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鳗苗全人工繁殖不可轻言放弃

鳗苗全人工繁殖不可轻言放弃

鳗苗全人工繁殖不可轻言放弃

鳗鱼产业是中国重要的养殖、出口产业,但目前中国鳗苗产量急剧下降,天然鳗鱼资源已岌岌可危,降海繁殖洄游的亲体严重不足。由此引发的“鳗苗大战”愈演愈烈,出现了长江口外围层层设网,仅有极少量鳗苗侥幸逃脱的现象。加之江河湖泊建坝设闸和环境污染,不仅阻断了鳗苗的溯河洄游路线,还导致补充亲体因污染大量死亡。由此形成死亡一减少一争夺一再死亡的恶性循环。
养鳗业陷入“无苗可养”的困境
鳗鱼养殖完全依赖天然苗种。主要品种是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日本鳗鲡生长快、抗病力强、加工品质好,是最好的养殖品种。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量捕捞,日本鳗鲡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日本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野生成年日本鳗鲡的年捕捞量2000吨,80年代降为1000吨,90年代降为850吨。进入21世纪之后,年产量只有300吨左右。20年间,捕捞量减少85%。亚洲地区日本鳗鲡苗年产量1990年~1999年10年间平均为92,6吨,2000年~2009年10年间平均为93.9吨。尽管某些年份因厄尔尼诺等气候原因造成减产,但翌年一般都出现补偿性的增产。以此说明,亚洲地区的鳗苗产量基本维持在90吨上下。但从2006年出现产量高峰之后,鳗苗资源每况愈下。近三年来,中国大陆地区鳗苗资源量和价格波动明显。2010年,上海市鳗苗产量3吨左右(产值1.5亿元)、2011年4吨左右(产值3亿元)、2012年2吨左右(产值5亿元)。自2006年,福建省鳗苗生产已无法形成规模,2012年产量为1.93吨。
为解决国内鳗苗资源不足的问题,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引进欧鳗苗种。1998年进口200吨,之后呈下降趋势。2008年进口量29吨,基本满足国内养殖需要。自2009年欧洲鳗鲡被纳入CITES公约(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范围后,2011年中国全面停止欧洲鳗鲡苗进口,加上中国鳗苗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养鳗业面临欧洲鳗苗进不来,国内苗种用不起的局面。而其他方面来源的鳗苗,如美洲鳗、非洲鳗、东南亚双色鳗等,由于养殖技术还不过关.一时难以形成养殖产量。
中国鳗鱼种苗人工繁育研究严重滞后
与日本相比,中国鳗鱼养殖技术研究并不落后,但是人工繁殖始终没有成功,研究水平已远远落后于日本。中国科研人员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展鳗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首先是对河鳗进行人工促熟,突破了雌雄鱼成熟不同步和精卵质量低等技术难点,成功诱导了河鳗自然产卵,获得初孵仔鱼约90万尾。但是这些仔鱼没有完成开口即死亡,在较低温度下,依靠卵黄囊存活了21天。“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在公益性

行业科研专项中安排了鳗鱼养殖研究课题,经过3年的研究,在鳗鱼养殖、病害防治、人工饲料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了成果。之后再没有新的研究课题和经费,目前除集美大学还在自筹资金艰难从事研究外,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鳗鱼新品种养殖及繁殖技术研究
目前中国大陆和台湾已开始试养美洲鳗、花鳗、太平洋双色鳗等,但是这些养殖新品种在养殖技术方面与养殖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均有较大差异,并未完全掌握各新品种的养殖技术,需加快研究,构建新的养殖技术体系,以弥补中国鳗鲡养殖苗种资源短缺,稳定鳗鱼养殖产业。
针对当前水泥池和土池单养模式中存在养殖能耗大、水资源消耗大、开放性养殖病害难于控制、养殖水质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应配套研究高效环保的新型渔药、白仔鳗开口饲料、高效节能循环水养殖模式等技术研发和集成,促进中国养鳗业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从中长远看,解决鳗鱼苗种不足的根本途径是人工繁殖。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在人工诱导鳗鱼性成熟、人工受精、孵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后来由于研究经费中断,人工繁殖研究再没有进行下去。鳗鱼在淡水中长大,接近性成熟时降海洄游到深海产卵场繁殖。在这个过程中,亲鱼洄游的路线、下潜的深度、仔鱼的开口饵料等情况,并不是十分清楚。由于鳗鱼生活史的特殊性,开展人工繁殖研究,的确难度很大,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作为水产养殖大国和鳗鱼养殖大国,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只有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并最终取得突破。日本持续50年不间断的研究,已少量繁殖成功,走在了我们的前列,我们应急起直追,迎头赶上。
针对中国鳗鱼繁殖存在的问题,应根据鳗鱼的生物学个体差异,对鳗鱼进行个性化催熟,提高亲鱼催熟率;优化鳗鱼的孵化装置及孵化条件,探索仔鱼养殖的合适生态条件;利用鲨鱼卵冷冻干燥粉末、磷虾提取液等研究仔鱼的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建议选择有研究基础的单位长期列题支持,最终实现鳗鱼苗种的全人工繁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