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002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002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002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002

试卷2

一、简答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有哪些新变化和新特点?

答:第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第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更新和调整。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答:第一、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利得到加强。具体表现在军事权、外交权、立法权方面。第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体现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中间阶层的变化上。第三、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作用的加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

答:主要应涉及以下一些演变的步骤:

第一、冷战时期美国推行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及美国的全球扩张(1945-1969年)

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全球战略调整(1969-1981年)

里根的“重振国威”(1981-1989年)

布什的“超越遏制”(1989-1993年)

第二、冷战后美国加紧建构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993-2001)

小布什的单边主义(2001年至今)

4、试比较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概念的异同。

答: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家组织等。国际旧秩序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由少数大国按照发达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建立起来的。

国际格局 International configuration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以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角色及其组合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

5、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其客观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帝国主义固有矛盾发生变化,南北矛盾突出;第二、尽管东西矛盾突出,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第三、国际形势的发展出现新特点;第四、人类面临着诸多的全球性问题;第五、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6、简述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特征。

答:国际新秩序与国际旧秩序是完全对立的,其实质是各国的平等,其基本目标是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和繁荣。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广泛的内容,其构架和面貌需要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创造。政治新秩序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尊重,

共同协商,避免将某个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别的国家;经济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避免贫富悬殊;文化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借鉴,共同繁荣,避免文明的排除和冲突;安全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实现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最终达到集体安全的目标。

7、简述十六大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答: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并认为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充实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容,重申了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我们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包括:(1)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2)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3)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4)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8. 认识和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第五、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

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论述题

1、2001年9月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对其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哪些重大调整?如何认识和评价它?

2001年1月20日,乔治。沃克。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本土遭受“9.11”事件的打击,小布什政府对其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第一、小布什的全球战略根本目标是加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建立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第二、提出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改变了对威胁来源的看法,认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就在于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二是根据对威胁的看法,确定美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有时亦称“无赖国家”。三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必须“先发制人”。四是高度重视本土安全。五是改变了核战略思想。第三、促进全球自由市场与贸易,传播美国的价值观。第四、小布什对美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主要包括:一是借助反恐,进行扩张。二是改善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三是与西欧盟国的关系上,已经出现了深刻的裂痕。四是对中东,提出“整合政策”。五是在联合体系内,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并不放弃寻求联合过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但“即使得不到联合国的支持,美国也将单独地对敌人进行打击”。第五、伊拉克战争后小布什外交的困境。(1)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虽然取得了军事战争的胜利,但其他的战争目标却难以达到。(2)伊拉克战争并未为美国解决中东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3)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注意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广泛的反对。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一章 1. 两极格局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大变化。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实力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发展原因是: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使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了,美国成为世界首富。 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美国在全球扩张的工具。 2、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对付美国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于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 为什么说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必然趋势?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 3. 怎样认识当今国际舞台上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如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解答:正确。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经济协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各地区经济联成一个整体。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受到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追求的经济目标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世界经济中运用国家权力来保护和扩展各自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协调来消除经济全球化客观趋势和民族国家壁垒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出面进行,也可以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协商进行,如两国或数国之间不定期的贸易谈判、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的会晤协商制度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各国政府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外贸政策,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2)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虽然导致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必然性,但没有保证协调结果的平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协调机制趋于完善,形式趋于多样化。而国际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际经济协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涉及国家间根本利益的对立,任何国家都不会做出妥协或让步,还有可能引发冲突。现存的各个经济集团之间多少具有一些排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带来困难。而且,国际经济协调仍然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其基础仍然是国家实力,主权国家仍然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参与协调的,最终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些国际经济组织,长期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的活动和规则往往更多反映西方大国意志,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短期或局部看,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引起南北矛盾激化,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2.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立、发展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答:正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难以捍卫其“信息边疆”。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和促使政府倒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的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方面依附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在区域集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答案

1.世界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为发达国家所主导,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机遇。 正确(T)错误(F) 2.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 正确(T)错误(F) 3.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替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T)错误(F) 4.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其目标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正确(T)错误(F) 5.在1971年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国申请加入了联合国。 正确(T)错误(F) 6.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正确(T)错误(F) 7.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正确(T)错误(F) 8.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美国民主,而美国之所以民主是因为美国繁荣。”这个说法正确揭示了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正确(T)错误(F) 9.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对苏“一边倒”和联美反苏的政策。 正确(T)错误(F) 10.“一国两制”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实施的错误构想。 正确(T)错误(F) 1. 金砖四国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和( )。 A.法国

B.南非 C.俄罗斯 D.德国 2. 1980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埃及从以色列手中收回了()。 A.苏伊士运河 B.沙姆沙伊赫 C.巴勒斯坦 D.西奈半岛 3.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是( ) A.《行动纲领》 B.《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C.《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D.《不结盟理论》 4.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苏联和中国采取() A.等距离外交 B.全方位外交 C.多边均衡外交 D.多边自主外交 5.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得体会3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得体会3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下面是带来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得体会一: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容简介:近2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政治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形势扑朔迷离,国际热点此起彼伏,大国关系不断调整,人们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变革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研究也越来越多而且深入,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为了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两课"课程实际相结合、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相结合、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当今世界实际相结合,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以适应大学生"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的需要。 作者严格遵照修订说明,认真贯彻落实xx大精神,对疏漏不妥之处进行了认真修订,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对外战略的调整,补充了大量新的观点、材料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更加适用于教学实际。修订过程中,全体编者进行了多次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因此,第三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自身的利益。但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和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加,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例如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中国和许多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限制本国二氧化碳排放,尽管这会增加本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毕竟保护大气环境,防止地球变暖,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也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因此,追求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并未颠覆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一原则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维护共同利益本身就是维护自身利益。争取自身利益不是为

社会经济学论文-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论文 学院:木材工业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姓名:张正民 学号:100403326

当代体系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式,讨论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华、经济危机、政治与经济 正文: 首先,关于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浅谈中俄关系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接下来的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可以预期,普京的访华将使两国在各领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实质化方向发展,并对国际政经局势产生某种新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模型,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他叮嘱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拉佐夫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合作,在双边关系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行动后,曾经私有化的俄罗斯石油资源重新掌握到了国家手中。这为俄罗斯以能源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打下了基础。出于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对华石油供应上,俄罗斯一直没有表现出真正的积极态度。表面原因是俄罗斯的能源企业体制没有理顺,实际原因是,日本对俄罗斯石油的兴趣增加了俄罗斯的筹码。然而,日本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的争端成了影响俄日关系的痼疾,而中国强大的购买力也足以使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上不须过于借重日本,这可能会最终决定中国拥有优先权。据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透露,今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的原油,普京总统来华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能源发展问题达成了新的协定。俄罗斯政府已经通过原则决定铺设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原油管道,从拉佐夫的表态看,这一管道首先向中国输油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俄“国家年”活动项目中包括了多项军事项目。在中俄总体关系当中,军事合作并不是一个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方面。不过,两个军事大国的合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增进两军的互信,另一方面,对于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因素,也是巨大的威慑。两国于 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大规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的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中俄双方派出了陆、海、空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保障部队近万人参加演习。俄军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参加两国历史上这次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俄太平洋舰队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1艘大型登陆舰、1艘驱逐舰和海军陆战队的1个连,17架远程军用运输机和歼击机,普斯科夫第76空降兵师的1个连等部队参加了联合军演。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1820年,全球经济总量为6950亿美元,法国、英国、美国分别占5.4%、5.2%、1.8%,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占28.7%和16%。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然而,二战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亚洲率先涌现出一批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起飞成“龙”,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80年代至9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准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新兴工业国。尤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腾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经济的可能发展,并在2003年发表了《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2050年之路》研究报告,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金砖四国”都是大国,尽管在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巴西经济陷入零增长,但由于中印经济的拉动,“金砖四国”经济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还是由2007年的13%上升为2009年的15%,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加速了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继“金砖四国”之后,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在2007年则提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展望五国”(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认为这五个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其经济将会有飞速的发展。根据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2050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到2.5倍,“金砖四国”将扩大到20倍,而“展望五国”可能扩大到28倍。这虽然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一种预期,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经济未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Ⅰ、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①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3)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备注:以下各条是选题指南,不是具体题目,题目自拟)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分析 3、欧盟一体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5、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选一个角度) 6、新经济体的兴起及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 7、雅尔塔体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8、中苏关系及经验教训 9、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0、恐怖主义盛行的原因、国际反恐现状、恐怖主义的新特点 11、当今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特点 12、联合国改革问题及中国的态度 13、中印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障碍 14、印度的发展及前景预测 15、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16、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17、巴以冲突的由来、现状、发展前景 18、比较“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19、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应对 20、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1、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及解决前景 22、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如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等) 23、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24、“中国模式”的特点及优势(与世界其他发展模式比较) 25、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内涵、评价等) 26、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及评价 27、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28、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前景、主要障碍等) 29、日本“政治大国”的战略(提出的背景、过程、前景等) 30、评析新时期(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31、越南的经济、政治现状中越关系 32、朝鲜的经济、政治现状中朝关系 3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原因、表现、前景等) 34、比较德国和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表现、原因、评价) 35、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途分析 36、独联体国家内部的纷争及原因分析 37、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38、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39、我国外交战略评析 40、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1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主讲人:邹粉仙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当代(尤其是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来对目前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战略力量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外交战略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 主要内容: ?1.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4.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5.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 ?6.联合自强的欧洲; ?7.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8.发展中的大国——中国; ?9.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10.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参考书目: ?1.《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张毓诗著,时事出版社,2007.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三版),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楚树龙,耿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卫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专题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也被称为世界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种类: ?单极格局——一家独霸; ?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国际事务的控制权或霸权; ?多极格局——多种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影响和决定世界事务的发展。 ?认识了解世界的三个层次: ?时代——最高层次,划分依据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 ?格局——中间层次; ?形势——最低层次,指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时一事或一国的发展变化。它通常不会影响格局和时代的稳定,但有的事件可以引起格局或时代的变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意义: ?A 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B 了解世界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尤其是战略力量;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 ?C 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D 认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普通高等教育) 题目中俄关系 学院工学院 专业名称 *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指导教师张宁

摘要: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中俄关系国际形势中俄军演共同发展 目录 题目中俄关系 (1) (一) 中俄关系 (3) (二) 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3) (三) 中俄关系之路 (4) (四) 中俄两国学者共识 (7) (五) 结论 (8)

(一)中俄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消失,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变动过程中,中俄这两个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是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现代史上中俄两国的关系充满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种种曲折。苏联曾经同时支持中共和国民党这两个在国内政治战场上撕杀的对手;当毛泽东满怀革命成功的豪气拜访苏共兄弟时,他却被冷落在莫斯科郊区的客宅,而久久进不了克里姆林宫;紧接着苏共与中共的“蜜月”的,却是牵动整个国际共运的翻脸相向,最后双方甚至走上战场、动刀动枪;为了应付苏联这个昔日盟友、今日仇敌,中共反而与美国这个宿敌牵起了手;中苏关系刚刚正常化就被划上了句号,而变成了中俄、中国哈萨克、中国乌克兰等一大堆不知该如何勾画的老缘分新关系。突然,中俄这两个国家又都转入一场各自历史上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一种“把鱼汤还原成鱼”的转变,而这种转型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并无任何理论可以预见其结果。这样的复杂性,使得全世界的中、俄问题观察家常常不知道如何判断这两个国家两三年以后之事,而在两国的演变各自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要分析两国关系的前景,无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二)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各个方面。俄罗斯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些无需更多介绍。在经济方面,15年来,俄罗斯经济经历了从危机到复苏的过程。2000年以来,由于国内政治局势趋于稳定和国际石油市场行情很好,俄罗斯经济连年增长。到2006年底,俄罗斯经济已经基本上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2006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8%,GDP 总量超过10000亿美元。照这样发展,俄罗斯国民的工资和收入水平在2007年将达到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最高水平。而六年前,俄外债累计高达1584亿美元,约占其GDP的87%,基本上是一个破产的国家。在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复兴的过程中,国际石油市场行情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并且也是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的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为中俄更广阔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和活跃。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台海局势 提纲: 一、台海现局势分析 (1)大陆对台政策 (2)台湾政局 (3)国际环境 二、影响台海局势的内外因素 (1)台湾当局的策略 (2)美国因素 (3)日本与日美同盟 三、台海局势发展与两岸关系展望 (1)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和推动力都吸引我去探求,同时我对军事的爱好也促使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主导军事行为的经济和政治;二、懂得经济知识和与其紧密相关的政治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经济政治都会与我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我的生活,我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我是带着求知来上这门课的,虽然课时很少,但还是获益颇多。 先是每晚课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罗列一周发生的国际大事,并同我们一起讨论这些事件,给我们分析这些事件,并点出这些事件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老师这是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阅读时事,启发我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获取信息。 再就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搜罗来的一些视频,视频都是一些事件的记录及媒体或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都非常丰富且精彩,既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时事,也很好的缓解了4节课的疲劳,在放松之余又汲取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也是在培养我们关注时事的习惯。 还有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推荐了很多有益的书籍。譬如老师曾给我们介绍了记忆法,谈到了简历并以此来警醒我们要抓紧不多的时间学习,通过双手相握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习惯,讲了一个大学生用家里囤积的豆子致富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方法、经济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老师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引导是会让我获益终生的,其意义远大于教授的学科知识。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最后花了一点时间简单带过。虽然这样无法让我们从课堂上获得很多经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让我们更能清晰的体会经济政治的实用意义,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上对于短短的16节课并不能教授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通过时事这样实例化的讲解对于我们的启蒙意义更大,比起枯燥的书本教学更易于接受,如此的授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觉得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对这门学科并对它产生兴趣,才是这16节课来最重要的,让同学们今后能够主动去学习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远要好过讲授那么一点点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让同学们对这学科感到厌烦。这样才让这16节课发挥了最大的意义,对我更是意义非凡。 这些公共必修课会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无意义,但经济政治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并对

第18讲 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18讲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一、选择题 题点1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1.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表明() ①美苏对抗中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③美 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④这种行为促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B.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 C.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趋向平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3.到1970年,东欧和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之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欧盟增加新成员 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国家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统一的国家D.欧美均衡对峙的格局 5.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课论文

论我眼中的世界经济与政治通过这学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的学习,让整天忙忙碌碌的我对当代的经济、政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由政治格局的两极到多级化,还是后来到一超多强的新格局,以及战后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些方方面面都令我这个尚未正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感触颇深。接下来,我简要谈一下我眼中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我眼中的世界政治 正如第一节课开始就讲到的那样,二战后形成了两级的格局。用一句不恰当的话概括的话就是“命中注定”,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趋势。因为在战后美国的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大家也都明白一个道理,在那个时代,谁的手中握有先进武器,谁就掌握先机,谁就拥有发言权。而对于苏联的话,也是借助二战的机会,在战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也是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随后,资本主义一极和社会一极得以形成,两极格局正式确立。 可以说美苏作为北约和华约的载体,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此时“极”的含义和随后的多极化的“极”显然是有着极大的区别。这时的“极”重点强调的是一种控制力、支配力,而后来的多极化所指的“极”则是只各国之间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及协调力。两极格局在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之后,开始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一极开始分化,欧洲开始走向联合,进而欧洲经济共同体得以建立。而日本也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实施自己伟大的崛起计划。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一极也开始分化。东欧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摆脱了苏联的控制融入到欧洲的大家庭之中。此外,南斯拉夫也脱离苏联的控制。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兴起。最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瓦解。 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和平与动荡共存,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一超多强的新局面在逐渐形成。之后联合国成立,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联合国的成立也标志着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开始由孤立主义走向世界主义,或者说是国际主义。 二、我眼中的世界经济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可以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在战后世界经济才会如此迅速的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在战后形成了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布鲁顿森林体系。该体系运行的主体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而其得以正常运行的两大支柱一是美元与黄金挂钩,一是世界组织货币与美元挂钩。可见,美国在战后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之下,经济也在逐渐的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稳定。而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也得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如果我们再回归到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话,各成员国也由于这一体系的存在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加强,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三、我眼中的经济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