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机制

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机制

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机制
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机制

成绩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

课程名称:发育生物学

任课教师:周波

班级:生化082

学号:0807090106

姓名:贾晓波

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

决定的分子机制

贾晓波

(生物学院生化082 0807090106)

摘要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随意运动、认知、情感及奖赏等方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缺失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其中就包括帕金森症。一方面明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及起源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神经递质系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这些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的疾病的治疗带来福音。

关键词胚胎发育;中脑;转录因子;命运决定

1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递质表型的发育是大脑形成完整的、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神经环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量形态不同、类型各异的神经元,同时它们所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神经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终导致了神奇的神经系统功能。多巴胺(dopamine,DA)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动的整合、神经内分泌激素释放的调节、认知、情感、奖赏、意识和记忆。特异性分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成为DA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源自中脑。

在小鼠的中脑,有3个DA神经元的核群:黑质(substantia nigra,SN)致密带(A9,有近10000个DA神经元)、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A10,有近25000个DA神经元)和红核后区(retrorubral field ,RRF,A8)。其他的DA神经元群分布于视丘下部的中间未定带(medial zona incerta)(A13,有近900个DA神经元)等。位于黑质区的DA神经元发出的上行纤维投射至纹状体(尾核及壳核;中脑纹状体通路,mesostriatal pathway)释放DA,其退行性病变可造成纹状体内多巴胺释放量的减少,因而成为帕金森症(Parkinson’sdisease,PD)运动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腹侧被盖区内DA神经元集中投射至伏隔核的边缘叶(中脑边缘叶通路,mesolimbic pathway),它的过度活跃则与精

神分裂症和药物成瘾有关。黑质和红核去DA神经元投射至大脑前额叶皮层的通路则与情绪和动机有关,而中间未定带的DA神经元则参与调节内分泌的过程。

了解中脑DA神经元的起源与发育过程,将对PD等DA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2中脑发育:中脑和后脑组织结构形成

神经元命运的决定和分化是一个级联过程,目前认为,首先是神经前体细胞产生神经元前体细胞和胶质前体细胞,前者有在不同诱导信号的作用下,分化成各种递质表型的神经元类型,不同类群的神经元在位置信号的诱导下沿着神经管的背腹轴和前后轴的精确排布并各自特化和分化。

DA神经元发源于腹侧神经管与底板的相连处,当小鼠胚龄为E8.5~E10.5时,一组DA神经前体细胞在中脑后端的区域内增殖,最后这些细胞逐渐退出细胞周期,接受和相应各种早期发育信号,并迁移至中脑前端(小鼠中E10.5~E12.5),然后逐步分化为成熟的DA神经元表型,生长出轴突与树突,并与靶区形成一系列链接,这个过程可以从E12.5一直持续到出生时。当DA神经元表达分子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时,表示其递质表型分化成熟。E14以后DA神经元的投射逐步建立、成熟并形成神经环路。

2.1组织中心区的发育

神经管区室化时期是中脑DA神经元发育的关键时期之一,在该时期中脑和后脑组织结构形成(mesencephalic region,MMR),在中脑和后脑交界处(mesencephalic boundary,MMB)的局部组织被成为组织中心区(isthmus organizer,Iso),该区是隔离中后脑的边界,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又是指导中后脑发育的信号集中地。再次中心区分泌出的信号分子和神经管底板分泌出的信号分子共同作用,可使一部分神经前体细胞变成DA神经元前体细胞,走向DA神经元分化之路。

来自遗传学的证据表明,Iso的形成与一系列调控步骤密切相关。追溯到胚胎中后脑泡的形成过程中,E8表达的同源框转录因子(homebox transcription factor)OTX2和GBX2参与限制中后脑组织结构形成,OTX2表达在中脑而GBX2表达在后脑,它们相互影响,决定了中后脑的边界并形成组织中心区(Iso),OTX2及GBX2的突变小鼠直接证明了这点,OTX2敲除的小鼠缺乏前脑及中脑,GBX2敲除的小鼠则后脑前端发育缺失且中脑后端扩展。特别是OTX2,它可能在中脑早期命运决定中起作用,而且调节Shh(sonic hedegehog)与FGF8(fibroblast growth factor-8)在Iso附近的表达,2008年Omodei等的研究显示OTX2还能特

异性的促进DA神经元的增殖。Iso的起始形成还与形态发生原FGF8密切相关。

已有实验表明,早期分泌因子Wnt1(表达起始于E8)表达与中脑和Iso区,它是中脑和Iso形成所需要的,Wnt1基因敲除导致小鼠中脑、后脑和Iso组织结构缺失。由此可见,Wnt1对于中脑的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Wnt1表达的时辰与Shh和FGF8相近,但是与FGF8不同的是,Wnt1并无独立诱导出中后脑结构的能力,但是却能诱导并维持FGF8在Iso的表达,研究表明,分泌因子Wnt3a和Wnt5a在DA神经元的发育中发挥作用,Wnt3a可以促进DA神经前体细胞增殖,但不能增加TH阳性细胞数,而Wnt5a可以增加DA前体细胞分化成DA神经元表型的细胞数。

2.2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

形成Iso之后,来自底板及顶板的信号将中脑与间脑分为背腹两侧,各有其不同的发育信号级联。研究表明,两个重要的分泌信号分子对DA神经元的产生起关键作用,即表达在神经管腹侧的Shh和定位于组织中心区的FGF-8。在胚胎早期(E7~E8.5),FGF8与Shh就已开始表达,而到E13左右终止表达,两者的联合作用可以在神经管的多个区域诱导出DA神经元,为DA神经元早期发育所必须。在Shh存在时,异位表达FGF8可以诱导出中后脑结构,FGF8基因敲除的小鼠则缺失大部分的中后脑组织,因而无法形成DA神经元。2009年,Joksimovic等发现Wnt和Shh信号的相互作用来决定中脑和后脑底板细胞的增殖,Shh的作用为抑制DA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和神经发生,而Wnt信号通路则是拮抗Shh作用促进DA神经元生成的充分必要条件。

多种转录因子在不同时空对DA神经元的发育起不同作用。转录因子在DA 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有着明显的时序性。早期出现的转录因子对中后脑细胞的存活、组织结构的维持和细胞命运的决定起关键作用,而在中后脑早期表达的转录因子(E8~E9)除OTX2和GBX2以外,还有同源框转录因子En1、En2、Lmx1b、含配对盒的转录因子Pax2、Pax5、Pax8(E7.5~E8.5)。它们表达区域多数重叠,在中脑与后脑都有表达。Pax2是最早表达的基因,En1和Wnt1紧接着也开始出现,随后Pax5和En2表达,Pax8最后一个出现,这是Pax2的表达区域已经被非常特异的限制在中后脑交界处。2007年Ferri等证明了Foxa1、Foxa2参与了DA神经元发育的多个过程,Foxa1/2功能缺失证明其在DA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中起重要作用,还可诱导随后DA神经元命运决定的Nurr1等的表达。这些证据表明,在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的表达有着严格的时序性和空间限制,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基因的表达区域表达量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多巴胺神经元命运决定的转录因子

中脑DA神经元表达分子标记TH显示其已退出了细胞周期,分出成熟的DA 神经元。在小鼠中TH从E11.5开始表达,利用更灵敏的检测方法可见在E10左右已有少量TH开始表达,这表明DA神经元的分化成熟是一个不同步的过程,它们的出现是逐步进行的,而大量成熟DA神经元的出现约在E11.5。已知对中脑DA神经元发育起直接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有Nurr1、Pitx3和前面所述的Lmx1b、En1/2.

Nurr1为中脑DA神经元产生所必需。Nurr1是激素类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因与其作用的配体尚未明确故属于孤核受体,它既可以以单核形式发挥功能也可以同RXR星恒异聚体起作用。Nurr1起始表达于E10.5,被认为表达在未成熟的有丝分裂后DA神经元前体细胞中。Nurr1缺失并不影响中期DA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育,因为在E15.5上能观察到DA神经元前体细胞,并且DA神经元早期发育的许多标记分子表达正常,但在这些DA神经元前体细胞发育过程中,TH 不能被诱导表达,且在出生后,小鼠中脑DA神经元则全部消失,多种与DA合成、转运和储存相关的基因也都缺失。此外,在神经干细胞中表达Nurr1,可以增加Shh和FGF8诱导的TH阳性细胞数,但是过度表达Nurr1并不影响与DA 神经元发育相关的其他基因的表达。已有资料也表明,Nurr1可以以单体的形式直接结合到TH上游启动子中,激活TH在DA神经元中的表达。此外,如果将正常腹侧中脑组织与Nuur1-/-缺失的细胞共培养,则可以诱导出TH的表达,表明可能有其他不通过Nurr1的激活TH表达的机制。

Nurr1除了调节DA合成外,还在营养因子的表达调控中发挥作用。Nurr1缺失使得DA不能合成,但仅仅这个原因似乎不足以成为DA神经元丢失的理由,推测Nurr1基因缺失可能导致那些调节DA神经元存活的信号通路功能障碍。

Pitx3从E11.5起特异性地表达于中脑DA神经元中。Pitx3自发突变小鼠中,Pitx3阳性的DA神经元在小鼠出生后死亡,而且这些DA神经元的丢失是个渐进的过程,突变的小鼠出生后,首先黑质致密带的DA神经元缺失,到出生后一天,在黑致密带大约有90%TH阳性的DA神经元缺失,到P21,部分腹侧被盖区的DA神经元也开始消失,而到了P100,该区域大约只有一半DA神经元还存活这。这种发育跟进行性DA神经元死亡的PD中DA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死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利用遗传学操作分别敲除Lmx1b、Pitx3和Nuur1基因后的实验结果揭示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Lmx1b的缺失可以使Pitx3的表达大幅减少,但不影响Nurr1和TH的表达,尽管如此,这些TH阳性的神经元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仍旧逐渐丢失。而Pitx3的缺失影响中脑黑质区和VTA区的DA神经元发育,使之

不能分化成TH阳性细胞,Nurr1也不能表达。Nurr1缺失的小鼠中TH不表达,不能分化为DA表型的神经元,但是Pitx3的表达却不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Lmx1b、Pitx3与Nurr1可能位于不同的遗传学通路上。

4 ES细胞转化为多巴胺神经元参与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相关研究

PD作为最著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是SNc中DA神经元的大量凋亡所导致的。尽管通过动物模型已经对PD的病因及病理的理解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间歇性的PD发作仍然无法解释。在传统的药理学治疗无效的基础上,近年来兴起了通过幼龄腹侧中脑移植来重塑DA神经元的连接的治疗方法。大量的动物研究表明,这样生成的DA神经元与正常相比是在形态与功能上有相当的相似性。但在临床试验中,这种方法也不能显著的改善PD病人的病情。

于是所有的目光都转向了人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通过一些操作使ES细胞分化为DA神经元已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我们目前的对DA神经元发育分化的了解基础上,通过胞外信号、转录因子等组合诱导ES向DA神经元发育。但是由于知识还是非常局限,并且人类DA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并没有系统的研究过,外加即便诱导出来的DA神经元移植入PD动物模型中,也不能很好地在体内完成分化与连接,这个方法一度陷入停滞。2011年Kriks等第一次在小鼠和大鼠体内通过移植他们诱导的来自PSCs的DA神经元来治疗PD获得成功,并且证明过去的失败是因为特化的不完全而导致的。Kriks他们所使用的诱导原理是激活Wnt和Shh信号通路,外加FGF8及一定的抑制剂Foxa2表达,综合之后便可以成功诱导出分化及特异的DA神经元。他们的工作ES或iPS在P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 蔡文琴,发育神经神经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2007

2 Kriks S, Shim JW, Piao J, et al. Dopamine neurons derived from human ES cells efficiently engraft in animal models of Parkinson's disease. [J] Nature. 2011 Nov 6;480(7378):547-51

3 Smits SM, Burbach JP, Smidt MP. Developmental origin and fate of meso-diencephalic dopamine neurons.[J] Prog Neurobiol. 2006 Jan;78(1):1-16

4 Joksimovic M, Y un BA, Kittappa R,et al. Wnt antagonism of Shh facilitates midbrain floor plate neurogenesis.[J] Nat Neurosci. 2009 Feb;12(2):125-31

5 Ferri AL, Lin W, Mavromatakis YE,et al. Foxa1 and Foxa2 regulate multiple phases of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 development in a dosage-dependent manner.[J] Development. 2007

Aug;134(15):2761-9

6 Li J, Dani JA, Le W. The role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Pitx3 in dopamine neuron development and Parkinson's disease.[J] Curr Top Med Chem. 2009;9(10):855-9.

多巴胺译文

最后以如下的编辑形式发表: 《自然》2009年6月11日;论文编号:459(7248):837 - 841。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10.1038/nature08028 多巴胺神经元如何代表积极和消极动机的事件? 雅之松本和兴英彦坂 感觉运动研究实验室,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20892-4435号) 摘要 中脑多巴胺神经元被奖励或因对感官刺激产生兴奋的反应预测奖励所激发。这些兴奋反应的强度会随着奖励价值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反应特性导致一个假设,即多巴胺神经元编码与价值有关的信号并且受到厌恶事件的抑制。在这里,我们表明,这个假设只是对多巴胺神经元的一个子集成立。当猴子们被控制实施了用它们欲求的和厌恶的后果进行的巴甫洛夫程序实验(分别用液体奖励和将气体吹到脸上的方式)的时候,我们将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记录了下来。我们发现有些多巴胺神经元会对奖励预测刺激产生兴奋并且会被吹气预测刺激所抑制,就像价值假说预测的那样。然而,与该假设不一致的是,更加大量的多巴胺神经元会对两种刺激都产生兴奋。一些多巴胺神经元会对奖励和气体吹拂本身都产生兴奋,特别是当这些刺激是不可预测的时候。对吹气预测刺激产生兴奋的神经元位于黑质致密部更靠背部的地方,然而被刺激抑制的神经元位于更靠腹部中央的地方,一些是在腹侧被盖区。关于它们对于吹气本身反应的一个相似的解剖上的差异也被观察到了。这些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多巴胺神经元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动机信号。

如果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确实编码与价值有关的信号,它们的活动应该受厌恶刺激的抑制,因为厌恶刺激产生负激励价值,然而,结果却不一致,一些研究显示它们的活动受厌恶刺激抑制,而另外一些研究则表明它们的活动既受厌恶刺激抑制又受其激发。这些研究当中几乎没有人检测在相同多巴胺神经元上的奖励所产生的影响,部分是因为实验时动物是被麻痹了的。 要测试多巴胺神经元是否编码激励价值,我们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对两只猴子实施了巴甫洛夫程序实验(图1a):在其中一个实验中液体奖励是预期的(欲求块,图1a),在其中的另外一个实验中吹气是预期的(厌恶块,图1b)。在每块区域,三个条件刺激(CSs)与非条件刺激(USs,奖励或吹气)分别以100%,50%,0%的可能性与其相关。这三个条件刺激被认为是传递三个不同水平层次动机价值的。确实,在欲求块,预期的舔舐活动随着奖励概率的增多而增多(Fig.1c)。在厌恶块,预期的眨眼活动随着吹气的增多而增多(图1d)。 当猴子被施用巴甫洛夫程序的时候,我们记录了在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当中或周围的103个公认的多巴胺神经元(68个来自猴N,35个来自猴D)中单个神经元的活动。他们的电化学生理特性明显不同于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补充图1)其他神经元,此后我们称它们为多巴胺神经元。 以往的研究大多将多巴胺神经元定性为在功能上是与同类同性质的。我们发现这是不正确的。图2a和e表明了两个多巴胺神经元分别对不同条件刺激的反应活动,它们的活动在欲求区相似(顶行)。他们都能被100%的奖励性条件刺激(与概率为100%的奖励相关的条件刺激)激起兴奋。这种兴奋在概率对应于50%的奖励性条件刺激的时候强度会下降,甚至在概率对应于0%的奖励性条件刺激的时候变为抑制。然而,多巴胺神经元在厌恶区(底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的反

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的机制

成绩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 课程名称:发育生物学 任课教师:周波 班级:生化082 学号:0807090106 姓名:贾晓波

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 决定的分子机制 贾晓波 (生物学院生化082 0807090106) 摘要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随意运动、认知、情感及奖赏等方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缺失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其中就包括帕金森症。一方面明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及起源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神经递质系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这些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的疾病的治疗带来福音。 关键词胚胎发育;中脑;转录因子;命运决定 1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递质表型的发育是大脑形成完整的、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神经环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量形态不同、类型各异的神经元,同时它们所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神经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终导致了神奇的神经系统功能。多巴胺(dopamine,DA)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动的整合、神经内分泌激素释放的调节、认知、情感、奖赏、意识和记忆。特异性分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成为DA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源自中脑。 在小鼠的中脑,有3个DA神经元的核群:黑质(substantia nigra,SN)致密带(A9,有近10000个DA神经元)、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A10,有近25000个DA神经元)和红核后区(retrorubral field ,RRF,A8)。其他的DA神经元群分布于视丘下部的中间未定带(medial zona incerta)(A13,有近900个DA神经元)等。位于黑质区的DA神经元发出的上行纤维投射至纹状体(尾核及壳核;中脑纹状体通路,mesostriatal pathway)释放DA,其退行性病变可造成纹状体内多巴胺释放量的减少,因而成为帕金森症(Parkinson’sdisease,PD)运动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腹侧被盖区内DA神经元集中投射至伏隔核的边缘叶(中脑边缘叶通路,mesolimbic pathway),它的过度活跃则与精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

多巴胺外渗处理方法 多巴胺是a、B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物,在治疗休克患者的过程中,当补充一定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之后,血压仍未好转者,时常使用多巴胺静脉滴注以维持血压,但因为多巴胺注射液这种药可以增加心脏排除血量,使皮肤血管收缩,加之休克患者本身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在静脉滴注中,若穿刺的血管细小或者患者的配合不好以及护理操作不慎,均易发生药液外渗外漏,引起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导致组织缺血甚至坏死,[1]我科室自2005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8例患者在应用多巴胺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外渗,现将处理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我科室自2004年8月份以来,抢救患者用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共326例,其中有5例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出现小静脉痉挛,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 2 处理方法 2.1 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小静脉痉挛。5例患者多巴胺注射液静点后出现小静脉痉挛,静点最大浓度为60mg/100ml,静点最小浓度为10mg/100ml.静脉输液液体均为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本组5例中3例60mg/100ml。2例10mg/100ml。考虑与静脉输液药物浓度无关,静脉输液速度为40—50滴/分。本组5例中均为 此速度,考虑与药液速度无关。 处理方法:用50℃左右的热水袋热敷静脉输液针头上方,5例小静脉痉挛患 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2.2 多巴胺注射液外渗皮下组织,局部出现红肿。

3例因为多巴胺注射液外渗后红肿,浓度均为200mg/500ml均在手背部静点。 处理方法:用酚妥拉明注射液左局部封闭,对如有较轻的水泡用龙胆紫图涂 于水泡处,暴露患处,1周左右治愈。 3 护理 3.1 操作时护理由于对局部刺激性,一旦外渗轻者局部红肿、热、痛,皮肤变黑。重者引起组织坏死,一旦溃烂愈合困难,给患者待来不必要的痛苦,因而护士要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另外为了避免药物外渗还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3.1.1 选择合适的血管输液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避免上述药物外渗的因素,如有可能应建立中央静脉通道.或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避免使用血运莘或有病变部位的血管。如已发生渗漏,不 应在该处远端再行静脉穿刺。[2] 3.1.2 选择合适静脉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由远端至近端,尽 量使用留置针,选择直、较粗、弹性好的血管 3.1.3 切忌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因为血管受到损伤而导致药液外渗。 3.1.4提高穿刺技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穿破血管。对脆性血管可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见回血不再进针的方法。 3.1.5 穿刺针具的选择因金属针不可弯曲,易刺破血管,故应尽可能使用静 脉留置针。 3.1.6 妥善固定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料覆盖穿制处,以便于观察,并妥善固 定好穿刺肢体,避免因肢体移动导致针头穿破血管。 3.1.7 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压迫5—10分钟,以免有药物外渗。 3.1.8 对于肢端循环不良的病人,应该严密监测,注意药液外渗、外漏的可能

敲除α-突触核蛋白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敲除α-突触核蛋白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是α-突触核蛋白过表达。中国南方医科大学王慧君博士所在团队发现,立体定位注射α-syn-shRNA慢病毒抑制右侧纹状体α-sy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抑郁表现减弱,且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和酪氨酸羟化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而活性氧生成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和丙二醛含量下降,同时纹状体中凋亡细胞的数量明显降低。作者认为,α-突触核蛋白具有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改善多巴胺能系统功能扭转甲基苯丙胺诱导的神经毒性的能力。相关文献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14年5月第9期。 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以立体定向注射α-syn-shRNA慢病毒敲除右侧纹状体中α-syn后,腹腔注射甲基苯丙胺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中凋亡细胞的数量显著降低 Article: " Protective effect of alpha-synuclein knockdown on methamphetamine-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dopaminergic neurons," by Yunchun Tai1, Ling Chen1, Enping Huang1, Chao Liu1, 2, Xingyi Yang1, Pingming Qiu1, Huijun Wang1 (1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 Guangzhou Forensic Science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Tai YC, Chen L, Huang EP, Liu C, Yang XY, Qiu PM, Wang HJ. Protective effect of alpha-synuclein knockdown on methamphetamine-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dopaminergic neurons. Neural Regen Res. 2014;9(9):951-958. 欲获更多资讯: Neural Regen Res

浅谈抑郁症

浅谈抑郁症 浅谈抑郁症 作者:柳蝉 一病因 抑郁症是什么引起的,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跟遗传、生化、环境和心理因素有关。比如某些疾病会诱发抑郁症;儿时的一些特殊经历,成年后也会诱发抑郁。 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而且不能算疑难杂症。问题是,很多抑郁症患者从来没有寻求过任何医治。之所以有很多病人死亡,不外乎是病人讳疾忌医,甚至意识不到这是一种疾病。周围的人不理解不支持导致的悲惨后果。抑郁症至今没有得到重视,很多人仍然把得抑郁症当成丢人的事情。浙大海归博士涂序新跳楼自杀,网上一片痛惜声之余,也出现不少指责声。 有五种人得抑郁症的可能性比较大,分别是: 1)有家族抑郁症史的人。抑郁有可能是遗传基因决定,所以这种人得抑郁 症的可能性比常人要高2-3倍。 2)女人。数据表明,女人得病的概率是男人的两倍,可能是因为女人比较 会说出来,而男人得了病后闷在心里靠毒品和酒精解决;也可能是因为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焦虑而引发抑郁。 3)处在压力之下的人。失恋,失去亲人,失去工作,甚至买房子搬家等, 都会导致抑郁。这么一说好象每个人都会得抑郁症了,但并不是每个处在压力之下的人都是以得抑郁症告终的。 4)理想主义者,是高危病群。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的要求,不能接 受错误和失败,对任何结果都很难满意。这类人一般会因工作或学习原因得抑郁症。 5)有其它疾病的人,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患者。一些药物, 也会导致抑郁症。 二机理 一个能正常运作的大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中心,控制了你的一切,从心跳,到行动,到情绪。大脑是由数十亿的称为神经元的神经细胞组成的。这些神经细胞,通过神经递质,接受来自你身体各处的信号或者发送信号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人脑里面的某些化学物质,包括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当这些神经递质,不能在神经细胞之间正常地

浅谈如何做好住院医师

浅谈如何做好住院医师 接受了漫长的医学教育后,我们终于成为住院医师,开始独立工作。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担任住院医师,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迅速掌握各项工作流程,还要了解很多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作为高年住院医师,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吃过不少苦头,一直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告诉新来的同事,愿他们不再犯我们犯过的错误。因此写下这篇小文章,希望能对低年住院医师们有所帮助。本文的部分内容纯属个人经验,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则是医院规定,应认真遵守。 一、住院医师的自我定位 内科对住院医师有明确的要求,各病房都发放了“住院医师手册”,我们也正在加紧编写新一版的《内科住院医师临床手册》,这些都可供大家在工作学习中参考。这里只想提一下“定位”的问题,建议大家不妨把姿态放低一些,内心才会更踏实(心理满足程度=实际收获/心理预期)。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社会现实使然。不管什么职业,都有一个入门问题,住院医师好比“初级工”,不论是厨师还是律师,从“初级工”到“高级工”大约都需要5~10年,与我们的成长年限也颇类似。 不相信?想想《Gray’s Anatomy》第一卷,外科主任对新来的住院医师说“You are interns. You are nobody. You are bottom of the food chain”。可见,在这一点上国外与我们没有任何区别,在医院工作,不讲资历是不可能的。住院医师的工作繁重而琐碎,但态度必须端正,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首先是遵守工作时间。按规定,每天早晨必须在交班前15分钟到病房并且看一遍病人。而现在有的低年住院医师进病房比高年医师还晚,这是很不正常的。如果比主治医师还晚进病房——What a shame!其次,不要挑剔。没有什么“脏、乱、差”的事情是我们不能做或不该做的。我们都曾被病人喷过血,都曾给病人倒过尿,我有一次甚至还一手扶住一位站不稳的老爷爷,另一只手拿着杯子帮他留尿。不愿给打印机换色带?其实这与安装一套血滤管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可以培养细致、耐心的工作作风。谁说换色带就没有技术含量呢?收病人更不能挑剔,不允许“挑肥拣瘦”。主治医师让你收危重病人是因为他(她)信任你,而且你会得到更多锻炼。有心学习的住院医师往往会自告奋勇地收重病人,这就好比“见世面”,见过世面越多,成长就越快,这是一条规律;更何况成功救治危重病人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反之,如果主治医师一直不让你收危重病人或VIP病人,千万别认为自己捡了便宜,相反,很可能你的能力受到了怀疑,你需要反省了。最后,快乐地工作着!工作中确实常有不开心的事情,但保持心情愉快并传递给周围的人,你会受益无穷。不要对前途悲观,更不要怨天尤人,我们的职业是有成长性的。医生吃的不是青春饭,干好临床工作,努力锻炼本领,将来一定会有回报。 二、如何与护士相处 护士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接触最频繁的群体,与她们好好相处,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1.医嘱 处理医嘱一定要准确、迅速,这不仅反映工作作风,也是医护合作的重要方面。有经验的护士可以在3天内对所有新转来的住院医师作出基本评价,依据就是开医嘱的水平。病房都有规定的取药时间,一般上午下午各一次。上午查完房,要尽快开医嘱,如果来不及,至少也要把重要的药物开出来,例如贵重药、化疗药、抗生素等。下午新病人入院,如果有特殊药物也要尽早开。为节约时间,可以先问病人的既往史并快速浏览一下门急诊病历,开出长期医嘱和化验单,前者方便护士,后者方便自己。周末通常只有上午半天可以取药,而一般病房特殊药物都没有基数,开医嘱前最好问一下值班护士。如果确实需要,向护士解释一

浅谈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神经机制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突出,它已经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网络成瘾又叫“病态网络使用”,是行为成瘾的一种,该症状的基本表现是网络使用者无法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行为,并最终导致心理、人际交往及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网络成瘾症状与个体的生理和神经机能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文概述了网络成瘾的原因及网络成瘾与脑内的奖赏中枢、神经递质等之间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成瘾病态网络使用神经生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工具,它促进了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满足了青少年缓解压力、交流和展示的需求。然而,与此同时网络成瘾随之而来,很多青少年学生因长期使用网络,如网络游戏、聊天、看电影等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孤独感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10~19岁的青少年所占比重最大(35.2﹪),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网络成瘾是一种非物质依赖的行为成瘾,具有一些与其他成瘾行为类似的特征,如突显性、退瘾性、忍耐

性和复发性等。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行为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上,或探讨网络成瘾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很少涉及个体认知状况的变化。而对其他成瘾行为的研究已显示,成瘾者往往存在某些认知神经功能的变化。 对于网络成瘾本身是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有大量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诊断、理论模型的探讨、测量工具、社会心理等方面。但是对于行为成瘾者的神经生理上是否有所改变值得研究,本文就近几年有关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 二、网络成瘾的含义及原因 (一)网络成瘾的含义 Ivan Goldberg首先提出网络成瘾这一概念,1997年在一本杂志(The New Yorker Magazine)上对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做了介绍。后来Ivan Goldberg、Davis等人采用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简称PIU)来代替网络成瘾一词,是指在没有明显成瘾物质情况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上网,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和心理行为功能的损害。叶新东、陈侠、黄希庭对网络成瘾做了以下解释,网络成瘾是指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隐等现象,具体表现为成瘾者无节制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对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

多巴胺的功能和结构

多巴胺的结构和功能 一、多巴胺的简介 多巴胺(dopamine,DA,或3-羟酪胺,3、4-二羟苯乙胺)又名儿茶酚乙胺或羟酪胺,是儿茶酚胺类的一种,分子式为C8H11 N O2(化学式和空间结构如图1)。是内源性含氮有机化合物,为酪氨酸在代谢过程中经二羟苯丙氨酸所产生的中间产物[1]。 图1 多巴胺的化学式和空间结构 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多巴胺能神经末梢中的囊泡与去甲肾上腺素囊泡不同点在于它不含多巴胺β-羟化酶,所以不会将多巴胺羟化成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行使储存多巴胺的功能。脑内多巴胺的代谢产物主要是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HVA)[2]。 多巴胺神经元在脑内分布相对集中,支配范围较局限。多巴胺能神经纤维主要投射于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漏斗部位。黑质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中脑黑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纹状体,在纹状体储存。当黑质被破坏或黑质-纹状体束被切断,纹状体中多巴胺的含量随即降低;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中脑脚间核头端的背侧部位,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前脑边缘;结节-漏斗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下丘脑弓状核,其神经纤维投射到正中隆起[2]。在大脑中合成、分泌多巴胺递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位于中脑组织黑质致密部、腹侧被盖区和红核后区。 二、多巴胺的功能 多巴胺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可以与脑内广泛表达的多巴胺能受体结合,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巴胺神经元可调节和控制许多重要的行为过程,其中包括运动、认知、奖赏、情感、学习记忆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等。其中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1.运动——帕金森病 多巴胺对运动控制起重要作用,多巴胺拮抗剂和激动剂应用的研究表明了多巴胺受体在运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如:大鼠的前进,后退,僵直,吸气和理毛功能。通常激动剂提高多巴胺的运动功能,拮抗剂作用相反。已明确了在决定向前运动中的D1和D2受体有相互促进作用[1]。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运动系统神经退行性病变,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大量丢失是产生帕金森病的原因之一,其中黑质区靠近腹侧部的多巴胺神经元丢失程度最为严重[3]。在

浅谈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心梗后左心衰的临床效果王丽薇

浅谈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心梗后左心衰的临床效果王丽薇 发表时间:2019-03-07T13:57:51.4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6期作者:王丽薇王丽萍王迎梅王彬彬[导读] 探讨并分析在心梗后左心衰患者治疗中,多巴胺联合硝普钠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42例心梗后左心衰患者王丽薇王丽萍王迎梅王彬彬绥棱县人民医院 152200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心梗后左心衰患者治疗中,多巴胺联合硝普钠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42例心梗后左心衰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则接受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 据对比后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心梗后左心衰患者治疗中,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关键词:心梗后左心衰;多巴胺;硝普钠;治疗;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opamine combined with sodium nitroprus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left heart failur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142 patients with left heart failur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while the 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combined treatment of dopamine and sodium nitroprusside.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 Conclusion Dopamine combined with sodium nitroprussid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eft heart failur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words] left heart failur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dopamine;sodium nitroprusside;treatment;clinical effect 心梗后左心衰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若是患者未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1]。心梗后左心衰的发病原因主要为患者患上心梗后,心室出现重塑并且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瘢痕组织,导致患者心肌收缩出现异常,心脏排血量出现严重下降,造成患者患上左心衰竭[2]。我院在心梗后左心衰患者的治疗中,将多巴胺与硝普钠联用,收到极佳效果,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42例心梗后左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主要诊断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相关内容,所选患者的排除标准为:其它内科重症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患者、听说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机体过敏患者、多巴胺与硝普钠禁忌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71例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为42~76岁,心功能Ⅲ级患者40例,Ⅳ级患者31例;干预组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为43—75岁,心功能Ⅲ级患者39例,Ⅳ级患者3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后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患者每日服用1次贝那普利,每次服药剂量为10 mg,此外,患者每日服用3次曲美他嗪,每次服药剂量为20 mg。干预组患者则接受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治疗,护理人员为患者静脉泵注多巴胺注射液,泵注速度为1—3 μg/min。同时,护理人员将硝普钠注射液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为患者实施静脉泵注,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将泵注速度设定为5~10 μg/min[3]。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连续接受一周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可分为无效、有效及显效,总有效=有效+显效。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主要症状未出现任何改善,患者病情甚至出现加重;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出现好转,心功能改善程度达到Ⅰ级;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达到Ⅱ级以上,患者个人体征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经由SPSS 17.0软件包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利用x2对其加以检验,若两组患者数据对比P<0.05,表示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患者在患上心梗之后,心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瘢痕组织,这些瘢痕组织在患者心室进行重塑的作用之下,心脏收缩会出现不同程度障碍,心室的排血量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这就很容易导致患者患上左心衰[4]。患者患上心梗后左心衰之后,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不畅、严重喘息等,此外,患者心肌出现收缩困难,这就导致患者的肺部循环与机体循环出现严重障碍,患者生命会受到严重影响[5]。 小剂量的多巴胺可以有效扩张患者的机体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部位的血液流量,中等剂量的多巴胺可以有效激活患者机体内部的B受体,提高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增加患者的心输出量,大剂量的多巴胺可以激活患者机体内的a受体,患者的血管收缩功能可以得到较好加强。在本次研究中,多巴胺的用量为小剂量,患者在接受多巴胺治疗后心脏功能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硝普钠可以对患者的动脉与机体小静脉进行较好的扩张,减少患者血管外部所受的阻力,以此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增加患者的心排出量。此外,患者接受硝普钠注射液治疗后,血液循环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也能有效避免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应用,患者的心肌血液供应量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加,心肌部位所受损伤可以得到明显的减轻,患者心肌收缩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并且降低患者恶性血流动力学事件的发生几率。

多巴胺

多巴胺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乔博 胡剑青 张一弛 张文涛 关键词 多巴胺 突触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递质 受体 帕金森病 摘要 多巴胺(DA)是一种中枢神经递质,由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并储存在囊泡中,可能是通过胞裂外排的方式由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作用于多巴胺受体,通过一系列反应,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从而产生生理作用。 多巴胺有调节躯体活动、精神活动、内分泌和心血管活动的作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病变可导致多种疾病,如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 1. 概述 多巴胺(DA)按系统命名法,名为邻苯二酚乙胺,属于儿茶酚胺类物质。其盐酸盐为白色、有光泽结晶。熔点243—249℃(分解)。无臭。味微苦。置于空气中及遇光时颜色渐变深。易溶于水。 在五十年代以前,多巴胺一直被认为是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阿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在五十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证实了多巴胺是脑内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并且还和帕金森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此后,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关于多巴胺的研究,人们对多巴胺这个神奇的小分子在大脑内的作用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卡尔森也因为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 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 2.1 解释几个名词 黑质:在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有一大的灰质团块是黑质,见于中脑全长。黑质细胞富含黑色素,是脑内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团。黑质主要与端脑的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有往返纤维联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黑质是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 纹状体:是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尾状核及豆状核组成。豆状核又分为内侧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核。纹状体分为新纹状体和旧纹状体两部分。 新纹状体:在发生学上比较年轻,包括尾状核及壳核,它们起源于端脑。在这两个神经细胞团中,含有大量的小细胞和较少的大细胞。小细胞接受来自大脑皮层各部以及来自丘脑的神经,因此,新纹状体直接受到大脑皮层的影响,而且还间接地受到通过丘脑传来的小脑以及其它锥体

多巴胺(dopamine

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 DA)是神经系统中另一类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其含量至少占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儿茶酚胺含量的50%。 多巴胺一度被认为仅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1958年,瑞典药理学家Carlson首先报道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极高,约占全脑多巴胺含量的70%,且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布并不一致。这使人们提出设想,多巴胺可能是脑内独立存在的神经递质。60年代,人们证实帕金森病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所致,用多巴胺的前体左旋多巴(L-DOPA)可获较好疗效,这对多巴胺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70年代中,应用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方法证实体内存在着多巴胺受体,某些化合物能与其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进入80年代后,大量实验深入分析了DA受体的亚型及其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关系。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A受体的不同类型得以克隆,其结构也被阐明。 第一节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布及纤维联系 一、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主要分布 采用荧光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和组织化学方法可以显示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Falck-Hillarp(1962)发现,神经元内的单胺类物质可与甲醛蒸汽反应,聚合成为异喹啉(isoquinoline)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可发射出波长不同的荧光,神经元内的儿茶酚胺可转变成绿色荧光物,5-羟色胺可转变成黄色荧光物。运用这一方法,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胞体分布被成功定位。到目前为止,已知脑内有10个多巴胺细胞群,继去甲肾上腺素的A1 ~ A7细胞群之后,被命名为A8 ~ A17,其中A8 ~ A10细胞群分布于中脑,A11 ~ A14细胞群在丘脑,A15、A16位于端脑,A17在视网膜内(表1)。A8 ~ A10细胞群集中了约70%的DA能神经元。 表1 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的定位 A8 位于红核后方的网状结构内,内侧丘系外侧部的背侧 A9 位于中脑大脑脚的背内侧黑质复合体,大部分位于致密部,少部分位于网状部

浅谈分子影像学

2008 年 23 * 9 期 Vol.23 No.9 II^BZHZEIIHHaEQaSS 中?篆疔使各 [缠合] 浅谈分子影像学 毛翠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浙江杭州310009) [摘要]分子影像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涉及影像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新的边缘学科。本文针对分子影像学 所需的三种探针和成像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分子影像学;分子探针;医学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1633(2008)09^0064~02 Devdopment of Molecular Iconography in the Future MAO Cui-ping (Radiology Department of No. 2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09, China) Abstract: Molecular Imaging is an edge-subject that involves iconography, modem molecular biology and other subjects. TTie article summarises the probe and imaging technique required in molecular iconography. Key words: molecular iconogr^)hy; molecular probe; medical imaging technique 分子影像学的概念由Weissieder 于2001年首先提出, 指的用影像学的方法在活体的条件下对细胞和分子水平的 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主要实现手段是核医学技术、 MRI 、超声及光学成像技术。其成像原理是借助分子探针, 通过靶向结合或酶激活的原理及适当的扩增策略放大信号 后,高分辨力的成像系统就可以检测到相应的信号改变,从 而间接反映分子或基因的信息。对于分子影像学,最重要的 是采用合适的探针和成像系统。 1分子彩像学常用的分子探针 能和靶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配体或抗体等)与能产生 影像学信号的扣质(如同位素、荧光素或顺磁性原子〉以特定 方法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种复合物,即为分子探针。 目前对分子探针的分类并不统一。根据所用影像学手 段的不同,这些探针可分为核医学探针、光学探针及MRI 探针。 1.1核医学分子探针 核医学的分子探针是靶向探针,由产生影像信号的放 射性同位素与能和靶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组成。 由于MRI 的检测敏感性较核医学及光学成像技术低几 个数量级,因此需要大量的对比剂在靶组织内聚集及强大 的信号扩增系统。MR 常用的分子探针有两类。一类是以钆 为基础的顺磁性分子探针,能产生T,阳性信号对比;另一 类为利用氧化铁的超顺磁性分子探针,能产生强烈的T 2阴 性信号对比。目前已经开发的超顺磁性探针主要包括超顺 收稿日期:2007-12-19 修回日期:2008-01-14 磁性氧化铁颗粒(SPI0)、超微型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H- 0)和单晶体氧化铁颗粒(MI0N)等。SPI0直径40nm ~ 400nm 不等,由Fe 304和Fe 203组成,外包碳氧葡聚糖,其氧化铁核 心由若干个单晶体构成。USPI0最大直径不超过30nni 。超 顺磁性氧化铁的颗粒大小对 其进人网状内皮系统的部位有 较大影响,一般直径较大的SPI0主要为肝、脾的网状内皮 系统所摄人,而USPI0颗粒小,主要进人 淋巴结组织及骨髓 组织中。 1.2光学成像的分子探针 光学成像技术主要包括荧光成像及生物发光成像。通 过探针的聚集或智能探针的激活可获得信号扩增。绿荧光 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T 1 )是突光成像技术常用的 一种标记物。光 学成像的探针大致上分为3种:①最普通 的是非特异性探针,它们多为一些小分子物质,可以穿过血 管壁而进入细胞间隙。利用肿瘤组织的血管通透性较正常 组织高的特点进行光学成像。这种探针成像的图像效果较 差,而且缺乏特异性。②单克隆抗体,图像效果稍好,但亦 无特异性。③“智能”探针,在自然状态下,它们是没有荧光 作用的,但是一旦被一些特异性的酶激活后,它们可以产生 巨大的荧光效果。基于上述特点,这种探针获得的图像效果 好,特异性高。 1.3多模式成像的分子探针 多模式成像的分子探针是分子影像学探针的新进展。 多模式成像是利用2种或2种以上医学影像学模式对同一 物体进行成像以获得补充信息,这种技术可能同时提供解

浅谈青少年自残的主要原因

浅谈青少年自残的主要原因 【摘要】通过分析青少年自残人群的心理状态,了解青少年自残的各种原因,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走出心理误区,不再伤害自己。 【关键词】自残、青少年、原因、措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不断报道的自残事件,大多发生于青少年,加上自己身边曾经的经历,使自己萌发出写这篇论文的念头。根据资料显示,“青少年是心理问题的多发人群,在读中学生属于心理正常范围的占40﹪,属于心理不正常倾向的占22﹪,属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高达43.7﹪的青少年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有23﹪的青少年有自残行为。”这些数据,是值得人深思其发生的原因的。 一、自残的定义 目前,对于自残行为的定义,在我找了各种资料之后发现研究者各自有独特的见解,综合各相关文献,可以归纳为:自残行为一般指无自杀意图的,为社会所不接受的,为逃避冲突的痛苦而对自己身体进行直接或间接伤害的行为,而自杀是自残的最极端境界。 二、导致自残的主要原因 各方资料显示,导致自残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学的根源;童年的创伤;现实的压抑;寻求关爱和关注;人格因素;青少年时期的特殊心理;生理因素等等。(一)心理学根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人有多层次需要,而需要是不断发展递增的,发展需要受到抑制的时候,人会感到痛苦。这时候发展需要会转化成压力,造成人的焦虑、紧张和烦躁。发展需要可能会异化,造成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而自残正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二)童年的创伤 日本一项调查显示,儿童和少年时期遭受过精神暴力的人,实施割腕等自残行为的风险约是普通人的9 倍,经历过家庭破裂或在学校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也较容易自残。各种资料中显示,不少自残的青少年,都有过童年的不幸,例如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暴力,在学校常受侮辱、嘲弄等,自卑心理严重,自我价值感低。童年的不幸致使长大后对自己的否定固化到脑海里,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当压力困难出现时,也就会不自觉地采用自残的消极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现实的压抑 人的心理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生活节奏快学习负担重,而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状况、承受力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孩子在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中,不停地受挫,体验着挫败感,常常感到无助和无能,时间长了就会失控和绝望,产生心理危机,部分学生就会通过惩罚自己来处理问题,即把感情的痛苦转化为身体的一种形式,以减轻情感的痛苦和压力,缓解愤懑和紧张,从而防止自己做出更糟糕的事情。(四)寻求关爱和关注 通过调查,人际关系淡漠、亲子冲突、伙伴关系紧张、失恋、单相思、对于力量的崇拜、学习压力、人生的消极情绪等等,每一条,几乎都能成为青少年自残的理由。但是这些原因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因为自卑,经常自我否定或者自我挫败。他们陷入了情感的孤独,在没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情形下,他们不得不用自残的方式引起亲人的注意或控制亲人,来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五)人格因素 有的中学生对批评、挫折非常敏感;遇事情绪化,易冲动;有的自卑,对生活失去信心,长期处于焦虑之中,又无力改变眼前的一切,就会采用自残的方式释放心理压力;还有的是

银杏叶提取物对损伤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

银杏叶提取物对损伤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朱灿宏; 奚淑芳; 王群江; 周冰; 李蓉; 庄志; 毛善奎; 端礼荣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09(012)004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及脂多糖(LPS)损伤后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胚胎大鼠中脑原代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中脑神经细胞,培养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MPP+组、MPP++EGB761组、MPP++LPS组、MPP++EGB761+LPS 组;给予MPP+、EGB761和LPS进行配组干预,然后观察细胞生长状况;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微量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法(FITC),比较各组阳性神经元的变化,了解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表达情况;同时硝酸还原法检测培养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MPP++EGB761组:细胞生长旺盛,轴突延长明显;MPP++EGB761+LPS组:细胞生长受抑制,轴突较短MPP+组、MPP++LPS 组细胞数量少,仅少数细胞稍有突起,大多数细胞无轴突.MTT法测得细胞吸光度值(A值)、免疫荧光TH阳性细胞表达及培养细胞NO的表达:空白对照组、MPP++EGB761组NO含量与MPP++EGB761+LPS组、MPP+组、MPP++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EGB761+LPS组NO 含量与MPP+组、MPP++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与MPP++LPS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结论LPS可加重MP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小胶质的活化及其释放的NO有可能参与该细胞凋亡过程.EGB761对损伤后的胚胎大鼠中脑原代培养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