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用

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用

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用
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用

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用

专业:13环境设计姓名:名冲班级:环境设计2班学号:13104167

摘要:21世纪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物价上涨给人们带来很多烦恼,国民综合素质下降,城乡经济水平的停滞不前,政治与经济诸多方面没有完善,中国需要加强在国际中经济秩序提高。

关键词:中国社会经济形势,政治与经济,中国当前政治经济情况

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

1世界经济体制壁垒逐步明确。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经济管制的放松管制,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下降,就形成了“无国界的市场”。

2科技继续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与传统的“起源”和“消费”已经失去了意义,商品、服务的地域界限,资金流和信息流将比过去更有效。

3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借助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跨国企业建立了生产基地和销售办事处遍布全球,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建立,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主张经济政策

在80年代中期,中国明确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它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有效的,它反映了新的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

新的国际秩序主要是两个方面: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如下:所有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所有国家都有权采取它的资源和发展的有效控制;所有的国家都有权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和重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提供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使货物的主要领域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贸易、金融、债务、货币、金融等。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包括: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并讨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解决方案;根据自己的国情,国家的权利,他们的社会自主选择,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国家边界的不可侵犯的国家之间的争端的原则;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在国际关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相互补充,相互密切联系。

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使其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有效控制。中国政府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看法,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持。因为它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秩序。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避免经济全球化只能导致更大程度的落后。要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避免其弊端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自第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家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情况下,世界多极化趋势也在发展中。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谋求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今天,我们拥有物质和财富的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人们对生活的和平与幸福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为世界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根本动力.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的发展并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得到改变,南北贫富差距和“数字鸿沟”日益扩大,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并没有

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要。

多年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继续上诉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主张各国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共同发展,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之间的差异;文化应该互相学习,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新的安全观的相互信任,互利,平等合作,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使用武力或威胁对力;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都渴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早在1988,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这种新秩序是结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霸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经得起考验,它可以为不同国家服务,为不同国家的发达程度服务,为隔壁邻居服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是时代的要求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新时代呼唤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全球化需要协调和相应的信息合作;“地球村”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新世纪的协定。虽然打破了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将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多极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和现实是,在国际关系中,无论是什么阵营、团体、家庭等所有的盟友在社会系统或接近前面的划分价值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和不切实际的。只有普遍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才能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秩序。毫无疑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可以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促进人类进步。因此,它已被提出,受到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共鸣的热烈欢迎。那么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

(2)对外贸易的扩大。

(3)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4)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有利于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完善,缩短时间从二元经济转型的现代化,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国资本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区域和良好的经济发展项目,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高回报,将导致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中国的外贸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和大量的特色资源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对生态环境和宝贵的矿产资源消费的牺牲,沉重的代价。

(3)外资垄断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本优势,极大地影响了国家产业和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50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应该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1建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

2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系。

4研究和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5要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6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迎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愿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作创造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新世界,去创造一个持久和平和普遍繁荣的新世界。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江西中医药大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姓名杨娟 学号 201301018023 班级 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班 2014年12月 30 日

浅谈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各国逐渐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矛盾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社会。世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是国际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础;世界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体现,最终现实国际社会的基本风貌。当今社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摩擦、竞争、对抗等,并寻求合作的基础和解决的办法。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分化与组合是经常发生的。在新的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政治、经济新秩序。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与发展公正合理 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外部环境。国际秩序是以特定的国际格局为基础的。国际格局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世界上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具有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特点。现有的国际秩序,即旧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是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世界格局想适应的,其基本特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种旧的国际政治秩序严重危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安全。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极端不公正、不合理,随着两级格局中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强权政治。强权政治是19世纪开始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国际社会是由一个由狼群组成的世界,个个都蓄意损害他人以谋取自己的利益;国际政治是一个无休止的以实力为基础的权利斗争,任何国家的行为都是为了保持或谋取权力;在国际社会中,要么支配别人,要么受制于人,国际冲突的唯一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复习资料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被通过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C ) 2.国务院组成人员中,除总理外,其他人员的提名权属于 A.全国人大主席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总理 D.国家主席(C ) 3.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其派出机关的是 A.县、自治县人民政府 B.市辖区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D.乡、民族乡人民政府( A ) 4.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可以制定 A.法律 B.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 D.地方性法规(B ) 5.我国各省设置的人民法院称为 A.最高人民法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中级人民法院 D.基层人民法院(B ) 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二年(C ) 7.邓小手指出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符合 A.马克思主义观点 B.精兵简政原则 C.市场经济要求 D.中国实际(D ) 8.1953年2月通过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的是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政务院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 ) 9.乡镇每届政府任期是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二年( A ) 10.我国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主要标志是(C ) 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民族区域自治 D.基层民主 11.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A.中央委员会 B.中央政治局 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D.中央书记处(B ) 12.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法规的前提是 A.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B.本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10名代表提议 C.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D.本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名代表联名提议(C ) 13.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渊源于

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

佳木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考试卷 专业班级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科目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 班级学号姓名 ……………………………………………………………………………………………………………………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A.1967年B.1989年C.1995年 D .1945年 2.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A.超国家一体化组织 B .关税同盟C.自由贸易区D.地区经济论坛 3.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清算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 4.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核心是() A.西方国家的发展B.发达国家的发展C..北方国家的发展D..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5.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著名原则是() A.和平共处B.求同存异C.不干涉内政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6.七十七国集团的活动方式是() A..在联合国大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B.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C..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召开会议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D.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7.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 A.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与冲突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计优势不断扩大D.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 8.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始于() A.马来西亚B.印度尼西亚洲C.泰国D.菲律宾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 “亲东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10.俄罗斯.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建立的政体形式是() A.总统制B.议会制C.集权制D.君主立宪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1.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点在() A .争夺人才B.发展核武器 C .维护经济安全D.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 E.进行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 1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E.贸易自由化取代了贸易保护主义 13.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 A.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B.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C.“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D.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E.循序渐进的原则立场 14.下列选项中,反映冷战后南北关系新变化的有() A.南北关系中政治问题日益突出B.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新问题 C.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日趋一致D.区域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已经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知识目标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霸权主义及强权政治的含义。 (3)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4)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中国政府提出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2、能力目标 列举国际时事,能够认识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各种“国际新秩序”能够辨真伪。能够深刻领会我国对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3、情感目标 新世纪的建设者应该对中国的命运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2)不同的国家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有何区别? 创设情境,导入 (1)[典例点评]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他希望在新世纪初的美国人都能实现“美国梦”,能确保美国在一个和平、自由和繁荣的世界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他为“美国梦”作了清楚的注释: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要抓住这个机会去建立起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使21世纪成为由美国主导和支配的“美国世纪”。上述材料说明(D) A、世界已由美苏两极演变成为美国一极 B、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地位提高,实力大增 C、世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严重的障碍 解析: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被打破,第三世界国家崛起,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可见,A项观点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C项观点错误,均不能入选。美国所谓“领导世界”,实现“美国梦”,使21世纪成为由美国主导和支配的“美国世纪”,充分暴露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图谋。 新闻分析:美国退出《反导条约》 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布什的这项决定将在1个月后正式生效。《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核心是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对方的核威慑,即所谓的“核恐怖平衡”,避免核战争。这一条约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此举将破坏全球战略稳定,并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①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②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当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最主要原因。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板书)

高三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知识点

“建立国际新秩序、当代国际竞争”知识点及练习 一、知识点 1.__________________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_______是其核心思想,_____________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_________。 2.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并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每个国家来说,这是维系其_______________的外部条件。我国主张在____________基础上建立________________。 3.世界格局的二极化已被彻底打破,世界出现了若干个__________。 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较量。 二、课堂练习 1.“近来国际关系出现了单极趋势,单极世界模式以及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单一模式越来越明显,损害独立国家主权的行为也越来越嚣张。”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开始发生变化B.多极化趋势开始逆转 C.阻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因素开始出现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需努力 2.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但是,全球大大小小的冲突仍然层出不穷,世界仍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某些地区的恐怖组织活动猖獗B.某些地区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 C.某些国家一贯采取军事对抗D.某些国家坚持冷战思维,推行强权政治 3.国际舆论认为,恐怖主义是世界范围内南北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生成的毒瘤,为此,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就必须() ①彻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缩小南北差距和贫富差距②采取强大的军事措施,彻底消灭恐怖分子③壮大美、英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力量,确保它们在国际上的绝对优势④公正合理地解决地区矛盾和冲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②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③避开全球化趋势,保护民族经济④与发达国家结盟,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综合国力竞争应抓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个核心。回答5-7题 5.从政治上看,是因为() A.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B.各国综合国力都在增强C.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一D.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6.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忽视 C.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7.从经济上看,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D.国有企业要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 8.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日平均生活消费不足1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会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有14%和18%。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 A.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落后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剧了国际竞争D.联合国对各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不够. 9.我国代表团与35个国家谈判,终于就加入WTO达成协议,这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国家这几年发展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这说明() A.提高综合国力必须首先提高经济实力 B.国家之间有共同利益是协议达成的基础 C.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地位 D.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10.2002年4月12日,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在中国海南省的博鳌开幕,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近2000人出席年会。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年会以“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为产题,鲜明体现了论坛立足于亚洲、面向世界、共商发展的创办宗旨,充分反映了亚洲国家加强对话、互利合作、促进繁荣的共同愿望。 运用正常常识的知识回答,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员加强合作的必然性。

2018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电大复习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C. 工农联盟) 3.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D. 《选举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5.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全国人大)。6.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7.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中央委员会)。8.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18岁以上)。 11.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D. 邦联制)。 12.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13.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C. 主权在民)。 14.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政治体制)。 16.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C.人民民主专政)。 17.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8.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C.民定宪法)。 19.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A.全国人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共制定了(D.五部宪法)。 21.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单一制)。 22.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B.公民)。 23.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的是(C.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是(A.人民代表大会)。 25.负责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 作的主要是(B.全国人大常委会)。 26.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 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B.大会主席 团)提名。 27.按照修宪通常的程序,首先提出修宪 建议的是(B.中共中央)。 28.我国拥有最高的监督权的机构是(B. 全国人大)。 29.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 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 是(A.县级以上代表) 30.凡直接选举产生的县、自治县、不设 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 代表大会,每届任期(B.三年)。 3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民 主集中制)。 3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 每届任期(D.五年)。 3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需 具备党龄(A.5年以上)。 34.除中共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 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35.中国最大的参政党是:( C. 中国民 主同盟) 36.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 的民主党派是( D.中国致公党) 37.宪政的前提是(B民主) 38.从我国的立法实践看,除了宪法和少 量的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以外, 大量的法律的制定者是( C.全国人大常 委会) 39.我国的宪法解释属于( D. 专门机 关解释制) 40.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是省、自治区、 直辖市,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 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 C.人大及其常 委会) 41. 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 席候选人名单的是(B. 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主席团) 42.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 (C. 45周岁) 43.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连任不得超过 (A. 不得超过10年) 44.国家主席第二顺位补缺候选人是(B. 全国人大委员长)。 45.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的是(A. 国家主席)。 46.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 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D. 国家主 席)。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D. 1954年)。 4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B.国务院)。 49.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 限为(B.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5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 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 的是(C. 全国人大常委会)。 5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D. 不定期召 开)。 5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B. 国 务院直属机构)。 53.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 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 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 的,应当由(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4.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所 编制和汇编的本级年度总预算草案,经本 级政府审定后,报财政部的时间是(B. 下 一年1月10日前) 55.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D. 五级) 56.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 国城市的主体是(C.地级市) 57.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 本成形于(C. 元代) 58.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D.15个) 59.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最 早设立的则是(D. 内蒙古自治区)。 60.自治州主要是设立在省行政区域内的 民族自治地方。目前设有自治州的省有7 个,其中设立自治州最多的省是(B. 四 川) 61.自治县(旗)可以设立在一般行政地 方,也可以设立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 治县最多的省是(C. 云南) 62.我国政府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其中地级市、行署一般有(C. 40-50个左 右) 63.目前全国被正式确认并予以公布的少 数民族有(C. 55个) 6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其居住的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解答:正确。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经济协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各地区经济联成一个整体。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受到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追求的经济目标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世界经济中运用国家权力来保护和扩展各自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协调来消除经济全球化客观趋势和民族国家壁垒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出面进行,也可以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协商进行,如两国或数国之间不定期的贸易谈判、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的会晤协商制度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各国政府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外贸政策,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2)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虽然导致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必然性,但没有保证协调结果的平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协调机制趋于完善,形式趋于多样化。而国际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际经济协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涉及国家间根本利益的对立,任何国家都不会做出妥协或让步,还有可能引发冲突。现存的各个经济集团之间多少具有一些排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带来困难。而且,国际经济协调仍然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其基础仍然是国家实力,主权国家仍然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参与协调的,最终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些国际经济组织,长期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的活动和规则往往更多反映西方大国意志,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短期或局部看,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引起南北矛盾激化,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2.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立、发展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答:正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难以捍卫其“信息边疆”。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和促使政府倒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的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方面依附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在区域集团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政治考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两级格局解体 1、国际经济格局 国际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二、世界多极化 1、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原因 ①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②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2、当今国际格局的特征主要表现 ①多种战略力量共同主导世界事务,国际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趋势 ②各个行为主体更加注重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分歧 ③在国际竞争中,军事作用下降,经济、科技作用突出,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三、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②两级格局的结束,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③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④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⑤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①生产国际化②产品国际化③投资金融国际化④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⑤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②网络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四、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 1、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内容 (1)经济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内容 (2)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 (3)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4)军事力量仍然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威慑性的手段 (5)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 (6)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 2、综合国力竞争的特点 ①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 ②网络功能质的变化将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资源 ③联合争强、集团取胜的“航母式”竞争,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④当前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的“创新战” ⑤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可能出现富国愈来愈富、穷国愈来愈穷的趋势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重点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第三世界兴起以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到80年代,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亚非会议是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会议挫败了帝国主义进行分裂的企图,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体现了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50年代中,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举行会议,提出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举行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25个国家参加。到1986年,不结盟运动已成为拥有101个成员国、17亿多人口,地跨亚、非、拉美和欧洲四大洲的一支重要力量。 亚、非、拉美许多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实现工业化,它们不得不输出农产品、原料等,以便积累资金,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原料等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通过这种办法,来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资本输出进行残酷剥削,这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从1951年到1973年间,发展中国家在同发达国家的不平等贸易中,损失了1300多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1988年达1.3万亿美元。从1980年以来,它们每年支付的利息,高达600至700亿美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第三世界有30多个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四、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 1.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政治制度? 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2分)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2分)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2分)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2分)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2分)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第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2分)第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4.何谓“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实行法治。(4分)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分) 依法治国突出表现在依法行政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必须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分)。

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用

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用 专业:13环境设计姓名:名冲班级:环境设计2班学号:13104167 摘要:21世纪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物价上涨给人们带来很多烦恼,国民综合素质下降,城乡经济水平的停滞不前,政治与经济诸多方面没有完善,中国需要加强在国际中经济秩序提高。 关键词:中国社会经济形势,政治与经济,中国当前政治经济情况 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 1世界经济体制壁垒逐步明确。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经济管制的放松管制,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下降,就形成了“无国界的市场”。 2科技继续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与传统的“起源”和“消费”已经失去了意义,商品、服务的地域界限,资金流和信息流将比过去更有效。 3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借助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跨国企业建立了生产基地和销售办事处遍布全球,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建立,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主张经济政策 在80年代中期,中国明确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它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有效的,它反映了新的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 新的国际秩序主要是两个方面: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如下:所有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所有国家都有权采取它的资源和发展的有效控制;所有的国家都有权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和重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提供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使货物的主要领域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贸易、金融、债务、货币、金融等。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包括: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并讨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解决方案;根据自己的国情,国家的权利,他们的社会自主选择,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国家边界的不可侵犯的国家之间的争端的原则;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在国际关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相互补充,相互密切联系。 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使其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有效控制。中国政府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看法,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持。因为它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秩序。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避免经济全球化只能导致更大程度的落后。要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避免其弊端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自第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家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情况下,世界多极化趋势也在发展中。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谋求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今天,我们拥有物质和财富的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人们对生活的和平与幸福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为世界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根本动力.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的发展并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得到改变,南北贫富差距和“数字鸿沟”日益扩大,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并没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全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2.雅尔塔体制:指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3.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多级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4.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它由两部分构成,即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和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 二、思考题: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P1)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 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P14)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P25) 5、怎样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其发展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多极世界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中心力量的经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协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2个附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维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系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广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国家,发展起步晚;历史上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压迫和剥削;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无论在经济贸易上还是政治军事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5、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指一些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些政治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随着这些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根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世界政治格局可分为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四种形式。 6、休克疗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为解决玻利维亚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一套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并广泛应用于东欧中亚一些国家,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稳定化为必要条件。由于这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把它称为“休克疗法”。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现代中国的政治 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 2、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 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 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 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 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 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 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 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 藏自治区(1965年)。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二)、教训: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