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气象学作业[1]word资料18页

农业气象学作业[1]word资料18页

农业气象学作业[1]word资料18页
农业气象学作业[1]word资料18页

一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

1、平行观测法: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

2、地理播种法:在气候条件不同地区,选择土壤条件相同的地段,于各地最适宜的播种期播种同一品种,进行平行观测。

3、分期播种法:在同一地区,间隔5~10d播种同一作物,根据研究任务,可播5~10期,最少不少于3期。

4、地理分期播种法:将地理播种法和分期播种法结合起来的一种试验方法,弥补了单纯地理播种法很难取得地形、土壤、栽培技术完全一致与分期播种法只在一个点上进行试验的不足,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田间试验方法。

5、人工气候实验法: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各种气象条件,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得出作物要求的定量指标,

6、气候分析法:把所需要的农业资料和气象部门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求得作物产量或品质与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7、统计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

8、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大气

一、大气的垂直结构

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 对流层特点:

对流层:低纬地区平均为17-18km,在中纬地区平均10-12km,在高纬地区平均为8-9km。一般夏季对流层厚度比冬季厚。

(1)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间,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0.65℃ / 100m)。

(2)空气具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

(3)集中了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4)高度水平方向上的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

(5)天气变化最复杂的一层,发生许多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如云、降雨、雪等。

第二章辐射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称为。一、辐射具有二象性波动性粒子性

(一)辐射波动性

物体时刻不停的放射和吸收电磁波,其波长(λ),频率(f),波速(v)

三者关系为:

v = λf通常取光速v =3×108m/s ,λ(nm),f(Hz)或(KHz)频率高的波长短,频率低的波长长。所以根据波长的相对长短,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二)辐射粒子性

辐射粒子学说认为,电磁辐射是由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微粒子流组成,每个光量子的能量(EL)与频率或波长的关系式为:EL= hf = hv / λ

光量子高的物体,其辐射频率高,辐射波长短;光量子低的物体,频率低,波长长。因此,太阳辐射能量高,属于高频短波辐射。

二、辐射的基本定律

(一)基尔荷夫(kirchoff)定律(选择吸收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的比值,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即:

(1)对不同性质的物体,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吸收能力也较强;放射能力弱者,吸收能力也弱,黑体的吸收能力最强,所以它也是放射能力最强的物体。

(2)对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二)斯蒂芬-波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

物体的放射能力是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黑体的总放射能力(ET)与它本身绝对温度(T)的4次方成正比。即:ET =σT4

式中σ= 5.67×10-8 W / (m2 · K4)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T 为绝对温度。

推论: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1)T越高,曲线下面积越大,发出的总辐射就越多;

(2)温度高的物体在任何波长所发射的辐射通量密度都大于温度低的物体;

(3)温度高的物体发射的辐射波长范围比温度低的更大;

(4)发射辐射波长峰值(即在这一波长发出的辐射通量密度最大)随T下降向右偏移,即随温度降低,发射辐射的波长峰值就越长。

(三)维恩位移定律

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即:λm = C / T或λm T = C。如果波长以nm为单位,则常数C =

2897×103nm· K,于是λm T=2897×103nm · K

1)物体的温度愈高,它向外放出辐射光谱中具有最大能量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如恒星随温度不断增高,发出的光由红橙色转变为青蓝色(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太阳辐射。

(2)物体的温度愈低,它向外放出辐射光谱中具有最大能量所对应的波长愈长,长波辐射。如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

1、方式:吸收、散射、反射

2、减弱因素:大气质量、大气透明系数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规律:(布格尔-兰勃特定律)

地表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随大气透明系数增大而增大,随大气光学质量增加而减小。

四、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辐射强度组成。

五、太阳总辐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太阳总辐射强度(Q):太阳直接辐射强度(S’)和天空辐射强度(D)的总和。Q = S’ + D

影响因子:(1)h:太阳总辐射与太阳高度(h)呈正相关关系。总辐射以夏至最大、冬至最小。

(2)P:大气透明度差,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减少,故太阳总辐射减少。

(3)m:大气质量(m)愈大,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愈少,故清晨和傍晚太阳总辐射弱,中午时太阳总辐射强。

(4)纬度:纬度愈高,h愈小,阳光穿透的大气量愈多,太阳直接辐射愈低,故太阳总辐射愈少。

(5)海拔:海拔愈高,太阳直接辐射愈强,散射辐射愈弱,则地面接受的太阳总辐射愈强。

(6)坡度、坡向:北半球北回归线(23.5°N)以北地区,纬度愈高,愈是表现出南坡向阳、北坡背阴,冬季比夏季显著。

(7)云一般云愈厚、愈多,太阳直接辐射愈弱,散射辐射的比例增大。

六、地面反射影响反射率的因素:

1、颜色:深色土壤小于浅色土壤。

2、土壤湿度:潮湿土壤小于干燥土壤。

3、表面粗糙度:平面大于粗糙面。

4、下垫面:新雪表面大于陈雪表面;有雪表面大于裸露表面大于有植被的表面。

七、地面辐射(Ee):地面昼夜不停的向外放射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它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维持其一定温度,大气向外的辐射称大气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亦称净红外辐射

影响因素: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面状况和植被等。

(1)地面温度高时,若其他条件不变,则Ee增强,E0也增大;

(2)空气温度高时,若其它条件不变,则Ea增强,E0减弱;

(3)空气湿度大时,若其它条件不变,则Ea增强,而E0减弱;

(4)云多云厚时,Ee受阻,Ea则显著增强,E0明显减弱地面降温慢。(5)无风或微风的晴夜,地面空气流动混合差,有利于地面辐射冷却降温。

(6)海拔高,大气透明度大,则Ee增强,Ea减弱,从而E0增大,故高温海拔地区降温快。

(7)植被覆盖层下比裸地E0小,降温慢。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也称地面净辐射(B)。

八、不同波谱段的生物学意义

1、紫外辐射:短波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原孢子。波长小于290nm的短紫外线对生物有杀伤作用。长波能促进种子萌发、果实成熟和提高果实品质。

2、可见光辐射:对植物生活机能起决定性作用。对有机质合成和植物产量形成有实际意义的波谱段为400~760nm的可见光谱区,其中最有效的是红橙光合蓝紫光。

3、红外辐射:波长大于1 000nm,对植物无特殊效应。波长在710~1 000nm,是对植物细胞有伸长作用的光谱带。红外辐射主要是增热地面、大气和植物体,为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热量条件。

九、日照时间与作物引种

(1)纬度相近的相同海拔地区间引种,因日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率大。(2)短日性植物

北种南引后,南方生长季内光照时间缩短,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使生

育期缩短;而平均温度高,也促进作物发育,光温作用“相互叠加”,作物生育期过短,营养体小,产量低,引种不易成功,应引种晚熟或感光性弱的品种。

南种北引后,北方生长季内光照时间增长,抑制作物发育,使生育期延迟,甚至不能开花结实;而平均温度低,也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光温作用“相互叠加”,作物不能正常开花、结实,不能成熟,引种不易成功。应引种早熟或感光性弱的品种。

(3)长日性植物

南种北引后,北方生长季内光照时间增长,促进发育速度,使作物生育期缩短;而平均温度低,抑制作物发育,使作物生育期延迟,光温作用“相互抵消”,作物能正常开花、结实,成熟,引种易成功。

北种南引后,南方生长季内光照时间缩短,抑制作物生长发育,使作物生育期延迟;而平均温度高,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光温作用“相互抵消”,作物能正常开花、结实,成熟,引种易成功。

因此,从实际情况看,长日性作物的引种比短日性作物要相对容易成功。

第三章温度

一、物质的热特性包括: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等。

(一)热容量描述土壤热容量的物理量有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土壤热容量分析

研究土壤温度变化常用,多采用容积热容量。热容量大的物质得到或失去相同热量的条件下,升温和降温都较热容量小的物质变化缓和。

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空气的热容量最小,水的热容量最大,固体成分介于两者之间。

影响土壤热容量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所占比例。土壤湿度增大,空气含量少,热容量大,土壤湿度小,空气含量多,热容量小。热容量还与土壤空隙度增大而减小。

土壤导热率分析

土壤中固体成分的导热率最大,水居中,空气最小。土壤含水量↑,土壤导热率↑;土壤孔隙度↑,土壤导热率↓;有机质含量↑,导热率↓。土壤导温率分析

土壤湿度较小的情况下,导温率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土壤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土壤导温率却呈现出减小的趋势。

二、地面和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1、辐射热交换: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能通过辐射的放

射和吸收,进行着热量交换。下垫面和大气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2、分子传导热交换:物质通过分子碰撞,所产生的表现为热量传导的动能交换方式。土壤中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3、潜热交换:物质在进行相态变化时所发生的热量交换。下垫面和大气之间的间接能量交换方式。

空气之间的热传导按流体流动的方向性分为:对流、平流和乱流。

三、下垫面的热量收支差额

R=P+B+LE

吸收热量 > 放出热量,地面升温;吸收热量 < 放出热量,地面降温;吸收热量 = 放出热量,地面恒温。热量收支差额是决定地面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R 以辐射方式进行的热量交换

P 地面与近地气层之间以对流和乱流方式进行的热量交换

B 表示以分子传导方式进行的热量交换

LE 表示通过水份蒸发和凝结进行的热量交换

四、土温、水温、气温

五、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某气层出现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分类:辐射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锋面逆温和融雪逆温等。

1、辐射逆温:夜间由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厚度:一般为200~300m。高纬地区冬季有时可达2 000m左右。

出现时间: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夏季最弱。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使下层空气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3、农业上对逆温的应用

(1)霜冻发生时,多有逆温层存在,采用熏烟的方法,预防霜冻效果好。

(2)夏季清晨,多存在逆温,喷(喷雾)农药,防治病虫害效果好。

(3)秋季,将要晾晒的农副产品,置于离地面2米以上,能避免地温过低受冻。

(4)果树嫁接时,嫁接部位处于逆温层的中上部,避开低温层,嫁接部位能够安全过冬。

六、农业界线温度: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气温。

七、积温的种类与求算方法66

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一段时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有效温度。

一段时间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有效积温(A)。

八、光温综合作用对作物引种的影响

第四章水分

一、空气湿度的表示法

空气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湿度特征量: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等。

1、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称为相对湿度(r)。

相对湿度与水汽压成正比,与饱和水汽压成反比。而相对湿度的大小,不仅随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而变,同时也随气温而变。相对湿度与温度成反比关系。

2、饱和差: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与此时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d)。d = E - e

饱和差的大小表示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程度。当温度升高时,空气中的水汽压增幅较小,饱和水汽压增幅较大,饱和差增大;温度降低

时,饱和水汽压降低幅度大于空气中的水汽压,饱和差减小。

此外,饱和差的大小可表示水分的蒸发能力。气温愈高,饱和差愈大,蒸发强烈;气温愈低,饱和差愈小,蒸发缓慢

3、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气温降低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td )。

露点温度从形式上看是温度,但它也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即表示空气湿度。当气压一定时,露点温度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空气水汽含量多,露点温度高;空气水汽含量少,露点温度低。

4、温度露点差(t - td)

空气处于未饱和状态时,露点温度比气温低( t < td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露点温度便与气温相等( t = td )。因此,根据气温和露点温度的差值,可以大致判断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程度。

二、空气湿度的变化

1、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1)内陆: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2)沿海:在海滨或湖泊附近,受海陆风或湖岸风的影响,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一致。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1)内陆地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年变化相反,夏季最小,冬季最大。(2)季风盛行地区,由于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年变化一致,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影响蒸散的因素农田土壤蒸发和蒸腾之和称为蒸散

1、气象因素:辐射差额、温度、湿度和风等。

2、植物因素:植物覆盖度、植物种类、生长发育状况等。

3、土壤因素:土壤通气状况、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流动情况等。

三、提高水分利用率

农业中采用灌溉时间和方式、种植方式、屏障、覆盖、染色、作物与品种配置、合理施肥、农田基本建设等提高植物的水分有效利用率。

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1)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必须达到过饱和状态。(2)

足够的凝结核(或凝华核)。

空气冷却的主要方式辐射冷却接触冷却绝热冷却混合冷却

四、地面上的凝结物

1、露:是贴地层中的水汽在地表或地表覆盖物的表面上凝结成的水滴(Td> 0)。

2、霜:贴地气层空气的温度必须降低到0℃以下(Td < 0),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成冰晶。

五、雾:在近地面气层中漂浮着极小的水滴和冰晶,弥散在空气中,使能见度降低到1km以下,

雾的分类辐射雾平流雾平流辐射雾混合雾蒸发雾山坡雾锋面雾

雾对作物的影响

1、雾遮蔽光线,使作物的光合作用受阻。

2、雾降低了到达地面的短波紫外线,造成农作物的徒长。

3、雾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

4、雾对水果的产量、品质造成影响。

三、降水的特性

一)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所聚集的水层厚度,以mm表示。广义的降水量是雨、露、霜、雾、霰、雹之和。

(二)降水强度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用mm / d表示。(三)降水变率用于反映一个地区降水的变化情况(稳定程度)。分为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

四)降水保证率降水保证率是表示某一降水量出现的可靠程度大小,为防旱、防涝提供依据。

第五章气压与大气运动

(一)气压的日变化

最高值:9~10时;最低值:15~16时;次高值:21~22时;次低值:3~4时。气压日变幅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二)气压的年变化

大陆:冬季气压高,夏季气压低;海洋则相反。地面气压的年变幅:大陆>海洋,高纬度>低纬度,地势低>地势高。

气压系统101

作用于空气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

对以上四种力作一个简要总结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是最基本的力,其它力是在空气开始运动后才产生和起作用的。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己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已经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3候,每候5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温度表的发明并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之后,开始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观察研究。随着气象观测网的建立,逐步开展了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研究。农业气象学一方面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R.A.F.de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如:俄国的 A.N.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A.苏潘、德国的W.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加之气候异常引起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使各国政府对粮食生产极为关切,因之农业气象学在

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在农业科学和大气科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气象学也得到相应的迅速发展。国际气象组织于1913年成立了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至1983年已开过8届会议。中国在1953年开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研究和业务工作。

Word大作业要求新

作业排版要求 本次作业要求交电子版的文档。排版要求如下: 1制作封皮 1.1封皮内容如图1所示。 图1封面示例 1.2“计算机操作基础大作业”用二号宋体居中。 1.3“Word作业”用小一号居中。中文用黑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体。 1.4个人信息用小三号以“冒号”上下对齐。中文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体。 1.5日期用小二号居中。中文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体。 1.6嵌入一张剪贴画,使之衬于文字下方。 1.7页面排版效果要求整体布局合理,美观。

2正文排版要求 2.1页面要求:全文页面采用A4纸张,页面上边距为2.5厘米、下边距为4厘米、左边距为2.5厘米、右边距为4.5厘米,页眉为 3.8厘米,页脚为3.3厘米。文档网格以小四号为基准排成30行×33列。 2.2内容要求:正文内容以一个主题构成全文,正文文字自行组织,允许有错别字。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字体、字号,但排版效果必须与示例相同。 2.3正文内容必须构成包括章、节、小节的3层层次结构。 3序言部分应用系统预设项目符号或自定义符号列出并列的内容,如图2所示。 图2应用项目符号 4插入几个特殊的符号和系统日期。插入一个文本框,在文本框中插入一个图片,在图的下面加上图名图号,文本框的环绕方式为“四周型”,并置于合适位置,如图3所示。

图3插入特殊字符、日期和图文混排 5正文中要正确运用括号,如图4所示。 图4括号的用法 6插入一些公式,要求有:上角标、下角标、积分、分数、开方,如图5所示。 图5编排公式 7构造稀疏形、紧密形和阶梯形的三行文字,如图6所示。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1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 (氧) 、氩和(二氧化碳)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长波)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低) ,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温度)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平流)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

word作业一的要求

一、北京XX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张东明撰写了一篇名为“基于频率域特性的闭合轮廓描述子对比分析”的学术论文,拟投稿于某大学学报,根据该学报相关要求,论文必须遵照该学报论文样式进行排版。请根据考生文件夹下“素材.docx”和相关图片文件等素材完成排版任务,具体要求如下: 1.将素材文件“素材.docx”另存为“论文正样.docx”,保存于考生文件夹下,并在此文件中完成所有要求,最终排版不超过5页,样式可参考考生文件夹下的“论文正样1.jpg”~“论文正样5.jpg”。 2.论文页面设置为A4幅面,上下左右边距分别为: 3.5、2.2、2.5和2.5厘米。论文页面只指定行网格(每页42行),页脚距边距1.4厘米,在页脚居中位置设置页码。 3.论文正文以前的内容,段落不设首行缩进,其中论文标题、作者、作者单位的中英文部分均居中显示,其余为两端对齐。文章编号为黑体小五号字;论文标题(红色字体)大纲级别为1级、样式为标题1,中文为黑体,英文为TimesNewRoman,字号为三号。作者姓名的字号为小四,中文为仿宋,西文为TimesNewRoman。作者单位、摘要、关键字、中图分类号等中英文部分字号为小五,中文为宋体,西文为TimesNewRoman,其中摘要、关键字、中图分类号等中英文内容的第一个词(冒号前面的部分)设置为黑体。 4.参考“论文正样1.jpg”示例,将作者姓名后面的数字和作者单位前面的数字(含中文、英文两部分),设置正确的格式。 5.自正文开始到参考文献列表为止,页面布局分为对称2栏。正文(不含图、表、独立成行的公式)为五号字(中文为宋体,西文为TimesNewRoman),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单倍行距;表注和图注为小五号(表注中文为黑体,图注中文为宋体,西文均用TimesNewRoman),居中显示,参考文献列表为小五号字,中文为宋体,西文均用TimesNewRoman,采用项目编号,编号格式为“[序号]”。 6.素材中黄色字体部分为论文的第一层标题,大纲级别2级,样式为标题2,多级项目编号格式为“1、2、3、…”,字体为黑体、黑色、四号,段落行距为最小值30磅,无段前段后

word作业1

题目一: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短文,对照文件“Word作业1效果.pdf”所示效果,完成如下操作:1.新建一个文档,将下面提供的短文复制到新文档中,并以“学号+姓名”命名,如:11011111张三.doc 2.设置全文左、右边距为2.5cm,上、下边距为2cm。 3.将标题“埃菲尔铁塔印象”设为“黑体、三号”,并居中,段后0.5行。 4.正文每段(除最后一段)首行缩进二个字符,1.5倍行距,段前0.5行,并将正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分为两栏。 5.将倒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三段互换。 6.在网上自行下载一幅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图片(图片自选),将其插入文章第二段适当位置,调整其大小为:高8cm,宽6cm,环绕方式为:四周。 7.将文中(标题除外)所有“埃菲尔铁塔”设置为红色、加粗、加着重号。(用查找替换)8.在标题下方插入一条直线,粗2磅,长15厘米,红色,文字环绕嵌入型。 9.设置页眉样式设置为内置的“空白(三栏)”,内容依次为自己的“班级、学号、姓名”,在页面底端插入页码,页码样式为内置的页面底端“普通数字3”样式,具体内容修改为“第*页,共*页”,要求信息完整。 10.页面背景添加自定义水印文字“埃菲尔铁塔印象”,字体隶书,尺寸70磅,颜色为白色,背景1,深色50%,半透明,斜式。 11.给标题添加尾注,尾注内容为“本文系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转引,须署名。” 尾注的编号格式为“①,②,③,……”。 12.对文档页面设置为茶色,背景2,深色10%。 13.“午饭前……”所在的段络文字,添加“以不同颜色突出显示文本”,突出的颜色设置为红色;并给该段添加边框,边框的颜色设置为蓝色,线条粗1.5磅。 14.给文档最后一段设置居中对齐,字体为一号,并将“卢浮宫凯旋门”设置成双行合一显示。 15.给正文第一段设置首字下沉,下沉两行。 题目二: 按照“Word作业2:制作个人简历.pdf文档的提示,制作一张个人简历表”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word排版作业题目

WORD 练习题 第一题根据下列要求完成下段文本的编排. 1.将标题(居中)下第一段中的“海水”全部改为蓝色、行楷、倾斜、2号字“河水”,并加着重 号。 2.将标题文字设置成斜体绿色字。 3.将“海洋里的鱼类品种繁多,……“所在段落设置行距为1.1倍行距,字间距加宽1磅。 4.设置页脚文字为“水中生物“(不包括引号)。 5.为文字“海洋里的鱼类品种繁多,不能一概而论。”设置底纹填充色为黄色、下线、黑体、阳文。 6.以文件名“鱼类需要喝水吗?”存本文于“我的文档” 鱼类需要喝水吗? 由于海水鱼类血液和体液的浓度高于周围的海水,水分就从外界经过鱼鳃半渗透性薄膜的表皮,不断地渗透到鱼体内,因此,海水鱼类不管体内是否需要水分,水总是不间断地渗透进去。所以海水鱼类不仅不需要喝水,而且还经常不断地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队出去,否则,鱼体还有被危险。 海洋里的鱼类品种繁多,不能一概而论。虽然,海水浓度高,但极大部分软骨鱼体内血液里,含有比海水浓度更高的尿素,因此,和淡水鱼一样,也不需要喝水。而生活在海洋里的硬骨鱼,则由于周围海水浓度高于体内的浓度,体内失水情况相当严重,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因此,海中的硬骨鱼是需要大口大口地喝水。 第二题根据下列要求完成下段文本的编排. 1.录入文字,一次性将各段首行缩进2字符。 2.交换第一段、第二段文字,将正文三、四段合为一段。 3.将句子“含羞草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行为?”设置成七彩霓虹的动态效果。 4.将“含羞草的叶子非常有趣,……”所在段落设置段前距为6磅、段后距为8磅,设第一段行中 的双倍行距,第二段行距30磅。 5.设置页脚,页脚文字为“含羞草”三个字(不包括引号)。 6.给文中“含羞草”三字加绿色边框。 7.对正文(不包括红框内的题目部分“添加行号,起始行号为2,其他使用缺省设置。 8.以文档名“含羞草.D OC”保存到桌面。 含羞草是一种叶片会运动的草本植物。身体开头多种多样,有的直立生长,有的爱攀爬到别的植物身上,也有的索性躺在地上向四周蔓生。在它的枝条上长着许多锐利尖刺,绿色的叶片分出3~4张羽片,很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只要碰它一下,叶片很快会合拢起来,仿佛在表示难为情。手碰得轻,叶子合拢得慢;碰得重,合拢得快,有时连整个叶柄都会下垂,但是过一会后,它又会慢慢恢复原状。 含羞草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行为?原来它的老家在热带美洲地区,那儿常常有猛烈的狂风暴雨,而含羞草的枝叶又很柔弱,在刮风下雨时将叶片合拢就养活了被摧折的危险。 最近有个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了另外一个原因,他说含羞草合拢叶片是为了保护叶片不被昆虫吃掉,因为当一些昆虫落脚在它的叶片上时,正准备大嚼一顿,而叶片突然关闭,一下子就把毫无准备的昆虫吓跑了。含羞草还可以做药,主要医治失眠、肠胃炎等病症。在所有会运动的植物中,最有趣的是一种印度的跳舞草,它的叶子就像贪玩的孩子,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有风还是没风,问题做着舞蹈家在永不疲倦地跳着华尔兹舞。 第三题

Word2003操作练习题-

个人电脑时代行将结束?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载文预测,随着手持电脑、电视机顶置盒、智能移动电话、网络电脑等新一代操作简易、可靠性高的计算装置的迅速兴起,在未来五年中,个人电脑在计算机产业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计算机发展史上个人电脑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行将结束。该杂志引用国际数据公司最近发表的一份预测报告称,虽然目前新一代计算装置的销量与个人电脑相比还微不足道,但其销售速度在今后几年内将迅猛增长,在2002年左右其销量就会与个人电脑基本持平,此后还将进一步上升。以此为转折点,个人电脑的主导时代将走向衰落。 《经济学家》分析认为,个人电脑统治地位的岌岌可危与个人电脑的发展现状有很大关系。对一般并不具备多少电脑知识的个人用户来说,现在的个人电脑操作显得过于复杂;而对很多企业用户来说,个人电脑单一的功能也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网络电子商务对计算功能专门化、细分化的要求。在很多大企业中,另外现在常常采用个人电脑与功能强大的中央电脑相连的工作模式,在很多时候也造成不便和混乱。

缩略时代 有一位评论家想为今天的时代寻找一个印象式的命名,终于想到了两个字,叫做"缩略"——"缩"者,把原有的长度、时间、空间压缩;"略"者,省略、简化之意,故称我们的时代是"缩略时代"。 就中国信息技术应用而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尚处于"战术性"阶段,进入到"战略性"阶段的企业极少,因此中国企业只有"信息中心主任"而没有货真价实的CIO并不奇怪,中国企业的"一把手"即CEO不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投资的价值,不肯赋予CIO以CIO之职之权之责亦顺理成章。但这不能成为CIO"可以缓行"的理由。"Global化"的大前提下,我们还经得起多久的落后?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 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 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 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 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 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 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 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 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 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 C、碳氧化合物:CO、CO2 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

WORD综合作业要求

WOR综合作业 .作业要求 自拟标题,文字内容不限,但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适当的排版,具体要求如下: ①内容不超过一页,打印在一张 A4纸上,包含页眉页脚,页眉内容为学生的班级、 姓名及学号(如123456789电气1张嘉译),页脚内容为完成作业的日期。(1分, 不符合要求或缺项 0分) ②要求文档中包含有图片、文本框、艺术字、表格及分栏,并设置合适的图文混排格 式。(4分,每项不符合要求每缺一项扣1分) ③要求对文档内容采用适当的格式设置,包括常用字符格式及段落格式。(2分,每缺 一项扣1分) ④作业整体布局、创意(1分,整体布局美观、创意好1分,整体布局差,内容少, 无新意0分。) ⑤其它格式不限,若发现雷同作业按0分处理。 二.补充说明 ①该作业占总成绩8分,需独立完成,如有雷同(包括文字雷同或排版雷同),二人成绩均为0分 ②截止时间2015年11月11 日,延期交作业者酌情扣分。该作业以两种形式提交:(1)需在一张A4纸中输出,内容基本占满篇幅。(2)提交电子文档,文件命名规则是:学号+ 班级+姓名.docx。如保存的文件名为 123456789电气1张嘉译.docx, 11月9日上课时将电子文档在课堂上用教学软件客户端提交。 ③插入的表格内容一定要与文档中文字内容相协调,起到说明、补充或强调文字内容的作用 样张:

鲁 迅 嚼 辣 椒 驱 寒 < i * M - 貝 小 认 - * ? 习 ? 艺 J Z 「 交 厂 二 二 ? ■ 匚 ? ¥ > 二 男 一 ¥ r: _ f - ? 三 § 殆 ? 一 ;: 逢 袤 共 至 ? 二 汇 釜 險 5. = y E 学 . 一 三 耳 ? 乩 ? 已 ? 2 迈 三 : 入 二 T - e . £ l - n ? s ^ ? e . < = ” - - _ =- = £ 2 逐 乏 旻 亘 . 5 纹 ? _ ! = ? * ± ? ± $ ^ § 1 € * : = 二 ? _ ? ?* _ ? 工 三 話 亍 三 £ ? ” : ? ? ? ■ = x 30 占 ■ 岳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力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问答题: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__平行 ___________观测。 第一章地球大气

(完整word版)高空作业基本要求

高空作业基本要求 1、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时,必须戴好安全帽、佩好安全带,工具及零配件要放在工具袋内,穿防滑鞋工作,袖口、裤口要扎紧。 2、操作人员在高空作业时,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一定要高挂低用。即阍安全带绳端的钩环挂于高处,而人在低处操作。 3、操作平台上的材料,不得堆放过多,要平均摆放。下班前要清扫一遍,将工具和剩余材料运到地上。 4、垂直上料架的各种安全装置必须齐全有效。限位装置和防钢丝绳断裂装置必须定期检查,以防失灵。 5、夜间施工时,操作台、梯道等均要设有充分的照明,灯泡要设有保护罩,高空作业使用的电压,要使用不大于36V的安全电压。 6、施工现场周围要设置围栏,并挂牌警示,严禁非施工人员入内。在危险区的通道上要搭设保护棚,以保护出入人员的安全。 7、在高空用气割或电焊切割时,要采取措施,防止火花落下伤人或引起火灾,乙炔发生器不得放在下风。 8、在高空进行各种用力较大的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闪失”,如在高空使用撬杠时,人要立稳,附近有脚手架可已安装好构件,要一手扶住,一手操作。撬杠插进深度要适宜,如果撬动距离较大,要逐步撬动,不得急于求成。 9、地面操作人员避免在高空作业面的正下方停留或通过,也不得在起重机的吊杆或正在吊装的构杆下停留或通过。 10、设置吊装禁区,禁止与吊装作业无关的人员入内。 11、在雨季施工时,必须采取防滑措施。 12、登高用的梯子必须牢固。使用时绳子与固定的构件绑牢,夹角为65~70度为宜。 二、结构吊装要求 1、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高空的吊装作业前,必须检查全部机件,并经过空车和重车试运,对于安全抱刹、限位器在施工中必须定期检查以防失灵。 2、起重机行驶道或作业面必须平整、夯实。防止倾覆,横过铁路时,设保护钢轨设备,如铺设枕木、板材等。 3、严禁超载吊装。 4、禁止斜吊。 5、双机抬吊时,对起重能力进行合理分配,并在操作时统一指挥,互相紧密配合。 6、绑扎构件吊索在起重前进行计算,绑扎方法正确牢固。所有起重工具定期检查。 7、不吊重量不明的构件。 8、禁止在六级风的情况下进行吊装作业。 9、指挥人员使用统一指挥信号,信号要鲜明、准确。起重机驾驶人员听从指挥。不得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10、构件安装后,必须检查连接质量。只有连接确实安全可靠,才能松钩。 11、起重机行使或作业时,避开电线,防止意外发生,水平、垂直距离不得小于6m。 12、在同一施工现场中多台吊装设备交叉作业时,两机吊臂高度要错开最少数5m,水平距离5m以上。 三、安全网搭设要求 1、在施工中必须支设3m~6m宽的安全网,高空施工时,除在首层固定一道安全网外,还要在中间悬挑固定一道安全网。施工中要保证安全网完整有效,受力均匀,网内不得有积物。两网的搭接要严密,不得有缝隙。支搭的安全网直到无高空作业时,方可拆除。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主要内容: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 (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六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 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 I = Io exp(-kF) 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即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光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如前所述,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补偿点,在这一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时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 对于水稻、小麦等C3植物,光饱和点为3-5万勒克斯,C4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3植物高。.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单叶为高。 光能利用率是投身到作物表层的太阳光能或光合有交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三基点温度与受害、致死温度:不论对于哪种温度,仅就其生理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本点,即通常所说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或称为下限温度,最适温度、上限温度。对于作物的生长,下限温度是指在一定低温影响的一定时间内,作物不能继续生长,最适温度是指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上限温度是指作物处于一定高温的一定时间内,不能继续生长,但也不受伤害的温度。 就某一项生理过程而言,也有三基点温度。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存在三基点温度,一般地说,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40-50℃,对呼吸作用,则分别为-10℃、36-40℃、50℃。不同作物及品种,作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的三基点温度也有变化,而,光照强度、CO2浓度,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会影响三基点温度值的大小。 如果温度高于上限温度或低于下限温度,作物就会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此时称为受害高温或受害低温,温度进一步升高或降低,则会使作物受害致死,称为致死高温或致死低温,结合上面所讲的三基点温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基点温度或七基点温度。 界限温度的农业意义 农作物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基本温度是农业界限温度,又叫指标温度。它表明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开始终止的温度,所谓“界限”,完全是从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关系上划定

《电气作业安全规程》word版

电气作业安全规程 (编号:SHZQ-OSH/EMS-057-2004 版本:第A版第1次修订归口部门:生产管理部) 第1条为加强电气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确保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特制定本规程。 第2条本规程适用于我厂的变配电系统及电气设备、仪器 的安装、试验、使用、维修与管理。 第3条变配电系统及电气设备的带电作业和高空作业均应按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危险作业审批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4条一切从事电气工作的人员必须遵守本规程。 第5条所有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运行、试验、维护检修等工作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凡有视觉(双目视力校正后在0.8以下、色盲)、听觉障碍,高、低血压病,心脏病,癔病,癫痫病,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严重口吃者不能从事电气工作。 第6条各项电气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必须齐全。变配电所(站室)、电气设备、线路的安装、验收、运行、检修资料档案应完整准确。 第7条对电气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各级电工必须达到机械工业部颁发的各专业电工技术等级标准和相应的安全技术水平,凭操作证操作。严禁无证操作或酒后操作。 第8条新从事电气工作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电气安全技术培训,见习或学徒期满,经考试合格发给操作证后才能操作。新上岗位和变换工种的工人不能担任主值班或其他电气工作的主操作人。 第9条供电系统的主管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变配电所(站、室)的负责人、值班长、检修、试验班组长应按时参加当地业务主管部门的安全培训、考核。

第10条停送电联系应指定专人进行。非指定人员要求停送电时,值班人员有权不予办理。联系的方法采用工作票、停送电申请单、停送电联系单或电话联系等。停送电联系的时间、内容、联系人、审批人等项目应在上述停送电凭证内写明。严禁采取约时或其他不安全的方式联系停送电。 第11条在办完送电手续后,严禁再在该电气装置或线路上进行任何工作。 第12条用电话联系停送电时,值班员应将联系人的要求记入操作记录本,并重述一遍,准确无误后才能操作。 第13条执行工作票进行检修、预试工作时,工作负责人应按操作规程规定办理工作许可、工作延期、工作终结手续。 第14条遇有人身触电危险的情况,值班员可不经上级批准先行拉开有关线路或设备的电源开关,但事后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并将详细情况记录在值班日志上。 第15条与地区供电部门的停送电联系,按当地供电部门规定执行。 第16条因工作需要架设临时线路时,应由使用部门填写“临时线路安装申请单”,经能源装备部、安技部批准后方可架设。 第17条电气工作人员校验电气设备使用临时线路,时间不超过一个工作日者可办理临时线路手续,但在工作完毕后立即由安装人员负责拆除。 第18条架设临时线路的一般安全要求: 1.临时线路必须采用绝缘良好的导线,其截面应能满足用电负荷和机械强度的需要。应用电杆或沿墙用合格瓷瓶固定架设,导线距地面的高度室内应不低于2.5米,室外不低于4.5米,与道路交叉跨越时不低于6米。 严禁在各种支架、管线或树木上挂线。 2.全部临时线路须有一个能带负荷拉闸的总开关控制,每一分路应装保护设施。装在户外的开关、熔断器等电气设备应有防雨设施。

AQ30102007《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参考Word)

AQ 3010-2007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 前言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运输工具加油站营运作业安全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运输工具加油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16-1987(2001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156-2002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15599-1995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 GB13348-1992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50156-2002中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基本要求 加油站应按GB50156-200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建成后经验收合格,并领取《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方可投入经营。 5 卸油作业 5.1 基本要求 5.1.1 应具备密闭卸油的条件。 5.1.2 防静电接地设施完好。 5.1.3 油罐车车辆正常,防火防静电设施完备。

5.1.4 卸油作业所需消防器材配备齐全。 5.1.5 雷雨期间不得进行卸油作业。 5.2卸油 5.2.1油罐车进、出加油站或倒车时,应由加油站人员引导、指挥。 5.2.2油罐车应停放于卸油专用区,熄火并拉上手剎车、于车轮处放置轮挡;并使车头向外,以利紧急事故发生时,可迅速驶离。 5.2.3卸油过程中,卸油人员和油罐车驾驶员不应离开作业现场,打雷时应停止卸油作业。 5.2.4向地下罐注油时,与该罐连接的给油设备应停止使用。卸油前应检查油罐的存油量,以防灌油时溢油。卸油作业中,严禁用量油尺计量油罐。 5.2.5卸油作业中,必须有专人在现场监视,并禁止车辆及非工作人员进入卸油区。 5.2.6检查确认油罐计量孔密闭良好。 5.2.7油罐车进站后,卸油人员应立即检查油罐车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有效,油罐车的排气管应安装防火罩。检查合格后,引导油罐车进入卸油现场,应先接妥静电接地线夹头接线并确实接触。 5.2.8油罐车熄火并静置15min后,卸油员按工艺流程连接卸油管及油气回收管及接头,将接头结合紧密,保持卸油管自然弯曲;经计量后准备接卸;按规定在卸油位置上风处摆放干粉灭火器。 5.2.9卸油前,核对罐车与油罐中油品的品名、牌号是否一致,各项准备工作检查无误后,能自流卸油的不泵送卸油。 5.2.10油罐车驾驶员缓慢开启卸油阀卸油。卸油员集中精力监视、观察卸油管线、相关闸阀、过滤器等设备的运行情况,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 5.2.11卸油时严格控制油的流速,在油面淹没进油管口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辅导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和等。 土壤、气候、地形地势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关系 3、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直接或间接的依靠来自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太阳辐射 4、光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植物的。 光长、光强、光质 5、短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一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 短于 6、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为、和。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7、农田中的透光率随深度。 递减 8、植物群体对日光的吸收率明显单叶。 高于 9、温度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生物的。 温度强度、温度累积、温度变化 10、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温度、温度和温度。 下限、最适、上限 11、界限温度是标示着某些重要或开始终止的温度。 物候现象、农事活动 12、温周期现象是作物对节律性变化规律的适应。 温度 13、水分是作物光合作用合成的原料。 有机物质 14、“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的动力,是植物的。 蒸腾作用

15、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相对湿度 16、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总是从的地方流向的地方;其流量与成正比,而与成反比。 水势高、水势低、水势差、水流阻力 17、是植物失水的主要方式。 蒸腾 18、晴朗无风的天气下,农田CO2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白天为型,即随高度递增;夜间为型,即随高度递减。 光合、呼吸 19、和是导致农田群体CO2通量随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光照长度是指一地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日照时数。错 2、曙暮光和马路灯光即对光周期有效。对 3、临界光照长度是每日12小时光照。错 4、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会导致生育期延长。错 5、长日性作物的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一般提早成熟。对 6、在同样的光照强度下,阴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晴天。对 7、研究表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发育速度没有影响。错 8、光合有效辐射的光谱区要比生理辐射的光谱区宽。错 9、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对 10、一般而言,与呼吸作用相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高。错 11、根据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北种南引(或高山引向平原)比南种北移(或平原引向高山)容易成功。对 12、从温度条件对植物引种的影响考虑,常绿植物引种比落叶植物容易成功。错 13、大陆性气候较强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对 14、一般地,昼夜温差大,作物产量高。对 15、凋萎湿度通常可作为农田灌溉的下限指标。错 16、蒸腾强度随空气湿度的增加而减弱。对 17、气温升高可增加叶片的蒸腾强度,过高又会抑制蒸腾作用的进行。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