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

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

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

外大量移民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④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高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

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

羊、藏山羊

农业农耕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

业和绿洲农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人口稠密较少很少

城市众多较少很少

其他重要农耕区牧业、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

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三角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三角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初期阶段1.特点:区域内城镇少,空间结构

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案例:“钢都”匹兹堡发展

1.有利条件:①接近煤铁资源②水陆交通便利

(铁矿向东运输;煤炭向西运输)③开发历史较早。

2.特点: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和工业发展空

间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1.特点:

①城市和工业向外扩展;

②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

复杂,呈现由点到面,产业由集聚

走向扩散

2.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环境

污染加重,人地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案例: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1.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

2.形成城市带: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

钢城匹兹堡

3.特点: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人地关

系紧张。

转型阶段1.特点:

①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止;

②产品商场竞争力下降,

③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

状态。

2.主要问题:失业率高、人口减少

等社会问题。

如:20世纪70年代,人口由五大湖区向西部和南

方迁移:①东北部地区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严重

②南方和西部地区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就业

机会多,环境优美。

再生阶段1.特点: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人

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2.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

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

结构多样化

(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

资环境。

如:“知识城”匹兹堡

1.复兴计划:

①进行环境整治,压缩传统产业规模

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科技力量强,被

誉为“知识城”。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

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3.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

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

秦岭以北。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

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

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

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