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

自然地理学习方法

同学们,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地球、大气、海洋、陆地等相关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区时)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学习时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对此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注重记忆,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是多动手绘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自然地理必先记住下列知识:

必修教材一P37图2一10,P45图2一25,P45图2一26,P48图2一29,,P51图2一33,P53图2一34,P50图2一32.《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P62图2一4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地图册P1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P85《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根据图像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后四图要综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并把这四幅图窜成一条线,要求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放在脑海,以便需要的时候再现这些图。

B、此图的认读:

A的等压面为“凸高为低”,说明A点处的气压比同高度处的B

的气压低;B点的等压面为“凸低为高”,说明B点处的气压比同高

度处的A的气压高。C点的等压面为“凸低为高”,说明C点处的气

压比同高度处的D的气压高。D点处的等压面为“凸高为低”,说明

D点处的气压比同高度处的C气压低。因此,A处为低压,B处为高

压,C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A与C存在高压、低压相反,凸凹形

状相反,B与D形成高压、低压相反,凸凹形状相反。

A处为低压,C处为高压,根据原理: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可见A处气压大于C处的气压;A处形成低压的原因:A处在近地面,其主要是由于受热力作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形成低压。C处形成高压是由于A处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变大,形成高压。B处形成高压是由于B处冷却(气温低)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D处形成低压是由于空气下沉,空气密度变小,形成低压。可见近地面的气压高低的形成是受热力作用(受热不均:受热、冷却)形成的。而高空的气压高低的形成是空气运动(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形成的。

气压的高低只能是在图一水平面上比较,C点的气压比D点气压高,存在气压差,CD两间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风从C吹到D;A和B处在同一水平面上,A和D之间存在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风从B吹到A。

总之高空和低空等压面可总结出如下规律:

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近地面气压高低的形成一般是由热力作用形成的(受热不均;受热和冷却近地面),但是六风七带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下沉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上升形成的。

高空气压高低的形成是由空气的升降(上升、下沉)运动形成的。(原因是高空空气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小)

气压的高低一般只能在同一水平面比较,存在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从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产生风。

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凸凹方面相反(形状相反)。

6、等压线与等压面的区别: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它反映气压的空间分布状况(这里的“空间”即包含水平方向,也包含垂直方向);而等压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同一时间气压值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它反映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即平常所说的气压场(高压、高压脊、低压、低压槽)都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所以,在等压面图中,比较气压的高低,需要画出等高面,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判断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

C、掌握理解记住以下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原理1:一般说来,气温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如果越向北温度

越高,说明向北是低纬,该地处于南半球;如果越向北温度越低,说明向北是高纬。该地处于北半球。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等温线基本上与纬线平行,如果等温线发生弯曲,必须考虑下垫面状况(地形地貌、洋流、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

原理2:对流层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气温每降低1℃,海拔升高约167米。

原理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可达90°,温带、寒带地区随纬度升高而依次减小,最小太阳高度都是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夏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理由是: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地面辐射送给大气热量较多,加上地形闭塞,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所以白天温度高,在夜间因为地面面积大,冷却速度快,散热速度快,坡面上的空气因为冷却,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到谷底,加上辐射冷却,所以夜晚温度低,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地面面积小,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地面辐射送给大气热量较少,气温受地表影响小(注意:地面长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加上受周围自由空气的调节,白天气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补充:山顶由于与地面接触面加上积小,不易与地面形成频繁的热交换;风速较大,湍流交换较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皆较小]。但是面积较大的高原和平原气温日较差是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白天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夜晚温度低,所以气温日较差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温室大棚气温日较差小,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热量容易散失,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海拔高低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所以在对流层内海拔越高气温越小。

原理4: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例如,夏季,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但北方昼长时间长,太阳照射时间长,气温较高,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南北普遍高温。冬季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昼长时间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气温低,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北方大,昼长比北方长,气温较高,南北温差大。可见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海陆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3)地形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实例:

1、青藏地区:地势高,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但年较差小,因此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形容高原气候特色。青藏高原是高山高原气候,日较差大但是年较差小.

年较差小的原因是:青藏高原地势高,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保温能力差,所以气温和东北等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气温较低;冬季因为青藏高原大气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光照和东北地区相比要充足,而且因为其地势高,所以寒冷的西北季风以及寒潮不会对它有太大影响.

2、西北地区:地处中纬,深居内陆,气温较同纬地区偏高(光照长,云量稀少,地面干燥,太阳能消耗的很少.)气温日、年较差均大.形成广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同一纬度带由于海陆分布的差异而形成了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气候(海洋上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大陆夏热冬寒,年较差大,海洋上云量一般比陆地大,且风速大于陆地上,这也能减小海上气温日、年较差。

原理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如印度低压—30°N附近),海洋上形成副热带高压(如夏威夷高压),风从海洋上吹向陆地,温暖而湿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海洋上为副极地低压(如阿留申低压—60°N偏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寒冷而干燥。6-8月澳大利亚大陆形成冷高压,12月-2月形成热低压。

原理6: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日出前,日落后天仍明);太阳高度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太阳高度越小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长,被大气削弱得越多,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②、大气的保温作用:①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保存热量,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把地面辐射的能量吸收并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②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起到保温作用。(记住月球、青藏高原、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晚上阴天,温度高,晚上晴天温度低的原因)原理7: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载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的波长越长。因此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原理8: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

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多。

一般情况下:西风带———由低纬吹向高纬,温暖湿润

东风带、信风带———由高纬吹向低纬,干燥。但是经过海洋、湖泊等水面时会获得水分,沿山脉爬升,也会形成地形雨。

口诀: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干

原理9:在山地上(山脚→山腰)一定的海拔高度范围内,海拔越高,降水越多;即降水量一般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山地上气温低,水汽易达到饱和,凝结成雨;二是空气与较高地方的寒冷地表相接触,容易冷却致雨;三是暖湿气流遇到山地,被迫沿山地上升,由于绝热冷却,水汽容易凝结致雨。山地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只发生在一定限度内,超过了这个限度,空中湿度减少,降水量又会随高度升高而减少(所以天山山脉的山腰上形成云杉林带)。

原理10: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一地点,空气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

原理11:风存在着有规律的日变化:近地面大气层中,白天风速增大,午后增至最大,夜间风速减小,清晨减至最小,风的日变化,晴天比阴天大,夏季比冬季大,陆地比海洋大。(可由气温差异导致气压差异,加以分析理解)

原理12:山谷风—在山区,白天从谷底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向谷底,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称为山谷风。白天,因为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温强烈,辐合上升,空气从谷底沿坡向上爬升,形成谷风(图一),夜间由于山坡辐射冷却,冷空气沿坡下滑;从山地流入谷底形成山风(如图二)

原理13:高原季风—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以青藏高原季风最为典型。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高原面上的空气容易受到地面影响温度降低,形成冷高压,而同高度处的自由大气相对形成低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高原面上的空气容易受到地面影响温度升高,形成热低压,而同高度处的自由大气相对形成高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所以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东亚的夏季风和冬季风都得以增强(但南亚由于青藏高原阻挡了冬季风,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原理14:近地面的高压和低压一般是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在同一高度上的高压与低压分布通常是由空气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对流运动、垂直运动)形成的(注意: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高低状况。垂直方向上符合原理13)。

原理15:①影响气温、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人类活动。

②影响风(风的大小、方向)的因素: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改变风向的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阻碍风,与风向相反)。

③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六风七带、季风环流)+下垫面(海陆、地形、洋流)。

大气环流:季风控制区夏秋多、冬春少,副高控制降水稀少、赤道低压带降水丰沛。天气系统:锋面控制降水多(江淮梅雨、贵阳冬雨)、气旋经过地区降水多(西欧冬季,东北、江南春季等)、台风经过区(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反气旋控制区降水少(我国江淮伏旱)。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陆位置:一般来说近海多、内陆少;洋流:暖流影响区降水多、寒流影响区降水少。

④影响天气的因素:气压系统(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⑤影响气压的因素:热力作用(受热、冷却)+空气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海拔高低。

空气运动:空气上升,近地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变低;空气下沉,近地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变高。

海拔高低: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热力作用:受热,气温升高,空气膨胀上升,气压变低。受冷:气温降低,空气收缩下沉,气压升高。

原理16:六风七带三圈环流的形成可根据:气温变化→气压变化→水平气压梯度力→风。

原理17:河流一般位于山谷,锋面气旋位于低压槽。

原理18:我国气温分布和温度带:⑴冬季等温线分布比夏季密说明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⑵等温线的走向:冬季:1月0℃等温线大体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1月4℃等温线在四川盆地向北(高)纬度凸出,说明盆地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原因是盆地北边有秦岭、大巴山对冬季风的阻挡;盆地底部风力微弱,散热慢。夏季:东部地区等温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或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原因是受海洋影响;西部地区等温线走向与等高线走向一至,原因是受地势高低的影响。⑶极值中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漠河;最热的地方为海南;原因是受纬度因素影响。夏季:最冷的地方为青藏高原,原因是地势高。最热的地方为吐鲁番盆地,原因是地处大陆内部、天气晴朗,大陆性强,以及盆地地形的影响。

原理19: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为5°~10°。如30°N按春秋分时为事副热带高压带的中心位置,夏季时,气压带北移,则副高的中心位置在30°N~40°之间,其他气压带与风带也相应向北移动了

5°~10°的纬度。影响:使得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如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高控制,高温干燥;冬季受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的影响,温和多雨。

原理20: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①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类似。③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④相同自然带迎风坡分布的高度低于背风坡(热量条件相同)。

原理21:雪线问题:高山如果在某一高度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为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时,这个高度就称雪线。同一山地不同坡向往往雪线的高度不同,雪线的高低主要受山体的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①温度。雪线高度成正比。世界范围内雪线高度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如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约高200~400米;②是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因为在降雪量很小的条件下,要达到平衡,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雪线位置必然较高)以使消融和蒸发减到很小;而在降水量很大的条件下,要达到平衡,必须有较高的年平均温度(雪线位置必然较低)方能融化大量的积雪。一般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低,如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主要是因为南坡降水多。③地表起伏影响: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失,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判断依据:降雪量>消融量,雪线下降,降雪量<消融量,雪线上升。

原理22:综合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⑴从图中信息判定大致纬度(纬度因素)。⑵确定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⑶根据下垫面状况,如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特征及附近的洋流性质。⑷如果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也应当考虑。以上⑴⑵两步在任何气候类型成因中都必须首先考虑,但⑶⑷两步要具体分析。

原理23:季风形成的两个原因: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二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理24:等温线与等高线或等压线反相关,与中低纬度海区的等温度线反相关;等高线与等压线反相关。

原理25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

(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①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

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1.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世界陆地各自然带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一览表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性原理应用:整体性原理在做选择题时,可把不符合整体性原理的排除;选项中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排除;不符合本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排除。在做简答题时,依据文字材料、图像中的信息,利用整体性原理扩展思维,多角度分析答题。需要答人文方面的,把握尊重自然规律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高二所学的区域地理可利用整体性原理去思考、识记、概括、总结。

原理26:东亚植被景观变化规律:春天太阳直射点北移,暖空气越来越强,光热水分条件越来越好(温度逐渐升高,降水渐多),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芽、开花、结果);秋天,太阳直射点南移,冷空气越来越强,光热水分条件呈下降趋势,温度下降快,日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植物生长条件稍差,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树木落叶,热带草原表现为枯黄。

原理27:流水沉积分异原理:母岩风化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的现象,一般沉积区距物源区(风化物、沉积物)越近,搬运距离越短,河水对其分选得越差,表现为沙泥混杂,磨圆差,大多为棱角状、乱石滩;河口三角洲搬运距离长,分选好,多为纯度较高细沙、粉沙,颗粒小,磨圆好。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颗粒从大变小,密度由大到小。

原理28:地理常用囗诀的理解和应用

1.“凸高为低”“凸低为高”高低空等压面凸凹形状相反,

2.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3.陆地等温线点南陆南,点北陆北

4.正午日影物北影北,物南影南.

5.一近快,七远慢

6.点北北升落,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点南南升落,,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7.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

8.凹坡通视,凸坡不通视。等高线图中通视情况的三个条件:一无峰二无脊,第三还要高处密。

9..河流向凹,洋流向凸。在等高线图上,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即向凹;在等温线图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温线往哪个方向凸,洋流就往哪个方向流。

10.凹岸冲刷坡度陡,凸岸堆积坡度缓北逆南顺,

11.冬逆夏顺

12.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西方天空,月面朝西为正D;下弦月,出现在下

半月的东方天空,月面朝东为反D

13.向斜找水,背斜找油,断层找泉.

14.六大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速记:“冰岛生长在大洋,二岛三山四弧亡。”

解释:生长边界一般形成裂谷或海洋,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二岛:新西兰的南北二岛三山:阿尔卑斯山系、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四弧: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含菲律宾群岛),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四个岛弧链】

亡:消亡边界13.判断向斜背斜:“中老翼新”是背斜14我国东部雨带特点:5月雨带在华南,6月江淮梅雨绵,7月8月华东北,9月南撤10后绝。

几个基本概念:

社会协作条件:影响工业布局的社会协作条件包括社会服务和生产协作。两个方面:社会服务=供电+供水+供气+通信+信息获得和处理+技术交流和培训+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卫生;

生产协作=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加工服务+副产品再加工。

产业结构升级=以轻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基础设施=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区域分析

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它是由地球表层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地上水、地下水、土壤、动植物等多个自然地理要素所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

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区域差异性。由于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的过程、表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即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二、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相应的气候特征,并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与能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聚落)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旅游活动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1、位置特征: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带(温度等)位置、半球位置、板块位置、地形位置、河流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工业、农业、城市、交通、旅游、位置)、政治地理位置(政区归属、其他政区)。

2、地形、又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⑴、地形类型——五种地形,以哪一种为主;⑵、地势——地形大势、高程、起伏状况;⑶、各种地形的分布及其特点,包括特殊地形,如黄土高原、岩溶地形、冰川地形等;⑷、地形成因——内力、外力的作用和发育状况。

3、气候,又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⑴、气候类型——有几种气候类型,以哪一种为主;⑵、气候特点——气温(冬夏气温和年较差)、降水(平均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气压和风;⑶、气候成因——地理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影响;⑷、气候分布及其规律。

4、河流,又可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⑴、河流概况——发源地、长度、主要支流、流经地区、流域面积、河口;⑵、水文特征及其成因——流量、流速、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以及气候、地形、植被对河流的影响;⑶、利用改造——河流的总体特征,上中下游的不同特点和相宜治理措施、航运、灌溉、发电、养殖;⑷、河流种类——内流河或外流河。

5、湖泊,又可从湖泊的种类、面积、成因、水质、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

6、土壤,又可从土壤种类、土壤结构和性质,土壤成因及改良,土壤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土壤成因

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母质因素

土壤可以从岩石原地风化或任何堆积物演变而成。

岩石或堆积物的性质、构造、颜色和成分,对土壤的有直接的影响。

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

随著土壤逐渐成熟,这因素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其影响最终会被其他因素完全遮蔽。

地形因素

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使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发生变化。高度上升、温度下降、水分数量下降。地形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响土壤中的物质转移。

地形影响土壤侵蚀作用。坡度大,冲刷作用严重,水分和养分流失,上层辐薄。

山坡座向影响热量和湿度。背阳坡,温度低,湿度高,日照数量大

7、植被,又可从植物群落、植被类型及分布,代表性植物及其生态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

8、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人口密度。

9、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给人类衣、食、住、行、医所需要的物质原料。

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它们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大类。

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指的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断自己再生的物质。最典型的可再生资源有:植物、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

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其他所有矿产资源。它们经过了上亿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这些资源的储量随着人类的消耗而越来越少

10、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生物灾害:有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广义的生物灾害

11、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

12、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它以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为指导,以区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现有的技术经济构成为依据,考虑地区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在掌握工农业、交通运输、水利、能源和城镇等物质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统一安排为工农业、城镇服务的区域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水利建设、建筑基地和环境保护等设施,以及城郊农业基地等,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生产和生活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13区域国土治理: 必修三中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和第二章所有案例都是区域国土治理的主要内容

14、地区冲突原因分析:自然因素有资源、领土争夺等;人文因素有地区因素如民族、宗教矛盾和国际性因素、帝国主义干预等;

注:分析农业,可以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农业结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生产水平、主要农产品及其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工业,可从原料、市场、交通、运输条件、水源、劳力、技术、信息、政策、社会协作、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交通运输业、可从陆上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水上航运(包括内河和海洋航行),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铁路,要说明铁路的起迄点,枢纽站及相连线路。分析水运,要说明港口、航线。

三、区域分析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区域比较一般从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进行地理诸要素和经济各部门全面的比较,也可以选取地理对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点进行比较。例如:秦岭---淮河南北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的比较;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中、东、西气候的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及其特征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的比较,中国西部和美国西部的比较、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比较、巴西和印度的比较、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比较、北美洲和欧洲的比较。

地理比较的常用方式和手段是列表比较,地图对照。

四、区域分析思路(原理)结构图:

注:地理第36题常为区域地图和等值线图综合,分别考区域地图知识,利用区位原理和自然地理原理考查必修上、下册的内容,难点在于利用自然地理回答问题。

能否学好区域地理有两个关键:一是区域定位是否过关,二是能否用区位原理和自然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现象。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必纠41个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天体,主要看这个物体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 6、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数轴法),确定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过线减一日,向西过线加一天)。 7、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8、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9、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的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时)。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太阳方位与日影方向相反。 10、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1、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北球为冬季。 12、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与冬至日、远日点与夏至日的区别。 13、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p=pgh)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4、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集锦

厦门市翔安一中2013年高三总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

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自然日界线:零点所在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 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人文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向东旧一天,向西新一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 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

高中地理 原理规律大归纳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原理(第二版)陈述逑 第一章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第二章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 正负反馈及案例 系统的反馈 反馈的概念 一个系统的输出反过来作用于输入,从而对系统再输入和系统过程产生影响的机制。 正反馈 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促进或放大,进一步偏离初始状态。例如: 湖泊污染-鱼类死亡-湖泊污染加剧;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熵增加剧)。 正反馈过程一般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具有方向性,它使系统趋于不稳定,产生偏离平均状态的涨落,是导致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因。 负反馈 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抑制或缩小,趋向回到初始状态。例如:野兔-狐狸种群变化过程,产草量-放牧量的变化过程。 负反馈过程通常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变化,具有循环性,它使系统趋于稳定或动态平衡,是产生系统动态自稳定的原因。 正、负反馈的关系 相辅相成:正反馈过程中包含和孕育着负反馈过程,负反馈过程中也包含和孕育着正反馈过程。如:冰雪覆盖-反射率-气温过程,气温-云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过程。 相互转化:稳态-动态稳定-突变-新稳态;如: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坡地形态变化,河道洪水泛滥等。 第三章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 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当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处,在大气圈热成层顶,与辐射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 量值:1367 W·m-2(1969-1980年),标准差1.6 W·m-2,最大偏差±7 W·m-2。 试用5800K的黑体辐射来估算太阳常数,并对比所对应的峰值波长,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1011m,太阳半径为6.96*108m,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为5.6697*10-8(W/m2/K4)。解:依题知 根据黑体辐射定律,应用斯蒂芬–玻尔兹曼公式: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第1讲大气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网络构建] 题点1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母题导入 (原创)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判断造成该区域南北温度差异及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分

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南北温差最小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大雾天气较多,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其中最不利雾气天气形成的情 形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太阳辐射洋流 (2)乙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 (3)A 解析第(1)题,由于地理纬度差异,高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使纬度较低区域温度比纬度较高区域高。①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寒流对所经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温度较同纬度低。第(2)题,与其他三处相比,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第(3)题,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污染物扩散。其他三种情形,在不同高度均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核心规律 1.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日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情况。一般,低纬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之中,就北半球而言,太阳辐射最强在夏至日,最热月在7月;太阳辐射最弱在冬至日,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大陆推迟一个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年变化的幅度。一般,气温的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原理中的四字口诀

2019年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原理中的 四字口诀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查字典地理网高中频道小编准备了2019年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原理中的四字口诀,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自然地理原理中的四字口诀 一、地球的公转速度:近快远慢,近冬远夏。 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越近,公转的速度越快;离太阳越远,公转的速度越慢。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此时属于我国的冬季;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此时属于我国的夏季。 二、地球自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不偏。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在南半球向右偏,在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三、月相的变化: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上上西西是指上弦月(农历初七、八)出现在上半夜的西天,月面朝西。下下东东是指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日)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天,月面朝东。

四、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球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五、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求出时差,东加西减。 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时刻要更早一些。计算的方法分两步:(1)根据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时间相差4分钟,求出两地的时间差;(2)未知时间=已知时间时差。若未知时间在已知时间的东面,则相加;若未知时间在已知时间的西面,则相减。 六、气压高低的比较:上低下高,高高低低。 垂直方向气压高低的比较,符合上低下高原则,即越往上,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越往下,气压越高。水平方向气压高低的比较,看等压面的弯曲状况,符合高高低低原则,即等压面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向低处弯曲为低压。 七、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两个8字,上逆下顺。 全球大洋环流分为两大环流:一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二是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环流。可在南北半球各写一个8字来掌握其运动方向,两个8字以赤道为界。每个8字,上面那个圈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可表示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和南半球的中低纬环流的运动方向;下面那个圈呈顺

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中地理主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3)、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①、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②、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③、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1.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 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太阳直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垂直照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o)。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 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 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 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o;夜长=夜弧弧度/15o。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考前必看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

专题复习: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 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 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 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9时B.12时C.21时D.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1月7日4时 B.1月8日11时 C.7月7日11时 D.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 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 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 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为00:00,B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例l 如图4-1所示,甲图中经线从右向左数字变大为西经,且在160°W-20°W之间是西半球,纬

自然地理原理中的四字口诀

自然地理原理中的四字口诀 一、月相的变化:“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上上西西”是指上弦月(农历初七、八)出现在上半夜的西天,月面朝西。“下下东东”是指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日)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天,月面朝东。 二、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球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三、地球的公转速度:“近快远慢,近冬远夏”。 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越近,公转的速度越快;离太阳越远,公转的速度越慢。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此时属于我国的冬季;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此时属于我国的夏季。 四、地球自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不偏”。 因为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在南半球向右偏,在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五、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求出时差,东加西减”。 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所以时刻要更早一些。计算的方法分两步:(1)根据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时间相差4分钟,求出两地的时间差;(2)未知时间=已知时间±时差。若未知时间在已知时间的东面,则相加;若未知时间在已知时间的西面,则相减。 六、气压高低的比较:“上低下高,高高低低”。 垂直方向气压高低的比较,符合“上低下高”原则,即越往上,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越往下,气压越高。水平方向气压高低的比较,看等压面的弯曲状况,符合“高高低低”原则,即等压面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向低处弯曲为低压。 七、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两个8字,上逆下顺”。 世界大洋环流分为两大环流:一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二是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环流。可在南北半球各写一个“8”字来掌握其运动方向,两个“8”字以赤道为界。每个“8”字,上面那个圈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可表示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和南半球的中低纬环流的运动方向;下面那个圈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可表示北半球的中低纬环流的运动方向。 八、北印度洋季风环流运动方向:“夏p冬b,夏顺冬逆”。 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吹西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像字母“p”;冬季吹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像字母“b”。用字母的线段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 一、地球与地图 1、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逐渐增大,西经度逐渐减小; 2、两点间経度差满足同减异加; 3、经纬网中东西方向的判定:同在东经度,经度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 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则按以下法则操作:在以0°为中央经线的经纬网 图中,若两点间的经度差小于180°,则按左东右西的原则判断,若大于180°, 则按左西右东的原则进行判断。 4、经线长度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x111km;两点间的纬线长度等于两点间的経度 差x111cosθ(θ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点的连线; 7、等值线判读的一般规律:同线登高,同图等距;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大于 大的,小于小的。 8、地形特征描述:地形的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地貌;海岸线曲直情况。 例:中国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 布。 9、等高线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去方向相反;等高线 越密集,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搬运和侵蚀能力越强,等高线越稀疏,坡度 越缓,水流速度越慢,搬运和侵蚀能力越弱,沉积作用越强。 二、气候篇 1、海陆风:海陆间昼夜温差引起的热力环流称为海陆风。白天吹________风,夜 晚吹________风。 2、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________(山谷/山坡)吹向________(山谷/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________(山谷/山坡)吹向________(山谷/山坡)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3、城市风:由于城市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释放出大量热 量及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导致城市气温常年较郊区高,继而引起的空气由城市 ________(上升/下沉),郊区________(上升/下沉),在城市与郊区间形成热力环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第一章:地球 地球运动的成因和规律 地球自转轨道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平面 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 8、五带分布规律 第二章:大气 大气运动的成因: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高 低 ———— ——— 热 冷 低 高 ———〉水平运动(风)高 低 (热力环流) (风) ————— 低 高 气候的成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气温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降水 季风环流 地形——气温、降水 下垫面状况 海陆分布——降水 (1)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基本规律: 1、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2、晨昏线的变化规律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极昼极夜范围的时空变化规律 6、某日正午太阳高度的随纬度(空间)变化规律 7、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随季节(时间)变化规律

气温变化 最冷月>15°C 最冷月0-15°C 最冷月<0°C 最热月<10°C 最热月<5°C 特点 全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全年严寒 (2)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方向 降水情况 水 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 多 平 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 少 运 由海洋吹向陆地 多 大气运动 动 由陆地吹向海洋 少 垂直 上升 多 运动 下沉 少 (3)以北半球为例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 气温特点 + 降水特点 气候类型 (4) 世界气候分布的规律 西岸 内陆 东岸 极地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 少雨 全年多雨 冬雨夏干 全年少雨 夏季多雨 全年多雨 终年 寒冷 冬暖夏凉 冬冷夏热 终年 高温 西风带 副 热 带 高气压带 信风带 赤道低 气压带 受 季 风 影 响 地 区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 总星系 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2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近两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中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不回避重点。因此,“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地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规律和原理,因为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那么现行地理教材中主要有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在高三阶段如何进行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怎样在解题中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认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现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社版)目录为线索,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②太阳的外部结构; 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 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 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 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 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 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 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 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 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 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⑦晨昏线的变化; 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⑤昼夜交替的影响; 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 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 ②一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 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及应用

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及应用 1.时间计算:东加西减(时区相差数),每隔150相差1小时,每隔10相差4分钟。2.日期界线:零时所在的经线和180 0经线。过180 0 日界线:东减西加(1天)(注意:1800不等于日界线) 3.地球自转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时间更替);地转偏向力,地球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略扁) 4.地球公转的特征: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并且与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呈66034'的夹角。其意义是形成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进而形成公转的几个意义。 5.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气候带)形成。 6.近地面大气(对流层)增温原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而不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推论1: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推论2: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C / 100米。 推论3:这也是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也是温室效应的原理。 应用此原理解释的现象: 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为什么气温不高?(空气稀薄) 2.为什么同一地点高处不胜寒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3.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暖一些?(云多,即水汽多,保温作用强) 4.温室大棚起保温作用的物质是塑料薄膜,而不是里面的二氧化碳。 7.平流层增温原理:平流层中的臭氧直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而增温。 8.大气运动的原理:下垫面的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产生下垫面冷热不均的情况有: 1.高低纬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产生的冷热不均(产生不同纬度间的环流,如三圈环流:大陆西岸) 2.同纬度的海陆接受相同的热量,但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产生的冷热不均。(产生 季风环流:大陆东岸) 推论1:大气运动方向:水平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上高压下沉,低压上升。 推论2: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应用:解释山风、谷风、海风、陆风、热岛、雨岛、季风、三圈环流。 9.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应用: (1) 西欧靠近沿海的地区为什么终年温和湿润? (2) 北欧工业不发达,却是世界上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3) 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为什么终年干旱?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夏季却多雨? (4) 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终年飘向何方? (5)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是世界上水稻分布的最北界线,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终年受暖湿的西风影响 (2) 北欧地处工业发达的西欧的下风向 (3) 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干热的天气;东岸受季风环流控制,夏季风从海 洋吹向陆地,高温多雨 (4) 此地是极地东风带,终年吹东南风,所以红旗向西北飘 (5) 此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比同纬度冷;夏季比同纬度热,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10.大气降水的原理:充足的水汽,足够的凝结核,空气有上升运动。 降雨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 11.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低气压带多雨(赤道低压带多对流雨;副极地低压带多锋面雨和气旋雨);西风带的大陆西岸多雨;高气压带(副热带、极地高压带)和极地东风带少雨;季风环流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还要注意: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12.我国降水分布规律: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各年间降水变率大;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13.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亚欧大陆为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