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沈阳市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沈阳市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沈阳市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沈阳市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城市宜居性研究——以沈阳为例

[内容摘要]宜居性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强调从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沈阳为例,通过建立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全国30个城市的综合排名,横向分析沈阳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而为沈阳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宜居城市主成分分析沈阳

近年来,宜居性己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共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未来几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期,随着大量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居住等方面的挑战将日益凸现。人是城市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进行规划建设己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从生活、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沈阳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规模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提升空气质量、治理污水等方面取得不菲成绩,同时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2005年沈阳市被国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8年沈阳市铁西区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区。2009年6月1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沈阳市列为联合国生态示范城,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市。

一、宜居城市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一)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

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城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David L. Smith在其著作《宜人与城市规划》中,以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倡导宜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根据他的定义,宜人

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①在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等层面上的宜人;②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人;③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人。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

从1970年代开始,宜居城市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影响居住区的综合因素。国外城市发展的核心进一步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城市社会矛盾反映在居住空间与环境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相互借鉴,创立了很多研究范式。其中,人本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被称作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们之所以选择在城市生活,是因为城市能提供人们高度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提供人们各种活动与行为的场所,提供不同社群所依存的社区。居住区的发展与变化始终以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变化为中心,而对居住区的认识、评价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关注的结果。

美国约翰斯坦(Jonhston,1973)等学者在研究影响人们对居住区的舒适度评价的因素中,发现以下3大因素影响着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评价:①人类以外的环境要素,主要是指居住区的自然景观特征;②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要素,主要是指邻里的社会特征,包括居住区居民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群体特征、居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职业种类、经济收人水平等社会因素;③指居住区的位置。美国卡普等学者(Cap, F. M. et al1976)在调查旧金山居民对影响居住区位选择的环境因素过程中,让居民从100个因素中挑选出对居住区位选择最重要的选项,结果得出了20个有意义的要素。诺克斯(Knox,1995)将影响人们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因素分为6类进行评价:①与美学相关的因素,包括居住环境的整体外观、整洁程度、色彩、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住宅的设计和宽敞程度;②与邻里相关的因素,包括邻里的友好程度,互助程度,居住区居民的自豪感、安全感和孤独感;③可达性及流动性,主要是指到高速公路的便捷程度;④与安全有关的因素,包括生命财产安全和周围社会治安状况;⑤与噪声有关的因素.包括居住区内部直接的环境噪声,也包括飞机、火车、工厂等居住区外部的噪声;⑥令人烦恼的事情,如缺少私密性、上门推销人员的打扰等。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深入,特别是19%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明确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

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Salzano (1997)从可持续的角度发展了宜居的概念,认为宜居城市连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烙印(我们的足迹),尊重后代阁。宜居城市保护了历史的标记(遗址、建筑、规划),宜居城市反对一切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强调要为后代保留完整的资源。宜居城市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满足当前居民在不减少后代的资源容量的情况下的所需。宜居城市内部的社会和物质元素必须协调一致,共同为福利、社区和社区中人的进步做出贡献。宜居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社会生命的中心和整个社会的焦点。一个宜居的城市必须修建或者修复成一个连续的网络,从中心地区到更远的居民点,在那里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编织起了所有有社会品质和社区生命的地方。

Asami (2001)也强调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他认为,对于人们居住的环境,不仅要从个人获得的利益(或损害)的角度来考察,如“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舒适性”等,也要考虑个人对整个社会做出了何种程度的贡献,即必须建立起“可持续性”的理念。P. Evens (2002)除强调城市的可持续性外,也重视城市的宜居性。他认为,适宜居住意味着工作地充分地接近居住地,收人水平与房租相称,能够接近提供健康生活环境的设施。对工作和住房的追求不能以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为代价,居民不能用绿色和新鲜的空气去交换薪水。M.Douglass (2002)认为环境福祉、个人福祉和生活世界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福祉包括洁净和充足的空气、水、土等,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和环境正义等;个人福祉包括减少贫困,增加就业、教育与医疗设施等;生活世界主要是指城市生活中的社会性,强调城市中的社会空间,如绿地、或其他空共空间等,它反映城市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的主观评价。

A. Palej (2000)则从建筑和规划的角度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建设,他认为,宜居城市的社会组织的元素(它们通常是交流友谊的地方或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被保存和更新。在大温哥华地区100年远景规划中,则提出了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原则为:公平、尊严、易接近性、欢愉性、参与性和权力斌予性。

V anessa Timmer和Nola -Kate Seymoar(2006)总结了大温哥华地区的宜居规划和部分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宜居性的指标可以包括:进人绿色空间的公平性、基础的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可移动能力和对他们生活的城市发展决策的参与性。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比较注重城市现有和未来居民生活质量的三大类因素,即适宜居住性、可持续性、适应性。关于宜居性除关注城市的居住环境外,对居民参与城市发展的决策能力也很重视,并认为这是宜居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不仅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也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另外,城市对危机和困难的可适应性也是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城市适应性的研究和评价研究相对较少,这一点应该成为我国今后城市研究的重要方向。

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是来源于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可以说,人居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础。周志田等从生态环角度出发认为,适宜人居住城市是一种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的人工生态系统的地域组织形式,并提出评价城市的宜居性时,需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安全保障条件、生态环境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便捷程度等方面。在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由此也推动了我国研究宜居城市的发展。张文忠等(2006)利用大量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利性、居住的舒适性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北京的宜居现状、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建设宜居北京的政策和建议。顾文选等(2007)则研究了宜居城市评价的标准,提出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和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是否宜居。楚建群和蓝黎明(2007)认为,宜居城市必须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要,宜居目标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不能套用同一发展、评价模式。刘维新(2007)则认为,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是衡最宜居城市的三大标准。总的来看,国内对宜居城市研究深度不足,仍然过分地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突出对“人”的关注,对城市社会空间,如公共活动空间、邻里空间、交流空间等对居民日常生活的作用尚欠重视。

(二)宜居城市评价研究进展

国内许多学者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和实证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宜居城市研究中,不同的专家或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和倾向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宜居城市构成系统或者对宜居城市构成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对宜居城市的构成有三种视角:1)基于城市实体组成要素的视角(主要城市的“最佳居住地”的评价系统,周志田提出的“适宜人居城市评价系统”等等)。此类型评价的指标以城市的客观指标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

对城市各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比,最后得出结果;2)基于居民主观感受的心理视角。这类评价数据来自对城市居民的实际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形式;3)前二者相结合的视角。此类评价是在同时考虑客观与主观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

就评价方法而言,主要模型法有和问卷调查评分法。由于人居环境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等许多方面。指标数量多运用上述评价方法就会非常繁杂。评价的工作量也会很大。而主成分分析法与前述方法不同。它能够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以少数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使数据结构大大简化,从而建立起最基本、最简洁的概念体系,最终达到城市宜居性的诸因子之间差别明显化和可操作的目的。

二、宜居城市的内涵及标准思考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视角

2001年联合国在人居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人居环境署,标志着全球人居环境和宜居城市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并发布了城市宜居性为主题的《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全球人类居住区报告2001》,强调宜居性城市就是居民能够找到工资足以维持生活的地方;为它的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包括安全用水、适当的卫生设施和交通工具;其居民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并可享用医疗保健设施,可负担得起住房的有保障的租地使用权;他们居住在安全的环境、洁净的社区中;宜居性城市远离歧视,并通过包容性民主实践进行管理。

宜居城市内涵丰富:多维的城市,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子系统,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文化氛围、经济支撑等作为其主要的系统构成部分。

宜居城市具有差异性、包容性、关注城市的生命力(实力、活力、魅力等)和创新的多样化城市。

宜居城市应具备完善的物质保障与社会公共设施,这是宜居的硬件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宜居的生态支撑;和谐的人文氛围,这是宜居城市的精神体现;文化特色性与包容性;资源环境与发展持续性以及经济高效性和质量性。

(二)宜居城市的标准思考

满足哪些条件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目前尚且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城市的历史文化、性质、规模、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也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宜居城市”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就是生活在那里的居民认为这是最适宜于自己居住和生活的城市。

“宜居城市”的条件中既包含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也包含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在自然和生态环境方面,宜居城市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①宜居城市应该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整洁的街区;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噪声、振动等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程度被控制在最低限度;②应该拥有适宜的开敞空间和良好的绿化,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生;③气候条件比较适于人类日常行为活动,保留着一定比例的自然山水景观,使居民随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在社会和人文环境方面,宜居城市应该具备五个条件:①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也就是说,具备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完善的防灾与预.灾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设施和安全的交通出行环境;②宜居城市应该是能够提供与居民收人水平相当的居住空间,确保人人享受有适当住房的条件;③宜居城市应该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④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方便的城市,它应该具备完善的、公平的基础配套设施,使居民在购物、就医、就学等方面享受方便的公共服务。宜居城市也应该是一个出行便利的城市,它应该是以公交系统优先发展为核心,为居民日常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⑤宜居城市应该具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文化,并能够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城市。

因此,“宜居城市”就是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的城市,也应该是所有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三、宜居城市评价的研究目的

宜居城市评价和研究的目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墓本理念下,指导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向着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条件方向发展。但不同层次的评价和研究的目的因研究视角、内容等不同,又存在一定差异。

从宏观层次来看,城市的宜居水平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发展理念、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城市投资环境、城市的自然环境对人居的适宜性、城市大的环境和生态建设状况等,因此,城市宜居水平的高低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从中观层次来看,宜居城市与城市内部各种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水平、城市文化传承、街区特色塑造、环境保护、绿化和绿地建设、安全意识等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宜居水平体现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本精髓。

从微观层次来看,城市的宜居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换言之,城市宜居的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不论从哪个层次来看,加强城市的宜居水平建设,营造适宜于人类居住的环境对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和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又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设计指标体系时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

人居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分析、评价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首先要建立将系统要素量化的指标类型和体系。为了更好的反映我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人居环境的实际,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尽量选择平均指标和比率指标,构成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层次上分为指标类、指标组和具体指标三级。指标类为最高层次,以下依次为指标组和具体指标。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和运用目的,将指标体系分为社会经济系统指标类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标类。社会经济系统指标类反映人居环境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状况,它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组和社会发展指标组,生态环境系统指标类包括生态建设指标组和环境保护指标组,每一指标组可分为不同的具体指标,共选取了39个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 ab.1 The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of cities’livability

指标类指标组具体指标

社会经1经济水平指标组(1)人均GDP(2)人均文教科卫事业支出

济系统(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居民储蓄年末余额

指标类(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

(7)人均财政收入(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城

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年末登记失业率

2社会发展指标组(1)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辆数(2)每万人医生数

(3)城市高校数(4)人均日用水量(5)人均拥有道路

面积(6)城市影剧院数(7)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

(8)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9)每百人拥有移动电

话数(1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每百人拥有互联

网户数(12)城市维护费(13)人均居民生活用电量

(14)每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 每万人参

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生态环1生态建设指标组(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每百万人公园个数

境系统(3)人均园林绿地面积(4)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

指标类(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6)城市环境公众满意率

2环境保护指标组(1)污水处理率(2)工业废水排放密度

(3)生活污水处理率(4)工业废气排放密度

(5)人均路面清扫面积(6)环境噪声达标面积

(7)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8)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

五、城市宜居性的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从大量的可观测因子变量中通过因子分析计算,把众多的因子变量概括、析取和综合为少数重要因子,并通过对各因子变量的综合得分值进行相对次序排列。为此拟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的人居环境作横向比较,本文就细化的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2009年统计数据,进行了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实践研究。力图得出沈阳市在宜居城市排名中的具体位置,着重分析沈阳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在基本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具体评价对象的数据关联性计算,选出指导性要素作为评价真正指标构成系统,故评价基本指标体系构建是该方法应用的基础。城市宜居性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居住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通过构建城市宜居性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可以进一步分析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差异,也可以预测和确立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

(二)主成分因子系统的确立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排除单位和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其次是根据标准化数据表,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第三步计算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并按特征值大于1或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最后计算主成分得分。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的步骤如下:第一步将逆向指标转变为正向指标。由于在所选择的指标中,有的指标值越大越好(正向指标)有的指标越小越好(逆向指标)为消除正、逆向指标的相互抵消作用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取逆向指标值的倒数代替原指标值将其转变为正向指标。第二步KMO验证因子分析的显著性,以判别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第三步,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成分个数,通过正交旋转确定。各主成分载荷并对各主成分作命名解释。第四步,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它们总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各主成分的权重乘以各自的得分,求和得出各城市人居环境的综合得分。第五步依据综合得分划分城市类型并作评析。

表2 特征值及主因子贡献率

变量特征值方差贡献率% 累积贡献率%

1 12.729 47.143 47.143

2 4.435 16.427 63.569

3 2.652 9.82

4 73.393

4 2.261 8.373 81.766

5 1.814 6.717 88.483

6 1.43

7 5.323 93.806

7 1.071 3.966 97.7

运用SPSS18.0处理后,一共提取了7个主成分因子,各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及其贡献率如表2。表中所呈现的是特征向量大于1且累积贡献率大于97%的前7个作为主成分,反映了指标97%以上的信息。

其中,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47.143%,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在人均可支配收入(0.88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84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0.84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8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752),每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0.909),每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0.859)等指标上载荷较大。反映出了城市经济水平、城市保障状况和生活便捷程度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主要因子。

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16.627%,是对宜居性影响的次要因子。其在居民储蓄年末余额(0.61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0.798),每万人医生数(0.629),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965)等指标上载荷比较大。说明居民的富裕程

度及社会保障因素是影响宜居性的次重要因子。

第三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9.824%,其在年末登记失业率(0.437),人均公

共绿地面积(0.449),城市环境公众满意率(0.576)等指标上的载荷较大,说明

失业情况和城市的环境条件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

第四主成分到第七主成分的载荷要体现在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房地产开发

业总投资,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城市高校数等指标上影响较大。

(三)计算方法及综合排名

运用数据处理产生的7个主成分因子,加权计算每个城市的宜居性综合得

分,其中的权重为各个因子的贡献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宜居性综合得分计

算公式为:

77665544332211f P f P f P f P f P f P f P L ?+?+?+?+?+?+?=

P 1、P 2、P 3、P 4、P 5、P 6、P 7为各个因子的贡献率,f 1、 f 2、f 3、f 4、f 5、f 6、f 7分

别表示样本城市在主因子上的得分。经计算得到各个样本城市7个主因子得分及

综合得分,城市排序如表3。

表3 城市宜居性水平的主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

T ab .3 Livability ranks of China ’S provincial capitals

城市

综合得分 排名 城市 综合得分 排名 城市 综合得分 排名 上海

3.6261 1 广州 3.4123 2 北京 3.1015 3 杭州

3.0761 4 长沙 2.8771 5 南京 2.6321 6 成都

2.3534 7 济南 2.2706 8 福州 2.1805 9 郑州

1.3003 10 沈阳 1.2102 11 西安 1.1971 12 昆明

1.1687 13 合肥 1.0535 14 南宁 1.0188 15 银川

0.9836 16 武汉 0.7952 17 重庆 0.6078 18 天津

0.3237 19 海口 0.23l5 20 乌鲁木齐 0.1198 2l 南昌

-1.0432 22 长春 -1.3027 23 石家庄 -1.5917 24 呼和浩特

-1.8342 25 兰州 -2.1273 26 哈尔滨 -2.3308 27 太原 -2.7305 28 西宁 -2.8759 29 贵阳 -3.0475 30

(四)总体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所选取的30个城市均是各省的省会城市以及直辖城市,它们集中

了各地区城市较高的发展水平,且大多是其区域经济增长极。因而,它们的宜居

性基本代表了各地区城市的较高宜居水平。根据以上分析的数据结果,把本文研

究的30个城市分为四类(表5)。

从分析结果可看出:中国宣居城市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城市之间的建设条件和发展潜力参差不齐,30个城市的宜居水平状况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态势。宜居性较好城市有9座,占了总城市数的30%,宜居性较差的城市有5座,占了总城市数的16.7%。宜居性居中的城市占了53.3%。在较好和较差宜居城市中,分值大于3.5的宜居城市和小于-3.0的不适宜居城市都只有一座,即上海是最佳宜居城市,贵阳是最不适宜居住的城市。

沈阳的综合得分为1.2102,排在第11位,与排名居前的第一集团三座城市差异显著,上海的综合评价值是沈阳的2.996倍,北京、广州分别为2.8196倍和2.5628倍,由此可见,对于沈阳而言,缩小与宜居性最优的城市的差距,我们的“宜居”之路仍将漫长而又艰辛。尤其在居民储蓄年末余额,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上与排名居前的9座城市仍有一定差距,说明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其居民富裕程度、城市居住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及生态环境等影响城市宜居性的主要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表4 城市宜居性的分类

T ab.5 Categories of cities’livability

类型城市

宜居性优的城市上海广州北京杭州

长沙南京成都济南福州

宜居性良的城市郑州沈阳西安昆明合肥南宁

宜居性中的城市银川武汉重庆天津海口乌鲁木齐

南昌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

宜居性差的城市兰州哈尔滨太原西宁贵阳

六、沈阳市宜居城市建设条件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沈阳市建设宜居城市的条件有待改善,宣居程度有待提升。深入分析在宜居城市评价中起主要作用的七大类因子的评价结果以及基础数据,沈阳市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实力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与其他宜居性居前的9座城市相比,沈阳市宜居城市的总体建设条件有待改

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其中,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经济指标数据值均落后于排名居前的9座城市,尤其是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方面差距较大,这说明在沈阳的宜居城市建设之路上,经济实力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这一指标偏低将严重影响宜居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因此,在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缩小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问题和主要任务。

(二)失业率及高等教育水平影响宜居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

失业率是社会文明程度中重要的决定因子,一个城市的失业率和该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有着紧密关系。从根本上说,失业率对犯罪率的高低有着很大影响,高的失业率会导致城市犯罪率的提高。广州、杭州、北京等位于前列的城市,因其经济发达,都有着较充足的就业机会,失业率较低,这就使得居民安于生活与工作,相对减少犯罪的发生率,从而提高其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沈阳2009年失业率为6.6587%,在所选样本城市中高于北京、杭州、南京、福州、济南、长沙等宜居性排名居前的城市,沈阳市为实现最佳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失业率。

在居于前列的宜居城市中,广州、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均为高校集中的“大学城”。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城市,居住人口的文化水平相对就高,同时也能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这样就会增强该城市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目前,沈阳市高等院校数量及建设水平都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师资队伍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第一集团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生态环境改善是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难点

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水平虽高于第三、第四集团的样本城市,但是与第一集团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近几年虽有较大改善,但其环境基础条件较差,特别是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以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排名较后,表明生态环境改善是沈阳市建设最佳宜居城市的一大难点。因此,集中力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园林式城市是沈阳城市来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文教卫生水平有待提高

沈阳市的文教卫生水平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与杭州、长沙、南京等市

也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文化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数量明显较少,与水平较高的北京市相比,北京拥有的剧场数是沈阳市的4倍,医院卫生院数是沈阳的5倍。医疗条件有待提高,已成为制约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的障碍,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精神文化水平、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社会文明程度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很大影响。

(五)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与第一集团城市相比,沈阳市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相对较好,在各项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上相对较多,在社会公共安全和保障事业方面也有一定优势,特别是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比例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比例居于前列,综合安全环境评价指数也较高。因此,必须继续保持其发展速度的稳定增长和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总之,综合考虑各城市的发展实际以及建设情况,虽然目前沈阳建设最佳宜居城市的难度较大,建设条件尚未成熟,但是从长远来看,沈阳市也拥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为赶超其他城市提供了可能。

七、沈阳市宜居城市建设途径以及优化措施

根据沈阳市宜居城市建设条件的发展程度,并深入分析影响宜居城市建设的经济实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主导因素,结合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经验,确定在未来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应着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以及提高城市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同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城市中“人”的因素,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沈阳宜居城市建设与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以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宜居城市

(一)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宜居建设

影响宜居城市建设的五大主要因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实力的有待增强是沈阳市未来城市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沈阳市落后于第一集团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必须立足于沈阳市的区位优势、生态特征以及资源环境条件,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重点推进“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以资源的低消耗来取得高效益的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并始终坚持三效合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资

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以实现沈阳市整体综合竞争力和生态化、宜居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修复生态系统,提升景观面貌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沈阳建设成为山、水、城、田、源协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以棋盘山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为主体,以山、林、源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交通廊道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划定蓝线、绿线,保护田园、森林、公园绿地、湖泊、河流等,恢复原有的河流水系,以多种形式的绿化来增加绿地面积并构成多物种的绿色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同时,对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大气中二氧化硫控制、二氧化氮控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提出明确规定,并从决策、法规、环保投入、执法水平、科学研究、宣传、合作等方面提出明确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保护发展自然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在保护好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依托棋盘山自然生态屏障,规划建设自然人文生态旅游区.

(三)创造宜居之所,优化社区环境

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宜居城市首先要解决居住问题,“居者有其屋”是宜居最基本的前提。而在这方面,可由政府担当住房保障的主体,成立专业化的制度执行机构,按照多数居民购买力确定房价,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活动保障居民买房。大力完善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中高档商品房组成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安居需求。

此外,宜居城市还要具备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建设不能忽略住区环境,应重点推进社区安全、绿化、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深化和细化。加强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并兼顾弱势群体。同时,提高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素质,注重营造一个安静、清洁、具备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居住环境。

(四)促进高教发展,提高市民素质

坚持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掇住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完成规模的扩张,坚走内涵发展之路,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把握发展节奏,

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沈阳市高校合作,构建结构布局合理、办学体制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高等教育格局。

大力实施市民素质建设工程、培养公民意识,是塑造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宜居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顼重要工作。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育城市居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修养等公民意识,创造安定团结的社区风气,推行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的社区入际关系,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形成民风淳朴、敬业守法、呵护自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融的石家庄宜居文化新面貌。

(五)优化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加强沈阳市公共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调整优化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结构,增强沈阳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的必要保障。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在建设中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整合开发,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重点保护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文物古迹、大遗址、河湖水系等,体现沈阳清朝古都建设特色。

优化供水、排水、燃气、环卫、热力、电力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构建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保证城市的高效运行。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综合部署供水、排水、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市政公共设施,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保证城市系统顺利运行(六)完善保障体系,提高生活质量

加大社会保障系统资金投入,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使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与原企业分离;加快建立覆盖范围广泛,法规政策配套的失业保险机制,不断提高失业人员职业技术水平,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认真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努力扩大参保范围,实现医疗保险的全社会覆盖。

建立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机构为支点的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和完善医疗急救网络,建立独立的市紧急救援中心和附设于医院的急救网点,建立现代化急救通讯指挥网络系统,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卫生综合监督执法体系。

(七)维护资源环境,促进节能减排

着力建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分、生态功能区分等要求的绿色生态型社区;注重“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节约型社区;从建设中水系统、使用清洁燃料、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等方面建设减污、治污的环保型社区;景色优美、宜居宜看的环境景观优美型社区。

在社区住宅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材料,在保证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环境性、健康与卫生性的前提下,注重建设节能,尽量使用绿色能源与绿色建材;推广节水技术,实现污水资源化、生活垃圾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尽量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建设环保型住宅,以减少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等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对住区内的所有建筑物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使住宅建设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环境的消耗与产出力求达到内在的平衡。

(八)完善交通系统,提高通行效率

在沈阳市交通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城市用地相匹配、方便、安全、高效、低公害、景观优美、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实现沈阳市交通系统的通达、有序,交通个体的安全和舒适,土地和能源占用的最小化,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同时,要加大力度完善以人为本,建设宜人的、完整的步行休闲网络,方便市民的休闲出行,并通过对客货流的合理组织及城市功能用地的组织,减少不必要的机动车交通。继续开展文化路等道路大修工程;实施危险桥改造。对有条件的道路交叉口进行渠划改造,增加路口车道数量,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对有条件的公交站点建设公交港湾车站,减少路段行车干扰,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九)提高防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按照“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的设防标准,制定防灾对策,布置各项防灾设施,提高城市防御灾害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完善单一灾种防灾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市安全,确保城市防洪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

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兼顾人防要求;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应急指挥中心,明确组织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协调统一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平台及指挥救援综合网络,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应

急预案;在城市建设中,将房屋建筑及各类设施建设与城市防洪、防空、消防设施的建设相互衔接,完善城市防灾设施体系,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

(十)追求特色建设,打造文化之都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传播沈阳文化,以健康的、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沈阳市的文化影响力,使当地的广播电视、表演艺术、美术摄影、民间文艺、传统技艺等地方文化精粹走向世界。加快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综合文化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网络建设,建设远程教育中心,利用国际互联网信息平台、图书、光盘、电视节目、音像制晶等媒体扩大对外宣传,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提高沈阳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不仅有“一宫两陵”等体现清王朝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也不仅有皇家寺院实胜寺、东北道教圣地太清宫以及慈恩寺、般若寺、锡伯族家庙等各类宗教文化古迹,还有爱国将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的张氏帅府,更有刘少奇同志解放前在沈阳工作过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一批珍贵遗产。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沈阳市要以清文化作为沈阳建成全国一流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托,以开发清文化资源为重点,加快沈阳一流文化名城建设步伐,激活沈阳的城市文化底蕴。沈阳的目标应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大市,更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市。

中国最适宜居住城市排行榜

第二十名厦门 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岛、岩、寺、花、木礁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四季如春的气候更为海的魅力锦上添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以说这里是全国环境最好的城市。 由于生态环境好吸引了大量白鹭来此栖息,又被称做“鹭岛”。,除了自然风光优美,厦门的城市环境也非常整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第十九名青岛 青岛这座满城啤酒飘香的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成群的海鸥,大片经典的欧式老建筑是这里最独特的风景。提起青岛人们就会想到这里是繁华的现代城市和举世闻名的避暑胜地。 青岛气候温和,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2度。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空气特别湿润,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不同的海味。

第十八名秦皇岛 秦皇岛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这里山水相依,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蓝天与绿地相映、碧海与金沙成趣,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 连续几年大规模绿化美化工程,使这座秀丽的港口城市尽染绿色生机盎然,极高的森林覆盖率,也让它成了400多种鸟类的乐园,北戴河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观鸟胜地之一。 第十七名丽江 丽江没有严寒酷暑,只有温凉更迭,这里的纳西文明、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人前来,它是中国游客重游率最高的城市,客栈文化堪称全国之最,来了这里,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发发呆、喝喝茶、晒晒太阳,都是一种享受。

昆明四季如春,享有“春城”的美誉,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这里的鲜花即使是冬天都开得娇艳,滇池和翠湖每年都有越冬的海鸥如约而来。 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同时物价相对较低,能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且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它还享有相当大的优势,简直是一块生活的乐土。 第十五名嘉兴 嘉兴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衍延2600多年的古朴与舒缓成为历史赋予嘉兴的独特个性。 这里四季分明,气温适中,没有大幅度的温差。有众多的河流和星星点点的湖泊,极其丰富的水产品,而且嘉兴物价稳定,治安也特别好。

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评价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题目: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土管1402 学号: 学生姓名:郭宏伟 指导教师:王莉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实体和空间构成。然而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似乎已经忽视了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大连的市长夏德仁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宜居型城市将是大连在“十一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奋斗目标。尽力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向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分布合理的生态型城市的转型。 而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一直以风景秀丽而着称,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研究杭州也会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1996年在杭州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城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有效样本计1000份,受访者占杭州市民总数的‰。 1.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 传统型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这一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重要聚落形式为研究对象,历来是各种学科尤其是建筑学和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建筑学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偏重于小尺度操作,具体表现为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讨。

基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基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在进行人居环境的调查和研究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才能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公正性等。本文就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组成结构进行阐述,提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以期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标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应用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重,给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以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从而真正、全面的反映某个城市的实际情况。 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组成结构 在对人居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对应确保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城市经济在不断发展,各种资源的消耗量在急剧上升,给城市人居环境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城市各个方面的表现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总的来说,城市人居环境指的是城市居民所在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共同性,所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必须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社会状况、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以在有效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情况下,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本文所介绍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环境资源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几个方面,并且子系统有十六个指标,以详尽的反映城市人居环境情况,从而为城市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进行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评价前,需要注重手段、评价方法的正确选用,并对各个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准确核对,才能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可靠性、准确性。在进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时,需要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分级标准等,才能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有据可依。一般情况下,评价标准的合理确定需要遵守的原则有:首先,对国内外人居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情况进行参考,从而确定标准值;其次,在国际标准或国家级标准的指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采用规定的标准值;最后,对国外城市的情况进行趋势推测,以在参考的情况下制定标准值。 本文采用的统计分析法来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在全面分析一百多个专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 内容完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

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 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评价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题目: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土管1402 学号: 学生姓名:郭宏伟 指导教师:王莉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实体和空间构成。然而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似乎已经忽视了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大连的市长夏德仁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宜居型城市将是大连在“十一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奋斗目标。尽力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向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分布合理的生态型城市的转型。

而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一直以风景秀丽而着称,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研究杭州也会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1996年在杭州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城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有效样本计1000份,受访者占杭州市民总数的‰。 1.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 传统型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这一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重要聚落形式为研究对象,历来是各种学科尤其是建筑学和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建筑学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偏重于小尺度操作,具体表现为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讨。 而综合型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最激烈的相互作用的时空存在形式,既是一种形态,也是一个过程。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非线性和多因素性决定了它既非居住区的放大,也非区域地理系统的缩影,而应是一个综合型概念,一个兼容建筑学中人的尺度和地理学中社会经济空间的尺度的新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的地域层次划分 城市人居环境在地域层次上可划分为近接居住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以住宅为核心的近接居住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和活动,这一圈域是人──自然环境和人──社会环境结合的基点,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住宅和邻里环境。社区环境为居民社会活动的主要环

逃离北上广深 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

逃离北上广深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 2013年10月29日 09:48 来源:中国企业家 分享到: 0人参与0条评论 三亚 三亚的城市发展,是一条超常规和超越式的发展之旅,这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非常少见。三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次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龙头,总投资达180亿元的海南东环铁路计划于2010年第三季度建成,到时三亚至海口只要几十分钟。经过几年快速的发展,三亚的房市已不再是纯粹意义的住宅房地产,而是具有特殊性的旅游房地产。三亚的商品房销售,岛外购房者占到90%,国外购房者占近3%。在三亚买房消暑避冬,也成为全国以至国外一些中高层消费者追求生活品质的象征。如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亚正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成为愿意享受生活和放松心情的人士之选。

天津 对内陆人来说,能闻到海的味儿,能亲近水,又不至于日日领受海风过于热情的吹拂,正是适度。天津有点被天津话带沟里去了的意思,再加一枚狗不理包子,大家就都觉得它土。其实这座城市,正经说来是中国现代化第一城。北洋政府时期,台上的是北京,台后的是天津。私以为,这是天津最大的魅力。租界建筑外头的石头是硬的,里头的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更硬。故天津的宜居,首先宜的是对历史有那么点兴趣的人。 宁波 让甬城人最津津乐道的是:宁波2006年被公众评为“年度首选宜居城市”,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与那些干涩、枯槁、笨拙的无水之城相比,宁波很幸运地拥有了穿过城市的流动之水。但它更以经济发达而闻名于世。2009年,宁波市GDP总量超过

了4200 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全国第四位。本是以港口而兴的宁波,目前正努力打造立体化的陆、海、空、水交通运输网络,城市的形象与品质也得到全方位提升。 成都 是天下的“盐”。是中国“第四城”。2009年成都荣获“低碳中国贡献城市”。它最新则拟定了建设世界现代化田园城市目标,分三步走:5至8年实现新三最,中西部第一;20年步入世界三级城市比肩休斯顿;30至50年跻身世界二级城市向巴黎看齐。成都的宜居不仅关乎居住问题,而且还在于有良好发展机遇。尽管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考验,成都的楼市依然坚挺,外地人来蓉购房也创了新高。2007年—2009年一季度期间,在成都的购房者中,外地人占四成左右,约三成左右的外地购房者资产在100万元以上。 杭州

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 姓名:李婷 班级:11景观1 学号:1110643127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引言 (2) 1.1课题的选择 (2) 1.2调研地的选择与目的 (2) 1.3实地调研后 (2) 1.4调研与分析方法 (2) 第二章城市人居环境 (3) 2.1概念 (3) 2.2研究内容 (3) 第三章武汉市人居环境调研 (4) 3.1历史发展状况 (4) 3.2城市发展现状 (5) 第四章武汉市人居环境分析 (7) 4.1交通部分 (7) 4.2居住区部分 (7) 4.3绿化部分 (8) 4.4污染部分 (9) 4.5人文部分 (9) 4.6提出的一些建议 (10) 第五章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建设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共同关注。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城市地率先高速发展,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作为首要议题被多次提出讨论。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领域,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本文主要是采用“从小见大”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调研,分析其人居环境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参考,从这一“小”的方面,找出城市在人居环境治理与建设方面需要着重注意的几个关键这一“大”的方面。 相对“城市人居环境”,可能“城市环境”这一词大家更熟悉,若从最基本的说离不开城市是什么、城市具备什么,城市环境是什么,城市人居环境又是什么,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意义又何在?在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因面临着住房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等城市问题,人们越来越关心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本文从一个具体实例出发,通过对武汉市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进行分析,从交通、居住区、绿化、污染、人文这些部分分别阐述问题和特点,并提出“屋顶花园”、“保护并开发旅游资源”、“城市多样性建设”等等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和分析,我们不仅能看出武汉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问题,而且也能发现其他城市在某些方面出现与武汉类似的情况,比如:交通拥堵问题、噪音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这些共同问题无疑是为我们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敲响警钟,城市的发展应该以合理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指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长久利益出发才能逐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将城市建设地更美好、舒适。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多样性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617052367.html,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作者:陈明亮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36期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重庆市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并进一步梳理空间分异特征,对更有效的制定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着深远的指导性价值。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差异化;优化调控 从概念上来看,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称之为的乡村人居环境主要指的是在乡村范围内,农户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乡之间要素进一步流动,乡村主体也有了更加广阔深远的行为空间,其更加多元化的行为结果导致乡村空间系统进一步呈现出要素结构功能的转型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出现比较深刻的矛盾,对于乡村发展和人居环境保护等相关难题要进行有效化解。以重庆为例,面对乡村人居环境现状矛盾,怎样才能使这一难题得以破解,进一步优化其乡村人居环境,这是需要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首先,进一步有效构建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来讲,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是针对农民生活环境和品质进行衡量的重要参考依据,针对重庆的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居住条件,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相关方面为依据,确保这5个方面成为一级指标,同时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选取40个二级指标,由此进一步充分构建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针对基础设施进行有效评价。从根本上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水准是对乡村人居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硬环境,大多数时候,交通水利设施的条件越优质,信息通讯外部交通越发达,技术设施的建设水平就会变得越高。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村域之间的道路硬化率,村内部的主要道路路灯等指标,针对单元的交通水利设施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沈阳市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城市宜居性研究——以沈阳为例 [内容摘要]宜居性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强调从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沈阳为例,通过建立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全国30个城市的综合排名,横向分析沈阳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而为沈阳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宜居城市主成分分析沈阳 近年来,宜居性己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共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未来几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期,随着大量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居住等方面的挑战将日益凸现。人是城市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进行规划建设己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从生活、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沈阳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规模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提升空气质量、治理污水等方面取得不菲成绩,同时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2005年沈阳市被国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8年沈阳市铁西区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区。2009年6月1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沈阳市列为联合国生态示范城,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市。 一、宜居城市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一)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 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城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David L. Smith在其著作《宜人与城市规划》中,以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倡导宜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根据他的定义,宜人

中国八大宜居幸福城市

中国八大宜居幸福城市 1、大连 大连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祖先就开发了大连,1899年开始称大连。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大连地区进行了侵扰。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大连在近代史上曾遭受两次大的战争劫,沦为俄、日殖民地近半个世纪。 大连环境绝佳,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 之称,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 2、威海 威海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威海市大陆度为54.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1984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 1996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为中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城市。201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7年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1月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3、昆明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开放而时尚,浓缩了云南的区位优势,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到开放的昆明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使昆明成为中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 4、莱西 莱西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莱西市地形总趋势是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缓岗平原,南部为碟形洼地,境内气候为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境内有胶东半岛第一大水库莱西湖,姜山湿地公园,连续举办过两届世界休闲体育大会。 2017年11月,莱西市获评“2017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县市”,“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5、兰州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支点,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2017年10月,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6、西宁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杨雨宵资源072 2007034048 摘要: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因人居环境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述,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及发展对策等方面阐述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人居环境概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意义建立的原则对策 一、人居环境的概述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居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及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物质的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即它不仅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二、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城市不仅是人类聚居活动最密集、最丰富的区域,而且,随着当前城市化越演越烈,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2/3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充裕的物质享受、便利的生活设施和高效的信息交流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人居环境恶化问题。因而,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衡量和检验,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可量化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的意义表现在:①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述城市人居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②有利于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或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找出不足,端正发展的方向;③通过对未来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服务;④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学的理论体系。 三、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作为衡量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还应满足以人为本、层次性、区域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居环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为居民服务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人工环境、地域环境,即人、物、地(空间),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人”居于首要地位,抽去了人及人类活动的聚居环境,不能称之为“人居环境”,而仅仅是“空间”。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 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一级指标,四八项二级指标,七四项三级指标组成。总结一下城市宜居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安全要素 安全是人的需求层次中除了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首选。目前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使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已无需过多地关注基础生理需要, 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和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因此, 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历程.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城市因子选择、评价适用性、评价思想等方面。并提出未来人居环境评价应特别注重区域性、引入人地和谐——环境友好观,最、加强多学科的耦合及GIS的应用等。 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区域性GIS指标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落后。事实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熏待加强,在纵深方向和不同领域加以深化。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作进行系统综述,探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启示、展望人居环境评价.以期抛砖引玉的目的 1人居环境的起源及国际响应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一个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了“城市噩梦”的产生。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早在1954年,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学者道萨迪亚斯等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 伸文简译为“人居环境学”),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如何建设、评价人居环境成为探索热点。196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 1976年,温哥华第一次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提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类住区政策的首要目标。1996年,伊斯坦布尔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HabitatII)探讨了两个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从1989年开始创立“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以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2001年,在纽约召开的Istanbul+5特别联大,检讨和评估了《人类居住议程》的执行情况 2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来描述.而人居环境评价则由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或定性描述来体现。人居环境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刻画人居环境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可以使对人居环境理论的探讨转向如何实施和操作的应用层面.因而人居环境评价是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还有利于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便找出不足,取长补短,进而寻求发展的方向。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人居环境优劣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对人居环境质量的一种刻画、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而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则在系列指标体系中表现出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可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故事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篇一宜居城市里的故事 放假了,总是被雾霾笼罩的我想去一些没有遭受个工业污染侵袭的地方休息一会。几经商议,我坐上了前往昆明的飞机。 身处江淮地区的我从来没有去过西部的城市,下飞机时,一股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这座城市产生好感。明天就要去石林了,今晚我要好好休息一下呢。 石林景区人山人海,但这丝毫没有减消我旅游的兴致。石林高耸入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虽然在进入进去之前就被导游告知要发挥自己全部的想象力,但是我还是被那形态各异的石头怔住了。“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我想起了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是啊,这个世界上存在造物主吗。 “别发呆了,要掉队了。“旁边的同学小心的提心我,我这才从无边的遐想中跳出来。我问同学”你说,这世上有造物主这种东西存在吗。“同学答道”从科学上看肯定是没有的,但是要让自然形成这样壮观的景象会要多长时间啊,又会是多么的巧合啊。” 时间如白驹过隙,我游览石林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在快要解散的时候,我问导游,为什么少数民族的服饰颜色那么鲜艳,导游也就耐心地给我讲解少数民族的服饰。导游带的帽子上有两个鲜艳的三角形,我问这是做什么的。导游说,帽子上有两个三角形的女士表示未婚,没有的就是已婚,当一个小伙子摸那个三角形的时候就表示他要向那个姑娘求婚。我感到十分惊讶,导游的年龄看上去也不小了,为什么她的帽子上也有两个三角形。导游说,石林景区是由政府开发的,政府统一着装,实际上已婚女士穿着这种服装是违反民族规定的。在说这些的时候,导游并没有埋怨,但语气中已经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哀叹。 我想,石林风景固然美好,但是政府在向群众展现她的美好时是否能够尊重当地民族的文化呢。又能否切实做到思想品德教科书上要求我们中学生做到的对少数民族的“四个尊重”呢。 篇二宜居城市里的故事 拉着那个沉重的行李箱,我展开了一场不知何时会结束的旅行走过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只想找到一座能将心灵安顿的地方,到那时候,我便会为整个行程画上句号。 天色渐晚,我不由得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在血色的晚霞之中,我隐约看到了一排排屋舍。再往前走一段路,一座普通的城市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呵,又到了一站,就在这里住下来,体会一下这座城市的情感。”这样想着我走进了城市。 “远方的客人,您好啊!欢迎您!”一位居民热情地向我打着招呼。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文从城市的尺度出发,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剖析和城市人居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城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 完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 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 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 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小雅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 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 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 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 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 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

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