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定风波教学设计

(完整版)定风波教学设计

(完整版)定风波教学设计
(完整版)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公开课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词。

2.赏析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拓展阅读,深入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互动探究法、拓展阅读法、写作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方案一: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林语堂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就是苏轼。

屡遭贬谪,一生历任八州,他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却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板书:《定风波》苏轼

方案二: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们会很积极活跃,背出苏轼的许多诗词、赋文,对他的评价也是丰富多彩: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才华;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多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伤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乐观;

……

师: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有魅力的人。千百年来,人们陶醉在他的才情里,更折服于他于困苦艰难中的旷达的人生智慧里。《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人生智慧。板书:《定风波》苏轼

二、反复诵读,读出“旷达”。

(一)学生自由读,学生点评,提出自己的诵读建议。

教师指导诵读:如:“谁怕?”应该读降调;“归去”中“归”应该重读;“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应该读得豪迈;“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两个“无”

要读的洒脱;朗读时应该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名家诵读(也可教师示范诵读)。

【多媒体展示】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学生分小组自由诵读,并选出小组中的优秀诵读代表。

(四)学生代表深情诵读(配乐),小组之间竞赛。

(五)学生齐读(配乐),再次感受诗词的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诵,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读,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诵中自觉地整体把握词意,感悟词作意境,为下面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打下情感基础。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环节,学生应该是喜欢的。。

三、鉴赏品味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结合具体词句谈一谈: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个或两个词概括,并说明你的理由。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先板书词语,然后解释原因)——全班分享。

学生展示如下: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

可见作者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莫听”“何妨”也能看出作者的从容不迫。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从“轻胜马”“谁怕?”看出作者的乐观旷达的心态。

教师追问:“竹杖芒鞋”与“马”各自代表怎样的生活?

学生思考回答:“竹杖芒鞋”代表隐士般自由自在纵情山水的生活;“马”代表身心都受束缚的官场生活。

3.“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说“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个“任”极有表现力突出了作者乐观自信、洒脱豁达的态度和无惧风雨,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学生总结苏轼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见板书:

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自信洒脱、无惧无畏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适时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让“学”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凸现,学习

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促成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感悟。及时归纳学习方法,以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运用。学生能谈得很好,总结出了苏轼的

人物形象——旷达,就是本课的亮点。

四、探究诗词的“风雨”与“晴”的含义,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1.小组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中“风雨”与“晴”

的含义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背景提示: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学生回答:“晴”喻人生顺境,“风雨”喻人生逆境。

2.学生独立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学生回答: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板书: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3.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学生展示:(答“任”“无”的,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4. 学生独立思考:“归去”,让我们想到谁?

(1)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

(2)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宦海沉浮,却并未真正退隐,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

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5.学生谈人生感悟: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学生展示示例: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也可拓展到“直面挫折”的话题,让学生谈谈那些典型的人和事及感悟)

【设计意图】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文本。

五、再读诗词,体悟旷达情怀,感受词人人格魅力。(小组之间,比赛背诵)

六、重温苏轼的豪放旷达,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的悲愤,但豪放不消极)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美好祝愿,乐观情怀)

中国古代最可爱,最高贵,最有魅力的文人。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当堂训练:

【多媒体展示】

东坡①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②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

(luò)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参考:记叙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与《定风波》中那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与《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谓异曲同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苏轼那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作业:拓展写作。

【多媒体展示】以“旷达”为话题,以苏轼为论据,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片段,谈谈你对苏轼人生的感悟。

写作片段示例:

1.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2.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

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3.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

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4.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5.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片段写作,进一步感受苏轼那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增强文字表达能力。

《定风波》教学反思

教授苏轼的词,最重要的是在鉴赏的基础上理解苏轼旷达的情怀。

通过品词品句,完成对苏轼词的鉴赏后,我就带领学生了解理解苏轼的豪迈。我先教授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定风波》。在上《定风波》之前,我让学生总结苏轼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的特点,师生统一认识:一开头,词人便以千钧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壮阔、浩浩东去的雄伟气魄,然后用“乱”、“拍”、“卷”等字,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雄壮奇美的江山画卷。苏轼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从而得出结论: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告诉学生,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于是我引导学生一起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风波》。通过品词,改写,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定风波》的内涵。

通过苏轼词两首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冰清玉洁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标题《定风波》苏轼 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2017-06-29 《定风波》教案 广东省普宁市英才华侨中学高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把握鉴赏技巧,学习、评价词人形象,感受词风。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4、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把握鉴赏技巧,学习、评价词人形象。 2、赏析词中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四、电教手段: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初步入境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解读小序 (三)整体诵读、探究形象、感悟哲理 整体诵读,感知形象特点:

明确:乐观、旷达、潇洒安闲、泰然自若、洒脱豪迈、沉着、随遇而安…… 1、围绕上片,思考: (1)哪些字词最能体现风雨中的“苏轼” 的形象?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 潇洒安闲 吟啸且徐行泰然自若 轻、任乐观旷达 鉴赏方法一:人物细节 (2)如何理解“烟雨”?(联系写作背景) 明确:烟雨 (一语双关)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鉴赏方法二:环境特点、写作背景 2、围绕下片,思考:风雨过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感悟? 明确: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思考探究: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 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感悟: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看得远,放得开,处之若常。 (四)品味技巧 思考: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的呢? 明确:①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定风波》教育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力求让学生当堂成诵。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由歌词中的名句引出作者苏轼,并联系他的名篇名句初步把握诗人的形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兄弟情深 【但愿:希望。婵娟:明月、嫦娥。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从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它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千古的离人之愿。】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 ——渴望建功立业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壮志难酬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必修四第二单元 第六课《定风波》 涡阳二中语文组张素萍 [课程分析]: 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 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苏轼 请翻开教材44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放录音 三、朗读指导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 g 吟啸xiào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 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定风波》教案.doc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明确小序在词中的作用及其与词的正文的联系; ②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性格特征及其豪放词的抒情特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指导诵读技巧; ②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豪迈的精神; ②引导学生反观自我,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 胸襟。 2、教学难点: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了解苏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师也提醒大家注意了P35页《词话丛编》中关于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诠释,还记得学士词要怎么演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但是,是所有的豪放词都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吗? 其实还有一种豪放,表现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上。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豁达情怀的词——《定风波》,请同学们翻开书的第37页。 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将这首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一下几个词的读音: 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ppt呈现) (播放录音、教师板书标题) 教师正音,给出评价。请个别同学范读或男生齐读,指导划出节奏。 二、解读小序、梳理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说说,这首词和前面学到的《念奴娇》,在形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前面有段小序) 对,小序,我们学过的哪些篇目也有小序呢?(《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小序在宋词中是很常见的,具有导读、纪实、审美等功能,它的产生既是词学观念演化的反映,更是叙事抒情等功能的需要,且 与宋代文坛“破体”之风有很大关系。词的发展从有调无题到有调有题,进而又从有题无序到有小序的出 现,词序成为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点睛之妙笔,精制之美文。我们再来一起齐读一遍序言,注意 找出,里面交代了哪些信息? (教师提示:三月七日是?沙湖道中是?雨是?同行和余?遇雨、已而遂晴?) 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教师解读背景:指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结合注解第二点)沙湖道中。教师解读背景:沙湖道中,1082年春天诗人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苏轼在他晚年的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 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以看出,苏轼自己也认为黄州时期是他人生一个重要节点。也正是在这里,苏轼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等千古名篇。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 授课人:黄琳程 授课内容:14级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单元古典诗文诵读第15课《定风波》 授课班级:14级会计3班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31日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教学楼2—104 一、教学目得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得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得人性哲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以小见大表达深刻哲理得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与情感得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得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得基础上领悟词得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得风雨。 三、教学重点 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四、教学难点 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得交流,实现情感得共鸣,对作者与作品做出个性化得评价。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六、教学设想 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得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与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七、教学课时两课时 八、教具准备音频播放器、PPT课件、话筒、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她重情重意。在埋葬妻子得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她又为妻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得《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 有这样一个人,她多才多艺、她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影响,就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案 四川省华蓥中学高中语文组熊利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 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设想】 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林语堂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他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他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曾为自己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个人,他就是——苏轼。 2.温故而知新(检测一下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 D ) A《念奴娇·赤壁怀古》 B《(前)赤壁赋》 C《后赤壁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依然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当我们遇到自然或者人生中的风雨时,会怎样做呢?是冒雨前行,还是逃避闪躲呢?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会告诉我们他的做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定风波》吧。首先,先来看段小视频。 二、观看《定风波》的导读视频(展示《定风波》的导读视频)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各位同学,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宋词,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婉约细腻的易安词、豪放大气的辛词,情真意切的柳词,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可以代表宋词艺术成就的词呢?没错,就是旷达潇洒的苏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名作——《定风波》。PPT 1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苏轼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人了,在小学我们就学过他的《题西林壁》,中学学过《水调歌头》、《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所以我们就简单的来了解一下苏轼的成就。PPT 2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由此可见苏轼是一位全才性的伟人。古往今来,也有许多文人对苏轼进行评价,其中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被众人认可的较为中肯

的评价,里面有一段有名的对苏轼的评论。 PPT 3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在这一连串身份中,林语堂把“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放在了首位,这表明了苏轼最大的特性是乐观。为了充分了解“不可救药的乐观派”,我们还需要了解苏轼几经波折的生平。在苏轼晚年的《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可以看做是苏轼对于自己一生的总结,所以我们就从这句诗入手,纵观苏轼的风雨一生。 在古代,作为一个才子,自然想考取功名利禄,辅佐贤良君王,为百姓谋福,替苍生请命,成就一番大事业。苏轼也如此,他苏家一门多才子,自幼饱读诗书,刻苦学习,努力做一个合格的长子长兄。苏轼二十岁进京赶考,一举夺得榜眼之位,可谓年轻有为,只是进入官场后的苏轼远不如在考场得意。年轻气盛的苏轼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一番功业,却不料卷入党派之争,游走于两党之间的苏轼备受排挤,开始了他后半辈子的贬谪生活。PPT 4 第一次被贬的地方是黄州,受“乌台诗案”的影响,苏轼被降职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设计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一、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 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我先读一遍,大家看看,就我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注解10,萧洒、萧瑟,版本不同。标记一下)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 ——没。 2、你怎么知道? ——这位同学用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苏轼《定风波》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导入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阔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导入2.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PPT演示)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但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定风波》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又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教学园地 11-06 0003 : 教学设想 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实施 一、温故知新 (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 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 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 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生:兄弟情深的苏轼。 师:还学过什么? 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 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生: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 师:高一时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词?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鉴赏的是宋词,重点是欣赏、吟咏声律之美,同时感受、品味词的意境。《定风波》作为作者表达自己人生体验,抒写自我人生理想的作品,能体现作者复杂的精神世界及其这一部分作品的特点,。 诵读指导——总体感知——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意境,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知人论世——把握作品的景与情,体会借景抒情、隐寓寄托、以小寓大的艺术特色——拓展阅读,了解苏轼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宋词有过接触,和一定的了解。通过学习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的作品《定风波》,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把握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洒脱旷达、逸怀浩气的风格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宋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情感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达有感情。 安排一课时。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名句赏析,感受词中作者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2)体会本词即景抒情、隐寓寄托、以小寓大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诵读指导——总体感知——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意境,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知人论世——把握作品的景 与情,体会借景抒情、隐寓寄托、以小寓大的艺术特色—— 拓展阅读,了解苏轼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2)诵读法 (3)赏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苏轼的词作,感受宋词延绵千年不朽的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播放《海神》,后导入: 人道宋代词坛上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柳永,有“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有叹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更有豪迈不输辛弃疾,幽怨缠绵胜巾帼,“十年生死,自难忘”忧思十数的载的苏轼。苏轼可可以说是宋代词坛上乃至文学史上一颗闪耀千载的明珠。 其散文《前、后赤壁赋》成就了长江边上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诗词流传千古,余香吟吟。他的字亦让多少世人竟相珍藏。苏轼可谓才化“赋比仙”。

定风波详细教案

定风波 一、本词导入。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suō)o)一蓑(í吟(yn)啸(xiàx同行(íng) 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 任烟雨\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莫听归去,\萧瑟处,回首\向来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平生。料峭\春风也无晴。风雨也无\\ 朗读指导 ----豁达点。,还应该读从容点,潇洒点,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何妨……平 生”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但要随意、朴 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以及小序,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3“乌台诗 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苏轼因 ,没有雨具,大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只有他独(不觉),而且。。。。。。家极为(狼狈):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小序中,词中。小序作用?“故”——他没躲雨。)深刻哲理。——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附高考题:分))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1(4(答案: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答案可在最后公布,以留 下悬念。)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完整版)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公开课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词。 2.赏析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拓展阅读,深入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互动探究法、拓展阅读法、写作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方案一: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林语堂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就是苏轼。 屡遭贬谪,一生历任八州,他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却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板书:《定风波》苏轼 方案二: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们会很积极活跃,背出苏轼的许多诗词、赋文,对他的评价也是丰富多彩: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才华;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多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伤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乐观; …… 师: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有魅力的人。千百年来,人们陶醉在他的才情里,更折服于他于困苦艰难中的旷达的人生智慧里。《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人生智慧。板书:《定风波》苏轼 二、反复诵读,读出“旷达”。 (一)学生自由读,学生点评,提出自己的诵读建议。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 写作背景: 《定风波》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被贬官在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在他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中去了。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司马光等人是有区别的。对新法,苏轼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为此,他遭到了旧党的排斥。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这首《定风波》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小序:交代了 时间:3月7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 人物:带雨伞的仆人同行者:我写作缘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个避雨场所。 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置之不理,表现出无所畏惧

“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 面对突如其来的雨,不但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 “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 “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了。” 3.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双关 任:镇定洒脱从容旷达 确实如此,苏轼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已经学会在挫折面前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总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定风波》优秀公开课教案

宣城市第十三中学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教学(案 ) 编号:0502 主备人:胡琼 辅备人:高一语文组 《定风波》 (总一课时) 【学习目标】 天 才 是 无 止 境 刻 苦 勤 奋 的 能 力 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 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自学指导】 提 前 预 习 会 让 你 效 率 更 高 1.典型字字音: 何妨( ) 吟啸( ) 蓑( ) 料峭( ) 萧瑟( ) 2.名句赏析: (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过程】 因 为 敢 于 行 动,所 以 登 上 了 更 高 处 一、引入: 1.导课 2.完成“自学指导”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 (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 (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 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 (如“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点拨: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班级: 姓名:

人教版必修四 第5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

《定风波》教案 【课程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对于高二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作内容;2、体会本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鉴赏词作的方法。提高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苏轼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了解作者 (1)、检查作业: 一千年前,曾有一人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是谁?他就是历经宦海沉浮,仍能笑傲江湖的旷世奇才苏轼。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我们学过很多首苏轼的诗词了,他就像邻家大叔一样时常微笑着与我们见面。那么,在你的眼中,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检查作业,一分钟演讲“苏轼,你是……”。自选一个角度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1分钟左右。

定风波优秀公开课教案

(总一课时) 【学习目标】天才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 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自学指导】提前预习会让你效率更高 1.典型字字音: 何妨()吟啸() 蓑()料峭()萧瑟() 2.名句赏析: (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过程】因为敢于行动,所以登上了更高处 一、引入: 1.导课 2.完成“自学指导”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 (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 (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 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 (如“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点拨: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

最新《定风波》优秀公开课教案

精品文档 《定风波》 (总一课时) 【学习目标】 天 才 是 无 止 境 刻 苦 勤 奋 的 能 力 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 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自学指导】 提 前 预 习 会 让 你 效 率 更 高 1.典型字字音: 何妨( ) 吟啸( ) 蓑( ) 料峭( ) 萧瑟( ) 2.名句赏析: (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过程】 因 为 敢 于 行 动,所 以 登 上 了 更 高 处 一、引入: 1.导课 2.完成“自学指导”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 (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 (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 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 (如“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点拨: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班级: 姓名:

最新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教学设想】: 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 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在学习中应 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然后让学生 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最后鉴 赏其深沉博大的思想是以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立体全面认识苏轼。 2、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体会 词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 3、体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豪迈的人生哲理。反观自我, 塑造健全人格,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 【教学重点】: 探究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

达坦然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儒、佛、道糅为一体的思想在本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鉴赏指导法 学法: 1、师生合作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录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分钟)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三月是春季中最美的一个月,我们习惯上叫“阳 春三月”。但是“天有不测风雨”,即使在如此美好的三月,在路上 偶尔也会碰到潇潇春雨,却没有伞,而且迎面还会吹来阵阵料峭春风。那么,你们面对春天突如其来的大雨时,你会怎么做呢? 是的,我们一般人几乎都会选择躲啊,跑啊这类的,近千年前的大文 豪苏轼也遇到了这样的场合,那他又是什么态度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苏轼的定风波吧! 一读(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4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