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由与生命的较量_评析凯特_肖邦的_一个小时的故事_.kdh

自由与生命的较量_评析凯特_肖邦的_一个小时的故事_.kdh

自由与生命的较量_评析凯特_肖邦的_一个小时的故事_.kdh
自由与生命的较量_评析凯特_肖邦的_一个小时的故事_.kdh

自由与生命的较量

—评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

刘美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凯特·肖邦的名篇《一个小时的故事》刻画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小说以精简有力的文字,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全面解读了这部小说,深刻地质疑了传统意义上的婚姻,表达了对女性作为传统的“家庭天使”角色的怀疑和否定,文中女主人的悲剧不仅是女性的悲剧,而且是生命个体在受到强烈的社会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之下,整个生存空间逐渐萎缩,直至彻底消失的悲剧。

关键词:女性意识;觉醒;话语特征;生存空间

凯特·萧邦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她擅长描写美国路易斯安纳州新奥尔良地区的文化和民俗生活,尤其以描写美国妇女对精神自由、情感独立的追求而闻名。她的作品人物形象鲜明,心理描写优美细腻,故事结构虽简约但不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现代的批评家称她为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先锋”,“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荣的一席”(阚鸿鹰,2005)。因此,本文从女性意识这一视角切入,对凯特·萧邦的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进行全面解读并揭示深藏其中的深刻寓意,解析在男性意识占绝对主导的那个时期,肖邦是如何表达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想要获得完全独立所面临的阻碍。

一、故事创作背景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萧邦大胆宣扬女权主义的超前作品之一。该作品完成于19世纪中晚期,时值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期。当时的一些女权运动者要求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在这些“新女性”的努力下,女性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许多国家都赋予了女性选举权。然而,在当时那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要取得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女性在男性眼里不过是“第二性”,她们追求平等、追求独立人格的意识和行为在传统的社会制度下是反传统、不符合道德规范的。

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生活的中心就应该是家庭和丈夫,一旦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独立人格实现,就会遭到指责和攻击。在这种背景下,凯特·萧邦的一系列女权主义作品无疑会受到评论界和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

二、故事情节浅析

“《一个小时的故事》精炼地概述了在一个静寂的钟头里马拉德夫人对一偶发事件的情感反应和心理路程,但作者揭示的却是这一妇女形象所经历的婚姻束缚给她带来的情感折磨,以及自由为这位得到解放的妇女带来的瞬息欢乐”(胡开杰,2002)。故事的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病,当她听到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之后,先是痛不欲生,失声痛哭,但独自回到房间后,她竟很快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有了“自由了”的喜悦。等她再从房间里走出来的时候,她感受到了新生。但此时,逃过一劫的马拉德先生出现在门口,马拉德夫人心脏病发,竟倒地猝死。医生的诊断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达到了高潮。

第6卷第1期学术版

医生的“最符合人之常情”的判断表明女性只不过是男性话语的对象,而且要服从于男性话语的权威。这种最终宣告路易丝死因的男性话语的权威在故事开头就暗示给了读者。她是被作为“马兰德夫人”介绍给读者的。在叙述中她多次被作为“她”提到。换言之,在男性话语中,女性是被边缘化的,成了“他者”。只是在她获得了“自由—身体和灵魂的自由”后,故事的文本才直呼其名,称她为路易丝。但这种命名,乃至其中包含的改变却是短命的。一旦布伦特归来,进入他“妻子”的视线,在语言上她又恢复了“妻子”的身份,这就意味着她在生活上自我的丧失。她独立的人格被扼杀了,她只不过是某个男人的附属。

三、觉醒与抗争

“觉醒”的一幕发生在马拉德夫人自己的房间里。她坚持回到自己的房间实际上也是对外部伦理道德束缚的“本能的逃避”(Peggy Skaggs,1995)。也只有在独处的时候她才能独立地思考,自由地呼吸。她个性、心灵深处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一切都可以在此得到宣泄。

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间,锁起门,不要人跟着。全身累得散了架似地坐在安乐椅上,对着打开的窗户,“能看到”窗外充满活力的春色,“品尝”阵雨的芬香(Kate Chopin,2000)。一个人能主动地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美丽应该是在心情愉悦的时候。这里,马夫人的身体和心情又是一种对立。如果说她身体很脆弱的话,她的心灵可不脆弱。她心灵之窗正敞开迎接新事物的到来。“锁着门”和“打开的窗户”是一对意象的对比。门外的空间是楼下客厅,是亲朋好友聚集的社会活动场所。在那儿,她获得丈夫死去的消息;在那儿,她的行为必须迎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期许。门外代表着男权社会势力,门内是她内心独白的地方,象征她的内心世界,“她不要人跟着”实质是她对外部压力本能的逃避,或者她要抵挡世俗力量的干扰,以便安静地进行内心自我审视。门成了她外部生活和内心生活的分界线。著名的肖班评论家佩吉·斯盖格丝就认为肖班笔下的女主人公往往过着“双重生活”(Peggy Skaggs,1995)。“打开的窗户”象征着她对相对家庭空间的外部空间的向往,是摆脱被紧锁在家庭生活“内在性”(西蒙娜·德·波伏娃,1998)的希望。窗外的新春活力象征着新生命、新希望。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官方面描写马夫人对窗外新春活力的感受,暗示对美好的向往、对春天的憧憬是人的本能。唤醒她本能的却是在她丧夫之时,她本该悲痛欲绝之时。这是极大的讽刺。说明她在“以夫为天”的生活里是麻木的、封闭的、自我丧失的。摆脱了婚姻枷锁,自然而然转向对自由的向往。紧接着,作者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地描写了她对自由向往过程中“本我”(id)、“自我”(ego)及“超我”(superego)的斗争。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既期待又恐惧。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来,正穿过满天空的声音、气味、色彩向她而来。这时,她的胸口汹涌起伏。她开始认出这个向她逼近、就要占据她的东西。她试图把它抵挡回去,可是它的意志就像她白皙纤细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弃抵抗时,一个低弱的声音从她那微张的嘴唇间溜出。她一遍又一遍地低语:“自由,自由,自由!”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茫然凝视的神情、恐惧的神情。这两种神情强烈而明亮。她的脉搏加快跳动,快速流动的血液温暖了她的全身(Kate Chopin,2000)。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遵循享乐原则,迫使人设法满足它追求快感的种种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违背道德习俗,于是在本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自我起着调节作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努力帮助本我实现其要求,既防止过度压抑造成伤害,又避免与社会公德公开冲突。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超我,它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Peggy Skaggs,1995)。由于马夫人对自由的期待是建立在丈夫死去的基础之上,况且他的尸骨还未寒,她这种对快乐追求的本我是不道德的,所以受到自我和超我的监督、压抑,形成对抗、焦虑和紧张。她既等待又恐惧自由,甚至试图把它抵挡回去。然而,郁积深久的情绪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它的发泄是势不可挡的。本我终于还是占了上风,她获得了一种“邪恶的

欢欣”(Kate Chopin,2000)。对社会习俗来说,她是邪恶的、不道德的;对她本人而言,她确实无比的欢欣,为整个身心的自由而欢欣鼓舞。这里,作者高明之处还在于她把马夫人的本我描写成一种外来的力量从窗外爬进来,如幽灵般控制了非理性状态下的马夫人。于是,她自身的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就转化成了外来入侵力量和马夫人之间的冲突。这就弱化了她本我的不道德,为她赢得了同情。

同时,“门”的意象再一次得到了强调。医生诊断她死于“致命的欢欣”(Kate Chopin,2000)。医生是权威,他的话语代表父权社会的公理。丈夫生还使她极度高兴而死才符合父权伦理道德的期许。然而,她没来得及说一个字就死了,完全失去了话语权,无法为自己呐喊、辩解其实自己是死于致命的绝望,死于“门外”父权势力之不可承受之重。“死于致命的欢欣”实际上是作者给马夫人的结局的实际意义做了很好的伪装,是对父权话语权的冷嘲热讽。

故事还有两个微妙细节值得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一、故事从一开始就没有出现女主人公本人的姓名,都以“马拉德夫人”或“她”来称呼她,但在她觉得“全身心自由”之后,作者却刻意借她的姐姐约瑟芬之口,告诉读者她叫“路易斯”。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刻意安排。在当时的男权和夫权社会里,妇女只能是男性的附庸,在社会家庭中都没有地位。称呼女主人公的这个“她”正体现了受压迫妇女的普遍性。只有在她们意识到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再处于依附丈夫或男权的从属地位后,才能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第二、整篇小说马拉德夫人的话很少。从一开始就未出现她说话的情节。直到她觉醒了,她让她的姐姐约瑟芬走开,别来打扰她。她从被小心翼翼保护的对象转变成了懂得反抗,保护自己隐私权的女性。这是女性觉醒后拥有话语权、追求自己权益的表现。在她走出房间后,目光中流露出得意的神情,俨然像一个胜利女神。

然而,马拉德夫人的觉醒和抗争只持续了短短一个小时。她的死亡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马拉德夫人是软弱的。她的死是一种出乎她自己意料之外的、无意识的行为,并不是积极主动的抗争之举。但马拉德夫人的死亡又有其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的抗争是不会成功的,是会受到全社会批判的,为伦理道德所不容。平等和自由对女性来说,只是一个梦。也许只有通过死亡,她才能彻底摆脱束缚,得到自由。

四、束缚和真正的自由

就像上文提到的马拉德夫人在短短一个小时之中体会到了她一生都不敢正视的自己真正的想法。这固然是进步的意识觉醒,但在整个过程中甚至到最后她还是不敢或者说不能正面挑战社会的统治意识。她的觉醒依赖了丧夫给她提供的不用违背道德准则而获得自由的机会,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是她的被动也是无奈的。因为她需要丈夫留给她生活上的保障。文中主人公提到自由时说了“身体和灵魂的自由。”在社会道德准则的约束之外,女性不能实现独立的情况还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

文中对于马拉德夫人的外貌只是提到一条,就是她“有两只白质纤细的手”,暗示她不用干活,不必为生计操心,但同时也暗示了她丧失谋生的手段。而家中的陈设“面对敞开的窗户放有一张舒适宽大的扶手椅”展示夫人生活条件的优越,但更重要的暗示了她尽管向往,但不能随心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必须呆在家里。由此可见,主人公生活的维持完全依赖其丈夫,因而行为甚至思想也不得不受制于主导的男主女从的规范。在此,我们更加可以理解为什么主人公在意识到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时如此害怕,她不仅会面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指责,还会使她的生存受到威胁。在不能保证自己生活所需的情况下,女性是没有能力争取更高层次上的自由的。对于这种切实的限制,肖邦是很清楚的。所以,尽管在一定契机下,主人公实现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但是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独立,除了要勇气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

第6卷第1期学术版

故事的主人公麦纳德太太除了有心脏病以外,过着传统意义上的“美满”生活:拥有温柔体贴的丈夫和关心她、爱护她的亲人朋友,物质上仿佛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她的一举一动,包括语言和思维,完全按照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范式进行。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她又有着心灵和肉体的特殊诉求,但这种特殊诉求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范式产生了冲突,这种伦理道德范式本身也对生命个体的诉求漠视和贬斥。为了不被这个社会所同化和吞没,保持自己的个性化生存方式,她本能地抗拒改造、同化自己的外力,但在强大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她的这种抗拒是没有多少成功机会的。小说作者通过小说人物的话语特征、相互关系以及戏剧式的场景描述揭示了女主人公渴望独立和自由,又逃不出被社会所吞没和同化的必然结局。

她的“笼子”就是她生活的社会,那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犹如一根根铁栏一样限制着她的自由。虽然她的生命得以延续,但她的生存空间却是狭小的,渴望自由的灵魂是痛苦的。她丈夫的突然死亡让她一下子窥见了“笼子”的出口,开始梦想着逃走后的美好生活。女性主义经典《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的作者吉尔伯特和古芭认为在父权制文学传统中理想的妇女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和天使般的,而那些拒绝无私奉献、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拒绝男性传统为她们设定的顺从角色的妇女则是魔鬼。妇女受到警告:“如果她们不能有天使般的行为举止,那么她们就必定会成为魔鬼”(程锡麟、王晓路,2001)。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小时的故事》的主人公的觉醒背叛了男性传统为她设定的角色,她必然受到惩罚,她的悲剧在所难免。小说通过人物的话语特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戏剧式场景的描述揭示了一个生命个体被一套完整的传统所包围,从而逐渐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可悲现实。它实际上是社会人的悲剧。

凯特·萧邦用短短一千多字的篇幅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小时中发生的故事。而从这一个小时的故事中我们又看到了女主人公浓缩的悲剧一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女性受到的令人窒息、不公正的压迫,极大地激励了之后的妇女解放运动倡导者。凯特·萧邦以女性的觉醒和反抗为主题写出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她“超越了十九世纪末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技巧,为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阚鸿鹰,2005)。大学英语

参考文献:

Kate Chopin,2000.The Dream of an Hour.(The Story of an Hour)[A].The Awakening and Other Storie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ggy Skaggs,1995.Kate Chopin[M].Boston:Twayne.

程锡麟、王晓路,2001.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胡开杰,2003.由《一个小时的故事》看微型小说中的浓缩人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8)。

阚鸿鹰,2005.《觉醒》:女性性意识觉醒的先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9)。

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1998.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凯特肖邦英文简介

凯特肖邦英文简介 本文是关于凯特肖邦英文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凯特·萧邦简介 Kate Chopin, also known as Kate Chopin, American writer, whose name is Katherine O'Flaherty. From 1889 to 1902, she wrote short stories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published in the magazine "Atlantic Monthly", "Fashion", "Century" and "Hubble Youth Handbook". The main works are "Hekou people" (1894) and "Arcadia Night" (1897) two short stories. The important short story contains "Dai Ze Lei's baby", its content for the Southern War before the territory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story of interracial intermarriage. Another "one hour story" and "storm". 凯特·萧邦轶事典故 Chopin also created two novels: "blame" (1890) and "awakening" (1899), both of which are located in New Orleans and the Big Island. Her novels are usually all residents of the state, most of the works set and Luzhou in the north of the Nazi Intuit related. At that time, literary critics thought that Chopin always expressed her concern for women in her works. Most of the works are based on the Louisiana state Creol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pioneer of 19th century feminist writers. Born in St. Louis, USA. The father died when she was four years old, and then she grew up by her family from Creole (grown up in the West Indies and European descent from all over South America). She married Oscar Chopin in 1870, a cotton businessman. They lived in New Orleans, Louisiana, and then moved to a large farm and French-speaking Arcadians lived together. After 1882 her husband died, Chopin returned to St. Louis with six of her children. Friends encouraged her to write. She published the first novel at the age of forty,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 2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 3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4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5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6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7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8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9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10 历史与个人叙事: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后殖民解读 11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 12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3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14 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 15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 16 浅析苔丝之死 17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18 《第十二夜》中女性人物特征分析 19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20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21 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 22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23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24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25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26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27 从异化归化角度看汉语四字词组的英译策略—以中国苏州古典园林为例 28 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 2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30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31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 32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

[美]凯特·肖邦《一小时的变故》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美]凯特·肖邦《一小时的变故》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小时的变故[美]凯特·肖邦 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太太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的死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她身边。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出事时间记了下来,就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而她却不一样。她立刻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当一阵悲哀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她筋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疲惫缠着她的身子,似乎就要触及她的灵魂。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朵。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窗户的西面,朵朵云彩相互交汇,一朵堆积在另一朵的上方。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只有当一阵呜咽涌上她的嗓门时,她才动一动,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皙、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一种压抑,甚或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这不是思索的目光,而是理智的思考暂时停止活动的征象。 某种东西正在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逼近她。 此刻,她内心骚动不安。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如同她那双白皙纤细的手一样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那茫然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现在,她两眼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娱在控制着她。十分清晰的是,一种昂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凯特·肖邦的《觉醒》英语专业论文终稿

包头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An Analysis of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from the Point of Ecofeminism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凯特·肖邦的《觉醒》 学生姓名:罗庆霞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班级:2 0 0 9级本科6班 指导教师:钟豆梅 二○一三年五月

Abstract Kate Chopin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an outstanding American writer, for she is one of the few women writers who bravely attacks the male-centered societ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heir works. Her masterpiece The Awakening, created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en the patriarchal ideology prevailed, mainly depicts the female protagonist Edna’s awakening of the selfhood. It is worthy of the recognition as a canon of feminist literature. This writ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Awakening from an ecofeminist point of view. In the first part, the paper gives introduction on the author Kate Chopin and the book.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general survey of the ecofeminism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viewpoint of ecofeminism. The third part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an ecofeminism point of view. It explains that people just want to get profit by controlling and destroying nature. However, female care about the nature more than male. They sympathize animals and they like nature. The fourth part mainly talks about three different females in this novel. They lived in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but they had different lives. The last part makes a conclusion. Key words: ecofeminism; nature; awakening; woma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