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健康心理学详细脉络重点(1~6章详述)

健康心理学详细脉络重点(1~6章详述)

健康心理学详细脉络重点(1~6章详述)
健康心理学详细脉络重点(1~6章详述)

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

第一节什么是健康

二.健康的内容

“健康三维”概念即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了全面健康观的框架体系。

三.健康的结构

(一)健康-疾病统一体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它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二)健康中的身心关系

一般健康连续体是一种单维双极结构,通常透露着一层意思: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更高水平的追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应该是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的两个维度

四.健康的测量

(一)健康水平的一般评价标准

1.群体健康的评价标准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群体健康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看四项指标:即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及死亡率的综合情况

2.个体健康的评价标准

评价个体健康主要是看个人身体各主要系统、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如何等;主要可以通过自我报告及医生经验判断、仪器检查等手段进行测量

(二)生活质量及其评价

生活质量评价的应用,使健康测量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一些正向健康指标。它不仅仅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而且将人作为社会的人来对待,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状况,并能从正性和负性两个方面表现健康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三)健康成分测量的新框架ICF

ICF是对健康成分进行测量的新框架。使用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健康状况和背景性因素(即环境和个人因素)间交互作用和复杂联系的结果。它从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角度出发,将残疾性作为一种社会性问题,因此,对残疾问题的管理要求有社会行动,要求改善环境以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节关于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

二.希波克拉底的贡献:疾病的物质理论

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他对疾病的一些论述,使人们摆脱了神秘主义的魔法理论,从物质化的角度来理解疾病

(一)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

1.对癫痫的物质化解释

2.瘴气理论

(二)体液学说

关于疾病和治疗的整体理论,是疾病最早的系统性理论,是疾病的物质理论,是经验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体现

疾病的“自然哲学阶段”

三.中世纪:医疗实践宗教化

四.文艺复兴至今:医学的生物化

五.疾病研究的新模式:生物心理学研究

贡献:利用疫苗征服了许多感染性疾病;发明抗生素,对抗细菌性感染;对于基因图谱的研究,更是希望从根本上预防和干预各种遗传性的疾病

不足:简单地认为个体只要没有细胞损害或生理病理改变就是健康,只考虑生物学上的变化;关心的只是病痛而非真正的健康,关心延长生命的数量而非提升质量;强调治疗而非预防保健

【21世纪的医学的新走向(8)】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病人为中心发展;等等。这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健康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界定

二.健康心理学的目标

(一)科学研究特定疾病的病因或缘起,及它们的病因学

(二)增进健康

(三)防治疾病

(四)促进公众健康政策,改善健康保障体系

三.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及分析

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并用此消除消极的行为,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四.健康心理学者的主要工作范畴

(一)研究

1.识别影响健康维护或增加疾病危险的心理过程

2.有关健康心理学的教育和干预角色问题

3.对于预、治疗的直接评估问题

(二)教学

1.在各类医学、护理和公共卫生学校的教室中

2.在各种社区保健机构

3.深入政府机构,为政府进行有关卫生保健方面的决策提供信息

(三)应用

1.直接的干预服务

2.间接的咨询服务

五.健康心理学的未来

第二节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一.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亡”

对非正常死亡的关注,突出了心理社会因素,特别是生活方式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预防为主,尤其是防止年轻人死亡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制定

二.从“治疗”到“预防”,从“疾病”到“健康”

(一)三级预防

3.三级预防

限制症状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防止复发,减少某一疾病的残留影响

(二)妨碍预防的因素

1.主观方面

①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

②情绪上的防御性、低效能感和无奈(讳疾忌医)

③行为上的放任、功利性和惰性

2.客观方面

①医疗体系不完善

②社会团体的利益牵制

③公众意识和公共设施的缺位

(一)BPS模式的内涵

“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解释,还包括了解病人、病人所处的环境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即它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生理机制,而且还要考虑人自身所形成的内环境和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依赖的外环境

(二)BPS模式的意义

标志着医学领域开始将注意力从“疾病”转向“病人”,开始把人看成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完整统一体

1.提高了健康的标准

2.改变了医患关系

3.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

4.拓展了治疗方式

(三)BPS模式中三因素的互动机制

(四)BPS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1.患者评价表PEG

2.整体健康模式——有关健康服务的新范式

四.毕生发展的观点

1.不同年龄的疾病谱和死亡谱是不同的

2.不同年龄对相同疾病的耐受力和恢复力不同

3.不同年龄的预防目标和干预重点不同

4.不同年龄对疾病的认知与态度不同

第三节健康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一.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着重探讨心身疾病的心理学机制及心理干预方法;而健康心理学着重于探讨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二.行为医学

行为医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侧重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病人,着重探讨疾病的防治问题;而健康心理学把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为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对象更多的是健康的人,更侧重于应用心理科学方法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三.临床心理学

二者均属于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基础相同,从事的工作部分重叠。但临床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更关注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更侧重三级预防,主要在医院的精神科;而健康心理学侧重于健康人群和躯体疾病病人,主要集中在身体的完满或疾病,关注“治于未病”,应该是所有医生、护士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五.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就是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身

第四节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二.流行病学方法

(一)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变量

1.死亡率:是一段时期内人口中的死亡比率

2.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3.罹患率:同发病率一样测量新发病例,但常用于较小范围或短期内的流行

4.流行率:现患率或患病率,是指某一时期内某种疾病存在的数量与同期观察人口数的比

5.相对危险RR:是对某一标记特征与疾病的联系的测量,是具有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的发

病率与不具有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的发病率的比例。RR=疾病在暴露组的发生率/疾病在非暴露组的发生率

1.现况研究(描述性)

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称为横断面调查或患病率调查

2.生态学研究(描述性)

也称对比调查研究,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分为生态比较研究和生态趋势研究

3.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现在确诊的、患有拟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选择不患有该病但与病例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等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

4.队列研究

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观察一定的时间,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情况,计算并计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又译为定群研究,也称随访研究或发病率研究

5.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在已知某疾病的流行过程、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用数学表达式定量地阐述流行过程的特征,并以实际的流行过程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建立了流行过程的理论,并促进流行机制和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健康心理学在中国

一.中国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

(一)个性与健康

(二)情绪与健康

(三)生活方式与健康

顺应天地,节制有度,动静适宜

(五)整体观念

1.人体本身的统一性

2.天人合一

二.中国健康心理学现状

中国的健康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个性、情绪、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健康心理学思想在古代哲学家的论述及历代医学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体现。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的健康心理学才刚刚起步

第三章健康行为、健康促进、健康管理

第一节行为与健康

一.相关概念

(二)健康习惯

健康习惯是与健康行为有关的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常常下意识地自动表现出来

(四)危险行为

危险行为是与健康行为相对的,是有损于当前或未来健康的行为

二.健康行为的意义

1.可降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死亡率

2.能起到延缓死亡时间的作用,因此可以提高个人寿命和人口的平均寿命

3.可以推迟慢性疾病所致的并发症

4.成功的行为矫治可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发生,从而缩减大量用于健康和行为方面

的费用

三.健康行为的相关理论

(二)健康信念模式

人们是否进行预防疾病的行为,直接取决于他们所做的两个判断:一个是评估自己对特定健康问题所感受到的威胁;另一个则是对采取预防行动的好处和障碍进行衡量

(三)计划行为理论

关于某种特定行为的态度、关于行为的主观标准和行为控制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行为意图,并且最终促成了行为改变

(四)原型/意愿理论

引入两个新的结构:行为意愿BW和原型

对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健康行为往往是对社会情境所作的反应,在一个有不健康行为的群体中,“你想要做什么”比“你计划做什么”能更准确地描述一个年轻人所处的困境,并预测其随后的行为

(五)社会整合理论

突出了家庭的作用

婚姻和做父母是目的在于将个体综合进社会并且提供意义感、目标以及社会义务的社会关系(六)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模型

有目的的行为改变要经历五个不同阶段:

1.无意图期

2.意图期

3.准备期

4.行动期

5.维持期

(七)预防采纳的过程模型

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在健康增进的阶段间取得进展

人们采纳预防性健康行为的过程中,会经历7个不连续的阶段:

1.忽视

2.乐观偏向

3.卷入

4.无改变

5.想要改变

6.践行

7.维持

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基本概念

(一)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和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

核心是“知信行”

很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强调行为的改变(与卫生宣传的区别)

(二)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是把个人选择和社会对健康的责任综合起来,以创造更健康的未来的一种人和环境之间的调节策略

为了过更健康的生活,对象是健康的人,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较积极(与疾病预防的区别,去除危险因子,较消极)

二.健康促进的策略

(一)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二)创造支持的环境

(三)加强社区的行动

(四)发展个人技能

(五)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三.健康促进的场所

(一)健康促进学校

(二)健康促进社区

(三)健康促进医院

四.健康促进模式HPM

健康促进模式,是原因模式和健康策略,包含三组共十个类别的健康促进行为决定因素:

1. 个人特征及经验

2. 特定行为认知及情感

3. 行为结果

(一)健康促进规划设计的阶段和步骤

PROCEDE-PROCEED模式可分两个阶段:

1. 诊断期或需求评估期

2. 执行期

具体而言,分九个基本步骤

1. 社会诊断

2. 流行病学诊断

3. 行为与环境诊断

4. 教育与组织诊断

5. 管理与政策诊断

6. 过程评价

7. 近期效果评价

8. 中期效果评价

9. 远期效果评价

(二)健康促进规划设计的程序

1. 社区需求的评估(相当于步骤1、2)

①社区诊断(找出需要和问题)

②流行病学诊断(找出重点和原因)

2. 确定优先项目(相当于步骤3)

3. 确定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相当于步骤3、4)

4. 教育策略和干预规划的制定(相当于步骤4、5)

围绕影响健康行为的三类因素来考虑:

①倾向因素(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

②促成因素(技术和资源)

③强化因素(奖励或惩罚,与个体行为有直接影响的人)

六.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我国城市健康教育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

目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第三节健康管理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

二.健康管理的过程及内容

(一)收集个人健康信息——健康管理的基础

(二)评价个人健康与疾病危险性——健康管理的核心

(三)实施个人健康计划及健康改善的指导——健康管理的目的

三.健康管理的应用和收益

(一)在医疗保险领域的应用

(二)面向个人或组织成员的服务

四.美国健康管理的类型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服务

5.残疾管理

6.综合人群的健康管理

五.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第四章饮食与健康

第一节健康的与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一.营养学的目标

三大营养要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质量比过去有所提高,其中动物性、奶类食物及油脂类的摄入量均有增加。但膳食中奶类、豆类摄入量仍然偏低。城市居民膳食中谷类食物、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出现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有营养摄入失衡现象

二.合理的饮食建议

食物金字塔:自下往上为五谷类(300-500g),蔬菜水果类(蔬菜400-500g,水果100-200g),肉类(125-200g),奶类和豆类(奶类100g,豆类50g),油脂类(<25g)

第二节体重标准与测量方法

一.标准体重的计算标准

BMI=kg/ m224超重,28肥胖

人的体重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不同人体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甚至在一天中不同的时刻也会有一定变化,再加上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等原因对体重的存量也有一定影响,因而很难制定一个完全标准的体重指数,也就是说,难以用一个恒定值来表示,而应当是一个数值范围,我们把这个数值范围称为正常值域,一般在标准体重10%之内的范围都属于正常

二.皮褶测量

可以精确地评价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分布

男45,女69

女0.8,男0.95

WHR能准确地预测由于肥胖引起的健康危险,因为与其他地方的脂肪沉积相比,腹部的脂肪沉积更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男性式肥胖,粗腰小臀式;女性式肥胖,臀部沉积脂肪

第三节进食障碍

一.神经性厌食症

(一)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

1.明显的体重减轻

2.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

3.常可有病理性怕胖

4.常可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内分泌紊乱

5.症状至少已3个月

6.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7.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

(二)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

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个体心理的、生理的和社会的等方面的共同影响

病人的人格特征、家庭特点、婴儿期亲子关系

(三)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策略

试图增加患者的饮食,恢复正常体重

家庭疗法、行为治疗、药物治疗

二.贪食症

其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以及暴食行为,多为神经性厌食的延续

(一)贪食症的诊断标准

1.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

2.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催吐、泻药、间歇禁食、使用厌食剂等

3.常有病理性怕胖

4.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二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

5.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两次,持续三个月

6.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

(二)贪食症的病因

遗传、生物学、家庭、社会、应激认知内容与普通人有区别、认知偏差

社会支持系统相对较弱

(三)贪食症的治疗模式

1.药物治疗

使用阿片受体阻断剂

2.认知-行为治疗

暴露-反应预防方法

第四节肥胖与减肥策略

一.肥胖症

如果身体摄入了过量的热量和营养,这些营养没有被消耗掉,在体内以脂肪形式沉积下来就导致了肥胖。过量进食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

儿童期的肥胖,脂肪细胞数量增加;成年后的肥胖,脂肪细胞体积增加

1.

2.环境型肥胖

3.内分泌型肥胖

4.食欲调节障碍性肥胖

5.脂肪细胞增生型肥胖

6.强迫性进食障碍

7.药源性肥胖

三.减肥的策略

四.运动与体重

控制饮食加上适合的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最理想手段

运动可以消耗能量,促进脂肪分解,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影响锻炼;医生的建议;个人因素(对锻炼的态度,预测锻炼的参与度);社会环境因素;锻炼计划本身的特点

第五章吸烟行为与健康

第一节人类吸烟的历史

一.从美洲到欧洲

烟草原产于美洲,吸烟起源于美洲

随着西班牙航海家被带到欧洲

二.烟草消费行为的变迁

三.吸烟行为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吸烟危害健康

一.吸烟的危害:来自统计学的报告

二.烟草的毒副作用:生化和病理报告

1.尼古丁,能改变机体的代谢,破坏巨噬细胞;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动脉硬化的危险

2.一氧化碳,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取代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干扰氧气供应,增加心脏负

担;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淀,增加患高血脂、冠心病可能性

3.焦油,存在大量自由基,诱发细胞癌变;和气相烟雾引起支气管和肺损伤

第三节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吸烟行为的生理因素

(一)烟碱的药理作用

低度到中度剂量,尼古丁是兴奋剂,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并加快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大剂量尼古丁会因为结合了过多的乙酰胆碱而抑制神经的兴奋性

(二)脑神经活动特征——多巴胺学说

尼古丁扰乱了大脑中正常的多巴胺代谢而产生药物依赖,即导致成瘾

(三)遗传因素

不同的基因型可能导致不同的吸烟行为

二.影响吸烟行为的心理因素

(一)社会学习

简单条件反射和父母、同伴以及公众偶像的示范影响

认知期望

(二)人格特质

神经质、外向、紧张

第四节戒烟的策略

一.戒烟的困难

1.吸烟者身心对吸烟行为的依赖(主观幸福感丧失、生活方式改变而引起的压力)

2.尼古丁的药理作用在吸烟者生理上产生的反应

3.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西方,压力;中国,社交情境)

二.戒烟的阶段

(一)计划前阶段

(二)计划阶段

(三)准备阶段

(四)行动阶段

(五)维持阶段

三.戒烟的临床干预手段

(一)药物干预

(二)行为治疗

1.强化法

基本方法

通过提供金钱或其它物质奖励来强化吸烟者的戒烟行为,并且还未停止吸烟的持续时间增加奖励(见效快,复吸率高)

2.自我监控法

要求吸烟者持续记录自己吸烟的数量和频次,并以天为单位绘制出吸烟频次曲线(不需更多干预,不能彻底断绝)

3.情境-吸烟行为去联结方法

吸烟者必须按照一个计时器发出的信号来吸烟,计时器的信号随机,因此吸烟行为不会与特定情境发生联系(短期75%,保持率低)

(三)认知-团体疗法

从药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积极调解吸烟者的主动戒烟意识,并用可行方法,协助吸烟者克服戒烟过程的困难,达到戒烟目的

激发吸烟者内在要求,改变吸烟者对吸烟的态度,建立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针灸治疗

四.戒烟是全社会的责任

(一)社会机构的努力

重要活动原则:

1.防止吸烟要和个人健康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发展咨询联系起来

2.要在公众中形成吸烟是消极行为的观念

3.把不吸烟当作是符合社会交往礼仪的良好习惯

4.演艺界明星和政界要员不吸烟,为社会公众树立一个不吸烟的模范形象

5.在鼓励戒烟的同时,介绍一些积极的替代性生活方式

6.在促进戒烟时,强调停止吸烟的好处

7.戒烟训练要针对不同对象而专门设计

从社会的角度:

1.向公众宣传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并且这样的宣传要不断地进行下去

2.让公众意识到吸烟是少数人的不正常行为

3.不断对公共政策制定者施压,鼓励不吸烟政策和法律的产生

4.做反吸烟广告

(二)禁烟的法规和政策

1.由政府发动集中的大规模新闻宣传运动

2.制定各种限制或禁止吸烟、售烟的法规

3.加强学校教育中的禁烟、反吸烟教育

4.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提高烟草业的税收

第六章酗酒行为与健康

第一节酗酒的定义

一.酗酒的定义

酗酒是一种原发性的慢性疾病,遗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其发展和表现。这种疾病常常呈现出进展性和致命性,其特点是对饮酒行为不能自控;思想关注于酒;饮酒不计后果;患者有明显的思维障碍

二.酗酒的诊断标准

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躯体和心理方面对某种物质的强烈渴求和耐受性,这种渴求导致对这种物质的使用极大地优先于其他重要活动。由于这种物质的使用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病程至少一年

三.酒精中毒的法律标准

血液中酒精浓度BAC是酒精中毒的量化指标

BAC是以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而衡量的

对于酒精的吸收和代谢,个体差异很大,还有一些变量会影响机体对酒精的吸收,如性别、体重、饮酒频率等,因此作为司法举证的标准,警察采用BAC而不是饮酒的数量作为标准第二节酒精的生理作用

一.酒精的神经生化作用

酒精会作用于阿片肽,干扰它的合成因而改变它在大脑中的浓度,酒精代谢后的产物作为阿片肽的替代物作用于受体部位,带来心理上的舒适感

二.酒精的代谢和对免疫的影响

1. 酒精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脏,大量饮酒会使肝脏受到极大损伤

2. 改变了正常的食物代谢,打破人正常的进食规律和节奏,降低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储存和排泄,长期饮酒会引起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

3. 长期大量饮酒还会造成脂肪储存方式的改变和免疫系统功能抑制

4. 当酒精进入胃部,其中一部分不通过正常的消化吸收途径而直接进入血液,这是因为酒精改变了胃肠道壁的渗透性,直接进入血液。当酒精进入血液时,也增加了细菌入侵的可能第三节饮酒与健康

一.饮酒和躯体健康

1.肝脏,最密切

2.高血压

3.脑梗塞发病

4.男性生殖系统损伤性影响

二.饮酒与心理健康

大多数有害饮酒都是起源于心理问题或者与心理问题高度相关

长期过量饮酒给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损害,直接影响饮酒者的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和各种功能的正常实现

第四节酗酒的病因

一.遗传因素

父母可能遗传给儿子,不会遗传给女儿

二.心理因素

酗酒的基因型可能是通过个体心理功能来表现的

饮酒与焦虑、抑郁和失眠有相关

酗酒可能与某些遗传性的心理易感性有关

期待效应在酗酒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还与性格变量相互影响

第五节对酗酒行为的治疗

一.完全戒除饮酒和适量饮酒之争

对于女性、较年轻、职业稳定、社会状况稳定的酗酒者采用适量饮酒的策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通过戒酒药物使得饮酒者产生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出汗等生理反应,从而使酒精引起的快感消失,与厌恶疗法一致(辅助手段、毒副作用、监督和控制问题、药理反应因人而异)(二)厌恶疗法

使用催吐剂,同时进行心理训练,使酗酒者将恶心和饮酒建立联系,形成有助于抑制饮酒行为的条件反射(复发高,费用高,效果不稳定)

(三)嗜酒者匿名互助协会

AA是一种基于团体资讯技术的戒酒治疗手段

第七章高风险行为与艾滋病

第一节艾滋病的定义和症状

一.艾滋病的定义

二.艾滋病的分类和症状

第二节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

一.人类认识和抵抗艾滋病的历程

(一)世界范围抵抗艾滋病的历程

(二)中国抵抗艾滋病的历程

二.艾滋病的传播

(一)高危性行为

(二)物质滥用和艾滋病

(三)艾滋病的其他传染途径

第三节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社会心理因素与高风险行为

(一)个人的健康信念与风险评估

(二)对性活动的态度与避孕套的使用

二.艾滋病和心理健康

(一)艾滋病导致的个体心理问题

(二)艾滋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三)心理因素对艾滋病病程的影响第四节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关怀一.心理关怀

二.临终关怀

(一)生理关怀

(二)心理关怀

(三)心灵关怀

第八章应激:来源及影响

第一节应激与应激源

一.应激的概念

(一)物质力量的观点

(二)心理学的观点

(三)生理学的观点

(四)综合的观点

二.应激的性质

三.应激源的类型及特点

(一)应激源的类型

1.生物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二)应激源的特征

1.负性事件

2.不可控性

3.不确定性

4.模糊性

5.挑战极限

第二节应激反应与健康影响

一.应激反应

(一)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

(二)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1.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

2.应激引起的认知损伤

(三)应激引起的行为反应

1.逃避与回避

2.敌对与攻击

3.退化与依赖

4.无助与自怜

5.不健康行为

二.应激对健康的损害

(一)应激导致疾病的两种可能路径

1.直接路径

2.间接路径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1.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

2.对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及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

3.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三.应激与疾病间关系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应激研究:巨砾模式-细砾模式

一.巨砾模式

二.细砾模式

第四节应激理论

一.Selye的一般适应综合征理论

(一)主要观点

(二)GAS的三个阶段

1.警觉反应阶段

2.抵抗阶段

3.衰竭/耗竭阶段

二.素质-应激互动模型

三.Lazarus等的交互作用/关系模型

(一)过程论和相互作用观

(二)认知评价与应激体验

1.初级评价

2.次级评价

3.再评价

第九章应激:应对、管理和预防

第一节应对与应对方式

一.应对的定义和特点

二.应对方式及其分类

(一)问题焦点策略与情绪焦点策略

1.问题焦点策略

2.情绪焦点策略

(二)斗争反应与预防反应

1.预防策略

2.战斗策略

(三)回避与面对

(四)独自作战与互助友好

(五)自我防御机制

(六)Janis的五类应对策略

第二节影响应激反应和应激应对的中介因素

一.人格特点

(一)自我治疗人格-疾病倾向人格

(二)A型行为模式-B型行为模式

(三)内部控制-外部控制

(四)坚韧人格

二.社会支持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类型和形式

(二)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

(三)社会支持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

1.缓冲假说

2.直接影响假设

(四)社会支持的提取与利用

第三节应激管理

一.应激管理概述

(一)应激管理的意义和目的

(二)应激管理的程序和应激日记

二.应激管理技术

(一)针对应激生理反应的管理技术

1.渐进式肌肉放松法

2.深呼吸

3.想象

4.系统脱敏法

5.体育锻炼

6.生物反馈

(二)针对应激认知反应的管理技术

1.预先设想

2.信息控制

3.对情境进行再评价

4.敏感并及时改变消极念头

(三)针对应激情绪反应的管理技术

1.坦然接受

2.转移注意

3.自我表露

4.寻找情感的社会支持

(四)采取积极的行动

(五)时间管理技术

1.区分事情的优先顺序;根据重要性而不是紧迫性

2.开始行动,停止拖延

(六)突发事件应激晤谈技术

第四节工作应激和员工援助计划

一.工作应激的来源和影响

(一)工作应激的来源

1.工作条件所导致的应激

2.工作性质所导致的应激

3.工作角色所导致的应激

4.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所导致的应激

5.职业发展所导致的应激

6.组织结构所导致的应激

(二)工作应激的表现和结果

二.减轻工作应激的组织策略:员工援助计划EAP

(一)简短历史

(二)服务性质

(三)服务形式

(四)服务内容

(五)获益

1.员工获益

2.组织获益

第十章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一节疼痛概述

一.疼痛的定义

二.疼痛的分类

第二节疼痛的测量

一.痛觉的直接测量方法

二.疼痛的间接测量方法

第三节疼痛理论

一.特异学说

二.型式学说

三.闸门学说

第四节疼痛的行为解释

一.作为条件反射的疼痛

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第五节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

一.情绪

二.人格

三.认知

四.自我效能感和预期

五.应对技能

六.错误认知

第十一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第一节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学背景

一.心脏和血管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二.心脏的易发疾病

(一)心肌病

(二)心律失常

(三)心绞痛

(四)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和冠心病三.动脉病变

四.高血压

第二节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现状

二.中国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与国际相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属较低水平(二)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地区性差异明显

(四)危险因素水平在不断增高

第三节可变和不可变的危险因素

一.不可变危险因素

(一)遗传

(二)性别

二.社会心理因素

(一)高血压

(二)胆固醇的影响

(三)吸烟

(四)应激

(五)性格

(六)运动

第四节心理和社会干预手段

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二.危险分层和预防策略

(一)降低血脂

(二)控制血压

(三)戒烟

(四)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第十二章影响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一节癌症是什么

一.癌症的定义

二.癌症研究的发展

三.癌症的基因学解释

第二节癌症的种类与流行病学特征

一.癌症的种类

二.癌症的转移

三.癌症发生的原因

(一)化学因素

(二)物理因素

(三)生物因素

(四)遗传因素

(五)体细胞突变引起的癌症

(六)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四.我国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第三节与癌症相关的心理和行为因素

一.饮食习惯

二.物质滥用

三.运动

四.社会心理因素

(1)负性生活事件与癌症(2)人格特征与癌症

(3)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

第四节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一.癌症患者的应激反应

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二.癌症患者的相关心理因素(一)焦虑

(二)人格与社会支持

(三)生活质量

(四)抑郁与自我效能感

(五)配偶体验的影响

三.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

第一章 健康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述

医学模式和健康心理学一、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关于医学的哲学观,对医学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受整个哲学观的制约,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总体的认识,这种认识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例:红楼梦中 的医学观

二、医学模式的发展 l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源于原始社会,至今仍存在,特点 是将外在神秘力量作为疾病的来 源,以巫术作为治疗的根本; l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公元前3000年,存在4700年,特点 是:认识到自然环境以及心理因素 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开始将对心 理的调节运用到医学治疗中。《黄 帝内经》

l生物医学模式 18、19世纪,特点是:忽视心理 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简单的生物决定 论,孤立地用生物学原因解释疾病。 生物医学模式回答的基本问题: 1、疾病来自于化学失衡、病毒、细菌和遗 传倾向的共同作用。 2、疾病起因于自身无法控制的生物变化, 个体不对疾病负任何责任。 3、医疗人员担负治疗的责任 4、治疗方法包括接种疫苗、外科手术、化 学疗法和放射疗法,以改变身体的状况。 5、心理与身体相互独立,心理不能影响身 体状况。 6、疾病可能对心理有影响,但并非由心理 引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PS) 20世纪以来,恩格尔1977年提出“”精神病学和医学的危机”,认为以往的医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能解释在都有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患病而有的人没有;二是大量疾病随压力的变化而程度,时间有不同;三是只能治疗身体症状而不能使人痊愈;四是无法解释治疗期间的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医患关系对治疗的作用。 特点在于:以身心一元论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统合考察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疾 病和健康问题中的作用。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09年11月三级考试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试题 单选: 32、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 (C)主观幻觉(D)脑内幻觉 33、人于经历压力事件时且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B)心理调节能力强 (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D)压力适应能力强 53、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 (A)能够互相转化的(B)无法进行分析的 (C)能够直接测量的(D)无法间接测量的 54、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壹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 74、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 (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 (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 多选: 9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感 (C)壹贯猜疑偏执(D)习惯性夸大潜于危险

104、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A)顺利适应环境(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 107、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A)能否提供和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11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A)精神活动不协调(B)自知力不完整 (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 技能考试部分案例四: 壹般资料:刘某,女性,l9岁,大学壹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影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刘某的壹段鉴别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是些什么人追求你吗?。 刘某:太多了,我均受不了,无论上课仍是走于路上男同学均盯着我见,均喜欢我,说我漂亮,连老师也喜欢我,我们班的辅导员对我特别好,均结婚了,仍说要和我谈恋爱。 心理咨询师:你怎么知道辅导员对你特别好? 刘某:我去教室,他就到教室等我,有时仍专门于路边等我,我有时没下课,他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高中心理老师精简总结)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 1、其实心理课更重要的是积极心理的建立。 2、把学生定位为需要发展的孩子,而不是有问题的孩子,重在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构建起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心理健康教育要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不能等学生有了问题才去做,必须要防患于未然,本着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目的,提前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4、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尽快建立健全包括心理健康普查检测制度、心理档案管理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分类干预方案、转介制度等为一体的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体系,确保心理危机检测与干预支持系统配置到位。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多重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不是对知识的学习,加重学习的负担。 6、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7、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8、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高中年级主要包括: (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 (三)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 (四)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9、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0、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11、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试题解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试题解[日期:2008-12-26]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 )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A.健康 B.心理健康 C.人格完整 D.情绪稳定2.进人大学意味着一种独立,周围人会用一种看待成人的眼光来看大学生,对他们生活的独立性、社会的责任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表明( )。 A.生活环境的变化 B.人际环境的变化 C.学习内容及方法的变化 D.角色地位的变化 3.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怯懦、偏执及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表明其人际交往中的( )。

二、填空题 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 );其二是能(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 )和较充分的( )。 3.心理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 )为目的的。 4.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 )的变化;二是( )的变化;三是( )的变化;四是角色地位的变化。 5.大学生的( )是指影响大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经常伴有焦虑感的种种心理因素。 6.消除过度的考试焦虑,可以从( )、( )、学习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6c.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追求平等、( )、( )。

8.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最主要是培养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正确的( )。 9.要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就得学会( )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 10.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就是帮助他们调整个人的(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积极有意义的角色的同时,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发展,拥有一个充实而满足的人生。 11.为了提高学生的( )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书、做笔记,利用图书资料,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1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具有( )性和( )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13.团体咨询辅导着重解决一些学生共性的( ),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 )。 14.大学生学习障碍是( )、( )、( )三方面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教与学目标: 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 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涵义 二、心理健康的涵义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要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 ——马克思 “若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 ——洛克 “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患病的国王更幸福”。 ——叔本华 一、健康的涵义 1.神灵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一)健康概念的演变 (二)健康的定义 汉字中的“健康”:体健、心安和适应社会需要 《晋书·郭璞传》中的“健”,即肌体强壮有力; 《尚书·洪范》中的“康”,即平安、安乐。 生物学的角度——强调人生理、身体的健康 美国医学哲学家鲍斯:“什么是疾病?凡是与健康不一致的都是疾病。……健康是正常的功能活动,这里的正常状态是统计学的,功能是生物学的。” 1979年,《辞海》: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社会学的角度——强调个体参与复杂社会体系的本质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健康可以理解为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 )1948年:“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1989年:“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四个层次: 生理健康——没有疾病,功能正常,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各种心理功能正常,心理活动协调,人格发展良好,能应对环境的变化。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接触良好,角色符合社会要求,行为表现符合社会文化环境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健康心理学》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作业 一、单选题 1、20世纪80年代,谁提出了三级健康水平模式?(D) A、格林伯格(Greenberg) B、美国学者马丁(Matin) C、弗洛伊德 D、汤纳特尔(R.J.Donatell) E、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2、健康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B) A、1980 B、1978 C、1982 D、1990 E、1991 二、多选题 1、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哪些?(ABCDE) A、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B、研究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促进健康行为。 C、研究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D、研究心理干预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E、研究如何改进社会健康和医疗保障机构的管理。 2、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宪章中首次提出健康的三维概念,这一概念从哪三个方面评价人们的健康状态?(BCE) A、生活条件 B、生理 C、心理 D、职业 E、社会功能 3、健康水平的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CDE)

A、自我评价 B、医生评价 C、社会常模评价 D、专家评价 E、综合评价 4、汤纳特尔(R.J.Donatell)将健康分为三个级别,即:(ACD) A、疾病 B、死亡 C、一般人的健康状况 D、最佳生理心理健康水平 E、情绪和精神水平的提高 5、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区别 A、生物医学模式认为致病原因是病毒入侵获躯体变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致病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 B、谁对疾病负责?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个体自身无法控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个体自身对健康好疾病负有责任。 C、治疗方法: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应采用疫苗、手术、化学和放射疗法。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则认为应采用行为矫正、鼓励改变信念和应对策略。 D、谁对治疗负责?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医生对治疗负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病人对治疗负有部分责任。 E、身体与心理的关系上,生物医学主张身心二元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身体与心理功能互相影响。 6、下列关于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的表述正确的是?(ABC) A、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B、身体健康的标准为“五快”,即,吃得快、走得快、睡得快、说得快、便得快。 C、心理健康的标准为“三好”,即,个性好、处事能力好、人际关系好。 D、血压在80—120/60—90mmHG之间 E、心率在60—100次/分 7、哪些原因导致了亚健康?(CDE) A、规律运动 B、低脂膳食 C、环境的恶化 D、社会竞争的压力 E、个体不良的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工作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03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的指引下,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工作,以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工作目标。针对我校学生心理特点,围绕学校“学生人人心理要健康”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具体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系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的主要途径。目前我校有三名专职心理教师,分别在初一、初二各班每周上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一年级主要以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科学学习方法为主,初二年级主要以青春期教育、人际沟通、认识自我为主。在上课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为心理健康辅导课的顺利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研活动 每周三进行一次教研活动,由肖俊梅主持,分三个过程。首先探讨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交流一周心得,计划下次课的内容;而后分析一个案例,在对案例的分析中提高专业技能;最后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夯实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 隔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在全体班主任的配合下,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每次班会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主题班会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加强学习培训 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的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时间还不长,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尚未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大众所了解,没有充分意识到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我校先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再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等形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举办心理讲座 我校每学期都要聘请心理学专家来我校为老师、家长、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本年度我校邀请晋中学院心理系的老师开展了多次心理讲座,赢得了师生的认可,积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进行。例如,在初三学生毕业之际,我们为初三学生举行了多次考前放松的讲座,使学生在考试之前拥有好心情,轻松上考场。 6、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

健康心理学总复习

健康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合理化(p53) “合理化”,指对自己的失败,以一种表面合理的借口为理由,以减轻内心紧张的方法,如功课不好而诡称教师给分不公。 2、心理健康(p86) 是指知能高度发挥、心情感觉愉快、生命充满活力、勇于面对人生的和谐状态,而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比较性多于绝对性,可以持续努力使个体更臻于健康。 3、分析式心理治疗(p374) 或称领悟式心理治疗,即对患者作精神分析,找出病因及根源,以达心理重建的治疗目的。 4、休闲(p124) 意指远离工作的自由时间,可从事任何户内或户外活动,包括任何我们自由选择想做的活动。 5、月晕效应(p97) 对他人作错误判断,将人们少数的优点或缺点,以偏概全地当他是好人或坏人。 6、人际关系(p93):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心理距离。 7、自我意识(p181) 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包括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系,简言之,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8、环境治疗 是指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干预,来消除对病患的正常生活造成损害的社会因素,并联合有效的人力资源,以共同处理有关病患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建立和维持对病患有益的环境条件。 9、生涯发展(p134) 是指以自我概念为核心的一连串的计划、选择与发展的历程,强调个人经验的整合、对工作的认同,并规划有目标的人生。 10、单对型核心家庭(p173):即新婚夫妇尚未生育。 11、适应(p47) 是指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性的历程。 12、压力(p333):个体面对不能处理或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所表现的行为模式。 13、自我评价(p186):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确立今日心理健康基础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毕尔士)。 2、现代社会大众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可分为(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三个层次。 3、人类行为的整个适应过程分为(行为的动机与需求、遭遇阻碍与冲突、形成挫折情境、产生行为适应)。 4、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被称为压力中心的是(下视丘)。 5、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分为(客观焦虑或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 6、DSM-Ⅲ将常见的心理失常分为(恐惧症)、(抑郁症)、(适应障碍)、(反社会人格)、(精神分裂症)。 7、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为:(善用第一印象)、(避免错误印象)、(克服害羞)。 8、人际交往的相似性包括(态度)、(价值观)、(社会条件)、(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吸引。 9、生涯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自觉”)。 10、性与爱的观点有三种分别是(传统式“性”观点)、(温和式“性”观点)和(开放式“性”观点)。 11、婚姻关系的价值观可分为(关系中心型夫妇)、(工作中心型夫妇)和(混合型夫妇)三类夫妇。 12、当面临“两难”或“两可”的选择时,可采用(希望策略)、(逃避策略)、(安全策略)和(兼顾策略)。

健康心理学

第一次 判断题 1.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错误)1.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自发的、偶发的行为,因多次受到行为后刺激物的强化而形成固定的联系。(正确) 1.汤纳特尔(R.J.Donatell)将健康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又有水平的高低。(正确) 1.古希腊哲学家希波拉底认为,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他用“体液说”来解释疾病的原因。(正确) 2.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和学习过程,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正确) 3.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错误) 2.大部分中世纪的医生都反对强调巫术、鬼神论以及其他神秘主义的治疗方法。(错误) 5.格林伯格用“健康——疾病连续体”来表达和分析健康水平,不同的健康水平都可以在连续谱线上找到对应的位置。(正确) 8.哈恩的七维健康理论中,健康的智力维度是指人们的人际能力和人际敏感性。(错误) 3.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属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正确) 2.亚健康是一种疾病状态。(错误) 4.健康心理学也开展干预工作,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战胜疾病。(正确) 2.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把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还是一种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功能上保持完好的状态。” (正确) 4.亚健康是出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正确) 4.经典条件反射是指自发的、偶发的行为,因多次受到行为后刺激物的强化而形成固定的联系(错误) 2.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致力于探讨心理因素在人们维持健康、生病及病后反应中的影响。(正确) 10.解决各种因素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以及人们保护自己远离病痛的具体方式,既依赖于健康心理学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研究者积极合作。(正确) 5.健康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实验法的优点之一是,研究者在实验中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变某种急需研究的心理现象,不必消极

心理咨询师考试考点汇总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片、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此章还介绍了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 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各主要流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人的各时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 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 老年期。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依据。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思维障碍等。 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 心理健康与心里不健康:概念的区分;心理咨询师服务对象的区分。 心理测量,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心理测量的要素、量表、分类。 测验的常模:常模团体;常模类型;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 测验的信度:概念;评估方法;信度与测验与测验分数的解释;影响信度的因素。 测验的效度:评估方法;功能。 心理测验的使用。 心理咨询是对于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朱智贤)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天师大版)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导学:历经十几年的学业打拼,终于跨入大学校门,此刻你会发现:一个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开启了另一段新的人生里程。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再次启程,努力打拼,积极进取的动力来自哪里?是什么支撑你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适应和发展是大学期间成长的两大主题。初入大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适应。这是今后开启任何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任务、初次与原生家庭分离……生活几乎进入全新的模式,需要在很长时间内,耗费一些精力让自己尽快了解和接受方方面面的变化,尝试新的方法,有效应对各种新问题。良好适应之后才能尽快进入发展期。发展意味着能与所处环境相融合,良性互动;找到适合自身、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成长方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自己,塑造自己,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增长经验,成就理想的人生。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章的学习目标。 认识大健康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幸福人生的必要因素。从生物—医学、心理—行为、社会—文化三大视角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全面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健康。 学会使用心理健康的标准,评估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主动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 1.大健康观 1.1“理想人生” 1.2 幸福人生的要素 幸福感可以理解为,能使健康状态得到改善,以及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的行为模式采纳过程。 汇总很多人对“幸福人生”的解读,抽取出三个基要因素:健康(身心)、工作(或事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用一组数字表示: 1 0 0。 第一个“0”代表工作 第二个“0”代表家庭 “1”代表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假如工作和家庭都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但若没有前边的“1”,人生不仅谈不上圆满,你上交的这份“幸福人生”的答卷也只能是“0”分。没有了健康,后边的两个零将失去意义。

健康心理学复习题.doc

健康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适应: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 性的历程,不仅是单向的,而且是双向的或多向的历程。 2.合理化:即歪曲现实,指对自己的失败,以一种表面合理的借口为理由,以减轻内心紧张的方法,如 功课不好而诡称教师给分不公,假艺术为名,行色情之实等,有可分为:投射、酸葡萄、甜柠檬。3.心理健康:只能高度发挥、心情感觉愉快、生命充满活力、用于面对人生的和谐状态,而不仅是免于 心理疾病而已,比较性多于绝对性,可以持续努力使个体更臻于健康。 4.压力:个体面对不能处理或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得行为模式,其身心历程包含压力来源、 认知评估及焦虑反应三部分。 5.分析式心理治疗:又称领悟式心理治疗,即对患者作精神分析,找出病因及根据,以达心理重建的治 疗目的。 6.环境治疗: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干预,来消除对病患的正常生活造成损害的社会因素,并联合有 效的人力资源,以共同处理有关病患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建立和维持对病患有益的环境条件。 7.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心理距离,它反应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之心理状态, 因此,人及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8.月晕效应:对他人作错误判断,将人们少数的优点或缺点,以偏概全地当他是好人或坏人。 9.休闲:远离工作的自由时间,可从事任何户内或户外活动,包括任何我们自由选择想做的活动,除了 工作与卫生活动以外,休闲的目的在于自我狡猾,并追求人生崇高境界与陶冶。 10.生涯发展:以自我概念为核心的一连串的计划、选择与发展的历程,强调个人经验的整合、对工作的 认同,并规划有目标的人生。 1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包括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 系。简言之,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由于个人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并形成对自己固有的态度,如自尊自爱或自卑自怜。 12.单对型核心家庭:新婚夫妇尚未生育。 13.夫妻关系:以性爱为基础,同时包括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精神及心理等关系,其维系不能单靠 法律等社会因素加以保障,更主要的是基于爱,要靠双方共同的感情、道德、心理因素及社会舆论约束等,以增进和谐。 14.自我评价: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健康心理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一》 1 传统健康观:体格健康,没有疾病。 2健康: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完好的状态 3健康与疾病关系 健康和疾病是程度是的不同。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对社会方面的积极状态,而不只是没有损伤和疾病。在健康和疾病连续体的健康一端,健康处于主导地位;在连续体的另一端是疾病,它包括由破坏过程引起的典型迹象、症状或功能丧失。 4影响健康因素 生物因素:细菌、病毒 心理因素:人格、情绪癌症-c型人格冠心病-a型人格 社会学因素:生活方式、社会支持 5健康心理学 概念: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对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并且开展干预工作,以帮助人们维护健康,战胜疾病。--泰勒 1978年美国心理协会将其划作心理学第38个分支 1978、8美国心理协会成立心理学分会 1982 世界第一本健康心理杂志 二》 1希波克拉底瘴气理论:认为经废物过的土地会向空气中排放有毒气体,即瘴气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对人类最大贡献是对疾病预防 体液学说:血液-多血质黑胆汁-抑郁质黄胆汁-胆汁质粘液-粘液质 2细菌理论的缺点 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 关心的只是病痛而不是真正的健康,关心的只是寿命而不是提高生命质量 强调的只是治疗而不是预防保健 三》 1心身二元论 两种观点 :心身分离、心身统一

概念:躯体疾病只有生物学因素才能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导致,与生物学因素无关。 四》 1个案研究(报告)对单一案例研究适用少见案例狼孩、儿童的研究2抽样研究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科学抽样所得的较大样本的研究 3相关研究不同人群或同一人群在不同时间中的可疑危险因素的频率与某一疾病的出现进行比较。 4前瞻性研究: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如某变量占成功的关系 回顾性研究:以现在为终点,回溯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追踪同一批对象,从而探讨事件的发展。 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相对匹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就有关变量进行研究。 5实验法确定因果关系 五》 1)心血管系统 1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2血管类型: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3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高血压、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由于血液减少)、红血细胞缺乏、白血病、冠心病、贫血 4动脉硬化 影响因素:高脂肪、高血压、肥胖、膳食不当、情绪紧张、遗传和环境因素 第二章 二》 1情景养神个性与健康 2调理情意情绪与健康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3节育保精生活方式与健康 4修身养性,仁智者寿个性与健康 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太阴、少阴 5 未病欲病已病 上医中医下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我的答案:C得分 2【单选题】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单选题】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4【判断题】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我的答案:√ 6【多选题】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 )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较聪明 我的答案:ABC得分:16.6分 7【判断题】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8【判断题】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我的答案:√ 9【判断题】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0【判断题】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1【判断题】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判断题】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判断题】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4【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A、柏拉图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15【单选题】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A、文字 B、情感 C、哲学 D、民主 我的答案:D得分:10.0分 16【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B得分:10.0分 17【单选题】马丁·布伯是( )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健康心理学详细脉络重点(1~6章详述)

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 第一节什么是健康 二.健康的内容 “健康三维”概念即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了全面健康观的框架体系。 三.健康的结构 (一)健康-疾病统一体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它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二)健康中的身心关系 一般健康连续体是一种单维双极结构,通常透露着一层意思: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更高水平的追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应该是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的两个维度 四.健康的测量 (一)健康水平的一般评价标准 1.群体健康的评价标准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群体健康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看四项指标:即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及死亡率的综合情况 2.个体健康的评价标准 评价个体健康主要是看个人身体各主要系统、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如何等;主要可以通过自我报告及医生经验判断、仪器检查等手段进行测量 (二)生活质量及其评价 生活质量评价的应用,使健康测量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一些正向健康指标。它不仅仅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而且将人作为社会的人来对待,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状况,并能从正性和负性两个方面表现健康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三)健康成分测量的新框架ICF ICF是对健康成分进行测量的新框架。使用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健康状况和背景性因素(即环境和个人因素)间交互作用和复杂联系的结果。它从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角度出发,将残疾性作为一种社会性问题,因此,对残疾问题的管理要求有社会行动,要求改善环境以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节关于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 二.希波克拉底的贡献:疾病的物质理论 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他对疾病的一些论述,使人们摆脱了神秘主义的魔法理论,从物质化的角度来理解疾病 (一)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 1.对癫痫的物质化解释 2.瘴气理论 (二)体液学说 关于疾病和治疗的整体理论,是疾病最早的系统性理论,是疾病的物质理论,是经验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体现 疾病的“自然哲学阶段”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的定义 ?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 健康心理学:一个工作的定义 心理学在健康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持健康而不是生病之后治疗疾病。在这点上,心理学与医学和医疗的原则是相同的,与医学不同的是:医学研究的是特异性疾病,而心理学则关注于广义的行为而不是特异性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心理学对健康的贡献在于改变一些与慢性疾病有关的行为。除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以外,心理学家还运用一定手段和技术来减轻疼痛、降低应激、提高医疗服务、帮助病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共同抵抗疾病。 - Taylor(1990)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对象和任务 ?健康人群 ?与健康和疾病病源有关的行为卫生的研究 ?为积极开展预防性措施开展研究 健康心理学讲课提纲 一、健康心理学概述 建立科学的健康观 ?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健康行为促进的理论和途径 有关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 身体某些功能的失调或身体某些器官的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生理状况。这种异常是可以观察测量的,主要是生物因素所致。 ?生病(illness) 是指人们承受疾病的一种状态。 ?生病行为或病感行为(illness behavior)-社会因素 表现出“病了”。症状是疾病最先可视的征兆。当症状出现,个体评估症状,获取医疗帮助和得到家庭支持的过程 格林伯格“健康-疾病连续体“ 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 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健康的核心成分 亚健康状态 健康和疾病是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点,在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还存在一种非健康也非疾病的状态,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亦称“第三态”或“灰色状态。 亚健康状态症状 ?突发性精力不足 ?疲劳困乏,精神不振 ?注意力难以集中,心神恍惚 ?胸闷、心悸

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临床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整理 名词解释. 1、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被看作是既提供心理学知识,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它更加偏重于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严重心理障碍的治疗。 2、心身医学:它以人类疾病中的心身关系问题为核心,以心身疾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躯体疾病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致病的机制和条件。 3、行为医学:行为医学是涉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同生物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将这些被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精神病学—精神病学—用来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分支学科。 4、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强调强调身体疾病的预防,主张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矫正人们的有碍身体健康的生活方法、行为和习惯。 5、心理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和不同环境中的人的特点,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6、归因风格:个体惯常使用的归因方式,体现了个体的人格质. 7、防御机制: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8、合理化机制:给自我行为或处境寻找可接受的理由. 9、调节因素:是指影响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向和大小的因素。 10、中介因素:是指介于两个相关事物之间、能够说明这两个事物相互联系的机制的因素。 11、应激原:向集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称作应激原。 12、灾难化:反复思考消极事件可能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13、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临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14、全身适应综合症(GAS):机体对各种应激原的生理反应是“非特异性的”即各种应激原都可以引起个体同样的生理反应 15、固着:在心理,性发展过程中由于遭受挫折或创伤而停止于某一阶段。 16、保存.退缩反应:英格尔的保存一退缩反应模型认为个体在应激状态下,伴随出现的犹豫、悲伤、失望、无助等情绪反应. 17、信度:信度是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的可重复性。 18、效度:效度是该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即研究结果同实际相符合的程度。 19、操控研究策略:研究者操控受试者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者自身的状况.以观测记录他们行为上的变化。 20、前实验设计:前测一操纵一后测”设计。 21、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那些对实验条件有控制.但又未能满足真实验设计的严格要求的操纵研究。 22、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要求从单一总体中随机选取受试者.而后随机分派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实验操纵或处理。 23、模拟实验研究:通过设计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以考察心理病理如何发生和消除.这种研究策略称作模拟实验研究。 24、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疾病的患病情况来探索病因、拟定预防对策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一类研究。 25、发病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可以反映病因的强度和预防的效果。 26、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病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患病率可以被用来评价预防和治疗性干预的效果。 27、临床显著性:指一种实验操纵满足由研究者、临床家萃 lJ 病人所设定的效应标准的程度,二反映了从临床角度看实验操纵的效应人小。 28、描述研究:-描述研究指观察、测量和记录受试者在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行为现象的研究.这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 29、内效度: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 30、外效度: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其他人、其他条件、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31、心理生理疾病的狭义定义:即使不是完全,至少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心理生理疾病的广义定义:是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 32、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人格类型同心理疾病有特异关系。即某些人格类型的人易患心理生理疾病,患有同一心理生理疾病的病人常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 33、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师利用观察、会谈和心理测验等方法所获得的来访者信息,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临床心理评估。 3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指测量个体之间在心理上的个体差异的方法与技术。 35、投射测验:是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模糊的、无结构的刺激情境,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做出反应。 36、行为评估:在特定情境下对个体的思维、感知和行为进行评估的过程。 37、心理诊断:就是根据临床心理检查和评估的结果,依据临床诊断分类标准,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性质、程度做出判断,将其心理问题归入某一具体类别,并给予一个诊断学名称的过程 38、情境测验:将实际情境作为测验情境,或有目的的制造一种情境,观察被试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反应。 39、阻抗:是病人抵制治疗过程的各种力量,包括:安于现状,害怕引起良心阻抗上过分的谴责,不肯放弃致病的幼稚冲动。 40、移情:是指在心理分析过程中,病人对治疗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移情病人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41、心理干预: 广义心理干预是指引导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的各种专业活动。根据干广义心理干预预方法的不同,心理干预可分为心理疗法,包括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生物学方法,包括药物疗法、电痉挛疗法和精神外科疗法等。) 根据干预的目标、形式和过程的不同,心理干预可分为健康促进、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 狭义心理干预就是心理治疗,即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42、元分析法:就是对以往的研究再进行研究,把关于某一个特殊主题的现有研究结果综合起来进行统计分析,以判断心理治疗疗效的方法。 43、强化:通过采用适当的事物来增加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在经强化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出现在欲增强的反应之前;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出现在欲增强的反应之后。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44、惩罚: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压抑、减少或消除某一行为的过程。 45、消退:通过终止条件作用而消除其所造成的反应的过程。 46、泛化:条件作用由条件刺激自然地转向类似刺激物的现象。 47、分化:某反应只限于针对某一特殊刺激物的现象。 48、习惯化:通过反复地暴露于某刺激物以减少对该刺激物的反应频率与强度的过程。 49、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一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50、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51、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52、反应性抑郁:是对患病期间所蒙受的许多“丧失”的反应,是各类病人共反应性抑郁有的反应。 53、准备性抑郁:出现于病人将自己同世界分开的准备过程中,是死亡的前准备性抑郁奏,仅见于终末期或濒死病人。通过鼓励与支持、劝导与保证,可以消除反应性抑郁,但难以消除准备性抑郁。 54、原发性获益:指由于疾病症状的出现而缓解了引起疾病的内心冲突。 55、继发性获益:指病人由于患病而享有有些特权。 问答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