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2课时 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确定物体的摆放

第2课时 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确定物体的摆放

第2课时 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确定物体的摆放
第2课时 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确定物体的摆放

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确定物体的摆放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74页信息窗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的过程中,实现几何体和平面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2.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教学难点: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20个小立方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在仓库里搬运整理货物来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位置看正方体摆成物体的形状中,每个正方形和原来正方体的面是对应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那就让我们今天继续走进商场里存放货物的仓库去看看,好吗?请看屏幕。(出示情境图)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

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

么?

引导学生有序说出:

⑴小明从推车的正面看到的形状知道了,小亮从推车的上面看到的形状不知道,小丽从推车的侧面看到的形状也不知道。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能提出:

⑴小军推了几个箱子呢?又是怎么摆放的呢?

⑵小丽、小亮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呢?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抛出问题:如果小军的推车上有4个箱子的话,想一想,又是怎么摆放的呢?

温馨提示:

●从正面看到的是“”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进行摆放呢?

●动手摆一摆,会有几种摆法?交流一下。

●摆后看一看,从正面看到的还是“”吗?

学生在提示下进行探究,教师巡视,了解并掌握学生不同的方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㈠问题1:“ 4个箱子,从正面看到的是“”,如何摆放呢?”

1、组内交流。

首先,组内成员展示摆法,并介绍过程。

然后,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展示尽可能多的做法,准备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摆放好,并标明正面所在的位置,形成对外展示的窗口。

预设学生摆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分组投影展示,也可让学生下位巡回参观)

……

师小结:同学们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并且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放方法,看来在仓库里摆放货物也有很大学问。

师质疑:我们在摆放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4个箱子不能多也不能少;摆后一定要再看一看是否符合要求。

㈡探究问题:“小丽、小亮看到的又分别是什么形状呢?”

1、学生作图,准备全班交流。

学生认真绘画,教师巡视并寻找交流素材。

2、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展示做法。

……

㈢再次探究:如果增加1个小立方块,在不改变正面看到的“”的前提下,你能很快放入你们原来所摆放的图形中吗?

学生尝试摆放,并找到摆法。

学生:只要放在正面看到“”的后面或前面,放在哪一排都可以。

继续质疑:如果再增加1个、2个、3个……呢?

学生继续尝试,并很快找到答案。

结论:在不增加高度和宽度的基础上,在这两排的后面或正前面摆,摆多少都可以。

质疑:如果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话,能具体知道立方体的块数吗?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只确定其中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时,判断不出立方体的块数。

教师再次发问:如果从正面和侧面看到的都是“”,最少需要几块小立方块呢?最多呢?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尝试摆放,教师巡视并作指导。

学生汇报:

如图:

结论:最少2块,最多4块。

追问:如果从正面和侧面看到的都是“”,最少需要几块小立方块呢?最多呢?

学生思考后,并尝试摆法并得到结论:最少3块,最多9块。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如果从正面和侧面看到的正方形的个数都是m个话,那么最少需要m 块,最多需要㎡块。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今天又一次走进了仓库,在通过想一想、摆一摆、看一看的方式下,我们可以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同时也知道了:

●确定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和立方体的块数时,可能有多种摆放方式。

●只了解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时,小立方体的块数可以有很多个。

●如果从正面和侧面看到的都是“……”的话,可以了解最少与最多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按要求摆一摆。

温馨提示:

①想一想,从上面看是“”是什么意思?

②按题目的要求摆一摆,试一试,会有几种摆法?

2、用5块相同的正方体木块搭成右图的样子。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温馨提示:

①指一指,右图中哪个方位是正面、上面和右面呢?

②连一连,你有什么发现?

本题是从正、右、上3个方向全方位观察叠放物体形状的题目。练习时,把连线看作线索,重点应放在“发现了什么”上。通过发现观察到的图形的异同,加深对观察方法的理解。

3、游戏——“我是小巧手”。(选做题)

⑴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你有几种搭法?至少需要()块小正方体木块。

⑵如果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从右面看是,至少需要()块小正方体木块才能搭成。

温馨提示:

①想一想,摆一摆,再看一看。

②拿一拿,在你搭的几何体里,试着拿走1个立方块后,看看还符合要求吗?

③多尝试几次,交流并思考:最少需要几块才能搭成呢?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师点名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回顾,使知识更加系统,将知识打成捆让学生背回家。】

板书设计:

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确定物体的摆放

●确定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和立方体的个数时,可能有多种摆放方式。

●只了解一个方位看到的形状时,小立方体的个数可以有很多个。

●如果从正面和侧面看到的都是“……”的话,可以了解最少与最多问题。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同时引入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数学信息,这样既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素材,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物体就要让学生多感知,体验。所以本节课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注重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经历逐步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使用说明:

本节课一定要让学生准备充分的积木或合适的小正方体,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观察物体的方法。

需要破解的问题:本节课是否还要让四年级学生画出在不同方位看到物体的形状,教材没有要求,但《新课堂》有这样的题目,这种要求是否过高。

公开课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物质的量请查询公开课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找到学案及PPT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 (5)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物质的量,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待化学的严谨性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自学、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七、课后反思: 基础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 B、1 mol氢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2 mol电子 C、1 mol H2O的质量等于N A个H2O分子质量的总和 D、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数量单位 2、填写下表: 变式训练: 1、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1:1 B、2molNO和2molNO2含有的原子数相同

C、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D、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中所含碳原子数相等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6.02×1023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B、12g12含有的碳原子数目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值个微粒的物质是1摩尔 D、1摩尔氯含有6.02×1023个氯分子 3、下列有关摩尔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 0H-的质量为17g/mol B、2N A个H2SO4的摩尔质量为196g/mol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等于23/6.02×1023g 4、科学家发现一种化学式为H3的氢分子。1molH3和1molH2具有相同的:() A、分子数 B、原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5、设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如a克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b,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 A、 g/mol B、 g/mol C、 g D、 N A g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氢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 B、氢气的摩尔质量是2g C、1molO2的质量是32g,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2N A D、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粒子数目 7、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3 g钠由原子变成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0.2N A B、 0.2N A个硫酸分子与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 28 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 A D、 N A个氧分子与N 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8、下列物质中,与0.3molH2O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是( ) A、18.9g HNO3 B、3.612×1023个HCl分子 C、0.1mol H3PO4 D、0.2N A个CH4 9、已知8 g A能与32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 g C和一定量D,现将16 g A与70 g B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生成2 mol D和一定量的C,则D的摩尔质量为多少?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测试--第9章 第3节 物体的浮与沉 第2课时 浮沉条件的应用

第2课时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点 1 密度计 1.大军将一支自制密度计分别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如图9-3-9所示。若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密度计所受浮力分别为F甲、F乙,则( ) A.ρ甲>ρ乙,F甲=F乙 B.ρ甲<ρ乙,F甲>F乙 C.ρ乙>ρ甲,F甲ρ甲,F甲=F乙 图9-3-9 2.如图9-3-10所示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计,关于该密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9-3-10 A.密度计是利用漂浮的条件工作的 B.密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C.密度计的刻度值上大下小 D.密度计使用时可漂浮,也可以悬浮 知识点 2 盐水选种 3.选择优良种子是农业丰收的基本保证,盐水选种是我国农民常采用的选种方法:将待选的种子放入浓度适当的盐水中后,良种沉入水底,次种则漂浮于水面,很快就能完成选种工作,如图9-3-11所示。盐水选种,盐水浓度的把握是关键,如果盐水的浓度太低,则可能( ) 图9-3-11 A.所有种子都漂浮在水面 B.所有种子都不受浮力 C.只有少量次种漂浮

D.良种漂浮而次种下沉 知识点 3 潜水艇 4.海权握,国则兴,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潜水艇是海军的战略重器。如图9-3-12所示是我国海军某舰队的“强国号”潜水艇在海中悬浮、上浮、漂浮训练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对此潜艇分析正确的是( ) 图9-3-12 A.上浮过程中所受浮力逐渐变大 B.悬浮和漂浮时所受的浮力相等 C.漂浮时排开的海水所受的重力最小 D.漂浮时潜艇底部所受海水压强最大 知识点 4 热气球和气球 5.热气球是通过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使球内气体的密度________球外气体的密度,这时自身重力________浮力,从而升空。(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关于在欢乐的节日里放飞的气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球里面充的是空气 B.气球里面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C.气球里面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气球里面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相等 知识点 5 轮船 7. 一艘远洋轮船装上货物后,发现船身下沉了一些,则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后,船受到的浮力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船身相对于水面将________(选填“上浮”“下沉”或“不变”)。 8.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称为排水量。一排水量为1000 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求:(河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g取10 N/kg) (1)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总重为多少。 (2)船所受河水的浮力是多少。 (3)船排开河水的体积是多少。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第1单元 课时2 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 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 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 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 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 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 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 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化学方程式H 2 + Cl 2 ==== 2HCl 的含义有哪些 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质量关系:每2g 氢气和71g 氯气反应生成73g 氯化氢。 点燃

根据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g氢气和71g 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数目是多少呢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大,经测定约为×1023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为×1023 mol-1。 符号为N A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因此科学家将×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 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练习] 1 mol H 约含氢分子。 2 1 mol H约含个氢原子。 2-约含个硫酸根离子。 1 mol SO 4 从上面的练习可知,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1023个。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l-1。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 B. 1 molCO 2 C. 1 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练习: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含多少摩尔氢分子 (1)×1024个H 2 (2) 5 mol O 中有多少个氧分子 2

《物体的浮与沉》习题2

习题 选择题 1. 完全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中,其浮力大小变化情况是() A. 浮力不断变大,但小于重力 B. 浮力不变,但浮力大于重力 C. 乒乓球露出水面前浮力不变,静止时,浮力等于重力 D. 浮力先大于重力,后小于重力 2. 一个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现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笔轻轻推一下鸡蛋,鸡蛋向下运动过程中浮力小于重力 B. 用笔轻轻推一下鸡蛋,鸡蛋向下运动过程中浮力等于重力 C. 向容器中缓慢加入浓盐水后,鸡蛋向上运动过程中,未出水面前浮力大于重力 D. 向容器中缓慢加入浓盐水后,鸡蛋向上运动过程中,未出水面的浮力等于重力 3. 甲、乙、丙三个体积相同的球浮在同种液体中,如图所示,则甲、乙、丙三球的密度比较是:() A. ρρρ 甲乙丙 == B. ρρρ 甲乙丙 >> C. ρρρ 甲乙丙 << D. ρρρ 甲乙丙 => 4. 潜水艇在下潜和上浮且都没露出海面的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下潜和上浮时,潜水艇所受重力一样 B. 下潜时所受浮力变小,上浮时所受浮力变大 C. 下潜和上浮时,潜水艇所受浮力一样 D. 下潜时所受浮力变大,上浮时所受浮力变小 5. 《死海不死》一文中描述到“将奴隶和俘虏扔进海里,屡淹不死”。四位同学从物理学角度对该现象进行了解释,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水的咸度很高,人被扔进海里就自然浮起来,沉不下去 B. 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人被扔进海里后,处于漂浮状态 C. 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时,浮力大于人体的重力,沉不下去 D. 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时,浮力等于重力,沉不下去 6. 把完全相同的三只简易密度计,分别放入三种不同的液体中,如图所示,三种液体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4.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5.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讲解、比较、练习、实验、归纳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运算。第二课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与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第三课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容量瓶(500 mL)、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托盘天平、滤纸、Na2CO3固体、蒸馏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引言] 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要使用溶液。溶液的浓稀程度我们用浓度来表示。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便是其中的一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 板书] 第一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一课时) 一、物质的量浓度 [ 问] 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55 页第一部分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后回答。 [ 学生阅读,总结] [ 师] 请大家用准确的语言叙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说 出它的符号是什么?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B)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2)教案 (优选.)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的例2和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2.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3.通过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文体、圆柱体、球。 【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大家已经知道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除了观察已知的物体外,请同学们思考,若是已知一个物体某个面的形状,是否能由此推测出这个物体是何立体图形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1.出示不同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分小组下发,每个小组观察一个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别在自己小组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并画

出图形。 2.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其中三人按课本第69页例2中小朋友的方位围绕桌子站好,观察并画出自己看到的图形。剩下的一名同学判断这三张图分别是由哪位同学画出的。 3.交换角色,小组间交换物体,进行多次观察活动。 4.小组内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5.讨论: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活动中都非常认真。(出示例2图)相信大家很快能判断出课本上这幅图中的三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位小朋友观察到的。 6.小结:小长方形是观察者从侧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英看到的,横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从正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刚看到的;竖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站在右边从上往下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强看到的。 知识点2 由物体的某个面,判断是何立体图形 1.出示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是观察者看到的某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那么推想——什么物体从某一面看是正方形呢?从这个角度,就能得出结果。 3.学生汇报、交流。 (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正方体,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长方体) 4.小结:同学们答得都对,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故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2019春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九章第三节物体的浮与沉第2课时浮沉条件的应用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2课时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目标 1.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 2.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教学难点: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烧杯、水、盐水、细管、塑料管、密度计、充有氢气的气球、没充气的气球等。 新课引入 浮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 探究点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 1.密度计的原理。 问题:我们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质量与密度”,那么同学们对密度计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是一根上部标有刻度,形状特殊的玻璃管,管下部的玻璃泡内封装有小铅丸或汞。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它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的重力,根据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就可以从刻度上读出液体的密度。 演示实验:用密度计测水、盐水的密度,如图所示。 问题:密度计在液体中是处于悬浮状态还是处于漂浮状态?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密度计在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 讲解:因为悬浮状态是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而密度计有一部分露出液面,所以是处于漂浮状态。当F浮=G物,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可得G排=G物即G物=ρ液V排g。G物是一定的,每个ρ液值对应一个V排值,且V排小,ρ液大;V排大,ρ液小,即密度计越往上,刻度表示的密度值越小,越往下,刻度表示的密度值越大。 2.盐水选种的原理。 盐水选种,就是把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里,利用浮力把好种子和坏种子分开来。选小麦的种子的盐水是把盐水配成密度在(1.16~1.2)×103kg/m3之间。把小麦放在这样的盐

物质的量练习(第一课时)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时训练——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1.1.2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1. 在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下列相关水的物理量中,不随取水的体积变化而变化的是()A.水的物质的量B.水的摩尔质量C.水的质量D.电解水所消耗的电量 2.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A. 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 B. 摩尔是一种基本物理量 C.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D. 摩尔是指含有微粒数的多少 3. 下列相关摩尔使用的说法中不准确的是() A. 1mol O B. 1mol O2 C. 1mol氧 D. 1摩尔苹果 4. 在0.25mol Na2SO4中,含有的氧原子个数约为() A. 1 B. 0.25 C. 6.02×1023 D. 5×1023 5. 相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相比较,下列相关叙述准确的是() (1)它们所含的电子数目之比为7:11 (2)它们所含的O原子数目之比为1:2 (3)它们所含的C电子数目之比为1:1 (4)它们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 (5)它们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 6. 对1mol H2O的说法准确的是() A.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B.含有6.02×2×1023个氢元素 C.含有6.02×1023个氧D.氢原子与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7. 某盐的溶液中含有Na+、Mg2+、Cl-、SO42-四种离子,若Na+为0.2 mol, Mg2+为0.4 mol, Cl-为0.4 mol, 则SO42-物质的量为() A. 0.1 mol B. 0.3mol C. 0.5mol D. 0.15mol *8. 2.0g AO32- 中核外电子数比质子数多 3.01×1022个,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A.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 B. AO32-的摩尔质量为80g C. 2.0gAO32-的物质的量是0.05mol D. H2AO3一定是强酸 9. 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它以物质所含基本粒子的多少来衡量物质的多少。通过它 能够把物质的质量与其所含的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物质的量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10. 国际上规定,质量为kg 12C原子所含碳原子数为1摩尔,这个数称为常数,常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几分之几

第2课时几分之几 课题几分之几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基于上述情况,本节教学设计做了这样的安排: 1.由复习过渡到探索新知。 上课开始,设计关于几分之一和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的内容,使学生在对旧知进行回顾的同时,学习兴趣受到激发,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动手实践中加强对分数的认识。 由于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教学教材92页例4和例5前,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把彩带平均分成10份,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然后任意取其中的几份,认识几分之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及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会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几分之几的含义。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正方形纸、彩笔、刻度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6分钟)1.复习几分之一。 举例子说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2.复习分数的构成各部分的名 称。 谁能说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分数。(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1.举例说明,并说说这 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分数,说 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 任务。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内容。 2.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4 份,你能想出几种折法?画出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1物质的构成第2课时教案

4.1 物质的构成(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 2、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扩散现象 难点: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三、教学准备 香水、热水、冷水、烧杯、针筒、铅柱两个、重物等。 四、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引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地固定在确定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1.气体扩散 如图4-7,两只分别装活动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将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看视频或教师演示) 2.液体扩散 教师演示红墨水滴入水中的实验或观看视频得出液体分子也在不断运动,也会出现扩散现象。 3.老师在讲台上压一下香水瓶的喷嘴,当你闻到香水味时,请马上举手示意。注意瓶中香水的状态。瓶里的香水是液体的,是液体在扩散吗?为什么鼻孔会闻到香水味?液体香水蒸发成气体状态,香水气体分子不断运动而扩散。香水气体分子进入鼻孔内。 提问:气体、液体具有流动性,都能发生扩散现象,固体没有流动性,能发生扩散现象吗? 例:有人曾经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 年,发现它们结合在一起了。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金分子和铅分子互相渗入了约1 毫米深。 人们采用渗碳技术,用固体扩散的方法使低碳钢的表面渗入更多的碳原子,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强其耐磨性。固体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提问:煤炭堆在墙角时间久了,发现墙的内部也会变黑。为什么? 固体也会发生扩散现象,构成煤炭的粒子在不停地运动,渗入了墙壁,墙的内部也会变黑。 一、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运动的宏观表现。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提问:热菜总是香味四溢,但冷菜却只有靠得很近时才能闻到它的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探究液体的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①水的质量一样;②红墨水质量一样;③红墨水同时注入及注入速度一样; 现象:两杯水都变红色,但热水比冷水红得快 结论:温度越高,液体扩散得越快 2、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气体及液体扩散也越快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热运动 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提问:既然物质是由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构成,那么这些分了为什么能够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各样的物体,而不会分散开来呢? 二、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虽然彼此相互隔开,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正是分子之间的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的。 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活动:取两块铅柱,将它们的端面锉平后,用力将它们压在一起。把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铅柱上挂一个重物,看重物能否将两块铅块拉开。 结论:正是两块铅柱接触面上分子之间的引力,使两块铅柱粘合在一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课时《几分之几》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几分之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得到培养。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复习导入。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 ( ) ( )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 3○ 1 5 1 8 ○ 1 7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实践探究 1.教学教材92页例4:认识四分之几。 (1)学生把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你用分数表示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3)说一说没有涂色的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说出理由) (4)师小结:这些正方形纸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四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 2.教学教材92页例5:认识十分之几。 (1)课件出示一条1分米长的彩带,并把它平均分成10份。 (2)学生讨论: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3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7份呢?(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圆形纸任意对折,先选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然后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像2 4 、 3 4 、 3 10 、 7 10 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3.加深对分数各部分含义的理解。 (1)请同学们说一说2 4 、 3 4 、 3 10 、 7 10 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母,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子。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2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一章我们学习了浮力,我们知道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了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浮力。 潜水艇在军事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只潜水艇的模型,来看看它在水中的运动情况。 演示实验1: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潜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孔明灯?孔明灯也名天灯,相传是在三国時代,諸葛孔明是为了要传递军情,才制成了孔明灯,以利联络。又因为天灯的形状象诸葛孔明头上的帽子,也因此天灯又名作孔明灯。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只用竹条、细铁丝、塑料薄膜等自制的孔明灯。想不想看看这只孔明灯如何升空的? 生:想!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来放飞这只孔明灯。 演示实验2:孔明灯升空然后降落 为什么潜水艇可以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沉入水中,它在海水中神出鬼没;点燃燃料后,孔明灯可以升空、燃料烧尽后,它又可以降落;是什么力量让它们上浮或下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来共同探讨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3]教师出示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 教师:把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 教师:现在把它们完全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它们受到的浮力朝什么方向? 生:竖直向上。 教师:它们的运动情况是否一样呢?请大家注意观察。 教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铁块下沉,木块上浮。(教师引导:木块上浮后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教师:物体受到既然木块和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相等的,方向也都是竖直向上,可是为什么我松开手,木块会上浮,而铁块在水中却下沉呢? 生:因为木块轻、铁块重。 木块重力小,铁块重力大。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质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懂得了“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的应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物质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括三大内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存在的关系。 3.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由于高一学生化学科学意识还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物质的量》是纯理论性的知识。要使学生感兴趣、完全理解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化学概念,需要多联系生活,通过举例,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回想以前所学知识,通过例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应该采用设置

八年级物理全册 9.3 物体的浮与沉(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9.3 物体的浮与沉(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9、3物体的浮与沉(第2课时)班级姓名组号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浮力的三种方法,及阿基米德原理,生活中也有相应的生活经历,本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学习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进一步学习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重难点预测】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进一步学习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1)物体的浮沉取决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当F 浮______G物,物体上浮,ρ物_______ρ液当F浮______G物,物体下沉,ρ物_______ρ液当F浮______G物,物体悬浮,ρ

物_______ρ液上浮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此时ρ物_______ρ液 二、基础训练KKLP42页第1。 2、3、4、5、6、7题图10-3-8 二、提高能力 1、如图10-3-8所示,有一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体积露出水面,将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去,静止后物体将()A上浮 B、悬浮 C下沉 D、无法确定 2、xx年7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这标志着我国的深海载潜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蛟龙号”在下潜过程中,所受压强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蛟龙号”潜水器在下潜过程中,排开水的体积约为23米3,则潜水器受到的浮力约为牛(海水的密度取ρ= 1、0103千克/米3 )。 3、中国改装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出海试航,当航母在平静的水面航行时,它所受的浮力它的总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航空母舰上舰载飞机起飞后,它排开水的体积(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式引入)课件展示:想一想? 1.你知道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在称象时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化整为零,化大为小) 2..已知托盘天平的最小刻度为0.1克,你能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 吗?你的主导思想又是什么?(积小成大,聚微为宏) 深入到化学: 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 2Na+2H2O=2NaOH+H2↑ 质量:46g 36g 80g 2g 微粒数:? ? ? ? 课件展示:宏观?微观 (质量)(分子数) 【提问】要想找到微观粒子的个数与宏观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用什么指导思想?

【讲解】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物质的量的定义是什么? 一、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符号是n,其单位 是摩尔,简称(mol)。 【提问】: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 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课件展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全程复习方略】2013版中考化学 第四单元第2课时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精练精析(含中考示例)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2课时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氧化镁MgO2 B.氧化铝 AL2O3 C.水银Ag D.二氧化硫SO2 2.下列关于H2和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氢元素 B.都含有氢分子 C.都含有氢离子 D.都是化合物 3.(2012·广州中考)有一些物质,它们中的一些原子集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下列物质中含有原子集团的是( ) A.NaCl B.NaNO3 C.CaCl2 D.KCl 4.(2012·泰安中考)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下列对化学用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2H—2个氢元素 B.N2—氮气 C.2H2O—2个水分子 D.Mg2+—镁离子 5.含有氯元素的酸有多种,高氯酸是其中的一种。已知高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则高氯酸的化学式是( ) A.HCl B.HClO C.HClO3 D.HClO4 6.(2012·怀化中考)2011年9月12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拉克斯——狄蓓吉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发现了一种药物——青蒿素,它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化学式是C15H22O5。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是混合物 B.“青蒿素”含42个原子 C.“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38%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90∶11∶40 7.下列化肥中,氮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氯化铵(NH4Cl) B.碳铵(NH4HCO3) C.尿素[CO(NH2)2] D.硝铵(NH4NO3) 8.(2011·滨州中考)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 B.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8个质子 C.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二、填空与简答题 9.空格内,填写正确的名称、化学式、类别和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八年级物理下册 .5 物体的浮与沉(第3课时)学案 苏科版

10.5 物体的浮沉 (第3课时) 导学目标: 1.归纳比较浮力大小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浮沉条件比较浮力大小。 2.利用漂浮条件的等量关系,求物体和液体密度。 3.能利用漂浮条件设计实验测量密度。 4.能根据排开液体体积变化判断液面升降。 【能力完善】 一、求浮力大小的方法归纳 1、:; 2、:; 3、:; 4、漂浮或悬浮时的浮力:F浮= 。 二、比较浮力的新方法: 根据浮沉条件中力的关系:先将F浮与比较,再比较F浮。 三、求ρ物与ρ液的新方法 利用悬浮时ρ物ρ液 【拓展提升】 一、漂浮条件的应用 1、漂浮时ρ物与ρ液的求法 2、漂浮时m物与m排的求法 3、利用漂浮测橡皮泥密度 4、利用漂浮测玻璃球密度

二、浮沉引起的液面升降 1、液面升降是由 的变化引起的,只要 不发生变化,液面也不会有升降。 2、V 排变大,液面 , V 排变小, 液面 . 3、如图,A 、B 叠放漂浮在水面上,现将A 投入水中 1)若A 漂浮,总浮力 , 总V 排 ,液面 ; 2)若A 悬浮,总浮力 , 总V 排 ,液面 ; 3)若A 沉底,总浮力 , 总V 排 ,液面 . 4、冰块在水中漂浮,熔化后浮力 , V 排 ,液面 ; 5、冰块在盐水水中漂浮,熔化后液面 。 三、G 物与G 排的变化引起总重力的变化 四、物体浸入后,容器对桌面压力的变化 1 、如上图,分析容器对桌面压力的变化。 2、若液体未盛满,分析容器对桌面压力的 变化。 英语不规则动词归类记忆表 一、AAA 型(原形→原形→原形) 原形 过去式 过去分词 汉语意思 read read read 读 cut cut cut 切,割 let let let 让 put put put 放 cost cost cost 花费,值 hit hit hit 撞,击 set set set 安排,安置 hurt hurt hurt 使…伤痛 三、ABC 型 原形 过去式 过去分词 汉语意思 blow blew blown 吹 draw drew drawn 画 grow grew grown 生长 原形 过去式 过去分词 汉语意思 become became become 成为 come came come 来 run ran run 跑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9章浮力第3节物体的浮与沉第2课时浮沉条件的应用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第2课时 浮沉条件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密度计的工作原理。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 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学习难点】 密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浮力的应用。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1.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它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2.根据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就可以从刻度上读出液体的密度,且密度值自上而下依次变大。情景导入 生 成问题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 179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小明自制 了一支密度计,将其分别放入盛有液体密度为ρ甲和ρ乙的甲、乙两个容器中,静止时,如图所示。 根据密度计的原理及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可以判断:ρ甲__<__ρ乙;若该密度计排开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 甲和m 乙,则m 甲__=__m 乙。(两空均选填“<”“=”或“>”) 2.密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刻度有什么特点? 答:密度计是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即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它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和阿基米德原理工作的,由于F 浮=G ,F 浮=G 排=ρ液gV 排=ρ液gSh 入, ∴ρ液=G gSh 入=h 水h 液 ρ水与密度计浸入液体深度成反比。 ∴密度计的刻度值是上端小下端的大。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 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两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方案一、二,小组同学互相点评。 各小组将各知识模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阅读课本第180页及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由此可知,潜水艇上下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的__重力__实现的。 阅读课本第180页及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热气球飞行作为一个体育项目正日趋普及,热气球能够上升是因为热气球内部气体加热后,密度__降低__,当密度比其外部气体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热气球便__上升__了。

物质的量教案(第一课时)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 2、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 【道德情感目标】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 〖引入〗思考并讨论: 1、 问题1:一个个的水分子看得见吗?数得出吗?问题2:怎么比较谁喝的水多? 2、我们在初中学过了化学方程式,你能说出一个具体的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吗? ,方程式中的系数2是什么意义?我们如何取用二个碳原子与一个氧气分子反应? 〖讲解〗显然,我们能够很快想到可以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为此,

国际科学界引进了“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物理量(n),其单位为摩尔(mol),简称为摩。〖阅读〗P12资料卡片 〖过渡〗那么到底用多少粒子作为一个集体最为合适呢? 〖活动〗参照P11表格中的数据,学生进行猜想。 〖设问〗科学家选择了6.02×1023这样的近似数据,用此数据的优点是什么呢? 大量实验证明,约6.02×1023个粒子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所以我们就把含有约6.02×1023个粒子集体计量为1mol,也就是说1 mol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数约为6.02×1023个,这里的粒子集体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也可以是电子、质子、中子等,但不可以是宏观物体。 〖举例〗1 molFe、1 molO2、1 molNa+、1molSO42—、2molH2O 指出注意事项:使用摩尔作为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讲解〗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即将6.02×1023 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表示。 〖归纳〗归纳得出公式:粒子数N=n?N A 〖练习〗 5molH2SO4中含有的分子个数是多少?原子总数是多少?氧原子个数是多少? 1、0.5 molNa2SO4中含有________mol Na+;_________SO42-;___________mol O。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质量的H2和Cl2相比,H2的分子数较多。 B:1 mol 大米含有6.02 ×1023米粒。 C: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D:1 mol Na变成Na+失去的电子数为 6.02 ×1023个。 3、有如下物质,按要示填空: ①0.7 mol HCl ②0.2 mol NH3③3.01×1023 H2O ④6.02×1022CH4 比较上述物质所含分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比较上述物质所含原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比较上述物质所含H原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