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实效性 西昌阳光学校 刘林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实效性 西昌阳光学校 刘林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实效性

西昌阳光学校刘林

电话:180******** 邮编:615000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课堂的实效性通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得到体现。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要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一堂有实效的思想政治课应做好五个环节:学案导学——展示教学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互助、探讨的过程——简明扼要的总结。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课堂实效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课堂的实效性通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得到体现。

但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线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这个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有的老师变得盲目、不知所措。有人盲目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活动的花样性、课堂展现的独特性,一节课都在“为活动而活动”的课堂只会导致学生玩了、笑了、也忘了,缺少课堂的实效性。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极端也仍旧在课堂上大量的出现,那就是传统的“满堂灌”,学生不需要参与课堂“教”的环节,只需要认真地完成“学”的任务。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的观念,同时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那么他们所专注的“任务”完成的也未必有想象的好。而初中思想政治又是要纳入期末统一测评范畴的,所以这两种极端的教学形式一到期末复习都统一路径,成为了“背多分”模式。所以我一直希望能探索出一种能让这二者完美结合,同时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模式,经过的几年的摸索我将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如下,愿各位同僚批评指正:

一、要“好备课”、“备好课”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只有在不断地查阅资料、专研教材、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现状、并对所备的内容反复修改的基础之上才能备出堂好课。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反复推敲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要“好备课”,把备课当成是一种锤炼自己的过程,是教学生活的必备美食,而不是能看做是任务、应付检查的作业。

要备好一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分析本课时的教材内容,确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拟定好将采用那些教具和学具。2、构建本节课教学的环节,教学环节虽然有通常的格式,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至于如何变,要根据教材内

容,教学要求及重、难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知识去定,切忌只求花样,不求实际的做法。3、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断地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结构变化来调节教学方式。同时要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状况,一边进行及时的疏导。

二、要上好课。

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要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一堂有实效的思想政治课应做好五个环节:学案导学——展示教学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互助、探讨的过程——简明扼要的总结。

(一)学案导学

每堂新课教学之前给学生五分钟看书的时间,并完成导学案的相关内容。这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这样既能初步理解内容,为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如果没有课前的阅读与导学,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授。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会显得极为呆板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五分钟也并非是走马观花,所以教师的导学案的精心准备极为重要。教师需要通过集体备课,结合个人特点,编制出适合教材内容、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案。学案中应把本课时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非常清晰、条理地展现给学生。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中的关键字词可挖空,让学生当堂填写,以增强印象。学生预习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预习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预习。

(二)、展示教学目标

预习导学完成以后,我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快速展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对教学有指挥作用,使学生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习有方向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由于学习目的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提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但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在分析非智力因素上下功夫,这样制定教学目标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让学生产生要达到学习目标的强烈愿望。

三、引人入胜的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带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个第一锤是课程的第一堂课,更是每堂课的开场白。精彩、有趣、新颖、别出心裁的“开场白”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取得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使教学很快进入最佳境界。

新课导入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1、审题导入:审题导入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直接板书标题,并由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探讨题意、层层分析课题后导出新课。审题导入是以教师为依托主体的、比较简单而且直接的常用方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让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的指引定向发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教学中,我采用直指课题问:那什么是顺境?什么是逆境?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带着这样三个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2、创设情景:情景导入可以利用音乐、道具、语言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课堂氛围。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组合来创设情景,使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有机结合,为常规教学开辟新的天地,让学生能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并恰当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隐形的绳子”心理测验的导入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从众行为,进而深刻地体会什么是从众,以及从众的表现形式。3、悬念导入:悬念导入是教师通过展示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关注,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其明的迫切心理状态。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公共的需要》的教学中,我采用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身边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他们所写的答案是否正确,等到学习完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含义之后再来做出判断。紧紧地抓住学生希望判断自己答案的正确性的心理,让学生产生急切地“预知后事如何”的念头。4、复习导入:复习导入即“温故而知新”,是一种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在每堂课开始时,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绪回到已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有效衔接的体系。例如: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走进市场》的第二部分内容“市场经济”时,教师可以先回顾“市场的作用”中的“调节器”的作用,而这种依靠市场本身来调节资源配资的经济形式,就可以称之为市场经济。

(四)互助、探讨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的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引深拓展问题,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通过引导和点拨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也会主动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法。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这种面向过程、积极思维较之面向结论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八年级第三课《做大自然的朋友》第二框“少年在行动”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在家庭里、在社区里、在学校里、在社会生活里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通过自主展示的环节将他们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其他同学。既能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形成集体凝聚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简明扼要的总结

由于课堂时间的安排,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甚至有意省略这一环节,这是极不合理的做法。总结提高是课堂教学结束前的又一个高潮,其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化为自己的学习品质。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又一关键环节,既有利于将本节内容系统化,又能检验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展示形成首尾呼应,更能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同时教师的引领及生生互评、补充完善使教材中的知识点内化成学生的知识,并在升华过程中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叶柳,冯文全.当代学校德育的困境解读[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01)【2】许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3】苏裕元.怎样上好思想政治课[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S1)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