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大气: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深厚的气体圈层,构成大气圈。

2、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大气状况特征的物理量。。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综合称为天气

4.、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状况,它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极端状态。

5、干洁空气:大气中除水汽和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6、气压:单位水平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静压力,其大小等于单位水平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

7、水汽压:是大气压强的一部分,它的大小视水汽含量的多少而定。

8、绝对湿度:单位容积湿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9、比湿:单位质量湿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10、露点:在定压而相变的情况下,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11、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百分比。

12、饱和差:在某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用来表示空气达到饱和时所需要

的水汽量。

13、风:空气的水平运动,它包括风向和风速。

第二章

1、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发射能量的方式。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辐射体表面的辐射能。

3、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4、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面上的辐射通量密度。

5、分子散射:空气分子的直径小于射入辐射的波长并遵循蕾利散射定律,其散射能力与波

长的四次方成正比。

6、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观测点地平圈间的夹角。

7、昼长:太阳的视圈面中心从出地平线至入地平线之间的时间间隔。

8、时角:从主点起沿天赤道量到天球上的一点的赤道圈与天赤道交点的弧长为经向坐标称

为时角。

9、单位气质:太阳位于天顶时,以单位面积太阳光束所穿过的大气柱的质量作为一个单位。

10、大气透明系数:当太阳位于天顶时,到达地面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 与大气上界太阳常数之比,即P=S/S0。

11、太阳直接辐射:在与太阳辐射方向相垂直的面上所接收到的直接来自太阳的那一部份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12、太阳漫射辐射:来自整个天穹向下的散射辐射和反射的太阳辐射之和

13、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4、净辐射:是指某一作用面或作用层辐射能收入和支出之差。

15、地面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水平地表面吸收的辐射能与损失的辐射能之差。

第三章

1、对流:空气在铅直方向上的大规模升降运动。分为动力和热力两类

2、平流:大范围空气的水平运动

3、乱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分为动力、热力和混合三类

4、热容量:重量热容量(比热c):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

为J·kg-1·℃-1

容积热容量(热容量cv):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

位为J·m-3·℃-1

5、导热率:物体内部传导热量快慢的能力,它是指1m深度内温度差为1 ℃,1秒钟通过

1m2横截面的热通量,单位为J·m-1·s-1·℃-1。

6、导温率:表示物体传递温度和消除层次间温度差异的能力,即单位体积的物体,由于流

入(或流出)数量为λ的热量后,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单位为m2·s-1

7、土壤热通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热交换。

8、土壤冻结:在寒冷的冬季,当土壤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土壤中的水分冻结成冰,使

土壤变得非常坚硬,这叫做土壤冻结。

9、感热通量:地面与大气间,在单位时间内,沿铅直方向通过单位面积流过的热量。

10、逆温: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11、空气的绝热变化:气块在铅直运动中所发生的绝热冷却和绝热增温的变化。这个变化过

程称为绝热过程。

12、干绝热过程:一团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作绝热上升或下降运动时,气块内部既没

有发生水的相变,又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它是一种可逆的绝热过程。

13、湿绝热过程:始终保持饱和状态的湿空气,在作绝热升降运动时,既有内能的变化,又

有水相变化的过程,它也是一种可逆过程。

14、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稳定的程度

15、生物学温度:所有对生物生命活动起作用的温度

16、界限温度:对植物(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发育有指示和临界意义的温度,在农、林业上

也称指标温度。

17、活动积温:作物或林木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活动温度的总和

18、有效积温:作物或林木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有效温度的总和

第四章

1、等压线:同一等高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2、高压:中心气压最高,向四周气压逐渐降低的闭合等压线区域,形如山丘。

3、低压:中心气压最低,向四周气压逐渐升高的闭合等压线区域,形如盆地。

4、高压脊: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不闭合等压线向气压低的一方突出的部份,

脊线附近形如山脊

5、低压槽: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不闭合等压线向气压高的一方突出的部份,

槽线附近形如山谷。

6、气压阶(h):单位气压高度差。

7、水平气压梯度:在水平面上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单位距离内的气压改变值。即

-?P/?n,n为水平法向距离。

8、地转风(Vg):在自由大气中,空气沿着平直等压线作匀速直线运动

9、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空气沿着圆形等压线作匀速圆周运动

10、行星风系:是指全球范围内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11、海陆风: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昼夜间有风向转换现象的风

12、山谷风:山地中,风随昼夜交替而转换方向。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夜间风

从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山风和谷风合称为山谷风。

13、焚风:由于空气在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一

般形成于背风坡或高压区中。

第七章

1、蒸发潜热:一千克的水蒸发变为同温度的水汽所需要消耗的热量,用L表示,单位为J/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和0℃时,L=2.5×106J/㎏。

2、蒸发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水分蒸发的数量,单位为kg/(m2·s)。

3、土壤蒸发:土壤中的水分以汽态形式扩散到大气中的现象。

4、雾:是近地层的空气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悬浮

在大气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的一种天气现象。

5、露和霜:在晴朗微(无)风的夜晚,地面和地面物体因辐射冷却而迅速降温,当温度下降

到露点时,气层中的水汽便达到饱和,再继续降温,多余的水汽就会在地面或

地物上凝结。若露点高于零度,则凝结物为水滴,称为露;若露点低于零度,

则凝结物为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6、雾凇:形成于地面物体迎风面呈针状或粒状的白色松脆结构的冰晶层。

7、水量:

8、降水绝对变率:某地某一时期的降水量与该地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9、降水相对变率:某地某一时期的降水绝对变率与该地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百分比。

10、降水保证率:某地某一时段的降水量高于某一界限降水量的频率之和。

11、水分循环: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由地球水陆表面蒸发变成水汽,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过

程中遇冷凝结成云,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的这种不断的往复过程。

第八章

1、气团:占据广大空间,在水平方向上的物理属性(温、湿、稳定度)比较均匀,铅直方向

上各物理属性的分布比较相似,在它的控制下有大致相同的天气特点的大块空

气。

2、锋:两个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时,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宽度在近地层约数

十公里,高层可达200~400公里),过渡带的宽度与气团范围相比显得很窄,可

近似看成一个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是锋面和锋线的

统称。

3、西风槽:在中纬度的高空西风带中,西风气流常常产生波动,即槽和脊,波动中的槽线

即为西风槽。

4、切变线:是指1500m或3000(850hPa或700hPa)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变化的不连续线。

5、寒潮:凡一次冷空气侵入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内最低气温下降10℃

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或以下,陆上有相当三个大行政区出现了5~7

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称为寒潮。

6、台风:在热带洋面上形成的进中心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12级的空气漩涡

7、干热风: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综合天气现象

8、霜冻:在植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附近气层的温度降到0℃或0℃

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分为白霜和黑霜。

9、低温寒害:在植物生长季节里,当温度下降到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物学最低温度(通

常为5℃)以下,而高于0℃,使植物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严重时可使植物某些

组织和器官坏死的现象。

10、日灼:是指幼苗或树木因强烈日射和高温而产生的灼伤现象。

11、冻拔:在土壤水分较多的情况下,当地温降低到0℃以下时,表层土壤产生冻结,而土

壤中的不断上升的水汽在冻结层底部凝华,形成垂直冰柱,使土壤膨胀抬升,

当化冻时,土壤下陷,而幼苗则仍留在地面,形成冻拔。

12、雨凇: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上冻结而成的透明或毛玻璃状的坚硬冰层。外表光

滑或略有隆突,密度小时无光泽,密度大时透明。

第一章作业

1、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天气是代表一个较短时间,一般具有多变性,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不同。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30年以上)的天气状况,它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极端状态。气候是代表一个较长时间,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位置等影响较大。

2、臭氧和二氧化碳各有哪些作用?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

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原料,它的增多也会对提高植物光和效率产生影响。CO2是温室气体。它能强烈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

3、为什么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在20~25km处最大?

臭氧一般是由氧分子与氧原子结合而成,在大气上层太阳辐射很强,氧分子解离多,使氧原子很难遇到氧分子,不能现成臭氧,所以高层空间臭氧逐渐消失;相反,在低层大气中太阳紫外线辐射大为减少,氧分子不易被分解,氧原子量极少,也不能形成臭氧。在20~25km 的高度,即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是形成臭氧的最适宜环境。所以,在这一层大气中臭氧含量最大。

4、水汽在大气中含量虽少,但它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为什么?

(1)水气在大气中能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等;

(2)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水相变化伴随着巨大的潜热转换,从而影响空气和地面的温度分布

5、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外层

6、对流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平均0.65℃/百米),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温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

7、为什么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由于对流层与地面接触,空气从地面获得热量,随着高度的增加,从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所以,对流层的温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三、计算:

已知空气的相对湿度为80%,气压为1000hPa,气温为20℃,求空气的绝对湿度、比湿和虚温?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辐射、辐射通量密度、太阳辐射光谱、太阳常数、分子散射、太阳高度、昼长、时角、单位气质、大气透明系数、太阳直接辐射、太阳漫射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净辐射、地面净辐射

二、问答题:

1、为什么早晨的太阳呈红色,晴朗的天空呈蓝色?

由于大气的吸收作用和分子散射作用是有选择性的,且随波长不同而异,因此P与波长有关,波长短的P小于波长长的P。h小时,短波散射多,余下的多为红橙光,所以早上太

阳呈红色

分子散射:空气分子的直径小于射入辐射的波长并遵循蕾利散射定律,其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分子散射与波长有关,波长短的散射能力强,它对蓝紫光的散射能力比红光大9倍,所以晴朗无云的天空呈淡蓝色

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方式有哪些?

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大气散射,分子散射,粗粒散射):反射作用

3、掌握太阳高度、昼长及可能太阳辐射日总量的计算?

太阳高度h:太阳光线与观测点地平圈间的夹角。

4、直接辐射、漫射辐射、有效辐射、净辐射变化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

1、土壤和空气中的热量交换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分子热传导:以分子运动来传递热量的过程

辐射:

对流:空气在铅直方向上的大规模升降运动。分为动力和热力两类

平流:大范围空气的水平运动

乱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分为动力、热力和混合三类

潜热转移:水相变化产生的热量转换。蒸发潜热为2.5×106J/kg,升华潜热为2.834×106J/kg

2、试用净辐射方程和热量平衡方程论述影响土温变化的可能因子?

3、试述土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

土温日变化:

土温在一昼夜内随时间的连续变化。

地表:Tmax在13时(落后Qmax),Tmin出现在日出前后;低纬>高纬,

内陆> 沿海,夏季>冬季(春季最大),凹地>平地>凸地,阳坡>阴坡,干土>湿土,裸地>覆盖地,晴天>阴天,敝塞地>通风地;随深度的增加,土温日较差减小,位相逐渐落后,到1米左右,土温无日变化

土温年变化:

地表:中高纬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低纬(云和降水的影响,变化复杂),海南岛最高在6月,昆明最高在5月,赤道附近有两高(两分后)两低(两至后);年较差随纬度升高

而增大,随天气条件、下垫面状况的变化同日较差;

气温日变化:

Tmax在14~15时,Tmin在日出前后;夏季大于冬季,春季最大;盆地>高原>平原>山地;陆地>海洋,裸地>覆盖地,空旷地>林内;晴天>阴天和多云天气。随高度升高,地面影响减小,日较差减小,位相落后

气温年变化:

Tmax;陆上在7月,海上在8月

Tmin:陆上在1月,海上在2月

气温直减率(r):高度每升高100米的气温降低值,单位为℃/100米,r=-?T/ ?z

4、土壤冻结和解冻有哪些利弊?

冻结后,冰晶使土块破裂,土壤变疏松;解冻后,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水分渗透力,地下水位不深的地方,冻结使下层水向上输送,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浅根树种的抗风性,这些对春季植物生长有很大意义;另一方面,春季未解冻时,不能供给植物足够水分,但蒸腾已开始,植物失水,发生枯萎现象,出现生理干旱;冻结使体积膨胀,幼小植物根抬高,解冻后,土壤下落,幼小植株的根暴露在土层外,造成植物死亡,即所谓的冻拔害,东北及华北

地区常发生。

5、乱流热交换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KT的物理意义:当温度梯度为1℃,单位时间,单位质量空气中所含热量,因乱流作用而沿铅直方向转移的数量,单位为cm2·s-1或m2·s-1,其大小为0~1m2·s-1。

6、为什么气块在作绝热升降运动的过程中会有温度的变化?

书72-73

7、为什么湿绝热直减率小于干绝热直减率?

在湿绝热过程中,一方面因绝热膨胀气块对外作功消耗内能,使气温降低;同时又因绝热冷却作用,使气块中部份水汽凝结放出潜热,对气块有升温作用,缓和了气块上升的绝热作用;下降过程则反过来。因此湿绝热直减率小于干绝热直减率。

8、为什么高温时rm小,而高压时rm大?

T↑,rm↓:这是因为温度较高时,饱和湿空气中所含水汽量比温度低时多,在绝热上升发生凝结时所释放的潜热多

9、掌握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书85

第四章

2、水平气压梯度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水平气压梯度:在水平面上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单位距离内的气压改变值。即-?P/?n,n为水平法向距离。它不仅表示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而且还表示由于水平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作用于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力。

3、水平地转偏向力有哪些性质?

(1)水平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空气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在北半球偏向空气运动方向的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只改变空气运动方向;(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在空气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3)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纬度有关,赤道为零,极地最大。

4、风压定律是指什么?

风压定律:在北半球,风平行于等压线吹,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

5、地转风的性质是什么?

地转风(V g):在自由大气中,空气沿着平直等压线作匀速直线运动。由上式可知,地转风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与纬度的正弦成反比。

6、梯度风有哪些特点?

梯度风的特点:在同一气压梯度时,气旋区的梯度风速大于反气旋区;在反气旋区内存在着气压梯度的极限值;在接近赤道的低纬度地区,反气旋不易存在;在赤道附近或是在小范围的涡旋(龙卷风、台风中心附近),因r小,离心力很大,这时小的偏向力与离心力相比较是可以略去不计的。

7、摩擦层中的风具有哪些特征?

摩擦层中风的特征:在摩擦层中,风速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风向则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右偏,到摩擦层顶,风几乎沿等压线吹了;在同一气团控制下,近地层中风还存在着有规律的日变化,在同一天中,日出以后,风速逐渐增大,午后达到最大值,夜间风速减小,在高层大气中则相反;在近地层中,由于空气的乱流作用,使得风具有阵性的特征,风的阵性是指风向变化不定,风速时大时小的特性。

9、试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随着纬度的增加,地球偏向力作用逐渐增大,到30°N附近,地球偏向力增大到与气压梯度力相等,这时在北半球的气流几乎成沿纬圈方向的西风,它阻碍气流的向极地流动。故气

流在30°N上空堆积并下沉,使低层产生一个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则因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这就导致空气从副热带高压带分别流向赤道和高纬地区。其中流向赤道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成为东北风,在南半球成为东南风,分别称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这两支信风到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形成一个低纬地区的环流圈,称为信风环流圈或热带环流圈。

8、试述三圈环流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各气压带天气特点?

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成为三圈环流。

形成过程见书128~129页

赤道低压带对流旺盛,云量较多,降水充沛;副热带高压带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多沙漠;副极地低压带多极锋,在极锋地带有频繁的气旋活动;极地高压带辐射冷却,大气层结稳定,晴朗无云,温度极低,形成冷空气的源地。

第七章1、为什么在水相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转换?

2、影响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水源、蒸发面温度、饱和差、气压、风与湍流扩散强度、蒸发面的性质、蒸发面的形状。3、试述土壤蒸发过程?

土壤蒸发:土壤中的水分以汽态形式扩散到大气中的现象。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土壤表层的水分保持饱和状态;蒸发主要受气象因子影响,可通过松土,以切断毛细管来减少蒸发。

第二阶段:蒸发面位于土壤中;蒸发速度受水分从土壤下层向上转移速度的限制,而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减小;可采取镇压的方法保墒,减少土表的孔隙,改变土壤透气性,保持土壤含水量。

第三阶段:土壤含水量低于使植物发生萎蔫时的含水量,蒸发受扩散速度、土壤孔隙度和土粒大小的限制;必须采取灌溉才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4、试述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特征?

水气压:

日变化:乱流交换不十分旺盛的地区和季节,呈现为与T日变化一致的单波型日变化,最大在14~15时,最小在日出前后,乱流交换比较旺盛的季节和地区,呈双波型变化,两高在8~9时和20~21时,两低在日出前后和14~15时

年变化:同气温年变化,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

相对湿度:

日变化:一般与气温日变化反相,最大值出现在清晨,最小值出现在14~15时。

年变化:一般与气温年变化反相,最小在7月,最大在1月;但我国大部份地区的相对湿度最大在7月,最小在1月,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是由季风气候控制的。

5、试述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途径?

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有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另一则是降低大气的温度;后者是主要途径。

大气中的降温过程主要有:辐射冷却、绝热冷却、接触冷却、混合冷却。

6、凝结核对水汽凝结有什么作用?

核的作用:增大曲率半径而降低饱和水汽压或增大吸附力。

7、霜和雾凇有什么区别?

出现时间不同,霜出现在夜间,而雾凇昼夜均可出现;

形成的部位不同,霜在辐射冷却的平面上,雾凇在物体的迎风面上或细长物体上;

出现的天气不同,霜出现在晴朗天气,雾凇出现在有雾的阴沉天气。

8、为什么有云不一定有降水?

降水的形成就是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并降至地面的过程。一块云能否降水,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例如一个小时)能否使10*6个云滴转变成一个雨滴。使云滴增大的过程有2个:一是云滴凝结(或凝华)增长,二是云滴相互冲并增长。

暖云不产生降水的主要原因是云滴大小均匀

由温度低于零度的过冷却水滴组成的冷云很稳定,是不能产生降水的,因缺少冰晶

9、试述森林对大气降水的两次再分配过程?

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林地层对降水的吸收作用

第八章1、影响我国的气团有哪些?

主要气团:变性中纬度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中纬度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和赤道气团

2、暖锋、冷锋、准静止锋、锢囚锋的定义及天气特点?

暖锋天气:暖气团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暖锋;多为连续性降水,降水区300~400km;锋面下部形成少量的层积云和碎积云。

冷锋天气: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冷锋;锋前形成浓积云和积雨云,有阵性降水,常伴有雷暴,但降水范围比较狭窄,仅限于锋附近的地带。

准静止锋天气:当锋面向冷气团一侧或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速度很小或来回摆动时,称为准静止锋;这种锋的天气现象为暖气团沿锋面上滑,其云系与暖锋云系相似,但降水强度一般不大,在春季多为连续性降水,冬季则为连续性雨雪

锢囚锋天气:锢囚锋是冷锋快行赶上暖锋或两条冷锋合并而成,有冷性和暖性之分;对于冷锋式锢囚而言,在高空暖锋前有高积云,继而雨层云,形成降水;对于暖锋式锢囚,在高空冷锋前面有卷积云,继而为高积云和积雨云,形成降水。

3、试述台风的结构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台风眼区:位于台风中心,半径为10~20km,大的30~40km;气流下沉,天气晴好,风力小,有时出现薄的卷云和层云。

涡旋区:眼外最大风速区,半径为50~100km,大的200km以上;强烈的上升气流常造成宽数十公里,高达十几公里的垂直云墙,云墙下出现狂风暴雨,风力达12级以上,是台风中天气最坏的区域。

外围大风区:台风的边缘向内一直到最大风速区的外围,半径为200~300km,有时会更大,风力为6~8级

4、干热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成因:初夏,我国北方雨季到来之前,一般都是天气晴朗,地面受太阳辐射强烈照射后,增温很快,特别是内陆、沙漠地区,形成温度高湿度小的干热空气,所以在春末夏初之交,在适当的环流条件下,就很容易形成干热风。

5、旱涝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主要决定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但起决定作用的常常是降水;旱往往是单一气团长期控制某一地方所产生的,而涝则是锋面在一个地方徘徊、停滞造成降水过于集中的结果,它们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异常紧密相关。

6、冰雹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结构:雹心为不透明的霰粒,其外由一层透明和一层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最多可达30层以上

形成过程:云层厚度在8000米以上,下部大于0度由水滴组成,中部在0~16度间,由

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组成,云顶附近由雪花和冰晶组成,由于反复通过0度层增大而形成冰雹7、试述影响霜冻形成的因子?

天气状况: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间

地形:洼地、坡地下部和山谷等处,霜冻严重(冷空气堆积);山坡的不同部位,霜冻不同,山坡中部最轻、上部次之、下部最重,低宽、平缓的谷地霜冻较轻,窄而狭长的谷地危害严重;坡向不同,霜冻情况也有差别,北坡的霜冻重于南坡,东坡和东南坡的霜冻的危害重于西部和西南坡。

土壤性质:江河湖海和水库、池塘附近不易形成霜冻。

土壤状况:干燥而疏松的或砂性土壤易形成霜冻,强度也大,面湿土和粘土则相反。8、熏烟法、灌水法预防霜冻的机理是什么?

熏烟法:直接加热大气;烟雾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小;吸湿性颗粒增多,使水汽容易产生凝结放出潜热。这种方法在逆温条件下效果比较好,能提高气温1~2℃,有时达3℃。

灌水法:使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增大;蒸发增多,使空气湿度增大,从而凝结放出潜热多;减少地面有效辐射。前一天下午灌水效果最好,可增温2~3℃,大风则在风后灌水,灌水量以土壤充分湿透为宜。

9、影响森林着火和蔓延的主要气象因子有哪些?

风:加速水分蒸发,降低可燃物的湿度,提高可燃物的可燃性;加速空气流通,补充氧气,起助燃作用;传播火源;使隐火复燃。风速愈大,火险程度愈高,在林区防火季节,有三级风时,野外要停止用火,五级风以上,烟囱不能冒烟

气温:温度愈高,蒸发愈快,可燃物的含水量少且温度高,森林易着火和蔓延,在火险季节,白天午后温度最高,最易发生火灾。

降水:增加可燃物的湿度,降低其可燃性,有助于扑灭林火。

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小,森林可燃物易干燥,燃烧性增大。一般林内相对湿度在75%以上不会发生火灾。

干旱持续日数:高温、风大、湿度小和无降水的天数持续愈长,可燃性提高,易发生火灾,也易蔓延。

10、试述昆虫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温度是昆虫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条件之一

水是一切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昆虫的一切新陈代谢活动都以水为介质,昆虫所需的水分来自于环境,所以空气湿度和降水可直接影响昆虫的发育、生殖及寿命。

光对昆虫生命活动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光性质、光强度及光周期。光强度主要影响昆虫活动的昼夜规律,过强的光照和黑暗的环境对昆虫都有推迟、延缓发育时间的作用。

风主要影响昆虫的迁飞

第九章\

1、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有哪些?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2、为什么说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各地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3、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各有什么特征?

海洋性气候特征:冬温夏凉,温度日、年变化小,湿度大而年变化小,云量多而日照百分率小,降水多而一般以秋冬季较多,风速大而风的日变化不显著。

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冷夏热,春温秋凉温度日、年变化较大,湿度小而年变化大,云量日照百分率大,降水少而一般以春夏季较多,风速小而风的日变化显著。

4、我国季风气候有什么特征?

雨量集中:我国多数地区的雨季都在夏季风盛行的6~8月,夏季降水占全年的一半或超过一半,愈往北,雨量集中愈明显。

降水量的变率大:夏季风进退日期具有年际变化,对某一地区来说,有些年份夏季风强,有些年份则比较弱,夏季风强弱不同的年份,降水量的差别很大。

云量和相对湿度全年以夏季为大:夏季时,温度高饱和水汽压大,可是这时我国正逢雨季,夏季风把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大陆上空。正是由于水汽多,所以全国各地的相对湿度仍然以夏季为最大。

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低得多:我国冬季风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与同纬度的欧洲相比,我国冬季气温低得多。

5、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东亚季风的成因:海陆本身的热力状况及其差异影响的基础上,加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以及南北半球大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和加强下形成的。

6、海、陆对气候的影响有哪些差别?

海陆之间性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辐射性质、热特性和热量交换方式。

净辐射的差异:

海洋的反射率平均为5~14%,而陆地的反射率平均为10~30%,因此,海洋吸收太阳辐射比陆地多10~20%;

海洋可使太阳辐射透射到水下几十米,而陆地的透射深度不到1mm;

海洋放射长波辐射一般比陆地少,故海洋的净辐射大于陆地。

热容量不同:

陆地的热容量为1.68~2.52×106J·m-3·℃-1,海水的热容量约为3.9×106J·m-3·℃-1,当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时,陆地升温(或降温)是海洋的两倍,致使陆地温度比海洋温度变化剧烈。

热量交换方式不同:

海水不停地运动,海水的热量交换方式不仅有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交换,而且还有平流交换,而陆地热量交换主要靠分子热传导进入土壤下层,所达深度远不及海洋;

土壤向大气传热又比海水多得多;

海洋蒸发远比陆地蒸发多;

故海洋和大陆上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有很大差异。

7、在欧亚大陆上,中纬度东西岸的气候有什么差别?

东岸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而在北纬30度至40度由于受信风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而在纬度稍高地区由于长年受盛行西风的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8、海洋对气候有哪些调节作用?

增温增湿

9、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

10、候温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季节的依据,在农林生产上经常应用,其界限是: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

11、为什么昆明的气候四季如春?

昆明所处纬度较低,地势较高(云贵高原),夏季不热,冬季受昆明准静锋影响,处在暖气

团,气候暖湿,故四季如春。

另: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近2000米,虽然它靠近热带,但他的高度作用抵消了纬度较低的影响。这是夏季比较凉爽的原因之一。昆明在我国的西南部,夏季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蒸气,雨水较多,云雨减弱了太阳辐射,雨水的蒸发也带走不少热量,所以地面温度不高;冬季,由于昆明所处纬度较低(北纬25度),有比较强烈的太阳辐射,而且有来自亚洲大陆西南部的西南暖流,向昆明输送暖气。它在干燥的西南暖流影响下,天气晴朗,少阴雨,因此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昆明北部有梁王山、乌蒙山等阻挡着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侵入,所以冬季很少有严寒的日子。

12、在我国,为什么东部地区的植物生长比西部好?

沿海地区的气温年轿车和年降水季节性差异都比内陆小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1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 (氧) 、氩和(二氧化碳)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长波)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低) ,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温度)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平流)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

气象学测试题(做)

第一章地球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1.大气由干洁大气、水汽和大气杂质所构成 2.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 km高度,称为大气臭氧层,其最大浓度层出现在20~30 km高度处。 3.大气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形成平流层逆温,并对地球生物形成重要的保护作用。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放射大气辐射,对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 1.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和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中存在着强烈的平流、对流和乱流运动。 3.对流层分为下层(摩擦层、行星边界层)、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 4.贴地层是指距地面2 m的气层。 5.对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 6.平流层和热成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7.习惯上将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1200 km)作为大气上界。 第三节气象要素 1.气象要素包括日照、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2.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第二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1.太阳短波辐射:l mm,lM= mm 0.1~4微米 8 地面长波红外辐射:l 3~80mm,lM=10mm 大气长波红外辐射:l 4~120mm,lM=15mm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J/(s^m2) 或 W/m2。 3.光通量密度(照度):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单位: lm/m2(流明)。 第二节太阳辐射 1.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h=90。 - φ + δ(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间的太阳 倾角即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 春秋分δ= 0。 ,夏至δ= 23.5 。 ,冬至δ=-23.5 。 3. 太阳方位角:阳光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 可照时数(昼长):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所经历的时间数。 5.可照时数北半球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6.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7.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幕光时间。 8.曙幕光时间夏长冬短,随纬度增加而加长。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

《天气学原理》理论测试题答案

《天气学原理》理论测试题答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冬季北半球的对流层东部环流的最主要特点是在中高纬度以极地低压(或极涡)为中心地环绕纬圈的西风环流。 2、在极地环流圈和哈得来环流圈之间的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一个与直接环流方向相反的闭合环流圈称为间接环流圈,亦称为费雷尔环流。 3、在7月份北半球热带对流层高层有明显的反气旋中心,分别在北美、波斯湾和青藏高原。 4、云滴增长的条件,主要取决于云层厚度,而云的厚度,又决定于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 5、我国华北及江淮地区有些低压在大陆本来没有很大发展。但是当他们东移入海后,又可再度迅速发展,这一方面因为海上的摩擦力影响比陆地小;另一方面是由于暖海上非绝热加热影响所致。 6、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是由影响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因子在长期作用下造成的,最主要的因子是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海陆和地形)和地面摩擦。 7、寒潮的中期过程是以北大西洋脊和北太平洋脊的发展为开始,而以东亚大槽的重建为结束。 8、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抬升力条件。 9、下图中为T-lnP图,其中A为抬升凝结高度,B为自由对流高度,C为层结曲线,D为状态曲线,E为对流上限。

10、西太平洋副高是由动力因子而形成,属于暖性高压,Hadley环流是最主要的成因贡献者,脊线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11、影响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主要是下垫面附近的热力因子,由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海陆热力差异,青藏高原和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三个基本因子组成。12、所谓的振荡是指大气环流周期性的变化,一般来说东亚季风环流和热带季风环流均具有显著的准双周周期振荡。 13、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主要取决于高低空水汽平流和热量平流的差异。即高层冷平流,低层是暖平流,或中低层比上层增暖更明显。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920年前后挪威学派V.J.皮叶克尼斯和伯杰龙等人以为主要特征提出了气团与锋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从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与天气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天气分析和预报规则。 A、气压场 B、温度场 C、风场 D、湿度场 答案:B 2、大气环流的最终能源来自 A、下垫面 B、水汽相变 C、太阳辐射 D、感热 答案:C 3、寒潮中短期过程的关键系统是 A、北大西洋高压脊 B、北太平洋高压脊 C、极地低压 D、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 答案:D 4、在槽前脊后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减少,为,等压面高度,在槽后脊前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增加,为,等压面高度。 A、正涡度平流升高负涡度平流降低 B、负涡度平流降低正涡度平流升高 C、负涡度平流升高负涡度平流降低 D、正涡度平流降低负涡度平流升高 答案:D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剖析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传送能量的方式。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太阳赤纬δ: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可照时数: 指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亦称昼长。 光照时数:指日出和日没后的一段时间内地面得到的高层大气的散射光。 日照百分率:任一地点的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质量数:表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的厚度。 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的辐照度的比值。 散射: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太阳直接辐射:指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辐射:直接辐射通过大气时被空气和其他悬浮颗粒所散射的部分。 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W ·m-2。对某一物体表面而言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分别。 总辐射:指直接辐射辐照度( S′)和散射辐射辐照度(D)总和 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投向地面的部分(弱于地面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 Ee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 Ea之差。 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面辐射差额)。 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植物的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所得的能量的百分率。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Qs):Qs=R(地面净辐射)-P(湍流热交换)-B’(下层土壤的热量收支)-LE(潜热热交换)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力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问答题: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__平行 ___________观测。 第一章地球大气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 平均 =(T02 + T08 + T14 + T20) - 4。 4.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C,所需要的热量。 13.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 C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岀现在(1)时,最低温度岀现(2)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3),最冷月在(4)月。 2.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5),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岀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6)。 3.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7)。水的导热率(入)比空气(8)。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9),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10)。 4.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C干松土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要素: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和特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段的向周围空间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短波辐射的透明和对长波辐射的阻挡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下垫面:空气下接的地面、水面、雪面和植被面等不同性质的地球表面。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辐射通量:是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是J/s。 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光暗变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进行发育阶段(开花结果)的影响。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和放出的辐射之差。 活动温度:高于和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值称为有效温度(ti-B)。 生物学零度: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最低)温度。 三基点温度: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最低)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最高)温度。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固态或液态的),统称降水。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作物水分利用率: 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 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产生的分压。 气温垂直梯度: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又称为气温直减率 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入或支出时,由于环境气压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的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同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焚风:一种翻越高山,眼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梯度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旋:指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 反气旋:指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 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现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历史天气规律、诊断现在天气过程、预测未来天气趋势从而服务于国民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一门科学。 气候带:是根据气象要素或气候因子带状性的分布特征而划分的纬向地带。 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辨析 1.气温日较产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错。一天中太阳个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的,日较差则减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出现极昼现象。错。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向阳面大于背阴面,所以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3.短日植物南种北引,发育加快,提前开花。错。由于北方生长季节内日照时间比南方长,加之温度降低,使作物发育减慢,生长期延长,严重时甚至不能开花结实。 4.露点温度表示空气温度的高低,故单位和气温相同。错。虽然它和温度的单位相同,但是它是表示湿度状况的一个特征量。 5.反气旋就是一个中心气压比周围低的水平气旋。错。反气旋是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 6.高山、高原紫外线含量比较多,植物根部发达,茎节短小,叶面狭窄。对。因为海拔越高,大气柱越短,大气稀薄且含水汽和尘粒少,太阳直接辐射越强,散射辐射越弱,地面接受的太阳总辐射越强,这样就出现了题目所述现象。 7.大气增温主要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引起的。错。大气层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而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所以大气增温的主要途径是吸收地面辐射。 8.阳伞效应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错。大气中微尘和二氧化碳的增加,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

第五章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 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 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 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 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 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 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 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 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 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 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二)多项选择 14、我国是著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 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 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 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重力②浮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水平地转偏向力⑤惯性离心力⑥摩擦力 18、北半球行星风带包括有_____。 ①西北信风带②东北信风带③盛行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⑤极地东风带⑥极地西风带 19、_____ 为地方性风。 ①地转风②梯度风③摩擦风④焚风 ⑤海陆风⑥峡谷风⑦山谷风 20、海拔越高,则_____。 ①气压越高②气压越低③空气密度越大

2011农业气象学试题A卷(1)

以下各题中未注明单位的各物理量均为标准国际单位制。 1.C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A 19.B 20.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共20分) 1.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对农业生产最有利。 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 2.露点温度表示()。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 3.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A、γ<γm B、γ=γm C、γ>γm D、γ≤γm 4.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于()。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切变线是指()急剧变化的界线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 6.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个气压带。 A、2 B、3 C、4 D、5 7.下面霜冻最轻的是()。 A、谷地 B、洼地 C、山顶 D、坡地 8.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A、5780 K B、6500 K C、6000 K D、6300 K 9.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 B、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 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10.在北球,冬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 A、昼弧增长 B、夜弧增长 C、昼弧夜弧相等 D、昼弧变短 11.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玉米 C、烟草 D、水稻 12.积雨云属于()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层状云 任课教师: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称 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水 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方 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 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 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的 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 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编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气象学模拟试题

南京农业大学试题纸 学年第学期课程类型:试卷类型: 课程:农业气象学班级:学 号:姓名:成绩:

E、露点温度 F、大气压强 随着雷暴的来临,气压、温度和湿度会出现显著的变化,表现为。 B、温度升高 C、湿度升高 E、温度降低 F、湿度降低 根据大陆度指标,下列城市位于海洋性气候区的有。 B、南京 C、北京 E、成都 F、西安 三、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其单位为。 B、lm C、J/s D、W/m2夏季,下列城市中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B、上海 C、成都 D、海口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反射辐射之差称为。 B、有效辐射 C、天光漫射 D、地面辐射差额 通常将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 B、活动温度 C、有效温度 D、净效温度 土壤温度铅直分布呈时,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升高。 B、辐射型 C、上午转变型 D、傍晚转变型 水面蒸发速率随而减小。 B、饱和差增大 C、气压升高 D、风速加大 地面上的霜和露是通过冷却降温而形成的。 B、接触 C、辐射 D、混合 ,按降水强度的等级划分,属于。 B、中雨 C、大雨 D、暴雨 目前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及水汽压的标准单位是。 B、mb C、Pa D、hPa 在自由大气层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B、惯性离心力 C、摩擦力 D、水平地转偏向力 地面行星风带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为。

D、雷暴 D、12 D、初冬 D、黑灾 D、22

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已标明,请直接在图中标出北半 7月11日)低空和地面的天气形势简图,请根据此图分析江淮梅雨低 20°02′N,110°21′E)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平均 = (T02+T08+T14+T20)÷4。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13.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 (1) 时,最低温度出现 (2) 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 (3) ,最冷月在 (4) 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 (5) ,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6) 。 3.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 (7) 。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 (8) 。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 (9) ,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 (10) 。 4.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 C干松土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风由山谷吹向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增温慢,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 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 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 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 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 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 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 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 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 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 C、碳氧化合物:CO、CO2 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

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 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二、填空题(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 5.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200千米。 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V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V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 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V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V 四、问答题: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有:(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 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 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C, 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C至—85C; (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 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