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莫高窟的广告词

莫高窟的广告词

莫高窟的广告词
莫高窟的广告词

描写莫高窟的优美诗歌诗句

(一)

走进敦煌石窟,

我们像是读着一本书,

亲眼看到那动荡惊惧中,

机敏的北朝人,

将西域样式融进了,

魏晋风骨;

正值太平盛世的唐朝人,

雍容华贵,从容自信,

处处追求艺术的完美;

由盛入衰的五代和北宋,

渐渐失去了进取的勇气,

而西夏人的朝气和蒙元的强悍,

却一次又一次引起我们的惊喜。

(二)

不是妖艳,不是凄凉,

莫高窟的颜色是浑厚,

因为,它积淀了, 一千多年的风沙,

它撑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

朝代的兴衰,

岁月的轮回,

生命的存亡,

莫高窟中,有辛酸,

有甜美,有苦涩,

有辉煌,有愤恨……

这些味道,这些情感,

交织着,铺洒着,

飞扬着,诉说着,

洋洋洒洒地筑成了一个莫高窟,

一个永久的神话。

莫高窟,是一首意蕴深长的诗;

莫高窟,是一支悠远回旋的古曲;

莫高窟,是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

(三)

一座石窟,一个世界;

一孔洞穴,一截历史。

壁画、雕塑、藏经、传说……

每一样都够一个人研究一辈子的,

不,一辈子也不够。

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萨;

千手的观音、飞天的女神;

反弹的琵琶、怀抱的胡笳,

那一样不让人沉迷。

石窟里很静,

又似乎又像在讲述,

那饲虎的王子,

救人的七色鹿;

那是谁?

割下自己的肉,

欲换取鸽子的生命。

这一切西来的文化, 都融进了中华文明之中,

不是有人在探索、

追寻中华文明为什么, 能绵延数千年而不中断吗?

这里就镌刻着答案。【描写莫高窟的优美诗歌诗句】描写莫高窟的优美诗歌诗句。

大漠深处,

河西走廊的尽头。

我的敦煌,

我的莫高。

丝绸之路上,

一个小小的驿站,

中华文化中,

一首壮美的史诗。

莫高窟,

是我精神的至高点;

莫高窟,

是我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说,

莫高是一杯浓酒,

那么我愿举杯,篇二:敦煌莫高窟

课题: 敦煌莫高窟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

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舞蹈组第一名的作品是什么?

生:《千手观音》。

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放《千手观音》)哪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

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

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

师: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

生: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

2、新课

1、教师演示课件第257窟壁画《九色鹿王本生》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九色鹿》的美丽传说。

生:一位同学讲述《九色鹿》的美丽传说。

师: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回顾敦煌的历史。(放课件[昔日

繁华])

生:介绍收集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

2、播放课件[佛的世界]

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

课件演示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彩塑、壁画作品各1~2幅。

例如:

彩塑

年代图片

北凉第275窟交脚弥勒

隋第419窟菩萨阿难像

唐第158窟涅盘像

壁画

佛传故事第329窟乘象入胎

本生故事第257窟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

因缘故事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

经变故事第148窟弥勒下生

第217窟观无量寿佛

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后讲讲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

总结: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

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

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

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3、教师结合上述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进行小结。

学生谈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师总结:唐代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艺术上的繁荣。

4、播放课件[百年蒙羞藏经洞])

(课件展示:藏经洞的被盗文物及偷盗者名单、图片。

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

学生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思考藏经洞被盗的历史根源并回答问题。(认识敦煌作为

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德育渗透)

3、小结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在这里撷取了

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正因为他们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蕴藏!篇三:我眼中的

莫高窟

敦煌的骄傲,莫高窟。没有亲眼见过她真容的观者,是难以感知这种情况的: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2000多尊泥质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而这些承载着古代供养人的良好析愿、画师的心血、技工的汗水的洞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沉寂了,直到今天我们以现在人的身份通过壁画与讲解揭开莫高窟神秘的面纱,与她轻语细谈,感知石窟寺无与伦比的魅力!第一节游客参观的洞窟首先概况式的介绍莫高窟。分别是:第16窟、第17窟、第328窟、第323窟、第96窟、第259窟、第257窟、第329窟、第427窟、第428窟、第130窟、第148窟。这些洞窟,是从藏经洞发现开始为起点,能先期了解敦煌遗书与敦煌学,再初步了解佛教在中原的发展史,进而了解敦煌石窟与佛教的关系和历史,再通过不同的洞窟介绍使观者看到不同时代所营造洞窟的风格与特点。第16窟——自成一家的西夏风格西夏壁画早期模仿继承北宋,中期吸收回鹘壁画手法,探索本民族特点,晚期在继承学习吸收中原绘画的同时,又接受了来自西藏佛教绘画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用色上显现出“绿壁画”和装饰上广泛用金的着色特点。这些特点和风格在第16窟能得到反映,第16窟是莫高窟的一个大型洞窟,开凿于晚唐大中五年至献通三年〈851-862〉间。因为是吴姓的河西都僧统洪辩和尚所建,所以也称为“吴和尚窟”。今天所看到的是西夏时期重修过的壁画,而塑像则是清代重修的,主持重修塑像的是一名道士,叫王圆篆,后面我们将多次提到这名道士。这个洞窟的四壁绘有千佛。以千佛为题材的壁画在敦煌壁画中所占比例很大,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343个洞窟中都有千佛图像,所以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这种大面积集中绘制千佛图像也是佛教艺术的一种普遍做法。西夏的千佛是绘制绿色底色上的,宛如千佛端坐在碧波荡漾的水中生长的莲花上。西夏时期的千佛图像都是以绿色为底色的,这可能主要表现的是《大悲经.礼拜品》中“见此世界唯一大水”的内容,莲花出于水中,因此千佛均以绿色为底色。千佛是按照特定的宗教仪轨来绘制的,因为佛有三十二瑞相和八十种好,所以千佛围像作为佛像的一种缩略简化形式,一般要表现出身端直相,肩圆满相、眉间白毫相、顶成肉髻相等。除此之外,千佛图像还有庄严佛像的宝盖、台座、莲花以及佛所持手印。千佛图像既有相似的成分,也有一定的任意性。所以这个洞窟的千佛非常相似,相对于经变画和佛教故事画而言欣赏价值不足。相对于千佛的洞窟窟顶的藻井非常不同,是西夏时期浮塑贴金的四龙团凤藻井。当观者抬头看时栩栩如生、全身淡黄色的团龙浮游于绿色水池中,因为这些浮塑很有立体感,而且龙身是金色线描绘了全身,与绿色的底色反差明显。而凤则卷曲成一圆形,凤尾上翅纹显著,陪衬着外围的团花。团花则是由许多卷瓣莲环绕组成,矿物颜料的石青、石绿、黑、黄四种颜色相间交错叠晕,色彩丰富。团花的形象严整而有规律地悬挂于窟顶上,朱砂色衬底使团花富丽,金色线描使团花与团凤显得精致而辉煌。洞窟的四披是贴金棋細細案。我们置身这个洞窟中,会有种在碧波绿水中荡漾的感觉,恍惚间与四壁的千佛同在净土世界,贴在千佛面部的金箔在灯光的辉映下熠熠生辉,似乎指引着观者在迷茫与纷乱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祥和。第17窟——令人叹息的藏经洞第17窟又被称为“藏经洞”,它时隔近千年重返人类的视野中,轰动当世,影响深远。它的发现,意义重大却充满着悲情;它的发现,最后催生了一门显学;它的发现,与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以及居延汉简并称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为什么说是令人叹息的藏经洞呢?先从10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说起。道士王圆篆在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一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清理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尔发现了第17窟。从此第17窟内的敦煌遗书的流散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羸弱的曾经。每每念及,不禁令人叹息,所幸百多年前的外国人虽然不是运用合法手段获取敦煌遗书,但是他们也很喜欢、重视这些文献,完善的保存着这一人类瑰宝。现今编号第17窟的“藏经洞”并不大,高约3米,面积只有 2.8米见方。北壁设横长方坛,坛上是高僧洪辩一尊。南侧面画衔花双鹿,西侧面画双履。北壁画有双树,树上挂书囊和水瓶,树下画近侍女与比丘尼像各一身。近侍女穿着圆领的长衫,腰部束带,

一只手持杖一手只托巾。与近侍女相对的比丘尼则手执团扇。洞窟西壁嵌有大中五年〔851年)洪辩告身敕牒碑,其余壁面是裸露的地仗。塑像的本身是洪辩和尚,他是活跃在中晚唐时期的一位高僧,张议潮收复河西后,曾派遣自己的弟子悟真等人赴长安报信,被唐王朝敕封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兼河西释门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赐紫衣。这个洞窟封闭的原因据后期学者考证有很多种,不变的事实是窟门外层覆盖着西夏时期的壁画。如果王道士没有发现这个洞窟,可能洞窟内的文物还一直沉睡着,敦煌遗书也将沉睡。洞窟里曾经整齐有序地堆放着很多的白布包、造像和法器,据不完全统计,藏经洞发现了五万多件古代各类写本,其中95%的汉文写本为佛典,包括经、律、论、疏释、发愿文、忏悔文、祭文等。所以后人将这个洞窟称为“藏经洞”关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和时间,没有留下确切的文字记载,学者们根据各种资料提出了许多假设。如避难说、废弃说以及书库改造说等等。1908年,伯希和在对藏经洞大部分文书作了调查后发现,藏经洞内最晚的纪年文书为宋太平兴国(976-983)和至道(995-997)年间(现今发现的最晚的纪年文书为宋咸平5年,即公元1002年),而且窟内没有发现一件西夏文经卷,因此推定藏经洞的封闭与西夏进攻敦煌相关,时间在公元1035年之前。藏经洞发现以后,王道士将部分经卷、佛画送给地方官员,甘肃学台叶昌枳从敦煌县令得到一些经卷,他建议藩台将藏经洞的文物运到省城保管起来,但藩台考虑运这批文物需要大量的银两,只是下令让王道士就地保管。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再加上王道士的愚昧,这批文物先后遭到英、法、日、俄、美等国的掠夺。藏经洞经书的遗失,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损失,正如爱国学者陈寅恪先生所感叹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第328窟大唐的塑像该窟建于初唐晚期,覆斗顶方形窟。西夏时重修窟室四壁及天井。窟顶中心画

不喜欢释迦宣传佛教,于是兴风作雨,使佛的袈裟里外湿透。佛陀用法停止大雨,然后在石头上清洗完、晒干装装,于是石上留下袈裟的衣纹。时间过去了,但袈裟的衣纹依旧可辨,后人为了纪念佛陀就在佛陀坐过的地方及晒衣旁修建了佛塔。画面:1、释迦牟尼右手提袈裟立于水边。2、有天女从天空飘飘而降,准备替佛陀清洗装装。3、方石旁边有一个不信佛教的十外道婆罗门,赤裸上身,光着脚,跳踩和弄污方石。4、石上有乌云,云中雷神正鸣雷。5、方石的右下角再画婆罗门被雷电击毙。6、方石的另一侧栖位天女正在洗石。第三幅是佛图澄的故事。佛图澄是晋、十六国时期的有名的僧人,为了传播佛教,特意前来为后赵国国王石虎现身说法,他们在一起饮酒时,佛图澄突然说:“幽州起火了“,石虎说:“幽州离我们这里甚远,你怎么知道起火了?”佛图澄说:“我不仅知道起火了,而且我可以把这场火灭了,”于是他要了一杯酒朝着幽州的方向泼去,过了一会,他对国王说:“现在,你不用担心了,火已经灭了,你要不相信,可以派人去打听,”数日后,前去幽州打听的人回来了告诉国王石虎,说之前的某一日,幽州果真起火了,火势凶猛,就在这时,从后赵国的方向飘来一片乌云在幽州的上空盘旋了多时,然后下了一场暴雨就将火浇灭了,当时下在人们脸上的雨,一闻还带有酒味。石虎将信将疑,佛图澄又来到河边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洗干净放回。据《高僧传》卷9“佛图澄传”记载,澄左乳旁有一孔,有时肠从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读书,辄拔絮,则一室洞明。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还复内中。”第四幅是阿育王拜塔,阿育王是公元三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国王。杀人如麻,后来皈依佛法,痛改前非继而大修佛塔,亲自拜塔。权臣责族们为了迎合阿育王修了许多的塔,而且自称是佛弟子修的塔,阿育王看到塔立刻就跪倒拜塔,但是这些塔并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修的,所以它经不住阿育王这虔诚的一拜,一拜塔就倒了。阿育王不仅自己信佛,而且派僧人四处弘扬佛教,把原来来仅艰于印度郎分地区的佛教,传遍全印度及以外的地方。北壁东侧第一幅是康僧会的故事。康僧会是三国时代的高僧,他主要在南方传播佛教,在佛教南传的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东吴的孙权初不信佛教,但听人说起佛教如何灵验,于是召康僧会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向孙权宣传佛法无边,并自称二十多日就可献上佛舍利子,他用神力获的舍利献给吴王,

舍利子发出五色之光、顿时光明四射,于是吴王信了佛教,立刻下令建寺供奉。南壁西侧是西晋石佛浮江故事。在吴凇江口,人们遥见两石佛漂游在水上,都以为是海神,于是请巫祝迎接,风起浪翻。当地道教徒以为是他们的师祖,前来迎接但风浪不减。后来佛教徒认为这是他们的佛祖,于是用佛教的仪式来引,引到了船上,海上也变得风平浪静了,小舟载着两石佛像进入了通玄寺。南壁西端开始:1、画二佛立于水面上,僧俗数人在岸上做礼拜状。2、下面画道士扬幡设醮迎接。3、以东画吴县人朱膺和东林寺僧人雇船载石佛去通玄寺,江岸僧俗妇孺纷纷往迎、跪拜。其中还描绘一家祖孙三代人前往江边观看迎佛的情景,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牵牛的人想着赶快去看热闹,拉着缰绳快快地走,可是牛一副不愿意走的样子,昂着头,似乎正在叫,这幅画充满了民间情趣,莫高窟的壁画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却能与名家的画相媲美,如这幅画上的牛神态生动与唐代画家韩晃的《五牛图》中的牛一点也不逊色。

昙延法师故事位于南壁。586年,天下大旱,隋文帝祈雨,便派人迎昙延入朝,传授佛法,继而天降大雨。此故事由4个画面组成,画面作“凹”字形排列,各情节又可独立成画,情节洗练,内容清晰。此窟是敦煌独一无二的一个洞窟,南北壁的佛教史迹画是属于感通故事,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佛教在汉地传播过程中的演变情况,从侧面提供了一组形象而具体的材料。东壁窟门南北两侧画有佛教戒律画,这与道宣创立的“律宗”有关,符合道宣律宗思想。这些佛教史迹画所绘人物也多为史传中所记载的真实人物。南北壁的八幅情节画组成一个篇幅浩大的全景图,在一个统一的山水背景上逐渐展开,从北壁西部发展到东部,再接着从南壁西部发展到东部。这组壁画也可以看成是一幅分成两段的巨大画卷。绘画设计者显然非常重视整组绘画的历史连贯性和阶段性,为此选择了特定的题材并在榜题中著明所绘事件的时代。八幅中有六幅与中国有关,从汉代开始,经后赵、吴、西晋、东晋至隋,所绘人物和事件也涵盖了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之前近一千年的历史阶段。因此,虽然这些情节画各有其不同的时代和主角,也各有不同的历史文献依据,八幅情节画的内容并不以中国为限,而包括了西方佛国如印度和大夏,反映的地理概念因此超过政治疆域。对壁画设计者来说,宗教的普遍性比国界更重要;这些绘画因此特别承视佛教的逾界传布。敦煌莫高窟是作为佛教信徒修持和礼拜场所而开凿的,因此,画面不仅表达了对佛教理念的崇拜,也表达了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壁画中的山水画是以佛教内容为中心,作为装饰和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的。在故事画中,连绵不断的山崖,蜿蜒曲折的河流,给人以无比深远的感觉。运载佛像的船帆飞扬,近处的客船由纤夫奋力牵引。险峻的山峰与平缓的河流形成对比,造成空间的变化。在布局上,高山有分隔画面的作用,越过高高的山崖,可以看到山石的景色,似正在划着船争先恐后地迎接佛陀。近处的船大,远处的船小,形成对比,体现出空间感。323窟的山水画标志着莫高窟唐代山水画的高峰,人物与景物、近景与远景、山与水等关系的处理,以至整铺山水的布局,都体现出了画家独到的匠心。早期的山水画,大都以故事人物为主,山水是作为陪衬的,因而往往不顾远近透视,从山水画的角度看就失去了它的完整性,本窟南壁的三铺故事画,在这方面可说是达到了较好的统一,画家娴熟的处理人物、故事情节、山水景物等方面的关系,观众既能清楚地看出故事的脉络,又从山水景物中体会到自然之美,可谓赏心悦目。早在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家已注意到山水的远近透视关系。宗炳说:“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但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则是很晚才出现合理的山水透视。初唐的山水画在透视关系上还显得生硬。但323窟的山水已不是分离于人物故事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东西了,而是和人物紧密相连,不仅以景来衬托人,而是也把人纳入景物之中,如南壁近景的人物高大而清晰,远景人物逐渐画小,与辽远的景色相协调,体现了“咫尺千里”的境界。画家注意到分割故事情节的山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它占的面积较大,作为近景又关系到整壁山水场面的布局,画家用两组山脉把壁画分为三段,左侧山脉呈“之”字形,左下方又有一组小山相呼应。右边一组山脉大体呈“c”形,环抱故事

画,壁画最右边又有一组山崖与之相顾盼。在两组山脉之间,又有一组山峰耸立,把两组山

脉联系起来。这样,两组山脉横长的壁画构成了稳定的结构,主宰着整壁,使山水连成一气,

绵延壮阔。远景山水,不是与近景山水直接连在一起的,而是以曲折的流水相联系,观赏者

透篇四:第18课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课时练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时练习

班级:姓名:

18 莫高窟

【课内训练】

一、我会拼,我会写,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dūn huáng yì zūn w? f? yín xián cì xiù fǔ bài jì lù dì gu? ( ) ( ) ( ) ( ) ( ) ( ) ( )

( )

duàn yá ju? bì sh?n tài ga yì cí m?i shàn mù wēi fēng lín lín z? z? zàn t

àn

( ) ( ) ( ) ( )

( ) w?i miào w?i xiào jīng miào ju? lún h?ng wěi guī lì càn l

àn huī huáng

( ) ( ) ( )

( ) yǐn r?n zhù mù màn tiān áo y?u ch?ng bǎi shàng qiān jǔ sh

ì w?n míng

( ) ( ) ( ) ( )

1、用“”画出三拼音节。

2、用“○”圈出整体认读音节。

二、给带点字注音。

似的勇猛佛教描摹倒悬琴弦......

掠走经卷举世闻名宏伟瑰丽臂挎花篮.....

三、形近字组词。

敦( ) 尊( ) 帝( ) 绣( ) 挎( ) 列

( ) 郭( ) 遵( ) 谛( ) 透( ) 跨( )

例( ) 墩( ) 樽( ) 啼( ) 诱( ) 垮( )

烈( )

弦( ) 腐( ) 摘( ) 惟( ) 窟( ) 倦

( ) 舷( ) 俯( ) 滴( ) 唯( ) 窑( )

圏( )

四、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1、“弗”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第三画的笔画名称是

( )

3、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把相应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举:①向上托;②提出;③推选;④全。绝:①断绝;②走不通的;

③极,最;④独一无二的。..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1)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

( ) ..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 (2)莫高窟的很多经文是世界上

绝无仅有的。( ) ..

(3)大家一致举荐小玉为我们的班长。( ) (3)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悬崖绝壁上。 ( ) ..【课堂拓展】

六、填写量词。

一( )壁画一( )明珠一( )沙丘一( )洞窟一( )力士一( )神佛一( )彩塑一( )小溪一( )帛画一( )铜像

七、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雄伟( ) 强壮( ) 描绘( ) 陈列( ) 惟妙惟肖( ) 反义:腐败( ) 保存( ) 珍贵( ) 强壮( ) 举世闻名( )

八、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神态各( ) ( )世闻名精妙( )伦断崖( )壁

九、按要求写句子。

1、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缩句: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缩句:

3、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改为反问句:

4、莫高窟()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四万五仟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填关联词并用所填关联词造句:

5、仿照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一段话。

6、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证了。(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十一、课文积累与运用。

1、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课文把莫高窟这一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2、莫高窟也叫“”,共有个洞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

的;有的;有的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的艺术殿堂。”这段话采用了句式,具体介绍了,展现了。

这段话中的“??”省略了其他姿态的飞天形象。展开想象,还可以怎样描写壁画的飞天呢?如:“

3、本文我们领略了的莫高窟,我能为莫高窟设计一条广告语:甘肃敦煌莫高窟,祖国西北一明珠!

4、积累有关丰富繁多的成语:

包罗万象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目不暇接五花八门应接不暇比比皆是

多如牛毛星罗棋布应有尽有无所不有洋洋大观层出不穷俯拾即是

5、赞美莫高窟的成语:精妙绝伦巧夺天工鬼斧神工无与伦比举世闻名鬼斧神工独一无二

6、四大石窟:

(1)敦煌莫高窟(甘肃省) (2)云冈石窟(山西省大同)

(3)龙门石窟(河南省洛阳) (4)麦积山石窟(甘肃省天水)

【课外延伸】

十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莫高窟( )有精妙绝伦的彩塑,( )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神佛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

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

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在文中的□里加上标点符号。

3、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4、用“﹏﹏”画出本文的过渡句。它的作用是。

5、这段话的第一句话写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

这一段写的是的内容。

6、阅读文中画“”的句子,再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写一段话。篇

五:五年级莫高窟

18莫高窟

主备人:席亚玲参备人:敬翠刘申慧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掌握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大意。

3.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就能根据提示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与词语,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内容。

预习导航·自主学习

任务一:扫清本课字词障碍。读准确。并知道重点词语的含义。

1. 读一读下面的词:

敦煌莫高窟似的一尊记录描摹银弦帛画神态各异

威风凛凛惟妙惟肖啧啧赞叹宏伟瑰丽漫天遨游

2.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四字词语,想想它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任务二:通读了课文,我能自主回答这些问题:

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洞窟数量:

地理环境:

艺术魅力:

任务三: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 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2. 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描写彩塑的?

课堂精彩展示

1. 组间竞争展示预习效果。

2. 小组内通过讨论统一好意见,选一名代表发言,组间交流。

达标测试

1. 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中间使用“有……有……有……还有……”写一段话。

2. 为莫高窟设计一两句广告语。

学习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第一课时。

主备人:席亚玲参备人:敬翠刘申慧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段。

2.感受艺术的美妙,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莫高窟》这篇课文,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

二、设问导读

1、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些内容?找出有关的段落给它写上标签。

2、现在每位同学都是小导游,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用书中的词语说一句导游词,以“这就是莫高窟的什么,你看……请大家尽情欣赏”。要求要简短,要抓住最重点的词语。

三、巩固练习

1.(1)谁愿意当彩塑的解说员。

(2)找出描写彩塑的句子。重读能展现神态各异的词语。

(3)面对这一尊尊惟妙惟肖、色彩绚丽、气魄宏伟的彩塑,游人们无不赞叹,同学们想象一下,游人们都会赞叹些什么呢?听了这些赞叹,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4)是啊!欣赏了这些惟妙惟肖彩塑,感觉着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让我们带着自豪感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2、品读第四自然段

(1)读了这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读第四自然段。

4、自学第三自然段

(1)导游介绍壁画。

(2)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巩固练习。

我动情地说: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那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妩媚动人啊!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第三自然段。

看了这些栩栩如生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你心中又怎样的感受,请用文中的话评价一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篇一: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佛的前世曾经是生活在恒河旁的一只九色鹿王.一次,有一个人掉入深水之中,仰天呼救,正逢色鹿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激浪吞没.九色鹿奋不顾身将溺水人救上岸来.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起誓愿作奴仆终身为鹿王采集水草.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乞愿.只希望溺水人为其保守密秘,千万不要向别人告诉它居住的地方,溺水人应诺而去.这时国王的宠妃夜梦神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要求国王捕获神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国王在宠妃的多次纠缠下,无奈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 愿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且分国一半,共同治理.溺水人得知此事之后,忘恩负义,贪财告密,并带领国王亲自进山捕获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九色鹿的好友乌鸦在树上看到围猎队伍时,赶紧去唤醒九色鹿.当九色鹿惊醒,举目四望,已被国王率领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大胆无畏,面见国王,问道:是谁告诉我在这里的?"国王手指溺水人.九色鹿一见溺水人,气愤填膺,向国王陈诉了溺水人的忘恩负义.国王听后,深为感动,谴责了溺水人的不义行为即刻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杀九色鹿者,诛连五族.溺水人从此口中发臭,身生恶疮,人人厌恶.王妃因没有达到私欲,悲愤而亡. 一个已出家的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族妇人讲

述了自己前世有罪,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 微妙曾经是生长在一个高贵种姓的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过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路上,半途产子,血腥味召来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向前行.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放大孩子在河边,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水中被河水冲走.回头又去看婴儿时,已被狼食.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绝,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娘家失火,全家被烧死,无一生还.微妙不得已改嫁一无业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刚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破门而入,撕打微妙,并生煎刚生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被迫出逃.在路中墓园边歇息遇到一为新丧妻子上坟的长者子.微妙感其情诚,与长者子结夫妻.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犯案,判为死罪.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幸半夜野狼来挖新坟,微妙再次还生.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活下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大夫人. 因大夫人不生儿子,又娶了小妻,小妻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一男儿大夫人嫉妒,害怕小妻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妻怀疑是大夫人所为,前去质问大夫人发誓:"若杀你子,使我生生世世,夫为蛇杀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就是你前世所发咒誓

敦煌石窟简介

敦煌石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其余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像和绘画。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这主要是因为三危山石质较粗,不能凿成佛像,所以工匠们才用泥塑。相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年代应为北凉(5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因而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北魏时期的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隋代的塑像,面相丰满,鼻梁相对稍低,耳朵相对加大,脸部线条柔和了,整个身体比例虽然还不尽相称,但已中国化了,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这些雕塑完全抛弃了模仿痕迹,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天王像表现了男子的健美,让人感到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像身段秀美,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形象酷似现实中的妇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简介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重镇和咽喉要道。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僔[zūn尊] 和尚在敦煌鸣沙山创建了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到武则天时已有千余个窟龛。现尚存历代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这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宝库。1900年,在莫高窟内又发现了藏经洞,从这个封闭了900年的洞里找到许多经卷文书,织绣、画像、文物共五万多件,其中有各种古代民族文字的写本。文物图书的年代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十个世纪。这是本世纪初震惊中外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自从藏经洞打开后,研究敦煌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敦煌学”这门学科。 莫高窟主要的艺术创作是泥塑和壁画,二者融为一体,是一大特色。彩塑大体经过三个艺术发展时期,第一是早期,包括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朝代。大多用高浮雕,造型厚重,手法简朴,人物一般直立或端坐,动态较少。第二是隋唐极盛期,每个窟龛都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以3到11躯不等。最高的佛像是北大像,达33米,次则是南大像,高26米。菩萨像渐由早期的男相变为女相,姿态自由,身材匀称,肌肤细腻,装饰华丽,制作极为精细。天王力士比例协调、勇武有力、精神饱满。虽然塑造的总是那几个人物,但体型、面相、神态千差万别。造型敷彩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又适当夸张,如佛弟子迦叶的老成持重,阿难[nuó挪]的聪明俊秀,都刻画得极有个性。而且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造型,不像早期塑像那样贴着墙壁。衣纹塑造也不像早期那样仅用阴刻线条表示,而是极其写实,表现出衣褶重叠,有逼真的立体感和质感。细部处理多用彩绘和金箔装饰,色彩对比强烈。同时克服了隋以前人物头部过大、身体僵硬的通病,肌体匀称,动作自如。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包括五代到元等朝代,气魄已远不如唐代,形象也较单调。

敦煌莫高窟英文介绍

敦煌莫高窟英文介绍 发 Mogao Caves are the nation key cultural relic preservation organ, isnamed Thousand Buddhas Cave, is situated west the Gansu Corridor endDunhuang, is world famous by the fine mural and the cast. Itsbeginning constructs at 16 countries' former Qin times, has beenthrough repeatedly 16 countries, the Northern Dynasty, Sui, Tang, fivegenerations, Tangut , the Yuan and so on all previous dynastiesconstructing, forms the huge scale, existing cavern 735, the mural45,000 square meter, argillaceous painted sculpture 2,415, are in theworld the extant scale is biggest, the content richest Buddhism artplace. Since the modern times had discovered the Buddhist scriptureshole, in had 50,000 ancient times cultural relics, and grew speciallyto study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hole ancient book and Dunhuang artdiscipline - Dunhuang

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Mogao Grotto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最大的一尊卧佛长达16米。

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198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性的破坏,造访莫高窟人数增加,因此对日常参观人数应该加以限制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它里面有经卷、帛画、刺绣、铜像6万多件,可惜一部分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下文我们会更详细的讲。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3] 艺术 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彩塑艺术 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甘肃敦煌地处西陲,当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而敦煌所受影响不大,且该地又当东西交通要道,是印度佛教传来中国的必经之地。据记载,早在西晋十六国时代,就有著名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来此,并号称"敦煌菩萨",东晋十六国北凉名僧昙无谶(chèn)也长住敦煌布道译经,这应是敦煌千佛洞的筆始时期。 敦煌千佛洞一名"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约25公里的三危山与鸣沙山夹峙(zhì)的河谷断崖西麓。关于石窟群的开凿和创始,根据唐人《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是始自十六国的前秦苻坚建元二年(366),实际现存窟龛造像,因无文献和窟室造像题记可据,对于敦煌千佛洞最早的造像,一般都定为是北魏时代。 敦煌千佛洞有一个与新疆各石窟相同的特点,即在地质上同处于砂砾岩地带,石质松软,不宜于雕刻佛像,因此,只能作泥彩塑像,并把重点放在作造像背景的壁画上。但由于新疆一带的石窟泥塑已遭毁灭,使得敦煌泥彩塑像与麦积山等地的泥彩塑像,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属于佛教的泥彩塑像就是从新疆、敦煌的石窟开端的。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现存有窟宣四百九十二个。 我国历史考古学家宿白教授把千佛洞的早期窟龛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一般说来,早期的多表现为浓厚的牛建陀罗样式,有些佛和菩萨,薄衣贴身,肢体硬直,原始的拙朴气息毕现,但面容仍接近于中国人的形象。这说明在佛像塑造上,虽受着外来的影响,但毕竟是在中国社会的生活现实基础上,并由中国的雕塑歴师所精心创制的。 如早期的编号为259窟正龛中所塑的释迦佛和多宝佛并坐谈道和右壁養中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单身坐佛以及257窟正龛中的释迦佛说法坐像,虽然全身穿着的都是印度式架装,但从俯身向前,面露浅笑的生动形象上,可以看出雕塑作者是结合当时的生活现实,从现实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出慈祥而又庄重的佛的身份、性格的。 又如251窟中心塔四角隅所塑胁侍菩萨和435窟的护法天王像,两像都是北魏中后期的作品,因为从衣饰装扮上,都已转变成中国当时流行的"褒衣博带"的服饰。在塑造艺术手法上,其主要优点是一柔一刚,前者应用纤密的曲线,表现出绮丽秀美的体躯,后者则用硬直疏略的粗线,显示出雄强健劲的气质。这种根据不同性格、主题而决定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说明当时雕工们在塑造佛教造像上所运用的现实主义技巧,已明显地体现在创作实践中。 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人物造型,面容瘦削,裙带服饰质朴无华,与同一时代的绘画中所表现的"秀骨清像"是一致的。这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崇尚玄学所形成的审美风尚决定的。 敦煌千佛洞北朝雕塑造像经过历代装修而最终形成。拿千佛洞的十六国和北朝造像,来与后代特别是佛教艺术兴盛的时代相比拟,不仅在数量上相差太远,即在彩塑的色彩质量上,也是不及唐代的。与同时代的麦积山石窟群的同类造像相比,也多有逊色。(不再重点赘述)

介绍敦煌莫高窟导游词5篇

介绍敦煌莫高窟导游词5篇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介绍敦煌莫高窟导游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介绍敦煌莫高窟导游词(1) 尊敬的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敦煌旅游,欢迎来到莫高窟。 你们好,现在我带大家去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离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我用这段时间,就莫高窟先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对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学说,弘扬民族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要把这些壁画哪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个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正如一位学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说:“看了离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项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菲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莫高窟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从全篇看,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首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最后总括全文。以这种思路安排课文的结构,可以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印象,从而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文章多处采用排比句,如描写彩塑时用了“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写壁画是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但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文章虽然构段清晰,便于理清脉络,但是要是学生真正走进艺术宝库,观赏、品味、享受艺术的无穷魅力,还得靠教者的有效引领。 教法指导: 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以学生自读自悟、勾画想像为主,全员参与,大胆质疑;二是以课文插图为辅助手段,看图学文,读文看图,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感受莫高窟艺术的无穷魅力:三是以师生互动为平台,学习作者用词造

句、表达方法等。以此达到背诵积累及写作训练的目的。四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设计 《莫高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1、诠释“明珠”,引入课文: 在这无边的荒芜的黄色之中,有一条绿色生命线----“丝绸之路”。这条细细的绿色之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系着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和瓷器从这里走向世界,佛经和基督教从这里走入中国。在这条绿色的文明通道上,有一个小小的明珠,它就是敦煌—— 2、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读句子) 3、通过上课堂的学习,你知道敦煌莫高窟为什么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

完整版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类型价值简评

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类型价值简评 静孙 08旅管 本一班 0814010002 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简介一、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 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3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它的石窟主要开凿于盛唐时期。 1、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 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2、彩塑艺术神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 25米,最小仅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窟唐,题材

敦煌莫高窟德语介绍

敦煌莫高窟德语介绍 Die Mogao-Grotten - Schatzkammer(宝库)der buddhistischen Kunst Die Mogao-Grotten, auch Tausend-Buddha-H?hle(千佛洞)genannt, sind weltbekannte buddhistische Relikte(佛教遗址). Sie liegen am Fu?e des Mingsha-Berges(鸣沙山)25km süd?stlich der Stadt Dunhuang(敦煌市), eine Stadt am westlichen Rand des Hexi-Korridors(河西走廊)in der Provinz Gansu und am ?stlichen Rand der Taklamakan-W üste(塔克拉玛干沙漠), liegt in einem Becken(盆地), in dem sehr trockenes Klima herrscht. Doch das Schmelzwasser(融化的雪水), für das die Gletscher des Qilian-Gebirges(祁连山脉的冰川)sorgen, l??t die Vegetation(植被)üppig gedeihen (茂盛)und lie? so in der Wüste(荒漠)eine Oase(绿洲)entstehen. Im 2. Jahrhundert v. Chr. schickte Kaiser Wudi der Westlichen Han-Dynastie(汉武帝)Zhang Qian(张骞)als Abgesandten(使节)in die "Westlichen Gebiete"(西域). Danach sind im Hexi-Korridor vier Pr?fekturen(郡)gebildet worden. Die westlichste davon ist die Dunhuang-Pr?fektur. Fast zur gleichen Zeit bildete sich eine nach Westen führende Handelsmagistrale(交通要道)-- die Seidenstra?e(丝绸之路)-- heraus. Dunhuang wurde allm?hlich zum Knotenpunkt(分合点)der Seidenstra?e für den wirtschaftlichen und kulturellen Austausch zwischen China und den "Westlichen Gebieten". über diese Magistrale kamen Kultur und Erzeugnisse aus China nach Mittelasien und Europa, w?hrend fremde Kulturen, besonders der indische Buddhismus, in Zentralchina Eingang fanden. Da der indische Buddhismus meist durch künstleriche Gestaltung seine Lehre predigte(传经), entstanden im Laufe der Zeit zahlreiche Grotten entlang der Seidenstra?e. Die gr??ten und an Kulturwerken reichsten und am besten erhaltenen sind die Mogao-Grotten in Dunhuang. Sie sind nicht nur eine Schatzkammer der chinesischen Nation, sondern auch ein Teil des kulturellen Erbes der gesamten Menschheit.

小学四年级语文:敦煌莫高窟简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敦煌莫高窟简介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 十六国晚期(北凉)的洞窟,继承和发展了河西走廊汉晋文化的传统,同时由于敦煌与西域各国交流频繁,显现出明显的西域艺术风格。西魏洞窟开始出现中原艺术新风。以中国神话为内容,以秀骨清像为造型特征,注重神韵气度表现。北魏时期璧画多以土红色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调热烈厚重。西魏以后则多用白色壁面为底色,色调趋于清新雅致。 隋代是敦煌艺术发展史上体现变革精神的活跃时期,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彩塑千姿百态,高达30多米的特大塑像出现;壁画题材繁多,场面宏伟,金碧辉煌。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第156窟的张议潮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两幅画中表现晚唐时期归议军节度使张议潮和夫人出行的情景。在横幅长卷式壁画上,仪仗、音乐、舞蹈、随从护卫等人物分段布满画面,组成浩浩荡荡的出行行列,开创了莫高窟在佛窟内绘制为个人歌功颂德壁画的先例。艺术匠师们在融合外来艺术精华和继承、发展前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艺术。

五代洞窟承袭了晚唐的遗风。宋代洞窟、形制、内容及技法多沿袭五代旧式,有少数精美之作。西夏时期基本上没有新开洞窟,只对前代窟重修。元代的洞窟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出一种新的风貌,有些精湛的佳作。这一时期的壁画中,虽然新题材很少,但在构图和敷彩上却有特点,构图锐意简化,色彩多用大面积的绿色为底色,用土红色勾线,整个画面色调偏冷。壁画中较多地使用沥粉堆金手法,这是前代所少见的。 在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美术史上记载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