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_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_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_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_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知识点复习

数学课程辅导讲义

学生姓名:王威翔年级:初三学科教师:石扬

授课时间:2019年3月2日

课程跟进

九(下)第一章演化的自然基础知识

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古代人的宇宙观

2.托勒密与“地心说”;

地心说理论为: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b太阳与其它天体都是绕地球运转的

3.哥白尼与“日心说”。

日心说理论内容: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地球与其它天体都是绕太阳运转的。

4.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a.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b.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c.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5.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该理论认为大约137亿年前宇宙在原始火球爆炸中形成。

6.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说明宇宙在膨胀。宇宙无中心。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恒星的演化

1.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

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相同(同向性);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共面性);

4.太阳系的形成假说还有:灾变说

5.恒星的演化:

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

6. 中小恒星(如太阳)——红巨星(晚年期)——白矮星—暗矮星;

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

7. 黑洞的密度非常大,强大的引力使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因此,远处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来自黑洞的光,但天文学家可以测出黑洞的存在。

第3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1.地球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原始海洋中诞生。

2.生命的诞生。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注意不含氧气),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该实验说明:在地球的原始大气中,自然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产生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以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

3.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米勒的实验可以证实);

第二阶段,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高分子--蛋白质和核酸。

第三阶段,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有界膜的多分子体系

第四阶段,多分子体系演变成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的特征:能进行简单的物质交换;具有原始的繁殖现象。

第4节生物的进化

1.关于生物起源有神创论和进化论的两种。由于进化论有生物化石等众多证据支持,而被人们普遍接受。

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

3. 化石: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4.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

5.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

6.生物化石特点: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7.由化石分布特点可知生物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8.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9.现代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10.布丰的“直线进化理论”,他认为:生物是地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物种可变的原因是生物的环境特别是气候和食物发生了改变

11.拉马克的进化思想“用进废退”,他认为生物变异是定向的。.“用进废退”:生物体器官经常使用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退化;“获得性遗传”: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定向变异”:生物的变异一定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改变的。

8.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他的进化思想是:“自然选择”。他认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最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①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④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⑤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的,生物进化有过渡类型,证据:始祖鸟化石和中华龙鸟化石(爬行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

第5节遗传与进化

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地洞”。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男性为22对+XY, 女性为22对+XX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

3.生殖细胞中(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4.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而脱氧核苷酸由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

5.基因: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断。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的作用: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6.细胞→细胞核→染色体→ DNA→基因

蛋白质

7.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发生着自然选择。

8.遗传病是由于人体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例如白化病患者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色盲、血友病)

9. 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驴和马杂交后产生的骡。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0.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

11.近亲结婚的后代出现遗传病的概率大,故我国禁止近亲结婚,即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初中科学九年级(下)第一章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B.基因是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片段

C.基因改变而导致的疾病叫遗传病

D.同种生物都有一套相同的基因

2.美国人捕获萨达姆之后,利用DNA鉴定技术判定他确是其人.这是因为DNA()

A.是一类血细胞,每个人不同

B.是一种遗传物质,每个人不同

C.是一种消化液,每个人不同

D.是一类内分泌膜,每个人不同

3.目前,大爆炸宇宙论已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其主要观点有()

A.今天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50亿岁

B.宇宙在爆炸中诞生,并不断地膨胀下去

C.宇宙起源于粒子的形式、极高密度和温度的一个“原始火球”

D.以上都是

4.下列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说法中恰当的是()

A.“日心说”是一个正确无误的学说

B.“日心说”被宗教利用

C.“日心说”不能解释实际的天象运动

D.“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

5.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在25亿~6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这些氧气主要来自于()

A.海洋中的澡类释放出的氧气

B.水蒸气分解者形成

C.火山爆发时喷出的气体形成

D.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6.下列变化过程属于生物进化的是( )

A.白化苗(不含叶绿素)在光照条件下转为绿色

B.蝌蚪变成青蛙

C.矮小的始祖马演化为高大的现代马

D.千年古莲子萌发成幼苗

7.在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中原始生命物质是()

A.氨气和氢气

B.葡萄糖和氨基酸

C.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D.原始蛋白质和原始核酸

8.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解释,科学史上有着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叫做“宇宙胚种论”.它认为地球上的生

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天体.近年来,科学家分析陨石成分时,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某些彗星成分的分析也表明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由此,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

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D.一种假设,事实根据很少,至今还不能证实

9.英国《卫报》在2018年度科研进展中选出全球十大科研突破项目,其中有关基因的研究占了两项,即基因治

疗和快速基因排列.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C.基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基因可以发生改变

10.始祖鸟具有两翼,身被羽毛,翼端有爪,喙内有齿,以上特征可说明()

A.古代爬行动物由古代鸟类进化而来

B.古代鸟类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C.古代哺乳动物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D.古代爬行动物由古代哺乳动物进化而来

11.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破译了水稻基因组的全部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稻基因实质上是水稻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

B.水稻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等一系列可遗传的性状均由基因决定

C.水稻DNA分子是一种大分子化学物质

D.水稻、人类等生物体内的基因、DNA、染色体不可能发生变化

12.化石之所以能够成为生物进货的证据,主要原因是()

A.化石是保持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

B.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C.化石是古生物研究的对象

D.化石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13.染色体和基因的正确关系是()

A.很多基因排列在染色体上

B.很多染色体排列在基因上

C.基因是染色体的另一种叫法

D.染色体在细胞核时叫基因

14.首先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A.哥白尼

B.布鲁诺

C.伽利略

D.麦哲伦

15.关于白矮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颗巨大的非常明亮的红色星云

B、密度很大,体积和亮度很小

C、密度很小,体积和亮度也很小

D、密度很大,体积和亮度也很大

16.下列关于星系之间从属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系是河外星系的微小部分

B.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等级的星系是太阳系

C.总星系是由银河系和太阳系组成的,它是目前所了解到的“已知宇宙”

D.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17.根据科学家预测,大恒星的演变过程为()

A.大恒星—红巨星—中子星—黑洞

B.大恒星—超新星—超红巨星—中子星、黑洞

C.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

D.大恒星—中子星—超红巨星—超新星

18.热带兰花蜜蜂以前是利用口器舔食花蜜,现在是吮吸花蜜.据研究表明,吮吸的采蜜方式比舔食的采密方式效

率更高.这说明了()

A.生物在发展变化

B.生物圈的演化过程

C.生物能够改变环境

D.生命的进化历程

19.地球上出现原始生命后,生物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B.生命形成由低等到高等

C.个体由小到大

D.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

20.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A.森林中雨水充足使鹿的身体高大,则颈也长

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

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一代积累而成

21.下图为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示意图,地球处于位置()

A.1

B.2

C.3

D.4

22.下列那种生物在距今6亿~2.5亿年前的古生代还未出

现()

A.鱼类

B.裸蕨类

C.两栖类

D.爬行类

23.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

A.染色体

B.DNA分子

C.基因

D.以上都对

24.许多成语是对自然界科学现象和规律的概括.下列能描述生物遗传现象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5.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DNA是一种遗传物质,它的全称是脱氧核糖核酸

B.人的血型、肤色等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而真正控制这些性状的是DNA上的一些有遗传效应的片断-----基

C.禁止近亲婚配能降低白化病的发生率

D.艾滋病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26.超新星在球核爆炸后会形成一种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的星核,称为“__________”.质量更大的恒星爆炸后将

形成_______,它的密度非常大,能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_.

27.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理论依据是太阳系的行星____________的方向和_____________的方向一致,另外行

星____________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28.随着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对农作物危害仍然很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

我国大面积爆发成灾,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科学家开展科技研究,成功地将某种生物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得到了具抗虫基因的棉花新品种——“转基因抗虫棉”,它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高达80%以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_______________这一环境因素对害虫群体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抗药性强的害虫适应环境而

生存,无抗药性或抗药性弱的害虫不适应环境而遭淘汰,最终形成了抗药性强的害虫种群.

(2)该项科技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转基因抗虫棉”具有普通棉花所没有的抗虫特性,这一性状是由其细胞中DNA分子上的___________所决定

的.

29.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__________________.

30.在初冬季节,生活在寒带的哺乳动物都会换上一身厚重的体毛,以抵御冬季的严寒,这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

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___________现象.

3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____________ 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析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32.右边甲乙两示意图反映了对物种起源的看法

有两种.A、B、C、D和a、b、c、d分别代表各种

生物群,据右示意图分析:甲图代表____________观点,

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是由_____________经过漫长的时间

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生物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

(2)乙图代表______________ 观点. 甲乙

33.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以揭示生命和各种遗传现象的奥秘.下图A、B表示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请回答问题:

(1)从染色体形态和组成来看,表示女性的染色体是图,男性的染色体组成共有条.

(2)先天性愚型是由于患儿第21条染色体上多了一条而引起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病属于病.你认为这种病的发生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了减少发病率,应采取什么措

施? .

(3)有人提出“吃基因补基因”.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试从新陈代谢角度简要说明理由.

34.阅读下文并回答:

小明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腐烂的肉上有一些蛆(苍蝇的幼虫),他想探究“腐烂的肉中的蛆是哪儿来的?”这个问题时,设计了以下的一个实验: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甲碗碗口敞开,乙碗碗口覆盖有纱布,其他条件均相同.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碗中有蛆产生,而乙碗中没有蛆产生.

(1)针对小明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和实验过程,你能帮他作出假设吗(写出二个)

.

(2)根据这个探究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A.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

1)含义:阳光、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

影响

2)实例:受到风的影响而形成的旗树;受光的影响而向窗户方向生长的龟背竹;由于缺水沙漠中植物

稀少等

2.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这些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和不同种的生物

生物因素概念举例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相

互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营群居生活的蜜蜂、蚂蚁等,“家庭”

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

物、空间、配偶等而发生的斗争

繁殖季节,两只公鸡为争夺母鸡而斗

争;农田中相邻的同种作物植株间会

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

种间关系

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

利,分开后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捕食

关系是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

虫吃草,鸟吃虫,狼捕食羊

竞争

指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生物,争夺

资源和空间等

稻田中水稻与杂草竞争营养物质和

空间

互助互利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

的关系,分开后能独立生活

花和蝴蝶

寄生

指两种生物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

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

和居住场所的关系

蛔虫和人体,菟丝子和豆类植物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的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许多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生长在沙漠地区的骆驼刺根深而叶小;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也是为了适应缺水环境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1)保护色:动物为适应栖息地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

动物发现,这对他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如生活在冰雪世界的北极熊、北极狐等体色

为白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或斑纹。警戒色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生

物利用拟态可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如尺蠖极似树枝,凤蝶幼虫极似鸟粪等

4)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

5)许多生物还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沙漠中的动物,如蝎子,白天往往把自己藏在数

厘米深的沙里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环境。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

综上,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2节种群

A.种群

1.物种:由一群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的个体组成

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对种群的理解

1)一定区域:只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一个种群所生活的区域可以是一小块区域,也可以是一大片

区域。“小”可以小到一个生态瓶,“大”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关键是依据被研究的范围而定

2)同种生物:该群体内只能有一种生物(一个物种的生物)。这些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

之差、雌雄之别等

3)个体的总和:该物种的所有个体。比如说一块水田中的所有青蛙和蝌蚪都应该统计在该区域内青蛙

这个种群范围之内

B.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其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2.年龄结构

1)概念:一个种群内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2)年龄结构类型

a)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非常多,老年个体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b)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c)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

越小

3.性别比

1)性别比:某种群中雄性个体数与雌性个体数的比值

2)公式:性别比=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4.出生率和死亡率

生物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 生物种群中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死亡

1)出生率:某种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数或百分数

表示

出生率= 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2)死亡率:某种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用千分数表示

死亡率= 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第3节生物群落

A.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

1)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理解要点

a)

一定的生活环境,即一定的区域,如一段朽木,一个花坛,一块农田等

b)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植物群落

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我们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把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群落结构概念举例

垂直结构森林中的植物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

矮,有的挺拔粗壮,有的纤细矮小,

就出现了植物群落的层次性或垂直结

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处于上层,灌木

和小树处于中层,草本植物处于下层,

贴着地面还有地衣和苔藓,动物会随

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

现分层分布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

的大小等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

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森林中,光线被遮盖的地方适合苔藓

等植物生长;其他阳光充足的地方则

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时间结构群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内,其组

成和外貌会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

北方的落叶阔叶林,春季抽新叶,夏

季形成茂密的绿色林冠,秋季一片枯

黄,冬季树叶全部落地

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布现象

第4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的范围上限可达离地面约10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至距海平面约11千米的海沟底部,或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层。它包括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组成概念或功能举例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物部分生产者

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

食物

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

消费者

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以

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

叫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

次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蝗虫,

鹿,兔等;次级消费

者:虎、狐狸、狼等分解者

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

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

细菌、真菌、某些原

生动物及腐蚀性动物

C.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2)表示:在描述一条食物链时,往往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起点多为绿色植物,箭头从被捕食者指向

捕食者,如草→鼠→蛇→鹰

2.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一般比较复杂,一种生物不可能只处于一条食物链中,所以食物链之间会相互交错成网状结构,形成食物网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1)概念: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

a)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b)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

c)终点:以呼吸热形式散失

3)特点

a)单向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生

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b)逐级减少:每级生物都因呼吸作用而散失部分热能,下一级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物质循环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

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如碳、

氢、氧、氮、磷、硫等,在生物

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的出现和

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循环流动

3)碳循环

a)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中的交换形式:二氧化碳

b)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

落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

的光合作用

c)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平衡

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因此,森林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B.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火山喷发、地震、山洪、海啸、泥石流和雷电火灾等

2.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2)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更直接,这是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主要因素,主要

表现在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doc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 举例:草→鼠→蛇→鹰。 (3)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 变化规律:能量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 2.食物网。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食物链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食物网。 (2)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注意: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②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新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学习资料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蓝色晶体。 CuSO 4·5H 2 O====== CuSO 4 +5H 2 O ; CuSO 4 +5H 2 O===== CuSO 4 ·5H 2 O 5、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 (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 第2节酸 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HCI ==== H+ + CI — H 2SO 4 ====2 H++ SO 4 2— HNO 3 ===== H++ NO 3 — 3、常见的酸: 盐酸 HCI 硫酸H 2SO 4 硝酸HNO 3 碳酸H 2 CO 3 磷酸H 3 PO 4 醋酸CH 3 COOH 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1)检验物质酸碱性:酸碱指示剂(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PH试纸。(一)酸的通性 1、酸使指示剂变色; 2、酸 + 碱 ===== 盐 + 水 3HCl+ Al(OH) 3 ==== AlCl 3 +3H 2 O (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H 2SO 4 +2 NaOH==== Na 2 SO 4 + H 2 O 3、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 2HCl + CaCO 3====CaCl 2 + H 2 O + CO 2 ↑(实验室制取CO 2 ) HCl + AgNO 3 ==== AgCl ↓ + HNO 3 (用AgNO 3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 H 2SO 4 + BaCl 2 ==== BaSO 4 ↓ + 2HCl (用BaCI 2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 4、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6HCl+ Fe 2O 3 ====2 FeCl 3 +3 H 2 O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H 2SO 4 + CuO ==== CuSO 4 + H 2 O (氧化铜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5、酸 + 某些金属 ==== 盐 + 氢气 Fe + 2HCl ==== FeCl 2 + H 2 ↑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实验室用于制H 2 ) (二)酸的个性 1、盐酸HCl: 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在瓶口遇水蒸汽形成盐酸的小液滴而出现白雾。浓盐酸敞口放置会使质量减轻,浓度变小。工业盐酸因常含Fe3+而显黄色。 2、硫酸H 2SO 4 : (1)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 (2)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漫漫流进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3)浓硫酸的脱水性:使纸上字迹变黑。(4)浓硫酸的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敞口放置使质量增加,浓度变小。 第2节碱 1、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NaOH ==== Na++OH— Ca(OH) 2 ====Ca2++2OH— 2、四种可溶性碱:NaOH KOH Ca(OH) 2 Ba(OH) 2 (一)碱的通性 1、碱使指示剂变色; 2、碱 + 酸 ===== 盐 + 水 Ca(OH) 2 +2 HCl ===== CaCl 2 + 2H 2 O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验时用酸碱指示剂指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3、碱 +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2NaOH + CO 2 ==== Na 2 CO 3 + H 2 O Ca(OH) 2 + CO 2 ==== CaCO 3 ↓+ H 2 O (CO 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此检验CO 2 ) 2NaOH + SO 2 ==== Na 2 SO 3 + H 2 O (工业上用碱溶液吸收SO 2 等有害气体) 4、碱 + 某些盐 ===== 新碱 + 新盐 3NaOH + FeCl 3 ==== Fe(OH) 3 ↓ + 3NaCl (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OH + CuSO 4 ====Cu(OH) 2 ↓+ Na 2 SO 4 (生成蓝色沉淀) Ca(OH) 2 + Na 2 CO 3 ==== CaCO 3 ↓ + 2NaOH (工业上制取NaOH ) (二)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NaOH : (1)俗称:烧碱、苛性钠。 (2)易潮解,易和空气中CO 2 反应而变质,故应密封保存。 2NaOH + CO 2 ==== Na 2 CO 3 + H 2 O (3)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2、氢氧化钙Ca(OH) 2 : (1)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2)区分NaOH和Ca(OH) 2 两种溶液的方法: 方法一:分别通入CO 2 ,变浑浊的是Ca(OH) 2 溶液; Ca(OH) 2 + CO 2 ==== CaCO 3 ↓ + H 2 O 方法二:分别加入Na 2 CO 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Ca(OH) 2 溶液。 Ca(OH) 2 + Na 2 CO 3 ==== CaCO 3 ↓+ 2NaOH 第4节盐 1、盐:由金属离子(或NH 4 +)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盐的分类:盐酸盐(氯化物) NaCI 、 CaCl 2 等 硫酸盐 Na 2 SO 4 、 CuSO 4 等碳酸盐 Na 2 CO 3 、 CaCO 3 、BaCO 3 等 硝酸盐 KNO 3 、 Ba(NO 3 ) 2 等铵盐 NH 4 Cl 、(NH 4 ) 2 SO 4 等 3、盐的溶解性: 钾、钠、硝、铵均可溶;盐酸只有Ag不溶; 硫酸只有Ba不溶;碳酸只溶钾、钠、铵可溶。 (一)几种重要的盐 1、碳酸钠Na 2 CO 3 :俗称纯碱。晶体化学式为Na 2 CO 3 ·10H 2 O ,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失去 结晶水变成粉末。Na 2 CO 3 虽然是盐,但水溶液却显碱性,因而俗称纯碱。 2、碳酸钙CaCO 3 :俗称大理石或石灰石。做建筑材料。 3、氯化钠NaCI :俗称食盐。 (二)盐的通性 1、某些盐和酸的反应; Na 2 CO 3 +2 HCI==== 2NaCI + H 2 O + CO 2 ↑ 2、某些盐和碱的反应;

九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九上生物知识点 一、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1、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2、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蛋白质:16.7千焦/克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 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2、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2)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3)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4)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人的牙的总数为28颗~32颗。(1)牙的组成 牙冠——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2)牙的分类 ①从成分上分: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要成分。 牙骨质——牙根的表面。 牙髓腔——由牙本质围成,内有牙髓,为富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 4.2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①淀粉→葡萄糖 ②蛋白质→氨基酸 ③脂肪→甘油与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②内壁有许多皱襞③小肠内壁有绒毛④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⑤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5、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胃――搅拌小肠――蠕动胆汁――乳化作用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酶 (1)酶的概念 (2)酶的作用特点 (3)酶缺乏或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疾病,如白化病。 (4)活动——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 实验成败关键有四条: 一条:制备的淀粉糨糊(将淀粉制成糨糊后很均匀,有利于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混合,充分分解)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否则唾液中的淀粉酶会被高温破坏而失去活性。 二条:在取唾液前,必须漱净口。切忌从咽喉处吐取黏液,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三条: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在37℃恒温的水浴中进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影响实验结果。 四条:加碘液前,要先将试管冷却后再滴加碘液,温度过高会使碘液中的碘升华,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温度的控制是关键所在 二、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1)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图解: (2)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 三、 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影响酶催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温度、pH等,只有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下,淀粉酶才能使淀粉迅速水解。以下活动仅供参考。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假设pH可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在中性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过酸或过碱的环境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 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九年级科学上下册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科学九上 第一章 知识要点 一、酸的通性 1、酸能使紫色石蕊变 红 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2、酸 + 碱 --- 盐 +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胃舒平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 AlCl 3 + 3H 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Cu(OH)2 + H 2SO 4 === CuSO 4 + 2H 2O 。 3、金属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复分解反应) ①用盐酸除铁锈 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②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 2SO 4 ==== CuSO 4 + H 2O 4、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①生锈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②实验室制氢气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5、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 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O + CO 2↑ ②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 HCl + AgNO 3 === AgCl↓ + HNO 3 ③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 H 2SO 4 + BaCl 2 ==== BaSO 4 ↓+ 2HCl 二、碱的通性 1、碱能使紫色石蕊变 蓝 色,使无色酚酞变 红 色。 2、酸 + 碱 -----盐 +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烧碱中和石油中的硫酸 H 2SO4 + 2NaOH ==== Na 2SO4 + 2H 2O 3、非金属氧化物 +碱 --- 盐 + 水 ①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变质 2NaOH + CO 2 == Na 2CO 3 + H 2O ②用烧碱溶液吸收工厂二氧化硫 2NaOH + SO 2 == Na 2SO 3 + H 2O 4、碱 + 盐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配制的波尔多液农药不能久置 Ca(OH)2 + CuSO 4 ==== Cu(OH)2↓ + CaSO 4 ②氯化铁与烧碱反应 3NaOH + FeCl 3 ==== Fe(OH)3↓ + 3NaCl 三、金属的性质 1、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2① 2、金属单质 + 酸①镁带与稀硫酸反应 Mg+ H 2 SO 4 === Mg SO 4 + H 2↑ 小结:金属与酸反应条件是: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H 前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3、金属单质 + 盐(溶液)---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置换反应) ①湿法炼铜 Fe + CuSO 4 === FeSO 4 + Cu ②红色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 Cu + 2AgNO 3=== Cu(NO 3)2 + 2Ag 小结: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 金属加溶盐 强进弱出 。 四、 有机物的性质 1、可燃性 五、物质鉴别 1、据物质颜色鉴别 Cu 红 CuO 黑 CuSO 4粉末白色 CuSO 4溶液蓝色 CuSO 4·H 2O 蓝 Fe (银白) Fe 2O 3 (红) FeCl 3 (黄) Fe(OH)3 (红褐色) 2、根据反应现象鉴别 (1)鉴别NaOH 溶液与石灰水 Ca(OH)2 + CO 2 ==== CaCO 3 ↓+ H 2O (2)鉴别稀硫酸与稀盐酸 H 2SO 4 + BaCl 2 ==== BaSO 4 ↓+ 2HCl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 第一节: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2.有些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呢? (1)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2)登高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3)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4)麦哲伦环球航行。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的照片。等 3.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千米;地核最厚, 4.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二节 1.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一个正球体。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是假想的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2.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0° ~30°30° ~60°60° ~90° 3.经度和纬度: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0)形状特征半圆圆 位置关系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相互平行 长短等长赤道最长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最大度数值180°90° 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 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 其余的都有2条 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 数的纬线有2条 从两极看的形状辐射状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划分半球的界线20°W、160 °E 赤道(0°纬线) 3. 东半球包括:0°——160°E和0°——20°W; 西半球包括:160°E——180°E和20°W——180°W 4.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5.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九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1、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物质分类: 2、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Pb(NO3)2 + 2KI = PbI2↓+ 2KNO3 无色溶液无色溶液黄色沉淀 3、有关硫酸铜的实验 ①硫酸铜晶体(蓝色):无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化学式:CuSO4·5H2O ②硫酸铜溶液(蓝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③硫酸铜粉末(白色):CuSO4获取方式:CuSO4·5H2O △ CuSO4+5H2O (现象: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出现水珠) ④硫酸铜粉末遇少量水,发生反应: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⑤硫酸铜的用途: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原理:蛋白质和硫酸铜会发生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 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可以检验水分的存在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酸酸的含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 = H+ + 酸根离子 1、三大强酸:盐酸(H Cl)、硫酸(H2SO4)、硝酸(HNO3)常见的弱酸: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注:上述各指示剂遇中性溶液都不变色,依然显示原来的颜色。 3、pH 值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pH越低,酸性越强;pH 越高,碱性越强;pH 等于7 的物质呈中性。 4、pH值的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 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 5、酸的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碱=盐+水 H2SO4 + 2 NaOH==== Na2SO4 + 2H2O H2SO4+ Ba(OH)2= BaSO4 ↓ + 2H2O Al(OH)3 + 3HCl=AlCl3+3H2O Mg(OH)2 + 2HCl = MgCl2 +2H2O (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Al(OH)3 和Mg(OH)2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兰色晶体。CuSO4·5H2O====== CuSO4+5H2O ;CuSO4+5H2O===== CuSO4·5H2O 5、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 (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兰色。 第2节酸 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HCI ==== H + CI H2SO4 ==== H+ SO4HNO3===== H+ NO3 3、常见的酸: 盐酸HCI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醋酸CH3COOH 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1)物质酸碱性:酸碱指示剂 (2)溶液的酸碱度:PH试纸。 (一)酸的通性 1、酸使指示剂变色; 2、酸+ 碱===== 盐+ 水 3HCI+ AI(OH)3 ==== AICI3+3H2O (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H2SO4 +2 NaOH==== Na2SO4 + H2O 3、酸+ 某些盐===== 新盐+ 新酸 2HCI + CaCO3====CaCI2 + H2O + CO2(实验室制取CO2) HCI + AgNO3 ==== AgCI + HNO3(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 H2SO4 + BaCI2 ==== BaSO4 + 2HCI (用BaCI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 4、酸+ 金属氧化物==== 盐+ 水 6HCI + Fe2O3 ====2 FeCI3 +3 H2O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H2SO4 + CuO ==== CuSO4 + H2O (氧化铜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doc

第2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 能生长不能生长 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 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产生新的物质。有新物质产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注意: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气球或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2、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的硫酸铜、以及白色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都属于化学变化。 3、鸡蛋清(蛋白质)遇到硫酸铜会凝固,利用这性质可以用硫酸铜检验蛋白质的存在。(考点:重金属铜、铬或铅中毒可以喝牛奶、豆浆或鸡蛋清缓解)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1、酸的定义: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 2、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注意:紫色石蕊遇中性溶液是紫色而不是无色。酚酞遇中性溶液是无色,因此不能用酚酞区分酸溶液和中性溶液) 3、酸+ 碱---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胃舒平(氢氧化铝)中和过多胃酸 3HCl + Al(OH)3==== AlCl3+ 3H2O 。 ②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Cu(OH)2+ H2SO4 === CuSO4+ 2H2O。 4、金属氧化物+酸---- 盐+ 水(复分解反应) ①用盐酸除铁锈Fe2O3+ 6HCl === 2FeCl3+ 3H2O ②变黑的铜丝和稀硫酸反应 CuO + H2SO4==== CuSO4+ H2O 5、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 ①铁钉在足量盐酸中产生气泡Fe + H2SO4= FeSO4+ H2↑(注意:铁不管是与盐酸还是硫酸或者硫酸铜反应生成的都是+2价的亚铁,不是+3价的铁!) ②实验室制氢气 Zn + H2SO4= ZnSO4+ H2↑ 6、酸+ 盐----- 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 ①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加盐酸)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氢氧化钠变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变成了碳酸钠和水,质量会增加,检验是否变质的实质就是检验氢氧化钠中有无CO32+离子,可以使用酸、BaCl2、或者CaCl2等) ②检验盐酸中的氯离子HCl + AgNO3=== AgCl↓+ HNO3(AgCl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③检验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H2SO4+ BaCl2==== BaSO4↓+ 2HCl(BaSO4也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但是碳酸钙和碳酸钡都会溶解在稀硝酸里) (注意:某溶液加入BaCl2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不能证明该溶液一定含有SO42-,因为也可能溶液中有银离子产生的沉淀是AgCl,只能说该溶液可能含有SO42-离子或A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