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及其认识功能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及其认识功能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及其认识功能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及其认识功能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及其认识功能

(杜经国)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生,才能得到存在和发展,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历史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科,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代,原始人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都是历史记载的一种方式。即使从孔子作《春秋》、希罗多德写《历史》(《希·波战争史》)算起,它在东方和西方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历史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设有史官,记载军国大事,史学著述与儒家经典几乎处于同等地位,并称“经史”。从皇帝到一般读书人,诵经与读史可以说是两门必修的课程。这种情况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水浒》里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开头两句就是“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有人甚至主张“六经皆史”。在古代西方特别是希腊、罗马,历史学也是很受重视的,虽然官方一般不设专门的修史机构,但不少大政治家同时也是大史学家,例如儒力斯·恺撒,他不但是古罗马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历史家,他的《高卢战记》就是一部史学名著。只是到了中世纪,由于神学居于绝对统治地位,救个学术式微,历史学也沦为神学的婢女,没有多少建树。但自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历史学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成为一门历久不衰的基础学科,几百年中,名家辈出,派别林立。当前世界各国,历史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许多大学里设有历史系,一些科学研究机构还设有历史研究所。这些事实表明,历史学对于社会和人生是很有用处的,有很强的生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很重视历史学。他们有一句名言:“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思全集第三卷,第20页)虽然他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科学”比我们今天所讲的历史科学所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但这恰恰说明他们对历史学的高度重视。另外,恩格斯在评论英国学者托马斯·卡莱尔所著的《过去与现在》一书时,针对他所散布的共产主义者怀疑和轻视“历史的启示”的谬论,曾指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马恩全集第一卷,第650页)毛泽东同志也特别强调历史学的重要性,他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切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但是,近年来历史学的时运似乎不佳,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历史学讲的尽是——些老古董,对现实生活没有什么用处,不值得去学;史学界也在议论所谓的“史学危机”,感到日子不那么好过。大学历史系有些学生受到冲击,专业思想发生动摇,觉得学历史没有什么意思,不像人家学经济、法律、新闻乃至行政管理的那么时髦和吃香,有的甚至闹着要求转系。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人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或者说,历史学对于社会和人生究竟有什么用处。

历史是人的创造,有了人,才有人类的历史。但不要忘记,人也是历史的产物,如果古往今来,人们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其为人,而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大家知道,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依靠是它的天赋和本能,即某种遗传密码,即使是在有严密组织和分工的蜂群和蚁群中也是如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今天的蜂、蚁同它们亿万年前的祖先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是没有历史的,人们除非用拟人化的办法是写不出它们的历史来的。人却不同,人有智慧,是万物之灵。人的智慧虽然主要来自社会实践,但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这里,一个贡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历史知识。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人们了解和吸取先辈的经验

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践,然后再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留给后人。如此世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虽然历史知识的传播可以有多种途径,但历史学显然是最主要的途径。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自有人类以来,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但由于那时还没有文字,没有真正的史学,社会发展就非常缓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而这几千年的进步却远远超过那几百万年,这里面显然也有历史学的一份功劳。

当然,历史有时也可能成为人们的重负,像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马思选集第一卷第603页),延缓他们前进的步伐。西方著名史学家狄尔泰所说的:“人是什么,只有他的历史才会讲清楚。若人们把过去置诸脑后,以便重新开始生活,就会完全徒劳无益。他们无法摆脱过去之神,因为这些神已经变成了一群游荡的幽灵。我们生活的音调是取决于伴随着过去的声音的”。(《梦》,见《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也含有这个意思。但这终究是属于次要的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克服的。而人作为理性的动物,他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靠积累过去各代人的经验和智慧来发展他的潜在能力的,这种积累就是历史知识。如果人们由于担心历史传统的消极影响,拒不学习历史,抛弃前人遗留下来的经验、智慧及其全部成果,一切都从头开始,那末,几百万年的历史就算是白过了,人类至今还只能在原始森林里游荡、徘徊。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一个不懂得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但这样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他生来就是个白痴。事实上,每个人都同历史知识结有不解之缘,他既是历史知识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只是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有人不那么自觉罢了。我国古代的著名哲学家老子和庄子似乎可以算是历史无用论者的祖师爷,他们主张“绝圣弃智”,要求“返朴归真”,把历史给彻底否定了,从而把人类也彻底否定了。但他们却又向前人学了许多“圣”和“智”,并且认真地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智慧和知识。

由此可见,历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可以说,没有历史学,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以上所说是就其总体而言的,至于它的具体社会功能,人们说法不一,但大致可以归纳为认识功能,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等方面,本文限于篇幅,仅就它的认识功能谈几点看法。

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里包含有非常广泛的内容。

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它的现状入手,例如,世界的观状,中国的现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的现状,等等。但是,要真正认识一个事物,仅仅知道它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知道现状,顶多只能说出它现在是这样,而不能回答它为什么是这样。这是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它的渊源和成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知道它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才能把握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有一个说法,叫做“入其国,先观其史”。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破咸阳,将士们忙于抢夺珍宝财货,肖何却不凑这个热闹,而是带领手下人去寻找皇宫和各个衙门里的“图籍”。这“图籍”就是秦朝的历史档案和各类公文,是了解历史和现状的依据。肖何后来当了丞相,并帮助刘邦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政策,并非偶然。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入乡问俗”,这个“俗”首先就是历史。中宋著名学者朱熹于淳熙六年(1179年),出知南康军,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阅当地的郡志,了解历史沿革与风俗民情。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做调查研究的工作,在熟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施政方针。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事例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中,历史学大有用武之地,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众所周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所谓国情不仅指它的现状,也包括它的历史,而且主要是指它的历史。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理论对我国的四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个理论是怎样提出来的?应该说,它首先是对我国历史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漫长,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虽然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但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居于绝对的支配地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很缓慢的,力量也十分微弱。这是解放前中国的基本状况,或者,叫做基本国情。对这个由历史发展所决定的基本国情有没有正确的认识,决定中国革命的成败。但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从国民党御用文人陶希圣到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者,都极力夸大资本主义的发展,贬低封建主义的力量,认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有人还认为早在明、清时期甚至两宋时期中国历史就已进入所谓早期资本主义时代了。因而,以陈独秀为首的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就主张把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奉送给资产阶级,而以王明为首的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者则主张革资产阶级的命。他们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无知使革命蒙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幸亏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科学分析,指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除了存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之外,还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势力,从而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引导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全国解放以后,如果坚持这样一个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正确认识,那就应当承认,我们基本上是在封建主义的废墟上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肃清封建主义的严重流毒。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和路线的干扰,人们失此不图,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所勾画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蓝图照搬过来,在党外和党内大反资本主义和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西欧,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经过一系列生死搏斗后的产物,他当然要强调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却是一个受压迫的阶级,辛亥革命以后它也没有真正地掌握过政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它又是无产阶级的盟友。说它在新中国成立后要搞什么复辟,真不知从何谈起!结果是放过了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使它在“文化大革命”中差一点真的复了辟,这是何等惨重的教训!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坚持从我国的历史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经过将近十年的探索,终于形成丁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完整理论,虽然这个理论还有待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它终究为我们的革命事业重新通向胜利的坦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无情又有情,不尊重历史,受到了历史的惩罚,尊重历史,肯定会得到历史的报答。

但是,我们要建设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仅仅认识和尊重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面向世界,了解世界的历史和现状。因为,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中国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了解整体是无法真正把握部分的。世界上有那么多社会主义国家,它们的国情如何,与中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搞得怎么样?总得研究一番吧,否则,就无法谈论我们的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并且,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基础是国家的工业化问题,要搞工业化,就不能不认真研究一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因为人家已经搞了几百年,布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选择和吸取。应该况,由于多年来极“左”思潮所造成的半封闭状态,我们对外间世界的了解是很肤浅的,现有的一点历史知识大半是从苏联人那里搬过来的,苏联人怎样看世界,我们也就跟着怎样看世界,这怎么能

行呢?因此,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同时建立只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认识体系。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如果说重新研究中国的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那末,重新研究世界各国的历史就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了。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中国和周边各国的边界问题乃至光华寮问题,粤汉铁路股票问题,等等。处理这类涉及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敏感问题,历史知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否则,一旦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缺乏必要的准备,就会在外交谈判中陷入窘境。

认识事物的现状需要历史知识,预测它的未来也同样需要历史知识。人们可以断言,明天早晨太阳将从东方升起,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古以来每天都是这样。英国诗人雪莱所以能写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样的名句,也由于他知道四季变化历来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但这种句创新永远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恩选集第一卷。第603页)历史犹如长河,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可分割的,事物的过去不仅基本上决定它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的未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大问题。我们说:尽筲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一些失误,遇到了一些挫折,但中国人民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舍此别无他途。不过,海内外总有那么一些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断鼓吹中国要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能改弦更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其实,只要认真研究一下近百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就会知道,在帝国主义时代,像中国这样一个沦为半殖民地的半封建大国,要想通过资本主义道路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无数先驱者,都为此而抱恨终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和基本趋势所做出的科学结论。一些青年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模糊,甚至发生动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历史知识。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八十年代的青年是改革的一代,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东西还学不完呢,何必学历史,去拣那些陈芝麻、烂谷子!这种把未来与历史绝对对立起来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是把人们对历史应该抱什么态度与是否需要具备历史知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了。对待历史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向前看,一种是向后看。向后看的人固然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否则他们就无法发思古之幽情,向前看的人更需要历史知识,否则他们就无法起步。因为,未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历史发展的未来。没有历史知识,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趋向,怎么能够确定走向未来的航程呢?并且,向后看的人只要记住祖宗戒法,一切按既定方针照办就可以了,向前看的人却要对祖宗戒法进行分析研究,决定因革损益,才能有所前进。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改革派、革命家都非常重视历史。恩格斯所以表示,他和马克思比任何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加重视历史,就因为他们是革命家,他们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

历史知识还是一切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知道它的现在和预测它的未来必须知道它的历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结晶的各类学科——自然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有自己的历史。有天文学就有天文学史,有医学就有医学史,有经济学就有经济学史,有文学就有文学史,如此等等。各类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与历史学的关系各有不同,有的密切一些,有的疏远一些,但它们的发展史都是历史学的分枝,都离不开历史记载。英国的李约瑟是搞自然科学的,但他根据我国史籍写成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史学名著,使他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名。历代史籍关于日蚀、月蚀的记载,关于

哈雷彗星的记载,关于创造发明、典章制度的记载以及流传和保存至今的各类历史文物,为各门学科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熟悉这些历史记载和历史文物,是有关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几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一个物理学家可以对秦皇、汉武的功过是非不感兴趣,却不能不知道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事业和成就,不能不熟悉有关物理学发展过程的重大历史记载。只有这样,他才能熟悉行情,避免重复劳动并绕过前人走过的弯路,从而在物理学的领域里做出新的贡献。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固然表现了他的谦虚精神,但也说明科学上的任何创造发明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踏着前人的脚印继续奋进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但蒸汽机的两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却是他通过历史记载所提供的材料从前人那里得到启发后解决的:一是把直线往复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二是在蒸汽进入汽缸后要能自动关闭进汽口的阀门,这就是我国古代的水排和风箱。如果瓦特根本不知道前人的这两项创造发明,他大概是不会发明出蒸汽机来的。人们常把历史学比做知识的宝库,这个比喻是很贴切的。它是一座巨大的资料库,储存着各类学科所创造的成果,为学者们提供所需要的资料。

历史学不仅可以为各类学科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可以为许多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提供历史背景。一个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学者,不仅必须熟悉中国的经济学说史,而且应该对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否则是很难有所建树的。研究法律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也是如此。在这里,历史知识是一个基本素养问题,历史知识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

历史知识的多寡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马克思主义同历史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人们常说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即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其实,历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重视历史,而且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他们的许多著作,如《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农民战争》,等等,本身就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史学名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许多基本观点,例如他们关于社会形态演变过程的论述,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对西欧各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同时,在他们的许多著作中,都援引了大量的历史例证,如果我们缺乏有关的历史知识,就不可能对他们的有关论述有深刻的理解。并且,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需要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但它不是先验的教条,而是必须紧密联系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实际情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各国的国情,而国情的主要内容是它们的历史,没有历史知识,根本不可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需要不断进行概括和总结。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学说,我们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都是运用新的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范例。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些基本观点,例如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都是根据他们当时所能掌握的历史资料概括出来的,都需要运用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加以充实和发展。

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以上所述不过是荦荦大端而已。但是,社会有分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只能是少数人,这就是历史学家。以往的历史学家,一般只能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向人们提供一些历史知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不仅要捉供一般的历史知识,而且要通过具体而又生动的史实阐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辨明前进的航向。这是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一个史学工作者都应当自豪地承担起这个任务,争取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学的功用

历史学的功用 中国泱泱五千年的文明,是素来不缺乏历史的。从刀耕火种的农业时代开始,到如今的信息技术时代。我们的祖先不断探索,一步步走到今天,其间虽屡经波折,但华夏的火种,却从未间断地延续至今。 我们向来以我们的悠久而富有底蕴的历史而自豪。当希腊人把历史演绎为诗篇,印度人因宗教而忘却了历史时,中国人却在一丝不苟地秉承着祖先的遗泽。在中国的土地上,没有一个宗教能占据强有力的绝对地位,因而我们对祖先有着一种深深的崇拜情结,这种情结,导致了我们对历史高度的关注。 中国对历史的研究,是素来不输于侪辈的。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龟甲与青铜器上留下了自己的遗迹;早在公元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了《春秋》、《史记》这样的宏篇巨著。各行各业的中国人,几乎无一不学习并反思着历史,以之改造着自身的一言一行。 既然历史对于我们这样重要,历史学的功用也就十分强大。想要搞清楚历史学的功用就必须了解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历史”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1. 过去事实的记载。 (1)《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吴书》:“﹝吴王﹞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 经历,底细。 (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了。” (2)清黄人《<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而自为风气。” (3)老舍《骆驼祥子》二一:“ 夏太太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的仆人。”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 (1)金一《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上,多不过三四人。”

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一直都没有正视历史这门学科。为什么要学?历史得考试,中考算分,高考划等级(江苏考生)。在大环境下,初中三年、高中两年的历史就这么学过来了。得到了什么吗?无非记得几个年份,几大事件。 这么说,听上去,貌似学习历史并没有什么用。不过,神奇的是,假如有人问我,学习历史重要吗?我第一反应一定是:重要。重要在哪儿?说不上来。 这就比较可怕了。这让我在自己身上嗅到了愚民的味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一直听老师啊、长辈啊说:牢记历史,历史重要。然后,历史就重要起来了。 在这之前我可以心安理得的把这归咎于填鸭式教育。然而现在,很不幸我是个大学生了,大学生就得有大学生的基本素养,至少独立思维得是其中之一吧。 所以,是时候,好好思考一下,历史、近代史的重要意义在何了。 “长河”是历史的一个挺常见挺普及的喻体。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或许“高山”比“长河”更适合当这个喻体。时间推移,历史演绎,前人的发现,贤者的智慧,在后人的脑袋里头堆积。一代代的认知、意识,必定会被抬高;一代代人的世界观,必定会被不断改善完善。前人辛苦伸手够碰的支点,会变成后人脚下的基石。 我认为,学习历史,学习近代史,就是站在山腰,向下观望的过程。前人的堆积,将我们的视野开拓地越来越广。让我们能看清历史这座高山的岩层构造,看清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看清山势如何,相应的登山路线又该如何规划。山越高,我们向下能看到的风景便越广。学习历史,便是学习前人,学习登山员们的登山技巧与经验。 一个简单的例子:大清闭关锁国,跌下山去。我们向下看到了这一风景,于是明白了,中国想要跟上世界潮流,富起来,强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试想,一个小白,和一位经验老道的登山员相比,在历史这座山上,谁更占优势呢,答案不言而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指导思想,不可能凭空而来,伟人们想必也是向下观望,总结前人智慧,向上观察山势,得来的吧。甚至可以说,这些正确的指导思想难道不是从历史中生长出来的吗。 如此观来,学习近现代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中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高考复习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 [知识网络]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 社 会的 真 谛 社 会 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历 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观点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践意义(两个重要保证) 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价值的含义、对人的价值评价)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导向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的含义 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人的价值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社会的奉献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以人合乎群众利益为准绳 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有价值的人生是永恒的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阶级斗争、改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坚定信念,铸就辉煌

对传统史学的历史观的认识

对传统史学的历史观的认识 任大卫 历史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长青的学问。历史学之所以长青,固然以其深厚扎实的学科底蕴为基础,但不断创新的史学理论、研究方法给学科注入的持续活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史学理论对于历史研究、历史学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探讨历史研究理论方法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过程的解释、关于历史规律的揭示、关于主体地位和作用的阐述、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整合等,是史学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和根本依据。离开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过程论的解说,史学理论将无从谈起。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史学意识产生了. 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史学意识产生了. 史家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史书的表述, 史家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史书的表述,史书的内容与形式,史学的性质与作用, 书的内容与形式,史学的性质与作用,史家自身修养的认识, 自身修养的认识,史家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使之不断丰富与发展起来《周礼》称“史掌官书以赞治”,这里的“官书”虽非专指史籍,但必然包括历史文献、历史记载在内,正如柳诒徵所说的:“由赞治而有官书,由官书而有国史”。从“赞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史学,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辅助政务的宗旨,这是中国古代史学与生俱来的重要特点。而春秋时楚庄王的大夫申叔时论教育太子事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即已包含了十分明确的以史鉴戒和以史教化的思想,并提出了史书有着“耸善抑恶”的作用。以史为鉴戒,就是要根据史书对善人善事的褒扬,对恶人恶事的贬斥而加强道德修养和行为的规范;或者是从历史记载中吸取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制定和修正政治举措。唐太宗所谓“将欲览前代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鉴”,即为此意。读史、习史吸取鉴戒的观念,成为古代公认的思想准则,在史学和政治上均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私家修成的史籍。私家史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史家著史以用世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扬。《左传》明确地指岀:“《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随着孔子的圣化和《春秋》被奉为经典,惩恶劝善的宗旨成为史学理论中不可置疑的原则。唐代刘知几指岀:“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这里,史家和史学已不仅仅向政界和社会提供鉴戒素材,而是具备了高屋建瓴地指导政治的主动地位。以史教化的观念是以史鉴戒和以史惩劝的延伸,教化的内容大体不出鉴戒和惩劝的范围。但教化宗旨的实施则有着新的特点,一般是由史家与统治者联手,自觉地将教化用意熔铸于史著之中,最终达到辅治的目的。教化的对象也突破了申叔时那样专指太子等一类人物的狭窄范围,而拓展为整个社会。如唐玄宗接受裴光庭编修《续春秋传》的提议,即将“正人伦而美教化”作为宗旨,明宪宗认为史书“劝于为善,惩于为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提纲 本单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一、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普遍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意义: 二、价值观 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及关系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 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集体利益关系?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怎么办?) 三、人生观:(综合探究)(注:考纲中无) 理想的含义及作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及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主题。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 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个人 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并非完全同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普遍规律的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2、不懂历史,就难以揭示社会规律,预示未来的发展。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就阐明了历史的最高层次的社会功能,即历史的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的独特功能。可见历史乃治国之学,兴国之学。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历史和今天,便之以充分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历史的智慧,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去。 3、祖国振兴需要爱国精神历史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梁启超儿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 最深厚的感情,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式下,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及其巨大的凝聚力来增强公民的民族自信,凶、自蒙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做出努力。 4、人的发展渴求人文关怀。"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这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提高人的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优化人的认知结构,开阔其思维视野,增强人的气质魁力。在社会迅速转型和高科技发展对人的生活万式、思维方式、道德观点、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对人文知识相对忽视的总体形式下,教育出现了重"应试",轻素质,重理轻艾等实用主义的短视倾向,从而造成了青少年学生畸形发展,人文知识"营养不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应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一,方面吸取古代的经验教训。比如以前在哪摔跤了,现在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第二,很多古代的思想文化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用。比如中国人强调做人的中庸原则,强调仁爱,孝等等,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里为人处世也是需要的。比如说古代的很多兵法,还有很多工艺制作,艺术成就等,都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影响。 第三,就是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社会是打哪来的,怎么来的,从而预测整个社会怎、朝哪个方向发展。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历史这就好比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记忆一样,没有记忆会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1)以史为镜,知对错,推断未来 (2)知道自己的东西来源 (3)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心胸开怀

我对历史观的看法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我对历史观的看法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在历史研究中,每遇到一个较大的事情,尤其是事情的发生或者兴衰,人们就会问道:这是真的吗?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合乎理性吗? 合乎人性吗?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问题多了,研究者就会进一步抽象地思考: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历史发展有没有目标或目的?等等。这样,就把思考推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哲学领域中去了。可以说,历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世界观(包括宇宙观)和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属于哲学思想。哲学思想原来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不过没有在抽象层次上明确起来,甚至不曾去抽象思考过,但在生活上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不自觉地做出判断和决定。 历史学家也是这样,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观,不过有些问题还不肯定,不能系统地表述出来,但遇到具体历史问题时,就会做出选择、解释、判断。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从史学的解释功能看史观的重要性

从史学的解释功能看史观的重要性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是司马迁从事史学的一个理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传承人类文明,实现历史对现世的借鉴作用才是他写作更为重要目标。历史学是认识历史过往最重要途径,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观察未来,看清历史前途,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历史学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炼出经验和智慧。我国历来有“以史为鉴”的传统。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和志士仁人都无一例外的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其中既包括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也包括个人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但是这些历史经验的获得和个人经验教训的汲取必然要建立在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 人类社会从狩猎采摘发展到今天信息社会,文字、信息是个十分主要的标志,这些沉淀下来的信息,经过史家以至个人的认同和辨析,最终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失忆的人都会努力恢复对自己过去生活的认知,同样,通古今、知天文地理是人精神生活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过去的探索从来不曾停息,事物间前后相成,因果相惜的原因使得了解过去,吸取经验有了十分现实的作用,历史学作为对过去详细专业的记录和思考使得历史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历史学记录了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是怎样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但是,对历史学这一社会功能的滥用,也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日本篡改历史,要求学生学习美化侵略史的历史教科书。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有些东西过时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等等。“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历史上把握今天,进而去开拓未来。历史学就是研究人类昨天,从而使世人把握今天,放眼未来。历史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老师,是向导。读史,有助于人们明确修身的标准,选择行为的准则,确定奋斗的目标,认清历史的前途。读史,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他们的思想、行为中受到启迪和鼓舞。中国的史学和世界的史学,都把历史学的借鉴功能作为撰史的重要目的。如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然后以为今人、后人的鉴戒。《资治通鉴》的编写更是突出的例子。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提能训练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提能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ABB6-10:BBBBC11-15:CDBAD16-20:CCDBD21-24:DCDD 二、非选择题 25.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我国对社会发展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认识,都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真理性认识。(4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我国对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并与时代的变化相符合。(4分)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经历了从群里到发展的过程,并且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4分) 26.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分)②民法典的编纂,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必然要求。民法典积极回应社会热点与时代诉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4分) 27.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分)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在疫情防控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4分)③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在疫情防控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4分) 28.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歌颂劳动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分)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歌颂劳动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强国。(2分)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歌颂劳动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分)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歌颂劳动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2分)⑤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分)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区别: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存在还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实践、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等。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联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②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运用】①只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强调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和唯物论的意识反作用是相通的。②注意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应。强调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只能用物质决定意识;③在强调社会产生的某种精神时,多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内容】: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集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选择题 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因为()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必须通过实践突破原有历史条件对人的限制③人民群众的认识一定具有真理性④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家庭农场搞的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但它的主要劳动力仍是家庭成员。以家庭为单位,可以方便农场经营决策,提高效率。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 ①增强农民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动性②从实际出发,按农业生产规律办事③承认农业生产中的联系是主观的④使农业生产关系适合农业生产力状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贯彻了中共十八大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①有利于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动力④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5.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说明()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则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6.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对中国的大多数老人来讲,养老的意义是回归家庭生活。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的养老功能将逐渐弱化。要解决养老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材料表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④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表明,中国改革要啃“硬骨头”。下面对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改革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②改革是辩证的否定,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改革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 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 “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宽泛的内涵。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在我国,关于“心态”

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 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 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于是心态史家们一开始便注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一定时代群体心理和大众意识的状态,注重从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存在出发研究个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注重从历史文献和遗迹而不是任何模式出发去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精神生活,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等。这种研究的史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心态在历史运动中的“中介”地位和反作用 社会心态在历史运动中扮演着“中介”角色,这种中介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角度讲即:社会环境—人—社会运动; 二是从个体角度讲即:社会意识—心态—行为。前者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心态受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后

对历史学的看法

对历史学的认识 什么是历史?脑海里瞬间反应“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最浅显的就是以前的发生的事、人。杜维运先生在《史学方法论》这样说的“所谓历史,不外乎是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在周一良写的《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洪先生开宗明义说:历史是什么?只要你抓住英文里的五个W,就抓住历史了。接着他就列举了这五个W:who,when,where,what,how。也就是说: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怎祥做的。”后面还加了一个大W,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不等于过去的一切,需要人记录,才能成为历史。这也就需要史官、史学家的秉笔直书,而这又是一门学问——历史学。 历史学是以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科学。历史学意义是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认识人类自身,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让人类从中体会更深,认识更深,以便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以下几点是我学习历史学的所想所得: 第一,是偏冷的专业。以就业前景来看,不好找工作,范围狭小。在众多人眼里此专业是一门“鸡肋”专业,学习枯燥乏味。“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我真真正正进门学习之后,认为历史包含的内容很广,经济、政治、军事、地理、农业等等,有生之年知晓个一二并已足矣。虽说此专业很冷门,但还是被社会所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自己功底有了,自然不愁工作。现在最重要的加大自己的筹码,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此专业是“闲人”之学,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容不了半点虚假和利欲熏心。要用尽心思才能在此类学科上有所建树。比如太史公花掉十六年光阴才写成一部巨著。杜维运先生一生再为此专业而奋斗,诸如此类的学者还有许多。 第三,分清精读与泛读。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汇集前人的智慧结晶,留下来的是浩如烟海的史料,吾等穷其一生也无法将此阅览完。所以必须分清泛读与精读,泛读做到一目十行,掌握大概;精读,就必须做到一字不漏,细嚼慢咽。时间就像抽纸一样,用着用着就完了,生命短暂,容不得我们蹉跎。 第四,要与当今时事结合。做任何事都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搞历史研究也一样。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中国的今天是由过去的中国发展而来,只有了解今天的社会,体会今天的社会,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过去的社会。要把今天的感性认识与历史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才能更通透的认识历史,自己才会有所提高。 第五,要有“史德”。我这里不仅仅说的是刘知几先生说的“史德才、学、识”、章学诚先生的“史德”。做人要有道德,做历史也得有“史德”,写史书就得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能弄虚作假,不能主观主义。在写论文的时候,更不能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要解放思想,求实创新,不能辱没了历史研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我对历史专业的很浅薄的一些看法,如有错误,请加以指正批评,勿与后辈晚学一般见识。

对历史学的认识

对历史学的认识 杜维运先生在《史学方法论》这样说的“所谓历史,不外乎是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在周一良写的《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洪先生开宗明义说:历史是什么?只要你抓住英文里的五个就抓住历史了。接着他就列举了这五个也就是说: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怎祥做的。”后面还加了一个大W,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不等于过去的一切,需要人记录,才能成为历史。这也就需要史官、史学家的秉笔直书,而这又是一门学问——历史学。 历史学是以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科学。历史学意义是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认识人类自身,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让人类从中体会更深,认识更深,以便改造世界,造福人类。以下几点是我学习历史学的所想所得:第一,学习乐趣无穷。“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在很多人潜意识里把历史学看成是枯燥无味的,把学历史的人看成是“老古董”。我真正进门学习之后,认为历史包含的内容很广,经济、政治、军事、地理、农业等等,有生之年知晓个一二并已足矣。虽说此专业很冷门,但还是被社会所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自己功底有了,自然不愁工作。现在最重要的加大自己的筹码,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此专业是“闲人”之学,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容不了半点虚假和利欲熏心。要用尽心思才能在此类学科上有所建树。比如太史公花掉十六年光阴才写成一部巨著。杜维运先生一生再为此专业而奋斗,诸如此类的学者还有许多。 第三,分清精读与泛读。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汇集前人的智慧结晶,留下来的是浩如烟海的史料,吾等穷其一生也无法将此阅览完。所以必须分清泛读与精读,泛读做到一目十行,掌握大概;精读,就必须做到一字不漏,细嚼慢咽。时间就像抽纸一样,用着用着就完了,生命短暂,容不得我们蹉跎。 第四,要与当今时事结合。做任何事都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搞历史研究也一样。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中国的今天是由过去的中国发展而来,只有了解今天的社会,体会今天的社会,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过去的社会。要把今天的感性认识与历史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才能更通透的认识历史,自己才会有所提高。 第五,要有“史德”。我这里不仅仅说的是刘知几先生说的“史德才、学、识”、章学诚先生的“史德”。做人要有道德,做历史也得有“史德”,写史书就得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能弄虚作假,不能主观主义。在写论文的时候,

(价值管理)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

2012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1、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A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到合营、三资、私营企业遍地开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这些事实表明( D ) A、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的 B、人类社会是按照人的愿望变化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成功 3、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C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4、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这是因为( C ) 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矛盾 C、通过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C )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1、对个人而言,历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人类文化实质是人类生产与社会演进的产物。而历史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的途径。所以说历史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范畴。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增强忧患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历史教育在面对古代先进的技术成就和灿烂的文化时,我们有的是满心的喜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历史上那些灾难深重的黑暗时期。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人性压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外敌的侵略,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们所留下的创伤至深至巨,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促使人们时刻去反思。因此,在培养民族优越感的同时,也应培养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个具有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