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调节情绪

如何调节情绪

如何调节情绪
如何调节情绪

如何调节情绪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产生的内心体验。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各种事情,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这种内心体验,一般心理学上叫做情绪。由于每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不同,内心体验不一样,情绪就也不一样。好的情绪可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到推进作用,负性的情绪则可能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及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疏泄不良的情绪,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倾诉法:把心中的苦闷或思想矛盾以科学的方法倾诉出来,以减轻或消除个体的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2.转移法: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事物上,或脱离引起情绪的环境,做放松运动等。

3.意控法:是指通过意志的努力,把引起负性情绪的刺激从清醒的意识中除去。

4.清醒法:即直截了当地指出缺点所在,予以严厉的批评,以唤醒个体的良知,使之醒悟。

5.遗忘法:在一定条件下,主动地忘掉一些事情,不去想它,不要提它,也是调节心态的一种方法。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通过以上方法大部分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都可得到舒缓,我们可以正常的应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抑郁、焦虑较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则自我调节可能会无济于事,需要及时的到专科医院就诊,接受正规的诊疗帮助,以便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中。

焦虑症的防治

发布日期:2014-09-22浏览量:27

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由于焦虑情绪的产生,迫使人们萌生出逃避的主观意愿,故在某种程度上,焦虑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任何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体会,如:临考前食欲不振,失眠,心慌出汗,尿频等,如果能自行缓解就不算做是一种疾病,但如果持续存在,即使细微的小事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才算做是一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焦虑症患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群体如科研、教学、机关、管理人员居多。因此对这部分人群的关注是十分必要。

焦虑症多发生于中青年群体中,诱发因素主要与人的个性和环境有关。前者多见于性格内向,过于神经质的人群,后者常与激烈竞争、超负荷工作、长期脑力劳动、人际关系紧张等密切相关。焦虑症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焦虑也称为惊恐障碍,主要表现为濒死感,恐惧不安,心脏剧烈跳动,胸闷气短,四肢或口周麻木,面色苍白,腹部坠胀感等。慢性焦虑也称为广泛性焦虑,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紧张,冷汗,胃胀嗳气,便秘,腹泻等,但各种相关检查均无异常。

焦虑症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有药物和心理治疗两方面。心理治疗方面,是要正确学会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就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特别对于性格急躁内向的人来说,要不断克服自身性格上得弱点,学会余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提高

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心态平和与处世不惊是预防焦虑产生的有效手段。另外,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充分认识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学会转移或化解精神压力,或调节日常生活模式,从而减轻精神负担。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焦虑症的主要手段。在医生指导下让患者服用抗焦虑药物控制焦虑症状。

八科

什么是强迫症?

发布日期:2014-09-15浏览量:31

强迫症(obsessive - compulsive neurosis)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意识到它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并为此苦恼而不安,自知力完好,求治心切。我国强迫症患病率为0.3%,占精神科门诊的0.1%-2%,发病多在16-30岁,脑力劳动者多在强迫症的各类病因中,社会心理因素起诱发作用,如工作和生活环境变换;要求过分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怀孕紧张、亲人去世、政治冲击和濒临破产等,使患者谨小慎微,遇事犹豫不决,反复思考,忧心忡忡,促发强迫症状强迫症还表现出一定的遗传素质和人格特征,亲属患病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人格特征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过于细致,严肃古板,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等等。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大类强迫观念有:强迫性怀疑,反复锁门,反复查对;强迫性回忆,对一些往事经历反复回忆,明知缺乏实际意义但无法摆脱;强迫性穷思竭虑,无休止思索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人为什么分男女;强迫性对立思维,脑中出现对立思想,读到战争想到和平。强迫动作有:强迫性洗涤,如反复洗手洗澡,明知已清洁,无法控制;强迫计数,见到电线杆窗栏楼层就要计数,否则会感到烦躁;强迫性仪式动作,以此象征吉凶祸福,如某患者进门总要先进二步,再退一步,表示父病能逢凶化吉,不做这些动作会焦虑不安。

我国提出的强迫症诊断标准是: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以强迫思维表现为主的有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能力;以强迫动作表现为主的有反复洗涤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仪式化动作等。

3.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强迫症状

对强迫症可采用行为治疗方法,如系统脱敏橡皮圈弹击手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分析人格缺陷,减少焦虑,增强信心药物上用丙咪嗦对控制强迫症状有特殊疗效有人提出以强迫观念为主者(obsession)首选药物治疗,以强迫行为为主者,(compulsion)行为疗法有效

下述是强迫症实例:

某男,19岁,高中生,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要的事反复想,不该做的事想去做,因而自觉痛苦紧张已3年。患者从小懂事守规矩,15岁后频繁手淫,暗中自责;对担任学生干部十分矛盾,既怕耽误学习,又怕辜负老师,冥想苦思,通宵不眠,每天晨4点起床,夜12点就寝,常常手捧书本,思想却云游四方,自称该记的记不住,该忘的忘不了,做事小心缓慢,吐痰时瞻前顾后,

提水时小心翼翼,偶尔给别人鞋上溅了几滴水,于心不安,非要替别人擦干净;去邮局取款反复核对钱数,关灯锁门均需几次验证,书桌衣箱清理再三,自感多余,但非如此心不得安;某日还一妇人家的水桶,客气地说了声麻烦您了,后在回家途中感到应该说谢谢您而不是麻烦您,便回头去找妇人更正,又觉得此事荒唐,一直耿耿于怀;患者在日记中记载:今天不小心踩了一块晒在操场上的水泥预制板,碰坏一角,长10m,宽18m,厚4m,我不是有意的,打听一中午,还未找到主人是谁......一个半月后,临近考试,有些事仍放心不下,水泥板的主人一直下落不明,更糟糕的是水泥板已经被抬走了,不说声对不起,我心里总不能平静......最好在校门口贴张纸条,打听谁是水泥板的主人......"根据上述表现,可诊断为强迫症。

7科

春季需注意精神健康

发布日期:2014-05-19浏览量:59

今年的春天一反常态,提前光临我们的城市,在春花烂漫的季节里,病房里的病人数量急速增多,与几年前的大连无春天,病房也无集中发病病人的现象截然不同。对与这一现象无法用科学的理论数据去论证春季与疾病的关系,但春季是精神科疾病的高发季节确实是我们精神科工作人员的共识。那么,我们精神科病人怎样才能稳定地度过这个时期呢?家属又该怎样帮助病人呢?

一、春季气候干燥,肝火旺盛,饮食要清淡,多进食蔬菜、水果,多饮水。

二、起居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避免劳累。

三、少发脾气,减少压力,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

四、注意经常锻炼身体,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五、要注意保暖,减衣服不要过快,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的发生。老年患者更应保暖,预防中风,心梗等等。

家属除了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外,还应主动注意病人在家庭或工作单位中的各种表现,从而了解其病情是否稳定。观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1)自知力是否动摇或缺乏;(2)睡眠时间是否减少或过多;(3)生活能力、工作效率是否下降;(4)是否出现一过性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言谈举止异常等。如有上述现象,家属要领病人到医院就诊。

春季如何预防精神疾病复发

发布日期:2014-03-24浏览量:61

春季是万物复苏、人体气血升发的季节,精神疾病也犹如种子发芽一样处于高复发期,据统计,每年3-5月份精神疾病复发率占全年的70%以上。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时暖时寒,气温、气压、气流和温度变化很大,这种多变的气候,非常容易诱发精神疾病的发生。医疗气象学研究认为,这是由于精神病患者对气温、气压、气湿、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所致。一年四季之中,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正如民谚所云“春天猴子面,一日变三变”。或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或阴雨连绵,寒气袭人。故民间素有“春冷透骨寒”和“春寒冻死牛”

的说法。研究表明,当气温高至26至30℃,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的精神容易疲备,思维迟钝,烦躁不安,极易激怒;当气温下降至5℃以下,天气阴沉时,人的精神常陷入不知所措、沮丧或抑郁状态,表现为神情恍惚、坐卧不安等。春天气压较低,人感觉比较压抑,周围物体在春季会发出一种次声波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紊乱,同时人体内神经细胞在春天相对比较活跃,大脑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从而导致人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发生异常。而精神病患者对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易使旧病复发,病情加重或恶化。

早期临床症状主要有:

一、睡眠和记忆障碍。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往往无痛苦体验,不主动就医。有的即使是彻夜不眠,次日仍毫无倦意。有的病人感到精力过人。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内容散漫,言语杂乱,动作增多等。

二、性格改变。原来是热情、乐观、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对以往合得来的人亦不理或疏远。

三、情绪反常。精神病人的情绪改变亦往往是毫无原因的,即使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反应”。如狂躁症病人常表现为终日喜气洋洋,过分热情。抑郁症病人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还有一些病人听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兴的事却唉声叹气。或者对自边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没有情绪反应。

四、过份多疑。这类人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别敏感。如听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有人咳嗽也疑为针对自己的。这种多疑和正常人的多疑不同的是,虽经事实证实而否定,但患者仍坚信不移,无法说服。

五、动作和行为异常。如具有被害妄想的病人往往对妄想对象突然发生攻击行为。情绪高涨的躁狂症病人可有过分装饰,或“慷慨相助”或管闲事等表现。而情绪低落的抑郁症病人则常呆坐呆立或默不作声。具有幻听的病人常侧耳倾听,或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对空叫骂等。

预防春季精神疾病复发的方法:

一、如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时,要意识到这是人体季节性情绪波动,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量力而行。

三、外出亲近大自然、找朋友聊天散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四、监督精神病人严格遵守医嘱,坚持服药,切不可擅自停药。对在家的精神病人要有专人看管、照顾,严防发生意外。如果病情持续加重甚至出现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应及时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寻求精神科心理医生的帮助,系统诊治。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会成瘾吗?

发布日期:2014-03-17浏览量:78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家属提出这样的疑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会成瘾吗?我想这个问题一定是普遍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成瘾。所谓成瘾就是指对某种东西依赖,药物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强迫性连续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

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成瘾的核心特征是患者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却无法自控。经过临床观察和研究,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不存在成瘾性。患者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不存在精神上的渴望和欲罢不能的痛苦。

有的家属又问,那为什么一停止服药患者病情就会反复呢?我们知道很多慢性疾病都是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药物将血压或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所以一旦停药,血药浓度下降,药物的治疗作用就随之消失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也是如此。目前一种学术观点认为抗精神病药物是通过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来发挥抗精神病作用,所以当病人按时服药,则药物能够持续作用发挥药效,而一旦中止服药,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下降,药物作用消失,症状就会再次出现。

所以医生反复强调治疗精神分裂症需要长期服药,即使病情改善也要维持用药防止复燃。当然一些长期坚持服药,病情控制稳定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减少服药量,但一定要密切观察,切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

发布日期:2013-12-16浏览量:7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严重的精神疾病,此类患者常有幻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多发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易复发,大部分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严重时影响其工作、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功能,且对自己的病无认识,不主动求治。

我国四川省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从第一次精神病发作到接受正规精神科治疗的时间平均为2.9年,农村人口中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终生未接受任何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和哈佛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率仅为30%。临床上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精神病人,在其发病早期,曾出现短暂的、间发性的异常表现,因其精神症状既不恒定,又缺乏特异性,往往被家人、老师、朋友所忽略,认为是青春期难于避免的问题。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及早治疗是防止精神分裂症病情加重、社会功能丧失,促进其康复的最好措施。

那么,怎样才能早期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呢?曾有经济发达国家的精神病专家将现已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小时候的录像、相片等资料,与正常人小时候的相关资料作对比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小时候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如孤僻、胆小、寡言、不喜交际、怕羞、主动性差,以上不良个性可能为儿童精神分裂症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当然,这只是精神分裂症早期表现的一个方面而已。

一般来讲,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表现多种多样,与其起病类型有关。病程进展缓慢者,早期症状以神经症症状和性格改变为主,表现为失眠、躯体不适、易疲劳、头痛、发呆、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缺乏热情、学习及工作能力下降等;精神活动逐渐变得迟钝、对人冷淡、孤僻、躲避亲人并可怀有敌意,或行为无目的性、生活懒散、不守纪律和不听劝告,或性格反常、无故发脾气,或沉湎于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自语、自笑和怪异举止,或出现强迫症状,如怕脏、怕得病、怕说错话;疾病早期还常出现困惑感,表现敏感多疑,病人往往相信日常处境具有专门针对自己的特殊的、通常为凶险的意义,可持续数周到数年。部分病人呈亚急性起病,主要为多疑、抑郁或强迫症状,从可疑的症状出现到明显

的精神异常约经过两周到三个月。急性起病者在二周内发病,病人突然出现兴奋、冲动,或恐惧、紧张、困惑,可伴有意识障碍。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既不恒定,又缺乏特异性,病人绝大多数对自己的病缺乏认识,不主动求医,因此家属发现有上述早期表现的,应及早与精神科专业医生咨询、求治,有研究表明:对于处于高危状态的青少年进行自然观察和药物干预,6个月后,药物干预组精神病发病率显著低于自然观察组。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治疗非常关键,这时抗精神病药的治疗效果最好,所需剂量也小,如果能得到有效治疗,病人社会功能康复的机会最大,长期预后也最好。有效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等措施。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开发,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较多,治疗上可根据不同类型精神分裂症的特点,选用不同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舒必利、利培酮(维思通)、氯氮平、奋乃静、奥氮平和氟癸酯等。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是在易感素质和环境中的不良影响、生活中的应激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心理应激在引起疾病的复发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在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治疗过程中,要了解与发病有关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应激源,了解病人在病情好转阶段对疾病的态度、顾虑,使病人及其家属对所患疾病的性质有所了解,认识疾病存在复发的危险性,教育病人及其家属减少心理应激,以及对心理压力的应对措施,理解维持服药的重要性和治疗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以提高病人的应对技能,改善病人的人际关系,使其社会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精神分裂症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迁延性疾病,它的自然病程决定了其治疗应该是长期的全病程治疗,最新的中国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指出:精神分裂症疗程视患者个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2~5年,维持治疗是防止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键所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病人,因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后因无坚持维持治疗,病情反反复复,出现冲动、伤人、毁物、丧失社会劳动功能,且经济困难而被关于房间里或锁于铁栏里,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实际上,只要及早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使患者能认识自己所患的精神疾病,坚持服药,精神症状就能得到较好的控制,社会功能也不会由此而丧失,维持治疗的费用也并不高,普通的抗精神病药物每月只需几十块钱,甚至几块钱就足够维持治疗了。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康复

发布日期:2013-11-25浏览量:93

精神分裂症除应及时、正规、系统地住院治疗外,出院后的维持治疗,预防疾病的复发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经常碰到患者的家属说:在家中护理患者时,总是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与患者交流,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才不会引起患者的情绪变化。下面我们就简单谈谈家庭康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服药是关键

由于种种原因,病人往往拒绝服药,为了保证按医嘱服药,患者家属首先必须明确服药的重要性,懂得一些精神药物的常识,消除“精神药物越吃人越傻”等顾虑。对精神科药物应妥善保管,按时按剂量给病人服用,千万不能擅自增减剂量或服药次数,不但要目睹病人送入口,而且还要保证病人服入肚,防止病人弄虚作假。家属还应密切注意病人服药之后的种种反应:一是服药初期,要

让病人多休息,少活动,劝告病人多饮白开水;二是体位的改变不要过于剧烈,特别是晚上起来上厕所,动作要慢,最好先在床上坐一会再走动,以防体位突然改变而使血压骤降,导致摔倒;三是对病人耐心解释,早期用药的副反应,大都会在1—2天自行消失;四是如果出现吞咽困难甚至严重影响生活等情况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以免加重病情或延误治疗。

掌握其思想活动极为重要

出院后的精神病人首先面临的是再适应问题。病人可能发现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发现自己不能重新适应社会环境。加之大多数家庭成员看到病人的优点少,对病人表扬少,这样便伤害了病人的自尊。家庭成员应与病人多交流,多沟通,了解病人的想法,耐心和蔼,帮助病人改善人际关系,鼓励病人参加社会活动,并制订日常生活康复计划,指导病人自我照顾,进而有效防止病情反复,患者的思想活动既有病态表现的,也有正常思维的,尤其是病人在病情开始好转,精神症状逐渐消失时,常常会出现许多矛盾心理。疾病初愈的患者,情感最脆弱,分辨能力低下,仍然不能与正常人一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若处理不当,容易使病情发生波动。因此必须耐心细致地给病人做好思想工作:一是家属必须亲近病人,关心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二是思想工作要注意艺术化,不要简单粗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千万不可轻易许下诺言,更不能严词训斥;三要帮助病人解决一些提高生活质量等实际问题,但又要告知和鼓励病人面对现实尽力而为;四要引导病人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思想开朗、心情舒畅、知足常乐等正确的人生观,让患者看到光明,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制订24小时作息时间表

每天要鼓励病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家务活动。安排一些文娱活动,阅读一些有趣的文艺书刊,使其心情愉快。此外,每天陪同病人散散步,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以不疲劳为原则。饮食既要适当增加营养,又要荤素合理搭配。禁酒,茶,咖啡等饮品。睡眠时间既要充分,又不能过多睡眠与过多休息,避免精神状态的颓废。

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病情复发前都有先兆,如失眠、情绪不稳、易发脾气、胡言乱语,生活没规律、懒散或兴奋等。家人一旦发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复查,以及时控制病情。

目前,彻底治愈精神分裂症,特别是社会痊愈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精神分裂症之所以难以彻底根治,与病人的个体心理素质、性格特点、遗传因素、家庭与社会环境、治疗情况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药物治疗仅仅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不可能单纯指望医生的治疗来解决彻底根治的问题。家庭治疗与康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的继续,也是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家庭治疗与康复将大大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