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陕西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栓马桩石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手法粗犷随意,人物表情丰富夸张,因材取式,力求会意。本文从拴马桩的形式美来解析拴马桩的独特之处。

1、材质之美:充满质感的砂岩石与墨玉之称的青石

1.1拴马桩的取材

自从人们驯服骡马后,拴马桩也随之产生。人们在选取什么样的材质进行,一方面来自现实可操作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源于这些材质本身的意义指代。早期的拴马桩应该主要以实用为主,显然采用采用木质的要比采用石质的要可行的多,石头的所有自然属性坚硬、朴素、尤其是坚实耐久特质使其与‘永恒’的概念相连。石材一方面与死亡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不朽和升仙联系。死亡、升仙与石材的共同联系又强化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之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自觉,在特定的地域、历史环境下,这种为了实用,但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审美情趣的石质栓马桩应运而生了。

据考证,拴马柱石雕均取材于关中渭北北山。北山石质特点并不复杂,大体分为砂岩石和石灰岩石。然而,两种石材不同的特点在挂马桩石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韵。

1.2 拴马桩石材的特点

目前拴马桩的主要材质为石灰岩,少量实用砂岩。一方面取决于二者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由两种不同材质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不同,也即取决于人们当时的审美取向。

1.2.2 石灰岩

中国建筑雕刻大都选择石灰岩,目前拴马桩的石材大都选择石灰岩,这除了石灰岩本身难以细节雕刻之外,和关中人们本身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关联。石灰岩之所以用量比砂岩大,也许,石灰岩更接近于“玉”。而“玉”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太多的内涵。石灰岩在时间的风雨冲刷下,被人们肌肤不断的爱抚打磨下会呈现出一种晶董的“墨”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在光洁润盈的石材前面,传递给观者更多的暇想,赋予它们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

图1.1 背背猴拴马桩

背背猴拴马桩(如图1.1),材质青石,由于桩首猴子形态生动活拨、憨态可掬,加之高度不高,所以,游客经常不能自已的“爱抚”,长此以往,桩体颜色圆润、透亮,犹如玉质。石灰岩俗称青石,颜色丰富且硬度不高,手感细腻。石灰岩是现代石灰工业、水泥工业的主要原材料,在冶金工业中也可作为溶剂,然而,在生产力先对地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其丰富的色彩与可塑性强的特点是作为建筑石材和装饰雕刻的绝佳材料。

1.2.1砂岩

当手和砂岩触摸时,会有着一股强烈“层次感”,当手划过拴马柱砂岩粗糙的桩体时,触觉传递更多的信息,体验到石本身的生命个性。拴马桩石雕作品中以“狮”为主题的作品很多,“狮”这一特殊世界的灵物在砂岩材质的衬托下传递出更为具体的生命气韵。中国民间历来就要有“石狮之魂,在于石而非狮”的说法。

1.2 人物驳狮拴马桩

相对于青石,砂岩石颗粒结构较粗,所以表面粗粝,硬度较高,难以雕刻,尤其不宜

细部雕镂。人物驳狮拴马桩(如图1.2),材质砂岩。驯狮人头戴缠头帽,浓眉大眼,高鼻歪嘴,身上圆领窄袖长袍,骑在子背上,两手分别拽着狮子耳朵,背上背负一小猴,狮子蹙眉圆眼,宽鼻子,平嘴盆,项上戴着项圈,下挂响铃,一前足踩球,后腿微曲。桩颈四面包揪角内刻花丼纹饰,四角皆有垂柱。

1.3 总结

目前,拴马桩石雕作品两种材质都有采用,其中以石灰岩的材质为主。渭北拴马桩因其材料材质的不同,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样貌和表现特征。石灰岩石雕斑的拴马桩作品,光滑、清凉、洁润,表现出的主题线条丰富、内容生动。砂岩石雕孫的挂马桩粗犷、质朴,表现出的主题人物和动物线条简约、韵味悠长。

2、构图之美: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对角线原则、空间统一原则

2.1 天圆地方的整体构架

“上圆下方”是拴马桩石雕整体构架的特质。首先,拴马披的桩身都是以方”为主体的造型,大都为四方柱体,也有部分六棱或八棱柱体造型。其次,桩首的造型无论什么主题,一般都会遵从“圆润”的整体形态,且以整体圆形呈现的造型也是拴马桩常用的表达方式(此时圆形的具体内容往往是植物,例如桃、瓜、果之类)。“圆是最美的”是西方美学的著名命题。

猴子拴马桩

猴子拴马桩,材质青石。该桩猴子圆头、圆眼、圆耳朵,加之刻画细微的圆乳头、圆肚肪,坐在刻着一圈圆钉的圆台上,活脱一尊圆不溜丢小圆猴。和四方的柱体浑然一体,可以说把拴马桩石雕上圆下方的原则体现的淋漓尽致。栓马桩石雕“上圆下方”是对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理念的具象体现,也是对天地人和谐统一生命境界的一种向往。

2.2、对角线原则的应用

拴马桩石雕作品上充分体现出了对角线原则的运用。即拴马桩桩首造型主题内容的正面一定是和桩体的棱柱体的棱线(对角线)上下对应的。对角线原则的运用,一方面让桩首主题表达有了更加充分的空间,另一方面让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更加动感活泼的气韵。

2.1 狮首拴马桩

以上三尊狮首拴马桩(图2.1所示),形态各异,统一的一点是每一头狮子的鼻子都和桩体的对角棱线一直,可以充分阐释拴马桩构图中的对角线原则。对角线原则在拴马桩石雕上的运用绝非偶然,而是石雕匠人在有限构图空间里智慧的结晶,也充分反映了挂马桩民俗艺术特有的审美取向。挂马桩石雕一般的桩截面都在左右,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若想展示丰富、生动的艺术主体就需要充分的发掘空间、利用好空间,显然对角线直线最长的特点是以对角线为构图基准的理论依据。另外,对角线构图原则下的表现主题更加生动、活拨,非常有效地拉近了作品和观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生活气息是其最大的特点,拴马桩这一民居出身的小艺术传递浓烈的生活气息是它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对于民间小艺术的拴马桩石雕呈现的是民居主体个体对于生活最现实、鲜活的诉求,所以,“对角线构图法则”呈现出的活拨、生动才和这个环境和谐,而这也正是社会的生命力的源泉。

2.3、空间统一原则

挂马桩石雕在有限的空间下,承载着丰富的表现元素,而这样一个丰富的表现元素在挂马桩整体与局部的层次关系中却被有序地、和谐地表现了出来。

首先,拴马桩石雕的自足空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自足空间就是雕塑本体所占有的空间。这种空间方式是由于它自身的造型特点以及特殊的结构方法决定的。一般说来,雕塑自足空间都是具有长、宽、厚的三度空间的。这个空间是由雕塑物质材料全部占有的。从传统的雕塑观念看,处理好自足空间就是全部的雕塑技法。特别是在以表现人为主的题材中,只要按其自然面貌,忠实地模拟就可以创造一个自足空间。常常是一个自足空间雕塑安置在某种环境下使人感到过分真实。

2.3 桩首人物戴租帽

以上作品,材质青石,桩首人物戴租帽,八字浓眉,大眼大鼻,翘嘴。前腿直立,后腿微曲,高大欢快。狮子如意鼻子残损,身材矮小,宽平嘴,嘴含长带,手法夸张和谐自然。整个作品主题生动,构图巧妙,人与兽之间层次分明,关系清楚,人物和兽的个体特征描述都很传神,可以说是在有限的自足空间里极具艺术功力的构图技能展示。

图2.4 拴马桩石雕

我们把栓马桩石雕作品放置在它原本应该在的民居前,眼前立刻呈现出一幅结构清楚、层次分明、韵味十足的生活画卷(如图2.4)。原本夸张灵动的拴马桩石雕在民居前面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到任何的突兀和抢眼,反而和台阶、门廊、庭院,以及门枕石、柱础、石凳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照应、相互衬托、相互扶持、相互交流的一个活生生的家庭,共同诉说着属于这个家庭的那些过往和现在。

3、技法之美:多种石雕技法下展现的中国水墨画意蕴

3.1 中国传统石雕技法及其在拴马被上的运用

悠远、瑰丽的中国石雕艺术拥有丰富的技法,主要表现在圆雕、浮雕和透雕三大类作品。拴马桩石雕充分的运用了这三种技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内容。

3.1.1 圆雕

所谓圆雕作品,又称立体雕,是指对雕塑原材料整体度考量,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内容设计,展现一种立体的主题内容。中国传统雕塑作品很多,表现内容也很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有门狮、灵道人物等。

图3.1 背背猴挂马桩

如图3.1所示,大圆眼极具夸张,尖嘴,双手捧印,坐在石台上。身后依一小猴。下设台座,四侧绕彩带,桩颈四侧有浮雕,四角各一垂柱。这桩作品对于观者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传递出不同的意蕴,若从前面欣赏,母猴五官夸张、生动,传神至极,手抱集中代表福、禄、寿、喜中“禄”的大印给人及其吉样的寓意;若从后面欣赏,小猴娇小、顽皮,和包揪一起被母猴背在背上,浓浓的童趣扑面而来……

3.1.2浮雕

浮雕可以说是绘画艺术在雕塑领域的运用。浮雕在进行雕塑时要求附属在一个平面载体之上,浮雕的作品一般是有一面(最多两面)供观者欣赏。由于这种雕塑的空间有限性,所以浮雕在主题内容的表现上没有圆雕生动、丰富,然而,恰恰由于其单面平面雕塑的特点,让它在建筑和装饰器物上有更加广泛的运用空间,所以,建筑中浮雕作品的运用最广。浮雕是检马桩除了圆雕手法之外运用的最多的了,除了在桩首部位为了表现特定的主题内容需要用到浮雕技法之外,在拴马桩的桩体,尤其桩颈部位用浮雕技法表现了丰富的内容。日、月、星辰,花舟、动物,珍禽、博古都成为浮雕技法表现的内容。(如图3.2所示。)

3.2浮雕类拴马柱

3.1.3 透雕

对透雕的理解目前有两种大的分类。一种认为:所谓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之上,镂空其背景的部分,可以是双面雕塑也可以是单面的。

图3.3 猴子驯狮拴马桩

上图材质青石。其中子阔口露齿,形象细腻,充分反映出匠人娴熟的透雕技艺。拴马桩石雕充分合理地运用了中国三大石雕传统技法,成为中国石雕艺术技法展示的一个大舞台。

闫敬铭宅院花墙壁挂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闫敬铭宅院花墙壁挂砖雕艺术特征考察 报告 学生姓名: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 摘要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 展而来。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闫敬铭宅院的花墙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花墙壁挂的图案、结构和造型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花墙砖雕艺术图案构图造型 概述: 1、闫敬铭(1817-1892),清代陕西朝邑人(今陕西大荔)。1881任户部尚书, 1884年授东阁大学士,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理财著 称于世,被称为“求时宰相”。 2、阎敬铭宅院原址位于陕西朝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两进两院式。分前 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院内石雕、砖雕、木雕内容丰富,颇具气象。该宅院于上世纪50年代末因修三门峡水库被拆。1997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经多方查考,从其后 人手中征购保存下来的房屋构件及砖雕、石雕、木雕,至2004年依其族人提供的原貌照片和原址测量数据及构件实际尺度,在该院复建。 3. 砖雕(tilecarving)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砖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砖雕主要流派有:1、北京砖雕;2、天津砖雕;3、山西砖雕;4、徽州砖雕;5、苏派砖雕(苏州砖雕);6、广东砖雕;7、临夏砖雕(河州砖雕)。编辑本段艺术特色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砖雕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见雕塑工艺品)。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 4、城市的发展建设,如何保护古民居,保留古城的人文记忆,始终是一个备受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还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作者心中的天地有多大,作品就有多厚重;文化功底有多宽,作品的内涵就有多深;而根雕艺术家的悟性有多高,创作的胆量就有多大。艺如其人,千真万确。数十年来,我潜心艺术,结合了书法艺和根雕艺术独创出了根艺书法。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人类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书法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而书法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根雕,似百花苑中初绽的蓓蕾、文化园里的艺术奇葩、不可多得的东方艺术特产,世间孤品,独一无二,因此,把古老的中国书法艺术同根雕艺术结合起来,以盘根错节的植物、形质各异的扁平古根为主料,发现其酷似汉字的神韵,以毛笔书法为结字法则,以草书为范本,经纯手工加工成精美的根艺书法作品。这种大胆的艺术创新,便是根艺书法的灵魂。她赋予了汉字以立体、原始、生态、质朴的表现力,其立体地表现了汉字的结构之美,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古老汉字的内涵和神韵,因此根艺书法具有崇高的美学境界,是独树一帜的艺术珍品。根艺创作技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绝非易事。许多根艺作者都懂得,根艺作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还其自然的道理。自然美,是作者创作过程中须遵从的最高境界,其制作应强调“三雕七借”和意向造型,不管是什么根材,或是什么创作题材,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在雕琢方法上应是“三雕七磨”,即以模仿根自然形态的磨制方法为主,以少量、局部的雕琢为辅,使雕磨过的部分和根的形态尽量融为一体,不露雕琢的痕迹,因此根艺书法的创作需要奇特的根材、丰厚的文化功底、精湛的创作技巧。奇特的根材,需要寻奇觅美。根艺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发现美的艺术。有人说,有了奇特的根材,便是成功的一半。此话不无道理。但并不是仅仅依靠运气和拾趣就能发现的。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只有生活 经验积累丰富的人,具有敏锐艺术审美眼光的人,才更能遇之。丰厚的文化功底,指的是面对杂乱纷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材体,从联想、构思、立意到整个创作过程,使材体自然美得以充分的显现提升,并和人工美有机交融而所具备的综合素质。精湛的技艺,指的是通过勤动手、多实践而练出来的手上功夫。根材中所蕴藏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联想、构图、结字,都要通过技法来表现。凡施以刀工雕磨之处,要尽力处理好过渡,使之不留痕迹,没有匠气,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总之,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复杂过程,要上升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必须处处留心生活、涉猎百家、博采众长、勤学苦练。具体的制作方法主要是:选材。根书贵在自然天成,需要寻觅好的根材,但好的根才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只有生长于山崖、涧岩、石缝及石表等处的裸露或半显的硬质古根,因挤夹、攀援石表而扁平者为最佳。基本处理。与根雕的创作过程一样,要经过浸泡去皮,脱脂,杀虫防腐,自然阴干,粗磨、细磨以备用,此处不多赘述。最关键的一步是单字的构思。先不急于动手雕刻,应仔细琢磨,依其根形,据其长势,裁截成字,力求字形独立完整,杜绝拼接,这要求有相当深厚的美学基础和书法功底,非功底深厚,难以精美作品。有时,对一块根材的构思长达数月,常人看来无比的枯燥乏味,但我却从中体会到创作艰辛的背后更多的是快乐。最后将多个单字按气韵、走势、纹理、笔法、风格,分门别类,有机结合成锦言、妙句、诗文、联络。不生拼硬凑,不牵强附会,要做到天衣无缝、一气呵成。打磨上漆之后,再依据作品尺幅大小,制框,装裱,落款,整件作品完成。根艺书法的创作选材严格,制作工序复杂,历时较长,作返璞归真,天工造化,超凡脱俗,每件作品均存世唯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它远不仅把玩手艺、装扮生活,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精神作用是值得重视的。它那诗情画意般的艺术造型,天姿婀娜之娇态,恢弘奔放之气势,飘飘于然的韵味,使人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享受中,不由得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情思,从而崇尚、爱戴、保护大自然,自觉地和天地万物、生灵造化和谐共处。根艺书法精神方面的作用,便是它那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邃的意境,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人们透过视觉传导快感,并为之陶醉的过程中,人们不免产生无限的遐想,从中领悟出某些哲理,从而激发奋发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记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对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我早有耳闻,一直无缘亲见。 直到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才终于领略了这处位于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脚下的别样景致。 自恃地道关中人、对关中民俗见惯不怪的我是怀着轻松甚至一丝不屑的心情走入其中的,不料一路游赏下去,却实实在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穿越和精神的洗礼。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品字形门楼,据介绍 是从渭南白水赵家原封不动、搬迁复建至此的,故称“赵家门楼”。其上雕饰内涵丰富、栩栩如生,让人心驰神往。 进得门内,绕过影壁,便进入拴马桩、画像石展厅。迎 面即是赫然林立的数百座雕工精美、姿态各异、形神兼备的拴马桩石柱,他们像严阵以待的士兵在等候领导的检阅,未闻一声呐喊,却处处透出威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听闻这座博物院收集、保护的拴马桩共计八千余根,而被列入此展室的仅为其冰山一角,令人不禁咋舌。

接着,穿过刻有“西京雄镇”的巍峨门楼,眼前豁然一 亮,我便已踏上了此行收获最为丰厚的地方——明清古民居一条街。 随着游览步伐的逐渐深入,我的内心深深地被这些技艺 精湛的古民居院落所折射出的人文气息所感染。在这里,无论是深宅大院高门槛,还是雕梁画栋俏屋檐,都散发出浓郁的地域乡土味道,透射出关中人特有的厚重与大气。穿梭其间,不禁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兴奋与感动。想着想着,我的脚步便不自觉地脱离了伴随讲解员的介绍而啧啧赞叹的游客队伍,神游到由这些雄浑雅致的古建筑所营造的另一个世界之中。 幽深的庭院、华丽的照壁、高大的门槛、精致的窗棂,似乎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关中古老的民俗文化和厚重的历史积淀。置身在这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明清园林式建筑群落中,我的脑海里流星般划过“厚重少文”、“温厚笃实”等一

西方雕塑资料

《彩陶女神》 埃及史前文化丰富,在尼罗河流域以耕织为主的农业部落很早就已形成,由实用发展起来的制陶工艺也趋发达。现今所见最早的作品是阿姆拉提时期的彩陶塑女像。这是立像,28厘米高,双手高举向内卷曲,头很小成蛋形,无眉目秀发,上身裸露,胸前垂挂两只娇小、对称的乳房,细腰宽臀,以起伏变化的曲线构成洗练、单纯的人体,际以上着棕红色,可能是赤裸的肤色,下身呈灰褐色,像是穿着简洁的裙子。从高举的双臂,随势弯曲的姿势看,好像在翩翩起舞,整个形象给人以生动活泼的动感。 从这尊陶塑女像看,远古埃及的雕塑造型自由奔放,重整体造型,艺术语言简练概括,大胆舍去一切人体细节,单纯到接近抽象,如今看来颇有现代感。 古埃及的艺术正是为了永恒的来世,为了死者的生命继续存在而创作,有着严格的程序和造型法则。在雕刻艺术方面,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法则,人物雕像的头部和躯干都必须保持垂直,其面部、双肩和胸部必须是正面展示。 古埃及人的雕像不但要面貌与真人相似,而且要有与人物身份、社会地位适应的特殊标准。根据人物身体不同部分和性别差异,雕像被涂以不同的颜色。 早在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3100年),埃及就有了雕刻,供作雕刻的材料有石头、骨头、象牙以及粘土等;进入法老时代后,以石头为主要原料,另外还有金属和木材等等。 古王国时期的雕刻以古拙、形象逼真为特点。凡法老的肖像造成正面、呆板、端庄而呈静止状态,体现出神圣、凛然不可侵犯,这类雕像多以闪长岩和玄武岩制作而成。法老立像呈跨步姿势,一脚在前,一只手握着权杖或双手紧贴于身体两侧;坐像则表现为双手放在膝头或双肩交迭胸前,两眼直视前方,脸部冷漠,毫不流露任何感情。 例如,在吉萨第4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哈夫拉金字塔附属的祭庙中,发现了一批哈夫拉雕像,其中一尊较为完整,表现哈夫拉端坐于宝座之上,双手放在膝上,两眼平视,目空一切,头后面有鹰神荷鲁斯,正张开双翼保护着法老。这座雕像是用一整块闪长岩雕刻而成,朴实无华,被认为是古王国时期雕像的最高典范。 到了法老孟考拉统治时期,雕刻愈益精致,栩栩如生。以《门考拉和王后像》为例,这尊双人雕像呈现法老夫妻并肩而立的姿态:孟考拉的双臂垂直贴着大腿,手握成拳状,唯大拇指明显可见;王后站在他的身旁,用一条胳臂亲切地揽着他的腰。《门考拉和王后像》技法娴熟,既保持了法老的威仪,又真实生动地表现出男女体态的不同之美。 古王国时期的雕像通常着以接近人体皮肤的颜色:男子身体涂以棕红色,女子涂以淡黄色。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第4王朝初年拉霍太普王子及其妻诺弗尔特公主雕像。[3]这两尊雕像着色技术高超,王子是棕红色的肤色,浓黑的头发;公主则是娇嫩的淡黄肤色,身着白色薄纱长衣,颈部装饰着美丽的项链,她那圆而丰满的面庞周围是丛丛秀丽的黑发,透明玉石镶嵌的眼珠更使雕像栩栩如生。据说当年参加发掘的工人打开墓室后,发现这两尊雕像目光炯炯,竟吓得惊慌地逃出墓室。 古王国时期贵族官员和贫民百姓的雕像,一般比法老的雕像要小得多,虽不如法老威严,却更富有表现力,其中最出色的代表是《村长像》和《书吏像》。《村长像》是一尊木雕立像,其主人公卡珀是第5王朝的官吏,并非一村之长。雕像颇具个性,圆头阔顶,身体矮胖结实,肥胖的面额上长着一个不大的鼻子,微微向前翘起的嘴唇,双眼镶有晶莹的带色石粒,显得精力充沛,盛气凌人。[4]他手持一根木杖,一副粗壮贵族的派头,形象塑造的极为真实、生动。1860年在萨卡拉发掘现场的工人们,发现这尊木雕像酷似他们所熟悉的一位村长,都不约而同地惊讶地喊到:“这不是咱们的村长吗?”于是,卡珀雕像就以“村长像”这个名字叫开了,沿用至今。

高校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所在院系: 教师姓名: 2016年11月

一、个人基本情况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青年高校教师,我对这一工作充满了热情。由于我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从小我就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视作自己的人生理想之一。我本科选择的是新闻传播学院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研究生阶段则选择了同类大学科之下的传媒经济学。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细心揣摩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且参加了学校的助教工作,这都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我研究生阶段主修的专业传媒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三年的学习研究以及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掌握了一定的综合研究方法,这样的能力可以帮助我在科研方面有所创新。性格方面,我为人和善,虽然较为内向却也热情开朗,相信能够在教学工作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由于我刚刚走出校园,尽管在教学的能力和技巧方面有所欠缺,但正是因为年轻,或许更容易理解学生们的想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兴趣爱好方面,我从小就喜欢阅读且阅读面比较广,由于想象力丰富,闲暇之余我还尝试过小说和剧本的写作;此外,我还喜欢绘画,自学了水彩和彩铅;非常喜欢猫狗等小动物,会通过眼神和肢体动作和它们交流。总体来说,我是一个喜静又温柔的人。 二、专业发展条件分析 作为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文化产业教研室的一名新进教师,在此,我先就个人的理解对文化产业管理这门专业

的发展条件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从课程设置而言,目前我系该专业的课程有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资源概论、大众传媒管理、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公共事业管理、美学概论、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遗产、儿童文化产业概论、旅游文化概论等。在此基础上还可有相应的扩展和延伸,加强实践性,以培养既具备扎实的文化产业管理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具备优秀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旅游、文化贸易、文化政策、文物遗产、文化投资等各种文化产业领域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上述领域中与儿童文化产业及旅游文化相关的,“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应用型人才。因而,研究生专业为传媒经济学的我可着重在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经济学、大众传媒管理、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进行钻研和深造,而历史方面的理论功底则有待加强。 其次,本人认为更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与核心课程理论教学同步,例如可组织学生至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关中民俗博物院,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省美术馆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博览会,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场考察学习,组织学生到相关文化产业集团进行见习、实习,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安排聘请陕西文化投资集团和曲江文化投资集团管理人员、儿童艺术创作名家、新媒体创作者等来校示范教学。作为该专业的教师,我也应该在

石雕艺术的历史渊源

311409039 何洁 石雕藝術的歷史淵源 石雕藝術在我國歷史上從宋代開始,由于福建壽山石的開采而得到發展。高兆“觀石錄"關于“宋時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的著述。可以認定宋朝時福州已有官設的壽山石雕作坊,并擁有一定數量的專業石雕藝人服務于官府,雕刻的技藝開始走向成熟,時有珍品,選作貢品,貢獻京華。 元末,畫家王冕首創花乳石作爲印章材料,改變了我國歷史的銅,玉爲材料的傳統。獨特的印鈕裝飾雕刻藝術,也隨著石章的出現而面世。 到了清代,石雕藝術已經過萌芽,成長,開花,結果的千年歷程,進入昌盛期,雕藝更加成熟,因材施藝的水平普遍比以前提高,能按石材的形態,色質的不同,分別雕制:印章,人物,動物,文具等。印鈕的製作也更加生動和多樣化,清代是雕手集出的時代,最著名的是楊玉旋和周尚均,故宮博物院的夀山石珍藏品多爲楊,周二人所作。

清代是雕手集出的時代,最著名的是楊玉旋和周尚均,故宮博物院的夀山石珍藏品多爲楊,周二人所作。 中国石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是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品。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已出现了巨型石雕──石麒麟。河北石家庄西北郊发现的一对石人,考证认定为西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前157年)的石雕作品,气魄深沉宏大,风格古朴浑厚。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在宗教石雕和陵墓石雕两个方面发展较快。著名的云冈和龙门等石窟的石雕就可说明六朝、唐、宋时代的石雕艺术水平。宋、

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样化方面发展。明清时代,精巧玲珑的工艺石雕和具有汉唐石雕气质的乡间拴马桩、镇庄兽等民间雕刻,成为明清石雕艺术的主体。民间小型的工艺石雕,一般以石料产地或石料特点来命名的,从石料产地来看,有安徽徽州、浙江青田、河北曲阳;按石料命名来看,有福建的寿山石雕、湖南浏阳的菊花石雕、四川广元的白花石雕。以石雕艺术品而闻名的地区包括甘肃陇东地区(镇庄兽)、陕西渭北地区(拴马桩)、陕北地区(拴娃石)、河南方城(石猴)、山东掖县(滑石猴)、山东嘉祥(石麒麟等)、广东雷州(石狗)等地。 民间小型工艺石雕的制作十分注重石料的品种、色泽纹理的选择,主张因材施艺,追求雕刻精工,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线刻等多种技法来创作。石雕的制作工序大致相同,一般是:一、相石,根据石料的形状和纹理、色彩确定要雕制的题材。二、用笔在石材上画出雕刻的部位,然后凿出粗坯,再刻大体。大局部位刻成后,修刻细部,最后琢磨、修光、上蜡完成作品。

中西方雕塑艺术赏析

雕塑艺术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一刷的一种,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来说,中西方雕塑在雕塑手法,雕塑材料,雕塑题材有相似点。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用方面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传神性;西方的雕塑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注重形象的逼真性。人始终是西方雕塑的和西方文化的主题,而中国雕塑较多的是动物像、佛像,却鲜见纪念性人物雕像。中西方雕塑究竟有何区别,针对这个问题本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本人在选择古罗马雕塑和汉雕塑这两个作为切入点,是因为他们当时属于那个历史阶段最强盛的两个国家,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如果将二者作为比较,并力图发现内在的文化含义,可以知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罗马时期代表作品为罗丹的《思想者》。《思想者》——青铜,198×129.5×134厘米,法国雕塑家奥古斯迪·罗丹创作于1880-1900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曾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城市旅游文化营销策略——以西安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经济贸易系 专业:市场营销 姓名:刘楠楠 学号: 0707010327 完成日期:2011年3月25日

试析城市旅游文化的营销策略——以西安为例 文献综述 【摘要】 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成功的旅游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对这种文化的培育和树立,还需要有成功的 营销策略。因此,在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旅游文化如何开展文化 营销显得迫切而紧要。本文通过针对西安旅游文化营销的路径分析,提出相应的 营销实施具体策略。分析旅游产业在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找出西安市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产品结构等问题, 研究投资导向 问题和市场营销问题, 必须实现上述几个方面的多元创新,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 推动西安旅游文化产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文化西安营销策略 【正文】 一、目前国外理论的研究进展 在城市旅游研究方面, Stansfield (1964)首次阐述了旅游研究中不可忽视城市旅游研究至今,西方学者纷纷从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城市规划与建设等角度对城市旅游进行了探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细致,基本上已形成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局面。但国外旅游研究的高度分散与独立活动,在旅游文化研究方面,文化概念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旅游文化概念的广泛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目前仍没有形成普遍认同的定义解释。笼统地说,西方对旅游文化概念的表述比较注重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把旅游者放置在旅游文化结构框架研究之中心位置,以交际(或跨文化交际)为媒介,研究旅游过程中主客“碰撞”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突出这个概念的动态特征。在国内,旅游文化概念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界的足够重视,对课题的研究也已经作了许多工作。但从总体上说,静态的片面研究颇多,系统、动态的全面研究较少。在旅游文化概念的语言表述、构成要素、文化特点等问题上,专家学者们也难以达成共识,所以,旅游文化课题的理论体系还有待在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对旅游文化现象表征之一的城市旅游文化的专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关中民俗博物馆石雕拴马桩的形式美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在陕西省渭北高原上的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栓马桩石雕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刻手法粗犷随意,人物表情丰富夸张,因材取式,力求会意。本文从拴马桩的形式美来解析拴马桩的独特之处。 1、材质之美:充满质感的砂岩石与墨玉之称的青石 1.1拴马桩的取材 自从人们驯服骡马后,拴马桩也随之产生。人们在选取什么样的材质进行,一方面来自现实可操作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源于这些材质本身的意义指代。早期的拴马桩应该主要以实用为主,显然采用采用木质的要比采用石质的要可行的多,石头的所有自然属性坚硬、朴素、尤其是坚实耐久特质使其与‘永恒’的概念相连。石材一方面与死亡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不朽和升仙联系。死亡、升仙与石材的共同联系又强化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之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自觉,在特定的地域、历史环境下,这种为了实用,但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审美情趣的石质栓马桩应运而生了。 据考证,拴马柱石雕均取材于关中渭北北山。北山石质特点并不复杂,大体分为砂岩石和石灰岩石。然而,两种石材不同的特点在挂马桩石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韵。 1.2 拴马桩石材的特点 目前拴马桩的主要材质为石灰岩,少量实用砂岩。一方面取决于二者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由两种不同材质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不同,也即取决于人们当时的审美取向。 1.2.2 石灰岩 中国建筑雕刻大都选择石灰岩,目前拴马桩的石材大都选择石灰岩,这除了石灰岩本身难以细节雕刻之外,和关中人们本身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关联。石灰岩之所以用量比砂岩大,也许,石灰岩更接近于“玉”。而“玉”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太多的内涵。石灰岩在时间的风雨冲刷下,被人们肌肤不断的爱抚打磨下会呈现出一种晶董的“墨”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在光洁润盈的石材前面,传递给观者更多的暇想,赋予它们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我们将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世界——雕塑。雕塑就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雕塑的物质基础。明显中国的雕塑材料要比西方的要丰富许多。中国人的雕刻对象有土、玉、石、木、铜,可见中国人对于各种自然材料都可以产生艺术化的创造,不分对象。但是明显西方的雕刻对象要单调一些,基本都是以石雕为主。看来在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上中国人是要技高一筹的。但是,中国雕塑习惯吸收绘画上线条色彩的特点,在雕塑上进行绘色描线,也就让雕塑更接近二维绘画的艺术,而缺少对三维空间的把握和展现。这一特点我们之前在绘画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在几何透视中没有西方人先进。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色彩的恰当应用,也让雕塑呈现出光彩绚丽的效果,更显华美,算是弥补了空间真实感不足的缺点。而相反,西方雕塑家则尽力排除绘画技巧的使用,他们不上色,直接由石头本身的肌理,加上立体的雕刻,让雕塑呈现出纵深感、立体感、真实感。石刻单纯的色调更加展现出古朴的艺术魅力。 那么不论是雕塑材料还是外表饰色,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肤浅的物质基础。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另一重要区别就是创作题材。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陵墓雕塑。像最为知名的秦始皇兵马俑。陵墓雕塑是中国传统思想厚葬的流行产物,是中国人对于礼教的推崇的产物。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于是那些统治阶级就妄想着去世后仍旧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就成了陪葬品,寄托了一种贪恋的帝王梦,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终极物欲梦想。而且我们会观察到像秦始皇兵马俑这种陵墓雕塑群,气势宏大,给人神圣、庄严、崇高的敬畏感、威慑感。这也是中国在2000年封建王朝统治下一直强调的王权思想,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念。不同于中国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雕塑则更多的为活人欣赏。而且不管是比较原始的古希腊雕塑、古罗马雕塑,还是后来中世纪雕塑、文艺复兴的艺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雕塑、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西方的雕塑一直核心的主题就是人。不像中国陵墓雕塑群的群体性之美,西方的雕塑更侧重展现个体的美。从古希腊时代,就有“人,乃万物之尺度”,所以西方雕塑不管是单个的人像,还是组合的人像,他们一直就在肖像雕塑上狠下功夫。像这张古希腊人创作的《掷铁饼者》,力量感、运动感、健美感,都带给人深深冲击。身体肌肉的收缩伸张,都如同一瞬间绝佳的捕捉,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体育竞技的推崇,对于强大力量的推崇。而且像这种裸体的雕塑,在西方很常见,但在中国雕塑中却绝对找不到,因为西方欣赏这种健美、强壮、魁梧的身体美感,而中国人更愿意从更加含蓄婉转的角度来诠释。再比如这张古罗马时期的《奥古斯都像》。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主要都是皇帝,奥古斯都就是当时的一位伟大君主,从雕塑中也流露出他帝王的崇高气质和雄健刚毅的品格,极具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这座雕塑也体现出古罗马喜欢炫耀他们的丰功伟绩,崇尚征服,崇拜权威。这种对于强权力量的崇拜,对于英雄主义的崇拜,至今仍旧存在于西方文明之中。像这幅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文艺复兴代表作,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对人体的赞美,也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正符合文艺复兴所宣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到雕塑,不论东西方,都不得不提和宗教的联系。中国虽然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但真正发扬光大的还是外来的佛教。而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教义,也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安抚民心的工具。中国对于佛教的宣扬的艺术手段最主要就是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佛像宁静、洒脱、安详,寄托了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向往。而西方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阎宅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关中民俗博物院砖雕艺术 特征考察 系别:美术系 专业:美术学 姓名:***** 学号:***** 班级:*****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砖雕艺术特征考察报告 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 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砖雕,这些砖雕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本文通过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砖雕进行的实地考察和取证,将这些砖雕看墙的图案、结构、造型以及审美艺术做了分析。 关键词砖雕雕刻审美构图图案 一概述 砖雕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据考古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建筑用陶上就出现了双沟纹和方格纹等。战国至秦汉,出大量使用模印和刻画瓦当外,画像砖异军突起,砖雕艺术趋于成熟。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伴随着建筑的发展,砖制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而出现的,是在满足当时人们朴素的精神需求、信仰追求和审美要求等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在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以砖雕贴砌而成。墓室内的砖雕数量、质量以及所选用的题材,都取决于墓室主人的社会地位。常见的题材有墓室主人夫妇对坐、男仆托盘、侍女执壶等,再现了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有所提高。元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清代民间砖雕除江苏、安徽外,在山西、浙江、陕西、北京等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大多作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的装饰,雕刻精巧,有的陪衬以灰泥雕塑或镶嵌瓷片,争奇斗胜,富贵华丽。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砖雕以传统的青砖为基本材料,是建筑装饰特有的一种雕塑形式,在

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家——石叟

简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家石叟” 志愿者:陈晶在古代佛造像展中,有高达两米大型木雕菩萨像,也有小到十厘米的古印度佛造像,还有一尊不大也不显眼,在角落里的石叟款铜观音造像。每每看到观众们更愿意驻足于大型造像或造型华丽的造像面前,而匆匆从这尊体积小颜色黑的造像前走过的时候,都会有些许的遗憾,很想告诉大家,这尊造像的来历以及他的作者石叟的故事。 明崇祯年间福州僧人石叟是有名的冶炼专家、也是雕塑专家。他做的铜佛、铜香炉名扬四海。英国大英博物馆把石叟的铜佛、铜香炉列为东方最重要的艺术,英国收藏家说石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傲慢的英国人,世界上首先搞工业革命的英国人能够肯定石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艺术家”,我以为这已经体现了这位伟大雕塑家的成就。 首先石叟作品的紫铜冶炼技术世界一绝。石叟完全继承了制造宣德炉用的风磨铜冶炼方法,这是世界范围冶炼技术的进步,也是石叟作品的奥秘所在。石叟所制铜器无论是紫铜观音佛还是紫铜香炉无不温润而有光彩。石叟作品在清代、民国都有仿制,甚至现在福建人也不惜代价地滥仿制,但石叟的冶炼技术他们都没有掌握了。 石叟作品的第二个特点是造型美观。从发丝到指尖,无不体现了他的独具匠心。他的作品吸收了工艺品的诸多优点,构思巧妙,自然流畅,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和无限的遐想。 石叟作品的第三个特点是绘画与雕塑完美结合体。无论是紫铜观

音还是紫铜香炉,石叟一般都先在铜体上绘画而后挑槽并嵌银丝是他作品最令人称道的绝技。它先要在铜器上挑槽,卧银丝,高于或低于铜器表面都不行,这样的工艺难度无疑是最大的。因为石叟是僧人并无后人,也没有传人,他的绝技早已埋入尘土。石叟在紫铜上绘画写字,还运用挑槽卧银丝的方法显现出来,这是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一个重大贡献。大家都知道明代以前的古画保存受温度湿度的影响难度极大。但石叟作品本身是紫铜做的,而且在铜体上绘画写字,所以不受温度湿度甚至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影响,万代可以保存欣赏,为我们留下了这美轮美奂的艺术佳作。 石叟作品的第四个特点是他的石叟落款。文史书上记载"石叟落款多用篆隶字体"。石叟运用他在紫铜上写字功力,把“石叟”用近似于篆体写好落款,而后挑槽用银丝镶嵌而成,真是成了不朽的“石叟”。 文化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雕塑大师“石叟”。

著名雕塑家严永明

著名雕塑家严永明 严永明正在工作中 7月29日上午,位于四川成都市温江金马一条小河边的雕塑家严永明工作室,给了所有观众一个大大的惊喜:这处深藏在小路尽头、却占地10亩的“世外洞天”不仅布满了形态各异的精美雕像,雕塑车间背后还有一个规模惊人的赛鸽基地!7月29日下午,严永明又专程赶到成都艺术超市,带给大家一堂“雕塑与尺度”的精彩讲座。 魏明伦一篇赋换得严永明雕塑一尊 去严永明工作室的路不太好找,按照事先发来的详细指路短信,参观车沿着一条小河走了约七八百米,路两旁茂密的梧桐枝叶几乎接到了一起。走到那家小超市后左转过桥,再往回走了约200米,狭窄的道路豁然开朗:挂着“四川多维雕塑设计院”牌子的院门里,一个花木葱茏的宽阔院落显露出来。 严永明和爱鸽在一起 走进院里,左右手两边是两排整齐的平房,几只小奶狗晃晃悠悠地在台阶上玩耍着,洗手间的男女标志分别用两尊手掌高的小雕像表示;院子中心是一个被植物包围的水池,水池旁有一个喝水的巨人雕塑,活水从他的碗里不断流下,

汇入池中。在夏日的艳阳下,眼前的一切都充满生命活力。 水池背后便是严永明的工作室和雕塑车间。在工作室的小客厅里,成都市雕塑艺术学会会长、著名人像雕塑家严永明热情地请观众们喝茶,休息片刻。“欣赏艺术一点儿也不难,不要被那些大师的名头和夸张的介绍骗了,相信你们自己的眼睛,和你们内心的感受。”严永明开门见山地鼓励所有参观者们:放松地看吧。 严永明在成都信鸽协会大会上发言 在这位给邓小平、陈毅、巴金、顾拜旦等伟人名人塑过像的雕塑家带领下,参观者们瞪大眼睛欣赏着陈列在工作室走廊上一件件或抽象、或精准的雕塑作品,包括还用塑料布包裹的湿陶土草稿。著名当代写实绘画名家冷军的雕像也在其中,画家面对画板,好像正在写生。“冷军前阵子来大邑写生,我陪他一起去画收租院,顺便也给他雕了一件小像。”严永明告诉记者。 在他那间高达13米多的雕塑车间里,大家还近距离提前看到了严永明为成都文化名人、“巴蜀鬼才”魏明伦塑的像,虽然塑像还未完成,也用塑料布包裹着,但魏明伦的表情和神态栩栩如生,抬起一只手仿佛要向大家示意。严永明笑言,魏明伦是自己好友,“他为我写过一篇赋,这尊雕塑算我回报魏老师的。”

拴马桩艺术考察论文

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艺术特征 考察报告 摘要:拴马桩我国特有的建筑小品。久历风雨,依然矗立,曾经的经典建筑形式,因造型各异,雕刻精美,而广为流传。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拴马桩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拴马桩的图案、结构和造型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馆拴马桩雕刻图案构图造型浑然天成 拴马桩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碑石装饰。拴马桩作为我国民间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大多以中国传统艺术雕塑和具有异域文化风格的人物造型装饰所组成,凸显了拴马桩艺术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拴马桩多采用汉白玉、花岗岩、大理石或木材等石木材料雕刻而成,一般通高2—3米,拴马桩外形多呈竖根状,顶部或身部多有各类各样的民俗浮雕,极具艺术价值。常置于家户、寺庙、墓陵、宫殿等庄肃建筑群的正门左右两侧,为人们滞留时拴马方便而置,它不仅是一般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还具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也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 在现在陕西省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中馆藏8600多根拴马桩。其数量之多和造型之丰在我国全国可谓“独一无二”,拴马桩在我国各地多有出现,以北方居多,后因种种变迁损毁严重,渭北地区仅为我国拴马桩艺术大量保存完好地区,极具地域色彩,尤其三秦风

格特点突出。 拴马桩是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史和民俗文化的形象代表,拴马桩作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的典型代表,是传统民间艺术雕塑的杰出作品。拴马桩的出现与发展代表了特定历史文化、政治环境下的北方地区建筑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在历朝历代中,拴马桩所蕴含造型艺术大都被文人士大夫视作山野草莽的产物,无法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审美意识的提升,拴马桩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很多年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拴马桩作为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产物,逐渐为大众所认可。 拴马桩也称作望桩、样桩、看桩,一般分为桩首、桩颈、桩身、桩根四个部分,一般为上圆下方,桩体取方、桩顶收圆。“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寓“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拴马桩除了树立在农村道路旁用以拴绑大型牲畜外,还常以成对的形式树立于民居建筑大门两侧,不仅彰显屋主的身份地位,同时也具备相应的使用功能。 拴马桩的起源, 一.实用性的发展: 中国马匹政策,自人类驯化野生动物以来,原始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中国畜牧业史中,以养马的历史最为丰富,由於马在战争、交通、仪礼及耕垦拽引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很早就被称为“六畜”之首。《周礼·夏官》载:“周天子有闲(御厩)十二,马六种。”(既:种、戎、齐、道、田、弩)养马业即盛,马政亦随之健全。马是驮运

世界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尊雕像

雕塑是人类最早实践的艺术种类之一。千百年来,无数雕塑精品倾倒了世人。而精品中的精品更是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选取了人们最熟悉的十尊传世的雕塑,按它们的影响力和大众对它们的熟悉程度做了排列。你觉得它们是最经典的吗?你同意这种排名吗?不妨以轻松的心态,徜徉雕塑之林吧。 10. 复活节岛的巨石雕像 石雕高4-5米,最高的高9.8米,约公元600-1680年。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上一个孤立的小岛,因考古学家是在1722年的复活节发现它的,故而得名。这些雕像都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一般高4-5米,重约20吨,最高的达9.8米,重达90 吨。 入选理由:这一雕像群在近年来由于其神秘的复活节石像的咒语而蜚声四海。 9. 自由女神(作者:巴托尔迪)

铜像虽然说世界上很多人不喜欢美国,但不得不说这个美国的象征是世界著名雕像之一。这尊铜像的选型,是按照希腊神话中女神的美丽形象建造的。女神头上戴着额箍,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拿着《独立宣言》面容端庄而慈祥。女神像高46.5米,连同它的基座有93米高。女神像是用2.4厘米厚的铜板一部分一部分铸成的。基座底部是一个博物馆,参观的人可以进到铜像里面直到女神头部顶端,那儿可以容纳30多人,能通过玻璃窗俯视纽约的全景。 入选理由:为世界发言的是美国,为美国发言的就是她了。 8. 雅典娜(作者:菲狄亚斯)

大理石雕像雅典娜为雅典城的守护神,也是代表智慧的女神。原作为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全身高达13米,用银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毁坏。这里介绍的是大理石小型摹制品。在这件女神雕像中,她头戴战盔,身着希腊式连衣长裙,护胸和甲胄上装饰有蛇形饰边和人头像;她裸露双臂,透过薄衣裙可隐见丰艳健美而有力量的身体;衣裙褶纹和饰物造成横竖线条的疏密变化美;她的手势动作可能是执长矛和托物,整个形象富有女性的温柔和充满生命,更多的是人性,绝少神性,这表明希腊化时期艺术已走向世俗化。 入选理由:欧洲文化是世界文化主流,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之源,雅典娜是希腊之母。

【引用】希腊化时代的三大雕塑家

【引用】希腊化时代的三大雕塑家 【引用】希腊化时代的三大雕塑家 2011-11-17 22:22:57| 分类: ●雕塑欣赏 |举报 |字号订阅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本文转载自h_x_y_123456《希腊化时代的三大雕塑家》 公元前334-323年希腊扩张示意图:埃及,两河流域,伊朗,中亚到印度全部被攻占。

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3 年去世以后,“他的将军们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大约40 年,直到公元前281年”,形成了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国家。公元前275 年的希腊化国家的分布和名称,如上图所示。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的公元前323 年,亚洲的形势如下图所示:当时中国处于战国七雄互相征伐的时期,楚国的面积最大,秦国尚在西方一隅。 公元前323年的亚洲:从这一年开始,西方世界进入了“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period)。 《米洛的维纳斯》《胜利女神》等雕塑,都是希腊化时代的作品。 《米洛的维纳斯》《胜利女神》等雕塑,“作者不详”,由此也可以证明希腊化时代的艺术天才辈出,优秀的作品遍布希腊化地区的各个国家,最后被人们一个一个考古挖掘出来。 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period )是指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当时已知的整个世界”后的时代。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他的部将们将马其顿王国占领的广阔的领土分割个十几个希腊人统治的国家的时代。 这个时代,延续了约三百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34 年跨海攻打波斯帝国开始,到前31-30年最后一个希腊化大国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帝国灭亡为止。事实上希腊化的影响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在中国,“善”体现的是中国的“德”,是伦理性,而“真”体现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学性与知识性。基于伦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少出现裸体的人体雕塑,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而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神、气,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从这一点出发,促成了西方雕塑写实,而中国的雕塑写意的不同特征。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自彩陶纹饰,青铜纹样起就非常注重意向的表达,它们包含文化的内涵与造型上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而是重视情感感受与体验,这种着眼点,不在对象与实体,而在功能、关系、和韵律的审美意识,更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西方艺术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几何形的类型化之中,在哲学和科学双重精神支持下,从对物象模仿,而达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状态,并为传统的人体雕塑和现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以此来归纳形体的变化和运动。而中国以把“形”的概念转向对“神”的揭示,提倡“传神写照”、“以形写神”,重神轻形,重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塑造。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如古希腊女神雕像蕴含着"和悦静

穆"之美,中国古代仕女画也给人"和悦静穆"的美感。但这却是两种在精神内涵上大异其旨的美:一为追求"和谐"的自由生命力的迸射,一为追求"中和"的男权等级制度的投影。 个人认为,中西方雕塑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以宗教或神灵为主题而进行的,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与人是十分接近的,但又不同于人,他们睿智,高贵,气质与人有所不同.早期的西方雕塑,其主旨虽然说是以人物为主,但其实还是以"神"的形象为主.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还是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其形态大多以神,兽为主,没有特别固定的形式.到了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让中国的雕塑形态立刻发生了变化.原本的雕塑意识在统治阶级的意识下变成了宗教化形态,这种形态其实也正反映除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在中西方的雕塑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