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玻璃纤维行业深度解析

中国玻璃纤维行业深度解析

中国玻璃纤维行业深度解析
中国玻璃纤维行业深度解析

中国玻璃纤维行业深度分析资料

产业链简述:三大环节紧相连,产品丰富需求广

玻纤是一种优良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高低温、耐腐蚀、隔热、阻燃、吸音、电绝缘等优异性能以及一定程度的功能可设计性。其上游原料包括叶腊石、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硼钙石、硼镁石等主要矿物原料和硼酸、纯碱等化工原料,而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既包括建材、电子等传统领域,也涉足风电、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近年来新兴领域的不断开拓带动着玻纤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2001-2007年全球供应复合增长率为7%,我国增速则在20%以上。

从产业链上看,该行业已形成玻纤、玻纤制品、玻纤复合材料三大环节,并且环环相扣;从产品的用途上看,玻纤主要有以下几类产品:①热固性增强基材,可用于满足风电用玻纤制品;②热塑性增强基材:如短切纤维、混合纱、长纤维增强材料(LFT)、玻纤毡增强片材;

③沥青用玻纤增强材料;④玻纤产业织物。其中,增强材料占比约70%-75%;而纺织材料约占25%-35%。

玻纤行业特点:周期强弱两端化,管理模式大不同

1、上游周期性强,下游应用分散抗周期

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玻纤行业的波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危机时下游需求萎缩成为玻纤行业下滑的直接原因。如90年代欧洲经济危机下玻纤需求下滑2%;1998年金融危机时玻纤需求下滑7%;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下玻纤需求下滑12%。这主要与玻纤需求集中于工业领域有关。

而从玻纤行业周期的变动来看,衰退时间短,复苏速度快。近三次玻纤波动周期间隔大约为10年,行业衰退时间一般为2年左右,下滑不算特别明显;而在经济好转时,行业往往能够快速复苏,复合增长速度保持在5%以上。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每一次经济危机的波动范围都在加大,再加上玻纤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经济危机造成的行业下滑越来越明显,如2008年需求下滑12%,明显高于上世纪90年代的2%。

与其他建材行业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整个玻纤产业链较长,不同环节的产品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其中玻璃纤维及玻纤制品中的玻纤纱属于前端产品,固定成本占比高,经营杠杆也更大,并且池窑停产容易造成耐火材料等部分固定资产损坏,再次启动需要3个月的烤窑期,因此玻纤纱生产企业一般不轻易选择停窑,供给上表现为落后需求,且一旦需求下滑很可能面临更大的降价风险,呈现更强的周期性。

而作为后端的玻纤制品(不含玻纤纱)和玻纤复合材料,目前国内厂商众多,且下游应用市场分散,集中度较低,海外市场依存度及风险相对更小;且固定资产相对偏小,设备重启费用较低,因此往往具有一定的抗周期性。

2、资金密集VS技术密集:上下游管理方式迥异

产业链前端玻纤及玻纤纱的生产属于资金密集型,游管理一般玻璃纤维细纱和粗纱池窑拉丝法生产线规模分别在3万吨/年和5万吨/年以上。而每吨生产线需要的投入超过1亿元,中小企业建设加上配套资金约为10亿元左右,资金壁垒明显;其生产方式则是大批量少品种,对应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管理方式;而后端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则属于技术密集型,下游应用市场的分散使得生产往往是小批量多品种,适合专业化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方式。

不同的生产特点及行业壁垒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管理模式,因而我国的玻纤厂商也分成了鲜明的两类,上游做的好的往往是财大气粗的央企(例如中国玻纤),而下游出奇的则是灵活多变的民企(例如长海股份)。

中外玻纤行业发展对比

玻璃纤维诞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新兴工业,玻纤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致力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一)国外玻纤变迁:日出西方起步早,复合材料放光芒

1、起源(1930-1950年)。

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玻璃球或废旧玻璃为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1938年1月,美国欧文斯科宁玻璃纤维公司成立,标志着玻璃纤维工业正式诞生。早期的玻璃纤维使用二次成型的球法坩埚拉丝制备,即先把玻璃配合料经高温熔化制成玻璃球,再将玻璃球二次加热至熔化,再高速拉制成一定直径的玻璃纤维原丝。这种生产工艺工序繁多,又由于玻璃球二次加热熔化,给生产及产品带来很多弊端,诸如能耗高、成型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使生产规模和自动化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品种方面,1939年E玻璃(亦称无碱玻璃)问世,迄今为止仍是最重要的玻璃纤维成分;而在应用领域方面,早期的玻璃纤维主要用在军事领域,二次大战刺激了玻纤塑料的发展,用于雷达罩,军用飞机和陆地运输用轻重量配件应时而生。

2、发展(1950-1980年)。

传统的玻纤生产工艺坩埚拉丝法具有能耗高、成型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不高和劳动生产率低等缺陷,而1958年前后池窑拉丝法的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由于一座窑炉可以通过数条成型通路,安装上百台拉丝漏板同时运作,从而可以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生产,而近年来发展的纯氧燃烧技术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成品率。

如果说生产工艺的变革使得玻纤产业走上了大规模生产的道路,浸润剂原料及配方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则诞生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玻纤品种。如同IT行业的“芯片制造技术”,不同的浸润剂配方往往使得玻璃纤维的特性大相径庭,从而满足不同应用需求。1951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沃兰偶联剂,同年,硅烷偶联剂问世,它们为玻璃纤维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铺平了道路,于是各种特性的玻璃纤维纷纷问世:

1968年,美国欧文斯科宁公司研制成功S-2高强玻璃纤维,它为高强玻璃纤维从军用

向民用推广打下基础;同年,英国皮尔金顿公司研制成功牌号为“Cemfil”的耐碱玻璃纤维用于增强水泥;1980年代号为ECR的无硼无氟E玻璃纤维的研制成功,开拓了玻璃纤维产品在防腐工业领域的应用。随着下游应用领域从军用转向民用,对玻璃纤维的力学、耐热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特种玻璃纤维,如耐高温玻璃纤维、高强度玻璃纤维、高模量玻璃纤维等。经过70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外玻纤行业发展到3000多个玻纤品种,50000多个规格,每种规格都有一种用途相对应,并且品种与规格仍以每年平均增长1000-1500种的速度迅猛发展。

3、成熟(1980s-2000年)。

玻纤和1935年问世的聚酯树脂结合,则诞生了增强塑料。作为复合材料用增强纤维的最重要基材,玻纤占据复合材料所用增强纤维的98%左右,主要包括CCL(覆铜板)、绝缘材料、浸渍涂层制品、FRSP(热固性增强塑料制品)、FRTP(热塑性增强塑料制品)、增强建材及其他复合板材/片材。

玻纤下游需求广泛,从国际上看,基建约占38%(包括管道、海水淡化、房屋保暖和防水、水利等),交通约占27%-28%(游艇、汽车、高铁等),电子约占17%。

4、上游产业转移,下游应用延伸(从2000年至今)。

经过70多年的发展,进入21世纪,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玻璃纤维工业,2010年全球的年产量己达472万吨以上,而玻纤产业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1997年之前,全球玻纤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处于对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和环保成本的考虑,全球产业出现向亚洲转移趋势,而玻纤也不例外,早在1997年亚太区玻璃纤维总量就已超过欧洲,电子工业用玻璃纤维细纱产量则超过美国。无论从主导企业还是整体行业来看,上游玻纤纱的产能已基本完成从欧美到亚太的转移。

在以资金壁垒为主的上游玻纤纱基本向亚洲转移的背景下,下游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玻纤复合材料则继续在欧美流行,特别是玻纤增强建材、短纤维及长纤维直接增强材料等新型产品成为玻纤行业发展的新亮点,玻纤应用已从建筑建材、电子电器、轨道交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传统工业领域扩展到航天航空、风力发电、过滤除尘、环境工程、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

(二)我国玻纤成长:后发优势快发展,上游转移量第一

1、起步(1950-1980年)。

1958年,上海用陶土质坩埚生产出成束玻璃纤维,这标志着我国玻璃纤维工业的诞生。60年代初,为了满足国防和军工需求,我国采用前苏联技术建成了10多个大中型玻璃纤维企业,其拉丝工艺均为坩埚拉丝球法,使用的浸润剂为石蜡型浸润剂。落后的工艺显然无法满足玻纤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的需要,而浸润剂原材料研发的制造瓶颈,更使得我国早期玻纤产品停留在低端水平,高端玻纤依赖进口。

2、发展(1980-2007年)。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作为新兴工业的玻璃纤维也在这一动力推动下,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1986年重庆市玻璃纤维厂在国内首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直接法拉丝(电熔窑),1990年珠海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年产4000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全套技术,可以说到90年代,我国玻璃纤维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部分产品己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97年,我国引进的第一条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在山东泰安建成投产,1999年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自行设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500吨/年玻璃纤维池窑生产线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我国玻璃纤维工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绩。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玻纤2007年产量已达16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

3、繁荣(2007-2011年)。

我国玻纤行业的发展具备很大的资源优势,如石英砂保有储量为13.5亿吨,叶腊石已探明储量5500万吨。中国玻纤行业人力成本占产品成本的5%-6%,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约为25%-30%。综合来看,中国玻纤企业的综合成本要比国外企业低。随着国外厂商的不断入驻以及国内厂商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玻纤纱产量占比从2000年的不到10%逐年上升,2011年已经高达54%,成为名符其实的玻纤纱第一生产大国。

4、量变到质变,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2012年起)。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玻纤纱和玻纤复合材料的累计产量分别达到1553和1479万吨,“十二五”期间,行业形成的共识是要继续调整升级,重点从量的增长转移到提高质量、效率,深度加工制品,更要加强应用开发,要把它作为企业研发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日,工信部发布《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2012年修订)》(征求意见稿)。相比于2007年发布实施的《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来看,2012新版在企业生产布局、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等领域全面提高了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玻纤行业从量变到质变转型的决心。

(三)发展路径异同:政府发力促发展,下游需求待开发

从国内外玻纤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玻纤行业比欧美起步晚了近20年,但通过国外引进、国内攻关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截止到2010年,我国玻纤企业有200多家,其中池窑拉丝企业20家,玻纤深加工制品企业100多家。和国外类似,中国的玻纤发展主要靠龙头企业主导,表现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全世界玻纤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六家企业,OCV,PPG,JM,中国玻纤,重庆国际和泰山,总共占据了83%的市场份额,其中中国三家龙头企业国内市场占比74%,与国外三大巨头90%左右的市场份额差距不大。

但与国外玻纤发展完全依靠民营企业自身力量不同,中国的玻纤成长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早在1956年国家就制定了第一个玻璃纤维工业发展规划;1964年成立南京玻纤研究设计院,负责全国玻纤行业的科研、设计和生产;“八五”、“九五”计划明确将池窑拉丝法的攻克列为建材行业的重点项目。除了依赖科研院所的技术攻坚,我国政府对玻纤行业

的支持还表现为对玻纤生产企业的资金扶持,具体表现为:在上游玻纤纱领域,主动设厂投产,国内三大玻纤巨头中中国玻纤和泰山玻纤具有央企背景;而在下游玻纤制品及复合材料领域,由于中小厂商众多,主要表现为对于技术创新的政府补助,以长海股份为例,近4年的政府补助累计约1100万元。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整个玻纤产业链上,上游玻璃纤维的产能转移要快于玻纤制品。中国的玻纤纱产量占全世界玻纤纱产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不到10%逐年上升,2011年已经高达54%,上游玻纤纱产能转移已经完成了2/3,而下游玻纤制品由于技术壁垒及下游应用领域的待开拓,转移只有1/3,目前中国玻纤深加工的数量只有全球的37%。

而从行业协会对2010年我国玻纤及制品的进出口情况统计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玻纤出口量已远超进口量,但从单价来看,明显进口玻纤及制品的价格要高于出口商品,说明我国玻纤产业技术仍然落后国外,产品普遍低质廉价,高端产品缺乏竞争力;从进出口种类来看,基本差距不大,但玻璃纤维明显更倾向进口,且该品种进口单价几乎是出口单价的2倍,表明我国对于高端特种玻纤的需求仍依赖进口,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从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来看,国内的下游需求仍待开发。从我国与欧美下游玻纤需求来看,建筑是公认的玻纤需求拉动力,但就具体建筑材料来看,我国的玻纤普及率仍较国外有一定差距。例如欧洲玻纤建筑防水材料占建筑防水材料总量的50%以上,美国高达80%,在我国这一比例不足30%;而玻纤在建筑中还可以用于石膏贴面,相比传统的纸面具有强度高、防潮、防火等性能优势,目前我国石膏板人均消费量仅为1.3平米左右,远低于美国10平米/人的水平,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就交通和电子电器而言,由于电子产业基本已完成向中国的转移,所以以覆铜板和印制电路为用途的玻纤需求在国内占比较大,而交通运输包括航空航天以及轨道交通,二者都属于新兴玻纤应用领域,对玻纤及其制品的质量要求也较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未来需求仍待开发。

另外是大众消费领域,欧美消费对玻纤的需求占比约为7%-10%,主要是用在运动器材、小家电以及泳池船艇等领域,对于中国而言,相较工业市场,居民消费尚属空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必将拉动消费类玻纤的需求启动。

中外玻纤企业比较

梳理中外玻纤行业的发展史,玻纤产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推动,目前,玻纤制品及复合材料领域的大型生产企业有OC、PPG、Johns-Manville、Ahlstrom等,其中前三家均在美国,后者来自荷兰,而前两大玻纤巨头OC(中文名欧文斯科宁)和PPG均已在纽交所上市。而从国内来看,上游玻纤纱基本被中国玻纤、泰山玻纤以及重庆国际三家垄断;而下游制品和复合材料则相对分散,除中国玻纤等三家外,还有长海股份、河北金牛、常州天马、中材金晶等众多中小厂商。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选取了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作为国内玻纤龙头的代表,与国际巨头OC和PPG进行产品结构、全球化程度、财务管理以及市场估值四个维度的对比,为未来中国玻纤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而之所以选择这四家公司,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OC和PPG作为国际前两大玻纤厂商,分别于1938年1952年相继涉足玻纤及玻纤增强复合材料领域,能充分反映欧美玻纤业的发展轨迹;而中国玻纤作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大玻纤纱大户以及国内短切毡的龙头,国企的背景使得行业大佬地位无可撼动;长海股份虽然规模较小起步较晚,但充分发挥民企灵活敢拼的优势,目前在玻纤制品湿法薄毡和玻纤复合材料复合隔板领域已占据全国第一的市场份额。

其次,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的成长轨迹和业务重心各具特色。中国玻纤是国企背景,具有天然的资源和资金优势,走的是从上游玻纤纱向中下游玻纤制品和玻纤复合材料纵向发展的道路;而长海股份作为民营企业,着力发展中下游制品和复合材料,近年来虽也新建玻纤生产线,但目的在于满足原料自给,未来业务重点仍是依靠技术拓宽产品线,致力横向发展。二者共同代表了中国玻纤上下游产业的特色。

最后,OC、PPG、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均为上市公司,信息相对透明,更利于比较分析,可互为市场估值的参考依据。

(一)产品结构比较:宽度深度待延伸,产品服务齐上阵

1、宽度对比:国外产业链品种齐全,国内上下游割裂一端独大。

从产品线的宽度来说,OC的品种最为齐全,涵盖玻璃纤维、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整个玻纤产业链。PPG虽然在玻纤复合材料上品种不多(主要是长纤维热塑性塑料),但在玻璃纤维和玻纤制品两块,基本品种均已覆盖,既有玻纤织物,也有连续毡等较为高端的玻纤无纺织品。而就国内企业而言,上下游割裂比较明显,中国玻纤明显以玻璃纤维和玻纤制品为主,其中又以纱制品品种较全,而无纺织品仍停留在技术难度较易的短切毡上,织物则几乎很少涉及;长海股份则以玻纤制品和复合材料为主,集中在纱和毡两类。

相较国外玻纤企业OC、PPG完整的玻纤产业链条,国内玻纤产业链割裂的格局源自玻纤行业上下游壁垒的差异。根据前文所述,上游玻纤纱属于资金密集型,拼的是规模效益,央企由于天然的资金和资源优势而助益良多;下游玻纤复合材料则表现为应用领域较为分散,众多的细分市场对精细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战,也依赖技术升级,更适合灵活创新的民营企业。

但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链的完整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原料采购成本(估算自产价比外购价低20%),使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产业链一体化可使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因此如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将资金密集的粗放式管理与技术密集的精细化管理融为一体,仍是我国玻纤企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2、深度对比:技术优势国外产品高端化,国内复合材料有待创新。

从产品线的深度来看,OC和PPG利用先发优势,通过技术研发不断开发新型产品,事实上,通过OC公司的玻纤创新史就能基本折射近代玻纤工业的发展:

作为高端玻纤产品,高性能玻璃纤维基本可以分为高强高模玻纤、耐腐蚀玻纤和低介电玻纤三大类。除了OC在这一领域引领行业潮流外,近年来我国主要玻纤巨头也纷纷研制出

类似新品,但目前我国高性能玻璃产量占总产量比重仅6%,远远落后于国外37%的水平,这导致我国在新能源等领域所需的高性能玻璃纤维绝大部分从国外进品,占比达到60%。

不仅上游玻璃纤维缺少高端产品,在下游玻纤制品和复合材料来看,相较国外龙头,国内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差距。就制品而言,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都缺少玻纤织物,而擅长的无纺织品仍以短切毡和湿法薄毡为主,连续毡等高端产品尚在研制。

就复合材料而言,国外一般分为增强热固性塑料用玻纤增强材料(FRSP)、增强热塑性塑料用玻纤增强材料(FRTP)、增强沥青用玻纤增强材料和玻纤纺织材料,其中玻纤增强材料约占70%-75%,玻纤纺织材料占25%-30%,而我国玻纤增强材料仅占30%,并且除用作传统的FRSP、FRTP、CCL等增强基材外,其它玻纤织物及玻纤毡延伸制品规模较小。例如OC 的非织造技术部有一系列用于地板、地毯、石膏板等外用制品的增强材料,而国内仅长海股份在此领域有所涉足(复合隔板和贴面毡),但在质量和产量上仍与OC有所差距。

3、广度对比:国外产品+服务打包出售,国内期待多元化。

在OC增强材料部的业务中我们发现公司巧妙的将一系列下游应用领域相近的产品打包,配以咨询设计等服务,形成了全新的汽车和通讯解决方案。这种产品+服务的组合销售模式以产品为支撑,服务为卖点,极大的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玻纤产品线的广度,有效挖掘了新的盈利空间。同样地,PPG玻璃纤维工程强调向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

事实上,不仅OC的复合材料主营玻纤产品,另一业务部门建筑材料(主要是屋面材料和隔热材料)的保温吸声隔热等系统中大量使用的玻璃棉就是一种基础玻纤制品。2011年公司的利润贡献中,建筑材料占比64%,复合材料36%,公司以玻璃纤维起家,通过相关多元化延伸其他领域,成为是世界建筑材料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的领先者。而PPG则从平板玻璃起家,到玻璃纤维再到各种涂料及化学光学制品,2011年玻璃事业部盈利贡献仅为7%。

与之相比,国内的玻纤企业尚专注于单种产品的研制与销售,缺乏配套的设计服务,很容易造成同质化较高的局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而且单一的玻纤产业,易受市场环境影响,缺乏对于行业景气风险的转移。

(二)财务管理比较:成本优势盈利好,资产效率待提升

1、成本优势高毛利,重视研发拉升盈利。

我国玻纤行业的发展具备很大的资源优势,如石英砂保有储量为13.5亿吨,叶腊石已探明储量5500万吨。中国玻纤行业人力成本占产品成本的5%-6%,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约为25%-30%。综合来看,中国玻纤企业的综合成本要比国外企业低。正是这一成本优势使得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的毛利率均高于老牌玻纤公司OC,特别是中国玻纤近三年毛利率迅速增长,2011年已赶超PPG。

另外,由于我国玻纤产业起步晚,所以相当重视科研投入,特别是后起之秀长海股份,近三年研发支出占收入比重平均3.8%,位于四家玻纤企业之首。成本优势加上科研投入使得我国玻纤企业成长潜力巨大,净资产收益率2011年超过了OC。

2、期间费用压缩有空间,资产运作效率待提升。

从总体期间费用的控制效果来看,OC最低,近三年均在12%左右;而中国玻纤因为业务多在上游的玻纤纱,粗放式管理致使期间费用的控制力度尚待提高。分项来看,在管理和销售费用率方面,OC仍然最低,而PPG可能因为多元化全球化的业务特点费用率最高;而财务费用率与资产负债率紧密相关,中国玻纤央企背景的优势使其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以降低资本成本,财务费用也较高。

从营运能力看,PPG和OC的总资产周转率明显高于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说明中国玻纤企业在加速资金回流,提高运作效率上仍有待提升。

(三)市场估值比较:国内玻纤估值高,经济影响波动大

从2008年以来市场估值来看,无论从公司绝对估值还是相对大盘估值来看,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的市盈率均高于国外同行OC和PPG;从纵向对比来看,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的市盈率变动较大,在2011年玻纤景气时估值一度冲到90倍,是同期行业市盈率的7倍。目前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的市盈率大致在20-30倍,而国外OC和PPG的市盈率大致在15倍左右。

从市净率来看,无论绝对值还是相对估值依然是中国的玻纤公司估值较高,且波动较大;在经历了从2009年末走出金融危机的上涨行情后,2012年起大幅下跌,目前已处在近4年历史低位,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的市净率目前已低于PPG,但仍高于OC。

国际对比的启示

(一)产业联盟贯全局,提升管理效率高

根据前文分析,玻纤产业主要由玻纤、玻纤制品和玻纤复合材料串联而成,整个行业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产业链条长。从玻璃原料选择配制到高温熔化成形,制成不同类型的玻纤纱,再经过纺织加工成多种组织结构的制品,最后玻纤纱或制品经过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制成特定功能的复合材料制品。整个过程环节繁复且工艺性能差别较大,除了OC等国际玻纤巨头外,很少有企业能从头到尾全链生产。

二是于下游应用广。由于复合材料最终制品是可设计的,具有特定的功能性。而它的功能性是取决于下游应用要求,即需求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和材料性能,不知道做什么用就难确定生产什么类别的玻纤纱。

正是以上两点决定了我国玻纤企业要一方面要努力向国外巨头学习,或如中国玻纤一样

自上而下,或如长海股份一样自下而上,最终目的均是打通全产业链,从而降本创收,增强应对下游需求的灵活性,其关键点在于用国际化的高标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应当看到上下游壁垒的差异性导致的管理方式的迥异,对于单个企业,短期内要将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模式二者融会贯通,打通全产业链着实不易。这就使得产业联盟的方式在当下更为现实易行。事实上,欧美玻纤及复合材料的兴旺正是产业联盟的助力,以欧洲为例,2000年成立的欧洲热塑性复合材料同盟“EATC”,现有成员21个,包括原材料供应厂商、设备供应商、半成品生产商、模塑商、制品生产商研究机构和大学。而我国目前于玻璃纤维、塑料及制品归口不同工业管理部门,制品企业多散小,技术力量不足,所以跟不上欧美的开发步伐,产品仍以注塑PP、PA、PET为主,缺乏高端PRTP的研发生产。

因此位于各个环节的玻纤企业要加强彼此合作,首先定位好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臵,不断提高竞争力,着眼整个产业链的提高,既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下一环节的要求,还要不断提出对上一环节的进步要求;其次对比较大的技术改造可以选择多环节协调进行,建立产业链内的战略联盟;最后还要主动和终端应用领域合作,不断开发新的市场空间,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由下到上的行业增长驱动力。

(二)技术升级高端化,复合材料外延宽

由于玻纤行业产能从欧美转向亚太特别是中国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如何实现量变到质量的飞跃就要依赖技术的不断升级。一方面要继续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加快自动化生产装备的制造、工业化作业的过程控制、高品级原辅材料的生产等技术工艺的研发,提高生产效率,贯彻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则在产品研发上要不断创新,具体表现为:

一是加快发展上游高性能玻纤,选择综合性强、性价比好、应用前景广的纤维成分,长期坚持改进、推广和扩大,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从国内外高性能玻纤产量及占比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近些年国内高性能玻纤迅速增长,但整体产量及占比均远低于国外水平。根据玻纤业协会的预计,2020年中国高性能玻纤产量将达到100万吨,占所有玻纤产能的25%。

二是扩大中游玻纤制品的种类,充分吸取国外OC、PPG等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针对应用产品和生产工艺的不同,从玻纤品种、相应浸润剂和织物结构等多环节开发应用技术,争取在织物和无纺织物两大领域平衡发展,强化玻纤产品的深加工,扩大玻纤制品的品种类别。

三是拓宽下游玻纤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大力发展热塑型增强玻纤复合材料。一方面扩大提高玻纤新型建材(节能、防火、防水增强等)领域的应用,面对量大面广的新型建材,要注重突破织物处理技术,不断提高耐候耐湿耐火及环保强度的功能,提高性价比。另一方面也要配合扩大玻纤复材的下游应用,在海水淡化、新能源利用以及烟气脱硫等新型领域开拓市场,提高热塑型增强玻纤的产量比例。

(三)产品服务互助益,个性定制盈利旺

近年来我国在玻纤行业的创新从未停止,一些龙头企业如中国玻纤和长海股份的高端产品在技术性能上也基本与国外玻纤厂商不相上下,畅销海外。然而相对于国外OC和PPG

这样的老牌玻纤巨头,我国玻纤企业始终面临同质化程度高,品种质地相近,难以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关键问题就在于我国的玻纤生产还是以厂商供给为主导,未能对下游需求的变动及时反应。而OC和PPG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式销售无疑给中国玻纤企业提供很好的借鉴学习。

企业根据用户对产品的应用方向提出“解决方案”,包括推荐材料、进行材料的改性、配套提供并指导客户如何合理使用,从而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既可以最大化挖掘盈利增长点,更是区别于同行企业,形成独立的核心竞争力。对此我国玻纤企业应该大力学习,根据用户要求个性化服务,开发一整套解决系统,以产品支撑服务,以服务拉动产品,最终带动整个行业的前进。

中国烘焙行业的解析(优选.)

中国烘焙行业的解析 2008年,85度C在台湾市场一举超过星巴克。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85度C便以300多家店,卖出超过1亿杯咖啡的战绩,把在台湾市场打拼8年的星巴克远远地甩在了后头;2009年,成立不到一年时间的喜来公社就拿到了智基创投的风险投资,短短一年时间里就在上海“跑”出了9家店;2009年,与知名营销策划机构金汇通合作的武汉仟吉销售额突破2亿元,一举成为烘焙行业的强势品牌。通过与金汇通合作,仟吉西饼从无到有,门店总数从当初的1家到现在的40多家的直营连锁专卖,在代表武汉风尚的新天地,成为唯一入驻的烘焙品牌。……近年来,烘焙行业可谓是风生水起。高速发展的烘焙产业已经到了竞争升级与品牌变革的临界点,即将经历着品牌变革的大浪潮。对于众多中国烘焙品牌而言,在行业发生深刻变革之际,如何顺势而为,成功破局?金汇通·仟吉品牌策划的成功案例又给以行业品牌什么样的借鉴与启示? □行业审视:零散型市场、低层次竞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跟风港式面包起步,到九十年代大批台资烘焙厂商涌入,再到近几年来国内烘焙企业初具实力,中国烘焙业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审视烘焙行业的发展,会发现年轻的中国烘焙业成长轨迹分化成了两个有着鲜明对比的发展线条,呈现出两大明显特征。1、特征之一:零散型市场伴随市场经济的崛起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烘焙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传进中国市场以来一直蓬勃发展。据权威

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烘焙业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已经达到718亿的产业规模。据相关机构预计,2013年烘焙行业将会达到13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规模。专家甚至预测未来30年烘焙市场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二三级城市的烘焙市场容量的增长速度可接近30%。烘焙行业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巨大市场蛋糕吸引了众多的蚕食者。近年来,虽然烘焙连锁企业的品牌化、规模化的优势已经有所建立,仍多局限于区域市场。真正实现品牌化连锁的本土烘焙企业屈指可数。好利来和克莉斯汀的年销售额虽在20亿元左右,但好利来在华南市场上缺失,克莉斯汀则在北方难觅踪迹,烘焙行业直到目前为止,始终还没有出现在全国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全国性领军品牌。目前我国烘焙市场大部份额都被一些杂牌军蚕食,在中国有年销售额700多亿的烘焙市场,但作为龙头老大的一些烘焙品牌,他们的销售量与巨大的市场容量相比也是毫不足道。这充分反映出:目前中国的烘焙行业呈现出典型的零散性产业特征,有许多企业在进行竞争,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2、特征之二:低层次竞争烘焙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容量及发展前景,同时由于入行门槛较低,大大小小“前店后厂”的面包房在中国市场遍地开花,遍布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品牌杀入市场。市场被众多中小品牌瓜分,不同层次品牌在分割不同的市场。而品牌相互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竞争、渠道竞争、价格等层面,真正靠品牌拉动销售的很少,致使烘焙市场还停留在一个初级、低层次竞争时代。□行业拐点:竞

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17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风能是一种淸洁而稳定的新能源,在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 全球公认可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安全、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方案,得到各国政府、 机构和企业等的高度关注。此外,由于风电技术相对成熟,且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和资源有 效性,因此,风电也成为近年来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之一。 1、全球发展概况 2016年的风电市场由中国、美国、徳国和印度引领,法国、上耳其和荷兰等国的表现 超过预 期,尽管在年新增装机上,2016年未能超过创纪录的2015年,但仍然达到了一 个相当令人满意的水平。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全球风电发展年报》显示,2016年 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54.600MW,同比下降14.2%,英中,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 23328MW (临时数据),占2016年全球 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42.7%o 到2016年年底, 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86J49MW,累计同比增长 12.5%。其中,截至2016年底, 中国总量达到16&690MW (临时数据),占全球风电累计装机总量的34.7%。 2001-2016年全球风电装机置计容量 450.000 400.000 350.000 300.000 土 250.000 W 200.000 150,000 1W.OOO 50.00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 ■ ■ ■ ■ 11 nUr l ■蛊计装机容蚤

按照2016年底的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计算,全球前五大风电市场依次为中国、美国、徳国、印度和西班牙,在2001年至2016年间,上述5个国家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我国风电行业概况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统讣数据,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截至2001年12月31 日的23.9OOMW增至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486.749MW,年复合增长率为22.25%, 而同期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9.53%,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2016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23328MW (临时数据),占当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42.7%,位居全球第一。 (1)我国风能资源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陆地而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包括岛屿)达32,000 千米,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并具有巨大的风能发展潜力。根据中国气象局2014年公布的最新评估结果,我国陆地7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达到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72亿千瓦,风功率密度达到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50 亿千瓦;8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达到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02亿千瓦,达到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75亿千瓦。 ①风能资源的地域分布 我国的风能资源分布广泛,苴中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内陆也有个别风能丰富点。此外,近海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 A. 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丰富带:沿海及其岛屿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千米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瓦/ 平方米以上,风功率密度线平行

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正规版)

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正规版) 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正规版) 和附件三个部分。报告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尽职调查的范围与宗旨、简称与定义、调查的方法以及对关键问题的摘要;在报告的主体部分,我们将就具体问题逐项进行评论与分析,并出具相关的法律意见书;报告的附件包括材料目录、目标公司提供的资料及文本、工商登记资料、行政批复及审批文件资料、政府机关,其他机构或目标公司声明与承诺等。附件另行装订成册。第二章正文第一部分目标公司法律情况审评 1.1目标公司的历史沿革(由目标公司自行出具公司简介并盖章) 1.2目标公司的设立 (一)目标公司于201X年5月20日向xx省xx市工商管理行政局申请设立,核定公司名称为“xx市xx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住所地xx市火车站向南1公里处;营业期限二十年;注册资本为人民币壹佰万元;公司经营范围为火力发电、泵售、工业xx的生产、销售、炉渣、炉灰的销售。 (二)公司设立时股权结构为: xx(男,1956年3月27日出生,汉族,住xx省xx市东园镇南路281号),出资额人民币84万元,实际认缴出资人民币84万元,占注册资本84%; xx(男,1958年5月28日出生,汉族,住xx省xx 市三闸乡杨家寨村六社)出资人民币1 5.6万元,实际认缴出资人民币1

5.6万元,占注册资本1 5.6%。 xx(男,汉族,汉族,1969年8月23日出生,住xx省xx市马神庙街94号)出资额人民0.4万元,实际认缴出资人民币0.4万元,占注册资本0.4%。 (三)设立时验资情况: xx市xx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出具张会验字(200 3)90号验资报告(节选,以附件为准,附件一26页): “根据有关协议、章程的规定,xx市xx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的注册资本为壹佰万元,由xx、xx、xx三位股东出资,经审验,截止201X年5月19日止,xx市xx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已实际收到股东缴纳的注册资本合计人民币100万元,各股东以货币方式出资。 (四)设立时公司章程(概述,以附件为准,附件一15页): 对包括宗旨、名称及住所、公司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名称及出资方 篇二: 法律尽职调查报告-201X0428 北京有限公司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机密)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第一部分导言 1、简称与定义在本报告中,除非根据上下文应另做解释,否则下列简称和术语具有以下含义(为方便阅读,下列简称和术语按其第一个字拼音字母的先后顺序排列): “本报告”指由上海方本(北京)律师事务所于201X年2月28日出具的北京有限公司之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本所”指上海方本(北京)律师事务所。“本所律师”或“我们”指上海方本(北京)律师事务所进行法律尽职调查之律师。“”指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根

财务分析

哈佛分析框架:财务战略分析新思维 2015-09-15中国管理会计网 管理会计微信号:china-cma 本文运用哈佛分析框架的基本原理,结合亚泰集团企业案例,通过分析其揭示其财务及经营状况并预测其发展前景。 财务分析一直以来在评价企业业绩过程中起到重要且不可替代作用,它通过对报表数据的各种变换计算,运用模型建立起一系列评价体系,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分析企业经营成果并预测未来。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企业发布的财务报表来评价企业。因此,财务报表成为传统财务分析的根本。然而作为经济实体的主体——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受自身的经营及财务政策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相关行业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有效地财务评价体系不仅应注重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而且应重视非财务信息。应将财务分析对象由财务报表扩展到与财务报表及企业经营相关的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等,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企业进行评价。哈佛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财务分析的缺陷,鉴于此,本文利用哈佛分析框架对亚泰集团的行业状况和发展战略、会计质量、财务报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状况,从而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 哈佛分析框架 哈佛分析框架由哈佛大学佩普(K.G.Palepu)、希利(P.M.Healy)和伯纳德(V.L.Bernard)三位学者提出,他们认为财务分析不应只分析报表数据,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并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哈佛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企业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情况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情况 据统计,截至2004年12月8日,共有4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75个营业机构(含筹建)。40家公司中,寿险公司有23家,财险公司有14家,再保险公司有3家。分别有3家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和2家外资保险公估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的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保费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中资保险公司增速的2到3倍。到今年上半年,外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7.1%;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2%。而同期,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只有23%;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只增长了6.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得到长足发展,保险市场年均增长超过30%。不过,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只有不到10%的人购买了保险,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尽管购买保险的人口比例要高一些,但是在中小城市,这一比例就要低很多,百姓还没有形成购买人身保障的意识。简单一个10%加上中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得出的结果是:我国保险市场必将不断成熟并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2010-2015年中国保险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合建设、从农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2008年,保险业积极参与抗击突如其来的两场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保险业务较快增长,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损失补偿功能逐步发挥。2008年截至11月底,全国实现保费收入9150.5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59.1亿元,增长17.5%;人身险保费收入6991.4亿元,增长51.8%。2008年前11个月,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已达2675亿元,同比增长32.7%。在抗灾救灾中,保险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分别为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支付赔款55亿元和10亿元。 2009年,保险业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战胜种种困难,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年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财产险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保费收入2875.8亿元,同比增长23.1%。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8261.5亿元,在上年增速较高的基础上同比增长10.9%。全年赔付3125.5亿元。 2010年以来保险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积极变化,总体上呈现“快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特点,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业务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1-9月,全国保费收入11299.1亿元,同比增长31.7%。

浅析我国烘焙行业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烘焙行业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烘焙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烘焙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了1194家,相比2012年增加了88家;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了1130.97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了19.78%。2013年,烘焙食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了2202.95亿元,同比增长16.77%。 我国烘焙业目前的市场情况是品牌多而分散,总体集中度不高,目前排名在前几家企业,全年销售收入最高的只有3亿左右,市场占有率最高也不超过3%。可以说,现在整个烘焙行业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全国知名品牌,还没有一个企业已经形成一个全国性的销售网络。不像其它行业如方便面、饮料等,排在前几名的企业几乎占有全国市场60-70%以上的份额。 从我国烘焙食品的区域发展看,上海、广州等南方城市改革开放的时间较早,开放的程度较高,所以受西点的影响也比北方和中西部大,因此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烘焙业市场较发达。而以北京、石家庄、天津、济南、沈阳、长春、哈尔滨、呼和浩特、银川为代表的北方地区,以及以西安、成都、郑州、太原、乌鲁木齐等中西部地区烘焙业发展较晚,但市场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后发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迅猛,烘焙行业投资明显高于沿海发达地区。

目前我国烘焙业品牌繁多,南北差异较大,可谓鱼龙混杂,有相当实力蛋糕连锁店的几个品牌南北分布或城市局部性分布也较为突出,目前面包店、蛋糕店在全国范围内的连锁网络能让民众共知和消费的烘焙品牌还不存在,市场盲点之多,空白地区之广,市场待开发潜力及升值空间巨大。 关于蛋糕店加盟、面包店加盟,某些有相对实力的品牌也只限当地或局部业务开放,门槛高等地域限制、使欲想投身于蛋糕店加盟、面包店加盟连锁事业的投资者望尘莫及,望而兴叹。咖蜜儿纵观中国烘焙市场行业潜藏的巨大金矿及蛋糕连锁店、面包连锁店及蛋糕店加盟、面包店加盟等蛋糕店、面包店烘焙市场的长远发展以及国内的发展趋势;咖蜜儿结合自身优势及资金背景为依托,投巨资、力求打造蛋糕连锁店、面包连锁店,在内国烘焙界的主流消费品牌,为国内烘焙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造福于社会,服务于民众。 中国的烘焙食品行业发展从一、二线城市居民逐渐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方向开始渗透,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面包、饼干等烘焙食品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早餐主食。而从年龄层来看,烘焙食品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从小孩到老年人都有覆盖。 烘焙食品从无到有,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过程,随着消费群体的扩大,其市场容量逐年增长。据相关预测,2017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4658.29亿元。

【资本】尽职调查深度解析

【资本】尽职调查深度解析 尽职调查深度解析一、概述概述(一)尽职调查概念尽职调查概念1、概念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是指投资人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一切与本次投资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 财务尽职调查即由财务专业人员针对目标企业与投资有关财务状况的审阅、分析、核查等专业调查。 2、种类尽职调查的种类包括四类:法律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业务尽职调查、其他尽职 调查。 (二)尽职调查的目的尽职调查的目的尽职调查就是要搞清楚: 1、他是谁即交易对手实际控制人的底细和管理团队 2、他在做什么,即产品或服务的类别和 市场竞争力3、他做得如何,即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收集,尤其是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纵向、横向(同业)比较4、别人如何看,包括银行同业和竞争对手的态度5、我们如何做,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进行客户价值分析,用经验和获得的信息设计授信方案和控制措施,把交流变成可行的交易。 简言之,即做好股东背景和管控结构、行业和产品、经营和财务数据、同业态度的调查,提供我们的做法。 (三)尽职调查框架尽职调查框架(四)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关注要点(四)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关注要点11、业务、业务(11))行业/企业的业务模型、盈利模式(22))标的企业的竞争优势(33))协同效应,以及未来潜在的整合成本和整合风险 Tips:(1)在做企业尽职调查时,可以以估值模型为线索进行调查;(2)不要忽视目标公司董事会会议记录以及决策等法律文件,里面会包含公司业务的信息,特别是公司战略。 22、财务、财务(11))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22))预测财务数据偏于保守偏于乐观 预测的依据是什么(33))是否有表外负债(44))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审计师的内控审计报告)(55)税务问题(除公司自身税务情况外,还需关注收购方案所涉及的税务问题)Tips:在做财务尽职调查时,需与审计师充分沟通,并且与业务尽职调查紧密联系。33、法律、法律(11)公司自身的法律情况:重大诉讼和法律纠纷、房产土地的权属问题等 (22)交易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股权结构(类别股权安排,优先股东、期权等问题)、行业监管规定、交易涉及的其他监管规则等。 Tips:法律尽职调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司本身的法律情况,需要依赖律师去尽职调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财务尽职调查深度解析

财务尽职调查深度解析(适合学习) 一、概述 (一)尽职调查概念 1、概念 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是指投资人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一切与本次投资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 财务尽职调查即由财务专业人员针对目标企业与投资有关财务状况的审阅、分析、核查等专业调查。 2、种类 尽职调查的种类包括四类:法律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业务尽职调查、 其他尽职调查。 (二)尽职调查的目的 尽职调查就是要搞清楚: 1、他是谁?即交易对手实际控制人的底细和管理团队 2、他在做什么,即产品或服务的类别和市场竞争力 3、他做得如何,即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收集,尤其是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纵向、横向(同业)比较 4、别人如何看,包括银行同业和竞争对手的态度 5、我们如何做,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进行客户价值分析,用经验和获得的信息设计授信方案和控制措施,把交流变成可行的交易。

简言之,即做好股东背景和管控结构、行业和产品、经营和财务数据、同业态度的调查,提供我们的做法。 (三)尽职调查框架 (四)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关注要点 1、业务 (1)行业/企业的业务模型、盈利模式 (2)标的企业的竞争优势 (3)协同效应,以及未来潜在的整合成本和整合风险 Tips: (1)在做企业尽职调查时,可以以估值模型为线索进行调查;(2)不要忽视目标公司董事会会议记录以及决策等法律文件,里面会包含公司业务的信息,特别是公司战略。 2、财务 (1)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2)预测财务数据偏于保守?偏于乐观?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3)是否有表外负债? (4)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审计师的内控审计报告) (5)税务问题(除公司自身税务情况外,还需关注收购方案所涉及的税务问题)Tips:在做财务尽职调查时,需与审计师充分沟通,并且与业务尽职调查紧密联系。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 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 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 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

烘焙市场竞品分析报告

烘焙市场竞品分析报告 烘焙市场状况简析 当今中国烘焙市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跟风港式面包到九十年代大批台资烘焙厂商涌入,再到近几年来国内烘焙企业初具实力,中国烘焙业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审视烘焙行业的发展,会发现年轻的中国烘焙业成长轨迹分化成了两个有着鲜明对比的发展线条,呈现出两大明显特征。 1、特征之一:零散型市场伴随市场经济的崛起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烘焙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传进中国市场以来一直蓬勃发展。据权威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烘焙业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已经达到718亿的产业规模。据相关机构预计,2013年烘焙行业将会达到13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规模。专家甚至预测未来30年烘焙市场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二三级城市的烘焙市场容量的增长速度可接近30%。烘焙行业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巨大市场蛋糕吸引了众多的蚕食者。 近年来,虽然烘焙连锁企业的品牌化、规模化的优势已经有所建立,仍多局限于区域市场。真正实现品牌化连锁的本土烘焙企业屈指可数。好利来和克莉斯汀的年销售额虽在20亿元左右,但好利来在华南市场上缺失,克莉斯汀则在北方难觅踪迹,烘焙行业直到目前为止,始终还没有出现在全国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全国性领军品牌。 目前我国烘焙市场大部份额都被一些杂牌军蚕食,在中国有年销售额700多亿的烘焙市场,但作为龙头老大的一些烘焙品牌,他们的销售量与巨大的市场容量相比也是毫不足道。这充分反映出:目前中国的烘焙行业呈现出典型的零散性产业特征,有许多企业在进行竞争,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2、特征之二:低层次竞争烘焙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容量及发展前景,同时由于入行门槛较低,大大小小“前店后厂”的面包房在中国市场遍地开花,遍布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品牌杀入市场。市场被众多中小品牌瓜分,不同层次品牌在分割不同的市场。而品牌相互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竞争、渠道竞争、价格等层面,真正靠品牌拉动销售的很少,致使烘焙市场还停留在一个初级、低层次竞争时代。 烘焙行业市场发展前景 烘焙业属于典型的随意性快速消费食品,随着中国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大中城市人均G D P已接近较发达的国家,卫生、健康、营养的小康型早餐已逐渐替代温

关于财务尽职调查的深度解析

关于尽职调查的10000字深度长文解析(财务篇) 概述 尽职调查概念 1、概念 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 是指投资人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一切与本次投资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 财务尽职调查即由财务专业人员针对目标企业与投资有关财务状况的审阅、分析、核查等专业调查。 2、种类 尽职调查的种类包括四类: ■法律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 ■业务尽职调查■·其他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的目的 尽职调查就是要搞清楚: 1、他是谁?即交易对手实际控制人的底细和管理团队 2、他在做什么?即产品或服务的类别和市场竞争力 3、他做得如何?即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收集,尤其是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纵向、横向(同业)比较 4、别人如何看?包括银行同业和竞争对手的态度 5、我们如何做?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进行客户价值分析,用经验和获得的信息设计授信方案和控制措施,把交流变成可行的交易。 简言之,即做好股东背景和管控结构、行业和产品、经营和财务数据、同业态度的调查,提供我们的做法。

尽职调查框架 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关注要点 1、业务 (1)行业/企业的业务模型、盈利模式 (2)标的企业的竞争优势 (3)协同效应,以及未来潜在的整合成本和整合风险 【Tips】 ?在做企业尽职调查时,可以以估值模型为线索进行调查; ?不要忽视目标公司董事会会议记录以及决策等法律文件,里面会包含公司业务的信息,特别是公司战略。 2、财务 (1)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2)预测财务数据偏于保守?偏于乐观?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3)是否有表外负债? (4)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审计师的内控审计报告) (5)税务问题(除公司自身税务情况外,还需关注收购方案所涉及的税务问题)【Tips】 在做财务尽职调查时,需与审计师充分沟通,并且与业务尽职调查紧密联系。 3、法律 (1)公司自身的法律情况:重大诉讼和法律纠纷、房产土地的权属问题等 (2)交易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股权结构(类别股权安排,优先股东、期权等问 题)、行业监管规定、交易涉及的其他监管规则等。 【Tips】 法律尽职调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司本身的法律情况,需要依赖律师去尽职调查,投行需要关注未来的风险所在;另一部分是交易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此部分投行要充分组织和积极参与讨论,具体的工作可以以律师为主。 4、人力资源 (1)管理层聘用和留任问题 (2)工会问题 (3)离退、内退人员负担及养老金问题 【Tips】 人事的问题对于收购后的成功整合非常重要,不容忽视;投行需要起牵头作用,具体的工作由适当的中介机构承担。 5、其他 (1)是否有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一厂多制等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保险思想和救济后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可谓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施行各种赈济制度。据记载,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和明朝还出现了民间的“社仓”,它属于相互保险的形式。宋朝还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这可以说是原始形态的人身救济后备制度。 尽管我国保险思想和后备救济制度产生很早,但因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保险业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都不具备。所以,始终没有产生商业保险。 中国资本主义形式的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通商贸易和 经济侵略而来的。在鸦片战争前,外国商人在对华贸易中,为了应付海盗、战争和变幻莫测的海上风险,需要保险的保障。1805年,英、印商人在广州成立“谏当保安行”,亦称为广州保险协会或广州保险社,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

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保险公司也相继来华设立分公司或代理机构,经营保险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王韬、陈炽等人,他们纷纷著述立说,阐述各自的保险观点,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创建作了思想、舆论准备。清廷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也为民族保险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865年5月25日,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局面。1865至1912年的40多年间,成立的各类华商保险公司约有35家。1912年到1925年,陆续成立的保险公司有39家。1926年到1936年,全国有保险公司40家,分支机构126家。 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有关保险立法亦为政府和社会人士所重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先后拟订了《保险业章程草案》、《海船法草案》和《商律草案》。北洋政府时期,曾聘请法国顾问爱斯嘉拟订了《保险契约法草案》。1917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拟订了《保险法草案》。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保险法》。1935年5月和9月,分别公布了《简易人寿险法》和《简易人寿保险章程》。1937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改后的《保险法》、《保险业法》和《保险业实施法》。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内地保险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保险中心则由抗战前的上海转移到重庆。

烘焙行业现状以及前景发展

烘焙行业现状以及前景发展 摘要:我国20世纪结束前,烘焙食品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烘焙食品是以面粉和酵母为基本原料,添加盐、糖、油脂、乳品、鸡蛋、水和添加剂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手段烘焙而成的方便食品。现对2017年烘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有着悠久的烘焙历史和各种南北风味烘焙食品。得益于国内旺盛的烘焙产品需求,中国烘焙行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行业发展;DIY烘焙;行业需求;市场需求 烘焙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发展迅速,在食品原辅料涨价的前提下,仍然保持了规模效益的快速提高。近年来,我国烘焙食品的年销售额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其增长速度远超过食品工业的平均速度,我国烘焙食品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1、2017年烘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7-2022年中国烘焙点心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表明,随着中国各项政策从经济高增长逐渐向民生倾斜,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十八大之后,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城镇化浪潮必将推动以食品为主的快速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升级,从而有力地推动烘焙产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烘焙产业作为大食品行业较高端的产业集群,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都将呈现出高速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烘焙行业在人们对烘焙美食的喜爱下,基于烘焙电器、烘焙配件、烘焙食材形成的行业供应链应运而生。人们对烘焙美食的不断了解、钟爱,烘焙行业的发展趋势趋于良好。但是,在消费者主体的市场引导下,烘焙企业很难把握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缺乏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企业制定战略时往往方向盲目,走了很多弯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烘焙行业在烘焙食材类目的销售研究,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行为特性,对该行业做出市场分析和研究。 2、烘焙食品消费现状 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国内消费者对烘焙食品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烘焙行业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中国烘焙食品人均消费量快速增长,但是整体来看,中国烘焙行业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占欧美国家1/10的比例,未来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市场广阔。随着西式饮食文化逐渐渗入中国,烘焙食品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者观念进一步转变,对烘焙食品认知度提高促使烘焙食品消费加速升级,整个行业利润和收入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数

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广东: 1、排头兵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这绝对是全国人民需要向广东人学习的,这是我最佩服粤人的地方,这也毫无疑问是未来中华复兴的重要动力。 2、在经济上,只弄广深,不搞非珠,是一大失误。湛茂和潮汕位置绝佳,居然不如中西部,当需广东省政府检讨。今后10年粤省成败关键在非珠,非珠发展从交通建设和教育投资开始。港珠澳大桥之争,有香港自私的考虑,但广东也有责任。希望这桥赶快修好!在港粤之争里,中央只能偏香港;但港台之争,中央绝对偏台湾。最近有香港媒体说,马英九上台后两岸三通,会损害香港作为两岸贸易中转港口的优势,损害香港经济利益;结果中央很不高兴很恼火。这只能说明这家媒体太不识大体了,呵呵。 3、广东人有很多优点:务实、朴素、低调、勤劳。尤其是客家人和潮汕人,确实是很正宗的中华文化传承人。我很佩服他们那种勤劳创业的精神。但广东人的缺点在于考虑事情过于偏重经济利益,大局观稍有欠缺。比如上交国税问题,如果按国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过去的上海,现在的江苏,都远远超过现在的广东。还有,现在广东上交的税收并未投入到长三角,而是东北和西部。并且这也是必须的。关于深圳的税收问题,确实很特殊,但广东暂时少提为好,因为效果会适得其反。以后深圳的税制会有个有利于广东的改变。 4、广东未来发展不在珠三角的服装玩具工厂,而在文化教育。岭南文化是中国很独特的一支,广东很多方言中,所蕴涵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远远超过普通话;甚至有些广东方言的词汇就是古汉语,完全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另一方面,推广应用普通话又很必要,希望广东的兄弟姐妹能够理解。在广东,考虑很多事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就可以,但在北京的层面,却要复杂很多。我在广州曁南大学小住过半年,感受到粤文化的独特性,粤语更有汉唐之音啊!我很喜欢!呵呵??总之,方言要保留,普通话也必须学好。粤语和国语都说得好,才是真正合格的排头兵。呵呵。 5、湛江的未来一个是钢铁,一个是造船。茂名和阳江的港口也可以建大造船厂。个人感觉这三个城市的发展方式应该是整合海岸线资源,走和广深不同的路子。并且,这里的人崇尚读书,这在广东本地人中很例外,另一个例外是梅州,但是梅州又不沿海。所以未来广东省应该将发展重点转到这三市。汕潮揭三市不属于珠三角,虽政治上归广东,但经济上应该入闽台。汕潮揭三市应赶紧融入海西经济区,现在中央马上要拿大笔钱砸到海西经济区,你们快去北京找中央政府反映情况,争取加入海西经济区,这才是关键。还有,到北京后,别光说为了发展经济,一定要让中央知道你们加入海西经济区对统一台湾有多么重要!

【尽职调查】刘克滥帮你了解尽职调查相关内容

【尽职调查】刘克滥帮你了解尽职调查相关内容尽职调查相关内容你了解多少?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是指投资人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一切与本次投资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今天就来深度解析一下有关尽职调查的内容。 财务尽职调查即由财务专业人员针对目标企业与投资有关财务 状况的审阅、分析、核查等专业调查。 (一) 尽职调查的种类 尽职调查的种类包括四类:法律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业务 尽职调查、其他尽职调查。 (二) 尽职调查的目的 尽职调查就是要搞清楚: 1、他是谁?即交易对手实际控制人的底细和管理团队 2、他在做什么,即产品或服务的类别和市场竞争力 3、他做得如何,即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收集,尤其是财务报表 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纵向、横向(同业)比较 4、别人如何看,包括银行同业和竞争对手的态度 5、我们如何做,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进行客户价值分析,用经 验和获得的信息设计授信方案和控制措施,把交流变成可行的交易。 简言之,即做好股东背景和管控结构、行业和产品、经营和财务 数据、同业态度的调查,提供我们的做法。 (三) 尽职调查框架

(四)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关注要点 1、业务 (1)行业/企业的业务模型、盈利模式 (2)标的企业的竞争优势 (3)协同效应,以及未来潜在的整合成本和整合风险 Tips: (1)在做企业尽职调查时,可以以估值模型为线索进行调查;(2)不要忽视目标公司董事会会议记录以及决策等法律文件,里面 会包含公司业务的信息,特别是公司战略。 2、财务 (1)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2)预测财务数据偏于保守?偏于乐观?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3)是否有表外负债? (4)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审计师的内控审计报告) (5)税务问题(除公司自身税务情况外,还需关注收购方案所涉及的税务问题)

财务分析深度解析(推荐收藏)

财务分析深度解析(推荐收藏) 在企业运营中,财务数据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显示器”,看似繁冗复杂的数据中能分析出企业的经营的成效和面临的潜在风险。 1、销售业绩持续增长,却伴随着资金的越来越紧张,该如何进行协调? 2、账面上的闲散流动资本,是该进行投资还是为日常经营做防患准备? 3、业绩虽然提升了,可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了,耗费是否有效? 4、财务意见得不到业务部门的认同,差距在哪里? 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如何高效地整理和分析财务数据,并利用有效的分析结果帮助企业自我定位,规避潜在风险,是新时代对财务管理者的进阶要求。本课程帮助提升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拓展财务人员分析思路,准确定位企业问题和风险,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财务分析的深度解析,值得广大同行收藏。 在企业运营中,财务数据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显示器”,看似繁冗复杂的数据中能分析出企业的经营的成效和面临的潜在风险。 1、销售业绩持续增长,却伴随着资金的越来越紧张,该如何进行协调? 2、账面上的闲散流动资本,是该进行投资还是为日常经营做防患准备? 3、业绩虽然提升了,可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了,耗费是否有效? 4、财务意见得不到业务部门的认同,差距在哪里? 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如何高效地整理和分析财务数据,并利用有效的分析结果帮助企业自我定位,规避潜在风险,是新时代对财务管理者的进阶要求。本课程帮助提升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拓展财务人员

分析思路,准确定位企业问题和风险,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财务分析的深度解析,值得广大同行收藏。 一、框架 分析路径 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及财务分析 财务派和模式派——两种视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