个人只有在上帝面前真心忏悔,虔诚赎罪,才会深刻体会到自身存在的状态,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从而达到与上帝相联。

克尔凯郭尔在《祁克果的人生哲学》一书中说道,“假如我战死后而愿有一块墓碑的话,我只要刊上‘那个单独者’几个字就行了”[4]。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克尔凯郭尔崇尚“孤独的个体”。从一定意蕴上来说,个体的“孤独”往往是相对于群体而言的,在此,克尔凯郭尔无疑强调的是个体从群体中的分离,成为与抽象的群体相对的单独的,具体意义上的个体。在他看来,“人可以被看作是个体的一刹那,但人却不是一个体系中的一章或一节”[5],这就是说,个体与整体并不是往昔意义上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整体往往是一个可以用观念体系来把握的共性概念,而作为单独存在的个体则是“瞬间”的存在,具有整体所无法包含的偶然性与随机性,而这恰恰是与瞬息万变的现实存在相贴合的。因而,单独的个体相较整体而言,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二)“非此即彼”的生存选择

“存在”的个体,意味着人具有主观意识,同时也指明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出生存选择,而个体在生存活动中所做出的选择,恰恰也是与“个体”唯一性特征相吻合的,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非此即彼》是克尔凯郭尔建构自身生存哲学的起点,该书是他第一次以匿名者的身份开始个体独立生存选择的试验,书名《非此即彼》即宣告了人将以行动的位格个体形式,开始踏上独立而不可复制的生活选择的征程”[6]。《非此即彼》作为克尔凯郭尔第一部著作,其在题目上已包含了个体在选择方向上特殊唯一性的思想。在克尔凯郭尔看来,现实生活并非如形而上学阐述的那样是静止的,孤立的,恰恰相反,现实生活瞬息万变,充满着种种不确定性与偶然性。因而,一个人在时刻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选择多种可能性,这就意味着,现实“存在”的个体,选择一种可能性即意味着对其余可能性的放弃,简而言之,个体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这种能够把握现实的偶然性并对其做出自身独特的选择的个体恰恰证明了个体是真实的,是单一的,是特殊的,即是“存在”着的。更进一步来说,正是由于现实的生活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使得个体所做出的人生选择都是一种冒险式的体验,在选择过程中不免会充满不安与恐惧,而这种恐惧与不安的内心体验也证明了个体的“存在”。

由于个体的生活体验千差万别,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在各自的生存活动中所做出的选择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就这是说,人与人之间也相应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人”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宏观的、抽象的、普遍的共性界定,而是一个在不同的人生活动中能够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的个体,从这层意蕴上来说,每一个个体无疑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三)“审美、伦理、宗教”的人生价值选择

“存在”着的个体是具有个体意志和主观精神的个体,其在现实活动中所做出的生存选择依据的是自身的主体意志以及“预期”,因而,个体生存选择的方向与结果,是对其所“预期”的生存价值的折射。在《恐惧与战栗》一书中,克尔凯郭尔谈到,“爱自己的人因为爱自己而变得伟大;爱他人的人有了忠诚之心而尽显伟大;爱上帝的人则是这些人中最伟大的”

[7]。“爱自己”、“爱他人”、“爱上帝”这三种人体现的生存价值分别对应着“审美、伦理、宗教”这三个层面,分别指向着“为自己”、“为他人”、“为上帝”而活的生存价值的定位。具体来说,将生存价值定位在“审美”层面上的个体沉溺于色欲感官的享乐之中;而伦理层面的个体“追求的是普遍的价值观念,按照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行事”[8];而将“宗教”层面作为自身价值追求的个体是一种与上帝建立信仰关系的人生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所做出的生存选择皆是忠于自我的个体性选择,因而不同的个体所选择的生存价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因为个体“选择”这一本身就体现了作为“区别于动物”的个体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这三个层面的生存选择所体现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别的,其中,“审美”层面的生存价值选择是无信仰的选择,相较于前者而言,“伦理”层面是比较成熟完善的生存选择,而宗教层面的生存价值则是最伟大的形式。因为,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只有在宗教意义上,个人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即正如上文所说,个人只有在上帝面前真心忏悔,虔诚赎罪,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即达到“自知其存在”的状态。总而言之,不管是哪一层面的生存选择层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个体的“存在”,但只有在“宗教”这一阶段,个体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二、“个体即存在”所体现的价值

作为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是现代第一个有意识思考人的存在的哲学家,他将哲学研究的视野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世界,这一反理性主义的转向无疑是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同时,克尔凯郭尔所强调的是人的世界,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即“个体”的主体意识及其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关注“类的主体”的康德之思想的推进与发展。

(一)深刻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

在几千年的欧洲哲学史上,理性主义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黑格尔看来,人们能够通过理性和理性思维把握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在黑格尔那里,“泛逻辑主义、客观理性、绝对精神所构筑起来的世界体系代替了一切,主体成了客体的附属,个性和个性自由被共性和理念必然性所抹煞”[9],而反理性主义的克尔凯郭尔强调人的存在,即认为“存在”是个人的精神存在,是人的纯粹主观意识及其活动,他认为,“这种神秘的精神状态是不能被人的理性所认识和把握的”[10]。具体来说,现实生活是转瞬即逝的,因而人的存在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而理性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统一,因而无法用固定的概念去把握瞬息万变的人的存在。因此,强调个体主体性的克尔凯郭尔哲学无疑是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这为哲学道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推进发展了康德关于“人的主体”的思想

在德国的哲学革命中,康德在哲学理论上肯定了人的地位,提出了人的主体作用的问题,给哲学指引了新方向,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运动。然而,“康德所关注的主体是类的主体,而且在探讨作为行动者的自我时仍然要求其遵循理性王国的绝对命令,他并没有放弃对客观真理的假设”[11],这就说,康德所强调的“个体”及其所做出的活动,仍然受到宏大理性的束缚与指引,仍旧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因而康德并没有在实质上推进哲学道路的转变。而克尔凯郭尔“以一种个体性的主体来继承构建行动者的自我,以一种主体选择的真实性代替了绝对客观真理对人生的虚妄指点”[12],因而,克尔凯郭尔更加注重的是个体主体性,强调个体依据自身的主体意志及“预期”进行人生选择,毅然摒弃了客观理性对人的空洞指引,从而在质的层面上推进和发展了康德关于主体的思想,进而彻底将哲学引向人的世界。

综上所述,“个体即存在”体现的正是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表明了克尔凯郭尔将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向纯然偶在的个体,将长期被西方哲学家所忽视的人的问题放在了尤为突出的地位,从而开辟了不可轻视的非理性主义思想潮流,这无疑是人类哲学史上一个重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翁绍军.人的存在——“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述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

[2]翁绍军.人的存在——“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述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

[3]郭小丽.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理性主义之批判[J].史地研究,2003,(6) .

[4]宋洪霞.浅论克尔凯郭尔著作的中心问题[J].宗教学理论研究,2001,(1) .

[5]郭小丽.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理性主义之批判[J].史地研究,2003,(6) .

[6]王坤,林业宁.存在于“诗”之中——《非此即彼》与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诗化建

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3) .

[7]日兰﹒克尔凯郭尔著,肖聿,王才勇等译.恐惧与战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8]日兰﹒克尔凯郭尔著,陈俊松,黄德先译.非此即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9]翁绍军.人的存在——“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述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

[10]郭小丽.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理性主义之批判[J].史地研究,2003,(6) .

[11]王坤,林业宁.存在于“诗”之中——《非此即彼》与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诗化建

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3) .

[12]王坤,林业宁.存在于“诗”之中——《非此即彼》与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诗化建

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3) .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总报告 责任编辑:省老年学学会发布日期:2008-12-21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总报告 为全面反映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给制定老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委托其所属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承担并启动了由民政部申报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拨专款并以政府名义进行的全国性老年人口状况调查。调查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了丰资料。 本次调查涉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的160个市(县)、640个街道(乡)、2000个居委会(村)。调查时点为2000年12月1日,调查对象是抽样围城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问卷分城市问卷、农村问卷和城乡社区问卷。调查容主要涉及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活动、老龄基层组织和工作等情况。调查采用分层配额系统随机抽样方法(2),共获得有效样本量20225份(3),其中城市10171份,农村10084份。获得社区问卷160份,其中城市80份,农村80份。 一、老年人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总体上看,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自身的素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在: 1、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增加 近十几年,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全国人民的生活迈人了小康阶段,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根据2000年调查(4),城市老年人的年平均收入达到8496元,较1992年的(5)2053元增长了3.1倍;农村老年人达到2232元,较1992年的832元增长了1.7倍。 2、老年人家庭生活条件改善 2000年,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设施较1992年有了显著增加。在城市,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拥有率1992年达到50%的有自来水、电视机、电风扇和洗衣机等4种;2000年增加到8种,其中,自来水拥有率从1992年的92.0%增加到2000年的93.4%,电视机从88.2%增加到95.2%,电风扇从77.3%增加到78.3%,洗衣机从51.5%增加到70.6%。除了上述4种外,还增加了煤气、、电冰箱和室厕所,煤气拥有率从49.9%上升到77.4%,从7.6%上升到71.1%,电冰箱从46.6%上升到65.9%,室厕所从38.0%上升到68.9%。 在农村,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拥有率达到50%的有电视机和电风扇2种,其中,电视机拥有率从1992年的47.4%上升到2000年的76.0%,电风扇从44.3%上升到52.1%。同时,自来水拥有率大幅度增长,从0.9%上升到39.2%。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为什么活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以实践的存在方式而活着,一生享受与承受各种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而开心或难过。往大了说,人活着是为了完善自己,为了进化,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往小了说,人活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欲望,活着逃避对死亡的害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对个人或者对整个人类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任何生命和物质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们以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方式。 1.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 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二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2.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本质。 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念变换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直接存在形式。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二、实践完善、丰富着人自身 1.实践使人获得客体知识丰富自己。人在实践中达到自己目的的同时吸收知识,使自己越来越聪明。人是在这一活动中不断进化完善起来的。第二,实践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在长期反复实践活动中,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的反复摔打中,人们的意志能力、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等得到锻炼、强化。 2.实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道路,人类想要获得自由的根本途径是的实践。人类存在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全面的解放与自由。因此人的发展进步就体现着人不断地克服必然性、获取自由性的历史规律。人从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解决必然与自由的矛盾,根本靠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每前进一步都使人从自然力、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方面获得一定的解放和自由, 都或多或少地逼近完整的人的形成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实践还是与创新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相,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实践与创新的统一,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新又是以实践和发展为前提,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推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四、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打破旧的限制,超越实现新的认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使新的认识得到进步、改造、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不仅使人同自然界发生了物质和能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又使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经济或物质关系。与一定的经济式物质关系相适应,人与人之间进一步形成了政治关系和文化思想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历史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又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的,物质生产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供日趋优越的生产方式,这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最基础条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建造人自身,不但改变着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享受着这种改变式改造世界的成果,从而形成了人

关于坚强意志的名言_名人名言

关于坚强意志的名言_ 名人名言 1、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列夫?托尔斯泰 2、人类的心理统统就是这样,而且,似乎永远是这样;愈是得不到手的东西,就愈是想得到它,而且在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愈大,奋斗的意志就愈是坚强。——乔万尼奥里 3、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奥丅斯卡·王尔德 4、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5、幻想是丝毫没有害处的,它甚至能支持和加强劳动者的毅力。——皮萨列夫 6、万事皆由人的意志创造。——普劳图斯 7、否定意志的自由,就无道德可言。——弗劳德 8、谁也不能剥夺我们自由的意志。——爱比克泰德 9、意志不可强迫。——拉丁语 10、培养意志是我们生存的目标。——爱献生 11、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无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莱蒙托夫 12、意志就是力量。——拉丁美洲 13、哪里有意志存在,哪里就会有出路。——德国 14、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者;谁下定决心后,缺少灵活性,谁就是傻瓜。——诺尔斯 15、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作出决定。——黑格尔 16、没有力量的意志就如同假装士兵的孩子。——坎宁 17、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列夫·托尔斯泰

18、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透镜一样。——法布尔 19、生活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永远不能休息一下,要不然,你一寸一尺苦苦挣来的,就可能在一刹那间前功尽弃。——罗曼·罗兰 2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21、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22、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乔·贝利 23、一旦有了意志,脚步也会轻松起来。——欧洲 24、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25、尽管我们用判断力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而不才智。——沃勒 26、成功的脑子像钻子一样动作——集中到一点。——博维 27、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伏尔泰 28、如果我坚持什么,就是用大炮也不能打倒我。——巴浦洛夫 29、你想有所作为吗?那么坚定地走下去吧!后爱退只会使你意志衰退。——罗·赫里克 30、意志引人入坦途,悲伤陷人于迷津。——埃·斯宾塞

怎样理解时间是人的存在方式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年级:1403 专业:建筑工程管理 层次:高起专 学号:201402779203 学生姓名:江亮 学习中心(函授站):江苏南通如皋奥鹏学习中心 2014 年 6 月 9 日

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首先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被确立起来,是人的存在的现实表征和确证。 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首先,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题尺度的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题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二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但是只有主体尺度的规定才真正出属人的特质。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那些无法被归结和还原为。客观必然性和自在世界的“剩余”规定,最终智能来自主体的价值尺度。其次,实践的过程及其产物使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的方式得以显现。所以,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恩格斯》第42卷)人们正是在实践的客观结果中直观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这里所谓的“现实的,感性地对象”,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建构的产物,积淀并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 “劳动创造了人”的命题意味着实践对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意义。恩格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劳动对于人的历史生产所具有的前提意义,不仅表现在人类起源方面,而且表现在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成方面,它构成人类赖以存在的须臾不可离的永恒条件。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因此,恩格斯把劳动看做造成“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的命题只是一个人类学本体论命题。离开这一视野去解读恩格斯的命题,就必然会限入悖论。而这一命题的独特视野所彰显的“劳动”对历史生成的前提意义,恰恰印证了人的实践的人的存在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和不可剥离的关系。因为从哲学上说,“劳动”也就是“实践”。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地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得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

2016年四种形态调研报告

2016年四种形态调研报告 四种形态是王岐山书记在福建提出的意见建议。本文将介绍2016年四种形态调研报告。 2016年四种形态调研报告(1) 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提出的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思想的延伸、深化和具体化,是监督执纪工作的行动指南。如何理解四种形态的意义和内涵、客观评估落实中存在的困难、更好地把四种形态落实到位,是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四种形态的意义、内涵。 1.四种形态体现了纪法分开、纪比法严的要求。法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约束的是全体公民;党纪是党组织的内部规定,管理的是全体党员,治国要依法,治党要依纪。世界上任何一个组织的内部规则都比国家法律严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人民选择的,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先进性及其严明的纪律。在新时期,党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从严治党,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纪律严于法律。四种形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党纪重处分和作出重大职务调整,用纪律对绝大多数党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把极极少数的涉嫌违法的交由约束普通公民的法律来制裁,体现了纪法分开、纪严于法的思想。 2.四种形态彰显了我们党管党治党的高度智慧。一是保证大多数的智慧。毛主席曾说过、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让拥护我们的人越来越多,反对我们的人越来越少。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发展的历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团结和争取大多数,

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及作用

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及作用 无论是在高唐始祖或是追溯到上古炎黄,我们可以可以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纵轴上清楚的看见人类所留下的一系列痕迹,也有人说过,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的进化史,由鸿蒙之初,天地初开时神智未开的人游猎而生,食肉饮血的原始生存之道,到而今社会的高屋建瓴,美酒佳肴而食,这些既是反映了各个不同社会中的生活姿态,其实反映的更多的还是一种变化、一种发展。历史是用来为今天筑基的,今天也的努力也仅是为了明天或者下一代的幸福而付出。《拾遗记》有言,物有阴阳,而人分男女在社会乃至地球的发展中又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呢?今天我们要看的便是人类在这一历史社会中的各种姿态。. 在马列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发展关系,并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形态做出了细致的解释,而作为最主要的我认为还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劳动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可以说准确的概括出了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要素。而现在我们要说的便是劳动力——人。 这里或许有人要说了劳动力就是指人么?那么为人类进行躬耕劳作了几千年的黄牛,载人负重的马所有的这些不也是劳动力么?的确,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它们所做出的贡献都是无法忽视的,古人云,君子善假于物也,上天赋予人的一个最重要能力就是可以借助于外物进行一些我们身体本身所无法达到的任务,假物者,人也,所以归根

究底而言,劳动力本身指的还当是人,那么人是怎么样成为改造世界中的主角,又是什么样的心理支配着人类成为改造世界中的主角的呢?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东西科学家们由来就没有放弃过探索。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是最基本的源于生物最原始的一种本能,随又想被上天作为废弃的东西处理掉呢?然而这也仅仅只是一个物理形态上的原因,而我这里所说的根源该是想内里看的,不需要向太远的,甚至几光年外的地域去探讨,亦不必历史回溯到过去去寻找答案。自在心中,我一直认为人的内心是创造,构成世界的根由。 生的萌动,由一个细胞产生的对于美好的愿望,经过无数伙伴的加入,形成了由量的积累,无限的放大了人对于更好的生活的追求,而由量变的无限大发展到质变的结果,这便远不是一两种思维所能够解释的了,经由思维力场的干扰重组,再打乱重组,人的思想的复杂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颠峰。 善恶一念之间,所以人性的善恶是很能够简单定义的,而对于明天的憧憬,对于美好的向往又成了所有人类的共通,而追求促进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的原因吧。 正如有很多人说的那样,人都是贪婪却有懒惰的,一方面总是希望获得很多很多,期许着可以过上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生活,一方面却又懒散的不想要付出,这是一个本性性的东西。而因为这一点,成功的人为了成功而有理性的节制了自己的惰性,安于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不想要安逸的人就可以成功了么?也不是的。

浅析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析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存在的问题 及改进措施 “四个形态”的内容包括:一,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二、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 三、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四、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 2018年9月,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曾提出纪委监督工作需做到“四种形态”,并强调要运用“四种形态”来衡量监督工作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条件下,既要严肃惩治“极极少数”,更要面向大多数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把好第一道关,否则,从严治党就是一句空话。严管就是厚爱。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使广大党员不忘初心,自觉维护纪律。这是对党员、干部最大的关心和爱护。 根据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要求,沫江纪工委做了专题调研,探索了一些问题,解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遇到的主要问题 1.认识欠缺陷入误区。在“四种形态”提出后,一些人误认为反腐败的力度会减弱,所以放松了纪检的督促力度,也有个别干部对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的含义一知半解,依旧采用旧套路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些都是对“四种形态”认识不够的表现。 2.对监督惩处力度定位不清晰。在一些纪检监察组织的工作中,把监督执纪“四

种形态”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某一种形态而忽视其他,有的单靠批评教育,有的刻意抓大放小,以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没有形成清晰标准喝规范,甚至出现办人情案。 3.责任担当欠缺,缺少主导核心。“四种形态”前面的“监督执纪”四个字,容易让一些党组织认为,“四种形态”仅仅是对纪委提出的要求,与党组织无关。因而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过程中,未主动去承担其“主体责任”,这容易导致纪检监察组织在本单位开展工作时,出现领导不重视,其他科室不配合,容易造成怕得罪人的畏难情绪,致使所在单位纪检监察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4. 兼职太多,工作压力大。在基层,纪检组织存在工作力量不足,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不强,后勤保障跟不上等情况。纪检监察干部与单位同事相处已久,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不能完全照章办事。而且纪检监察干部分管多项工作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任务繁重,难以凸出“主业”,工作的压力容易让他们对纪检监察工作产生疲倦感。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深入学习不够,“四种形态”内涵把握不到位。有些单位领导和纪检监察干部主动学习不够,没有很好的开展专题学习。有的虽然关注了,但没有结合工作需要,认真地去吃透每个层次的深刻内涵,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学习不够,专业知识更新滞后,于是造成凭经验办事,在工作中难免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 2.随意性裁量,监督惩处“对号入座”不到位。面对违纪监督惩处,要么碍于情面,要么追求所谓办大案出大成绩,让监督惩处力度“跑偏”。 3.工作无担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在一些单位,党组织没有很好地承担其主体责任,依然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看成是纪委的事,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时间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毛泽东说:“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们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函,具有重大意义。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事件和科学文化实践钟来。

关于坚强的名人名言

关于坚强的名人名言 [标签:栏目] ,关于坚强的名人名言 1、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做为!——方志敏 2、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荣辱,不以身外的荣辱介怀,用息事宁人的态度避免无谓的横祸。——莎士比亚 3、鲁莽往往以勇敢的名义出现,但它是另一回事,并不属于美德;勇敢直接来源于谨慎,而鲁莽则出于愚蠢和想当然。——凯瑟琳·雷恩 4、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佚名 5、一旦有了意志,脚步也会轻松起来。——欧洲 6、工夫和坚韧使桑叶变成绸缎。——英国 7、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奥古斯丁 8、胜利属于坚韧不拔的人。——英国 9、思而后行,以免做出蠢事。因为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毕达哥拉斯 10、坚强者能在命运之风暴中奋斗。——英国 11、如果没有勇气远离海岸线,长时间在海上孤寂地漂流,那么你绝不可发现新大陆。——纪德 12、怯懦是你最大的敌人,勇敢则是你最好的朋友。——莱昂纳德·弗兰克转 13、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拿破仓 14、有坚强的意志,才有伟大的生活。——英国 15、勇气就是一种坚韧;正因为它是一种坚韧,才使我们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战胜的能力。因而,正是借助于这上点,勇气也多少与德行发生了关系。——叔本华 16、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学习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毛泽东 17、勇敢是与深思和决断为伍的。——俞吾金

18、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布迪曼 19、在胆小怕事和优柔寡断的人眼中,一切事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的。——司各特 20、既然他有勇气去死,他应该有力量去干斗争。拒不接受苦难不是力量的表现,而是懦弱的表现。——巴尔扎克 21、在全人类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有是英雄!——贝多芬 22、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唐·刘禹锡 23、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爱默生 2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在思 25、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西塞罗 26、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 27、由于勇敢的坚韧,无可避免的祸患将会被征服。——欧洲 28、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荀子 2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30、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决心;而决心要不得迅速、干脆、果断、又必须具有成功的信心。——大仲马 31、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3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33、你在两个仇人之间说话要有分寸,以免他们和好后你将无地自容。——萨迪 34、勇敢的人以生命冒险,不以良心冒险。——希拉 35、哪怕置身天国,如果没有一个伴侣相陪而独身漫游于那些伟大而神圣的天宫间,也是并不令人愉快的。——阿西塔斯 36、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拿破仑 37、刚强的人尽管在内心很激动,但他们的见解和信念却像在暴风雨中颠簸船上的罗盘指针,仍能准确地指出方向。——克劳塞维茨 38、我认为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理应是:面对内心所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

传统“人的预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辨析

传统“人的预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辨析 环境伦理学关于“人是什么”的预先设定,我们称之为“人的预设”。它是现时代实践根据与传统“人的预设”理论逻辑两相结合的产物。传统“人的预设”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偏颇,在内容上偏执于理性、轻视甚至搁置自然,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其扬弃自己,走上新“人的预设”。而这正是环境伦理学对人探讨、对人重新设定的重要内容。 标签:环境伦理;“人的预设” ;偏执理性 人始终是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对环境伦理学而言也是如此。环境伦理学到底是以人与人关系还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学界存在着不同声音,但只要它归属于伦理学,那么就必然且只能研究人的伦理,就只能规范人本身而不可能规范自然。自然是以人为其代理的,抛开人只论自然,环境伦理学就会失去目的而沦丧其存在价值。我们认为,环境伦理学要研究人的伦理,就必须有关于人的价值形象和人的本质的观念定位,即关于“人是什么”的预先设定,我们称之为“人的预设”。只有在观念中存在着人的价值形象和人的本质定位,才能开创伦理思路,明确伦理构架,才能合理理解和进行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 那么,环境伦理学是怎样确立“人的预设”的呢?它对人的探讨是如何进行的呢?“人的预设”并非关于人的杜撰,它是一个时代、一定社会人们对自己已是何种存在、怎样存在的确认。社会实践根本上规定着它的变化、内涵,以往“人的预设”为其提供理论来源,每一时代、特定社会的伦理学家又把实践根据、理论来源化为理论创新,他们结合自己的道德理想,做出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的预设”。“人的预设”存在着历史变化和逻辑传承,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作为创新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中“人的预设”是现时代实践根据与传统“人的预设”理论逻辑两相结合的产物。就其逻辑演化而言,它是对以往尤其是近代伦理学“人的预设”的扬弃,是传统“人的预设”因其偏颇而走上辩证否定的产物。辨析“人的预设”中存在的历史问题,揭示其思维方式和内容上的偏颇,是环境伦理学对人探讨、对人重新设定的重要内容。 一、传统“人的预设”在思维方式上的偏颇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进行过深刻的剖析和有力度的解构。譬如,德里达认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卢梭、黑格尔,从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到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等,都属于“在场的形而上学”精神谱系。这种“在场的形而上学”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遵循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即先行在现象与本质、欲望与理性等等之间设定一种对立关系,认为在这关系系统中,总有一方属于中心或主导地位,另一方则居于边缘或从属地位。[1] 241 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析是独到的。在柏拉图之前,自然哲学还能够朴素地统观宇宙,笼统地体认自然与人的统一性。而自苏格拉底转向后,自然哲学的朴素思维方式就很快被突出人与自然、灵与肉对立的思维方式取代,柏拉图视现实世界

浅析老年人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老年人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老年市场和老年产业如同老龄问题一样,已成为21世纪的社会热点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和全国老龄委员会提供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员最多的国家。因此老年人已构成了旅游人口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发展潜力巨大。本文分析了老年人旅游的条件和特点,指出了老年人旅游市场的现状,提出了老年人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老年人老龄化社会旅游市场 一、老年人旅游的条件和特点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老年人口已达6亿,全球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2个;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加,客观上要求社会能提供更多的满足老年人需要的旅游产品,近几年,一些与老年人旅游活动相关的名字如“夕阳红之旅”、“银发旅游”、“孝敬爸妈游”等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的旅游版面。旅游被认为是年轻人专利的观念早已过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老年人旅游正以蓬勃的态势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一)老年人旅游的条件 促成我国老年人外出旅游的条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老年人有外出旅游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因素;其次是社会环境的鼓励和推动,为老年人外出旅游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旅游行为的产生,其直接的心理动机是人的动机,而隐藏在动机背后的原因则是人的需要。比如知识的需要、见闻的需要、欢乐的需要、治疗的需要、修养的需要、运动的需要等等。而老年人最常见的需要就是欢乐的需要、治疗的需要、修养的需要。所以休闲度假游和温泉疗养游会深受老年团体的喜爱。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当一个人的经济收入仅能够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时,那么他就不会有更多的财力去支付旅游的开销,也就不能产生外出旅游的想法。老年人,特别是城市中的老年人,工作一辈子退休后,多少会有些积蓄,加上他们时间充足,退休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外出旅游的条件更成熟,外出旅游的可能性会更大。 (二)老年人旅游的特点 人进入老年期以后,生理条件的变化,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长期消费行为经验的累积等等使他们的消费心理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的心理不一样,有着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层的特色。 1. 对旅游目的地选择性强,对出游活动的安排比较慎重。老年人已经失去了青年人所具有的对旅游活动中探险成分的好奇,因此,出发前会通过各种媒体,对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作尽可能详尽的了解,并力求提前安排。 2. 以纯旅游活动为主,在旅游消费支出中,基本上全部用于旅程中的吃、住、行、游、娱,很少购物。 3. 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传统文化、休闲度假式、温泉疗养式,是对老年游客吸引力最大的旅游产品。 二、老年旅游市场现状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相对老年消费群体的扩大,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消费的市场却显得相对滞后。一些企业尚未看到老年市场的巨大潜力,忽

2020关于四种形态调研报告

2020关于四种形态调研报告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2020关于四种形态调研报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四种形态是为了惩前毖后,体现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本文将介绍2020关于四种形态调研报告。 2020关于四种形态调研报告(1)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9月24日至26日在福建调研时指出,要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依规治党、挺纪在前的管党治党要求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黄陵县纪委围绕四种形态,突出抓早抓小,勇于揭短亮丑,敢于动真碰硬,提高监督执纪问责实效,在践行四种形态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在工作中也遇到一些难点阻力,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 一、我县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具体举措 1、认真学思践悟,深刻领会内涵。县纪委向全县xxx名县级领导、县直部门党委(党总支)书记、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及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下发《学思践悟》读本,并采取集中学与自我学、专题辅导与相互交流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深入细致学习,使大家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四种形态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县纪委通过召开常委会、专题学习会等形式,组织纪检监察干部认真学习王岐山书记关于四种形态重

要论述精神,使全体干部悉心领会、领悟中省市纪委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省市纪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将四种形态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传递给每位干部,准确把握大多数与极极少数、治标与治本、严管与厚爱等关系,并研究提出了贯彻落实四种形态、推进监督执纪问责的具体要求。取得了传上情、解疑惑,聚共识、促工作的效果。 2、坚持抓小抓早,深化作风建设。严格用纪律约束党员干部,堵住源头初始,建立咬耳朵扯袖子的常态化机制,把四种形态真正体现和运用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在转变干部作风和纠正四风方面,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健全完善四风问题监督检查、督查督办、通报曝光、问责追究机制。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关于县级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制定《八项规定监督检查办法》。严惩顶风违纪行为,紧盯、五一等重要节点,开展监督执纪。自xxxx年以来,共开展重点督查和明查暗访xx次,查处案件xxx起,党政纪处分xx人,警示训诫xx人,对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开展正风肃纪专项治理,相继开展公共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公务机关治理庸懒散纪律作风整顿、行政执法部门行业作风整顿活动,推行群众和服务对象监督评价权力部门和窗口单位机制,组织实施创建人民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和服务窗口活动,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有效杜绝了慵懒散、吃拿卡要、中梗阻等现象,各级各部门服务质量普遍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在信访举报工作方面,找准服务纪律审查工作的落脚点,把好问题线索精准化筛选关口,突

实践观哲学存在方式.docx

实践观哲学存在方式 西方哲学发源于以海洋、渔猎为基础的开放的商业文明, 因此西方哲学处处体现出征服自然、崇尚科学、追求更为激进的生活方式。中国哲学发源于以农耕为基础、相对封闭的农业文明,处处体现出了人们改变现实的生活现状、生存方式的强烈要求,重实用的实践观是中国哲学的一贯特征。在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以一贯之着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天道”和“人道”的概念。“人道”包含王霸之道、圣人之道和平常人的生存之道,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概括和总结。天道则是适应人道而探求的最高根据,是折射人道的一面镜子,它的实践观特征体现在对“人道”,即现实生活的适应性、实用性上。“天道”的不断变化除了对自然、社会认识变化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为适应“人道”变化而变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伦理实践改变或维持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一、中国哲学的实践观源头 一般都认为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就哲学的理论形态来讲,这样说是对的。但任何思想都有一个缘起和传承的过程,哲学归根结底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从各种自然现象中为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寻求根据,以印正自己的生产实践和生存方式。例如:太阳中有黑子,就有日中金鸟三足,日载金鸟的传说;月亮中有阴影,就有玉兔、蟾蜍和桂树的传说;有沧海桑田的变化就有精卫填海的传说。这些传说其实都是人们对生活实践依据的追寻。其朴素原型仍然是现实的生活和生产现象的折射,只是当时特

定生产力状况使得其中融合了朴素的崇拜、信仰与美好的愿望。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有巢氏发明筑木为巢、伏羲氏发明渔猎技术、陶唐氏发明制陶技术、神农氏发现种植谷物技术、轩辕氏发明槽车技术以及后来治水平土的思想等等。这每一 种传说故事都直接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虽然上古时期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实践活动具有狭隘性和有限性,先民们不得不借助于想象、信仰和图腾崇拜的眼光去看世界。但是中国哲学最深刻根源和萌芽依然是原始农耕文明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在对与农业文明紧密联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不断总结、升华、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比古希腊哲学的爱智慧,尚思辨、求知识、求真理的理性智慧而言,中国哲学的起源更具实践智慧的特点。 二、先秦两汉哲学的实践观态度 在儒家那里,“天道”是指一种冥冥中的必然性的安排,天命具有它的超越性与绝对性。儒家认为“天生德于予”,就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天的赋予。于是“人道”从“天道”那儿找到了根据,“人道”与“天道”自然的联系起来。这样,人间的伦理实践也就在天那儿找到了合理的根据。由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调整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被儒家认为是完善的上古之礼受到破坏而瓦解的时期,而上古之礼其实就是围绕着伦理秩序具体化而展开的道德实践,是维护奴隶制下稳定的农耕社会的一种社会存秩序和存在方式。既然德受命于天,那么就要修德以配天,于是儒家要求人按照天意修身,修身的标准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从而达到内圣的目的来配天德。而“仁”并不能自然而然恢复礼,

名人名言合集:相信自己很坚强的格言警句

名人名言合集:相信自己很坚强的格言警句相信自己很坚强的格言警句 1、用不着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痛哭流涕。人生本来就充满坎坷,没有创伤的珍珠贝,怎会有闪烁迷人的晶莹。跌几次跤,摔几次跟头,是经常的事。如果在一条阴沟里都翻了船,你的人生一定苍白,绝对不会生动。如果败了,我可以从头再来,如果胜了,我可以把脚下的基石夯硬。 2、珍惜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有一 种期待,叫做你能行;有一种信任,叫做你可以;有一种祝愿,叫做你最棒!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自己的人生自己刻画。只要相信自己, 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信任自己,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给自己一点信心,勇敢地跨出第一步,你的人生将因此而不同! 3、相信自己有福气,但不要刻意拥有;相信自己很坚强,但不要拒绝眼泪;相信世上有好人,但一定要防范坏人;相信金钱能带来幸福,但不要倾其一生;相信真诚,但不要指责所有虚伪;相信成功,但不要逃避失败;相信缘分,但不要盲目等待;相信爱情,但不要盲目迷信。 4、所谓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肯干;不想做手边的事,只想做天边的事。解除迷茫,就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能力不是从做大事得来的,而是从这些不起眼的事情中锻炼来的。小事不肯干,大事轮不到你,趁你跌倒还能站起来的时候,先学会脚踏实地。

5、若是你只实现六分的十分诺言,还不如做到八分的八分预期。人生是晴天,又是阴天;是雨天,又是雪天;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你掉入泥沼之中,别总是想着靠别人,要知道那摆渡生死的小船正握在你的手中,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战胜自己,摆渡出去。 6、生活伤害我们的时候,试着用过去的美好回忆来原谅,不抱怨才能更快乐。失去不过是另一种得到,不要难过;失去了花朵才有了果实,痛苦是希望的种子。坚强的个性,才是你怯懦时的打气筒,摔倒时的拐杖,冲锋时的号角。人生最大的悲剧,并不是败给了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 7、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不断告诉自己某一件事,即使不是真的,最后也会让自己相信。如果你想要更上一层楼,就为别人提供超出预期更好的服务。每一次都尽力超越上次的表现,很快你就会超越周遭的人。在你有把握做得更好之前,不要破坏任何东西。 8、有些人一直没机会见,等有机会见了,却又犹豫了;有些事一直没机会做,等有机会做了,却不想再做了;有些话埋在心中,没机会说,等有机会说时,却说不出口了;有些爱一直没机会相爱,等有机会了,却已经不爱了;有些话有很多机会说,总想以后再说,等想说时,却没机会说了。 9、天无绝人之路,人生路上遭遇进退两难的境况时,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就会明白:路的旁边还是路。在人之下把自己当人,在人之上把别人当人,摆平自己,才能摆平生活。勿随意盲从,忌一味跟风,坚守好这一刻,才能看到下一刻的风景;三是懂得如何放弃,属

从存在主义感悟人的存在与人生

从存在主义感悟生存和人生 知足,出自《老子》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们常说“知足常乐”,意指对自我的生活、事业、学习等方面现实状况的满足,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一般来说,这种想法对于缓解消除人们处在社会环境遇到的各种紧张、焦虑、怨尤等情绪很有益处。 老子提出“知足”,中国正处在春秋战国时代变革的历史时期。当时周室衰微,分封制开始崩溃,天下诸侯纷纷扩张争霸,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具有社会批判意识、忧患意识的一部分士阶层——隐士群体,认为“天下无道”,无力改变“天下大乱”的现实,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倡导人们控制贪欲和欲望,顺应自然,知足无为。 当今人们重提知足,也有其社会原因。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市场经济里,每个人作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工作分工越加细化,个人所在组织、行业的内外部竞争持续存在,传统生活的稳定性、和谐性被打破,易产生很深的孤独感、漂泊感、虚无感乃至荒谬感,急需寻找到精神家园,知足就是人们对现实种种困境的自我顺应和融入,这是一种人们面对现实的内心情感、情绪的自我安慰和暗示,属于非理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根据认识运动的过程辩证来看,对世界认识的发展不是单纯的按理性思维如感性直观、逻辑判断等方式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按非理性思维如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的跳跃、飞跃,而是理性思维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理性的跳跃上升过程的有机统一。为寻求精神慰藉,非理性思维对人们认识世界、

适应世界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知足而乐就是非理性思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典型示例。 但是,知足并不能够真正符合人内在的本性。人存在于世,有着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概括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不断发展的需要层次,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这理论可以借鉴,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自我实现是核心,自我实现可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就是能够展现、发挥个体的独一无二和禀性,能自由选择人生道路。可是现代工业生产单调重复的标准化流程、作业,与自我在物质、精神这两个方面的自由选择存在现实冲突,无法自由实现物质、精神的需要,人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在没有满足感、成功感,这就导致人们感觉不到自我存在,于是“知足而乐”的生活习惯、态度这一非理性就成为应对精神危机的锦囊妙计,其实人们遇到的这一问题就是人的生存哲学问题。 存在问题和生存哲学,人们一直就在讨论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赫拉克利特的“存在又不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柏拉图的理念存在论、亚里士多德“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物自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等,传统存在论是以“主体”和“客体”的截然二分为前提的,20世纪存在主义流派的海德格尔提出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别。认为传统形而上学试图追问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