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关系的分析

关于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关系的分析

关于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关系的分析
关于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关系的分析

摘要】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终极目标。2008年11月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风险表示了担忧

关键词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物价农产品价格

引言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对物价的影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供给与物价不是简单的同向关系,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回落。

1论货币供给(money supply)

货币供给亦称货币供应。即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量概念。即它是一个时点的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定时期的变量。货币供给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它由流通中的纸币、铸币和活期存款构成,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货币供给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和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的存款,甚至还包括储蓄债券、大额存款单、短期政府债券等现金流动资产。通常情况下,各个国家按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作为其对货币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据。因为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着商品价格、就业和经济活动水平,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供给的变化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引起的。一般来说,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它发行的货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它只是将现金变为活期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着货币供给总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存款准备率的规定来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供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货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货币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实践问题,世界各国对货币供给都给予高度的重视。货币供给从定义上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及广义两种。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民间所持有的现金加上可以开支票的存款,通常这类定义范围的货币供给称为M1;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M1加上定期储蓄存款,即常见的M2。

2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在商品货币经济中,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问题,由图一可见,社会总供求可归结到货币供求之上。显然,当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在动态上保持基本一致时,即所谓货币均衡状态,标志社会总供求基本均衡,此时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再生产中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都能顺利进行。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即促成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会使物价上升,并有可能进入通货膨胀状态;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促成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这会使物价下降并有可能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可见,货币供求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并且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货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图一

3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物价产生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趋势的直观分析可知,CPI的变动不仅受当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还受前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这也与货币政策理论中的货币政策滞后效应相符合。因此应建立包含货币供应量多期滞后的模型。分布滞后模型当滞后项较多时.自变量之间很可能具有高度共线性。存在共线性问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参数估计失去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DLs)模型替代分布滞后模型。我们用2001年至2009年12月的数据进行回归。根据AC和SIC准则,模型1选择滞后2期和9期,从估计结果我们看出货币供应量随着滞后期的延长对通货膨胀影响逐步变小,因此可以对模型施加远端约束。模型回归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通过D.w.检验,变量间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上述方法对M2与CPI的关系进行回归。回归拟合效果较好。通过运用PDLs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进行回归.可以看出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动影响着通货膨胀水平,通过回归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将正向拉动物价增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变小。

3.1 货币供给量增长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

货币供给量增长是否会影响到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展了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的研究。一些国外的学术性文献研究表明。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货币供给量增长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领域进行了集中研究,Barnett等人选用Granger检验方法研究狭义美国货币供给量(M )和广义货币供(M2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结论认为美国货币供给量没有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水平。而经验研究表明,虽然不能发现广义货币供给量(M )增长率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存在.但是美国货币供给变化对其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滞后影响是存在的,仅仅是影响的滞后期并不确定,所以很难通过确定的滞后期来检验货币供给量变化对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影响的存在阎。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给量年度同比增长率与农产品价格变动率的互相关分析,初步表明货币供给量增长率的变化总体上,或者平均来说,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比较小。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存在。实际上,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货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能否显现,不能仅仅从总体的影响或者说从多数年份货币供给量常规增长进行考察。考察我国农产品价格年度波动与货币供给量增长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对应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阶段.往往在前期曾出现过货币供给量明显增长的历史:对应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阶段,往往在前期曾出现过供给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历史。1987~1989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连续3年超过12%。其中,198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达到23.0%,198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仍然维持在15%。对应地,1988年流通中现金(M。)较上年增长率达到46.7%,是20世纪80年代相当高的年份。1993~1995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平均超过20%。其中,1994年和1995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分别为39.9%和19.9%,是建国以来罕见的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年份。对应地,1992年和1993年狭义货币供给量(M )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5.9%和38.8%,明显地高于一般年份的狭义货币供给量(M )增长率。

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显著影响不但表现在极端地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的阶段.而且对应于货币供给量增长急剧变缓而出现在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的情形。1989年.我国流通中现金较上年增长率由1988年的46.7%回落到9.8%。对应地,1990年和199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较上年下跌了2.6%和2.0%。1997-2000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连续4年下跌。其中,199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下跌了12.2%。对应地,这4年狭义货币供给量(M )同比增长率相对较低,特别是1998年狭义货币供给量(M )同比增长率仅为11.9%,是比一般年份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明显低得多的情形。可见.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回落。这种现象虽然不能说明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急剧变化是农产品价格明显变动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认为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急剧变化是农产品价格明显变动的必要条件。

3.2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其它产品价格的影响

图二

图二中分析可发现2001年至2004年货币供给量总体体系增长趋势,同时其它一些产品价格也总体上涨,但期间任然存在着反向的影响,及流通量的增长期间,物价却在降低。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

3.3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领先于物价水平的变动

在1998年到2008年的lO年间.M1增速同比指标,出现了4谷底和3个峰顶。四个谷底分别出现在1998年6月、2002年1月、2005年3月。三个峰顶出现在2000年6月、2004年4月和2007年8月。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出现了三个谷底和峰值。三个谷底时间分别为1999年6月、2002年12月和2006年3月,峰值比较清晰,分别为2001年7月、2004年9月和2008年4月。经过简单的计算,三个谷底之间的时滞分别为12个月、11个月和l2个月,三个峰值之间的时滞分别为l3个月、5个和8个月经过简单的计算M1增速一般领先于CPI变动趋势8个月左右.M1增速和滞后8个月的CPI相关系数达0.63。M2与CPI 变动趋势与并不如M1明显,但整体趋势基本相同。经过简单的计算,M2变动一般领先于CPI变动12个月左右。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较为直接的观察到,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趋同性,尤其是M1与CPI变动趋势更为明显.波峰和底谷的波动周期大致相同。各层次的货币供应

量均领先于CPI的变动.并且领先于CPI变动8一l2个月左右。通过我国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的历史趋势可以看出,当前物价上行趋势符合2009年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滞后作用。

4价格波动对货币供需要的反作用

图三 P——价格;Ms——贷币供给;Md——赀币需求; M——货币供求量图中,M。是P的增函数,M 是P的减函数。图三一方面体现了货币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与决定作用,内容是:在M 与M.的交叉点,即M.一M ,为货币供求均衡,P。为均衡价格。当M。>M 时,即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价格会上涨到P。以上;反之则是在P。以下

4.1在价格正常波动区间(如上图三P1一P2)

货币供求总量基本均衡,货币需求结构亦基本正常,货币供求会随价格涨落自动调整。当价格上升时,受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影响,人们的需求会受到抑制,货币从流通中适当漏出,转化为持币待购或贮藏货币,,价格下降;反之,当价格下降时,受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作用,人们会扩大需求,将货币由贮藏或持币状态转换为购买手段,投入流通,这会推动价格上涨

4.2当价格上涨到非正常波动区间(图三的Po以上)

此时会在总量上强化货币供大于求的趋势,并使货币需求结构失调。

首先,就货币供给而言,一方面价格的上升可能是前期宏观经济政策放松的结果,并且政策的滞后与惯性作用还会继续释放,使货币供给继续增大,这是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内生变量,货币供给会随价格上涨而增加,因为此时社会再生产进入繁荣期,商品市场购销两旺,资本利润率提高,就业增加,伴之以社会信用状况良好,支付链条运转正常会使金融市场繁荣,货币发行量增大。同时,广义货币,甚至金融债券、商业票据等短期信甩工具也迅速在流通领域增加,使货币供给加大。再者,此时期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和货币派生量的增长,也会推动货币供给增加,这些均促使货币供给超出货币需求。显然,其结果又会反过来推动价格上涨,陷入恶性循环,使通货膨胀加深。

再从货币需求来看,当价格上升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使货币需求增加,但这往往落后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同时,货币需求结构也会失调。因为在价格上涨过程中,尽快购买商品可以避免商

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损失,或是取得商品价格上涨的收益,就形成货币追逐商品,即人们“买涨”的局面,,传导过程是随着价格的上涨,利率会相应上升,其中主要应该阐明价格上涨,利率为何相应上升的问题,其原因是:(1)价格上涨时国家货币当局往往调高利率,紧缩货币;(2)价格上涨,货币贬值会减少贷者的实际利息收入,当价格上涨率高于名义利率时,即出现负利率,使贷者受损失,为补偿之,市场利率会被推高;(3)在存款方面,价格上涨,人们不愿存款,银行要提高利率以招揽存款;(4)在价格上涨期,资本收益率提高,使借贷资本的价格——利率随之上浮。而利率的上浮使得为所谓飞着的货币”或“热货币”增加,坐着的货币或“冷货币”减少,形成大量的并且急于购买的社会需求,给社会供给进一步造成压力,价格进一步上扬,并对货币供求发生新一轮的反作用。

4.3当价格下跌到非正常波动区域(图三的Po以下)

这时会在总量上促成货币供给愈加小于货币需求,并使货币需求结构失调。

就货币供给而言,一方面价格下跌可能是前期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紧缩,使货币供给减少的结果,政策的滞后与惯性作用还将释放,货币供给继续收缩(这里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另一方面,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由于社会再生产进入萧条期,商品市场疲态日甚,资本利润率下降,失业率增加,社会信用下降,支付链条时而中断,借贷市场萎缩,货币发行减少,金融债券、商业票据等信用工具的流通冷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银行系统的货币派生机能下降,使货币供给进一步萎缩。

再看货币需求,由于此时是商品追逐货币,人们愈益不急于购买商品,即所谓“不买跌”现象,加之此时往往是经济处于萧条阶段,人们的预期收入减少,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均相对增加,而此时资本利润率与利率的下降,也使投机动机相对增加,其结果是流通中周转使用的现金减少。

只愿意持有货币,此时的货币需求(所谓货币余额需求)存在价格下降引致的“流

动性陷阱,是说当价格下降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会变得无穷大,郎没有人再愿意购买商品或持有证券,只愿意持有货币。如图四。

图四

5总结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确实对商品价格波动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分析一个社会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的关系,都必须从其供给效应与需求效应的具体关系去进行,而不能想

当然地认为增加(减少) 货币供给就一定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实际结果却可能相反。

参考文献:

[1] 张文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再思考[J].世界经济文汇,1998 ,(5): 24-27

[2] 边东海.论价格波动对货币供求的反作用[J].金融科学——中国金融学院学报,2000,(3):16-19

[3] 杨文进.我国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的关系分析[J].济南金融,2000,7:7-9

[4] 王涛.我国产出、货币供给与价格关系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3,123:69-72

[5] 陈立平.财政约束与价格水平决定:FTPL的一个批判[J].财经问题研究,2005,2:3-9

[6] 于艳萍,郭鹏飞,钱争鸣.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与价格波动影响的动态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0:66-69

[7] 李国祥.从主要经济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J].农业展望,2010,6:49-53

[8] 舒芳,杨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供给与产出、物价关系的实证分析[J].时代经贸,2010,12:182-183

[9] 贺新瑜,黄先开.货币供给与物价、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1999,1:13-16

[10] 王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关系简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25-26

[11] 侯英.基于货币视角下的物价走势分析[J].财经界,2010,10:107-107

[12] 蒋云飞,程细玉.我国货币政策时效性的协整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28,

101-104

[13] 杨继生.物价波动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价值工程,2007,7:139-142

第四章_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四章货币的需求和供给练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 1、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央银行的负债。()T 2、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可以很方便地变为交换媒介,所以按美国官方的货币分类,应归入 M之中。()F 1 3、大众持有现金的偏好增强,货币创造乘数会下降。()T 4、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存款创造乘数也就越大。()F 5、提高贴现率可以刺激银行增加贷款。()F 6、如果一个存款者从银行提取了现金,那么,银行的准备率就会下降。()T 7、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含义是,当货币量增加10%时,物价水平也会上升10%。()T 8、在长期中,货币数量增加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但实际国内生产总是不变。()T 9、如果货币数量为500亿,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亿,那么货币流通速度为1/4。()F 10、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利率水平越高,人们希望持有的实际货币量就越少。()T 1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引起实际货币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T 12、实际货币需求增加将引起利率下降。()F 二、选择题 1、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D )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2、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D ) A、库存现金; B、贷款; C、证券投资; D、活期存款。 3、货币的经济学定义是:( C ) M; A、通货和活期存款; B、 1 C、所有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储藏和计量单位的东西; D、A和B。 4、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在于( A )。 A、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 B、作为价值贮藏手段; C、作为商品计价单位; D、作为延期支付手段。 5、下列哪一种情况是货币( A )。 A、支票存款; B、银行的支票; C、信用卡; D、大额定期存款。 6、法定通货是指:。( D ) A、由黄金作保证; B、由意大利汽车制造商作为货币制造的; C、包括货币和在银行保险库储藏的黄金; D、是没有内在价值的一种货币。 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范围?( D )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机厂放一笔贷款;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起伏较大,货币政策几经转变。而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货币政策,思考国家在复杂的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近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两个重大的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而另一个就是宏观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用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研究解析国民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看作是一片大海,那么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组成这片大海的水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它波澜壮阔的海面。尤其在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国际国内多种条件的影响,可谓纷繁复杂。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我国20世纪前后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 正文: 一、实体经济分析 1、经济增长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1%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之后,经济增长率便开始逐步回升,2001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较为平稳,而从2003年起,经济增长率便迅速上升,到2004年第三季度,在国际原油以及其它中间投入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率仍达到9.2%。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复苏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2、投资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投资增长的驱动。自1993年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到1999年后,2000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200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28%强,进入2004年之后,投资增长率之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竟然达到了53%。这迫使中央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包括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的努力以及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自今年3月份,投资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到9月份,投资增长率下降到了27.7%。对于宏观调控当局而言,投资增长率的这种变化是政府所期望看到的趋势。 鉴于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投资增长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以下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其一,我国人均GDP的上升、住房分配的市场化以及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对消费者贷款的增加),促使了我国城镇居民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第三次需求结构的升级,对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兼具投资与消费双重效应的需求日渐殷盛。而这次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了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新的盈利机会和新市场的出现。事实上,2003年以来投资比较活跃的领域也大多集中在这些行业之中。 其二,与我国居民需求结构第三次升级相呼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稳步上升,到2003年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0.5%。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又带来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其三,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投资增长,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经济

中国物价水平分析

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及维持物价稳定的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虽然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但也伴随着物价水平持续攀升。物价水 平是判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标准尺度,更 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晴雨表"。本文 首先概括了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进而分析其 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影响,最后站在经济学的角 度对中国物价水平进行趋势分析并提出自己 的见解,对改善物价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中国;物价水平;通货膨胀 近年来,中国物价水平持续攀升,通货膨胀的迹象已经显露。自2007年开始, 通货膨胀的趋势更加明显:先是成品油、钢铁及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 现在已经演变为人民生活资料价格的全面上涨——其中粮食、猪肉等农产品价格 的不断上涨,更是成为了人民关心的重要生活问题之一。作为一个拥有着十三亿 人口的大国,物价水平不但影响着国民的生活水平,物价的的稳定也控制着一国 财政与货币收支的平衡。所以,对物价水平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分析 物价水平是指整个经济的物价,而不是某物品或某类别物品的价格,是用来衡量所在的目标市场所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分析其经济状况的又一非常重要指标。物价稳定了是经济稳定,财政稳定,货币稳定的集中体现,物价稳定同时标志着社会总体需求量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时常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与市场的货币量的基本适应。通货膨胀会首先影响需求的,一旦发生膨胀的话,人们的实际收入会下降,购买力下降,

需求也会下降。 物价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准确把握物价波动趋势对于了解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物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焦点。物价上涨在我国国内经济生活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仅仅是目前我国国内经济社会一个较为明显的表象。其实从1999年开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张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膨胀,就已经使得国内资源供给出现趋于紧张的潜在局势。但是这种潜在的局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冲突,因此并未引起公众对它的关注。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从国际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可以看出,从2003年起,三大物价指数开始全面上涨,特别是进入2007年后,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月升高。2003年10月份我国开始出现了上游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引起了部分商品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部分商品价格水平的上升一直持续到2007年。[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9%,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涨幅比2005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07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涨幅提高1.9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上涨4.4%,涨幅提高2 9个百分点。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提高1.6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上涨3.2%,涨幅提高1.9个百分点。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5.2%,涨幅提高3 9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上涨6.7%,涨幅提高6.0个百分点。2007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3%和10.2%;涨幅分别提高4.9和12. 3个百分点。2007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同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3%和3.5%,涨幅分别提高2 0和2.1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l8%;6月份同比上涨2.5%,涨幅降低1.0个百分点。[2]具体相关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2003—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主要统计指标情况 一览表

第十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图28-4工人不认为福利有价值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第十篇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二十九章货币制度 复习题 1.如何区分经济中的货币与其他资产? 答:货币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这三种职能共同区分经济中的货币与其他资产。 2.什么是商品货币?什么是法定货币?我们用哪一种货币? 答:当货币采取有内在价值的商品形式时,它被称为商品货币。当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而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时,它被称为法定货币。我们用法定货币。 3.什么是活期存款,为什么活期存款应该包括在货币存量中? 答:活期存款是储户可以通过开支票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因为银行储户通常可以根据他们储蓄账户的余额开支票,很容易地把资金从储蓄账户转到支票账户,用这些存款购买物品与劳务,而且许多商店接受个人支票,因而支票账户中的货币和我们钱包中的货币一样可以方便地购买物品和劳务。因此,活期存款应该包括在货币存量中。 4.谁有责任决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如何选择这个团体? 答:美国的中央银行——联邦储备有责任决定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国联邦储备由其理事会管理。在理事会的7名成员中,最重要的是主席,总统任命任期4年的主席,主席任命美联储官员。理事会有7名由总统任命并得到参议院确认的理事,理事任期14年。 5.如果美联储想用公开市场操作增加货币供给,它应该怎么做? 答:如果美联储想用公开市场活动增加货币供给,它会指令其在纽约美联储的债券交易手在全国债券市场上买进债券。美联储为债券支付的美元就增加了流通中美元的数量。这些新美元中有一些作为通货持有,有一些存人银行。作为通货持有的每一新美元都正好增加了一美元货币供给。存人银行的每一新美元增加的货币供给要多,因为它增加了准备金,从而增加了银行体系可以创造的货币量。 6.为什么银行不持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与银行体系创造的货币量有什么关系? 答:因为银行持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把所有货币都放在金库中闲置)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银行只要保持一部分准备金,以便储户想提取存款时有现金就行了。如果银行持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那么银行就不影响货币供给。当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时,银行创造了货币。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越高,银行体系创造的货币量就越少。 7.什么是贴现率?当美联储提高贴现率时,货币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贴现率是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美联储可以通过贴现率而改变货币供给。当美联储提高贴现率时,较高的贴现率抑制银行从美联储借准备金,从而减少了银行体系的准备金量,这又减少了货币供给。 8.什么是法定准备金?当美联储提高法定准备金时,货币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法定准备金是银行根据其存款应该持有的最低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影响银行体系可以用一美元准备金创

2015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

2015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 2014年,不论是CPI涨幅走低,还是PPI负增长,都与经济下行、总需求放缓、产能过剩等因素密切相关。2014年,我国物价运行主要呈三大特点:一是涨幅较低。1-12月CPI累计平均上涨2.0%,比2013年降低0.6个百分点,涨幅为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9月份CPI跌进“1”时代,创下56个月以来的新低。二是全年呈不规则“倒U”型(即中间高、两头低)。三是PPI连续33个月负增长。 中国经济的“健康指数”近来颇受外界关注,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两个月下跌,引发一些机构对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目前中国的CPI依旧处于正增长的状态,只是增速有所放缓。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并未出现通货紧缩。一般来说,物价至少出现连续3-6个月的负增长,才能被定义为通货紧缩。中国目前还没出现真正通缩,但仍然需要警惕潜在的通缩隐患。事实上,防范通缩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要发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目的就是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这虽然是一个长期、持续、渐进的过程,效果不会立马显现,但却是一

个本质性的作用,一旦各个领域消费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是巨大的。 一、推动2015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入深水区,与民生关联度较高的水电气等居民用价格,主要采用阶梯定价的方式,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资源环境价格领域将放开价格,由市场决定。2014年11月中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已释放出新一轮价格改革的信号。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快改进市政基础设施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充机制,使经营者能够获得合理收益。实行上下游价格调整联动机制。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而更市场化的价格,是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重要前提。 ――2015年房地产市场将触底回升。经过长时间调研后,日前智囊机构近期向主管部门提交了一份调整楼市政策的建议,涉及相关税费调整、微调限购等措施。这些政策建议的共同指向,在于刺激市场需求,促进成交量回升。2014年9月末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被认为是激活市场的主要因素。经过多年调整,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购房者已基本以自住需求买家为主,表现为首套房或者更新需求。

2019年物价上涨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19年物价上涨调查报告范文5篇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市场物价也逐步开始恢复性回升。那物价上涨调查报告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物价上涨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19年物价上涨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11年2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超市、百货商店、农贸市场、个体经营者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物价上涨的具体体现 2.物价上涨的原因 3.物价上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二)、调查方法

访问法:我深入附近超市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进行了访问,内容涵盖近几年的物价对比、百姓眼中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带来的害处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 观察法:我多次深入百姓之中,观察他们购买生活用品,记录他们的言行;我多次外出买东西,向卖方打听关于物价上涨的情况。从日常的小事去观察社会 中的大事,从中获益不浅,并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总体情况介绍 今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物价涨了,工资没涨。工资涨了,物价涨的更快!” 目前中国通胀的表现比较特殊,因为主要是食品类涨价幅度超过10%,带动整体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上升至5%以上。但是美国的物价指数是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的,原因是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性太大,不足以反映社会整体通胀的真实情况。而中国除食品外的价格指数上升仅仅1.9%。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结构性的,广义上讲是流动性过剩(即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但如果仅仅用收缩货币存量的政策,并不能有效控制通胀,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的本质原因是原材料,能源价格的

中国的物价水平现状及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物价水平现状及其与幸福感之间 的关系 四川大学刘曦南北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发展的 同时,国民的幸福感并未有明显提升,在最新的世界幸福感调查中仅排第90位。与此同时,人民对与高物价的感受越来越深,当今社会对高物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去理解这些现象,本文对我国当前的物价水平进行了一些了解,并尝试着对物价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 关键词:幸福感;物价 一、幸福感 我们的幸福感来自哪里?这是一个很值得去探讨的话题。评价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对于人,应当肯定他的社会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里,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学家Keyes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1]。如果要阐述得通俗点的话,可以参照法国小说家雨果的名句:“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这是基于社会和谐的社会幸福感来源。当然,还有其它来源:如基于主观体验的主观幸福感和基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幸福感[2]。心理学家也做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上述的来源中,主观幸福感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了经济因素。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因为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等。研究也发现,富裕国家的人民比贫穷国家的人民更感到幸福,在同一国家,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在说到收入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想到一个词——物价。 二、现实关系 众所周知,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的前提。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幸福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财富视为决定幸福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在作为量化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的情况下,是不是幸福感也愈加强烈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科技日报》2014年3月19日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在比较贫穷的地区,幸福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上升,但在人均GDP3000美元(2万人民币)左右存在着一个转折点,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原因剖析

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深层次原因的剖析 今年入冬以来,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前峰的物价指数CPI迅猛上涨,带动物价不断攀升,猪蛋、奶制品、青菜、食用油、粮食、棉花、白糖、食品、成品油、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强烈的通胀预期打乱了普通人原有的生活,物价问题成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热钱炒作,贩子囤积导致。但是,贩子、热钱无处不在,以前怎么不去炒作那?早些年他们怎么不把绿豆炒到10元一斤那?剖其深层次的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外汇储备是国内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简单点说:中国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说白了就是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白条!为什么这么多外汇储备会造成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那?你想产品卖出去了,应收财富是2万多亿美元,如果把这2 万多亿美元亿财富换成东西拿回来,以工资的形式分发下去,整个社会财富是平衡的,不会发生物价上涨。 但是,产品卖出去了,应得财富没拿回来,却以外汇储备这样的白条挂在那里。而国内这些打工仔打工妹以及工厂主的这些开支怎么办? 中间掌管结算的是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向这些厂矿投放基础货币,就印刷了与2万多亿美元相当面值的13万亿元的虚拟的纸钱(纸钱与财富挂钩的,没有财富纸钱就是虚的)来支付这些费用,当这些虚拟的纸钱流向社会时,社会财富不变,而纸钱貧空增加了13万亿的人民币,也就等于钱不值钱了,于是物价就一个劲的上

涨!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二、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过大, 导致货币超发,是物价上涨的第二个原 因。 两年来为应对国际金庸危机, 国家刺激经济,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比 如国家的一些大型投资项目),各大银行争相发放贷款,流入社会的 资金大幅增加。 2010年1 ―― 9月份,我国广义货币余额(M2)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而同期(前三季度)GDP为26.866万亿元,即央行货币超发42万亿元(存在争议)。 虽然对是否超发了42万亿货币存在争议,但对超发了货币的事实本身却是没有争议的。 物质增加有限,流通货币大幅增加,最终的结果是一一物价不断攀升! 三、劳动力成本攀升,是推动物价上涨的第三个原因。 随着那些生于50 ―― 70年代之间,甘于吃苦耐劳,拿低工资而毫无怨言的打工人群年龄增大,代之与的是70、80、90后的新生代民工, 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思想比较开放,不愿接受那些‘脏’、‘重’、 '差’,待遇比较低的‘盘剥’。导致“民工荒”在全国的蔓延,推升劳动力成本,引起物价的上升。 基础投资过大使各地用工大幅增加,也导致劳动力成本攀升。 四、全球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国内物价上升的第四个原因。 近年来,由于国际原材料一一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不断上涨, 带来日常消费用品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铁矿石连续六年的累计涨幅达到了惊人的400 %。高昂的矿价,吞噬着中国钢企的利润,铁矿石涨价导致中国钢企业2010年前9月为埋单多支付了超过千亿元的资金。 受国际能源机构调高原油需求预期等因素影响,10月份以来,纽约

中国物价水平分析

中国物价水平分析

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及维持物价稳定的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虽然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但也伴随着物价水平持续攀升。物价水 平是判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标准尺度,更 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晴雨表"。本文 首先概括了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进而分析其 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影响,最后站在经济学的角 度对中国物价水平进行趋势分析并提出自己 的见解,对改善物价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中国;物价水平;通货膨胀 近年来,中国物价水平持续攀升,通货膨胀的迹象已经显露。自2007年开始, 通货膨胀的趋势更加明显:先是成品油、钢铁及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 现在已经演变为人民生活资料价格的全面上涨——其中粮食、猪肉等农产品价格 的不断上涨,更是成为了人民关心的重要生活问题之一。作为一个拥有着十三亿 人口的大国,物价水平不但影响着国民的生活水平,物价的的稳定也控制着一国 财政与货币收支的平衡。所以,对物价水平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分析 物价水平是指整个经济的物价,而不是某物品或某类别物品的价格,是用来衡量所在的目标市场所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分析其经济状况的又一非常重要指标。物价稳定了是经济稳定,财政稳定,货币稳定的集中体现,物价稳定同时标志着社会总体需求量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时常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与市场的货币量的基本适应。通货膨胀会首先影响需求的,一旦发生膨胀的话,人们的实际收入会下降,购买力下降,

需求也会下降。 物价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准确把握物价波动趋势对于了解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物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焦点。物价上涨在我国国内经济生活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仅仅是目前我国国内经济社会一个较为明显的表象。其实从1999年开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张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膨胀,就已经使得国内资源供给出现趋于紧张的潜在局势。但是这种潜在的局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冲突,因此并未引起公众对它的关注。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从国际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可以看出,从2003年起,三大物价指数开始全面上涨,特别是进入2007年后,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月升高。2003年10月份我国开始出现了上游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引起了部分商品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部分商品价格水平的上升一直持续到2007年。[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9%,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涨幅比2005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07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涨幅提高1.9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上涨4.4%,涨幅提高2 9个百分点。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提高1.6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上涨3.2%,涨幅提高1.9个百分点。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5.2%,涨幅提高3 9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上涨6.7%,涨幅提高6.0个百分点。2007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3%和10.2%;涨幅分别提高4.9和12. 3个百分点。2007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同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3%和3.5%,涨幅分别提高2 0和2.1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l8%;6月份同比上涨2.5%,涨幅降低1.0个百分点。[2]具体相关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2003—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主要统计指标情况 一览表

中国的货币数量与物价

中国的货币数量与物价 一、引言 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存量以及其增长速度对价格水平和通胀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McCandless &Weber(1995)对世界上110个国家1960-1990年间的考察表明,长期来看货币增长率和通胀率的相关性接近于1,而同产出水平不相关。关于货币增长率与产出水平关系,相似的结论还可见Kormendi &Meguire(1984)、Geweke(1986)。这种经验结果同长期货币中性的论断是一致的。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现实中货币数量论对货币量和价格水平之关系的解释能力极其有限。典型的观点是,由于货币的流通速度非常不稳定,使得仅依靠货币增长率难以解释通胀行为(例如,Baba,Hendry &Starr,1992;Estrella &Mishkin,1997)。实证中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如果货币、价格水平和产出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就可断定三者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关系。关于这点经验上的结论存在分歧,一些研究结果认为的确存在协整关系(Hoffman &Rasche,1991;Baba等,1992;Stock &Watson,1993;Swanson ,1998;Dutkowsky &Atesoglu,2001),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不存在协整关系(Friedman &Kuttner,1992,1993;Thoma ,1994)。这种分歧源于样本区间的不同以及取样频率的不同。例如Friedman &Kuttner(1992)发现,仅在80年代以前协整关系较为明显,此后十年间货币、收入、价格三者不再有稳定的关系。 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个样本区间,利用年度数据得出的协整结论也未必同样适用于季度或者月度数据。 中国货币与通胀的关系长期以来也存有争论。邹至庄发现1952-1983年间价格和货币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从而认为货币数量论能解释中国的通胀现象(Chow,1987)。Hasan (1999)利用较长的样本得出的结论同Chow较为接近。Peebles (1992)则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同市场经济存在根本区别,货币数量论也不适用于中国货币和价格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时间内,在计划经济下价格水平受到严格控制,通胀率很低。由本文附表的官方零售价格指数看,1978年的价格水平相对于1952年仅高出21%,这期间仅有60年代初"大跃进"时上涨幅度较大。直到80年代后半期价格才又开始大幅上升,1989年高达18.5%,经历了90年代初短暂的平稳价格后至1995年又达到21.7%的历史最高值。而流通中货币(M0)的数量也同时经历了相似的变动模式:60年代初有较大幅度增加,以后比较平稳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又开始大幅上升(价格与货币存量的走势也可见图1)。一般地,每一个通胀高峰之前一两年都有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加。例如就M0而言,1960年和1961年分别增加28%和30%,1988年增加47%,1992、1994、1994连续3年的增幅分别为36%、35%、24%(1952-2001的平均几何增长率仅为15%)。粗略地看,通胀水平和货币数量明显正相关,从时间顺序判断,货币的过量增加似乎是导致高通胀的重要原因。 本文目的在于详细考察1952年以来我国货币与通胀水平的长期和动态关系,即货币数量论是否能够有效解释价格的变化。同以往相关文献研究方法不同的是,本文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ECM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避免了非平稳序列回归中可能产生的"伪回归(spuriousregression)"问题,还可以同时推断价格水平与货币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除了统计方法外,数据的选择和处理是有关我国货币和价格关系研究中另一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讲:货币需求与供给 本讲内容概要 第一节货币需求 第二节货币供给 第三节货币本质 第四节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定义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部门(个人、企业)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M d 表示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没有剔除物价水平变动影响的货币需求,即直接以名义货币来表示的货币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后的货币需求,即用货币能够购买到的实际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数量论 M d V=PY 其中: V 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P 表示价格水平 Y 表示一定时期产出(GDP) 意义:在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货币与价格水平等比例变化。 (2)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有三种动机 交易性动机:与收入成正比 预防性动机:与收入成正比 投机性动机:与利息成反比 M d /P=L1(Y)+L2(r) (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决定货币需求的是一个人的永久收入而非当期收入。除此以外,债券和股票收益率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收入 (2)利率 (3)其他资产的收益率 四、货币流通规律 马克思认为,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取决于三个因素:待销售的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水平(P);货币流通速度(V),用公式表示为 M=PQ/V 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不仅表达了决定货币需要量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货币需要量

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1)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即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所需的货币数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2)当商品价格总额不变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就越多。 例: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强调的是()。 A.恒常收入的影响 B.资本的影响 C.利率的主导作用 D.汇率的主导作用 答案:A 例: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变量是()。 A.基础货币 B.超额储备 C.利率 D.货币供应量 答案:C 例:凯思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受未来()的影响。 A.利率不确定性 B.收入不稳定性 C.证券行市不稳定 D.国家政策 答案:A 第二节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 1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和创造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定时点上由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等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应的货币存量总额。 2 货币供给量有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之分。 名义货币供给量是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 而实际货币供给量则是一定时点上剔除了物价因素影响后的货币存量。 二、货币层次 1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总量指标 M0=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广义)=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 简化版记忆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 M0+活期存款 M2(广义)= M1+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三、货币创造过程

去年的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去年的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续签《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 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银发〔2018〕3号),明确凡依法可使用外汇结算的跨境交易,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 1月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境外银行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区域交易有关事项的公告》,同意符合条件的境外银行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区域交易。 1月1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开始陆续使用期限为30天的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 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海洋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7号),统筹优化金融资产,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7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1月25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全面实施。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开展金融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银发〔2018〕30号),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集中解决金融扶贫领域存在的各项问题,强化金融扶贫工作合力,确保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8〕29号),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监督管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担任美国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2月14日,发布《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27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8〕第3号,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行为,切实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 3月26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投产试运行。 3月26日,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对当前中国物价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前言 我国物价水平步步高升,CPI指数连创新高,百姓感到生活成本在迅速增加。发改委连发文稳定物价。我国物价上涨的根源何在,目前的政策对稳定物价有实际意义吗?如何解决我国物价上涨问题。 10月CPI同比增长4.4%,创两年来新高。与此同时,受燃料价格上涨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高于预期,10月同比上涨5%。消费物价指数中涨幅最大的是食品,也是近两个月来CPI超预期背后最主要的因素,其中10月食品价格上涨更是贡献了名义CPI月度增长的74%。蔬菜、水果在这一轮食品价格上涨之中增长最快,上一轮通胀周期中兴风作浪的肉类价格则仅温和上升。值得关注的是交通通讯类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止跌回升,油价上调的影响显然不容忽视。此外,居住类和衣着类消费品价格环比增速也有所加快,部分反映了上游生产成本提升的影响。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11月CPI为5.1%、PPI为6.1%,创28月新高。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1.3%;食品价格上涨2.0%,非食品价格上涨0.6%;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0%,其中鲜菜环比下降1.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下降1.0%;居住价格环比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

1.4%。其中采掘工业上涨14.6%,原料工业上涨9.8%,加工工业上涨4.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3.3%,其中食品类上涨6.2%,衣着类上涨 2.7%,一般日用品类上涨 3.1%,耐用消费品类下降0.7%。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4%。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把稳定物价提到了最关键的位置。从多方经济数据来看,当前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次债危机之后美国实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大量发行货币,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这就使得全球范围内发生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尤其是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的价格涨得很厉害。 二:世界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鉴于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25日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4月的4.9%上调到5.2%,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有望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速尤为突出。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升温,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导致流动性泛滥,并且我国对热钱缺乏管制的情况下,国际热钱不断流入我

货币与价格关系的理论梳理

货币与价格关系的理论梳理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从经济学发韧以来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止的关于货币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围绕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问题,分别对大卫·休谟、魏克塞尔、凯恩斯、托宾、弗里德曼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以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关键词] 货币理论;中性;非中性 一个完整的货币理论应包括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货币传递机制的基本分析,其中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分析往往是为特定的货币传递机制服务的,而对货币传递机制的论证又最终可归结为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因此,货币量、产出与价格间的关系又可以简略概括为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问题。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诸如产出、利率、失业率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而只是影响价格、名义利率等名义变量;反之,就是货币非中性。货币中性分为短期中性和长期中性;同样,货币非中性也分为短期非中性和长期非中性。 大卫·休谟1752年提出的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中性的最早表述,后来货币数量论又衍生出了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在古典经济学中,由于“二分法”的存在,货币理论和实物经济是剥离的,一般商品的价格形成理论也是“二分”的,货币供应量决定一般物品的总体价格水平,而实物经济是由实际物品和资源耗费来决定商品的相对比价和产量,它完全撇开货币因素,只讨论实物经济在市场自动调节下的运行规则。古典货币理论认为,实物经济活动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货币数量只与一般物价水平发生关系,它不影响实物经济活动中的变量。由此,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成正比。这样,货币数量论就排除了货币对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 古典经济学著作中很少就货币理论展开论述,也很少有古典经济学家去钻研货币理论,直到1898年魏克塞尔的《利息与价格》发表,才对“古典二分法”和价格形成理论的“两张皮”现象提出了挑战;魏克塞尔构建了自己的一般货币均衡理论。即瑞典学派著名的魏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魏克塞尔认为,货币之所以对实际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货币不再是简单的交易媒介,更不再是“面纱”;魏独创性地第一次提出了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两个概念,这两种利率的差异,将对实际经济中的投资和储蓄产生作用,在一个由消费品和资本品构成的两部门经济中,此种差异将会引起两个部门相对价格的改变,从而两部门生产结构和比例会相应改变,造成实际经济的波动。他认为,在货币利率恰好等于自然利率,从而投资恰好等于储蓄、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经济体系保持均衡的条件下,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和产量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完全是由实物领域的有关因素决定,货币的作用只是作为流通媒介和计价单位,并且按照货币流通量的大小决定价格的绝对水平,此时,货币被称为中性货币;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不一致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将通过其对市场利率的作用而积极地影响生产价格,货币成为决定产品的相对价格和产量的因素之一,即货币非中性化。魏克塞尔的这一观点,改变了古典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相互独立的特点,第一次把货币理论同价格形成理论结合在一起,变历来的“二分法”为“一元论”。魏克塞尔的理论成为后来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源泉之一,在现代西方货币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6年,经济学划时代的凯恩斯《通论》发表,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货币非中性论”,当然他继承了魏克塞尔货币均衡理论中的一些思想。凯恩斯理论中货币对实际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