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案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案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案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案

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 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 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 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 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国 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 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 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 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中国当代文学 导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 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 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 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 三.必要的准备 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新规范的源流 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 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萧也牧的批判 2.对《关连长》的批判 3.对《武训传》的批判 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三)作家的体制化 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概况 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 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二)出现的问题 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 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 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 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现实的要求。 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 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 文艺界“重灾区”情况; “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 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 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 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 3.“文艺大跃进”。 二.大跃进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1.颂歌的重复 2.内容特征:理想与抒豪情 3.艺术手法:想象与夸张 4.得失分析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关于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 2.两结合创作方法 四.狭路上的探索 五.从“歌颂”到“战歌” 第四讲十七年的诗歌 一.郭沫若等老一代诗人的新创作 二.郭小川的诗 三.贺敬之的诗 四.闻捷等人的诗 五.李瑛、严阵等人的诗 第五讲十七年的小说

四年级语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四年级语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四年级语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实用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地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感悟台湾青年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难点:想象两岸的不同场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准备:

1、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2、白血病与骨髓移植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感“给予是快乐的!” 师:同学们,在“512地震”的灾难中,你们是怎样帮助灾区人们的? 生:自由回答。 师:钟老师知道你们不仅很聪明,而且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物质,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生:可能会出现畏怕表情。 师:有个台湾同胞可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2018-2019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练习卷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台湾曾被日本侵占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起止年份应是() A. 1840~1890年 B. I860~1910年 C. 1895~1945年 D. 1898 1949午 【答案】C 2.下列表述中,属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来源:学§科§网Z§X§X§K] B.苏联出兵东北 C.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 D.日本无力维持战争的继续 【答案】C 3.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领导抵抗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的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来源:学*科*网] 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答案】B 4.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立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这表明( ) A.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B.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答案】B 5.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次大会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B

6.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 ) A.全面内战爆发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百团大战的胜利 【答案】C 7. 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人民解放战争 D.抗美拨朝战争 【答案】B 8.丽丽同学以“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为主题搜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料。在她搜集的史料中,有两条信息是这样评价某一历史事件的:( )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余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抗日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9.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的亲日派头子是( ) A.吴佩孚 B.张作霖 C.汪精卫 D.蒋介石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第八节隋唐时期化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和历法的显著成就,医学的进步,建筑的成熟;诗歌的黄金时代;多姿多彩的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隋唐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化鉴赏能力,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素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化和吸收外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化。 2.隋唐时期,我国许多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隋唐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教学过程 一、隋唐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化政策,为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化交流频繁: ①国内各族在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使中华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②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化上得以吸收外的优秀成分。 4.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化。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 ②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③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 刷品 ④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目录篇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像含苞的即将凋零的花朵,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 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

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 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 ,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篇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李雪莹老师为我们撩开了第一课时的面纱,那么第二课时又该怎样呈现在学生面前,怎样上才能使第二课时更具有实效呢?为此,我想通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来探寻第二课时的佳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 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 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 1、认识 25个生字,会写 30 个生字。通过观察对比字形,把容易写错的“袭、暂”两个字 写正确;把握左右结 构的字“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把字写工整规范。 2、读懂课文,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意义。 3、重点研读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通过抓“静静、苍白、凋零、沉着”等关 键词语和“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 止工作……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等重点句子的方法,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 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4、通过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通过抓“静静、苍白、凋零、沉着”等关键词 语和“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 作……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等重点句子的方法,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 他人着想的 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活动 1 [ 活动内容 ] 借助图片资料,回忆汶川大地震时的情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恐惧。 [ 活动过程 ] 情境导入,酝酿情感 出示图片,教师深情向学生讲述在 1999年的 9月 21日,台湾同样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大地震, 造成了 2000多人死亡。 9月 22日早晨,受灾地区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和受伤的人员,当地气 象局警告说,未来两周内还将不断有里氏 5 级以上的余震发生,台湾还处在余震的威胁中。 然而,就在这天早晨, 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 却要开始一场特殊的手术。 为什么说它特殊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这次地震有关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设计意图 ]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孩子们对于地震没 过渡到 1999 年台湾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危险状况,情境导入,为进一步理解台湾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李博士不得不停 有过多的生活体验,缺少具体直观的恐惧感受。利用 5.12 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名师教学设计全集(第22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陈丽君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第三小学陈丽君【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时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目标】 1、教学本课生字词,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轻缓而哀伤的音乐声中出示面色苍白的小钱无奈地躺在病床上的挂图。 2、教师描述: 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的真实故事。刚满18岁的年轻人──小钱,不幸患了白血病,眼看病魔就要夺走他的生命。(停顿) 3、教师继续描述: 所幸的是小钱得救了,是谁在这紧要关头挽救了小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自学生字词 1、各自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拼读一下,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 读准生字词: 移植涓涓流出余震血脉彼岸 突如其来袭击空旷暂停间隔凋零 读准其他词语: 患病骨髓甜丝丝红润几经辗转步履匆匆绽放 3、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分组讨论: 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汇报。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杭州的小钱静静地躺在了病床上,最先让你感受到他内心不平静的是哪一句话? 板书: 小钱 1、他才18岁,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⑴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你们了解白血病吗?谁来说说? ⑵含苞的花朵指什么?文中指什么?原本就像含苞的花朵,可如今花朵还没来得及开放,就要凋谢了。能告诉我,现在你的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个小钱? (痛苦,绝望,悲痛。) ⑶说话: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8单元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Word版含答案

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 (2)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3)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 (2)情景再现; (3)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2)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世界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成就,介绍和评价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英国诗人雪莱和德意志诗人海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二,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介绍和评价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俄国诗人普希金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三,概述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①概述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社会根源。②概述了20世纪的苏联文学和亚非拉美的文学成就。这些成就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文学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20世纪的世界文学成就还展现了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景观。由于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感性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增强在真、善、美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 (1)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成就。 2、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人文主义文学出现在14至16世纪的欧洲。

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师:课件(李政道博士的图片、课文片断)。 生:搜集资料(白血病、骨髓移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昨天我们学习了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课文讲小钱患了白血病,一位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了骨髓,最后小钱得救了。) 相机板书并介绍李政道博士:小钱、李博士、台湾青年。 2、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个令人难忘的日子──1999

年9月22日,这天,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小钱──一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因为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的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他的生命还会有救吗?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关注这位年轻人的命运,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小声地读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名说,相机指导学生交流有关白血病的资料。) 三、再读课文,感悟危情 治疗白血病,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板书:骨髓移植)(交流“骨髓移植”的资料)但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并不容易,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告诉我们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并不容易,用“──”划出来。 学生汇报。 出示灯片: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为了找到适合的骨髓,医务工作者有可能去过哪些城市?去找过哪些人?(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工人、农民、教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找遍了,真不容易呀!这就叫“谈何容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抗战。2015年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一>全民坚持抗战 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1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要求: ①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②认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③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 ②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③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问题探究:; ②情景再现:; ③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②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2)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世界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成就,介绍和评价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英国诗人雪莱和德意志诗人海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二,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介绍和评价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俄国诗人普希金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3: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分小组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人为本,利用本课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特点。 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三、教学难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20世纪世界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首先问“可能在座很多同学都很热爱文学,那么你们阅读过以下作品吗?”打出一系列文学作品的书影,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设问:“你们知道这些作品属于哪个文学流派?有什么特点吗?”顺利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回顾14至18世纪世界文学发展主流: 人文主义文学出现在14至16世纪的欧洲; 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18世纪的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19世纪以来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自主探究: 各组分别选择《西风颂》、《人间喜剧》《等待戈多》之一,思考如下问题: (一)、结合各组材料,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包括思想内涵、表现手法)

(二)、这些作品属于哪一文学流派?在何时流行?同时还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三)、结合时代分析这些文学流派产生的原因。 ★《西风颂》组: 1、分析作品特点:思想上反对封建制度,表现手法上夸张、想象力丰富…… 讨论从哪里表现出反对封建制度?(引导分析“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一句中“冬天”和“春天”的含义) “冬天”是指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春天”指光明美好的未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从哪里又可以看出有夸张和想像?——“枯叶一样”“咒符似的”“灰烬和火星”…… 这部作品属于哪一文学流派?在何时流行?同时还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流派;盛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同时期的代表作概括(包括国别、作家及其代表作) 2、阅读材料,分析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材料二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引导:从“法国革命”、“旧制度”、“理性国家完全破产”、“美丽的理想”这些信息你找到哪些原因? 原因归纳:(1)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2)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5.doc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5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为了落实重难点我在设计中在力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课文抓住课文关键的词句进行体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新词的含义,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课件,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给予是快乐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学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生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习题 及答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习题 一、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二、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三、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不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台湾。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四、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五、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算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六、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同胞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问题: 1、这里的“即将调零的含苞的花朵”是指()。 2、在文中有两组反义词,它们是()。

3、从()中我读懂了救活年轻人的办法()。 4、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年()月()日,()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 5、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6、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7、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这句话主要写什么?如果把句中的“可能”改成“能”行吗?说明在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中,找到适合的骨髓非常困难。 8、课文中有两个“静静地”,分别说明了什么? 9、最后一段的“生命桥”是指: 10、画出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将()比作(),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年轻的生命就将结束。突显骨髓移植的()性和()性。 11、“在同一时刻”指的是: 12、第四自然段补充说明青年目前所处的状况,()青年的精神境界。但是起()作用,这段心理描写突出 13、“此时此刻”指()。说明当时的情形()。 14、读了第四自然段后,拟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

小学五年级语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 ____年9月20日,早晨的阳光洒满了美丽的____(省、市、区、县),桂树还没有开花,但晨风中似乎已经飘来甜丝丝的气息。他,钱畅,这个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的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唯有移植骨髓,才能使这朵垂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绚丽的光彩。然而,要找到可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这样的骨髓,在没有亲缘关系的十万个人里,大概才能找到一个。但是,钱畅是幸运的,几经辗转,这样的骨髓终于找到了,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 ____年9月21日,一场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整个台湾地区,台湾大地人在余震的摇晃中。慈济医院的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中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台湾青年,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把他的骨髓抽出来。 余震不断,这个青年依然神清气定。他在这场灾难中没有受伤。然而他的家人呢?在昨夜的天崩地裂中,可曾安然无恙,没有人能够知道。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变,有一名叫钱畅的青年,正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满满的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是枕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也许,此时此刻,大家都应该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 ——所有地震知识都教人们这样做。但是利博士庄严的站着,青年人静静的躺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经过10几个小时奔波,李博士带着骨髓,赶往____(省、市、区、县),连夜为钱畅作了移植手术。最后,钱畅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钱畅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也不会见面,但是,能不能见面并不重要,因为两岸的骨肉同胞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优秀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教师:刘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作好准备。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你们见过哪些桥? 2.谈话导出“生命桥”,理解什么样的桥才是生命桥? 3.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复习全文,激发读书热情 1、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内容并找出自己最激动的语句。 4、指导朗读语句“小钱得救了”。 5、讨论评价。 三、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情感 (一)自读自悟,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对自己触动最深的语句。 2、交流。什么地方你感触最深? 3、指导朗读语句并引导体会: A.句子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教师从一组反义词中引导学生体会小钱得的白血病的严重性。

B句子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C句子3“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段话的情感变化,以指导学生朗读。 (二)感悟文本,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 1.教师导语,带学生一起走进小钱的心里,思考小钱得救后,他会感谢谁?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第一种可能:他会感谢台湾青年。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并朗读。 第二种可能:感谢李博士。训练学生总结语言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第三种可能:感谢小钱的朋友,亲人以及所有的医护人员。 2.分别进行朗读指导。 (三)、升华朗读学习第七自然段 人们救助小钱,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爱!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七自然段体会这次读与上一次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读一读,说说理由。 2、同桌交流:同桌之间读一读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3、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4、指读文本。 5、配乐齐读。 四、想象拓展,练习。 1、师:课文学完了,也许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永远都不会见面,但他们彼此心中肯定都在牵挂着对方,假如有一天他们见面了,他们会和对方说些什么呢? 2、学生想象 3、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内容,点名主题 1、再次理解课题 2、总结:同学们台湾海峡虽然隔断了与大陆的便利交通,但它隔不断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将成为生命的火种,永远传递着两岸的骨肉亲情。 六、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血脉亲情——台湾

新人教版学高中历史必修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教案

知识点一浪漫主义文学 1.时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2.背景 (1)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2)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3.特点 (1)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2)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3)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4.代表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3)德意志: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反封建仍然是其主要内容,但不是反对资本主义,也不是反传统、反理性。 知识点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 (1)时间:19世纪30年代以后。 (2)原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特征: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代表 国籍文学家代表作或作品特点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丹麦安徒生同情弱者,嘲弄权贵 挪威易卜生“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美国马克·吐温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图示法理解现实主义文学 知识点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 (1)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 (2)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2.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2)特征: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3)代表: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苏联文学 (1)状况:20世纪上半期高度繁荣。 (2)代表: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亚非拉文学 (1)特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2)代表: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因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 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学习重难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学法指导读中感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前准备 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第二课时使用)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 1、a、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小钱的病情很严重? 在书中做标记。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b、找到合适的骨髓 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 c 、“同一时刻”指什么时候? 2、品读三至六自然段,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体会。 3、思考: (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 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通过对比,我发现 _________ 这_ 个词语出现了两次。 第一个可以看出小钱: 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二个是台湾青年内心 ___________ 的_ 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将 自己的___ 置之度外 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床上”将台湾青年_________ 、_____ 的精神跃然纸上。

(2)家人生死未卜,台湾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爱家人吗?此 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怎么想? (3)抽取骨髓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我们体会到什么? 4、课题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你是怎样理解“生命桥”的? 课中 一、小组合作:学生把自学所得在小组内交流。 1、a、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小钱的病情很严重? 在书中做标记。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b、找到合适的骨髓 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 c 、“同一时刻”指什么时候? 2、品读三至六自然段中令感你动的句子,在谈谈自己的体会。(先谈一谈台湾青 年令你感动的地方。)(再谈一谈李博士令你感动的地方。) 3 、讨论: (1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通过对比,我发现__________ 这_ 个词语出现了两次。 第一个可以看出小钱: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二个是台湾青年内心___________ 的_ 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将自己的 ____ 置之度外。 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床上” 将台湾青年________ 、____ 的精神跃然纸上。 (2)家人生死未卜,台湾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爱家人吗?此时此 刻,他的心里会怎么想? (3)抽取骨髓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我们体会到什么?4、课题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你是怎样理解“生命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