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关键词]演和亲,类型,特点,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03-06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周礼》《左传》等史籍记载,当时不仅把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之间修好的政治活动称之为“和亲”,而且把不同贵势家族之间的政治修好也叫做“和亲”。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根据张正明先生《和亲通论》①一文的统计,从汉至清总共有和亲131起,其中汉代18起,魏晋南北朝30起,隋代6起,唐代39起,五代至元代16起,清代22起,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80起,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亲51起。当然,这个统计数字应该是保守的,它并不包括清代满族公主与蒙古族诸亲王、郡王、贝勒等的联姻。

关于古代和亲的类型,崔明德先生在《中国古代和亲史》②一书中,按照和亲的功能和性质,把之分为七个类别:一是以汉与匈奴的联姻为代表的安边型;二是结交军事同盟型;三是以隋唐与突厥的和亲为代表的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四是以唐与回鹘的和亲为代表的借兵及酬恩报德型;五是发展关系型,如唐与吐蕃、契丹、南诏的和亲就属于这种类型;六是以辽与西夏之间的联姻为代表的巩固盟好型;七是以满蒙联姻为代表的政治联盟型。高文德先生则就和亲的具体历史背景、缘由、目的,把古代的和亲分为两个敌对政权之间的和亲、为孤立敌国结盟友国的和亲、为借外援平息内乱的和亲、对臣服者的和亲、为笼络羁縻边地民族的和亲等几个类别。③除了上面两种主要的分类外,我们还可以从和亲双方所代表的政治利益集团,把古代的和亲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如汉与匈奴、乌孙,唐与吐谷浑、突厥、吐蕃、南诏、契丹、回鹘的和亲。二是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如西汉时匈奴与乌孙、车师之间的和亲;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部与宇文部、铁弗部、前燕的和亲。三是两个区域性的地方政权之间的联姻,如前秦与西秦、北魏与后秦、北魏与北凉的和亲。四是地方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如北周与突厥的和亲。

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普遍现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汉代的和亲,主要在汉与匈奴、汉与乌孙之间展开,基本上以汉与匈奴彼此实力的强弱转换为转移。在汉初至汉武帝时期,由于楚汉相争刚结束,汉朝疲于兵革,国库空虚,货缺财乏,国力、兵力皆不强;而匈奴实力强劲,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并不断南下袭扰汉地,匈奴处于进攻态势,而汉朝处于守势。新生的西汉王朝如何解除北方边患,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汉高祖刘邦向群臣征求对策时,刘敬首次提出和亲政策,并且希望以此来缓解匈奴对边境的进攻,争取更多的休养生息时间。在这个阶段里,汉朝先后有5位宗室女嫁到匈奴,其中两个嫁给冒顿单于,一个嫁给老上单于,两个嫁给军臣单于。这个阶段的和亲,汉朝可以延缓匈奴对边地的进攻与袭扰,而匈奴则可以从汉朝那里得到不少的财物。尤其是和亲后,匈奴可以通过互市,获取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

西汉时期第二个阶段的和亲,从汉武帝中期开始到汉元帝后期。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政治、经济、军事的一系列改革,汉朝的国力日渐强大,有足够的实力和兵力变守为攻,主动出击匈奴。于是断绝和匈奴和亲,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领兵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占领了河西地区,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了取得对匈战争的彻底胜利,断匈奴右臂,汉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夹击匈奴。这个阶段和亲的对象主要是西域的强国乌孙,先后有三位公主和两

位宫女嫁到西域。这个阶段的和亲,其实质主要是结盟友国、孤立敌国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策略与手段。汉朝与乌孙的和亲,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汉元帝后期一直到西汉末年,是西汉和亲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匈奴连年被汉击败,匈奴内部发生了分裂,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是南、北匈奴对峙;而汉在长年与匈奴的作战中,国力损耗也很大,双方都有罢兵修好的要求。于是,汉匈之间重叙和亲之好。汉元帝应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之请,把五名宫女赐给他,条件是呼韩邪单于“愿守北蕃,累世称臣”。这次和亲,直接的客观效果是,西汉的北部边境几十年间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东汉时期,少有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和亲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和分裂的时期。这个时期和亲特点,首先是次数远远超过西汉时期,达到四五十次之多,而且和亲主要发生在不同的民族政权之间,尤其是涉及鲜卑族的和亲较多,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次数相对来说较少。特点之二是,受开放婚姻观念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和亲不太讲究所谓的正统,只要可以作为同盟即可和亲,而且和亲大多是两相情愿,不得已的和亲次数少。特点之三是在中原分裂时期,和亲的次数明显地高于中原统一时期,而且双向的具有对等意味的和亲较多。第四个特点是,这个时期的和亲不仅涉及众多的民族和政权,而且和亲的政

治层次也比较高,许多少数民族的公主和亲中原后,往往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亲的特点。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由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一个重要

时期。在这个时期,隋唐与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之间,唐与吐蕃、南诏、回纥、契丹、铁勒等都有和亲,和亲的内容最为丰富,背景异常复杂,特点也十分突出。

唐代的和亲,在唐前期、中期和晚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唐前期,和亲主要在唐与突厥、吐蕃之间进行。大唐的缔造者李渊,出于统一大业的政治和外交需要,早在建唐之前就在其政治实践中推行过和亲政策。如大业十三年(617年),他在给始毕可汗的书信中,就提出了“和亲”的要求。武德二年(619年),又重申了“要荒藩服,宜与和亲”的政策。唐太宗即位后,继续坚持和亲的政策,在其执政期间,一共促成了7次和亲,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期的和亲,作为唐朝柔远政策之一种,是以唐朝强大的国力为背景的,唐朝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这一阶段,和亲的目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唐太宗时期与突厥的和亲,即以安抚为目的;与吐谷浑的和亲,即出于巩固边防之需要;与薛延陀的和亲,是为了瓦解少数民族政权;与吐蕃的和亲,则是为了表示友好,所以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数十年间,一方安静”。①

唐太宗的后继者们,在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时,继续推行

武德、贞观年间就应用得非常娴熟的和亲政策,与周边的契丹、奚、吐谷浑、吐蕃、突厥、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都实行过和亲。如唐中宗时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唐玄宗时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及静乐公主出嫁契丹首领,固安公主、东光公主和宜芳公主出嫁奚族首领。和唐前期相比,在唐中期,由于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唐朝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加强对边疆民族的控制,而后突厥和高丽的兴盛对唐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这个阶段和亲的对象多,涉及的地域范围广,仅唐玄宗在位期间就发生了11起,而且和亲往往达不到目的。

唐代后期的和亲多发生在唐穆宗执政期间,主要是与回鹘的和亲,一共有7起,如乾元元年(758年)的宁国公主、大历四年(769年)的崇徽公主、贞元四年(788年)的咸安公主、长庆元年(821年)的太和公主都先后下嫁到回鹘。这个时期的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和亲完全是为了借助外援以平息内乱。在这个时期,和亲的公主中出现了真正是皇帝亲生女儿的事例。据相关学者统计,在唐朝的数十起和亲中,曾经出现过20位“和亲公主”,而这些公主基本上都是“冒牌”公主,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大多数是宗室女、宗室外甥女或者是功臣的女儿,但在唐后期下嫁回鹘的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和太和公主却是货真价实的真公主。

宋辽金元至明清时期,边疆民族政权纷纷崛起,中原有

时分裂有时统一,辽与北宋、金与南宋的对峙,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使我国的民族关系格局几经变换。在这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和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宋、明两朝没有与边疆民族和亲的记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崔明德先生就两宋时期的和亲理念分析后认为,②在两宋时期,虽然也有与辽、金、西夏等民族政权谈判过和亲的问题,但由于宋朝的君臣把和亲政策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从体面、尊严等方面审视和亲,提出“和亲辱国”等一些极端的看法,所以两宋没有实现和亲。虽然如此,各少数民族朝廷之间的和亲还是相当普遍,如辽与西夏、回鹘、吐蕃别部,西夏与吐蕃别部,回鹘与吐蕃别部,金与蒙古,西夏与蒙古,元朝与高昌,清与蒙古都发生过和亲。其次,在这个时期的和亲中,有不少是蒙古族统治者与臣服者之间的和亲。如成吉思汗在统一森林诸部后,为了安抚该部,除了授其首领官爵名号外,还以通婚的形式结好和安抚该部。高昌臣服蒙古后,成吉思汗与高昌国主联姻,并且其子孙相续,一直保持与高昌的联姻。第三,这个时期的和亲,多数以结盟友国为目的,而尤其以满族统治集团与蒙古王公之间长期持续的大规模

的联姻最为成功。关于满蒙联姻,根据华立先生研究认为,它不是前代和亲活动的简单重演,它有别于汉唐时期的和亲之处在于:一是这种联姻的出发点与归宿始终在建立和巩固满洲贵族与蒙古王公之间的政治联盟上,以联姻促进联盟,

用“姻好”巩固“盟好”;二是满蒙联姻规模大,层次多,持续时间长,不仅清帝本人娶蒙古女子,就连宗室大臣也有不少娶蒙古女子为妻的;三是通婚手段与其他手段并用,互为补充。③

和亲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和策略,对于它的历史作用历来众说纷纭。我国已故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认为,虽然在今天看来,和亲政策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它却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较好的办法,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而应该看到,和亲政策的实质是把女人当作历史的弹簧,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需要装上这种弹簧,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情况。①贾敬颜先生认为,物质第一是和亲的实质。对和亲一事,公主的真假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因此关系的确立而带来的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尤其是贸易的利益。②卢勋先生在分析唐代的和亲后认为,历史上带有各自不同的政治目的而且背景和客观效果都不完全相同的和亲,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和亲作为中央王朝缓和矛盾或实现羁縻的一种手段,它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起到某种进步作用,在和亲后的一段时间内,和亲双方加强了彼此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关系的改善。③肖之兴先生也认为,一般说来,和亲在客观上或多或少有利于缓和国内民族矛盾,或多或少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和民族的团结,并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④

我们认为,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个案,虽然其并不能完全彻底地解除民族间或国家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它往往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权宜之计,尤其是对和亲公主个人的遭遇而言,大多数情况下演出的是悲剧并不是喜剧,但我们对和亲不能全面的否定,要看到和亲在大多数情况下积极的历史作用。我们认为,和亲积极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民族矛盾,避免战争和抄掠,加强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的联系,有利于维护中原王朝的统一,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壮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发生在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之间以及各民族政权之间的上百起和亲,并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单纯的姻亲关系,可以说每一起和亲,无论其规格、对象、内容、细节如何,它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并且常常是作为政治或外交斡旋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和亲是一种政治行为,情况相当复杂。什么时候和亲,取决于当时的客观形势和各自的政治利益,它受一定的历史条件所支配。对于历史上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和亲,它作为历朝历代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体上服从于各朝各代具体的政治军事战略需要,作为外交斡旋的

一种重要手段,上百起的和亲或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的联姻,或是出于“远交近攻”的一种权宜之计,或为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的联姻,或为了笼络羁縻边地民族的联姻,虽然内容、性质各异,情况复杂多样,但大多数的和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业已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有利于冲淡民族偏见,打破民族之间的壁垒,推动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如西汉初期,汉与匈奴“约为兄弟以和亲”,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匈奴贵族对边境的抄掠和侵扰,但和亲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汉匈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汉匈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通过互市贸易,汉族与匈奴加强了联系和交流。第二,和亲在加强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联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和亲过程中,诸政权之间必然建立聘问、属国、君臣或甥舅关系,与和亲相伴的虽然还有朝贡、聘纳、馈赠、贺旦、互市等交往活动,但和亲最直接的作用是,它使各族上层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为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之间政治上的频繁接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政治联系,同时也有利于下层民间的交往。如唐朝和吐蕃之间,正因有了和亲,西南君主破天荒地承认与中原王朝是甥舅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时断时续并常常伴随着矛盾和冲突,但毕竟是首次,它提供的是一种内地与边疆在政治上加强联系的模式。关于这一点,唐代大

诗人白居易在《代忠亮答吐蕃东道节度使论结都离等书》一文中,明确指出:“国家与吐蕃代为舅甥,日修临好,虽曰两国,有同一家。”①就连吐蕃赞普弃隶■赞也认为,双方通过和亲“已同为一家”。②而实际效果是通过文成公主的入藏,唐蕃“数十年间,一方清静”,③出现了“二国和好,无相侵暴”④的局面。文成公主去世后,尽管唐蕃双方的冲突与纠纷不断,但吐蕃的求婚使者也不绝于道,屡屡要求继续和好。总之,唐蕃之间通过和亲所确立的“甥舅”关系,贯彻整个唐代,即使是在唐中后期,唐蕃之间在长庆三年(823年)第二次会盟时,强调的依然是“社稷如一”和“甥舅之谊”。为了纪念唐蕃之间的第二次会盟,吐蕃赞普赤祖德赞特立《唐蕃会盟碑》,这个碑又叫《甥舅和盟碑》,现存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又如唐与回纥之间通过和亲所确立的“甥舅”关系,影响波及后世。到了五代、宋朝,“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

第三,和亲带动了各民族各政权间经济的交流。和亲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还会带动和亲双方物质的交换。也就是说,在和亲过程中必然会伴随有馈赠、赏赐和贡方物等双方之间的物品交换,这在客观上则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在这种经济行为中发生的物质交换,多半是己所余而彼所缺的生产生活资料,其中既包括大量的用于满足双方上层统治者消费的生活资料,也包括不少的生产资料,这对促

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必然会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如西汉在和匈奴的和亲过程中,匈奴每年都可以从内地得到数量可观的米、谷、酒、金银器物以及大量的生产资料,这对解决匈奴牧民的生活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唐与吐蕃的和亲中,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两位公主入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吐蕃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从农业来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以前,吐蕃的农业还相当落后,但随着与汉区各族人民交往的加强,受东部汉族的影响,渐渐地也知道引水灌溉,一些原来没有农业的地区,也开阡陌、修农田,逐渐地经营农业。尤其是两公主长期居住过的山南地区,已开始有目的地施用牲畜粪肥和草木灰。唐朝使臣经过的地区,农业经营方法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⑤在手工业方面,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牲畜5500种,工匠5500人;⑥后来,金城公主入藏时,也带去了锦缯数万匹及诸种工艺技术人员。由于大批的汉地工匠随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直接帮助藏区发展了酿酒、造纸、纺织等手工业,同时也培养了不少的藏族手工业者。

在和亲过程中,除伴随有馈赠、赏赐和贡方物等双方之间的物品交换外,在和亲之后关市的开放所带动的官方和民间多层面的贸易往来,则更有利于和亲双方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经济的交流。一般而言,我国古代边疆地区的经济与内

地经济有一定的依赖性与互补性,边疆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王朝和亲后,都希望开放关市,而中原王朝也往往把关市的开放与否,作为制约边疆民族政权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砝码。和亲意味着双方敌对关系的结束或者是友好关系的继续,大都要开放关市,进行互市贸易,而通过互市贸易,和亲双方用以交换的商品或物品,包括大量的农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涉及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加强了内地与边疆之间的经济联系。如西汉时,互市常常是和亲的一种辅助形式,通过互市,不仅内地大量的手工业品、丝绸、农耕技术、冶铁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输出到塞北及西域各地,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塞北大量牲畜及畜牧技术也传入中原地区,对汉朝的农业生产和军事作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又比如,在唐与回纥和亲友好期间,互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从乾元元年到大历八年的16年间,也就是从公元758年至773年间,唐与回纥的互市如果以马匹来计算,每年双方的互市额就高达16万匹马,640万匹绢。通过互市,唐朝可以从回纥处买回大量的马匹,以补充急需的战马,装备边兵。而回纥在与唐的贸易中获取无数的绢帛,并通过其所占据的有利商道,通过转手贸易获取巨额利润。尤其是吐蕃占据河西陇右后,“丝绸之路”被阻塞,回纥所据的“回纥道”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承继了历史上中亚商人居间贩卖丝绸的地位,故而,回纥在东西方贸易中获取了

巨额的利润。

第四,和亲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任何一桩成功的具有政治寓意的和亲关系的达成,除了会带动双方之间物质的直接交换外,更为深远的则是潜移默化的文化上的交流与相互模仿,而这种文化上的交流表现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礼仪、服饰、建筑、音乐、宗教、典章制度和具体的文化知识。如汉文帝与匈奴和亲时,送亲使者中行说在滞留匈奴期间,他教匈奴民众学习计算方法和军事知识。细君公主在出嫁乌孙前,当时的乌孙是游牧行国,没有固定的居住设施,细君公主只好自治宫室。自此之后,乌孙有了类似中原的城郭建筑。到解忧公主和亲乌孙时,在乌孙已经出现了模仿汉制建造的宫室。又比如在唐与吐蕃的和亲中,随着文成公主入藏,大量的汉文经史、佛经、佛像、医药、历法等典籍传入吐蕃,使吐蕃“渐慕华风”,松赞干布不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子监学习诗书礼仪,还聘请中原儒者到吐蕃掌管文书奏章。

总之,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虽然在社会形态、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文明水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以和亲为纽带的友好关系的缔结,无疑会给双方政治上的频繁接触,经济上的广泛交流,文化上的更为直接的影响、渗透、汲取与相互模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作者简介】管彦波,男,196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资源环境与生态人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史、历史地理、生态人类学的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

项羽本纪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汉元年(前206)十二月,项羽率军至函谷关。见关门禁闭,又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大怒。于是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准备讨伐刘邦。此时项羽拥兵40万,号称百万,驻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的项王营)。刘邦有兵10万,号称20万,安营霸上。谋士范增劝

说项羽立即攻击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素有交情,当夜策马至刘邦军中将范增的计谋密告张良,劝张良赶快逃避。张良马上将情况告诉刘邦。刘邦请项伯从中调解,项伯要求刘邦第二天到鸿门。随后,项伯连夜赶回鸿门,劝说项羽。项羽认为项伯所说有理。第二天早晨,刘邦亲自来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于是指示项羽堂弟项庄来席前舞剑助兴,意在击杀刘邦。项伯见此情况,也拨剑起舞,并经常用自己身躯保护刘邦。张良也离席去叫樊哙,樊哙携带剑盾闯入军门,指责项羽要杀有功之人。后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脱身。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doc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 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 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 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 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 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 二、八卦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艮(g4n)代表山,巽(xM)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一)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坎为水 火-离离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 三、尚书真伪之辩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瞭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中国家族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血脉记忆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

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 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

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人物的先后顺序

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人物的先后顺序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繁复驳杂,现择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中华文明传承具有深远影响的部分主要人物给以简介。 盘古、伏羲和女娲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自应为中国最早之神话人物; 相传女娲和伏羲氏是兄妹二人。女娲造人、女娲补天,说明其应为中华早期女神; 伏羲氏“始作八卦”,此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滥觞。又传其曾作网罟,说明其时当为早期渔猎时代。 有巢氏和燧人氏 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说明其时人类已经进入巢居穴居和人工取火的历史时期。故其所处时期应晚于前述盘古、伏羲和女娲等。 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共同缔造华夏族,其为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故我们今日犹被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炎帝即为神农氏,其身处时代农业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相传神农尝百草,始成草药济世。 黄帝应比炎帝稍晚,二者同为少典氏之后裔。黄帝族系与炎帝族系后战于阪泉,黄帝获胜后两大族系结成联盟、相互融合。黄帝族系

后又与东方九黎部族大战,取胜并斩杀九黎首领蚩尤。 颛顼和帝喾 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之曾孙,但二者仅是伯叔与侄子的关系。 颛顼在位期间,进行原始宗教改革:废止“人人通神”的成习,改为设置专职巫师以通神,从而提高了神的地位,改变了“人神不明”的状况。 唐尧、虞舜和夏禹 尧、舜、禹皆为黄帝后裔,三人在位时期最重要的事件当属禅让和治水。 尧为帝喾之子,其年老后禅让王位于舜。 舜为颛顼第六代孙,其摄政期间遇洪水泛滥。先令炎帝族系之后共工氏治水,共工氏采取土淹之法治水不成而被流放;又令鲧继续治水,鲧沿用土淹之法治水不成而被杀;后又令鲧之子禹继以治水,禹遂联合炎黄两大族系同心协力,采以疏导之法导水入海终于治水成功。舜年老后也禅让王位于禹。 禹年老后传为于其子启,启立国夏,至此禅让制度被“家天下”所取代。 另:尧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舜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共工氏受封于许(今河南许昌),鲧受封于嵩山号嵩伯,禹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 又: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一、字词解释 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圩,洼田四周的埂 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俎,置肉的几。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 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要通腰。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 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 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 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 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 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 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 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

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 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 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 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 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 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 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 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 风声:名望,声望。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 折衡之臣:忠勇之臣。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 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 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 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 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

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 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 二、名词解释 史记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 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此外,中华书局刊印《史记》点校本。 汉书 1、《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 2、《汉书》所记上起汉高祖,下终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共一百篇,其中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 3、《汉书》在体例上继承《史记》,但有所变更;在内容上继承袭入《史记》,但有所增加 4、十志不拘泥于断代 5、《史记》注本有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家谱的格式

家谱的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常常记不住朝代、纪元、重要历史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记错、讲错、写错。所以多年来,一直想做一张通过一定时空把上述三者关系逻辑起来的表,使自己能一目了然,进而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然而这个想法却一直未能实现。退休后空闲了,从去年10月底到今年3月中旬,围绕这张表我选读了20几本书,把自己认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遴选出来,做成这张表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朝代纪元 五帝388年 约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 1、皇帝,中华民族始祖,传说的上古时代圣王。司马迁《五帝本纪》说,皇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在位100年。 2、颛顼(zhuān xu)帝,在位78年。 3、帝喾(kù)帝,在位70年。 4、唐尧(yáo)帝,在位98年。 5、虞舜(yù shùn)帝,在位42年。 6、仓颉,先秦传说:仓颉是皇帝的史官,造汉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夏朝471年 约前2070~前1600年 1、启,建立夏朝。尧帝时,命夏部落鲧(g?n)治水,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失败,遂被放逐。舜帝继位后,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获成功,并继舜位成为中原部落盟主。禹死后儿子启继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2、夏桀(jié),淫靡昏聩,夏末亡国之君。 商朝555年 商前期前1600~前1300年(301) 1、汤,又称武汤、成汤。原为商部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经11次出征并获胜利,成为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2、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初政治家、大臣。协助汤攻灭夏朝,建立商朝。 3、盘庚,汤九世孙。盘庚继位后,为摆脱政治腐败、国势衰危等困境,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书·盘庚》是迁殷前后的报告辞。以盘庚迁都为分界线,商朝分为商前期和商后期。 商后期前1300~前1046年(255) 1、武丁,武丁是商朝的第11世王,在继位之前,被父亲送至民间磨练意志和品质,武丁处处留心访贤拜师求学问。继位后,破格任用出身卑微的傅说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昌盛,在位59年,史称“武丁中兴”。 2、纣,亦称帝辛,亡国之君。在位时,沉湎酒色,奢侈荒淫,统治残暴,曾囚禁周文王于羑里。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被周武王打败后自焚,商朝灭亡。 周朝79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276) 1、姬昌,即周文王,曾被商纣囚禁于羑里而演周易。 2、姬发,即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西周王朝。 3、姬旦,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弟弟,史称周公。武王死后,成王诵年幼,周公摄政。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宰辅。 4、吕尚,姜太公。西周初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有兵书《六韬》传世。 东周前770~前256年(515) [春秋前722~前481;战国前275~前221]

《中国古代神话体系》讲义

首先,中国上古时的确没有专门的,权威的,成体系的上古神话的整理著述,所有神话传说都来自于各种笔记,诗文,散文,个人著述等等的片段,包括《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三五历记》《帝王世纪》等等,因此众说纷纭,版本复杂,我能轻易列举十几种三皇五帝的说法,且相互矛盾,涉及他们的世系就更是一团乱麻了,我要是在这里分门别类讲一遍,别说我自己就觉得烦,诸位读起来也肯定要大呼用户体验太差。 因此在这里所记述的,是我从中整理出的,以主流性,多数性和不自相矛盾性为原则的上古神话体系,我会尽量都说明出处,做到有理有据,挑战到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的,也会论述清楚。下面开始正文: 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这么分,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可以称之为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腹黑男帝尧是连接两个时代的关键。 下面开始神话时代的主线剧情叙述:天地始于混沌(奇点?),其中孕育了一个神祗,后人称之为盘古氏,盘古氏是什么样的呢?“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注1 龙首蛇身,也就是没有爪的龙的样子,然后他撑开了混沌的天地,每天撑开一丈,撑了n年后,直到天地增长为九万里,盘古死掉了,身躯化为大地,双目化为日月,血液化为江河,肌肉化为田地,皮肤化为草木。注2 盘古死后,孕育盘古的先天混沌之气产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最高神明——昊天上帝,更常见的叫法是:天帝,也叫太一,皇天等,利玛窦翻译耶和华时就借鉴了这一称呼,翻译为上帝。在楚国,昊天上帝被称为东皇太一。在古籍中,昊天上帝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天帝。昊天上帝人格不显,应当是全知全能的神,而非人格神。当然你要说昊天上帝就是鸿钧老祖我也没办法,太一和鸿钧含义的确相似。 盘古“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的功能被烛龙所继承,烛龙也就是烛九阴,住在钟山,人称钟山之神,长的是人面蛇身,显然和龙首蛇身的盘古有亲缘关系,另外一个和盘古有亲缘关系的,是住在雷泽的雷神,长的是龙首人身。雷神很重要,一定要记得。注3 盘古死后,精气孕化为人类,开启了五氏时代,这五氏分别是(按时间顺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有巢氏教人建筑房子来躲避猛兽,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结绳记事,他们都被推举为领袖,开启了自己部落的统治时期,被人称作圣人,圣王。注4,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当我用氏字跟在后面的时候,指的是整个叫做某某氏的部落,在上古时,姓是大型部落的标识,氏是由姓分化出来的有功绩或者身份高贵的分支部落的标识。 而伏羲,女娲,神农三人就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注5,三皇是怎么来的呢,话说燧人氏当政的时期,风姓的华胥氏部落有个妹子,就叫她华胥吧,她跑到雷泽去玩,看到有个巨大的脚印,是的,正是上文提到的住在雷泽的那个大人物留下的,于是乎悠悠然踩了上去,估计妹子想的是踩一踩又不会怀孕,悲剧的是,她怀孕了。注6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 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 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 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 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 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 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 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 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 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 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以及各朝皇帝的顺序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 (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共432年妣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安(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年 2、帝启9年 3、太康29年 4、仲康l3年 5、帝相40年 6、少康22年 7、帝抒17年 8、帝槐26年 9、帝芒l8年 lO、帝泄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2l年 l3、胤甲2l年 l4、帝孔甲3l年 l5、帝皋l1年 l6、帝发l9年 17、履癸53年 【周】——西周、东周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姬姓 l、武王发7年 2、成王诵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5l年 5、穆王满55年 6、共王紧扈l2年 7、懿王囏25年 8、孝王辟方15年 9、夷王变16年 l0、厉王胡37年 ll、宣王靖46年 12、幽王宫湼ll年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5l年 2、桓王林23年

4、厘王胡齐5年 5、惠王阆25年 6、襄王郑33年 7、顷王壬臣6年 8、匡王班6年 9、定王瑜2l年 1O、简王夷14年 11、灵王泄心27年 l2、景王贵25年 13、悼王猛1年 l4、敬王匈44年 15、元王仁7年 l6、贞定王介28年 17、哀王去疾1年 18、思王叔1年 19、考王嵬15年 20、威烈王午44年 2l、安王骄26年 22、烈王喜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59年 26、东周君杰7年 【春秋战国】——秦、汉 春秋,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12年 2、二世胡亥3年 3、子婴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新朝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12年 2、惠帝盈7年 3、少帝(吕后专政)8年 4、文帝桓23年 5、景帝启l6年 6、武帝彻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始元 l3年 8、宣帝询本始 25年 9、元帝爽初元16年 lO、成帝骜建始26年 ll、哀帝欣建平 6年 12、平帝珩元始 5年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表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 旧、新石器时代: 前100万年前后:正值古史传说中的燧人氏时代。 前10万年前后:正值传说中的伏羲时代。 前7千年前后:正值传说中的神农时代。 前2700年前后:传说轩辕战炎帝,败蚩尤,而后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前2700年前后:传说史官仓颉造文字。 前2100年前后:传说大禹治水,禹之子启得帝位,开始 “家天下“。 夏、商、西周: 前1900年前后:太康失国,后羿代夏。 前1600年前后:自契到汤八迁,居于毫。 前1300年前后:盘庾迁殷。 前1100年前后:周文王被拘于羑,演周易,成六十四卦。 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 前841年;国人暴动,逐厉王,周召共和。 春秋战国: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称东周。 前679年:齐桓公称霸。 前498年:孔子在鲁国遭冷遇后,周游列国。 前494年:吴越之战,越败,越王勾践向吴称臣。 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 前382年:吴起为楚令伊,变法,楚强。 前350年:商鞅颁布第二次变法令,开阡陌封疆。 前339-前278年:屈原作《离骚》、《天问》、《九歌》。 前307年:赵武灵王进行军事变革,胡服骑射。 前270年:魏人范雎入秦为客卿,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 前221年:秦灭齐,天下统一,秦王嬴政定称号为“皇帝”,称“始皇帝”。前210年:秦始皇死,其子胡亥即位,是为二世。 前209年:成胜、吴广起义反秦。 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刘邦入关中,秦亡。 西汉: 前202年:楚汉之争以项羽兵败自杀告终,刘邦即位,是为汉高祖。 前186年:张良卒。 前150年前后:董仲书强调天人感应学说。 前138-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 前119年前后:汉武帝颁布新的耕作方法——代田法。 前90年:司马迁卒,其所著《史记》名垂青史。 西汉末年:“再受命”之说风靡一时,公元8年王莽代汉。 东汉: 25年:刘秀称帝,是为光武帝。

中国古代神话脉络

中国古代神话脉络 中国古代神话分三个历史时期,(1)盘古开天地-刑天杀天帝上古神时期(2)刑天杀天帝-武王伐纣自然神时期(3)武王伐纣-至今修炼神时期,生灵修炼成神。 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这么分,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可以称之为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腹黑男帝尧是连接两个时代的关键。 天地混沌之初,有盘古,龙首蛇身,双目开闭为日夜,嘘为风雨,吹为雷电,每天撑开混沌天地一仗,天地增长为九万里,神曲化为大地,血液为江河,双目成日月,肌肉为田地,皮肤化为草木。 盘古死后,先天混沌之气产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最高神明,昊天上帝,即天帝,亦称太一、皇天。楚国称其为东皇太一,(屈原诗)。其人格不显,为全知全能的神。太一和鸿钧含义接近,因此有人说太一是鸿钧老祖。 盘古“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的功能被烛龙所继承,烛龙也就是烛九阴,住在钟山,人称钟山之神,长的是人面蛇身,显然和龙首蛇身的盘古有亲缘关系,另外一个和盘古有亲缘关系的,是住在雷泽的雷神,长的是人首龙身。雷神很重要,一定要记得。 而伏羲,女娲,神农三人就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三皇是怎么来的呢,话说燧人氏当政的时期,风姓的华胥氏部落有个妹子,就叫她华胥吧,她跑到雷泽去玩,看到有个巨大的脚印,是的,正是上文提到的住在雷泽的那个大人物留下的,于是乎悠悠然踩了上去,估计妹子想的是踩一踩又不会怀孕,悲剧的是,她怀孕了。生的两个孩子,诸位都知道,一个叫做伏羲,一个叫做女娲。当然为什么雷神的后代长的和烛九阴一样是人首蛇身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什么?其实脚印是烛九阴的?烛九阴根本就没有脚啊啊啊啊)伏羲,取得了河图洛书,推演了先天十六卦,算尽天机,天帝封其为五方上帝,也就是五帝之一,掌管东方,属木,号称青帝,人称太昊,其所在的风姓伏羲氏部落,是中华民族的源起。伏羲和女娲作为兄妹,在昆仑山交合产生了人类,咦,人类不是盘古的精气孕化的吗,我嚼得应该不是一个品种,估计盘古精气所产生的那一拨就是《黄帝内经》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一、甲骨文 前言简述部分: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 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文字形态,文字构型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 和假借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证明了汉字产生在此之前,并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填空重点: 1、甲骨总数在十五万片以上。 2、单个文字大约在五千左右,已被认知的尚不足两千字。 3、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 5、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科院出版社)为总结性著作。 课外补充: 1 、1899 (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3、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 4、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金文 前言概述部分: 定义: “金文”现代涵义有二,一是指商周(或含秦汉)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整篇铭文文献,此义约始于清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一是指甲骨文之后的一种字体或书体,此义约始于 容庚的《金文编》。 填空重点: 1、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社会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4、金文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为古文字学研究和先秦史中周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诗经 前言概述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删订。原本称《诗》经博士后,始称 ,汉武帝立五《诗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家谱版式体例

https://www.sodocs.net/doc/38889670.html,/cpz/proview.asp?id=51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

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 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宝塔式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中国古代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中国古代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一、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布衣皇上---刘邦盛世明君---李世民风流女皇---武则天士兵皇帝---赵匡胤大明太祖---朱元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创盛世---康熙一代明君---雍正风流倜傥---乾隆 二、十大后妃 野鸟皇后---吕雉挽歌圣手---王政君魂断金城---贾南风太和改制---冯氏独孤奇妒---伽罗乱世惊鸿---张氏铁马红颜---萧燕燕垂帘风流---刘娥草原之花---布木布泰铁血太后---慈禧 三、十大奸臣 谮忠祸吴---伯喜朝廷叛逆---刘濞弑君跋扈---尔朱荣盛唐大奸---杨国忠三起三落---蔡京一代国贼---张邦昌生财有道---阿合马马屁天王---严嵩跋扈第一---鳌拜第一贪官---和绅

四、十大阴谋家 伪忠伪孝---王莽豪强独夫---董卓 虚伪狡诈---司马昭口蜜腹剑---李林甫外憨内奸---安禄山反复无常---朱温 汉奸鼻祖---秦桧湖上平章---贾似道红颜一怒---吴三桂窃国大盗---袁世凯 五、十大才女 史笔千秋---班昭名垂千古---蔡文姬凤仪高迈---谢道韫雁过留声---薛涛 道观哀艳---鱼玄机出水芙蓉---花蕊夫人词国俊杰---李清照断肠英女---朱淑真纺织大师---黄道婆巾帼英雄---秋瑾 六、十大宰相 直钩垂钓--------姜尚成就霸业---管仲 芝过昭著---李斯开国丞相---萧何 权术之王---曹操千古名相---诸葛亮知人善任---狄仁杰佐定天下---赵普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独裁良相---张居正

七、十大商人 富甲陶朱---范蠡营国巨商---吕不韦官商大鳄---桑弘羊实业巨子---张骞商界巨擘---盛宣怀第一商人---胡雪岩火柴大王---刘鸿生家族首富---孔祥熙地产大王---徐润双栖勇士---章乃器 八、十大名臣 天下归心---周公改革斗士---商鞅流芳千古---房玄龄千秋镜鉴---魏征改革大师---王安石治国奇才---刘晏第一清官---于成龙扶棺谏君---海瑞千古完人---曾国藩千秋功罪---李鸿章 九、十大昏君 暴虐之君---商纣王亡国之君---胡亥傀儡皇帝---汉献帝白痴皇帝---司马衷名义皇帝---唐高宗苦难皇帝---明思宗儿皇帝----石敬瑭杀兄弑父---隋炀帝异国囚徒---宋徵宗淫君之首---明武宗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_宁波大学考研论坛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科目名称:中国历史文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①名词解释 ②简答题 ③材料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中国历史文选》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只能是通过对字、词、语、句及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第一手文言史料的兴趣和能力,使之了解和掌握传世典籍的数量、性质及功用,以便在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中的文言史料。 三、考查范围 1、经部文献 ①《诗经·七月》 ②《尚书·牧誓》 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2、史部纪传类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汉书·武帝本纪》 ③《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④《宋书·谢灵运传论》 3、史部地理类 ①《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②《水经注·鲍邱水》 4、史部史评类 ①《史通·二体》 ②《文史通义·书教下》 5、史部政书类 ①《通志·总序》 ②《通典·田制》

6、史部编年类 ①《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 ②《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 7、史部纪事本末类 ①《资治通鉴本末·安史之乱》 ②《宋史通鉴本末·王安石变法》 8、史部学案类 《明儒学案·凡例》 9、子部文献 ①《日知录·宋世风俗》 ②《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0、集部文献 ①《潜研堂文集·经世子集之名何昉》 ②《新史学·史学之界说》 四、参考教材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版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中国家谱》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家谱 潘道正 ①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乘等,目前存世的中国家谱计有5万多种,其中又有2 万多种家谱流落海外。家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历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不仅具有一定的形式与内容,而且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持久的社会文化效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中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魏征《隋书·经籍志》有记载。秦统一天下后,原有的王侯将相失去世袭势力,社会格局重新划分,制谱有了其必要性。不过先秦时,家谱体例简单,一般只按世系先后记述宗族人名和交代人物关系。汉代以后,家谱不仅记世谱,而且记姓氏起源及官职等。汉代初期问世的《世本》有“叙黄帝祖世所出”,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被认为是中国家谱的首创之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制定家谱为官方掌握,官方的重视使修谱之风盛行。当时门阀等级森严,流行以婚姻集团为核心的综合家谱。在唐代中后期,民族大融合,门第更替,谱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且私家修谱逐渐流行。到了宋代,中国家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宋代许多文人学士都积极参加修谱并创制谱例,著名的“小宗谱法”和“大宗谱法”就是由欧阳修和苏洵两个大文学家创立的,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前代相比,其功能由以往的“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本族伦理教化作用。在这一时期,私家修谱进一步发展,取代了官方修谱,成为家谱主要的编纂方式。明清时期,私家修谱蔚然成风,家谱的形式结构、内容也更加完善精密。一部体例完备的家谱大约包括谱名、谱序和凡例等30多项。 ③家谱的价值主要有两个:一是丰富的史料价值;二是具有纽带作用,即所谓“家之有谱,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中国人有着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这跟千百年来家谱的维系有很大的关系。 (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作品有改动) 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谱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魏征的《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第一部家谱。 B.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所以一直被官方所掌握。 C.宋代文人学士积极参加修谱并创制谱例,欧阳修创立的“小宗谱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D.明清时期的家谱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形式结构、内容已经非常完善精密。 2.阅读第②段,概括各时期家谱的内容或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