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 2010—2018年研究生考试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 2010—2018年研究生考试材料分析题

2010—2018年研究生考试材料分析题2010

34. 阅读下列材料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得出认识,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付诸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3分)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体现在两者相互排斥,统一体现在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本题的材料中,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失败为成功。(4分)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失误,对于遇到的失误,我们不应该消极倦怠,应该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从而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3分)

2011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有效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不同的垃圾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投放避

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他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久,今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提升更绿色的上海"为主题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这是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实现模式,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呢"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

(1)人改造自然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前提。实践决定认识。在本材料中,有人认为垃圾应该全部回收利用,是实践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错误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合理说法的提出充分证明了认识和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正确的。

(3)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提出正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4)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具有相对性。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在本题中,体现了如下矛盾分析方法。

(1)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方法论。在材料中,针对垃圾处理问题,不能再采用粗放型处理方法,要变废为宝,没有退路就必须多想出路,充分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2)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是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看事物的这一面,又看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

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在本题中,对于旧的垃圾处理方法向新的方法转变,正是应用了这一方法论。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这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针对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把握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的性质进行处理和解决。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法也不同,新的绿色垃圾处理方法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矛盾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切忌一刀切。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垃圾问题是人类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规律,尊重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12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

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 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

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

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中,碎花瓶原理这一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科学研究起到了能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②马哲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事物发展进程,在本题中,碎花瓶原理是正确的意识,推动科学研究发展。帮助人们进行恢复文物等科学研究。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两者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说明谬误在一定的中介和条件下,在本题中,是实践这一特殊条件,即可转化为真理。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任何认识在两次飞跃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材料也充分说明这一原理。

③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统一即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也充分说明了这一原理。(注明:考生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任一角度均得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我们青年学生,必须以创新为己任,推进科学发展观进程,提高创新意识,就像材料所指,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问题,打破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水平。

2013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基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的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保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

材料2: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

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带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 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1) 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分)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与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4分)(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 “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让生活更美好。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地、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

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4分)

2014

材料1:秸秆种蘑菇。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材料2:延长产业链。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于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材料3:“链接”到山林。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

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1)首先,“巧”在正确地把握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2)其次,“巧”在如实地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矛盾又有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在矛盾群中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山东某地在“巧用大循环”过程中,抓住了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了合理循环。

(3)最后,“巧”在对立中把握了同一。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无条件的绝对的斗

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材料中的事例体现出只要巧加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完成对立面的转化。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首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矛盾,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深刻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的

特殊性,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

盾。再次,当我们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在

同一中把握对立,努力创造使矛盾转化的有利条件。最后,发挥主

观能动性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在认

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

的。

2015

材料1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李克强总理20日下午在杭州会见出席大会的中外代表并同他们座谈,他表示,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促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岗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因此实现了事业梦,人生梦。

目前,全世界网民数量达到了30亿人,普及率达40%,全球范围

内实现了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角,只要接入互联网,就接入了人类这个大家庭。同住地球村的"居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极大的拉近了距离,互联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世界网络大市场;一个短小的视频通过全世界网民的点击,可以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宠儿;提供高速的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服务,几乎已是各国旅游"设施"的标配。

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从这样的视野来看,已走过20年岁月的中国互联网,站在了大有可为的新起点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1日)

材料2 中国互联网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实现了20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一再突破,而且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有人把它概括为"互联网思维"。对何谓"互联网思维"目前还没有定论。然而,打破思维定势,主动革新自我是互联网思维不变的主题,意味着"便捷、互动、用户至上"等理念。这些理念让人们不断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变革。

如果把沃尔玛等传统龙头企业比多大象,那么互联网上的小商户只能叫蚂蚁。数百万只蚂蚁聚合起来,吃掉大象并非没有可能。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任何一家传统商业企业要想把数百万个商家和近亿客户装进来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去中心的互联网更有利于"蚂蚁"生存,"大象"要彻底摆脱危机,可能就要让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变成"蚂蚁",至少自身要具备"蚂

蚁"的特性。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环境下与灵活的"蚂蚁军团"作战,庞大的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可能让"大象"的优势转变为劣势。只有彻底改变基因,让"大象"内部产生无数个热衷创业的"蚂蚁",这仗才有的打,毕竟,和蚂蚁打仗,大象有力用不上,但更庞大、更强大的蚁群则成为最后的胜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5月26日等)

(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

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

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

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

完全孤立的东西。全世界网民众多,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球村"和命运共同体,全球网民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世界普遍

联系的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分析事物的

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互联网生活中出现的上述的便利和不利的方面是相互联系,而

不是孤立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根据网络的生活体验:"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关键看谁

在管,谁在用,怎么管,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

求共治。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政府部门守土有责,另一方面,

防范网络安全,广大网民义不容辞。各类社会主体只要正确发挥主

观能动性,就能让互联网成为阿里巴巴的宝库,而不是潘多拉的魔盒。

(2)怎样从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

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蚂蚁"所代表的小商户和"大象"所代表的传统龙头企业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过去传统龙头企业占尽优势,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种优势地位发生了变化,庞大的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可能让"大象"在同一性中的优势地位转变为劣势地位。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有创新意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打破思维定势、主动革新自我,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互联网环境中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对于"大象"来说,需要积极转换角色,彻底改变组织架构,让新的企业基因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在与"蚂蚁"们竞争中继续发展壮大自己。对于"蚂蚁"们,也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和"大象"同台共舞,和谐发展。

2016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摘自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2015年2月11日)材料2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摘自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材料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做出的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法制建设提出的战略任务。从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

廉政建设和腐败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出新要求。"四个全面"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来讲,"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

(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现从认识到实现的飞跃需要具备条件。作为实践指南和行动纲领,"四个全面"在现实中的协调推进需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始终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现实可行的情况下,不断被群众所接受和掌握,才能真正指导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也是一个过程。总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个全面"已经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战略布局,落实"四个全面"就是一个新征程。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5分)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四个全面"不仅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各自战略

目标和举措之间的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四个全面"思想也体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思想。

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思想贯彻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2017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出了第一个专家系统:1982年,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提出了新的神经网络模型;1997年,IBM“深蓝”电脑线路国际教程世界观军卡斯帕罗夫;2011年,IBM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电视答题节目中战胜两种人类冠军;2013年,机器在人脸识别上超过人类;仅一年后,机器人在物体识别上也战胜……未来人工智能继续超越人类的可能性很高。在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充满无限可能的情况下,其潜在风险也引发了广泛讨论。2016年2月,在美国加州发生了一起死人驾驶汽车因躲避路上障碍物而撞上公交车的交通事故。这凸显出人中智能设备在应对人类社会各种场景时面临的挑战,人们还担心人工智能技术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