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拾起思品课堂上的思想

拾起思品课堂上的思想

拾起思品课堂上的思想
拾起思品课堂上的思想

拾起思品课堂上的思想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知识本位、教师本位、预设本位,知识训练主导课堂,这有违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属性,与总体教育教学目标相悖。课堂教学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关切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生成,进行深层次的课堂思想互动等方法,真正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发现思想之美,感悟生命之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思想;课堂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14-03

“思想”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有“念头”“想法”“观念”等意思。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思想的对话,然而,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知识训练主导课堂,教师的说教贯穿课堂,教师控制课堂话语权等有悖于课堂教学本质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制约了整体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样的课堂演变成了考试训练场,学生主体积极性受到抑制,缺少思维互动和思想交锋。课堂上弄丢了思想,也就谈不上生机活力,学习不知不觉间演变成了学生厌烦的痛苦活动。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那么思想品德课又该如

何拾起那些易被我们弄丢了的课堂思想,让课堂充满思想的温度,从而向更加理想的境界迈进呢?其实,课堂上处处可以培育学生的思想,思想就蕴含在学生的生活话题中,隐藏在课堂问题中,只要我们放弃纯应试的功利教学观念,就能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生活之趣,发现思想之美,感悟生命之真。

一、基于生活,让思想之翼放飞

真实的生活存在是思想产生的基础,课堂应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感知,让学生去回味、去联系、去感悟,引导学生将生活的点点滴滴纳入自己思维的内容,赋予其思想的内核,在课堂上交流,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教师应设置贴近生活的话题,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例如,七年级上册“感悟青春”教学中,教师提问:“你会把青春与哪些词语相连呢?

你为什么会这样联系?”有学生回答了青春的美好,说青春“是翱翔,是奋斗,因为青春是自由的”“是灿烂,因为同

学在一起就会很开心,总是笑容灿烂的样子”。也有学生的

答案略带几分忧思,甚至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有学生回答:“我会把青春和‘落日’相连,因为太阳在快下山的时候最耀眼,下山后,夜幕就笼罩了世界,四处一片黑暗。我的青春也是如此,在青春期时,登上高峰,告别了青春期,我的人生便开始缓缓地走向低谷。”有学生回答:“我会把青春和‘起伏’相连,因为在青春期时,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各

种事,有的让我们快乐,有的让我们悲伤,有的让我们苦恼,有的让我们生气,正如人生一样,此起彼伏。”略带稚嫩的话语,但却也道出孩子们的不同思考,“思想”的火花在?n 堂上不时闪现,智慧的力量在课堂上不断涌动。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及时点拨和引导,和学生开展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学生的思想之翼放飞。例如,对于学生“青春有如落日”的回答,教师指出:“落日是绚丽的,我们要以奋斗的姿势让自己青春的身影更加绚丽多姿,只要保持生命激情,青春就不会散场。”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来自对生活的观察、经历、体验,教师应当基于生活视野设计教学,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话题中思考和感悟,生发思想,交流思想,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思想的魅力。

二、善于引思,勿轻易道德评判

人的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初中学生也有自己对生活世界独特的价值认识和判断,他们的表达往往是直白的、真诚的,有时学生的答案还会略带几分“成人化”的思维,这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此,教师应基于学生年龄、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等立场,尊重孩子的话语体系特点,而不能以成人的道德价值视角评判孩子的思想。例如,七年级上册“生命因独特而精彩”教学中,我设问:“你认为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位学生回答:“最具智

慧。”我追问:“能不能举例说明这种‘智慧’?”学生答:“会进行社会交往。”我再问:“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答:“建立关系、人脉。”我的心头霎时有种莫名的忧虑,仿佛看到成人社会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折射出来。课堂对话至此我并不罢休,认为有必要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位,于是接着学生刚才的回答再将设问推进:“请问大家建立关系和人脉的目的何在?”学生1:“会有更多的朋友。”学生2:“让自己不会感到孤单。”又是刚才第一个和我对话的那位学生回答了:“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例如,长大后自己的孩子要读书,想上好的学校、名校,而自己的人际圈里刚好有一个‘搞教育’的,就可以叫他帮忙!”回答之后,他满脸得意的样子,认为自己的分析很到位。设想,在今天这个城市“学区房”盛行,甚至用权力或金钱关系违规入学偶有发生的时代,这个答案能不让我大吃一惊吗?孩子的话语中隐约散发出“人情化社会”的市侩气息,这又怎能不让以“育人”为最高使命的思品老师倍感尴尬?我在课堂上稍微顿了一下,接过学生的话说:“对于‘关系’,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在规则范围之内的关系无可厚非,但破坏规则的‘关系学’却要不得。例如,我今年九月初调到厦大附中工作时,就利用政治教研组的同事熟人关系帮忙租到更称心的房子,做事效率更高了,生活中类似这种关系的使用合情合理。而像这位同学所说的利用‘人脉关系’违规办理入学是违纪甚至违

法行为!”课堂上,学生真实的思想呼吸是社会万千气象的

折射,初中学生的社会价值判断力不高,教师应善于倾听他们真实的思想流露,细心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向善、向上,这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道德成长的殿堂。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若是将学生的真实质朴的表达扣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标签则会损害孩子的自由思想。思想品德课课堂对话是一种倾听和点化的艺术,教师切勿轻易作道德评判,而应真诚引导,春风化雨,善于将社会主流价值观智慧而艺术地传导给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尊重主体,让思想更有厚度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假对话”“浅

对话”“空对话”的现象,在这类对话中,教师往往简单重

复学生的会话内容,或者因生怕无法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而无视学生生成的会话内容,一味地按照课前预设方案将课堂教学推进,造成课堂对话无法深入,课堂也就谈不上有思想和活力。课堂教学呼唤对话走向深入,教师应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成的会话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察觉学生会话内容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这些“教育点”,通过对话引导,将这些“教育点”推向一个更高、更恰当的位置,从而品味课堂上思想的芬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成的对话内容,根据需要引用相关经典话语加以引申、阐释、论证,从而让课堂教学

更饱满、更深刻、更灵动,也更有思想的厚度。例如,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学中,提问:“你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学生1:“父母都希望我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然后能够干一番事业,我认为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实现这种梦想吧。”教师:“嗯,孩子你时刻惦念着父母心意,把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和关注我们生活的社会、国家发展统一起来,就能放大、提升生命的价值就更好啦。”学生2:“我也不懂(全班笑),读书、工作、挣钱,最后像我家中长辈那样老去,我真不懂所谓的人生意义!”教师:“其实,在你说的这个生活和生命的循环中,就隐藏着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的存在让家庭和周围的人的生活变得不一样。”学生3:“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教师:“超越自我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实现生命价值。”教师引导:“而生命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先生给学生的寄语‘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不懈的努力,去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尊重学生主体,关照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当一位学生在发言中流露出消极和颓废思想时,教师并未冷落忽视而是予以耐心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依循学生主体的思路,适时追问,逐层推进教学,引用一位名校长富有哲学思辨的演讲,让师者的话变得更加语重心长。在此,教师的引导会话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也让课

堂对话更加具有思想的厚度和智慧的色彩。

四、提供空间,让思想回归理性

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应为他们的思考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建构、去表达、去体验思考的价值,引导他们在不同思想的冲突碰撞中实现理性精神的提升。例如,七年级上册“防范侵害,保护自我”教学中,教师运用了情境故事:小佟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去姥姥家过暑假,站在这座城市陌生的十字路口,她放下旅行包,四处张望。一辆摩托车停在她身边,车上的男青年问“怎么了,我可以帮你吗?”小佟怯生生地问“到人民路怎么走?”“正好同路,我送你。”男青年说着拿起小佟的旅行包,给了她一个头盔。摩托车载着小佟驶向前方……活动任务:请你续写故事结尾,并说明你设定这个结尾的理由。学生1:“男青年把小佟送到目的地,姥姥说这位男青年真好,我设定的理由是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嘛。”教师:“看来你主张‘人性本善’啊!”学生2:“男青

年载着小佟朝郊外走去,小佟突然意识到危险性,急中生智说钱包掉到路上了,先停一下……安全脱离了可能面临的险境。我的理由是小佟中途观察到男青年的神色不对,意识到他可能有不轨企图,于是想到了自我解救的办法。”教师:“小佟开始时警惕性的确不高,但能中途想法解脱,还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学生3:“男青年把小佟送到目的地后,向她

要了十元钱车费,原来该青年是一位载客的‘摩的’师傅,

小佟心想,人家挣钱生活也不易,于是就付钱并谢谢他。”(全班哄笑)教师:“人间冷暖你应知,十元车费不算贵,看得出你有现实人情关怀,养家糊口的确不易啊,作为这个城市的弱势群体,他们(‘摩的’师傅)往往生活在贫困的边缘!”课堂因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而显得更加接近地气,课堂因设置了开放的问题空间,而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与现实社会问题得以交汇和冲突。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究和多元交流的空间,学生的思辨能力从中得到锻炼,他们的思想经过历练也渐趋理性。

总之,思想能使人走得更远,有思想的思想品德课才有生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情境和问题,诱发学生流露出真实的思想痕迹,善于对话和引领,注重正面引导,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赵?S

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初中政治教师,我就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打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高效课堂,把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的点滴写出来,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方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通过“学案导学”这一思路,能够解决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合作、探究、交流,课后反馈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导学案的设计要使学生首先知道怎样学和学什么的问题;其次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注意关键即问题探究、重点即知识整理、特色即阅读思考、着力点即巩固练习;导学案的设计还要把握分层原则,学生的智商、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各有不同,必须设计出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层次的导学案,才能使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学会预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开始。学生在预习中要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要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发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这一问题的时候,我把一言堂改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将占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其成因就在于现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几十年后将占绝大多数,每个人几乎要赡养四个老人,社会和家庭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他们的解决方案,讨论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弊端以及补救的措施。全班交流时,学生在自我否定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既端正了自己的认识,又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合作学习小组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抓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民

初中思品教学随笔-5页word资料

初中思品教学随笔 走进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堂,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意味声长的人生启迪,让人耳目一新。然而无论形式多么新颖,课堂多么活跃,仍然没能摆脱为考试而教学的束缚,课程的育人目的常被功利性目的所取代。如何让思品课堂回到原点,实现课程标准中“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的核心理念,才是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施以真挚情感演绎课堂真实 在思品课上,学生们总是言不由衷地表达着正确但并非真实的想法,他们不愿说出真实感受,师生间无法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 教学“男生?女生”这一课时,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小明收到了班上一个女生要求跟他交往的纸条,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处理?(学生讨论)生1:告诉老师,请老师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生2:告诉家长,寻求家长的帮助;生3:自己跟这个女孩子好好谈谈,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生4:置之不理;生5:告诉好朋友,让同学帮忙。…… 师:同学们的做法都不错!老师相信你们的建议会帮助小明走出困惑。课后反思,认为这是一堂很不成功的课。看看孩子们的回答多么公式化,他们回答的是教师想要的正确答案、标准答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当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时,又有几个孩子告诉老师、父母,寻求我们的帮助呢?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异性充满好奇,有些甚至很期待这样的情感。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无法使学生袒露自己的心声,在课堂上只讲正确的话,不讲真话。当标准答案成为教学常态,德育课堂还有多少价值可言?如果学

生的道德认知得不到情感认同,也难以内化成内在精神力量,更难以自觉地物化为一种道德行为。 “德育无痕”是思品教育的至高境界,要真正让学生敞开心扉,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教师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情景,选用真实材料,以自己的真诚智慧地引导、激发学生的真情,实现情感上的升华;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以此作为增强学生情感的推动力。 二、把握对话深度演绎课堂魅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重要生活过程,教师不是演员,也不是“教育工厂”的流水线生产员;学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也不是等待统一切割的“教育产品”,而是一个个有思想的精灵。让学生理性思考、自由表达,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追求。 教学“珍惜无价的自尊”时,教师作了这样的引导:师:我们说要尊重他人,是否所有的“他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呢?学生反应:沉默!(显然,学生对提问产生疑虑、分歧)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讨论,并要求学生诚实地对待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由于存在道德判断上的难度,学生开始认真讨论起来。生1:我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们尊敬,譬如罪犯、恶人,他们做了坏事,不值得我们尊敬。生2:我赞成他的看法,对于罪犯、恶人我们应该鄙视,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构成了危害。生3:我觉得对犯人也应该区别对待。有过失犯罪也有故意犯罪,对于过失犯罪者,也许他本身并不想犯罪,值得我们宽恕,而对故意犯罪者则不然。生4:那还要看他的认罪态度如何,认罪态度好的,也值

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的点滴做法

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的点滴做法 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的点滴做法 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的点滴做法 2015-06-09 政治论文 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的点滴做法 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的点滴做法 赵剑 (陕西省汉中市第四中学) 实现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始于教师,源于学生,是一种“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我在打造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转变思想,建立起真正“教学相长”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意识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只是学生,教师仅担当教书的职责,学生的任务只是学习知识。现实中的“书呆子”不绝于耳,也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拉长战线,加重负担,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而打造高效课堂,要求师生在教学中适时转换彼此的角色,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预设环节,让学生大胆搜集信息,互相交流。一次我在教学“如何保护环境”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自己搜集

信息,上课时全班学生踊跃发言,畅所欲言,说出了很多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还设计出了新颖的标语口号,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已经厌倦,教法上灵活多样,有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主动学习。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合作”时,先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蒙住双眼行走。通过游戏体验,学生兴趣马上提升起来,整堂课效果很好。再如,我曾经在一堂课上,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来讲授这堂课。当然,课前我让这位学生认真熟悉教材内容,搜集大量资料,备课,制作课件,和他共同研究本科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然后再让他当一次“小老师”来亲自上课。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用自己的手操作,用心灵去感悟,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和认同,而且这种独特的教学手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情景式教学也是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例如,在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先播放了一段“家庭”的公益广告和最美妈妈“吴菊萍”事迹的视频作为情景,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过来,很多学生深有感触,接下来的授课中,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课堂效率极大提高。 三、以多样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场所,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抓好课堂组织管理这个关键。目前,多数教师在思品课堂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有如下方面:学生对思品课不重视,认为是副课,课堂上做语、数、英等其他学科的作业;学生行为习惯差,不听讲,上课玩东西;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带书,不交作业…… 上述种种现象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实现高效课堂必须调动学生学习

创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

创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 王小芳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是指什么?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是指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很好的发展。这里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高效课堂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如何创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师生“双主体”的新教育观(教学观是教学实践的先导。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①教师要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来代替知识的灌输。帮助意味着师生地位的平等,教师不再是以居高临下的身份来施教,而是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教学也就成为地位平等的主体之间共同探讨有关学习问题的活动。引导则意味着启迪和激励,是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引领而不是强制。帮助、引导重在不断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独立个性的真正的人。 ②师生“双主体”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新教育观。树立新课改倡导

的师生双主体意识,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理解、宽容、赞赏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必须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及其个人意愿,维护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学生有改正缺点、追求上进、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独立性,赞赏学生所取得的任何进步,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良好行为,赞赏学生的批判精神等。 ③充分发挥“双主体”的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双主体”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学生的发展。从“教”来讲,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安排好教学;从“学”来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学生主体性更好地发展,而学生主体性更好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主体性的良好发挥。只有“双主体”能动的“交互作用”,学生才能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师的经验才能得到增长、知识系统也得到更新。 2.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①主动性原则: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初中新课程方案,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初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课程的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学

浅谈思品课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谈思品课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高效课堂, 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 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 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初中思品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 学方式?该如何打造初中思品高效课堂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习内容的优化重组 如:对于初一的“走自立自强之路”的内容可整合成框架体系: 1.自立 (1)什么是自立;(2)为什么要自立;(3)怎样才能自立。 2.自强 (1)自强的表现;(2)自强的作用;(3)怎样才能自强。 这样整合之后,把考察的知识点全都罗列出来,对学生来说简单、清晰、好记,与课本 标题有明显的不同。课本上的标题很形象、生动,总能创设一个印象深刻的学习情境把学生 很好的引入,很适合新授课的课堂教学。但如果用这些标题来进行知识盘点的话,有些缺乏 系统性。 二、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优化 1.学案导学案的及时、合理利用。 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时事,在备课过程中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增大教学容量,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接受新的信息、知识。 学生在接到有预习提纲的学案后,可进行预习准备。教师在课上抽出几分钟进行提问检查,对学生点拨指导,表扬鼓励,为整节课奠定积极的学习情绪。 学案设计完善、流畅,囊括了:课前预习、复习旧课、学习目标、自主梳理、典型例题、达标训练、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教学目的清晰明确。知识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习。课堂在师生互动,根据学生情况有的放矢讲解的情况下,容量加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复习旧课时,同位两个互相提问。作材料题时,小组间互相讨论补充。总结知识 点时,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之后请其他学生点评,提出改进建议。创设情境的途径:(1)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 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实物演示情境

对如何打造思品高效课堂的思考

对如何打造思品高效课堂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5-05-08T12:47:21.347Z 来源:《教育学》2015年7月总第80期供稿作者:杨俊华 [导读] 教材的编排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即知识的联系;另一条是暗线,即掩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 杨俊华湖北省咸丰县高乐山镇民族中学445600 王敏勤教授说过:“无论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所以,高效课堂中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布局尤其重要。 新课程背景下,在教学中,授课老师没有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转变教师角色,依然循着传统教法进行“灌输”,“满堂灌”、空洞说教甚嚣尘上。思品课教学处于低效或无效状态,既不生动又不精彩。 如何让思品课摆脱面前的窘境,让它具体生动形象而又精彩呢?结合近两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性的实践研究”,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谈些切身体会和感受,以与同行交流学习。 一、备课要立足两角度,紧扣两条线 1.两角度备课 对同一教材的内容,师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有巨大的差异,必然对教材内容的实际解读相差巨大。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不但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备课,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读教材,并提出疑问。首先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彻底吃透教材,能够对教材内容举一反三,变式练习层层递进。然后再统筹安排在教学中应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2.两条线教学 教材的编排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即知识的联系;另一条是暗线,即掩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紧扣两条线索,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尝试计算分数加减法。学生经历了计算的全过程,就会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在巩固练习中设计工程问题、工效问题、还有相背而行,因为它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相遇问题完全一样。最后在变式联系中设计一道追击问题,拿它和本节知识做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安排学生能对本节课的知识牢固掌握、灵活掌握,也就是能够举一反三。 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另外,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比如思品每一框题中都有阅读角,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以后在阅读教材时能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例如:《生活变化大搜索》这一课中,老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变化,让学生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规范作业书写,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需要做的是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少学生重复、机械、无效的作业。教师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创新作业批改形式,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作业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加强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以上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所谈的几点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思品课堂教学,努力向有效课堂这一目标迈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题目(精选标题118个)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题目(精选标题118个)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题目118个,供大家参考。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题目一: 1、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2、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植入分析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小学思想品德课开展游戏教学的路径探索 5、结合体验活动,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6、德育的主体性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7、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独立品格的塑造 8、小学思想品德情感牵引教学探讨 9、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0、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的分析 11、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12、“班班通”设备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

1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14、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 15、小学思想品德创新教学策略浅析 16、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17、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8、论如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19、四川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及其对策 20、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2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2、教育游戏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3、家校联合方式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24、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25、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题目二: 26、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激情”教育分析 27、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思考 28、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 29、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30、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31、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要义

激趣———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激趣———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柳江县穿山二中 宋启玉 韦淼 [内容摘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和专家们批评、指正。 [关键词] 激趣 思想品德 课堂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寄予了很高的厚望。为了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成为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新一代,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和方法。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其中针对“应试教育”“以教为主”向“素质教育”的“以学为主”方向转变就有一个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去思考,去解决。怎样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呢? 首先,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为此,笔者首先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因为第一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七年级的第一堂课,笔者没有急于讲解课本内容,而是让学生讲讲自己刚刚来到新学校的所见所闻,谈自己对新环境、新伙伴、新老师的感受和看法,说说自己的性格、介绍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的拘束感大大减少, 大家你一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教科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比较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思品学科课堂绽放光彩

让思品学科课堂绽放光彩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同时兼顾思品课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思品课是一个学科,而思想品德教育是随时随处的,作为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这样而重课外轻课堂。思品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思品课程的有效实施,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渠道作用。要让思品课堂活起来,我认为有几个要点: 一.开发利用生活经验,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动物朋友》一课时,为了让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没有养过小动物,我便提前让他们饲养动物,培养和小动物之间的感情。有的学生曾经养过小动物,我让他们回想和小动物相处的时光,搜集一些照片等资料,甚至让他们把心爱的动物朋友带到课堂上,让他们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品德课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有:1、讨论;2.资料调查;3.现场调查。 讨论是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广泛的调查搜集把空白说教的书面转化为神奇有趣的生活接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调查活动则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学习。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一节精彩的思品课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应该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性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内容的定位要准确。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思品课的精品课堂研究。其中我担任了二年级思品课第二课第二课时《可爱的小动物》一课的教学。刚开始研究时,我把三个课时的内容混淆了,没有弄明白编者的意图,没有充分拓展第二课时的内容,反而把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加了进去。这样做既没有突出教学重点,也没有突破教学难点,反而误导了学生,让学生把“小动物”和“野生动物”混淆了。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认为思品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应该先对教

思品课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思品课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强调“思品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要想真正做好这些就要在教学中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一、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就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说话中解放出来。”民主平等的教师不会武断的批评学生,而是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关注后进生的表现,为他们创设机会,对于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给予鼓励,而不是当头棒喝,学生就会从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变得大大方方、敢说敢做。比如在讲解初一教材“体会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一知识点时,我提出:“父母平时很辛苦,我能做些什么?”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会劝父母多休息一会儿。”有的说:“我会让父母去看场电影,让他们放松一下,这天我来当家。”还有的同学说:“我会帮助父母一起来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甚至有的同学说:“我给父母洗洗脚,让他们放松放松。”学生回答的都有其自己的道理,我都予以肯定,并给予热烈的掌声。这样,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无形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动、乐动。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想让学生动起来,也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动”起来的情境。比如在学习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9-04-08T11:55:38.9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1期作者:李怡珂 [导读] 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课堂混乱,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尝试用新课改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如: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常训练,方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李怡珂广西柳州市鱼峰区雒容中学 545616 【摘要】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课堂混乱,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尝试用新课改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如: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常训练,方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关键词】有效性;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001-01 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课堂混乱,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尝试用新课改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如: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方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文章要写好开头,乐章要奏好序曲,好戏要演好序幕,电影要拍好开场,以致先声夺人,激发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那么,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如何一开始就将学生吸引住?我认为课堂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设计 在进行准备时,作为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能够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备课。同时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能够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堂设计,这是备课环节的重、难点内容,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课堂导入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出示两张照片,一张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人们在碧绿的草地上尽情欢畅。另一张照片是干枯的田地,枯萎的树木,灰色的天空,高大的烟囱……通过照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蓝天白云,地球上没有了生命,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这种导入,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是很成功的。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教师可以通过讲讲故事、视频导入、图片展示等等的形式创设情境,有时刚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思想品德课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我们应在课堂学习中引入有效的合作学习机制,给孩子们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合作。这样,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各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便于开展组际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情况,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利用恰当的时机,开展适当次数的合作学习。因此,科学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分组。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其实,组成小组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小组是怎样构成的,合理分组才能达到有效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多是采取异质分组的分组原则。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二)学习交流展示,教师点拔。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质疑、评价、整合”这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小组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好评价。同时还要善于陈述自已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已的见解,以便在大组进行探讨。 三、注重复习和练习反馈 要注重复习以及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关键因素。复习是教学工作的常规环节。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是以老师,以知识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化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学生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更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不能学以自用。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平时要把巩固基础知识作为第一要义,狠抓基础,注重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知识体系的结构,可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要点。避免了学生只孤立地掌握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现象。 总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之外,应设法教会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探索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真正做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使一堂的思想品德课更有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充分利用思品课教材,打造高效课堂

充分利用思品课教材,打造高效课堂 濉溪县孙疃中心校程华振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育人思想、培养感情、陶冶情操、授人知识的学科,可以说是德育功能最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力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学好思想品德课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 然而,面对课标的新要求,面对图文并茂的教材,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课外的鲜活典型实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导致思品课教学实效低,影响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下面就如何充分利用思品课教材,打造高效课堂作一探讨。 一、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时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分析教材中插图的作用及与文字间的联系。我们认真分析教材会发现初中思品教材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它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带领学生浏览,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2、不重视整合正文和辅助材料之间的关系。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不重视收集利用课外的事例、资源。政治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的学科,也是一门紧跟形势,要求学生时时把握时事动态的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联系到天天在发生变化的时事动态当中。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泛泛而谈,置生活实际于不顾,对时事动态也不加以关注,不注重将教材知识与其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二、充分利用思品课教材,打造高效课堂 1、坚持图文并重,充分利用插图。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初中思品的教材中用很多图片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循环利用资源”时,在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态农业图”之前,学生一头雾水,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农业图”,后,学生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既循环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酒糟本是废物,却变成鱼的好饲料;鱼塘中的塘泥本也是废物,却变成葡萄树的好肥料;葡萄又可以酿酒。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充分利用插图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筑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新知。 2、坚持正文与辅文并重,高效整合正文和辅文。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

让品德之花绽放

体验让品德之花绽放 定远县职工子弟小学蒋海燕 【内容摘要】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靠单纯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而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亲身体验,不断积累,才能逐步养成的。品德课程是一个以儿童的体验和行为实践为主的课程。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实践。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不断的实践、体验,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实践体验成长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模拟生活情境,加强品德引导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只局限于课堂上,而不指向现实生活,它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是的,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构建有赖于原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因此,我们有目的地在课堂中采用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道德认识,在生活体验中规范言行。比如:在教学学生理解“礼貌用语”、“礼貌动作”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梅梅到叔叔家做客要先干什么?当叔叔请梅梅坐下倒茶给她喝时,她应怎么做?跟叔叔告别时,她应怎么做?”并通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进一步巩固深化了学生的礼貌规范。同时我又设计了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礼貌热情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现了课本中的礼貌热情待人的情境,还调动了生活中原有的积累,弥补了生活中不到位的礼貌缺失,使学生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规范、丰富。 二、学会活用教材,进行有效互动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因为这是源于生命本体的内在的深层的东西。而关于道德的知识,他们接受得最多,如果不能激活个体的体验,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这种道德知识就如假牙、假发,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学习情境,使儿童在学习中体验。想办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儿童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达到教材所承载和传达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自主式高效课堂总结 王永奎 一、教学要紧紧与当前时政、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和社会性时政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社会生活及当前时事政治,没有实践活动的思想品德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教学尝试,我认为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被淘汰。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辩论赛。比如:九年级人民版第八课第二框<谁都大不过法律>的小辩论“权大”还是“法大”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2、专题讨论。如九年级思品课第六课第一框中想一想“你有过乘公交﹑到银行取款﹑在餐厅买饭或去邮局寄东西的经历吗?谈谈你对有序排队和无序拥挤的感受”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 3.社会调查。实际上,这就是要学生走向社会,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式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思想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