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李商隐

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李商隐

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李商隐
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李商隐

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

李商隐?

裴云龙

《红楼梦》第40回,林黛玉对贾宝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李商隐?之所以有这一问,多半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林黛玉应该喜欢李商隐。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喜欢沉浸于一己的情绪;李商隐创作过不少缠绵悱恻的诗篇,他的性格也是内敛惆怅的。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知音?要解答这个问题,恐怕还需更细致地考察,晚唐诗人李商隐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大体相似的诗风和性格背后,还有哪些更为具体的特质?

林黛玉如何看待作诗?《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林黛玉说:“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她列举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绝,再览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和鲍照诸家。林黛玉举出的诗人里,没有李商隐。

葬花吟彭连熙

林黛玉推崇的诗人都集中在盛、中唐以前,还包括多位魏晋南北朝诗人。因为自魏晋至唐代,特别是杜甫之后,各种诗歌体式已经完备,这一时期的诗歌文本对学习者更为有益。这段话还表明,林黛玉读诗写诗,最看重的不是“词句”而是“立意”、“意趣”真,情感真挚是她品诗作诗的基本原则;林黛玉欣赏的诗风多样,如王维的空灵、杜甫的沉郁、李白的爽朗,还有阮籍的精深、庾信的萧瑟、鲍照的忧愤等。李商隐的委婉缠绵则与林黛玉的喜好相去甚远。

我们不妨选择他们共同使用过的一个意象“菊”来做一番比较。李商隐的咏菊诗有两首,其一诗题为《菊》: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首联状菊花的色调,颔联引陶渊明、罗含两位隐逸高人之典,强调菊花象征的道德情操。颈联则情绪一转,由菊花的高洁转而写它的寂寞凄凉,道出这位“隐者”胸中的落寞。尾联借菊花自比,希望不仅做一个高标自持的“局外人”,还能进入“白玉堂”,哪怕成为菊花酒,盛在鹦鹉杯中被喝掉也好。

另一首《野菊》: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开篇点出野菊生长环境的压抑,“苦竹”与“椒坞”,虽有“微香”但已难禁孤独之泪。“已悲节物同寒雁”把生于寒秋看成是菊花的悲惨命运。抒情主人公形象自颈联介入,“细路独来”点明其与野菊同命相怜之苦,最后一句“不取霜栽近御筵”尽显怨愤压抑的情绪。这两首诗中,李商隐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

《红楼梦》第38回写到大观园众少女的菊花诗“创作竞赛”,林黛玉技压群芳,她的《咏菊》《问菊》《菊梦》包揽三甲。在大观园历次“创作竞赛”里,这个纪录是空前绝后的。说这三首菊花诗是林黛玉艺术水平最高的作品,当不为过。《咏菊》一诗,已有先声夺人之威: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题为《咏菊》,却通篇未见“菊”,只见“绕篱欹石”的诗人“我”,将自身与菊花风骨上的相契用一种浑然的方式点出。颈联两句,可看作《红楼梦》叙述者在卷首自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点化。最后一句提及“陶令”,却不是李商隐略带感伤的轻描淡写,而是“千古高风说到今”的豪壮与大气。

《问菊》一诗傲气更盛: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知晓“秋情”的只有菊花。颔联两句是《红楼梦》中名句,人们喜欢用它来概括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这一句包含了对菊花孤独性格的慰藉和体贴:谁能同冷傲的你作伴,一样是开花,何必这么迟?颈联进一步关切询问,“圃露庭霜”、“鸿归蛩病”,你如何捱过寂寞,有谁抚慰你的相思?尾联认同菊花孤高的品性,相信自己就是它举世无双的知音。

李商隐和林黛玉都写菊花的清高寂寞,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李商隐的抒情是内向的,认为菊花在寂寞中有悲苦和怨恨,迫切地想改变这种处境;而林黛玉的抒情却舒张大气,认为菊花以寂寞为代价的高洁是可贵的,她对这种寂寞始终抱以肯定和欣赏的态度,并没有恼恨和焦躁。这正好可以反映李商隐和林黛玉诗风的不同——李商隐的愁绪往往迂回婉转,在悲伤际遇里纠结;而林黛玉却喜欢将愁绪舒展放大、反复渲染。

我们还能从抒情方式上发现林黛玉和李商隐貌似相类之下的差别。李商隐的众多诗歌都有类似的思维模式——追忆。比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追忆的内容以及追忆过程本身都是充满苦涩的,李商隐反复品味这种苦涩,将惆怅的经历不断咀嚼、提炼,无意从中摆脱升华,诗中呈现之物象,也常由心象与记忆融合而成,并非实物确指,故而难于解读,“沧海明珠”、“蓝田玉烟”皆是此之属。

《红楼梦》第49回说,香菱跟林黛玉学诗以后,满嘴里念叨的都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李商隐的“隐僻”对于自学诗歌、社会阅历甚浅的大观园少女来说,确实有相当大的阅读难度。要求她们领悟、欣赏诗中意蕴,未免太过苛求,林黛玉也概莫能外。

林黛玉诗大多是对未来命运的展望,很少怅惘徘徊于往事,从未言及父母俱在时如何共享天伦,失去双亲时如何悲痛,也从未试图改变命运,她一直以一种近乎审美的态度预知、欣赏自己将要遭遇的不幸。

林黛玉不愿像李商隐那样在“惘然”中体验审美愉悦,宁愿以自我欣赏的态度直面惨淡未来。而且她极少从自己的爱情中取材,第34回在宝玉送来的手帕上题诗是唯一的一次。这固然缘于正统教育熏陶下的少女羞于在诗中表述“怀春之情”,但鉴于林黛玉偏于大气的诗境,也可知她并不屑于在爱情上耗费笔墨。

林黛玉和李商隐审美趣味与性格差异不小,但他们的相似并不容抹煞。林黛玉欣赏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原诗应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她悲伤缱绻之时,也曾对李商隐的哀愁产生心灵的认同与契合。但这种“契合”与感性的“喜欢”并不一定吻合。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苏轼的诗文赞颂有加,但他对苏轼本人始终排斥多于认同。我们读李商隐诗,为他的感伤所吸引,但容易沉湎于愁绪,难于排遣升华。这或许也是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诗的另一个原因所在。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09-30

李商隐无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翻译赏析无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东风:春风。无力:没有力量。残:凋谢。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但:只。改:指容颜变得憔悴。 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对方住处。 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为:替。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 相关阅读试习题及答案 一: (1)李商隐的《无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假如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

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决;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情世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外表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6)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自己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实固执,无私奉献。 7.读《无习题》(李商隐),完成1—2习题。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气氛。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⑴此诗解读有一个角度的问题:它是男主人公的临别赠言,还是女主人公别后的内心独白?两相比较,采用前一种角度似乎省力一些。 ⑵全诗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分两层: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和爱情的坚贞;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首联,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大意是,双方见面极为不易,刚见面又要分离,想到此后不知何时能够再见,更感到难舍难分;何况正值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凄气氛。 颔联,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组成这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以“丝”谐“思”,思者,情思之谓也;“到死丝方尽”,反言之,则不死不尽,犹言我对你的爱至死不变,对句写“泪”,这不单指别时的泪,也包括别后之泪,泪与思合,有思即有泪;“成灰”跟“到死”为对文,义同,亦不死则泪不干之意。这两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 颈联,这里是转而叙述对别后的设想。先说对方,“晓镜”,犹言早晨起来对镜梳妆;“愁”“改”二字说的是她此刻的感情状态,此刻她发愁的是别离日长会使自己变得衰老,表现她时刻在想念着男主人公。后说自己,也就是诗人本人,“吟诗”,其实是做诗怀念女主人公,“月光寒”不是专指深秋时的月光,而是泛指所有的月夜,因为“寒”写的是男主人公的心境──此刻,由于情人不在自己身边,他感到异常孤单,以致觉得月光也是寒冷的。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 尾联,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蓬山”,海中之仙山也,这里指女主人公居住之处;“青鸟”,原指住在瑶池的女仙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是借用──女主人公既在蓬山,自当有青鸟一样的信使。全联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见面,但总可以互通音问。这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结末的“看”(读kān),是“试试看”的意思,使全联的语气显得柔和、婉顺,而绵绵不绝的情思尽在其中。 ⑶这首诗的诗眼是“别时难”一语,它美就美在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以“丝”谐“思”。巧用比喻和谐音淋漓尽致地表现主人公相思之情。本义: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奉献精神。 ★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注释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一作:蓬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注释 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⑻应觉:设想之词。 ⑼月光寒:指夜渐深。 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⒀探看(kān):探望。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

无题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无题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李商隐的以《无题》最著名。这是两首恋情诗。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其中第一首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更是脍炙人口。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看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说是窥贵家姬妾之作,还有人说是追想京华游宴之作但羁宦思乐境也好,觊觎貌美女郎也罢,诗中所表达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皆然心态显是力透纸背,那些寻常或普通的意象,被有规律的置放在短短八句五十六字当中,表现了一种追寻的热切和悲哀的失落。 起联两句,交明时间和地点。叠言昨夜,更有追思不止的意思,同时给人上的审美享受。这七个字,表现了一种高寒旷远、清丽婉转之感,诗作展现的是一片静谧的星空,清风泠然而至,似乎从墨蓝色的天幕后吹来。再往深处看,诗人独独写到星辰和风这两个概念性意象,是简单的随性拈来,或是具有某种丰厚的内蕴和象征。星辰在古代不仅是星星的意思,中夜登高楼,忆我旧星辰(孟郊《感怀》),夜晚登上高楼思念往昔的美好,有岁月的意思;新欢继明烛,梁栋星辰飞(《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喻指辉煌的灯火;古人还称入朝为郎为上星辰。自然界的风有暖风、凉风、冷风、阴风等,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又有了风化、风度、风骨、黑风,甚至还暗合了

男女情爱之意。这样一来,仅开头这一句,就带出了无限的遐想和疑惑。 画楼西畔桂堂东,雕画的阁楼,以桂木为材的厅堂,极言其奢华绮丽。画楼为辅,桂堂是主,引画楼西为桂堂东穿针引线,隐然有一人影在内,诗人的眼光转向了桂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是不在桂堂内的,他身处的环境是星辰高挂的静谧幽深的夜空下。 后二句圆转溢辉,精工富丽,脍炙人口,是一组绝妙的对句,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写送钩覆射酒暖灯红之乐。送钩覆射两个游戏都是需要多人参加配合才能完成的,与前两联诗联系起来,前面还是星辰高挂,泠然清风的空旷夜幕,这里却人影憧憧,酒暖灯红。暖字和红字,一个形容春酒,一个形容蜡灯,充溢着恣荡欢笑,一派和谐象。前后对比,令人心生不安。林庚在《综述》中说:红是暖色,它是流动的,热闹的,所以近于复杂,颜色的暗示性在文艺上最富感染力,诗歌中的红色有时是反着说的,古有寥落古行宫,宫寂寞红(元稹《行宫》),斜拔玉钗灯影畔,别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红花后面有人寂寞,红焰影中只能与飞蛾作伴,枯索之况弥观,惋伤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古诗文翻译及评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古诗文翻译及评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

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注解】 [1]东风句:指相别时为幕春时节。 [2]丝:与思谐音。 [3]应觉:也是设想之词。 [4]月光寒:指夜渐深。 [5]蓬莱:蓬莱山,指仙境。 【评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知识点及常见试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知识点及常见试题导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诗,考生必须要有深刻的记忆,为了让考生更加清楚古文内容,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知识点以及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常见试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注解: 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⑻应觉:设想之词。 ⑼月光寒:指夜渐深。 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⒀探看(kān):探望。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常见试题及答案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___________ 答案: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 答案: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无题二首》李商隐唐诗赏析

《无题二首》李商隐唐诗赏析 《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无题二首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其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注释】 ⑴凤尾罗:凤文罗。《白帖》:“凤文、蝉翼,并罗名。” ⑵碧文圆顶:一种碧青色波纹圆顶百折罗帐。 ⑶扇裁月魄:班婕好《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扇裁即团扇;月魂:指月。羞难掩:乐府《团扇郎歌》:“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⑷金烬:灯盏或蜡烛残烬之美称。烛花烧完了,故暗。 ⑸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 ⑹斑骓:黑白杂毛的马。 ⑺西南:东川在西南。 ⑻莫愁:唐石城女子,善歌谣。 ⑼神女:宋玉《高唐赋序》称楚王游高唐梦见神女,神女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传说为天帝小女。 ⑽小姑:乐府《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⑾清狂:《汉书·昌邑王传》:“清狂不惠。”指不狂似狂。 【白话译文】 其一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 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

缝。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 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 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 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其二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独卧不眠,更觉静夜漫漫长长。楚王艳遇巫山神女,原是梦幻;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我是柔弱菱枝,偏遭风波摧残;我是铃芳桂叶,却无月露芳香。虽然深知沉溺相思,无益健康;我却痴情到底,落个终身清狂。 【赏析】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相见时难别亦难 送别诗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送别诗赏析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李林 上课初衷: 1、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积累了一些送别诗,但对这些送别诗的认识是散乱的,我想 对他们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其次学生对古诗的一般常识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想从意象入手,帮助学生去感受送别诗背后的文化以及大唐人的那种浪漫多情却又洒脱豪迈的情怀。 2、我想,每一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打上老师的个性化的烙印,可能是我自己有一种大唐情 结,一个孕育了那么多伟大诗人,产生了那么多优秀诗篇的时代,大唐的神韵,常常让我神往,又常常让我觉得失落,我想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能关照到现实,反观自我,去领悟别样的人性之美! 学情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常识的积累,对简单的古诗可以通过意象分析,借助想象和朗诵去把握情感。学生有一定的送别诗的积累,但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尤其是对于送别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却不甚了解,对于送别诗了解是支离破碎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送别诗的几种常见意象。 2、能够从意象的角度去鉴赏一首送别诗 3、对古代的送别文化和唐人情怀有初步的了解。 方法与过程:1、通过分析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去体验送别诗的情感。 2、通过送别诗的意象分析,去了解唐人的送别文化,从而感受唐人情怀。 3、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进行深度思考,感受唐人的神韵,反观自我。 情感与态度:在送别诗的赏析中感受大唐人多情、浪漫、又洒脱豪迈,积极入世的情怀的一种人性之美,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方法设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的分析,去感受送别文化,去体验大唐人的情怀和精神风貌,再到反观自我的现实关照。 1、通过想象,绘画、朗诵,合作探究和音乐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送别诗的情感和送别文化。 2、通过唤起学生对已经背过的送别诗的基础之上,拓展一两首新诗,让学生去品味,从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 3、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在唐人的美好情怀中,反观自我,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课堂效果设想: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参与课堂讨论。 2、课堂从板书到语言,到学生问答,都充满着一种诗意,笼罩一种浓浓的离情别绪。 3、使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大唐人情怀产生一种向往之情。 课前准备:教案,课件,背景音乐视频《阳关三叠》,学生准备一张画纸,课外阅读作品《大唐柳色》的复印资料 教学步骤: 导入:课件(ppt1)自动播放一组送别情景的图片。同时旁白: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

李商隐《无题二首》

李商隐《无题二首》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两首七律无题,内容都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

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象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

最新-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及赏析 精品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及赏析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下面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注释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ā探望。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古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翻译赏析

古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翻译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古诗如下: 第一首: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前言】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原文】 许。 【注释】 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

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⑻应觉:设想之词。 ⑼月光寒:指夜渐深。 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⒀探看(ān):探望。 【翻译】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赏析】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④。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⑤。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①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 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 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②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③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由角端直通大脑,感应异常灵敏,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④送钩,古代宴席间的游戏,又称藏钩,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亦宴席间的游戏,将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聚会感言)

相见时难别亦难 人生就是一场漂泊,与谁相遇都是缘,在这充满喜悦,充满忧伤,充满坎坷,充满希冀的人生旅途中,幸运的是让我遇到了你们。是你们给我平淡的生活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题记岁月是无情的,仔细想来,岁月这把尖刀似乎把十六年前的热情与渴望。都磨平在繁忙的工作,家庭的琐事之中,那种默然,那种无奈只有经历了之后才觉得什么是淡然。只是偶尔在百无聊赖中,才会有某人,某事。涌上心头。然后又随着生活的节奏转而烟消云散。所以,我说那时太年轻,那时太幼稚。所有的一切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包括那份相处了四年的同学情。因为太多的声音十二年未曾聆听;太多的面孔十二年未曾谋面。于是,太多时候,记忆变得模糊。我成了时间流逝时丢下的一颗流沙。任其打磨,然后被搁浅在记忆的沙滩。 那一天,经历了忐忑。不安。惶恐与期待。我们如期赴约。就在那一天,就在那一刻,我所有的疑惑与担忧都烟消云散。因为我看到了大家久违的笑脸,听到了大家真挚的问候。 于是我感受到大家都没有改变,那种不自然在瞬间便消失了。记忆,记忆,又引领我回到了十六年前,那里有我太多的欢笑,有我太多的泪水。有我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遗憾。。。。。。 忘不了“丁香阁”里我们无忧无虑的欢笑,也曾把饭打回来大伙分着吃,也曾因为晾衣服弄湿地面得到大家的训斥,也曾睡到半夜从上铺掉下来的惊险,也曾熄了灯东南西北的闲聊。。。。。。

忘不了大食堂里每周举行的舞会,也曾虚心的苦学新舞步;也曾落落大方 的轻盈舞池;也曾扮了男生大跳探戈;也曾跳到脚趾出了血泡。。。。。。 忘不了轻松愉悦的课堂:也曾课上传个纸条,也曾课下哼唱;也曾上课用 书挡住了脸呼呼大睡,也曾为了学校联检,我们苦读英语。。。。。 忘不了生病期间大家的照顾,忘不了一起到后山跑步锻炼的情景。忘不了 自习课上姐妹间的促膝长谈;忘不了元旦我们一起包的饺子;忘不了医务室一 人打针十人陪护的情景;忘不了回家的姐妹带回的美食大家一起分享;忘不了 失意时那真诚的安慰;忘不了。。。。。。 怎么能忘记,叫我怎么能忘记,人的一生中有多少个值得回忆的四年,更 何况那是我们青年时代最真最纯最诚的流露!那是我们青春起飞的地方,那是 我们的梦开始飞翔的地方,那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十六年的记忆,如今重又拾起,时间没有改变什么,只是徒增了它的厚重, 也让我通过这样的相聚知道了这份情感的重要。朋友,无论时空怎样转变,无 论容颜怎样改变。我会在同一片蓝天下守候我们不变的承诺。说一声再见。道 一声珍重,朋友,我们还会再见。。。。。。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就让我今生无数 次的守望,换来来世的相知相遇。 ---------后记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介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30首。这首诗是李商隐大约十五六岁时在玉阳山学道所创,是一首以女性的口吻抒写恋情,表达了作者与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爱情,也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就是出自《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 【原文】 无题 作者: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应觉:是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 6、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7、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8、东风:春风。 9、残:凋零。 10、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11、镜:照镜,用作动词。 12、但:只。 【翻译】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妻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袭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有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赏析】

唐诗赏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本文的《无题二首·其一》是其中的第一首。重抒写了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李商隐诗词《无题》的诗意赏析

李商隐诗词《无题》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无题,晚唐诗人李商隐作品。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

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鉴赏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鉴赏 教学目标: 1.诵读讨论,初步掌握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 2.师生探讨,辩证看待在初中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件事。 3.竞答辨别,复习巩固送别诗名句。 重点难点: 重点:讨论《无题》,分析归纳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 难点:辩证看待在初中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十首诗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教材排序按照诗词作者的生活年代的先后,没有必然合理的逻辑性。因为是课外古诗词背诵,我只抓住重点句子和赏析方法来教学。而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朦胧婉曲的无题诗,赏析方法就更难把握,因此,我把它单独讲解。其他九首则合并分析内容、情感和名句。这样更有重点,更有利于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承上启下,既有初步的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又还没有有意识地归纳掌握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诵读诗文、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等。“通过分析一首朦胧婉曲的古诗来初步掌握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意识,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九年级自主探究学习古诗词开启一扇窗。教学方法: 音乐激趣法:通过与诗题有关的背景音乐播放和教师亲身吟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 诵读教学法:通过名家范读、老师指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诗,感受诗歌内容和情感; 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初步明确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竞答演讲法:通过竞答,学会辩证看待在初中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件事,辨别送别诗。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向学生提出预习内容的要求。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料以及作品创作背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料和送别诗名句,结合注释理解《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前播放王维倩演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使《无题》诗的离愁别绪、情 致缠绵回荡教室每个角落,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诗的欲望。 2、导入课题: 学生边听,教师边问:“这首歌是由谁写的哪首诗改编来的?”(学生答后教师明确课题,随后念出并显示课题和学习目标。把情景和课题融合,迅速入题。)对,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诵读讨论,初步掌握赏析中国古诗的方法。 .师生探讨,辩证看待在初中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件事。 .竞答辨别,复习巩固送别诗名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