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指南录后序》读后感(6篇)

《指南录后序》读后感(6篇)

《指南录后序》读后感(6篇)
《指南录后序》读后感(6篇)

读<<指南录后序》有感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高一(1)班陈昊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过零丁洋》大家耳熟能详,尾联表明了诗人以死报国,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众所周知,作者文天祥是一位着名的爱国主义者,读了他的《指南录后序》之后,我更能体会到他浓浓的忠君爱国之情。

从文天祥出生前两年蒙古太宗出兵攻宋以来,兵连祸结,无复宁岁,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强大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大片疆土,相继论亡。众多文武官员,纷纷投降,此时南宋王朝危在旦夕,朝廷惊恐万状,投降活动日甚一日。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天祥于"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旨诣元军讲和。初至元营,文天祥抗词慷慨,使元人不敢立刻轻松宋朝。在奸臣和叛国贼面前,文天祥不屈不挠,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到达京口,文天祥开始了艰难的逃亡之旅,有好几次险些丧命。尽管经历如此险恶,文天祥仍不忘抗元大业,仍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到底,确实令人敬佩。他在航经扬子江时,写了一首《渡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头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就是《指南录后序》的大概内容。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吉州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个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元世祖忽必烈也很欣赏他,曾以

宰相作为诱降条件,让文天祥投降,遭到了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后来,文天祥抗元被俘,历经折磨而不屈,被囚禁燕京,于至元二九十二月初九在柴市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古代的屈原、文天祥、陆游、辛弃疾等人都是着名的爱国主义者。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成为爱国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古代仁人志士无一不充满爱国情怀,那些因爱国而付出的代价无不令人赞叹。而今更不缺乏爱国者。每一个华夏儿女都用各自的方式传承者中华文明。中国的日益强大当然离不开爱国者的奉献。四川发生地震时涌现出的暖流中体现出的也是爱国。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指导老师:施建忠

因气求声读英雄气概,仔细理会品个中三昧——《指南录》后序读后感

——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张小兵

引???言

南宋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以自述抒怀的形式,历数作者自己出使北营被扣及伺机脱逃九死一生的艰险历程文章气宇轩昂,慷慨悲歌,气断声吞,扣人弦心,爱国之志,充满字里行间,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跃然纸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指南录〉后序》,在朗读中感受文天祥的英雄情结,在仔细品读中走进文天祥的心灵世界,会有别样的收获

经典看台

指南录后序??〔宋〕文天祥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

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戮;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交流平台

☆学生园地

?不死的神话

?——读《〈指南录〉后序》有感

高一(9)班???施秋萍

认识文天祥是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开始的似乎从那时起,一位浩气凛然、刚正不阿的英雄就矗立在了我的心中如今,他又高唱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夹杂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再次演绎了“无畏于死”的千古绝唱

千钧之际,显英雄本色

似乎自古以来都是乱世出英雄文天祥生于中国历史上边患最多的宋朝,他所处的时代南宋朝已经到了“一见风雨,立倒于前”的地步于是,他担负起了复兴国家的大任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而文天祥便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民族魂危难之际,一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世人朝思暮想的高官厚禄,“辞相印不拜”,他希望像烛之武那样用自己的言辞劝退元军但他没有认清元军贪婪的本性和“箭在弦上”的形势,以致身陷囹圄,但即使如此,也没有磨灭他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浩然正气古往今来,能有几人欤?

????利益当前,不改复国忠心

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关键要看能不能正确引导和控制自己当欲望变成了贪婪,那么人便成为了“歹人”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来不缺少“卖国贼”,光宋朝便出了好几位臭名昭着的汉奸而文天祥不可谓不是“出淤泥而不染”,即使在吕师

孟、贾余庆等“伪君子”已经归降之后,即使是元军对其“仁至义尽”,“献媚讨好”,他,一个民族义士依然面不改色,毫不动心,坚守着自己忠君、忠国的信念为了自己的抱负,他谨记“将以有为也”的古训,“隐忍以行”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忍胯下之辱的韩信,克宫刑之痛的司马迁,是呀,大丈夫要有所作为就得学会忍耐,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九死一生,紧扼命运的咽喉

其实,历史上于死亡面前毫不畏惧的仁人义士有很多,诸如使楚的宴子,力护和氏璧的蔺相如,为国殚精竭虑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但综观他们的死都不及文天祥的死曲折、惊心动魄在我看来,死不是最痛苦的事,于死亡线上挣扎、搏斗的经历才是最折磨人的试想,每天风餐露宿,草行浪隐,在进退不由中度日,在生与死中沉浮,又有几人能受得了?然而文天祥做到了,他勇敢地扼住了生命的咽喉,并非怕死,只为一个“忠”字,一颗报国的赤子丹心

不死的神话,永留汗青史册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危难之际,他挑起了重担,这是义士之气利诱面前,他矢志不渝,这是大忠、大善他的躯体幻化了,然而他的民族气节却永传后世,他谱写了一个不死的神话,成为了一个永载史册的英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殉道者之歌?????????????????????????千年不泯的誓言??????????????????——读《〈指南录〉后序》有感???????????????????????高一(9)班??胡珊珊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字字都是从文天祥的心中呕出来的,千百年来我们还能清晰地听到他声如洪钟的宣誓,还能看到他用鲜血染红的人生路乱世中挺身而出,谁能担此重任?

“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南宋朝薄弱的营垒即将坍塌文天祥毅然站出,一手撑起了危亡朝廷的天空,走上了精忠报国之路英雄总是在国事危急时冲锋陷阵,从那时起,身躯也就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破碎的山河,属于危如累卵的王朝,必须和它共进退同荣辱林则徐在国人被鸦片湮灭灵魂的危难关头,一把火,烧出了“拯救苍生、拯救

中华”的一句呐喊;屈大夫甘做一匹不羁的野马,为国家的未来开辟新的光明,一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唱出了“肝胆只为君王除弊事”的豪情!他们都是乱世之中的指航灯,一心指向光明,指向祖国,照亮了自己的铁血丹心,刺痛了国人的眼睛!

零丁洋里叹零丁,谁能了解这份孤独?

文天祥“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正当他要展开外交攻势时,“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内忧外患使文天祥力不从心,百般孤独,没有勇者与他一同主持正义,没有志者跟他一起与元人周旋,他孤军奋战,心力交悴在敌营备受凌辱,没有同道是寂寞的,再强大的力量也需要别人的支持“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话正是描述无人同志的苦闷,但文天祥并没有沉沦,他抗起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他的心中有火炬,因而一个人的世界也是光明的!

憔悴落魄、飘零江湖,九死一生为哪般?

《〈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连续举了18个事例,22个“死”字道出“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的事实试问,是什么强大的力量让他连死神也不畏惧?是什么让死神也望而却步?他一路颠沛流离,只因心中还存有一丝希望,即使死在这片土地上,也要化作磷火在茫茫原野中燃烧

?身不由己的无奈,有几人知晓?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文天祥,他们的君王都是如此不堪,赵显乃骄奢淫逸、昏庸无能之徒,国难当头却优柔寡断,不能任人以贤,致使军事软弱、小人当道这是臣子的最大悲哀,也是国家的最大不幸文天祥的奋斗失去了坚强的后盾,自然底气不足再加上妒贤嫉能的小人为争权夺利而挑拨离间,奴颜婢膝的“软骨头”通敌卖国,文天祥在战斗的道路上没有了支援,如同独自一人在沙漠中行走,自然是无奈而身不由己的

文天祥身在乱世却镇定自若,官位极高却视为身外物,他在危难中奋进,在孤独中战斗,他是伟大的,因为他不仅属于南宋朝,更属于整个炎黄历史!

叹英雄气短???念赤诚忠心????????????????????????——读《〈指南录〉后序》想到的???????????????????????????????高一(9)班??周维福

初识文天祥是在《过零丁洋》一文中,读过此文,他的救国之志瞬间便爆发出来,融进我的脑海如今,几番阅读《指南录后序》却有说不尽的感觉

初读此文,字字血泪扑面而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对自己的遭遇,文天祥有过这样的慨叹当他逃出敌营时,一路上艰难险阻,“非人世所堪”,“九死一生”亦不足以形容逃亡途中“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谗臣落井下石,元人散布谣言,国人狐疑不敢接纳,他都未尝懈怠,一颗爱国丹心促使他“隐忍以行”一路走来,“草行露宿”,几十次遇险,差点命丧他乡一路读来,字字血泪,句句含情,衣裳褴褛、一脸憔悴、伤痕累累的文天祥形象跃然纸上

再读此文,千古之恨萦绕心头当宋濒临灭亡的境遇时,“文未有孔明之谋,武不具岳飞之能”的文天祥,他毅然站了出来,承担了谈判大任他试图以口舌之利劝退元军,或许他已经接近成功,但“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他不但没有劝退敌军,却成了俘虏他怨愤不已,恨奸臣当道,恨北军野蛮,恨空有才华却不得施展,恨遭遇非人凌辱当大难不死,重回故土之时,他再次领兵抗元,起初他意气扬扬,奔走于战场之上他想借此机会中兴宋王朝,可命运又和他开了个玩笑,他又一次被俘沦为阶下囚他恨,恨自己无能,恨自己不能光复大宋河山,为君王鞠躬尽瘁!他又一次陷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的境地!

三读此文,殉道之歌震撼心灵在敌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情形下,他不为所动,道出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强决心见此状,元人并未放弃,仍想让他去劝降宋将,文天祥心情激愤,在零丁洋上爆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元人惊呆了,在他们心中一向软弱的宋人,竟有如此傲骨!他们哪里知道文天祥心中装着什么,“初至北营,抗词慷慨”一心为宋,“自度不得脱……但欲求死”想舍生取义,落魄江湖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仍奋进不已,即使后来兵败被俘,仍不屈节义,坦然谱出撼动山河《正气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文天祥也曾有过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壮志豪情他终于在战斗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也活出了作为人的精神!古之贤者,又有几人有这般正气,树碑立传者无数,像文天祥一样活在天地间的人却

寥寥无几读《指南录后序》,读文天祥,我读懂了什么才叫做“义”,什么才叫做“爱国”!

☆教师心得

????一气贯注扶山摇岳?丹心报国慷慨悲歌?

——重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感???????????????????????????江宁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组??张小兵

初读《指南录后序》已经是十余年前的事了,至今胸中仍激荡着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那股英雄气!读过这篇文章,文天祥就像一尊雕像一样固执地占据了我的脑海:夕阳拖长了他高大的身躯,他昂首挺胸,目光如炬地投向南方,眼角的褶皱和额头上的年轮都显得那么执着、刚毅!如果说少年时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读《〈指南录〉后序》的,如今再读这篇传世佳作更多了一份理性,我意识到这是一曲丹心报国的慷慨悲歌,是一气贯注扶山摇岳的大气之作而这理性不但没有浇灭我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感,反而让我加倍地热血沸腾,对文天祥有了膜拜之情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挺身而出的乱世英雄

文天祥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大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摇摇欲坠蒙古族部落逐步统一,实力的不断膨胀,加上好战的民族特性和现实利益的驱使,蒙古人再也不甘心在他们自己的草原牧羊纵马,他们发誓要让太阳照耀的地方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与此相比,宋王朝的历史则显得有点“软”,当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得以黄袍加身,他以自己的经历为鉴,对掌军权者尤为猜忌他施计“杯酒释兵权”,得以集军权于一身,他又让文官掌控军权,企盼江山稳固高枕无忧然而文官不通武略却成了宋王朝致命的弱点,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那样边患连年南宋王朝更是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皇上昏聩无能,乱臣贼子当道,黎民已陷于水火,当政者却在欣赏西湖歌舞、江南美色!文天祥是个文人,更是一个有着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他兼具了正统文人的浩然正气与政治家的精钢傲骨他少年得志,21岁中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宋恭宗德佑元年,侵宋元军渡江南下,宋王朝危在旦夕,他毅然投笔从戎,自赣州组织义军抗元他一路奋战,一路呼号,转战江浙,后奉诏入宋保卫京师他强硬的作风,如山洪爆发般的激情,山河为之动容,风云因而变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看透生死的豪侠义士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也得死得有价值死也有“无为而死”和“有为而死”的区别:失意伤心而死、遭遇不幸抑郁而死、和人赌气自杀而死都是“无为而死”;为了正义而死、为了国家而死、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死才是“有为而死”文天祥已经洞悉了生死的内涵

德佑二年元军进逼首都临安,他主张背城决战,却被投降派阻止他于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舍弃了常人不能割舍的官位——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赴元营谈判此一去,他已经抱定了舍生取义的决心他“初至北营,抗词慷慨”,元人虽为虎狼之师,也是“上下颇惊动”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来就不缺少媚骨奸佞之臣,他们不思国之安危,反而落井下石、公报私仇,“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让文天祥孤立无援,一步步逼向死亡之门当被元军扣留后,他“自度不得脱”,因而“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义士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许吕师孟、贾余庆之徒到死也不明白是什么让文天祥有如此铮铮铁骨!在被元军扣留期间,元人竭尽威逼利诱之能事,他一直昂着高贵的头颅,至始至终岿然不动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民族大义才是人生弥足珍贵的东西

而在生和死的抉择中,有一种生却是超脱于寻常的气节之上的,这就是“隐忍以行,将以有为也”的生文天祥认为自己为人臣未尽全忠,为人子未尽全孝,不应当死在小节上所以,当“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余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时,他没有引决而殉节气,而是选择了“隐忍以行”,图“将以有为”他才是文人中的真豪杰,诗人中的伟丈夫!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倔强执着的爱国贤臣

《〈指南录〉后序》中最曲折动人的是文天祥百折不回,辗转逃生之行他对自己一身维系着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标,他在奋力突围在被元军扣留的日子里,文天祥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想方设法逃离虎口,“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并立即联系淮东和淮西二置使,“约以连兵大举”这时,元军散布谣言文天祥已经投降并做了元丞相,“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他“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

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他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重重封锁,万死不辞为的只是回到属于他自己的地方,回到战斗的岗位上

逃亡中寻求希望和出路,这是十分痛苦的事,更何况这一路上艰辛备尝,命悬一瞬呢?文天祥愤于元人强占我大好河山,恨于投降派卖国通敌,忧于国家前途命运,叹于九死一生的经历!文中接连用了二十多个述“死”句,讲述了自己在回归途中的遭遇,一气贯注,似连弩齐发,又如疾雨砸江,时而令人惊叹不已,时而令人大汗淋漓,时而令人唏嘘战栗文气蒸腾,荡气回肠,如黄河决堤,似江水奔涌“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掩卷沉思,文天祥泪流满面,回顾逃亡与求索的道路,感慨万千好在自己已经沿着强烈的家国意识情感线,回到属于自己的磁场!文天祥爱国却不做作,喜怒哀乐之情跃然纸上,这又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爱国者形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文天祥的身上已经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自觉行为重读《〈指南录〉后序》,让我领悟了文天祥浓烈的爱国情和博大的生死情怀?????????????????????????????????????2006年3月13日夜23:36完稿

《指南录后序》知识点总结

《石钟山记》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击鼓,动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语助词)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此、于之”,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相当于“于此、于之”,在那里,兼词)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抓,动词) 8.而 ①扣而聆之(表顺接) ②徐而察之(表修饰) ③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⑤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表假设) 9.因 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 ②因笑谓迈曰(于是)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②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③噌吰如钟鼓不绝(名作动,敲钟击鼓)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或曰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八年级语文下册《6.27 岳阳楼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27 、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重点提示 1、有表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学习古代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抱负。 ●预习要求 ☆走进作者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了解背景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滕子京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外积累 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请分别写出三大名楼的名称及相关的诗文名句(写一个完整的上下句就行)。 1、《岳阳楼记》选自《》,作者___,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人(今江苏苏州人),___朝中期接触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有《范文正公集》,词作五首。 2、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的意思。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的意思。 3、一词多义: 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通:北通巫峡() 予观夫巴陵胜状()政通人和() 或:或异二者之为()为: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古今异义: 越明年明年:古义:今义: 属予作文:作文:古义:今义: 去国怀乡:去:古义:今义: 进亦忧,退亦忧:进:古义:今义:退:古义:今义: 沙鸥翔集:集:古义;今义: 微斯人:微:古义:今义:

完整版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 现代文。 2、在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对“操守、信仰”及“忠君、爱国”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重难点: 1、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一个板块“祖国土” 的学习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爱国情感。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高尚、伟大的人格同样也能让人心生的敬佩,因为,高尚抑或伟大的人格不仅让历史记住这些平凡抑或伟大的人们,同时他们的精神更是 能照亮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前行之路,给我们以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板块“号角,为你长鸣” 。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十四页,读读这一板块的导语。这些有思想的先驱们总是在黑暗笼罩的时候闪现他们的光辉,也正是他们存在,使得人类能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黑暗,迎来黎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板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诗文如《指南录》、《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文天祥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一个十分可悲的朝代——南宋。在这个一个历史时代中,亡国与战乱是伴随着他生活始终的。他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受父亲的影响,文天祥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这份忠诚是十分强烈的。正是他的这种至死不渝的对民族与国家的忠诚与他所生活的这个只知苟且偷安的年代有着太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生命悲剧的根源之所在。 文天祥是科举状元出身,曾经为官,一心想要效忠朝廷,收复失地。但是他的这片热情起初并未得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序、跋等文学常识; 2.学习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为……所”表被动等句式。 3.体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5.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总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1.文天祥的几首诗: 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后人纪念文天祥的对联: (1)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2)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4)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3.关于“序”、“跋”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作者在写这篇序之前,已经写了一篇“自序”,因此叫做“后序”。 跋: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

2012年高中语文 2.1.1《指南录后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基本句式。 2、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鉴赏语段的能力。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自译、讨论、串讲相结合。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过零丁洋①【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②干戈寥落四周星。③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④零丁洋里叹零丁。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讲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二、了解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三、解题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一篇序言。 “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达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附文天祥的诗。 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书序在正文之前,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由于在这篇序文之前作者已经写过一篇《自序》,所以把这篇序文叫做“后序”。 “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指南录后序-知识详细整理

《指南录后序》重点词汇整理 一、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 度:估量 # 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 诟:耻辱,怒骂。当时元军统帅为伯颜,据《指南录》载:本来说定事完后便让文天祥回去,但元军却把贾余庆等放回,扣留了文天祥。 数:列举罪状。 貌:表面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 层见错出(见,通“现”。)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缙绅(缙,通“搢”。插)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动——名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机会) :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道芷阳间行(小路)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靡] A动词mǐ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 1、君何以知燕王?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三、翻译原则 1、信: 2、达: 3、雅: 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 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意译: 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 1、注意通假现象 2、注意一词多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古今异义 5、注意特殊句式 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 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 五、翻译技巧 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在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对“操守、信仰”及“忠君、爱国”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重难点: 1、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一个板块“祖国土”的学习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爱国情感。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高尚、伟大的人格同样也能让人心生的敬佩,因为,高尚抑或伟大的人格不仅让历史记住这些平凡抑或伟大的人们,同时他们的精神更是能照亮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前行之路,给我们以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板块“号角,为你长鸣”。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十四页,读读这一板块的导语。这些有思想的先驱们总是在黑暗笼罩的时候闪现他们的光辉,也正是他们存在,使得人类能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黑暗,迎来黎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板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诗文如《指南录》、《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文天祥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一个十分可悲的朝代——南宋。在这个一个历史时代中,

亡国与战乱是伴随着他生活始终的。他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受父亲的影响,文天祥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这份忠诚是十分强烈的。正是他的这种至死不渝的对民族与国家的忠诚与他所生活的这个只知苟且偷安的年代有着太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生命悲剧的根源之所在。 文天祥是科举状元出身,曾经为官,一心想要效忠朝廷,收复失地。但是他的这片热情起初并未得到肯定,而受到了百般的阻挠。他也因此而消极过,退隐过。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入世。 德祜二年,他抱着可以解除国难的希望,背负着“归而求救国之策”的重任,出使元营。结果被扣押。但是无论对方如何威逼利诱,他宁死不从,并且得一机会从元军中逃脱,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南方。之后,他为救国,带着由民间百姓组成的部队与元军的精锐部队奋战,最终被俘虏。此时,当他落入敌人手中时,他曾企图自杀,但没有成功。最终被囚禁了三年多。公元1282年农历腊月初八,文天祥从容就义。临死之前,他面对凛冽的北国寒风,朝着南方作揖之后,镇定地说:“诸位同胞,我有言相赠,请听!今天乃腊月初八,我死之日,便是南宋灭亡之时。你们若心不忘宋,将来年年便以‘腊八’做个纪念日吧。” 这就是文天祥,这就是一个对国家与民族无比忠诚的文天祥。他的精神感天动地,到现在我们依然用腊八来纪念他。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篇《指南录后序》。 三、解题 《指南录后序》是一篇序文。文天祥在从元军的手中逃脱之后,在逃亡的路上写下很多诗歌,辑录为《指南录》。取名指南,是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句中的意思,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此文,是给《指南录》一书所作的序,而且因为之前已经写过一篇序言了,所以名为后序。“序”也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的前面,用来说写作的经过、原由以及书中所包含的情感等。 四、初读课文, 1、理清文言现象,能翻译原文 请自读课文,把你在预习的过程中,和这一篇读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问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集体释疑、教师补充。 明确要点: (1)字音

指南录后序测试题

指南录后序(南宋文天祥) 一、文学及文化常识 1、下列一幅对联评价的是,从可以看出。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 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2、文天祥 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代表作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其中《过零丁洋》有名句“,”,《扬子江》有名句“,”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3、古代官员任用的词 拜:授给官职。除:免去旧职任新职。出:出任。升: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升官。革:革除官职。罢:罢免、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削:革职罢官。废:罢免或废黜。 斥:屏弃不用。去:去职,被调离。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授:封给官职。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三、文言积累 1、找出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2)层见错出(3)臣死有余僇(4)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2、找出并解释古今异义词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2)以至于永嘉(3)初至北营,抗辞慷慨(4)为巡船所物色(5)几彷徨死(6)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7)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7)几徨彷死 **不复顾利害(偏义复词,偏指“害”危害) 3、找出并解释词类活用,然后指明活用类型 (1)北虽貌敬(2)予分当引决 (3)草行露宿(4)日与北骑相出没 (5)道海安、如皋(6)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4、解释一词多义 (1)间: 得间奔真卅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扁鹊立有间出没于长淮间

中间崩倒之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安得广夏千万间间以诗记所遭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靡: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3)如: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劳苦功高如此 固不如也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4)数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此数者用兵三患也范增数目项王蒙冲冲舰乃以千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5、解释加点的重点实词 (1)士萃于左丞相府(2)北亦未敢遽轻吾国(3)吕师孟构恶于前(4)予羁縻不得还 (5)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6)天高地迥 (7)诋大酋当死(8)境界危恶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作者:天籁语文…文章来源:个人原创点击数:180 更新时间:2007-3-6 更多优秀教案、课件请点击进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备课中心 获取点数,请点击进入如何获得点数? 申请会员风采展示点击进入 本站推出特约作者专栏,点击进入苏教版高中语文网博客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苏教版“号角,为你长鸣·烈士的抉择”板块,学习的意义在于,一是文言 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崇敬那些为祖国,为正义,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而提高自 己的精神和情操;三了解一点序言的的写法。教学时,应当在这三个目标上定位。教学中, 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同学们自己查工具书以及和别人探讨解决问题。 目标要求: 1、进一步熟悉作者,崇敬这样的民族英雄,进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课时设置: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熟悉作者,朗读,完成部分课文疏通。 过程: 一、导入(背诵《过零丁洋》、学习要求) 二、熟悉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 名(状元),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 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 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这就是作者以这次经历写成的《指南录》的第二篇“序”。 后来端宗赵昰派遣他南下与元军作战,端宗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 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 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 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三、解释文体 序,一种介绍说明文集或者文章的文体。《指南录》,文集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一)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 zhì xù(4)cù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二)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

《指南录后序》语言知识整理

《指南录后序》语言知识整理 一、重点实词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2.时北兵以迫修门外( ) 3.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 4.莫知计所出( ) 5.会使辙交驰( ) 6.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7. 予分当引决( ) 8.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9.予更欲一觇北( ; ) 10.于是辞相印不拜( ) 1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 ) 12.吕师孟构恶于前( ) 13.予羁縻不得还( ) 14.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1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 16.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17. 以祈请使诣北(到,往) 18.得间奔真州( ) 19.而不在使者之目(. ) 20.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 21. 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 2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 23.天高地迥 ( ) 24.诋大酋当死( ) 25.质明,避哨竹林中( ) 26..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 ) 27.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 28.至海陵,如高沙( ) 29.非人世所堪( ) 30.间以诗记所遭( ) 31.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32.使旦夕得正丘首( ) 33.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 34.死而后已( ) 3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36.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 37.境界危恶(è)( ) 38.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 。) 39.避渚(zh ǔ)洲(渚: 。洲: 。 ) 二、通假字 1. 展转四明、天台(同 ) 2. 层见错出(同 ) 3.缙绅(缙,同 ) 4.臣死有余僇(同 ) 5.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 ) 6.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 。) 三、 偏义复词 1. 不复顾利害(偏指 ) 2. 死生,昼夜事也(偏指 ) 四、解释古今异义 1.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2.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4. 以至于永嘉 5.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 6. 都督诸路军马 7.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8.上下颇惊动 9.予之及于死者 10.不复顾利害 11.死生,昼夜事也 12.国事遂不可收拾 13.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 14.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15.为巡船所物色 16.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17.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18.几彷徨死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 ) 予分当引决(分: ) 草行露宿(草: 。露: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 ) 2.名词作动词

《指南录后序》教案解析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指南录后序》时间班级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纾.祸( )翌.日()觇.() 羁縻 ..() 遽.() 诟.() 庶几 ..() 巡徼.() 檄.() ..() 阃.() 诋.() 邂逅 自刭.() 毗.() 愧怍.() shūyìchān jīmíjùɡòu shùjīkǔn dǐxièhòu jiào xíjǐnɡpízuò二: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三、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四:问题探究 1、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2、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3、提问:第4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 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4、提问:第5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了排比句式,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为解救国难而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5、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指南录后序》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 都督诸路军马(都督:统率。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大致相当于今现在的“省”)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觇(chān) (窥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恶:坏事。构恶:做坏事。)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几自刭(jǐng)死(刭:用刀割颈。) 阃(kǔn)(本意门槛,这里借指守边关的将领) 殆例送死(殆:几乎,差不多。例:类,列,引申为等同、等于。) ②通假字 缙绅(缙,通“搢”。插)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层见错出(见,通“现”。出现)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详细)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C动词作名词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巡徼:巡徼的人) D形容词作动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扁鹊立有间(顷刻,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B名词jiàn 得间奔真卅(机会)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C动词jiàn

指南录后序第二、三课时导学案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解释下列词语 【第一段】 (1)除:(2)都督:(3)时: (4)迫:(5)于左丞相府: (6)莫.知计所出:(7)会: (8)交驰:(9)爱.身: (10)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11)觇:(12)无留.北者:(13)不拜.: (14)尚可以口舌动.之: 15)翌日:(16)以.资政殿学士行: 【第二段】 (1)抗辞慷慨:(2)轻.吾国: (3)构恶.于前: (4)献谄.于后: (5)羁縻:(6)国事遂不可收拾: (7)数:(8)直前.诟.虏帅失信: (9)但.求:(10)为逆: (11)貌.敬:(12)利害: (13)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二、思考下面的问题,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三、翻译下面几个句子(注意加点字)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2)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3)北虽貌 ..敬,实.则愤怒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弄清文章3—4段以及第五段(部分)中的文言现象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诣.北:(2)驱: (3)臣分.当引决: (4)将以有为也: (5)间.奔: 6)虚实: (7)约以连兵大举 8)庶几: (10)詭.踪迹:(11)草.行露.宿: (12)穷.饿无聊:; (13)追购:(14)靡.及: (15)避渚洲: (16)以至于 ..永嘉: 二、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是: 第二阶段是: 第三阶段是: 2、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三、解释第五段中的词语, (1)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2)诋:(3)当.死: (4)争曲直 ..:(5)屡: (6)不测:(7)几自刭死: (8)为巡船所物色: (9)从鱼腹死: ..... (10)真州逐.之城门外: (11)彷徨:(12)如: (13)竟使 ..欲哨:(14)不由: (15)殆例 ..送死:

最新《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 【学情分析】 本文属于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中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等基本句式。 2、研习文本,培养鉴赏语段的能力。 3、体会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2、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在初中曾学过文天祥的一首七言律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 二、知人论世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德佑元年,国事危急,文天祥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1283年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他的那些表现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三、初步感知 1、解题:书序一般写什么?为什么以《指南录》为名?又为什么称为“后序”? 明确: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 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写在作品正文前面的文章,“后序”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自序”。 2、初读课文,根据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记叙、抒情部分)。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以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了九死一生的感慨。(第1——3段重在记叙,第4节以抒情为主。)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部分)。说明写作情况和集结目的,并从社会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的报国心志。 四、文本研习——熟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并补充注释。 朗读第1段 l.字词句:

高三语文:必修三学案《五人墓碑记》学案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识记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2.辨析掌握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3.学习颁奖词的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 【使用说明】 1、本学案复习范围:《五人墓碑记》,一课时 2、重难点分析:本文复习的重点是文言虚词“与”的用法探究和颁奖词的写作与积累。 【梳理·巩固】 一、基础知识梳理并识记 (一)解释加点的实词 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2.去.今之墓而葬焉 3.按.诛五人 4.即今之傫然 ..在墓者也 5.慷慨得志之徒. 6.况草野 ..之无闻者欤 7.在丙寅三月之望. 8.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9.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10.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12.大阉亦逡巡 ..畏义 13.视.五人之死 14.而五人生于编伍 ..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15.且矫诏 ..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16.卒以吾郡之发愤 17.而又有剪发杜门 .. 18.忠义暴.于朝廷 1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 ..墓道 ..之下 20.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 (二)指明通假并解释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2.独五人之皦皦 3.敛赀财以送其行 (三)指明活用类型并解释 1.以旌其所为 2.去今之墓而葬焉 3.其疾病而死 4.缇骑按剑而前 5.抶而仆之 6.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7.不能容于远近 8.人皆得以隶使之 9.安能屈豪杰之流 10.亦以明死生之大 (四)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4.吴之民方痛心焉 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7.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二、自主巩固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初高中学习要求的变化: 初中的文言文所选篇目较短,文言知识点容量较小,学生多侧重于记忆背诵,能够做简单的翻译。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篇幅增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消化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识辨基本的文言现象,从而准确地翻译,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必修三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如果说高一上期,是学生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那么,高一下期,学生应该已经完全融入了高中生活。在必修三的文言文篇目比较多,总共有八篇,而《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篇,主要是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故事强,人物个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这三篇文言文基础上,再学习《指南录后序》这不论是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还是文言阅读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文天祥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弘扬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逐渐消除文言文学习中的恐惧感和枯燥感,积累知识,强化理解,提高素养。在必修一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并辨识文言现象,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初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 四、《指南录后序》在教材中的位置: 《指南录后序》是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中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中的第一课。通过对专题四中《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回顾并掌握了文言现象的基本规律,且进一步学会了文言阅读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适中,文言现象较《史记》中少,但是文章却没有前面所学的三篇文言文易懂,所以学生在朗诵阅读上,就要注意文言断句以及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从疏通文意的角度出发,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积累文言现象也许会更容易一些。因此,这一课可以看成是文言现象的复习和巩固的过程。 本课记叙中夹杂抒情、议论。文天祥在叙述自己南逃途中的经历时,又不忘抒发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