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研政治 第四章知识

考研政治 第四章知识

考研政治 第四章知识
考研政治 第四章知识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用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的缺陷: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作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有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意识以理念、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民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传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基本要素: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二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三是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内涵:其

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制度是宪法层面(执政层面上的,我国的执政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上所表现的管理层对被管理层在经济财产归属方面的法律规定,经济体制是普通法律(对宪法的理解执行判断层面,是政府在行政层面上的)层面上所表现的管理层对被管理层在经济运行方面上的法律规定。经济制度是政治经济制度的简称,我国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运行体制。一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配合的,如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对应市场机制,共产主义对应平均机制等,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体制配合,比较特殊,所以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在阶级社会里,上层建筑的变革首先从国家政权和政法制度开始。(阶级斗争和革命的作用体现)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方式来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效果来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表现在:一、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二、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三、经济基础总会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这就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四、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的特点:首先,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其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最后,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从横向看,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也就是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一个民族作出选择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这是直接动机。二是取决于交往。这是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社会进步是一种必然趋势的深刻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又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还在于社会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一是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二是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三是这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四是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五是这两对矛盾运动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又是一个经济范畴。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再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重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但反对改良主义。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

效途径和手段。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一,它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革,其二,它使人们的劳动形式产生质的提升,其三,它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其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一、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二、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三、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四、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它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是其认识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数人所垄断,是其社会历史根源;剥削阶级的偏见是其阶级根源。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动物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活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与历史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

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为,称为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二是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三是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以及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的总结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 的总结 《中国制造2025》是经李克强总理批准、国务院印发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主要部署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结合知识点来说,主要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针对《中国制造2025》总结一下知识点,供各位考生备考: 首先是实现制造强国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其次是实现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二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三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四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五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六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七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考研政治框架图(整理可打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I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论) 五、资产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 论)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科学社会主义J I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厂定义方式一一根本特性一一存在形态 怖击沖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观s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一一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一一时空无限性社会的物 质性一一从实践岀发理解世界 I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一三个阶段一一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一一语言外壳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意识的主观性虚假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一一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调控性一一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 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辩证法考点 普遍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 方法论意义 两大特征 . 永恒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过程论 广矛盾范畴- 矛盾对立面- 矛盾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 L r 矛盾基本属性 同一性 斗争性 内 容/ 」 普遍性 令、矛盾问题的精髓 1特殊性 L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五对范畴彳本质和现象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厂归纳和演绎 四个方法_ 分析和综合 四丨方法 < 具体和抽 象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 认识论考点 主体客体中介 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真理及其客观性一一真理的形式主观性一一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一一思维和至上性非至上性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一一真理的具体性 -实理尺度真价值准度一逻辑值明畴—其特性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价值论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一一价值评价标准一一价值评价功能一一价值观 J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一一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唯物论考点 三大规律 亠、丄 辩 证 I 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的盾和次面和盾要方面 量变质变规律- 质、量、度。适度原则 - 质变和量变及其辩证关系 I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否定- 辩证的否定观 认识的基础Y 5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动力标准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一一认识指导一一理论指导 '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主客体作用的三环节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一来源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九章知识点框架

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九章知识点框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重要章节是毛中特的第九章。有关本章节知识点内容,每年都会涉及选择题,一般为两至三道题。此外,在分析题中,考查本章节的概率也非常高,几乎隔一年就会涉及该章节内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章节内容复习起来非常杂乱,同时题目考查具有一定灵活性,需要考生在掌握基本观点之外,还要会用知识点来作分析。因此,考生一定要在夯实基础外,学会将知识融会贯通。下面就带各位2017考生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章节,避免被罚出局。 一、逻辑框架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政治(2012分析)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12单选)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2011分析) 民族区域自治(2012单选) 基层群众自治(2013分析)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考研政治整体框架图

考研政治整体框架图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绪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克思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本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原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问题本身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理真理与价值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检验标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思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主义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治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经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学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原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进程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理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学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社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会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事业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 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3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4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2020考研政治冲刺必背考点

2020考研政治冲刺必背考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删除四个知识点,调整两处知识点,新增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所以思 修部分没什么实质性变化,对我们考试没有什么影响。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部分:一处变化考点,在第十六个知识点部分,将原“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改为“以来中国对外工 作新思想、新论断”。除此之外大纲还丰富了两个知识点的内容: ①在第九个知识点“西方新干涉主义”新增了一部分内容。西方新干涉主义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披着什么样的外衣,都掩盖不 了其逆历史潮流的本质,其动机是损人利己的、手段是残酷的、后 果是严重的。 第一,西方新干涉主义违背并践踏了平等、和平、共存的人类文明之基本法则。 第二,西方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干涉主义打着维护“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为的却是自己国家的私利和霸权主义 目标,结果是害人害己,祸及全世界,严重违背国际公共法理和行 为规范,造成国家间矛盾与国际关系动荡。 第三,西方新干涉主义使西方国家自己噩梦缠身。西方国家因为其干涉政策和举动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道义谴责,承受着利比亚、 叙利亚、马里等相关国家难民不断涌入的冲击。最直接的压力来自 因进行军事干涉而产生的巨大人力、财力投入,使原本已经陷入债务、金融危机或社会动荡的美、英等国疲于应对。 ②在第十三个知识点“南南合作”中新增内容:主席2015年9 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并主持由中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南 南合作圆桌会,就新时期南南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一要致力于探索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1、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考研政治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对特定原理的解释和说明,尽管抽象程度不同,但是并非完全无法理解。 记忆首先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想把繁杂的政治知识点都记住,必须先理出个头绪来。这个时候,梳理知识脉络就变得很重要。考研政治的知识点错综复杂,互相联系,在整理过程中须要以清晰为上,彼此有联系的内容可以放到一起对比着记忆。知识脉络梳理清楚了,不一定所有的内容都记住,但一定能对各部分知识点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再背诵记忆,更容易事半功倍。 如何做到背和理解相结合 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三个w 例如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我们只要记住"WWW"就可以 了具体来说就是who, what, why。Who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创立的;What ,是无产阶级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及普遍规律的学科,可以从 3 个角度去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Why,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 书中的知识点更加的贴近书面用语,比起自己的分析,更加富有合理性,也是大题采分点的依据。我们在记忆这类题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记忆关键字的方法。例如维新运动的意义:首先是爱国救亡运动,其次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最后思想启蒙。当然我们现在复习时应该把它拓展开来,但是只要记住这三条,答大题得时候不会扣太多

的分,因为你的要点都答上了。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3、抓住逻辑体系答题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应该答什么。有一些同学的知识点记得很牢,可是却有这样的问题,知识点在头脑中乱作一团,等需要的时候,就使用不出来; 有些同学政治复习了挺长时间,也做了挺多的题,但是考试就是考不出什么好成绩。为什么答题达不到点子上,这固然有复习不到位的原因,可更多的在于没有理论框架的支撑,所有的知识点在头脑当中乱作一团,考试的时候不知道该答什么,这还是好的,有些学生一着急知识点全忘了。 建议大家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先把政治各科目录在看书过程中记下来,再用自己的理解串起来,最终做到能够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记起大框架、大目录,小目录,小目录下的知识点,通过背诵记起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至少重点章节要做到这个程度,重点内容(原理)要逐字逐句背诵。形成一个思维导图以后记忆起来就会更加清晰。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4、重点知识重点记 考研政治中,很多理论由于太枯燥,每次都只是看一眼、背一遍就丢到了一边,没有兴趣再去回顾,自然不能及时巩固记忆。尤其是很多大段的文字,如一些理论、内容、意义、作用、教训等等,往往都是考试爱考的,尤其容易出大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重点记忆、重点背诵。 因此,建议大家对于现阶段还掌握不熟的知识,拿出专门的精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 8-25

8.25号背诵资料更新 1丨西方列强四次主要的侵略战争及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1844年7月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 10月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 签订的《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签订的《辛丑条约》。 注意: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又叫《江宁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两次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攫取的权益有:协定关税、设置租借、领事裁判权、强占香港; 甲午中日战争的《马关条约》可以投资设厂,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开始;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可以驻扎军队,是赔款最多的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2丨时政热点之G20峰会必考知识点 备考提示:二十国集团成员汇聚了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近90%。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2019年6月27日至2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大阪举行,领导人出席峰会。领导人在大阪峰会上,就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峰会期间,领导人与美国、日本等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并主持中非领导人会晤,出席中俄印领导人会晤、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必背考点1:《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宣言》指出,G20致力于实现自由、公平、非歧视性、透明、可预见、稳定的贸易和投资环境。 相关链接:2019年6月27日至2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大阪举行。与会领导人就全球经济、贸易与投资、创新、环境与能源、就业、女性赋权、发展以及健康等议题展开讨论。峰会期间,与会领导人还举行了双边和多边会见、会谈。 考点拓展:宣言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显现出企稳之势,预计今年晚些时候至2020年将温和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依旧低迷,并存在下行风险,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 宣言强调,国际贸易和投资是增长、生产、创新、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各方致力于实现自由、公平、非歧视性、透明、可预见、稳定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并保持市场开放。宣言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以改善其功能。 宣言指出,在评估贸易平衡问题时,有必要考虑包括服务和收入在内的经常账户的所有组成部分。为加强合作,应采用针对具体国情制定的、精准的宏观经济与结构政策,以应对贸易过度失衡。 宣言支持发展中国家为按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诸多领域做出的努力。宣言还提到,G20成员中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签署方,在本次峰会上重申将严格执行这一协定。 必背考点2:领导人就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把准航向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第二,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全球治理。第三,坚持迎难而上,破解发展瓶颈。第四,坚持伙伴精神,妥善处理分歧。 相关链接:2019年6月27日至2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大阪举行。6月28日,领导人在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

【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启道考研分享 得政治者得考研,想超越80分,关注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 考研政治,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属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科目。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和分析题两种,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下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必须掌握如下知识点,大家可以对照列表来看看自己哪一个没有掌握到位: 1、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及意义 2、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及意义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和意义 4、实践的含义及意义 5、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6、实践的结构 7、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原理 8、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1、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5、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16、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1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内容 18、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19、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0、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2、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5、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7、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28、认识的发展规律原理 29、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关系 3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7、社会形态的含义及社会形态的更替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

物质资料生产 1.劳动过程三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 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理解提示: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 大特征 考研政治复习要把握科目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认为大家通过逻辑图来复习,更有利于记忆和梳理,下文我们就通过图片来记忆马原知识点,18考生注意巩固。

说明: 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孤立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实际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创造,早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之前,就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唯物主义(又叫做机

械唯物主义)这两个派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只不过他的辩证法体系是唯心的,即只承认精神领域存在着辩证关系。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唯物主义,便形成了辩证唯物论,从而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分;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辩证法,便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与唯心辩证法相区别开来。 考点: (1)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 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 (4) 发展与过程 (5)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7)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1) 矛盾分析方法 (12)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3)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14)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15) 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6)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8)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9)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20) 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1)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考试题型: 唯物辩证法历来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它的三大基本内容,即二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曾经作为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研真题当中。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考查的频率很高。 复习策略: 除了根据所给图示,掌握基本框架之外。考点(1)至(17)都要作为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理解记忆。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且还要培养用所记忆的知识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是对考生比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期的练习。考点(18)至(21)则以选择题的方式了解记忆即可。

202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202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要想考研政治拿高分就必须掌握一些必考知识点,考研政治频道为大家提供2019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更多 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9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一、五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可能性和现实性 (1)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形式和内容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含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含义: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4)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5)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含义: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二、两大特征 联系与发展 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