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衍生品市场概况与未来发展

中国衍生品市场概况与未来发展

中国衍生品市场概况与未来发展
中国衍生品市场概况与未来发展

中国衍生品市场概况与未来发展

Chinese derivatives market’s summar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吴建刚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内容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高速成长,金融不断完善,衍生品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此次金融危机暴发后,金融衍生品最早成为被归咎的对象。中国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后发展国家,这就提出了危机对中国衍生品发展的启示和未来如何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近二十几年来中国场内和场外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然后提出了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衍生品的启示,最后对中国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危机启示发展建议

Abstract: After three decade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s economy grew rapidly, its finance system has been improved and its derivatives market although began late has also progressively been developed.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derivatives have become the first target to be blamed. China's derivatives market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crisis put forwar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learn from this crisis and develop China's derivatives market.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rivatives market in past two decades, then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development of derivatives, and finally gives a series of recommenda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erivatives market. Keywords: Derivatives market Development summary Crisis inspiration Development proposals

目 录

一、我国场内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 (3)

1、商品期货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某些品种上已经取得定价的主导权 (3)

2、外汇期货和国债期货曾经试验,但目前尚未推出 (5)

3、股指期货经过数年准备,目前仍处于仿真交易阶段 (6)

4、权证市场已经启动,但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6)

二、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 (7)

1、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7)

2、场外交易衍生品市场兼管积极推进,但仍然监管过严及缺乏系统性 (8)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启示 (10)

1、场内市场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场外市场仍将继续发展的同时,鼓励部分场外衍生品市场逐

渐走向“场内化” (10)

2、对过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和过高的杠杆倍数应该加强监管 (11)

3、增加金融体系多样性,防范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防止对小概率事件的易崩溃性 (12)

4、中介机构和大型机构高管的道德风险将受到进一步的监管 (12)

四、对中国衍生品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3)

1、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基础产品市场,衍生品应该服务于基础产品市场 (13)

2、中国的衍生品市场是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是市场需要主导的 (13)

3、大力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并优先发展基础性衍生品 (14)

4、稳步推进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并配套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 (14)

5、加强市场参与主体的培育和管理 (15)

6、根据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衍生品市场发展程度,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衍生产品

市场的冲击的同时,逐步推进中国衍生品市场国际化进程 (1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衍生品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国外的经验看,衍生品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在定价和风险管理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衍生市场发展情况如何,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未来发展衍生品市场有哪些启示,中国未来又应该怎么发展自己的衍生品市场呢?以下将从场内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场外衍生品发展概况、金融危机的启示及未来发展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我国场内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

1、商品期货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某些品种上已经取得定价的主导权

首先,经过规范整顿,中国商品期货业已经步入正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行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也提上日程。1987年由香港实业家杨竞羽先生向我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发展期货市场的建议,同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这一问题列入1988年重点课题计划。此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价格组和国家体改委流通司联合成立的期货市场工作小组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筹建办的共同努力下,在1990年10月27日,中国引入期货交易机制的全国性批发市场—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随后各省争相成立期货公司,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1993年底,全国已经批准建立40多家,开业33家。经纪公司的建立稍晚一些,1992年9月我国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能期货经纪公司成立,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仅广东就成立了上百家经纪公司。1993年以前,中国期货发展迅速,但比较混乱,主要表现是:一是监管权力分散;二是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三是交易所组织形式多样化,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四是投资主体以投机者为主,套保者比较少。在1993年到1998年对期货业进行了清理和整顿,这使这一行业更加规范,但也使交易量萎缩,大部分交易品种沉寂和部分交易所及经纪公司难以为继。从1998年开始,中国期货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法律逐步完善;交易所撤并为三个,即只保留上海、郑州和大连三家交易所;交易品种先是在1998年亚缩为12种,然后逐渐完善品种,在2009年4月已达到21种。

其次,我国商品期货业已经取得某些产品定价的支配地位。在交易量上,虽然中国商品期货起步晚,但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以下平表格是有关金属和农产品排名的。

表1 金属期货交易量排名

名次品种 2008年 2007年增减(%)

1 伦敦铝 48,307,389 40,229,693 20.10%

2 纽约金 38,377,367 25,060,440 53.10%

3 伦敦铜 26,507,242 21,420,450 23.70%

4 上海锌 23,538,897 10,215,449 130.40%

5 上海铜 20,773,258 16,328,011 27.20%

6 伦敦锌 16,120,770 12,556,285 28.40%

7 东京金 15,163,975 18,203,194 -16.70%

8 上海铝 14,788,920 4,823,552 206.60%

9 印度铜 14,277,796 15,375,506 -7.10%

10 印度金 14,024,217 7,604,891 84.40%

数据来源: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3a14141090.html,/

表2 农产品期货交易量排名

名次品种 2008年 2007年增减(%)

45,468,481 264.00%

1 郑州白糖 165,485,978

2 大连豆一号 113,681,550 47,432,721 139.70%

3 大连豆粕81,265,439 64,719,466 25.60%

4 芝加哥玉米59,957,118 54,520,152 10.00%

59,436,742 -7.50%

5 大连玉米 54,976,724

42,191,727 10.10%

6 上海天胶 46,461,103

7 大连豆油 43,695,993

13,283,866 228.90%

31,726,316 14.60%

8 芝加哥大豆 36,373,096

9 郑州强麦 27,509,312

38,982,788 -29.40%

10 美国粮11号. 27,019,704 21,263,799 27.10%

数据来源: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3a14141090.html,/

由以上表格可知,在金属方面,中国对锌期货有定价的主导权,对铜和铝期货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2008年与2007年比锌和铝期货交易量有巨大的增幅,分别达到1.3部和2.1倍。在农产品方面,中国在白糖、大豆、豆粕和强麦上有定价的主导权,在玉米期货上有重要的影响力,棕榈油和菜籽油也是交易量最大的品种。从增减幅可以

看出,中国在白糖、大豆和豆油在2008年比上一年有大幅的增加。另外,中国在燃油期货2008年有3081万单交易,比上一年增长了1.6倍,也取得了主导权。我国是农业大国、钢材大国也是贸易大国,在农产品和钢材期货上也应该有相应的地位。2009年3月,我国又推出了线材和螺纹钢期货,期货品种增加到21种,进一步完善了期货市场。另外,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在申请生猪期货、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在申请早籼稻期货。

2、外汇期货和国债期货曾经试验,但目前尚未推出

外汇期货方面,1992年6月1日,上海外汇调剂中心推出的外汇期货是我国最早的金融期货,交易的外汇品种包括人民币对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日元等。至1992年底,共成交期货合约10813张,交易金额2.2亿美元。因当时外汇交易实行的是双轨制,国家对外汇现汇交易有诸多限制,交易在1993年被停止。2006年,交易中心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达成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交易中心的会员单位将可以通过交易中心交易电子平台上交易的国际货币市场汇率和利率产品交易中心将作为的超级清算会员,为交易这些货币产品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交易便利和清算服务。通过这个合作项目,我国金融机构可以以优惠的费率和交易条件交易外汇期货产品,帮助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交易实践中提高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更加有效地进行国际货币的汇率风险管理。

1988年,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式债券交易,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我国的国债期货交易始于1992年12月28日。起初,国债期货的交易仅限于证券商自营,市场规模较小,行情波动也不大。为了提高国债期货交易的活跃度,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决定,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1994年以后,机构以代保管单的形式超发和卖空国库券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风险巨大。同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交易。当时,国家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对已经发行的国债也实行保值贴补的政策,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货膨胀指数每月公布。正是保值贴补率的这种不确定性,为国债期货的投机炒作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纷纷拥进国债期货市场,国债期货市场市场的行情日益火爆,成交屡创历史新高,市场规模急剧扩大。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几乎是各商品期货交易总金额之和。1995年,以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国债回购市场因虚假的国债抵押泛滥而被关闭。同年5月,爆发非法操纵国家期货合约价值的“3·27”事件,国债期货市场关闭。

3、股指期货经过数年准备,目前仍处于仿真交易阶段

美国金融期货的产生和发展带动了其它国家金融期货产品的发展。在这一领域作为后发展国家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借鉴成熟国家的经验在1990年左右都纷纷从股指期货作为突破口,走过了股指期货到股指期权再到股票期权的道路。这是由于外汇衍生市场、利率衍生市场等市场一体化程度非常高,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建立此类市场,是缺乏竞争力的。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有价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有一定分离,其股价的运行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新兴市场国家衍生产品的发展从股指类衍生合约开始。

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及与世界的经济的融合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弹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势必紧跟世界的大趋势,尽快推出股指期货。但是,虽然中国商品期货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金融期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股票市场还没有理顺,特别是中国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二元结构的存在直接阻碍了股指期货的推出。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随后股票分置改革便分批分次的形式紧锣密鼓的展开了。随着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快速推进,股指期货也顺理成章提上议事日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也终于在2006年9月8日挂牌并一直处于准备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仿真交易阶段。新加坡交易所已上市中国股指期货,客观上要求股指期货能尽快推出。经过长期的准备,当前,中国股指期货的正式运行已经箭在弦上。

4、权证市场已经启动,但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自年美国电灯和能源公司发行全球第一张权证以来,世界权证市场己走过近百年的历史。早在1992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就己推出了大飞乐配股权证,这是我国证券史上的第一只权证。但当时国内的权证市场投机氛围浓重,权证一度被恶意炒作和操纵,1996年6月,中国证监会被迫紧急叫停权证交易,此后,时隔9年我国证券市场才有推出新的权证发行。2005年8月22日,推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要求,又开始设立新权证,第一支设立的是宝钢权证。为推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权证类股权分置方案一般用送股、权证回售等方式确定最低对价,权证作为对价中的变动部分,交由市场在未来解决,部分公司还结合大股东减持和再融资。其中又包含认购与认沽权证。截止2009年4月份,已经退市的权证有39种,正在交易的有15种。最初的权证市场,由于品种稀少交易异常活跃,一天可以换手好几次。虽然品种很少,但是由于换手频繁成交额常常可以达到几百亿甚至上千亿无。另外,交易价格也常常远远偏离理论价值,甚至出现对理论价值为零的看跌权证的沉炒作。由于炒作频繁,交易所监管力度也增加,通过设涨跌停板或临时停板来减少过度的炒作。当前,由于过度投机的情况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新的权证品种的发行基本陷入停滞。

现在中国权证市场与成熟市场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品种少,备兑权证的发行还不顺

畅。德国的权证品种有上万种,以品种计是全球第一。在香港权证品种上千种,而且以备兑权证为主,台湾和新加坡也有几百种的规模。美国权证市场品种少,成交量也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有发达的期权市场,期权对权证的替代效应,使发行者和投资者没有动力发行和投资权证。可见,中国权证市场投资者不成熟或品种少的原因也造成权证市场的炒作风气较浓。随着权证市场的规范和投资者更加成熟,权证市场也将逐渐走向成熟。当然,从各国经验看,我国市场可能是以权证为主,也可能是以期权为主,由于存在路径依赖,中国市场以权证为主的可能性更大些。

二、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

1、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尽管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目前其仍处于发展初期,在产品品种、流动性、市场结构、基础性建设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品种很少。首先是国内银行与客户远期业务的迅速发展和掉期业务推出。1997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基于此办法,我国于1997年4月,在中国银行进行了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的试点工作。随后,中国建设银行等国内银行也相继开展了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央行早在1997年就允许中国银行首家试点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后经2003年和2004年两次扩大试点,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可以办理此项业务了。截止到2006年5月30日,共有50家银行办理开办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备案手续。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初期,交易不活跃,市场规模小。

与远期结售汇相比,掉期交易是银行一项较新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只被允许开展外币与外币之间的掉期业务。2005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外汇指定银行开办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中国从2005年两单国开行的基础设施贷款资产证券化和一单建行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破冰开始,截至2008年底,国内共有11家机构发行了600多亿元证券化产品,但这与银行间市场13.9万亿元的债券托管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了。现有证券化产品主要是抵押贷款权益证券化产品(CLO)占了六成以上,住房抵押贷款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比例相当,而其它创新产品仅有汽车贷款支证券只占4%不到。。

可见,现在只有外汇远期、掉期、利率互换、无期利率协议及少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交易同样活跃的利率期权、权益类和商品类场外衍生品、信用类衍生品方面,中国衍生品市场还是空白。这显然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符。

其次,交易量少,市场流动性较低。《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8年4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我国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的交易名义本金分别为4121.5亿元

(603.4亿美元)和133.6亿元(19.56亿美元)。而截至2008年6月时,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全球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的名义本金余额分别达到了352.772万亿美元和39.37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在这两个衍生品品种上,即便以国内市场全年度交易金额加总也仅分别只及全球市场余额的万分之一点七一和万分之零点五。在外汇即期市场交易中,美元币种仍然是交易的主要货币,美元币种成交占比99%。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累计成交4403亿美元,同比增长39.6%,人民币外汇掉期作为一种衍生产品,在外汇市场上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强。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74亿美元,同比下降22.4%;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620亿美元,同比下降30.9%,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合计成交量占全部成交量的77.6%。可见在外汇衍生品方面存在交易量不升反降,货种单一的情况。

其次,市场参与者较少,广度不够。由于市场准入要求较严,加之对金融衍生品知之不多甚至存在误解,目前实际参与衍生品交易的机构较少,且主要为商业银行。2007年底已经有46家人民币远期利率协议制度备案机构和17家Shibor基准利率互换业务报价商,2008年底已经有65家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制度备案机构,可以说参与者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交易活跃的投资者不超过20家,就外汇衍生品而言,中国银行一家的交易量常常就占有了一半以上。投资者数量不够,类型单一,无法出现多样化需求,限制了市场流动性提高和市场功能发挥。

最后,基础配套落后。中后台建设严重滞后。在机构层面,衍生品交易需要交易、风控和清算等部门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由于处在市场一线,交易人员对创新业务接受较快,而中后台人员的认识则相对滞后。随着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机构对风控与合规日益重视,中后台人员对新业务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要,中后台人员知识积累跟不上市场创新步伐,已成为阻碍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衍生品交易的定价和风控较为复杂,需要合适的电子系统予以支持,但目前国内很多机构还不具备衍生品模型构建和系统开发能力,从国外引进也需要一个本地化过程,系统建设滞后也制约了市场发展。中国基础配套落后也可以从上海中外银行衍生品交易情况看出来。上海银监局发布《上半年上海中外资银行衍生产品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末,上海中外资商业银行衍生交易名义价值余额为7148.1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4.62%,同比增长127.89%。但是中外资银行衍生交易增长情况各异,外资银行衍生交易比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两倍多,而中资银行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外资银行在国内的交易基本集中在上海,同时也反映出外资银行积极利用其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期权等相对复杂且收益较高的业务;另一方面,在沪中资银行分行衍生品交易以代客交易为主,掉期业务由其总行直接交易。

2、场外交易衍生品市场兼管积极推进,但仍然监管过严及缺乏系统性

首先,中国的监管方式增加了透明度,符合危机后对场外市场监管的潮流。

与海外衍生品市场在经历了次轮危机后对于运行和监管机制作出的调整相比,我国衍生

品市场似乎依然在延续一直以来的发展路径。西方发达国家的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直是缺乏监管的,反映在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和市场不透明。在市场危机爆发后,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监管和建立场外衍生品的集中清算机构已成为各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共同话题。而一直以来,中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即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平台进行交易或交易后备案。这意味着,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要远高于国际衍生品市场。而且,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直存在着明确监管者。在目前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条件下,此前被认为与海外市场格格不入的中国衍生品市场运行和监管机制,目前却凭空多了几分值得庆幸。

同时,场外交易通用的合同的制定也进一步完善。整体来看,场外金融衍生品合同的内容相当一部分是通用的,一些国际性行业组织,如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ISDA)应运而生,发布了一系列标准化协议范本,以降低场外衍生产品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其中 ISDA 发布的一系列标准文件范本是最有影响力的,其主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相当普遍的使用。我国有多家银行都是 ISDA 会员,它们在进行国际衍生品交易时,均与国外机构签订 ISDA 主协议。为了给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推动衍生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相继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主协议(2007年版)》和《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7 年版)》。这两份主协议并不完全是ISDA主协议的中文版本,但又的确继承了ISDA主协议的重要思想以及若干个重要的衍生品交易基础制度安排。但两份协议存在管辖范围重叠和规定不一致的问题。随着2009年3月16日《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出台,以前的不同产品分属两个协议的问题得以解决。

另外,央行即将建立依托于交易中心的中央清算所,这将是场外交易衍生品市场监管的重要的制度创新。当然这一制度创新还有待完善,比如尽管我国通过交易中心平台进行的衍生品交易能够使监管层掌握更为全面的市场数据,但在系统性风险预警和判断方面,更需要监管层有充足的能力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国际衍生品市场的在近期风险爆发显示,传统的衍生品定价模型在揭示市场潜在风险方面存在不小缺陷,这意味着监管层在风险处置方面会面临更大挑战。因而,并不是实现了交易中心平台基础上的衍生品交易、实现多边净额清算乃至中央对手方(CCP)集中清算模式就能保证监管者的高枕无忧。这些措施对于市场效率是否带来影响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而且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参与国内衍生品交易依然存在多样化需求,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衍生品市场更符合国内参与者的希望。

其次,中国场外市场产品开发受到严格监管,限制了市场的发展。

场外衍生品交易带给交易者的好处是交易双方可以通过谈判制定非标准合约,追求各自的交易目标。这意味着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者需要在合约设计方面获得足够自由度。而在我国目前衍生品监管体制下,所有国内场外衍生品交易还需通过统一平台实现交易,产品的创新还是遵循着由主管部门“研究一个,出台一个办法,推出一个产品”路径。这样的机制显然

有违场外衍生品市场成长的基本逻辑。正因为如此,许多希望参与衍生品市场交易的国内企业在其交易需求无法在国内市场得到满足情况下,在近年参与了海外市场的衍生品交易,由于对国外市场不熟悉,最近也接连爆出巨亏的新闻。中国衍生品市场本身发育显然还很不成熟,需要鼓励发展,但是这样的监管和运行机制显然是谨慎有余而灵活不足,制约了新兴市场的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第三,中国监管体系还不完备。

虽然各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不尽相同,但是通常都涵盖了政府监管、自律管理以及市场参与者的内部控制三个层次,由于场外衍生品交易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国际间的监管合作也日益重要。但中国在这些方面都还不够完善,政府监管显得过严而且行动迟缓,行业间通过协会进行协作还不够广泛,特别是市场参与者的内部控制存在很多问题。广为人知的事实是,不少知名企业在与对手交易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国务院国资委更是在今年3月2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将对央企参与海外衍生品交易的情况进行彻查。调查显示,大量在海外进行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是因为内部控制存在严重问题而造成的。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启示

1、场内市场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场外市场仍将继续发展的同时,鼓励部分场外衍生

品市场逐渐走向“场内化”

商品期货、金融期货、期权等交易所场内衍生品在金融危机的考验下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保持着良好的流动性,一如继往地发挥着风险管理职能,为防范市场系统性风险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包括CDS、CDO在内的许多场外衍生品则导致了本轮危机流动性迅速丧失,从而暴露出了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两大致命缺陷:一是场外市场以交易对手方作为清算对手,履约风险极大;二是一旦市场出现系统性危机,流动性彻底丧失,即使再强大的金融机构也难逃自身崩溃的命运。

场外市场是两两协商的市场,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于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对有外部性和重点的机构应该加强监管。场外衍生品之所以带来如此巨大的破坏,首先是因为在于其产品本身包含着信息不对称,产品过于复杂、产品链过长,市场的透明度极低和监管缺失,造成参与交易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的实际交易头寸等情况一无所知,如果一家交易商出现流动性问题或倒闭,会牵连许多参与交易的做市商,造成连锁反应;其次是因为金融服务过于集中在少数大型金融机构,而这些机构的倒闭对市场有重大的影响。

对次贷危机的深入反思坚定了美国证监会(SEC)、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会(CFTC)加强对场外衍生品监管的决心。2008年全球期货市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流动性,为基础现货市场提供了卓有成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也为危机中的金融市场增加了稳定因素。场内衍生品市场平稳运行的成功经验启发了理论界及各国监管部门,高效的中央结算功能得到了监管

层的充分肯定。为此,美国监管部门开始考虑借鉴期货市场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准备将场外衍生品场内结算作为推进金融监管的有效举措。2008年10月,美国监管当局在一份声明中指出,鼓励对场外衍生品进行中央清算,并加以集中统一监管。此后,美联储与SEC、CFTC讨论合作谅解备忘录,寻求对场外衍生品中的CDS产品的中央结算进行集中统一监管。

不仅监管层意识到了监管的必要,场外衍生品市场本身出于防范风险的需要,也有走向“场内化”的趋势和需求。纯粹意义上的场外衍生品交易正走向萎缩,取而代之的是接受统一监管、进行中央结算的场外衍生交易。次贷危机引发的信用危机使场外衍生品市场参与者更加重视合约对手方的信用风险。从NYMEX和CME的实践经验来看,场外衍生品要求通过便利的途径将场外交易清算业务转移到交易所环境的需求大为增加,投资者希望在这种环境下既不失个性化交易的灵活性又受益于标准化的清算。为适应此种市场需求,美国各大交易所正在着手开展一系列便于场外交易市场的清算服务。CME推出了一种专门用于利率互换交易的清算服务Clearport,旨在提供有效率的清算交易过程,进行市值估价和减少场外交易市场大部分合约的对手信用风险;伦敦国际期货交易所则为股票衍生品的场外交易建立了Bclear服务。监管层意识到需要对场外衍生品市场加强监管,场外衍生交易本身对各大交易所也提出了标准化清算的需求,主动要求接受监管。这两条发展路径都表明,场外衍生交易正在逐步“场内化”。场内衍生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衍生品市场创新明显不足的我国。

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无论是金融现货市场、商品现货市场还是场外衍生品市场都遭遇到了“寒冬”,而期货、期权等场内衍生品市场则因其严格的规则、透明的交易以及套期保值功能等展现了勃勃生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在指导现货生产、流通、消费,促进现货市场流通秩序的建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成功抵御了全球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巨大系统性风险,充分发挥了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这使得很多企业对场内衍生品市场有了新的认识,也为我国场内衍生品市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2、对过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和过高的杠杆倍数应该加强监管

金融机构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但是过于复杂的衍生品使信息不对称反而扩大了,衍生品的链过长的情况特别值得注意。同时,由于市场复杂性的提高,过于复杂的产品还加大了企业和监管当局风险管理的难度,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总数不值得提倡的。复杂的衍生品和过高的杠杆,给一些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铤而走险的机会,但是在遇到不可预期的事件时则难以应对。产品链过于复杂也增加了法律风险。例如,银行先将一篮子借贷出售给一家银行成立的空壳公司,称为特定目的投资机构(SPV,Special-Purpose Vehicle),而银行透过SPV将信贷资产真实销售,而这些银行信贷资产不断的产生的衍生品在违约大量产生时,理赔对象在诉讼时就因为大量的金融衍生品过于扩散和衍生链过长而难以进行正常

的诉讼。

3、增加金融体系多样性,防范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防止对小概率事件的易崩溃性

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兼并相互模仿,业务同质性和管理趋同性越来越强,这减少了金融体系的多样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存在更进一步把这些风险扩散和复杂化,虽然对一般风险承担能力增强了,但对于一些类似“黑天鹅”事件的小概率事件则呈现易崩溃性。例如,信用衍生产品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在,信用危机发生时不可预期的连锁反应增加了系统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前,由于衍生品的杠杆性以及高收益性,许多机构都热衷于投资衍生产品,而这些机构往往它们忽略了风险。忽略风险的原因有许多,这些产品复杂的结构,信用产品难以定价的特性以及其价格的不连续性。当房屋供应大于需求时,房屋价格下跌以及抵押贷款违约率不断升高成为了导火索,抵押贷款合约类的资产及衍生品评级继而调低,价格突然大幅下跌,投资于此类杠杆性产品的机构的资产大幅缩水,而这类资产也由于信用级别差而没有人愿意接手。继而这个机构的信用评级被降低,这同时引发其它投资于这个机构发行的固定收益产品的资产大幅缩水,从而使金融市场进入一个非常混乱的状况以及令恐慌情绪蔓延,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人们的信心必然受到影响,房屋价格必然再继续下滑,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金融衍生品存在极大的灵活性以及高收益性,但是人们往往忽略其风险特性,特别是一些复杂而新颖的衍生品。

4、中介机构和大型机构高管的道德风险将受到进一步的监管

一方面,要严防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信用产品难以准确定价的特性,而通常这些固定收益产品都是要依靠穆迪或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的评级来进行对借贷人的违约概率推算,可惜这些评级机构的反应一般都比较滞后,通常是出现了重要的信用事件或出现了危机征兆之后再降低对其的评级。信用事件的发生不一定是传统意义的破产,信用降级而引起的资产价格下降也属于信用事件的发生。而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通常都是基于企业破产的几率,而对于其它信用事件发生的几率并没有考虑进去。实际上,现在还没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信用评价方法,所以,信用产品的准确定价变得十分困难。但是信用评级机构大量的接手结构化产品的评级赚取了大量收入,他们有维持这一市场的动机,而且金融资产的不断上涨也使他们有足够的借口可以继续把这一市场做大,这样就产生了信用评级机构道德风险的问题。所以,在信用评级对于投资者如此重要,外部性如此强的情况下,靠信用评级机构的自律是有风险的。

另一方面,要严防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问题。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主要是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大部分华尔街公司的年终奖依据的是短期行为,一些风险短期内并未显露出来,华尔街的银行家有充分的理由冒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危机的蔓延。虽然,在正常情况下,模型的确可以显示出一些有可能被公司忽略的区域性和另类产品的风险异常。但是长期来看

不能把风险价值模型当作危机指示标的,但管理层可以用这些模型进行辩解,而且大量的金融机构相互合并重组,也使金融机构管理层产生了“大而不倒”的想法,这就产生了管理层道德风险问题。

四、对中国衍生品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基础产品市场,衍生品应该服务于基础产品市场

衍生品是从基金资产衍生出来的,基础资产则服务于实体产业需要。在金融市场基础产品与衍生品就象走路的两条腿,缺一不可。由于衍生品市场的低成本、高杠杆、多品种、流动性强,这时增量信息持有者往往选择衍生品交易来发布自己的信息,风险管理者也更多地选用衍生品作为管理风险的工具,这也使衍生品成为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不可替代的工具。没有衍生品的金融市场是半身不遂或肢体不全的市场。同时,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此次金融危机可以发现基础产品定价出问题必然会影响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定价问题,而金融衍生品还会把这种扭曲的定价传递和扩大化。所以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也有赖于基础产品市场的完善。中国当前应该做的是完善基础产品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衍生品市场,而衍生品市场应该服务于基础产品市场。

2、中国的衍生品市场是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是市场需要主导的

金融衍生品使投资渠道和风险管理方式多样化、成本更低。资产证券化把现有的不容易流动的资产打包出售,实际上是金融机构再融资的一个过程,这使金融机构能够有更多的资金从事自己擅长的信贷审核的工作。现在中国市场上融资手段和投资产品有限,造成企业和个人要作金融规划或风险管理的成本很高,甚至很多情况下没有相关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的渠道。金融衍生品在很多情况下是制度创新的载体,而交易费用的减少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动机。在中国金融制度变迁需要更多的渠道,金融机构需要通过衍生品来达到不违背现有大的制度又达到交易费用减少的目的。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想在上海建成与大国匹配的金融中心需要为国外人民币提供更多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的渠道,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资产转化成中国人民币资产、更多交易用人民币支付。

政府与市场辩证关系在衍生品市场得到重要的体现。一方面基础市场的市场化步伐使市场主体对衍生品市场提出需求,但另一方面衍生品市场的特殊性使政府在这一市场的规范和培育上起到重要作用。用最低的费用管理风险和最低成本的投资,这正是市场需要推动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原因。后发展国家需要更强的政府干预,中国有强政府的传统,这一点不需要特别的强调,需要强调的是在大一统的监管下可能会限制市场的活力——这从政府监管有交叉领域金融创新显得更加有活跃得到印证。所以如何做好政府主导而又不过多影响市场活力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3、大力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并优先发展基础性衍生品

此次金融危机深刻揭示了场外衍生品市场过度发展与监管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对于新兴市场,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是金融创新的正确政策方向。在危机爆发之前,全球解决场外衍生品市场对手方风险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信用衍生品市场,二是交易所或清算所充当场外衍生品的中央对手方。但是本次危机揭示了这样一个本质问题:由于场外信用衍生品的市场组织结构与其他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一样,因而无法解决在这种市场结构下的对手方信用风险问题。因此,危机爆发后监管机构大力倡导通过交易所或清算所充当场外衍生品的中央对手方来解决这一问题。可见,交易所或清算所在建立透明的市场环境以及降低信用风险方面有其优势。同时,交易所市场高效率的价格发现机制能够为场外市场提供定价参照,较高的流动性可以为场外交易头寸提供低成本的对冲工具,因此交易所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是场外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由于信用风险高等原因,重点发展交易所市场更容易取得成功。例如,韩国就是重点发展交易所产品并取得成功的典范。而墨西哥的做法则恰恰相反,由于墨西哥过早开放了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而迟迟未能建立起交易所衍生品市场,以至于在1994年金融危机中金融非常脆弱。

在此次危机中,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剧烈价格波动,农产品、工业品期货市场均实现了平稳运作。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各项基本制度是在学习借鉴国际期货市场经验、通行惯例和充分考虑我国低信用环境的特殊条件下逐步摸索建立起来的,比较特别的制度包括会员及投资者资金前端检查控制制度、期货保证金监测监控制度、连续单方向涨跌停条件下的强制减仓制度。此次危机的安然度过说明场内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理制度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而我国金融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商品期货基础之上的,还增加了股指期货价格熔断制度、会员分级结算制度、结算连带担保制度,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场内衍生品的信心。

4、稳步推进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并配套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

衍生品的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中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相对于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更加滞后,所以也应该加大发展力度。基于场外市场的特点,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启发,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要更加谨慎,在稳步推进的同时,注意配套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不断完善基础金融产品市场建设。目前我国已引入场外交易方式,建立了做市商制度,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交易结算系统、资金清算系统和托管系统,这些基础建设有利于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以后还需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但是基础市场的利率、汇率都没有很权威的市场均衡价格的情况下就很难促进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所以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力度。

其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商业银行是衍生产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均引进了战略投资者,而这些战略投资者的定价能力很强,定价技术也非常先进,故我国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提高自己的市场定价能力,以便更好地参与衍生品市场,并且适时转变其经营模式。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场外市场由于不透明,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有更重要的意义。加强立法将使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交易都有法可依,从而有利于监管。

第四,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时要充分结合中国国情。为了使我国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衍生产品服务时,要切实为有避险需要的客户服务。这要求先发展以规避风险为主的衍生工具,对于过于复杂且风险太大的衍生工具则可先缓一缓。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信贷业务还是主营业务,重点要研究信贷业务创新,要借鉴国外银行运用信贷资产衍生产品的经验,推出信贷资产违约期权、全额利息掉期、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衍生产品,将部分信贷风险转移出去,增强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最后,在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由于衍生品具有的灵活性,分业监管下只是对机构进行监管很难达到目的,可行的办法是实行功能监管,即不论是由什么机构发行的产品,只要是符合某一类产品的功能特点就应该有相应的分业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管。

5、加强市场参与主体的培育和管理

市场参与者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市场的发展水平,发展衍生品市场离不开对市场参与主休的培育和管理,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者的教育,完善投资机构内部控制。中资企业在海外从事衍生品交易有近一半未经政府批准,部分是因缺乏对冲风险的工具。近年来中国爆出一系列国企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巨额亏损事件,包括东方航空的航油套保账面亏损等。去年,银监会叫停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外汇交易业务,该业务中逾95%客户遭受亏损。这些都显示,对于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和完善投资机构内部控制的必要。

其次,加强防范金融机构管理层短期化行为。企业管理层出于个人的需要可能有在短期内赚取大量收入而不惜承担过高风险的意愿,而金融衍生品为这一意愿提供了可行的工具,所以对于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要加强监管,防止其短期化行为伤害到企业的生存。比如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防止企业做风险过高的金融产品和自己不能理解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

最后,大力发展中介机构,但要严密监管其行为。中国的会计、法律、投行、评级等机构还不完善,特别是评级机构还很不发达,而随着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也越来越重要。但是要借鉴这次金融危机中对中介机构缺乏监管的教训,要严密监管中介机构的行为,增加其透明度和增加其外在约束。

6、根据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衍生品市场发展程度,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

衍生产品市场的冲击的同时,逐步推进中国衍生品市场国际化进程

衍生品的国际化水平体现了一国金融在国际范围内的广度和深度,是该国金融产业的国际范围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所以也是中国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方面。衍生品市场国际化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内包括场内和场外的衍生品市场需要比较成熟的交易体系和比较成熟的参与者;二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相当的程度,使国内投资者可以愿意和比较方便地投资国外产品以及国外投资者比较愿意和比较方便地投资国内产品。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会有旺盛的需求并对衍生品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动力。中国经济有巨大的规模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吸引海外的资金进入中国,而中国高储蓄率和社会逐步老龄化也使中国资本有走出去的压力和动力。这些进进出出的资金都有对定价和避险的需求,要使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需要有比较完善的衍生品市场对定价和避险的支持,从而满足这些需求。但是我们不应该在条件完全成熟后再推出国际化的金融衍生工具,作为后发展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通过借鉴先进国的经验走超越发展的道路,先在国内金融某些趋于成熟细分市场推出与这一市场相关的衍生品,在这些成熟的衍生品交易达到一定规模和流动性后就可以推出以国外资产或指数为标的的衍生品。现在比较可行的基础产品市场是商品期货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可以推动中国大量进口或出口的商品相关的期权或指数期货及期权,甚至与大宗商品相关的天气衍生品也可以进行论证。股指期货市场在运作比较成熟后可以推出在美国上市或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票的指数的期货。当然,在推进中国衍生品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积极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对我的开放的衍生品市场的冲击,这是中国衍生品开放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上海银行监督管理局,《2007上半年上海中外资银行衍生产品报告》,2007年。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8年4季度)》,2009年。

中国房产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几年的房地产发展趋势 六月二十六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三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樊钢:未来三十年中国仍将快速增长》。该文章提出了四个重要观点:其一,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真实的;其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等背景因素的支持;其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长时期的增长(例如英国持续了七十年,美国持续了六十年等);其四,由于尚未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未来至少还存在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空间,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未来也至少还有三十年的增长空间,以下的若干理由应当足以说明这个推论。 1.经济成长: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发展、住房扩大、投资增加和流动性过剩。中国百姓的平均收入几乎每4年就会提升一倍,人们购房和投资的能力也随之增加,而对改变住房的量与质最为迫切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数量更呈“崛起”之势; 2.支柱产业:以其对经济影响的比重和所拉动的相关行业的数量(超过90个)而言,房地产业已经是今后肯定还会长期是国家和大多数各类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3.人口存量: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人,并且还在增长中。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和家庭总量中,目前还有相当大的比例(约70%)尚未真正解决好住房问题; 4.人口增量:中国每年的人口增量约有1,000万人,这是一个接近澳大利亚(其国土面积与中国接近)全国人口总量的数量,仅此人口增量所引起的每年住房增量约为1亿平方米(考虑了城市化比率); 5.人口质量:中国的人口质量在发生改变。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在增长(同1995年相比,当今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增长了近2岁),健康状况在提升,知识结构在改善,因而人们对所需住房的量和质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 6.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对房地产市场有直接的影响,“银发族”已开始出现对家庭式居住和非家庭式居住等不同居住类型的选择; 7.换房需求:当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和住房市场都在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居住产品正在不断地升级和换代,吸引着有条件的人们去投资。中国当前商品住房市场中最主要的结构是改善性需求,即换房居住的需求。尚有过半数的居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不满意。目前中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约26平方米,此数并不大,还有提高的必要。而人均居住面积每提高1平方米,全国就会新增13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 8.第二套房:随着中产阶级和财富人群的发展(中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为1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公布了这一数据。),有能力购

2018年中国股权衍生品市场专题分析报告

2018年中国股权衍生品市场专题分析报告

导读: 2018年8月11日,证券业协会公布场外期权业务交易商名单以及证券公司场外期权业务挂钩个股标的的公告。7家AA级券商,包括广发、国君、华泰、中金、招商、中信、中信建投获得场外期权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5家AA级券商和4家A级券商,海通证券、申万宏源、银河证券、平安证券、东方证券、财通证券、东吴证券、国信证券、浙商证券均只获得二级交易商业务资格,需要和一级交易商进行对冲交易。交易商分级限制和标的名单限制促使场外衍生品市场更为规范的发展,标的名单的季度调整也为场外期权的创新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我们探究了中国股权市场衍生品的整体概况,以及股指期货、收益互换、场外期权等产品的发展路径,有一定借鉴意义。 摘要: 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剧烈,交易频率高。国内股市各类参与者持股周期短,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周期低于机构投资者。股票博弈扰乱市场秩序归因于不当的投资者结构,“羊群效应”频现。基于此,高波动的股票市场对衍生品需求逐日上升。 大陆股票市场衍生品发展缓慢。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衍生品,主要是股指期货和期权。场外衍生品的交易主要发生在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私募等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之间也进行收益互换、个股期权等形式的衍生品交易,此外还存在一些嵌入金融衍生品的结构化产品,如银行发行的挂钩沪深300指数的理财产品等。同时,境外交易所推行的以我国股票市场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品数量有限,影响力最大的是富时中国A50期货,A50期货与上证50、沪深300指数均有高度相关性,月平均成交量远大于国内上市期货合约。香港股权衍生品种类繁多,覆盖中国内地、香港、亚洲、金砖国家等多个市场,已构建多层次衍生品投资工具体系。港交所还上市交易大量个股衍生产品,包括股票期货、股票期权、涡轮、牛熊证等,在合约设定上也更为开放和灵活。 中国股权市场金融衍生品发展之困主要源于投资者结构不均衡、投机交易在市场交易中占比过大、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等因素,另外海外资金投资中国的路径有限,监管较衍生品发展相对滞后。 概览全球,欧美是股权类金融衍生品的主流市场,亚太市场股权衍生品近年来发展也取得一定突破,如印度的Nifty期权、韩国的Kospi200股指期货合约发展迅猛。衍生品市场依托交易所形成市场核心,逐步呈现交易所之间跨国、跨洲融合的趋势。 美国衍生品市场第一次高峰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

中国奢侈品及其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2009年第3期LNGZ LNGZ 中国经济快速成长,高收入人口大量增加,奢侈品消费者的人数也大幅增加。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于2005年所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将以年均10%~20%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届时,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15亿美元,约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29%,规模将仅次于日本。潜在成长空间巨大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众多奢侈品厂家关注之地。 一、奢侈品的含义及其特点(一)奢侈品的含义 沃夫冈·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中这样定义奢侈: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奢侈品一词起源于拉丁文Lux ,即“光”,顾名思义,所谓的“奢侈品”,意即“闪光的、明亮的、美好的东西” 。而在现代商品社会,奢侈品不同于一般的品牌产品,奢侈品的概念愈来愈趋向于复杂和专业化,世界品牌实验室用四项标准来定义奢侈品:价值品质、文化历史、高端人气和购买欲求。 (二)奢侈品的特征1、突出的文化与个性特征 奢侈品品牌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奇故事,被赋予了非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与众不同。奢侈品一般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这是奢侈品品牌区别于其他一般 品牌的标签,也是奢侈品品牌独特价值所在。例如,当年卡地亚公司为温莎公爵夫人设计了四款首饰,分别是“猎豹”胸针、“BIB ”项链、“老虎”长柄眼镜和“鸭子头”胸针。品牌的历史和传奇需要时间来撰写。以时尚品牌为例,只有在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时,才能慢慢拥有奢侈品品牌的地位。悠久的传统和动人的历史故事使奢侈品具有极强的文化性特征,奢侈品消费实际上也表现为对一种文化的崇拜。如同文物一样,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赋予品牌无法取代的内涵,使奢侈品具有强烈的独特风格,营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形象。 2、卓越的品质与超高的价格 奢侈品工艺必须体现缜密与细致,让奢侈品享受者将这种缜密的工艺与高品质直接联系,并转化成个人优雅与高贵的内涵。一个奢侈品牌代表了该类别所有产品的最高水准,一流的品质、超凡细腻的手工、对品质的苛刻要求、经典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大师的匠心独运、用料考究,使奢侈品精致而唯美。而这些都决定了奢侈品超高的销售价格。例如,1875年创立的爱彼表,以自制复杂机芯和精细手工打磨而闻名于世。爱彼表现在年产量不到三万枚,因为每一只爱彼表从头到尾都是由手工打造完成的,包括制作最小及最薄的机械,哪怕是螺丝的边缘,全部用手工打磨。奢侈品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和精致造就了它的稀缺性,如果丧失其稀缺性则也不能成为奢侈品。稀缺性能增加商品的消费者期望价值和购买欲望,更彰显其奢华 中国奢侈品及其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肖爽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摘 要:奢侈品是指具有价值品质、文化历史、高端人气和购买欲求的特殊商品,具有个性化、高价位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奢侈品消费者的人数大幅增加。其营销策略包括特色产品策略、品牌营销策略、价格营销策略、借鉴国际奢侈品牌经销商经验及实施中国式亲民法规等。 关键词:奢侈品;营销;策略;文化;品质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7600(2009)03—0110—03 收稿日期:2009—02—06 作者简介:肖爽(1980—),女,辽宁昌图人,助教、硕士研究生。 110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科学院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兵 首先介绍一种有趣的产品。因为我国的利率市场是分割的,过去发行的浮息债是以银行存款利率,而不是市场利率为基础。本来浮息债的本金是可以保证的,但在中国特别是利率上升时,可以跌破面值。过去一年中,很多大银行在这方面损失惨重。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产品。现在国开行、财政部开始发行所谓“新型浮息债”,是以7天回购为基础,其实那才是标准的远期利率协议。 最近远期开办了,但流动性很差,风险控制等各方面也有问题。其实,远期在私下银行间已经存在很久了,现在政府公开允许了,但从财富效应看,公开远期的效应很难说比私下的好,现在公开交易的量很少。 另一种产品——可转债也很有趣,其价值本应是债券价值加期权价值,但我们看到民生银行的可转债涨到150元,而用B-S方程定价,5年期转债,1%年息,贴现后最多值105元。多的45元带有很深的中国制度背景。在中国,股票融资的成本很低,大家都想发股票,不想发债券,发债券要还本。发可转债的机构拼命希望你转股。恰好股票价格是可转债价值的下界,在这种情况下,可转债价值不是按B-S方程定出的,而是靠把股票价格推高来重新估值。股票建仓方面的损失可由转债方面的收益来弥补。

再谈谈信托产品。从理论上讲这方面创新是无限的,因为信托产品涉及三角关系——委托人、受托人和收益人,可以做各种结构产品。又比如,A为高风险,B为低风险,两者可以做风险分担。但在我国,信托产品有个门槛,每份5万,只准200份。再者,中国缺乏信用,而信托产品以信用为基础,因此现在有很多问题。比如上海银监局规定,房地产行业无论什么信托产品都不能与银行发生关系。在公司法规定不能设立SPV的情况下,信托产品是非常优秀的产品,它还可以实现资产证券化,但它目前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产品。 例如:1年期存款利率为2.25%,而B类预期投资收益为超过存款利率50个基点,即2.75%,假设整体投资收益为3%,如果B类资金占80%,A类占20%,则A类的投资收益可达到2.25% + 4 (3%-2.25%) = 5.25%,有明显的杠杆效果。 有一种2001年设计的基金产品,其价值有不断上升的底线。当时设计该产品有两个动机,一是投资者要求控制下界风险,二是他们要求如果该产品赚钱了,能够把收益锁定一部分。但是股改后,这种产品跌破了价值线,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中一种争议认为中国不适合组合保险技术,事实上,中国从来就没使用组合保险技术,因为这种技术主张高买低卖,而在中国不允许卖空的情况下,只能低买高卖,所以大盘下跌的时候其实是相对安全的。对于跌破价值线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股改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只会出现一次的小概率事件,这时跌破价值线不足为怪。另一解释是,本来结构性产品意味着不管基金公司是盈是亏,它对风

中国美容化妆的历史和变迁

中国美容化妆的历史和变迁 彭真14级营销一班25号 摘要:中国美容化妆的基础是来自中国人民对于中草药行业的不断追求,在坚船利炮下成长的新中国逐渐接受了来自国外的新型化工原料为主的化妆品,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内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逐渐成长为中国支柱型产业。 关键词:中医药美容中国化妆品历史 引言:人们对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洪荒时代。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戴上了用磨制过的动物牙齿串成的项链,并且用赤铁矿来粉饰自己。从先秦、汉唐,直到宋元明清,中国古代先民们留下了不少女性美容化妆的文献和遗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容文化[1]。 1.中国古代以中草药为基础的美容化妆发展史 1.1天然植物作为化妆品的历史简介 天然植物作为化妆品的应用,在中国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高度发展的中医药治病和护肤保健的历史,到了汉代中药美容化妆品的制作和使用已经比较普遍。 1.2中药化妆品的本草考证 中药化妆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献上积累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对中药化妆品有所记载的著作,其中有苟草等几种美容中药的记载。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20多种具有美容功效的药物,并均列为上、中品。该专著对这些中药在美容方面的作用也叙述得较为详尽。 隋朝时期,《妆台方》作为第一部中药化妆品的专著出现了。在

唐朝,中药化妆品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推广。由汉代华佗撰、唐代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将中药化妆品的研究与记载带入了高潮。同是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仅是悦泽、白嫩皮肤和去皱纹的处方就有近20个,药用品种有120多种。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有关中药化妆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还有中医美容方面的论述。在宋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御药院方》等医学著作中也都有中药化妆品的记录。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归纳了历代本草中用于美容的中药共168味,并在每味药下说明了详细的主治和炮制、使用方法。《本草纲目》可以说是历代本草中收载中药化妆品最多最详细的一部典藉[2]。 2.抗战期间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化妆品 2.1抗战时期崛起的广生行产业 双妹是从上海滩冲出国门的,但她的创始者却是广东南海人冯福田。冯福田年轻时在香港一家药品经营行打工,得到英籍药剂师的指点,学会了英文和配药知识。1898年创立广生行。1 903年在上海设立发行所,生产双妹系列花露水、生发油、雪花膏和爽身粉等化妆品。1930年,在上海的唐山路设广生行有限公司沪厂,第一代经理为林炜南。像那时的民族实业家一样,冯福田相当重视给自家商品做广告。有意思的是最初双妹广告上的模特却是男扮女装的。据说原因是林炜南策划广告牌后,发现找不到女模特。应该说这一说法比较可信.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在19世纪上半叶,上嗨滩的广告满布干姿百态的女明星。但都发生于19世纪20年代末以后。此前的广告上确实

中国奢侈品进出口状况

摘要 近年来,奢侈品消费与贸易在全球呈上升之势,其中中国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世界奢侈品市场的增长率至少是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两倍,奢侈品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但表现在消费文化相对成熟的欧美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奢侈品更是被新富阶层的消费者所热义和向往,甚至达到一种迷恋的程度。2010年,我国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1556亿元,增长率高送10.35%。根据麦肯锡咨询么司的预测中国可能将在2015年成为全球奢侈品的第一大消费国。虽然奢侈品的消费会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增加我国的就业人数,但是我们化要看到,在这种奢侈品消费的热潮之后,逐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中国是一个奢侈品的进口大国,全世界前100强的奢侈品的品牌中国一个化没有,现在国内消费的奢侈品的品牌化乎全部的来自于国外的进口,一方面造成了我国自已的奢侈品品牌巧竞争为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关税巧原因导致了很多的国内奢侈品消费得到了流失,它们都通过境外消费等的方式流向了国外。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探讨我国奢侈品消费的驱动机制,进而研究我国奢侈品贸易及政策选择,并为促进我国自主奢侈品品牌发展提供参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奢侈品; 消费行为; 奢侈品贸易; 中国奢侈品品牌

Abstrac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ith its unique mode of operation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method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re quite part ignored i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key position, and management thoughts, make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 rigid backward production operational management pattern to the role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no into full play. Meanwhile,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hanges and system,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encountered some resistance. Here mainly from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modern financial management as the bas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ddle-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al management methods, improve finan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nhanc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On this foundation, discuss enterpris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Key words : Luxury ; Consumer behavior; Luxury trade; Chinese luxury brands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

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 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 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 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 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 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五住宅为代表。

学年论文-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年论文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专业班级:金融1301 26 学生姓名:刘小曼 指导教师:孙可娜教授 学院:经管学院 2016年7月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其中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也不乏为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也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其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含义及特征、作用以及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 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监管;解决对策

目录 一、金融衍生品概述 (4) (一)金融衍生品涵义及种类 (4) (二)金融衍生品特点 (5) (三)金融衍生品的作用 (6)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7)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 (7)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8)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问题 (8) (一)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8) (二)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9) 四、解决对策 (10) 五、全文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国际化以及市场贸易多样化,这就导致金融衍生品所产生并发展的必然。金融衍生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自此,金融衍生品迅速发展起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工具不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金融业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这就促使了金融业不断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品。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渐渐关注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存在的风险问题以及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的不断探索。 一、金融衍生品概述 (一)金融衍生品涵义及种类 金融衍生产品也称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常见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期货合约 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2.期权合约 期权合约是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 3.远期合同 远期合同是指合同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值,由买方向卖方购买某一数量的标的项目的合同。 4.互换合同 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 5.抵押贷款衍生产品

中国美容化妆品发展简史

中国美容化妆品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中医药不但在防病治病上有卓越的疗效,而且在美容保健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萌芽时期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发明了造酒业,酒除了作为饮料与防病治病之品,同时还发现,人在饮酒后红光满面,于是当时就把酒作为使人变美的媚药。另外,考古学家曾在原始人类的遗址上发现用小石子、贝壳或兽牙等物制作而成的美丽的串珠,用于装饰;在洞穴壁画上出现了美容化妆的痕迹。据典籍记载,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即出现了“沐”字。《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在距今1000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友);周文王时,妇女已广泛使用锌粉擦脸。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文物《五十二病方》(春秋时所著),收录了除疣灭瘢之类的美容方。 先秦时期对美的探索更是观点各异,如孔子主张“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美,美与善统一;孟子则提出“充实之谓美”。他们都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苟子认为“安卧而血气惰,劳勤而容貌不枯”,提出了要使容颜不枯,必须树立勤劳的健美观。由于社会的发展,美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断发展。如在秦汉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共列药物365种,其中记载具有美容作用的药物就有几十种,如“冬瓜子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

饥,久服轻身耐老”;“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能灭黑鼾,令人面色好”。此外,该书还记述生姜、葱白、大枣及芝麻等20多种食物的美容作用。上述的一些药物与食物现已被国内外药理研究证实确有美容作用。尤其是书中所提到的面脂,是当时的一种美容新剂型。 二、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在许多的医书中已涉及了美容的内容,尤其是美容方药及美容方法逐渐增多,初步奠定了美容的理论基础。其标志之一是《黄帝内经》的问世。该书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美容经验,从美容方法到美容理论都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如首先明确提出了经络与美容的关系,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窍。”这说明了面部色泽与经络中气血有关。其次论述了脏腑功能健旺,气血津液正常,是人体美容的基础。还反复说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虚损,情志刺激,生活环境、饮食宜及劳逸不当等,都可影响人体的美容。在《内经》中还论述了有损于美容的许多皮肤病,如痤、面衰、颜黑、面尘、眉堕、毛折、皮皱、唇揭及爪枯等。 值得提出的是,在汉代,涂脂抹粉已经流行。除普遍使用化妆品外,已有了“妆点”、“粉妆”及“妆饰”等化妆专用名词。擅长化妆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制作化妆品的人已经出现,使用美容化妆品已不仅仅是为了打扮,同时也是弥补生理缺陷的需要。在《华佗神医秘传》里载有美容外用复方10首,治面上黑色、粉刺及瘢痕等;剂型有粉、膏等。

奢侈品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当今商品全球化、市场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大趋势引导下,奢侈品的生产、宣传、销售、售后服务的工作内容渐渐影响着商品市场的动态变化形式。文章主要针对奢侈品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在市场营销方面上奢侈品市场应该改进的地方和几种营销手段,让奢侈品在市场中游刃有余,继续做大做强。 一、奢侈品市场的现状 (1)改革开放后,奢侈品消费再次回到中国。中国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中国经济的腾飞吸引大批国外奢侈品牌踊跃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加速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壮大。奢侈品种类包揽了我们的生活的每一部分,由于我国目前的奢侈品市场处于发展中,有钱的人越来越多,对于奢侈品来说,它们是富人的骄傲,它们是地位的象征。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大牌们的“宠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就创造了一个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最为庞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2)奢侈品市场发展潜力比较大:随着我国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二三线城市消费潜力的释放,以及奢侈品主力消费人群中青年一代人数的增加,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不断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在全球时尚界举足轻重,特别是近几年在中国的市场上翻云覆雨,这些奢侈品具有醒目的品牌标识、特色的品牌文化、高端的产品定价、精致的广告策略、差异的品牌优势、时尚的产品研发与创新等特点。 (3)年轻人成为奢侈品的消费主体。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年轻人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

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奢侈品市场发展迅速但却暗藏诸多对市场的不利之处。 (4)很少有人在大陆地区购买奢侈品。中国是人口大国,更是消费大国,在奢侈品的消费领域上看,大多通过境外的大型商场和境外旅游来实现购买回家,我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偏重于境外消费。随着社会的发展,奢侈品的垄断地位逐渐升高,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与日俱增,这里主要总结了奢侈品市场存在的三大问题。 二、奢侈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1)奢侈品的销售渠道较为单一。近年来,诸多大牌公司都看上了中国这块消费能力极强的市场,他们市场调研,考察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中国经济当中的消费市场吵得火热。然而我国现在处于发展中国家,对于奢侈品在国内高消费区中的销售渠道还比较单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仅仅满足于能在高消费区有所销路,这还不足以扩大销售范围,对于奢侈品市场的供应以及需求上还没有做到完全匹配。现今我国奢侈品市场大多存在于门店经营,因此,单一的销售渠道不利于扩大市场营销,不能够使奢侈品被更多人所熟知,不足以满足奢侈品在人们心中的需求,这也恰恰证明了奢侈品市场存在第二个问题。 (2)奢侈品质量要求及售后服务跟不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实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大幅提高,但之所以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就是我国的居民还有很大的贫富差异。普通人对于奢侈品的要求,希望一件奢侈品能够用的长久,因为普通人要购买一件奢侈品对于他们的经济能力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在他们眼中总希望质量能够比普通商品要好,售后也要有保证。虽然对于富人来讲选购一件奢侈品像普通人选择普通商品一样简单,因为他们的消费能力要比普通人高,但是他们也很看重商品本身质量和售后问题。在新闻媒体的报导里,众多奢侈品

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精)

■胡葆森/文 中国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了。作为业内人士,我几乎目睹和参与了这一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对其发展的大脉络有些观察和思考,现予阶段性总结并呈上,以期与大家分享。 在25年的长期发展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业从起步、摸索、动荡、调整的过程中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这一过程又一次印证了发达国家已经总结出的一条规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达到800~1000美元时,房地产业开始起步;达到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开始加速;达到7000美元左右时,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达到12000~13000美元时,行业发展进入饱和期。2013年底,我国的人均GDP 已经接近7000美元,与发达国家总结出的规律完全契合。 再过十年,我国人均GDP 超过13000美元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达到供需的饱和点,行业的发展也将从顶峰开始回落。可是,作为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城镇化率去年为53%,如不包括2.5亿非户籍人口,也只有36%,离实现70%的城镇化目标,还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城镇化推进的主要载体,我国房地产业在未来的15~20年内,仍有持续的增长空间。 当下: 细分时代已经到来 25年后的今天,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发展现状突出的特征就是“细分”。这种细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的细分。 当市场真正处于理性后,行业的基本属性开始发挥作用,商品的价值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供求关系决定商品房价格短期内升降的经济学原理、城市开发总量与总体消费需求决定泡沫存在与否的道理,开始为人们所认知。

那些简单武断地预测中国房地产业何时崩盘的论断显得过于哗众取宠;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关于“三四线城市泡沫大于一二线城市泡沫”的推断也不免显得过于草率。简言之,当市场的“六大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开发商、媒体、消费者、专家学者)逐步成熟后,就不应该再像以往一样以“线”划线,以点及面,而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总量、供求状况、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城市化水平等,区别判定每一个城市的市场状况。 例如:郑州、武汉、西安同属二线省会城市,武汉和西安的人口达到本省人口总数的20%左右,而郑州因设省会仅有60年历史,全市人口仅占本省人口总数的8%左右。由于地处全国交通枢纽位置,加之中原经济区、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铁十字枢纽等有利因素,与武汉、西安相比,作为1.06亿人口的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城市化的提升空间势必大于其他两市。 即使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也不均衡,一些四线县级城市如神木县等,因在建规模过大,供需严重失衡;但在一些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中西部人口大县,仍不乏“日光盘”案例。因此,我们在判定市场状况时,还是应回到它的基本面上,按照相关的基本指标对其做出细分和判断。 2. 开发商的细分。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开发商阵营在不断地进行分化。 以企业概念区分,有价值观驱动型,也有商业利益驱动型;有战略导向型,也有机会导向型;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有激进扩张型,也有稳健甚至保守型;有跨国、跨省扩张型, 也有区域发展型;有多业态综合开发型,也有单业态专业开发型。 2004年“8·31大限”后,房地产的资本属性日益显露,与资本市场完成对接的上市公司加快了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布局步伐,迅即拉开了市场格局调整的大幕。

中国奢侈品市场分析报告(doc 11页)

中国:新的奢华风潮——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析 概述中国是全球高级时装、饰品和其它奢侈品的第三大消费国 1.所谓奢侈品,广义而言,泛指带给消费者一种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注重品味和质量并且主要面向高端和中高端市场的产品。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全球销售额的12% 2,日本41%3,美国17% 4,欧洲各国16%5.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为20 多亿美元6.预计从现在到2008 年,年增长率为20% 7,之后到2015 年的年增长率为10% 8,届时,销售额将超过115 亿美元。到2010 年,中国将有2.5 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 倍9.到2015年,中国消费者将像日本消费者一样具有影响力,奢侈品消费总量将占全球的29% 10.中国有13 亿人口作为潜在的消费者,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9,422 元11(约1,163 美元), 农村人口年平均收入2,936 元12 (约362 美元),完全有能力在世界奢侈品市场中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渴望。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2004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5%13,总量高达13.7万亿元14 (约1.7万亿美元),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9%15.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加上奢侈品消费者的人数大幅增加,大大促进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而且它的潜在成长空间仍然非常巨大。 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Branding Strategy)16 称,中国有 1.75 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5%.其中有1000万- 1300

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分析

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分析 [摘要]金融衍生产品对经济的影响利弊兼有但利大于弊,从我国目前来看,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确有其必要性。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欧美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Abstract]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economic influence both pros outweigh its drawbacks, but from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it is necessity. Based in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s to write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European countries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利率市场;汇率制度市场化[Keywords]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s; Interest rate market; Market-oriented exchange rate system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综述 (一)金融衍生品含义 金融衍生产品是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代表货币经济的主要金融工具,如汇率、股票、债券等波动幅度较大,为了规避和减少市场风险,实现业务运作初始盈利意图,金融业以高技术为支撑开发出来 的一种金融新工具。一般而言,凡是由最基础的金融商品,如股票、债券、外汇、指数等衍生而成的金融合约,都称之为金融衍生产品。最普遍的金融衍生商品有期货、期权、利率掉换合约、货币掉换合约等。金融衍生产品极具投机本质和规避风险的功能。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商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资本虚拟性 金融衍生产品是现货市场商品衍生而成的一种虚拟资本,它的价格取决于现货市场的股票、债券等基础商品的价格,并随基础商品价

中国化妆品的演化简史

中国化妆品的演化简史 根据2007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注:此段摘录于百度百科)。 最初期: 化妆品的存在最初是为了弥补女人的不足,早在新石器中期,随着酿酒的出现,女性服用后面色潮红,宛如桃色,光彩照人,那时便成为最早的能够让人变美的“药物”。 到了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前期,就有“烧铅作粉”的涂面美容方法,因为铅粉有着较强的吸附性能,而且美白效果很好,不容易编制,也就成为了当时上层富有家小姐的主要化妆方式。然而铅粉里面含铅量太高了,长期使用可导致慢性中毒,造成永久性伤害,所以当时的女人简直是用生命在化妆。 改善期: 后来的民间女子则更多的使用米粉,就是把米粒碾碎然后加入香料,经济实惠还稍微有些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用水银制作的“水银腻”,用粉扑沾染然后涂抹在脸上,粉扑一般使用丝绸等质地较软布料制作的。有了粉自然会有胭脂,古代也称为口脂、唇脂,商朝的时候人们就用原料是“红蓝”的一种花朵,制作成膏体状或者混合成粉类,可以用来涂嘴唇,也可以用水花开涂在脸上当腮红。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提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其中的黛指的就是画眉,“黛”是一种青色的矿物,把它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就可以画了。在古代描眉一直被称用来描绘丈夫对妻子的怜爱之情,不过这些也是不合格的产品。 高潮期: 说到这个我们不得不感谢神医李时珍大神了,在明代时期“东方医学巨典”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就记载了270多种美容药物,其中涉及了增白驻颜、祛痘抗皱、滋润皮肤、防止脱发等各个美容领域,简直是妇女之友呀。后来另一位外科巨匠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则总结了以粉刺、雀斑、痤疮、酒渣鼻、狐臭等病理,并详细介绍了药物的组成和制作,这些成果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药理加功效实实在在的打动了当时富家千金,也开始博得大官之家的一桶又一桶金银,引领一时风潮,后来广泛效仿,加之生产了的增大,市场的调节,副作用低、功效齐全的化妆品便正正式式的进入的百姓之家(雅懿琪:精彩为百姓!)。兴盛期: 为了满足更多人特殊肌肤的要求,护肤品中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越来越多,所以,导致很多护肤产品实属天然实际并不一定天然。很多使用天然成分,矿物成分的由于产品的成分较多,给肌肤造成了没必要的损伤,甚至过敏,使得各种监督部门的加入,各种条款各种责罚,这个给化妆品行业敲响了警钟,追寻零负担即将成为现阶段护肤发展史中最实质性的变革。零负担产品开始诞生!一批零负担产品,将主导减少没必要的化学成分,增加纯净护肤成分为主题,给用过频繁化妆品的女性朋友带了全新的变革,“零负担”产品的主要特点在于,产品激烈减少了很多无用成分,护肤成分,例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均为活性使用,直接肌肤吸收,产品性能极其温和,哪怕再脆弱的肌肤只要使用妥当,一般也没有问题,因此,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化妆不破坏皮肤(玻尿酸产品我们也有售哦,嘻嘻)。 而现在随着销售的主流终端渠道的改变。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以网购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销售风起云涌,网购化妆品的数量也在呈快速发展的趋势,改变和更新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70后、80后尤其是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以后,网购的速度还会

奢侈品市场的论文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分析及对策建议 09药品经营与管理一班曹倩倩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也急剧增加,200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如何发展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也成为当前重要议题。通过分析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问题;对策。 【正文】 一、引言。 世界奢侈品协会官方 2009 至 2010 全球年度报告显示: 2009 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2011 年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 2010 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 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 1 /4。世界奢侈品协会称,“中国将在 2012 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胡润百富与亚洲国际豪华旅游博览( ILTM Asia)共同发布首份《中国奢华旅游市场白皮书》称: 2010 年中国大陆旅游者的购物花费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占据全球消费的 17%,购物花费比 2009 年大幅上涨 91%。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奢侈品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全球奢侈品企业已经开始抢占中国市场,中国势必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二、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 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 奢侈品是指非生活所必需的高级消费品。奢侈品是由专业的奢侈品生产企业提供的,它不仅具有超高的商品品质,还具有高档的服务质量。主要包括高档服装、珠宝首饰、高档化妆品、豪华汽车和游艇等。 三、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分析-共24页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 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 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 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 五住宅为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