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家级非遗名录下的道教文化类研究

国家级非遗名录下的道教文化类研究

国家级非遗名录下的道教文化类研究
国家级非遗名录下的道教文化类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道教文化类研究

马培红,姚伟钧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施行,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道教文化,作为中国宗教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完善的宗教思想文化体系,对现代养生、医学、音乐、信仰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数量实在是凤毛麟角。本文通过分析道教文化所处的境地及原因,认为应当加强对道教文化的重视,正视道教文化的存在;建立公正客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加强道教文化研究,扩大道教文化的传播力和文化认同度。

关键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教文化

随着“非遗”热的兴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做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的建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构日趋完善,更加富有层次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非遗名录体系的建立,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中,在道教文化方面,不少学者向纵深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也有不少学者从民间信仰方面,将非遗中的道教文化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然而,很少有人从整体上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道教文化类项目进行研究。道教文化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的现代养生、医学等都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值得现代人去保护、传承。因此,充分发掘优秀道教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优秀的道教文化意义重大。本文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文本,通过对国家级非遗名录具体的量化分析,指出道教文化在非遗中的不利境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加强人们对道教文化的重视,促进非遗中道教文化类项目的申报。

一、道教文化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所处的境地

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高度肯定。“因此,不深入研究道教,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构建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不可或缺。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文化所处的境地却是不容乐观。截止2011年底,我国共有36个项目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却没有一项是关于中国道教的,由此可窥见一斑。而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道教文化在其中的处境也是尴尬的,这与道教文化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传播是极不相称的,与道教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马培红(1988—),女,河南郑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姚伟钧(1953—),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应有的文化地位也是不相称的。这种不相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道教文化类非遗在名录中屈指可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各种文化争奇斗艳,几千年积淀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非遗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各类文化绽放奇光异彩,文化活动比比皆是,文化资源被不断挖掘,而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所占比重仍很小,突出了道教文化仍然不为多数人所重视。在国家级三批非遗名录及两批扩展名录中,道教文化类非遗屈指可数。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有1219项,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共有31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道教文化类总共只有7项,分别是一批3项,二批2项,三批2项,占国家级非遗名录的7/1219,即为0.57%(详见表1)。而在两批扩展名录中就只有1项道教文化类非遗,这样的比例使得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显得苍白无力,这样的事实使得文化资源沉睡在纷繁的中华文化之中,不得不引起人的深刻反思。

(二)道教文化类非遗在名录中分布不平衡

在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十大分类中,道教文化的分布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在非遗名录中,道教文化类项目主要倾向于道教音乐方面。在道教文化类非遗的8项中,就有4项关于道教音乐的,分别是一批中的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Ⅱ-68)和武当山宫观道乐(Ⅱ-69),二批中的道教音乐(广宗太平道乐、恒山道乐……)(Ⅱ-139),二批扩展名录中的道教音乐(东岳观道教音乐、澳门道教科仪音乐)(Ⅱ-139),占所有道教文化类非遗的一半。而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包括道教绘画、道教宫观的神仙信仰、斋蘸科仪、建筑艺术、音乐、庙会、教义、道法、炼养等等,至于道教音乐,则只是道教文化中的一部分,占得比重如此之高令人费解。不可否定,道教音乐确有独特之处,但其它道教文化也很有特色,不可偏颇。其实,道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就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优秀的道教文化则是值得深挖,值得研究,值得传承的,只关注其中的某几方面不免会对整个道教文化形成偏颇。

(三)道教文化在非遗名录中所占类别少

在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十大类别中,每项非遗都在其中找到了所应处的类别,道教文化亦是如此,但是仅涉及了五类,而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传统医药等五类并无涉及。而这五类在道教文化中也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道教讲究内修外养,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了一套道教医药文化体系,“……与古代的思维模式和哲学思想有较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传统养生文化”[2],对现代养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之处。但是这种医药文化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说明对道教文化资源的挖掘仍显不足。另外,在道教的宫殿建筑中,随处可见道教壁画,其丰富的题材,独特的审美观念与文化意境,令人印象深刻,这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其它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实,道教文化不只在国

家级非遗中的类别少,在地方上站的类别也很少,例如,如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只涉及到玄天上帝传说(民间传说),武当道茶炒制技艺(传统技艺),武当山道教医药(传统医药)三大类。其在非遗中的缺失,不得不说是非遗申报中的一大损失。

表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道教文化分布情况

批次归类编号具体项目项目总

数量

道教类

数量

一批

传统音乐

Ⅱ—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518 3 Ⅱ—69 武当山宫观道乐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Ⅵ—8武当武术

二批传统音乐Ⅱ-139

道教音乐(广宗太平道乐、恒山道乐、上

海道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

音乐、崂山道教音乐、泰山道教音乐、胶

东全真道教音乐、腊山道教音乐、海南斋

醮科仪音乐、成都道教音乐、白云山道教

音乐、清水道教音乐)

510 2 民俗X-84

庙会(妙峰山庙会、武当山庙会、火宫殿

庙会)

三批传统戏剧IV-149 武当神戏

191 2 民间文学I-94 庄子传说

一扩——————147 0

二扩传统音乐Ⅱ-139 道教音乐(东岳观道教音乐、澳门道教科

仪音乐)

164 1

合计8

(注:本表根据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其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制作而成;一批代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扩表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二扩表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二、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道教文化处境尴尬的原因分析

道教文化,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发展在中国,是中华文化土壤孕育下的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汇聚了人类的无上智慧和处世哲学,有着完整的道教文化体系,并对当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道教文化中,民俗信仰、斋蘸科仪、绘画、音乐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从哲学层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核心价值观、包括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3]。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处世态度、人生哲学,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而由道教文化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道教文化在非遗中并不受重视。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相背离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系。而道教思想观念则与中国传统思想格格不入,二者在价值观上相差甚远,道教思想也只能作为旁枝末节湮没在庞大的文化体系之下。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主要以儒家为主导,核心为仁,“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的价值观念既相拒又交融、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儒家价值观是一个以和谐为目标、以道德为中心的完整体系”[4]。而道家的价值观念则强调无为,以修行成仙为终极追求,有着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洒脱的人生境界。

以仁为核心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一直是现代教育的重点,仁、义、礼、智、信一直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并在现代人的心中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道教文化这种特殊的价值观念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排斥,被大多数人所忽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一种非主流的追求。其实,世上本没有主流价值观念,认同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主流价值观念。而道教文化则一直游离于传统文化边缘,肩负着背离传统文化的角色担当。

(二)对道教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在传统文化中,道教一直是以一种非主流文化存在并流传,以至于人们对道教有偏见,认为道教是一种迷信。总体来说,在中国道教比佛教的信徒更少,使得了解道教的人更少,道教在无形之中就缺乏了传播的人群,也使得道教的发展得不到大众的认同。学术上,人们对道教的研究也很少,认为那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在这种学术偏见的影响下,许多人对道教都抱着一种极端鄙视的态度,认为这种宗教文化,简直不屑一顾。”[5]这种偏见一直存在着,影响着现今人的思维观念,而很少关注这些文化背后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所蕴含的非遗文化内容,导致对道教文化资源的挖掘存在严重的不足。

对道教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既有当地政府的责任,也有当地道教文化主要传承人的责任。一方面,现在非遗的传承人一般都是一些老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申报非遗的观念淡薄。地方上的道教文化传承人没有过多宣传自身所拥有的文化,面对非遗的申报不知所措。另一方面,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就像一场运动一样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当地政府紧跟现在非遗评审的要点,专注于那些所谓的热点项目,都在紧锣密鼓谋申报,而对于道教文化这类不愠不火的文化项目,则是没有深入去挖掘其中的文化资源,也没有重视这类文化的申报,导致地方上也很少有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文化项目,使得众多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资源与非遗的申报失之交臂。

非遗名录的建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对道教文化资源的挖掘不足,使得对道教文化的认识缺乏了一种文化自觉,这又恰恰导致其在非遗的发掘中处于不利境地。道教文化有待被充分发掘,充分认知。

(三)非遗评审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

在非遗的评审中,传承人、专家、政府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再加上非遗的

审定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中国政府对宗教的态度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得宗教一直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愿提及的敏感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中,专家的作用不能低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评价主要是在专家群体中进行的。”[6]这样就使得非遗在评定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掺杂了一些主观意识,再加上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了解道教文化,导致对于一些宗教性的项目能避则避。“我们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表演艺术形式部分,而对像第三项(如属于民俗的礼仪和节庆活动)、第四项(如图腾信仰民间信仰)以及文化空间(如庙会祭典中俗神崇拜)等涉及意识形态的领域,则更多地持否定性态度,这不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的理念不符,而且仍然在坚持一种非唯物史观的文化观。”[7]这种非量化的不客观的评定形式是非遗评审制度中存在的一大缺陷。当然,三方的综合评定之中,传承人在非遗评定中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政府在其中仍是举足轻重的。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没有详实的实施细则,落实起来有难度,也成为其中的一个问题。

三、改善道教文化处境的几点建议

正是道教文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才没有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道教文化是一种相当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资源。不可否认,道教文化中有文化糟粕,但是其中的优秀文化仍是值得肯定的,值得保护、传承的。现在,不少地方举办道教文化研讨会、活动等来加强对道教文化的研究,试图将道教文化与现在的生态文化、医药文化相结合,寻求道教文化的全新发展,以加强大众对道教文化的重视,但是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想让更多的道教文化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仍需各界的不懈努力。

(一)正视道教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存在即为合理,道教文化深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中,一直以来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要以开放性、包容性的胸怀去接纳它。相对于佛教来说,不管从信徒人数,还是传播广度及深度,道教不及佛教。但是道教依然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于中国,可以说它仍然是符合人的心理需要的,能够满足人的心理诉求。“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长期传播于中国社会,对中国民间风俗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斋蘸作为最具中华特色的祭祀仪礼,不断从民间风俗习惯中汲取营养,充实丰富着科仪的内容,以适应民众的心理需求,满足民众的祈镶需要。”[8]正是道教文化满足了人们的需要,适应了不断变换的时代,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存于今。

在中国文化中,道教文化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中的斋蘸、绘画、音乐等都是别具特色的文化,这种特色理应为现代人保存下来。要用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种文化的存在,并正视这类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可以不认同,但是不能否定这种真实存在,不能否定它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正因为它在小部分人中流传,就比一般大众化的文化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再加上流传的空间小,以

至于更容易处于濒危境地,更值得大众去发觉它、保护它、珍惜它、传承它。

(二)深入发掘道教文化资源

加强道教文化的全方位研究。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国外不少学者也有丰硕的成果。与其它的传统文化相比,国内对道教文化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特别是对道教教理教义的研究,“不仅对于纠正长期以来学术界的某些人认为道教没有自己系统的教理教义这种学术偏见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引导道教如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潮流,也有重要的意义”。[9]相关专家学者不懈的努力,在研究中发掘道教文化,产生更多的成果,让更多的人重视道教文化,才会避免道教文化备受冷落的境遇。

加强道教文化的资源数据库建设。文化在流传中总是伴随着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改变原来的面貌。因此,要加强对文化存储技术的研究,以适应于不断发展的社会。运用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建立道教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现有的道教文化图片、录像等资料以一种全面的、本真的、原生态的面貌保存下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客观的形态向后世展示现在文化的本真,文化的魅力。

另外,基层相关部门应该重视道教文化资源,积极做好道教文化类项目的申报。群众、地方政府、学者、国家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整体重视,才会为道教文化在非遗项目的繁荣提供可能。

(三)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建立政府、学界、本土群体三合一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非遗的评定上,不免受到评价专家小组个人主观思维的影响。因此,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避免主观固化思维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此,公正客观不止要求评审过程透明化,而且要求建立政府、学界、本土群体三合一的评价体系。本土群体,或说是传承人,作为项目的代言人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发出地方的声音,唱响最美的文化。专家作为项目的参评者,应该客观公正、准确评估,政府作为整个评审的主导者,应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三者共同参与,比例均等,就保证了评审小组结构的完整化,保证了评审过程的科学化,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公正化。

建立量化的评价系统。道教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当今很多人都有偏见,但是在评审中应该尽量客观,特别是评审专家更不能对道教文化抱有偏见,要一视同仁,站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考虑,为子孙后代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这样建立一个能够量化的评价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中,广泛征集民意,确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将非遗评价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采用量化分析,用科学的数字决定非遗评审结果,则会避免传统评价体系的某些弊端。量化的评价体系不一定会尽善尽美,但总是在探索中寻找新的方法。

结语

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为此,对道教文化类非遗应该尊重和保护。不可否认,道教文化中有糟粕的一面,应该理性看待。道教文化资源中,不少项目至今还没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不断发掘,挖掘优秀道教文化,让道教优秀文化的各方面都要得到传承发展,这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非遗是人类记忆的“活化石”。宗教类非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它们,中国的文化传承体系才会显得更加丰富与完善。因此,对道教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民众来说,要正确看待道教文化资源;对地方政府来说,要注重挖掘地方道教文化资源并注重此类项目的申报;对专家来说,要重视道教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加大非遗中的道教文化类项目,丰富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于这类涉及意识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申遗工作不免显得更加举步维艰。希望在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可以抛开固有的偏见,不顾及意识形态,纯粹的将其只作为一项文化遗产来看待,虽然道教文化类非遗进入公众视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仍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5][9] 卿希泰:《道教研究百年的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4期。

[2] 李刚:《道教医药养生术——以葛洪、孙思邈为例》,《中国宗教》,2011第3期。

[3] 彭兆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探索》,《贵州社会科学》,2013第4期。

[4] 朱瑞:《试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青海社会科学》2004第6期。

[6] 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的理论与实践》,《江西社会科学》,2008第9期。

[7] 刘锡诚:《转变理念正当时——有关文化理念的再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9第4期。

[8] 张泽洪:《道教斋蘸科仪与民俗信仰》,《宗教学研究》,1999第2期。

Study on Taoism Culture from Lists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Cultural Industries, CCNU, Ma Peihong Wuhan 430079) Abstract: It’s a grea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bout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s a part of the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Taoism culture has a perfect

religious ideology and culture system and is of significant value in modern health, medicine, music, religion and so on. However, the number in the list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really rare. The auth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 of Taoism culture, think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Taoism cultur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be correctly faced the existence of the Taoist culture. Of cours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fair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rengthen the Taoism culture research and expand the spread of Taoism culture force and cultural perception.

Keywords: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s; Taoism culture;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马培红

邮编:430079

邮箱:mapeihong1108@https://www.sodocs.net/doc/351929135.html,

联系电话:150********

洛阳非遗名录总汇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19年更新) 国家级项目(8项) 民间文学(1项):河图洛书传说 曲艺(1项):河洛大鼓 传统美术(1项):灯彩(洛阳宫灯) 传统技艺(2项):唐三彩烧制技艺、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1项):平乐郭氏正骨 民俗(2项):民间信俗(关公信俗)、洛阳牡丹花会 省级项目(58项,含国家级项目) 民间文学(4项):洛神的传说、玄奘传说、传统儿歌、邵雍传说(伊川) 传统音乐(5项):洛阳海神乐、硪工号子、十盘、唢呐(河洛响器)、大铜器(嵩县大铜器) 传统舞蹈(7项):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九连灯、曹屯排鼓、竹马舞(苏羊竹马)、抬阁(东蔡庄高台故事、崇阳垛子)、背装(旧县背装) 传统戏剧(2项):木偶戏、曲剧(洛阳曲子) 曲艺(1项):三弦书(三弦铰子书) 传统体育(3项):通背拳、南无拳、转秋(孙氏十六挂转秋)传统美术(8项):黄河澄泥砚、民间剪纸、面塑、刘井薛氏石刻、石砚雕刻(会圣宫石砚雕刻)、泥塑(李氏彩塑)、民间剪纸(孟津剪纸)、竹编(洛宁竹编) 传统技艺(10项):杜康酿酒工艺、制鼓技艺、小街锅贴制作技艺、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笙制作技艺、中原棉纺织技艺(黛眉手织布工艺)、金属捶锻工艺、青铜器制作技艺(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金银器制作技艺(白马寺金银器制作技艺)、金属捶锻工艺(洛阳铲锻造技艺) 传统医药(8项):象庄秦氏妇科、传统膏药(杨氏沙园膏药、济世堂李占标膏药、聂麟郊膏药)、烧伤疗法(烧伤自然疗法与自然烧伤膏)、口腔咽喉疾病疗法(纯德堂口疮散)、中医传统制

剂方法(五更太平丸制备工艺)、李楼李八先生妇科 民俗(2项):灵山庙会、老君山庙会 市级项目(135项,含国家级、省级项目) 民间文学(13项):卦沟村的传说、鬼谷子的传说、黄大王传说、刘秀的传说(孟津、宜阳)、王祥卧冰的传说、邵雍的传说(洛龙)、伊尹的传说、蔡伦造纸传说、程门立雪传说、龙门传说、牡丹传说、养子沟与梨花教子的传说、黄河故事、李贺的传说 传统音乐(2项):武皇十万宫廷乐、南街排鼓 传统舞蹈(12项):东关双龙、高装、同乐社盘、洛阳龙马盘鼓、三官庙挠阁、独角兽、二鬼摔跤、通背武狮、赵岭高跷、皂角树抬阁、老城排鼓、跑阵 传统戏剧(1项):靠山黄(栾川、嵩县) 传统体育(5项):洛阳心意六合拳、四面八方通背拳、武当壬九门武术、意拳、易筋经导引术 传统美术(3项):布贴、凉洛寨泥娃娃、民间剪纸(刘爱弹样剪纸、刘心牡丹纸雕、洛阳纸雕) 传统技艺(19项):新安县烫面角、瓷窑烧制技艺、洛宁蒸肉制作技艺、太仓毛笔、梅花玉雕制工艺、糖塑技艺、铁谢羊肉汤制作技艺、马杰山牛肉汤制作技艺、传拓技艺、栾川豆腐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平乐脯肉制作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洛宁)、青铜器制作技艺(孟津)、李龙锡小米黄酒传统制作技艺、三彩釉画烧制技艺、唐白瓷烧制技艺(老城、孟津)、老龙门农家芝麻焦干饼制作技艺、老洛阳面食制作技艺(浆面条)传统医药(14项):殷天章专门喉科、赵氏中医正骨、小丸药、福安堂傅氏膏药、泰生堂魏氏中医外科、中药偏瘫速愈康制备工艺、象庄郭氏中医针灸、鲁氏腹部推拿、任氏痔瘘疗法、双隆号咽炎疗法、翟泉王氏中医、史法璋中医外科、西关毛氏膏药、孟津传统活血接骨止痛膏 民俗(10项):牛心山信俗、福昌庙会、姜公庙会、周公解梦、陈屯社火、放河灯、鲍氏祭祀、冬至、端午节习俗(榭包)、洛阳喝汤的习俗(丸子汤、韩城羊肉汤)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 姓名: 学号:

一、川剧的简介 川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总分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形式多样。 二、川剧流行区域分布 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三、川剧的起源与发展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 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民风 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 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各个民族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繁衍、劳作,但他们的文化习俗却散发着不一样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看看各民族的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1、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技艺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经过长长的历史变迁,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扎染出来的多是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优美大气、妙趣天成。 2、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特殊的节日,存在至今已近千年。藏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历法确定出新一年的到来,由藏历神变月初一开始,节日庆祝持续3到5天。 人们会在新年准备各种美食,青稞饼、酸奶、糌粑、卡塞、酥油茶、松茸、石锅鸡等等,充满了异域风情。民俗活动也多姿多彩,驱鬼、拜年、歌唱、舞蹈、祭祀…神秘又满含欢趣。 3、苗银 苗银锻造技艺是一项非遗,更是属于苗族人的艺术瑰宝。苗族最早的银饰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既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制作时先将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刻、镂等工艺制成精美纹样,然后通过焊接或编织成各类银饰。苗族下过火海的银饰,经千锤百炼凿出精美的样子,是苗族姑娘们人手一件的宝贝。 4、维吾尔族刺绣 维吾尔族刺绣工艺伴随着维吾尔族人民的千年文化延续至今,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精湛的工艺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在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解读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 【摘要】非遗的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关注的重点。当前, 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非遗保护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面临环境、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本文以四川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为着眼点,在肯定非遗保护成就的基础上,揭示现存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对策。希望本文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的概念。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我国的文化生态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非遗保护面临困境,加强完善我国非遗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以四川省非遗的保护现状为考察对象,详尽梳理和分析其取得的成就、遇到的困难和未来的完善,期望对该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鉴参考。 四川非遗保护的重大意义 非遗保护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四川省委第九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 ,把四川省建设成为文博强省、非遗强省是四川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是建设具有四川文化特色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着力点。非遗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和挖掘文化遗产,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对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站在文化强省战略

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保护是建设和谐四川的重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优秀的非遗产生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正成为维系四川省各民族各阶层生存、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和谐四川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川非遗保护现状考察 四川省非遗资源丰富,以古蜀文化为核心,以历史文明渊源深厚、区域文化特色显著、遗产荟萃、古蜀文化兼容多元、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等为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川非遗保护的成就。四川非遗的类别有戏曲与曲艺系列、文昌文化与德孝文化信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口头文学系列、民间美术与手工艺和各种民间信仰与习俗等 [1]。目前,省、市、县非遗保护体系已形成,其结构严密、机制科学、措施到位,凸显了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的系统性和高效性。 一是法律与政策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以下简称《非遗法》 ,于 2011年 6月 1日起正式施行。《非遗法》十分强调对文化整体的保护,第二十六条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2]2005年 3月 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3]国务院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作出了清楚明晰 的阐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2005年 7月,四川省财政厅草拟《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4]规定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管理方式、使用规定和监督检查等具体内容。 [5]各级政府对非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博物馆等实体在税收、土地、规划、生产资料、规

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补名录的通知(2019)

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补名录的通知(2019) 省政府批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补名录(共计22项),现予公布。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工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19年5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补名录 【共计8大类22项】 一、民间文学(共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三仙女传说安图县 二、传统音乐(共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古琴艺术长春市朝阳区 吉林艺术学院 三、传统舞蹈(共3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花棒秧歌长春市双阳区 2朝鲜族农乐舞吉林市 3朝鲜族龙鼓舞龙井市

2 四、曲艺(共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扶余八角鼓松原市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冰雪游艺松原市 六、传统美术(共7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韩氏草编长春市 2榆树李氏草编榆树市 3松花江浪木根艺吉林市 4乌拉草编通化市 5孙氏勺匙书画柳河县 6长白山核雕白山市 7关东内画梅河口市 3 七、传统技艺(共5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福义德道口烧鸡制作技艺长春市南关区2大豆油压榨技艺通化市 3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松原市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 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与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 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以下统计截止至2010年)

昆曲资料图片 2001年(1项):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资料图片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贾氏微刻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贾氏微刻 贾氏微刻,源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是目前世界上刻写密度最大、艺术影响力最大、已经形成流派风格的微刻艺术。贾氏微刻始创于清道光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贾氏微刻艺术完全承袭传统书画之精髓,选用竹木、铜铁、金银、玉石、印石、角骨等不同材料,使用自制的特殊刻笔,通过特殊的精湛微刻技艺,将微刻艺术以独特形式表现出来。而在这些载体上进行镶嵌纯金金片再加工后进行微刻是贾氏微刻的显著特征,也是贾氏微刻艺术的独创形式和标志。 贾氏微刻书画艺术功底深厚,微刻表现形式多彩纷呈,已形成独特的流派风格。其作品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6000—10000字,最大密度的作品达到了每平方厘米70000字。 2002年,贾宗赤微刻《老子?庄子》获得微刻书法基尼斯世界之最,该件作品同年被中国故宫博物院收藏。2010年,贾宗赤微刻作品黄金版《红楼梦》再获基尼斯世界之最。2003年,贾氏微刻在“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获得广泛赞誉,并由此改写了微刻艺术的行业标准。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博览会”上,贾氏微刻又荣获“金艺奖”。 2011年5月,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贾氏微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获得了各界的一致赞誉。新浪网、腾讯网、新华网、搜狐、网易、四川在线等为主的数十家主流网络媒体,以“红透第三届国际非遗节的‘贾氏微刻’”为题,多次对贾氏微刻进行了广泛报道。 从2000年起,随着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众多媒体的不断深入报道,贾氏微刻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国家级非遗名录下的道教文化类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道教文化类研究 马培红,姚伟钧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施行,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道教文化,作为中国宗教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完善的宗教思想文化体系,对现代养生、医学、音乐、信仰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数量实在是凤毛麟角。本文通过分析道教文化所处的境地及原因,认为应当加强对道教文化的重视,正视道教文化的存在;建立公正客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加强道教文化研究,扩大道教文化的传播力和文化认同度。 关键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教文化 随着“非遗”热的兴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做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的建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构日趋完善,更加富有层次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非遗名录体系的建立,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中,在道教文化方面,不少学者向纵深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也有不少学者从民间信仰方面,将非遗中的道教文化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然而,很少有人从整体上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道教文化类项目进行研究。道教文化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的现代养生、医学等都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值得现代人去保护、传承。因此,充分发掘优秀道教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优秀的道教文化意义重大。本文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文本,通过对国家级非遗名录具体的量化分析,指出道教文化在非遗中的不利境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加强人们对道教文化的重视,促进非遗中道教文化类项目的申报。 一、道教文化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所处的境地 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高度肯定。“因此,不深入研究道教,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构建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不可或缺。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文化所处的境地却是不容乐观。截止2011年底,我国共有36个项目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却没有一项是关于中国道教的,由此可窥见一斑。而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道教文化在其中的处境也是尴尬的,这与道教文化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传播是极不相称的,与道教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马培红(1988—),女,河南郑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成都国家级“非遗”新增13个

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2007年1月,文化部部署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央直属单位共申报了2540个项目。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评选过程中,始终坚持项目的典型性、代表性和重大影响,体现国家级水平,对反映中华民族杰出智慧和独特创造力具有重大价值,在海内外华人中具有重大影响,以及少数民族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公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等程序,确定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元宵节、木活字印刷技术、武术、象棋、围棋、蚕丝织造技艺、传统中医药文化、珠算、藏族服饰、维吾尔族赛乃姆等。据介绍,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成都有竹麻号子、道教音乐、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四川清音、金钱板、糖画、银花丝制作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10个项目榜上有名;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中,成都有黄龙溪火龙灯舞、瓷胎竹编、中药炮制技艺3个项目上榜。成都进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为4个,目前成都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共17个。据了解,由于此次成都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多为展演类,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加大这些项目的展示演出频率,培养传承人。

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共计7项):闵子骞传说华山华阳宫传说五月十三祭天习俗《泰山北届届碑之谜》等几十处(件)名人名地历史名地历史故事传说大明湖的传说东平陵城的传说李开先的传说故事民间美术(共计3项):济南面塑济南剪纸济南泥塑 民间音乐(共计1项):商河民歌 传统戏剧(共计5项):济南吕剧济南京剧五音戏王皮戏济南皮影戏 曲艺(共计6项):山东快书(杨派、高派)山东琴书山东大鼓济南相声长清落子平阴渔鼓民俗(共计3项):商河梁王冢庙会女郎山庙会千佛山庙会 民间舞蹈(共计10项):四蟹灯商河鼓子秧歌梆鼓秧歌芯子(抬芯子、扛芯子、转芯子)加古通花鞭鼓舞济阳鼓子秧歌高跷(乔家、胡家、饮马)猫蝶富贵绣球灯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7项):历城板栗栽培技艺龙山黑陶制作技艺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技艺商河老粗布制作技艺仲宫白酒传统酿制技艺济南烤鸭制作技艺章丘大葱栽培技艺 其他(共计1项):大观园晨光茶社 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9项) 民间文学(共计22项) 张尔岐的传说大舜的传说鲍叔牙的传说辛弃疾少年传说黄巢村的传说历城民间故事章丘地名传说袭勖的传说故事大周三藏、大唐三藏义净传说五股穿心柏传说郭巨埋儿的传说黄巢寨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扁鹊的传说孙膑与庞涓故事马山故事娄敬洞传说故事玉皇山传说灵岩寺的传说故事和圣柳下惠的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的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的传说故事传统美术(共计1项):鲁绣 传统音乐(共计2项):砸山东章丘扁鼓

传统舞蹈:扇鼓舞八卦益智灯 传统戏剧(共计2项):平阴木偶戏章丘梆子 曲艺(共计2项):木板大鼓评书(济南方言) 传统技艺(共计6项):济南油旋制作技艺垛石镇平安五香驴肉制作技艺德馨斋传统酱酿制技艺黄家烤肉制作技艺糖酥火烧制作技艺石家老陶制作技艺 民俗(共计5项):孝堂山庙会马山三月三庙会少岱山庙会黄石公祭祀活动章丘铁匠生活习俗传统医药:宏济堂传统中医药文化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济南形意拳 扩展项目(共5项):传统美术(共计1项)长清剪纸 传统舞蹈(共计3项)商河高跷曲堤金李小伞秧歌济南西关高跷 曲艺(共计1项)山东快书(于派) 课题示范 宏观类: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调查、影响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微观类:闵子骞传说的现代价值、听山东快书品曲艺魅力 要求:1、课题组自由组合,每小组6-8人 2、填写完整,每小组填写一份申请表本周交至政治组林琳老师处(交表时间每天课间操,另领取活动记录表和结题登记表) 3、活动记录表和结题登记表上交时间为12月7日前 山东师大附中校本课程——“探询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性学习课题申请表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 十、民俗(共计5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978 Ⅹ-71 元宵节文化部 (敛巧饭习俗、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县 九曲黄河阵灯俗、山西省柳林县 柳林盘子会、河北省蔚县 蔚县拜灯山习俗、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泉州市、晋江市、 泉州闹元宵习俗、仙游县、连城县 闽台东石灯俗、甘肃省永昌县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青海省乐都县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永昌县卍字灯俗、

九曲黄河灯俗) 979 Ⅹ-72 渔民开洋、谢洋节浙江省象山县、岱山县山东省荣成市、 日照市、即墨市 980 Ⅹ-73 畲族三月三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 981 Ⅹ-74 宾阳炮龙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 982 Ⅹ-75 苗族独木龙舟节贵州省台江县 983 Ⅹ-76 苗族跳花节贵州省安顺市 984 Ⅹ-77 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湖南省绥宁县 985 Ⅹ-78 德昂族浇花节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986 Ⅹ-79 江孜达玛节西藏自治区江孜县 987 Ⅹ-80 塔塔尔族撒班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988 Ⅹ-81 灯会河北省邯郸市、霸州市 (苇子灯阵、山西省河曲县 胜芳灯会、安徽省肥东县

河曲河灯会、福建省南安市 肥东洋蛇灯、江西省石城县 南安英都拔拔灯、山东省烟台市 石城灯会、渔灯节、广东省开平市 泮村灯会、自贡灯会)四川省自贡市 989 Ⅹ-82 羌年四川省茂县、 汶川县、理县、 北川羌族自治县 990 Ⅹ-83 苗年贵州省丹寨县、雷山县 991 Ⅹ-84 庙会北京市门头沟区、朝阳区(妙峰山庙会、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东岳庙庙会、上海市徐汇区 晋祠庙会、浙江省磐安县 上海龙华庙会、山东省泰安市 赶茶场、泰山东岳庙会、湖北省十堰市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发布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政发〔2012〕55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厅报送的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项),现予公布。请抓紧制订各项目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1 海瑞传说淳安县2 皋亭山传说杭州市江干区3 梅城传说建德市4 孙权传说富阳市5 玲珑山传说临安市6 上林湖传说慈溪市7 王十朋传说乐清市8 卖技(瑞安卖技)瑞安市9 洞头海岛气象谚语洞头县10 平阳童谣平阳县11 熊知县的故事长兴县12 陈霸先传说长兴县13 海盐钱氏传说海盐县14 绍兴古桥名传说绍兴市15 勾践传说绍兴市16 傅大士传说义乌市17 琼奴与苕郎常山县18 临海民间谜语临海市19 高机与吴三春传说平阳县20 刘阮传说新昌县 传统音乐(7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21 十番锣鼓(余姚十番、新桥十番)余姚市、常山县22 绍兴派古琴艺术绍兴市23 渔工号子舟山市普陀区24 畲族民歌平阳县25 山歌(乐清撞歌)乐清市26 吹打(丽水吹打)丽水市莲都区27 道教音乐(太极祭炼音乐、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上虞市、天台县 传统舞蹈(17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28 龙舞(梓树布龙、滚花龙、鄣吴金龙、横街草龙)富阳市、龙游县、安吉县、临安市29 红毛狮子临安市30 五凤朝阳临安市31 大陆花灯杭州市余杭区3 2 狮象舞(沃家狮象窜、狮象灯舞)宁波市北仑区、开化县33 大头和尚宁波市鄞州区34 车子灯余姚市35 鱼灯舞(洞头鱼灯、九龙鱼灯)洞头县、景宁县36 长兴旱船长兴县37 蔡宅高跷东阳市38 调花钹永康市39 乌龟端茶磐安县40 小蜜蜂三门县41 青田百鸟灯舞青田县42 马灯舞(跳马灯、洗马舞)开化县、常山县43 跳蚤会舟山市普陀区44 畲族貔貅安吉县传统戏剧(8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45 滑稽戏杭州市46 花鼓戏桐乡市47 西吴高腔金华市48 徽戏金华市、龙游县49 缙云杂剧缙云县50 平调三门县51 姚剧(姚北滩簧)慈溪市52 提线木偶戏丽水市、苍南县、衢州市衢江区曲艺(6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5 3 嘉善宣卷嘉善县54 浦江什锦浦江县55 鼓词(丽水鼓词、温州鼓词)丽水市莲都区、温州市鹿城区、乐清市56 绍兴莲花落杭州市萧山区、上虞市57 金华道情东阳市58 唱新闻宁波市鄞州区、慈溪市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7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59 天罡拳建德市60 鹰爪功杭州市下城区61 十八般武艺临安市6 2 船拳(西溪船拳、南湖船拳)杭州市西湖区、嘉兴市南湖区63 龙舟竞渡宁波市鄞州区、温州市64 精武拳(械)技余姚市65 舞方天戟桐乡市66 赵家拳棒诸暨市67 大成拳金华市金东区68 武当太乙拳(宋氏门)常山县69 灵溪奚家拳天台县70 打油奏天台县71 小坑七心拳三门县72 菇民防身术龙泉市、庆元县、景宁县73 翻九楼泰顺县74 南拳(温州南拳)温州市鹿城区、龙湾区75 线狮(草塔抖狮子)诸暨市 传统美术(12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76 失蜡浇铸技艺宁波市鄞州区77 “老虎鞋”制作技艺慈溪市78鄞州竹编宁波市鄞州区79 温州发绣温州市鹿城区80 瓯海百鸟灯工艺温州市瓯海区81 民间绘画(秀洲农民画、普陀渔民画)嘉兴市秀洲区、舟山市普陀区82 草编工艺(余姚草编、温岭草编、岭根草编、桐屿草席编织技艺)余姚市、温岭市、临海市、台州市黄岩区83 米塑(苍南米塑)苍南县84 根雕(永康根雕)永康市85 剪纸(杭州剪纸、象山剪纸、温岭剪

洛阳非遗名录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国家级项目(7个) 曲艺(1项):河洛大鼓 传统美术(1项):洛阳宫灯 传统技艺(2项):唐三彩烧制技艺、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1项):平乐郭氏正骨 民俗(2项):关公信俗、洛阳牡丹花会 省级项目(44个,含国家级项目) 民间文学(4项):河图洛书传说、洛神的传说、玄奘传说、传统儿歌 传统美术(4项):黄河澄泥砚、民间剪纸、面塑、刘井薛氏石刻 传统音乐(2项):洛阳海神乐、硪工号子 传统舞蹈(6项):洛阳大里王狮舞、九连灯、曹屯排鼓、竹马舞(苏羊竹马)、抬阁(东蔡庄高台故事、崇阳垛子)传统戏剧(1项):南庄木偶戏 曲艺(1项):三弦书(三弦铰子书) 传统体育(3项):通背拳、南无拳、转秋(孙氏十六挂转秋)传统技艺(8项):杜康酿酒工艺、制鼓技艺(陈家制鼓技艺)、洛阳小街锅贴、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笙制作技艺、中原棉纺织技艺(黛眉手织布工艺)、金属锤锻工艺、青铜器制作技艺(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6项):象庄秦氏妇科、传统膏药(杨氏沙园膏药、济世堂李占标膏药、聂麟郊膏药)、烧伤疗法(烧伤自然疗法与自然烧伤膏)、口腔咽喉疾病疗法(纯德堂口疮散) 民俗(2项):宜阳灵山庙会、老君山庙会 市级项目(108个,含国家级、省级项目)

民间文字(11项):卦沟村的传说、鬼谷子的传说、黄大王传说、刘秀的传说、王祥卧冰的传说、邵雍的传说、伊尹的传说、蔡伦造纸传说、程门立雪传说、龙门传说、牡丹传说 传统美术(2项):布贴、凉洛寨泥娃娃 传统音乐(5项):武皇十万宫廷乐、同乐社盘、洛阳龙马盘鼓、嵩县大铜器、南街排鼓 传统舞蹈(8项):东关双龙、高装、旧县背装、三官庙挠阁、独角兽、二鬼摔跤、赵岭高跷、皂角树抬阁 传统戏剧(2项):靠山黄(栾川、嵩县)、洛阳小调曲 曲艺:无 传统体育(3项):洛阳心意六合拳、通背武狮、四面八方通背拳 传统技艺(14项):新安县烫面角、瓷窑烧制技艺、洛宁蒸肉制作技艺、太仓毛笔、梅花玉雕制工艺、糖塑技艺、铁谢羊肉汤制作技艺、马杰山牛肉汤制作技艺、传拓技艺、栾川豆腐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平乐脯肉制作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洛宁)、青铜器制作技艺(孟津) 传统医药(13项):殷天章专门喉科、赵氏中医正骨、小丸药、福安堂傅氏膏药、李楼李八先生妇科、泰生堂魏氏中医外科、中药偏瘫速愈康制备工艺、象庄郭氏中医针灸、鲁氏腹部推拿、任氏痔瘘疗法、双隆号咽炎疗法、翟泉王氏中医、史法璋中医外科 民俗(6项):牛心山信俗、福昌庙会、姜公庙会、周公解梦、陈屯社火、放河灯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四川省共有辖区21个: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江市自贡市广安市遂宁市巴中市德阳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眉山市攀枝花市雅安市资阳市泸州市成都市达州市 广元市绵阳市南充市宜宾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以无形文化为主,以人为本的活化的遗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1、阿坝州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一)、口头传说和表述(民间文学) 1、史诗 史诗是羌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在羌族口碑古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迟基格布》。 2、歌谣 歌谣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习俗、文化、历史、道德和思想感情的反映,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羌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可分为历史传说歌:《戈基格布》、《木姐珠与燃比娃(斗安珠)》、《赤基格布》。 3、民间故事 羌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故事。羌族民间故事片主要以叙述体的口述文本不用唱颂形式。神话故事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开天辟地》、《造人种》、《两兄妹》、《太阳和月亮》、《取火种》、《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 4、谚语和谜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范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范本 2008年05月23日 14:50:30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 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项目名称: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 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一、基本信息 属地云南省项目名称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 诗《阿诗玛》 申报者负责人 通讯地址邮编 电话传真 电子信箱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阿诗玛》流传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滇东南,是昆明市的远郊区,离昆明仅70余公里。全县面积1717平方公里,人口23054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405人,占总人口的34.44%,而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77519人,占总人口的33.62%。这里海拔1600—2000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精华、世界喀斯特地貌博物馆。石林喀斯特地貌有柱状石林、剑状石林、石林洼地、石林岭脊等,或突兀于广阔的石芽原野;或残留于山脊;或藏于林间;或立于湖泊洼地……,变化万千,展现出一幅幅美妙的景观。石峰、石柱、石芽形态各异,状人拟物,惟妙惟肖,许多已被当地撒尼人予以形象的称谓。如“阿诗玛”石峰,形似撒尼传说中的美神阿诗玛,头戴包头、身背背篓、亭亭玉立、昂首远眺。当地的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干湿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的特点。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88%,境内平均湿度70%,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主导风为南风。县境内有324国道,昆(明)——石(林)和石(林)——曲(靖)高速公路、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昆(明)——河(口)公路、还有南(宁)——昆(明)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发达。古代这里是广西、贵州进入昆明的重要交通要塞,为滇黔、滇桂的古驿道交汇处。 一、项目说明 类别民间文学代码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