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6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6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正确估计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们以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认清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五大报告

2.前人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列宁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定名为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

斯大林1936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

毛泽东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

1959年-1961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逐步作出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

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第一次明确作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

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阐明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并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五大更加全面地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九大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跨越“卡夫丁大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

2. 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9年到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0年, 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即“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从建国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曾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过三条总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随后,针对当时出现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及时提出了这四项基本原则;

1980年邓小平指出党要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十二大后,逐渐开始将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三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基本途径、根本立足点、奋斗目标

4.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是强国之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形成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在党的十五大时正式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意义

●正确基本纲领的制定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成熟的标志;

●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是对建设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具体化;

●这个纲领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4.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阶段性行动纲领,即为最低纲领。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 “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

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宣布按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这一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1979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接着又提出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

1987年初,邓小平把十二大前夕提出的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更改为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明确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2.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步骤

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

一是人均收入指标

二是恩格尔系数

三是人类发展指标(HDI)

2.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

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

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为什么说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外部能源:是接近大量减少的仅有二十年.

和平:是可继续维护的仅有二十年.

自身经济:可能还有强劲后劲的二十年.

社会完善:可能还有余地的二十年.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5个”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做到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结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今后五年(2008-201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