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回首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屈指一算已经四十余载。我教过语文、数学,做过多年的班主任,一直从事最基础的儿童教育工作。如今在北京教科院作数学教研员,我也没有离开课堂。我珍惜与儿童在一起的时光,喜欢观察他们追逐嬉闹、学习思考的样子;乐意和他们敞开心扉,天南地北,竹筒倒豆;愿意与他们一起慢慢分享长大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儿童在一起,你会发现儿童成长是有共性的,同时你还会强烈地感受到每个儿童成长状态又是不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做教师每天的感觉是不同的,只要你用心,每天你都会有欣喜地发现,尽管学习困难的儿童也会有让你有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每天都会让你有面临新问题、新追问,新思考。这种充满挑战的教育工作,会让你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虽然慢慢变老你,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本来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说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谈儿童数学教育的思考、论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我不得不对曾经的教学经历作个坦白与交待,因为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形成正是从这里起步。我也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及课堂教学特色。

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的背景下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那时候,我不知疲倦、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工作。我天真地认为,只要踏实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就能教好学生。课堂上我使尽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把课本上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对每一个例题、每一道习题都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满堂灌的课堂里,学生似乎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老师讲的越多,学生接受的也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当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蓦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固化。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成了一厢情愿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让我痛苦不安,有些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开始不止一次的自问:这是孩子需要的课堂生活吗?这样的学习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吗?怎样才能创设孩子喜欢的课堂?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正是这样的追问,这样的自责,开启了我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

1980年后

1980年后,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改革的艰辛探索,即“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这是一项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改革实验,涉及到教材、教法、学法、考法等方面。此项实验从教材改革入手大胆地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体把握教材结构,重新组合成六个知识模块进行系统教学(简称“六条龙”教学)。就是在那个时刻,我第一次斗胆地提出了“重组教材,根据内在联系建立小学数学知识群”的教学主张。(众所周知教材可是权威啊。当时的我则正可谓出生牛犊没怕虎)。教材的改革必然带来教法、学法、考法的全方位改革。教学实践中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与方式,提出了“自学”、“讨论”、“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与方式。总结了多种思维训练方法,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在考试方法上与方式,我进行了“叛逆式”改革,将笔试测验,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时与平时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纸笔测试与实践活动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的考试方式。同时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上尝试着实现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结合。它虽然不能改变当时“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大环境,但毕竟使班级小环境局部出现晴天。特别欣慰的是,80年代中末期,我在教育刊物上连续发表五篇“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系列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较系统地将数学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详细地记录了教改实验中全过程。我从哲学的视角审视数学教学,以数学与哲学的紧密联系,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下的教学变化;从关注局部,到更多地关注数学的“通性、通法”,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本质。该实验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它通过了中央教科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儿童心理研究所、北京市教育局等十个单位有关专家的鉴定。同时荣获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奖。今天回顾起这段改革的经历,我仍倍感珍惜。

1990年后

1990年后,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越发地感觉到,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来说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1+2”单纯的知识传递, 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孩子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更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我开

始了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的追问,数学学习为那般?即如何定位数学教学目标。当时,我第一次勇敢的提出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很庆幸这段文字被历史性地载入我当时出版的教育丛书扉页上)。这与国家2001年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三维目标很是相似。课改准初期,我显得格外兴奋,我似乎找到了思想的归宿。叶澜教授课堂教学生命学说,令我夜不能寐;中科院儿童心理学专家张梅玲教授从儿童心理学谈儿童数学学习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从这一刻开始,看课堂、谈教学我则多了“生命”的视角和“心理”的纬度。我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于孩子是个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要为其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其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好基础。因此数学教学给与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策略与智慧;同时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性的培养。数学教学不是只对题目的对错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积蓄力量负责。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所追求的就不再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而是要在“保护学生成长利益”这样一个大目标下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从此开始了实践多元教学目标的有益探索,我的课堂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爱学、会学、善学的感人场面。

2000年后

2000年后,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又一次燃起了我教学改革的激情。我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和认知规律的视角重新审视小学数学教学。那时,我第一次提出了“既有营养又好吃”的儿童数学教学的主张。从那个时候开始,在我脑子里“小学数学教学”被“儿童数学教学”取代了。“儿童”从那个时刻走入了我的心中,且越走越深……它时刻提醒着我和我的同事们,我们的服务对象不是一般意义的学生,而是极具孩儿特点的儿童。儿童需要拥有含金量的数学知识,儿童更需要以“切合度”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双重的价值取向成为缺一不可的教学关注点。为儿童提供“有营养”的数学教学,就要选择有价值且丰富的学习资源。要坚守数学发展规律,坚守儿童学习规律。“有营养”的数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读懂数学,读懂教材,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为基础知识定准位,打好桩。为儿童提供“好吃”的数学教学,就要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好玩儿、又有意思的学习情景,设计儿童喜爱的数学活动。二者有机结合,使有意义的数学变得有意思,使有意思的数学活动变得有意义。

2010年后

2010年后,随着课程改革逐步走入深水区,越发使我进入了更加理性的思考阶段。我再一次叩问教育的本质,再一次追问数学教育的价值。此时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慢慢地,慢慢地,一个鲜明的思路强烈地呈现在我面前——“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魂!它必须成为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是那时,我第一次提出了“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的主张。将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学科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并将系列文章连续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时的我对儿童数学教育价值有了更深刻理解和感悟。我继而再追问“如何在具体的数学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慢慢地,慢慢地,一个清晰的思路又一次强烈地呈现在我面前——用心挖掘数学教学中的育人潜能。数学教育是一种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承的过程, 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我首次提出了“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烙下五颗数学的印”。即:“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坚守责任、拥有毅力、反思自省”。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健全人格完善与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回顾从教40余载,(1970——1980——1990——2000——2010——)不论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时代,还是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今天,有一个群体,我们永远不能忽视——儿童;有一个核心,我们永远不能忘却——尊重;有一个坚守,我们永远不能丢失——情怀。

儿童数学教育观的核心是以促进儿童可持续的发展为本。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以下基本观点或叫做基本经验吧,愿意与大家分享、讨论与共勉。

1

尊重、理解、善待每一位儿童。

尊重、理解、善待每一位儿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我的儿童观,想来想去就是两句话:一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学会对每一个儿童的期待与保护。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二是“儿

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既是“有潜力”的人,但又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的潜能。儿童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培育自信和创新能力。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

“儿童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尊重、理解与善待。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想问题、做事情。我常说“我们要把小孩子当作大人们那样去尊重,又要把小孩子当作小孩子那样去理解。“理解与读懂”是“爱与尊重”的基础。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和尊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就是要真诚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用童心去感悟童心。爱就是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实施教学。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人格,有教无类;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因材施教;我们要尊重儿童成长的权力,满足需求。

2

唤起儿童的兴趣与自信。

唤起儿童的兴趣与自信,这是促进儿童进步的真正动力。唤起兴趣是引导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可是我们大人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课堂上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忽视了儿童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影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诠释数学意义。“好吃的”数学可能不那么“严谨系统”,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好玩的”课堂可能不那么“尽善尽美”,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儿童只有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期待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数学探究的欲望,产生愉悦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才能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这样的兴趣是学生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3

引领儿童走进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就是引导儿童对于生活中“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课程规定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其实,儿童的数学体验早就有了。上学之前,他们跟随父母一起乘车、购物,知道几时起床,几时上学;还知道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形状;搭过积木,拼过七巧板……这些活力与经历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会是有错误隐藏其中。但是恰恰就是这些亲身体验为他们开始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重新解读”。比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多好的解读!孩子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物化”出来。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帮助儿童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儿童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儿童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儿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和意识。同时我们又要引导儿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儿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做到学用结合,使儿童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4

帮助儿童学会观察、思考、交流与表达。

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儿童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全面性,使儿童会思考、长智慧。

课堂是师生生命重要的交往历程,课堂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对话。教师要让儿童有机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教师要善于制造、激发认知冲突,使儿童的思维在跌宕起伏中升华,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感受智力活动的快乐。教师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差异,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儿童敢讲话,敢追问,善于对话

交与流。鼓励儿童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理解。鼓励儿童充分表达,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数学意义,用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让儿童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解读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学习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帮助儿童学会互动与分享。让儿童的语言、思维、动作在交流分享中得更丰富的体验。使“板着面孔”的严肃数学变得有趣而鲜活;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变得“好吃有营养”;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课堂中发挥儿童主体作用,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学习,让儿童在互动中互为资源,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数学是科学,要让儿童拥有科学素养、理性精神。数学是艺术,要让儿童拥有对数学丰富的体验,让数学之美在童年记忆中刻骨铭心——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神奇的规律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一目了然的直观美……进而唤起儿童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美好的期待。让儿童以简单、科学的方式走近数学,爱上数学,让儿童满怀信心地走进一个充满好奇的数学世界。

注:《吴正宪创设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实践研究》分别荣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首届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

浅谈学前班数学教学

浅谈学前班数学教学 中原小学张娥 学前班教育是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许多好的学习习惯都要在这养成。数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在学前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一些特殊的原因,学前班的数学教学开展的并不尽人意,教师如何才能通过亲切生动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儿童的多种感观,有效地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下面谈此观点仅供参考。 1.教师对儿童的数学教育应转变观念 教育的本身并没有错,但应该选用更正确、更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数学教育:①树立正确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保证一个星期里有两个数学活动。并按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安排数学教育内容,让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②教师应给家长必要的指导,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发展特点,能客观看待、评价孩子的成长。家长也就不会再以儿童能否完成复杂的加减来衡量老师、评价教育效果;学校也不会由于顾及家长的想法,让儿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学习和成长将成为现实。 2.数学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操作式教学”,让其参与到活动中,从活动中体验知识的演变过程,从而获得知识结构与知识结果。在活动中可把美术作

为辅导手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操作获取知识。如:在画“日历”、“时钟”中感知时间所具有的特性,促进认识。特别是在空间教学中,美术更有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在泥工活动中感知体验几何体的特征和守恒;在折纸活动中感知体验图形转换;在涂色、粘贴中感知形体分割和学习分类等。在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的教学中也应与美术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图多式、多式一图、一式多改”的教学方法。在数学中还应注意几种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从中体验某一概念的内涵和运算规律,并要求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从而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并形成一定的体系。 3.数学教学中设置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儿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其在玩中轻松学习。如:教学《跳绳》时,当主题图讲完后,请4个儿童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儿童讨论4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师: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这样很快掌握8的组成,从而融会贯通掌握10以内的数的组成。评析:师教得轻松,儿童学得愉快! 4.数学教学中注重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是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如:教学“自编加法应用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启示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启示 良乡五小鞠淑芳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为读者呈现了吴老师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和她丰富的教学实践。其中的八种特色课堂是吴老师几十年来教学实践的结晶,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是吴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又一个显著特色,是她几十年来不懈追求的理想课堂境界之一。吴老师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审视数学教学,不但通过重新组建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努力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努力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蕴含其中的方法论因素,适时地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成知识网,形成脉络清晰的立体的知识模块,在不断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几年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实践吴老师的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的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研读教材知识间的“关联”,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关联”,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用教师的建构促成学生的建构,师生获得共同发展。下文为本人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心得,与大家分享。 研读“关联”,实现“关联” 内容提要: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不论选教什么学科,都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不能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低效教学,更不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研读“关联”,实现“关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帮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本文以京版第五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口算除法》为例,例谈如何从整套教材层面研读本节课在整个口算除法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单元教材层面研读本节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研读“关联”的基础上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并实施实现“关联”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学生实现有效建构,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正文: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都务必要使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该门学科基本的和普遍的知识、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为支撑的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则、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1]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自身没有研究这个知识网络,不能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低效教学,更不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研读“关联”,实现“关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建构?笔者做了一些实践研究。本文以京版第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数学知识的本质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其存在三种逻辑关系: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包含关系。一个数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代表,而且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②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 ④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1、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和要求P25-27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1、烈乌申娜 理论要点: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 内容: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他应当包括数前的有关集合概念的教学、数概念与计数的教学以及空间与时间概念的教学。 方法和形式:游戏。 原则:1)发展的(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和联系生活的原则、3)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6)个别对待的原则、7)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2、皮亚杰 理论要点:知识的建构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主张:数学究其本质来看就是一种关系,关系是超出事物之外的抽象,数理逻辑概念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花园小学周慧敏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吴正宪写的《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从中感受良多,以下是我的阅读心得体会。 一、热爱儿童是吴老师数学教育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 “一切为了儿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但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并不容易。吴老师做到了,并且她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是用自己的教学行为热爱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人都在她的课堂上得到满足,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吴老师相信,“爱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这种对每一个孩子的爱体现在她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她每一个教学活动中。 如在本书中的案例《为什么把我画的桃子擦掉了》,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几位执意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半”的学生,吴老师尊重他们,耐心等待。尽管黑板被这些大小不同的图画占了一大部分,但看着学生的执着精神,吴老师没有强求,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学生的“杰作”用红笔框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得到尊重。”尽管预先设计好的有序板书被打乱,但是学生感受到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快乐,从而也更加喜欢这位尊重学生的教师。 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案例,都向我们展示了吴老师是如何把这个爱的教育融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吴老师正是把她对孩子们充满激情的爱成为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几十年来,用她的每一节充满活力的课,每一个充满激情的教研活动诠释着这一教育理念。 二、热爱数学是吴老师数学教育永不满足的智慧源泉 数学是抽象的,有时学习数学又是枯燥的,许多人对数学是望而生畏。而数学又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不懈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不好的数学教学可能把学生扼杀在学习数学的初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份责任。

最新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五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内容的设计要领 3、学习设计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需要的教具 教学课时:十八课时 教学方法: 观摩、讲授、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3、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数学教育目标 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 2、年龄段目标 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1、认知方面的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有热自我意识的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协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1、感知集合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回首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屈指一算已经四十余载。我教过语文、数学,做过多年的班主任,一直从事最基础的儿童教育工作。如今在北京教科院作数学教研员,我也没有离开课堂。我珍惜与儿童在一起的时光,喜欢观察他们追逐嬉闹、学习思考的样子;乐意和他们敞开心扉,天南地北,竹筒倒豆;愿意与他们一起慢慢分享长大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儿童在一起,你会发现儿童成长是有共性的,同时你还会强烈地感受到每个儿童成长状态又是不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做教师每天的感觉是不同的,只要你用心,每天你都会有欣喜地发现,尽管学习困难的儿童也会有让你有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每天都会让你有面临新问题、新追问,新思考。这种充满挑战的教育工作,会让你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虽然慢慢变老你,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本来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说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谈儿童数学教育的思考、论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我不得不对曾经的教学经历作个坦白与交待,因为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形成正是从这里起步。我也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及课堂教学特色。 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的背景下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那时候,我不知疲倦、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工作。我天真地认为,只要踏实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就能教好学生。课堂上我使尽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把课本上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对每一个例题、每一道习题都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满堂灌的课堂里,学生似乎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老师讲的越多,学生接受的也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当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蓦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固化。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成了一厢情愿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让我痛苦不安,有些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开始不止一次的自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要点汇总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要点 第一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基本过程及不同的表述方式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及内容范围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二讲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1.数学知识的本质 2.儿童数学学习的一般特点 3.对儿童数学学习有影响的几种学习理论 4.联想理论(吸收式学习)与建构理论(建构式学习)的区别 第三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流派及发展趋势1.列乌申娜数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2.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研究及理论 3.凯米、学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的主要特色 4.当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向 第四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原则及环境创设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般方法——操作、游戏、比较、寻找、讲解演示及其它方法等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般原则(内容、过程、关系、评价等方面)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 第五讲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特点及教学1.有关集合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3.学前期感知集合教育的涵义 4.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一般发展特点 5.数图的概念及学前儿童感知排成数图的集合的特点 6.有关分类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7.有关对应的基本概念及对应的形式 8.有关排序的基本概念及形式 9.各年龄班分类、排序活动的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六讲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及教学1.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2.计数的概念及学前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特点 3.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4.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的概念 5.组成的基本概念、规律及教学要点 6.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年龄阶段特点 7.口述应用题对儿童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的作用 8.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及活动设计 9.“二进制”原理设计相关的数学猜想游戏 第七讲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和时间的发展特点及教学1.有关空间方位的的基本概念 2.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3.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4.量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5.自然测量的概念 6.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7.时间的基本特性 8.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第八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情境性原则)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策略(预设、观察、介入、互动、译解)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及案例评析 第九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意义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标准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方法 作业(任选一题) 1.什么是幼儿园的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试以“6以内的组成”为内容设计一组非正式数学活动 2.如何理解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游戏法?试以“空间量的比较”为内容设计两则数学游戏

浅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浅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是我们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依据。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一方面应该顺应儿童的发展的特点,让儿童在其自己的水平上主动地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应该为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必要的指导,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我们认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明确以下几个基本的观点: 一.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 数学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来源。对于儿童来说,现实生活更是他们形成数学概念的源泉。现实生活对于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儿童在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数学有关。例如,儿童都想玩拼图玩具,他们在选择玩具时就会考虑,一共有几个拼图玩具,有多少小朋友想玩,是玩具比人多,还是人比玩具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这是幼儿就会自发的进行多少比较。再如两个儿童在分食品时,他们会自觉地考虑如何平分。

这些实际上正是一种隐含的数学学习活动。类似的事情,在儿童的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儿童常常在不自觉之中,就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二)现实生活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论 数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儿童就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为儿童提供了通向抽象概念的桥梁。举例来说,有些儿童不能理解加减运算的抽象意义,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只不过没有把这种“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校里的数学‘联系起来。如果教师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教育儿童,而是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借助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完全能够使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如让儿童在游戏角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甚至请家长带儿童到商店去购物,给儿童自己计算钱物的机会,可以使儿童认识到抽象的加减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帮助儿童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来的。正如儿童的逻辑思维要通过儿童对自己的动作加以协调、反省和内化而获得一样,数学知识也是来源于儿童自己的活动: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协调自己的动作,同时也努力在头脑中协调它们的关系。这些关系最终建构成儿童头脑中的数学概念。

吴正宪谈儿童数学教育

回首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屈指一算已经四十余载。我教过语文、数学,做过多年的班主任,一直从事最基础的儿童教育工作。如今在北京教科院作数学教研员,我也没有离开课堂。我珍惜与儿童在一起的时光,喜欢观察他们追逐嬉闹、学习思考的样子;乐意和他们敞开心扉,天南地北,竹筒倒豆;愿意与他们一起慢慢分享长大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儿童在一起,你会发现儿童成长是有共性的,同时你还会强烈地感受到每个儿童成长状态又是不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做教师每天的感觉是不同的,只要你用心,每天你都会有欣喜地发现,尽管学习困难的儿童也会有让你有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每天都会让你有面临新问题、新追问,新思考。这种充满挑战的教育工作,会让你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虽然慢慢变老你,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和儿童在一起,真的会让本来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说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谈儿童数学教育的思考、论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我不得不对曾经的教学经历作个坦白与交待,因为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形成正是从这里起步。我也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及课堂教学特色。 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的背景下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那时候,我不知疲倦、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工作。我天真地认为,只要踏实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就能教好学生。课堂上我使尽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把课本上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对每一个例题、每一道习题都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满堂灌的课堂里,学生似乎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老师讲的越多,学生接受的也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当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蓦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固化。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成了一厢情愿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让我痛苦不安,有些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开始不止一次的自问:这是孩子需要的课堂生活吗?这样的学习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吗?怎样才能创设孩子喜欢的课堂?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正是这样的追问,这样的自责,开启了我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 1980年后 1980年后,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改革的艰辛探索,即“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这是一项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改革实验,涉及到教材、教法、学法、考法等方面。此项实验从教材改革入手大胆地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体把握教材结构,重新组合成六个知识模块进行系统教学(简称“六条龙”教学)。就是在那个时刻,我第一次斗胆地提出了“重组教材,根据内在联系建立小学数学知识群”的教学主张。(众所周知教材可是权威啊。当时的我则正可谓出生牛犊没怕虎)。教材的改革必然带来教法、学法、考法的全方位改革。教学实践中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与方式,提出了“自学”、“讨论”、“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与方式。总结了多种思维训练方法,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在考试方法上与方式,我进行了“叛逆式”改革,将笔试测验,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考时与平时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纸笔测试与实践活动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的考试方式。同时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上尝试着实现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结合。它虽然不能改变当时“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大环境,但毕竟使班级小环境局部出现晴天。特别欣慰的是,80年代中末期,我在教育刊物上连续发表五篇“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系列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较系统地将数学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详细地记录了教改实验中全过程。我从哲学的视角审视数学教学,以数学与哲学的紧密联系,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下的教学变化;从关注局部,到更多地关注数学的“通性、通法”,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本质。该实验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它通过了中央教科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儿童心理研究所、北京市教育局等十个单位有关专家的鉴定。同时荣获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奖。今天回顾起这段改革的经历,我仍倍感珍惜。 1990年后 1990年后,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越发地感觉到,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来说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1+2”单纯的知识传递, 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孩子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更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我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 数学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C. 相互关系 2.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体操活动中,要能够准确站位和运动,需要运用的知识是()B. 空间方位 3. 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B. 小班中期 4.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始于()A. 动作 5. 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数学教育目标,其归宿都需落实到()C. 儿童发展 6. 在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A. 数量关系 7. “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字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这一教学活动适于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C. 集体活动 8.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数学操作活动要素的是()A. 目标B. 材料C. 规则D. 结果 9. 幼儿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儿童已初步形成了数概念中的()D. 包含关系 10. 幼儿能够进行多角度(多重)分类的年龄为()D. 5~6岁 11. 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的方法是()A. 层级分类 12.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B. 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13. 以下选项中,属于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C. 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14. 在数的组成的教学中,幼儿首先需要的是()A. 教师讲解、示范B. 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C. 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D. 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 15. 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是()C. 口述应用题 16. 幼儿通过掷骰子列算式,学习加减法的方式属于()A. 自编应用题B. 教师口述应用题C. 日常生活情境D. 游戏形式答案:D 17. 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A. 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 18. 在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 B. 渗透图形守恒教育 19. 研究表明,儿童能够理解测量,并对测量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是()C. 5~6岁 20. 适宜进行量的守恒教育的年龄班是()B. 大班 21. 在学前期,儿童辨别左右时主要以()A. 自身为中心 22. 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是()D. 生活经验 2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工作量最大,技术性最强的步骤是()C. 收集评价资料 24. 通过评价来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等,这体现了教育评价的() A. 鉴别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 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A. 和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 B. 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C. 和同伴的相互作用 2. 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主要依据有()C. 儿童D. 社会E. 学科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有()A. 操作法B. 演示、讲解法C. 游戏法E. 观察、比较法 4. 以下选项中,属于中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B. 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C. 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E. 学习并掌握有关的词语,“分成”、“分开”、“合起来” 5. 学前儿童的排序活动可分为()A. 按规则排序B.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C. 按数量和数排序 三、简答题 1.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答案:(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

最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学科性质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及其教育规律,又是一门偏重于教学法的,以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运用性。 二、本大纲编写的特点 (一)理论性。本大纲吸收现代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内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的理论。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二)注重从高师教育的角度确立体系,将幼儿数概念形成与认知规律与学前数学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紧密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三)突出强调学前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思维和初步数学能力训练的作用。 (四)针对性。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该大纲力求运用认知发展理论组织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形象和构图等,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突破。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必须使学生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懂得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教育原理。 2、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好地理论素养。 3、创造条件学习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组织和实施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自觉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途径和基本方法。 2、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 3、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建议 1、根据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可采用研究,讲授,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保证大专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教育能力训练。二者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约为5:3。 2、为提高能力训练效果,宜组织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实践能力。 3、考核形式:教育能力考核、知识理论考试结合。 4、在知识点上,要贯彻新“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六、主要参考书目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师大版林嘉绥、李丹玲著;

浅谈现实生活中的幼儿数学教育

浅谈现实生活中的幼儿数学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数学技术迅速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智能机器人,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储蓄,学校教育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许许多多的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就在幼儿身边,我认为如何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现实生活中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数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良好的数学环境有助于幼儿积累数学生活经验,更好地学习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1、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幼儿接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的知识准备,只有生活经验丰富,体验正确才能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因此现实生活中要重视创设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相关的物质环境,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例如为了让幼儿的日常生活多蕴含一些数学知识,我们将幼儿的日用品、学习用品、进区卡、晨检袋的插牌位置均统一编上幼儿的学号,幼儿对自

己和别人的学号就跟名字一样熟悉,在要学习相邻数之前,就让每一个幼儿找一找自己学号的邻居,三个三个地手拉手告诉大家,你学号的邻居号是谁?在要学习单数、双数之前,就让幼儿去拿与自己学号一样数量的雪花片,二个一对二个一对地摆,摆到最后的发现了什么秘密?又例如学习分类之前,我要求幼儿根据“筐子”的标记收拾整理桌面玩具,其标记有时是不同颜色的,有时是不同形状的。通过实践证明这一教育方法可行,是幼儿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途径。 2、现实生活中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有机或随机地设置幼儿熟悉的情景问题,帮助幼儿学习或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幼儿学习数列传递关系前,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问题,妈妈比你高,爸爸比妈妈高,爸爸和你谁高?为什么?当等到学习数列传递关系时,幼儿很快就掌握了。 3、数学区物质条件的创设 数学活动区是幼儿观察、操作、探究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最好场所,也是培养幼儿会听、会看、会想、会做、会用、会收等数学活动必备的智力技能的最好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数学区的材料设放。 教具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工具,它能帮助幼儿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发现,在数学区的教育中我总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月、周、日教育目标,有计划地投入教具。例如在学习配对比较两组物体是否一样多时,在数学区我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 二级学院(部):人文学院 执笔人:马丽娇 审核人:崔聚兴 制定日期:2018年8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性质 1.课程介绍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为学前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进修所提供的一本专业必修课教材。儿童从出生到5、6岁时间段的教育统称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目标、计划将客观世界真实的、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的过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课程功能定位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1.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形成幼儿园数学基本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具备独立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幼儿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交给幼儿一些基本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因此,本课程得教学,一定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2.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②熟悉并领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制定的依据。 ③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的系统性和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其思维能力。 ②有助于提升小学和一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 ①数学内容学习趣味化,使学生获取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②关注每一位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使幼儿在快 乐、健康中成长。 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浅谈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数学教育

浅谈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数学教育 在幼儿园的计算教育中,数概念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教育内容,因为数概念的形成可促使幼儿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能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但数学是一种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比较枯燥,不容易理解,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变为教师愿意教、幼儿愿意学的一门学科,我根据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到的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喜欢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特点,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操作尝试教学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尝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操作环境 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在活动前,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操作的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会数学。例如:“图形宝宝”分类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大小、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我们来玩“有趣的图形王国”的游戏,要求幼儿给图形按一定的特征进行找家把图形摆放在“图形王国”里,进行分类操作活动。先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让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以后,再让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类,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大小、颜色、名称)变换分类方法,看看谁的方法多,让幼儿从小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为幼儿学好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我根据幼儿使用的分类方法还设计了分类提示卡,便于能力差的幼儿在以后的游戏中进行分类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我把幼儿当成合作伙伴,在平等的关系中,幼儿的心理上感受到安全、放松,加上环境上宽松、和谐,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地“做”和“玩”,显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激发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操作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幼儿的动作发展在幼儿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研究得出: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让幼儿多动手,可以增进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幼儿思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提倡启发式的教学,鼓励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景,让幼儿进行思考,并通过操作、实验、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尝试,获得直接的体验并自己得出答案。例如:教师可设置“这只小猫想出去玩,谁能告诉小猫从哪个门(教室里有两个门)出去比较近?”于是幼儿尝试运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有的用跨步子、有的用笔、有的用绳子、有的用吸管、有用脚掌、有的用手掌等方法,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在后面的自由测量的过程中,我让幼儿学习用画图形和数量进行记录。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有一名幼儿发现了:“我用手掌量桌子的边,量了10下,他怎么才8下?”于是我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不一样多呢?”进一步地引导测量同样地方的幼儿,将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原因。能力强的幼儿总结出:“大的手就量得少下,小的手就量得比较多下”,“我的吸管比他的笔长”等。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的怎么来的。 三、在游戏活动的操作中,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娃娃家”的游戏,请客人吃饭,分碗、分汤匙、分蛋糕、分水果等,发展了幼儿一一对应的概念。在教学“比较多少”时,我首先让幼儿玩抢椅子的游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 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有感

读《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有感 山丹县南关学校李永全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吴正宪老师写的《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这是由“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收集整理,就正宪老师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儿童数学到底“该让孩子学什么?该让孩子怎样学?学什么更有价值?”等教育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从中感受良多。 40多年的小学教学教育实践真切地诠释了她的“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核心,实现了她的“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的工作目标。从教这么多年,吴老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她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理论认识和课堂实践,原有的观点不断生长,创意的新点层出不穷。尤其是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实践经验,带给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永葆童心,就是让老师的心更贴近学生的心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做孩子的朋友,永葆童心,世界在我们面前将永远是灿烂的阳光。”是啊,学生的心灵世界天真、快乐、美好,与成人老师有一段真实的距离,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理解教师,那么教师应调适心理距离走近学生,以学生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 教育教学中遇到任何状况时,老师先不要急着加以评判,而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效果一般不会差。所说的“永葆童心”,就是指老师能将心更贴近学生的心,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 二、培养自信要给学生重新跃起的机会

“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好的东西。”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找出闪光点,也要让表现不如老师所期待的学生感到体面。 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发自内心地说自己的话。老师也要学会说儿童能听懂的话,通过师生话语对接将儿童语言巧妙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的不只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信,让学生有重新跃起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上进。 三、小学生该学属于他们自己的儿童数学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力量,它不仅在科学推理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塑了众多流派的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风格,创立了逻辑学。 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也力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得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作为学习数学的年龄最小的小学生群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呢?吴正宪老师的讲学让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 学生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话,用儿童的话语系统来解释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学动手做的数学。“在做中学”,做过就理解了;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吴老师特别强调“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耐心等待,“不求全”的思想留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吴老师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认为: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吴正宪老师用真心爱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感化学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

幼儿园数学教育浅谈

幼儿园数学教育浅谈 发表时间:2012-08-29T10:22:25.733Z 来源:《新校园》2012年第6期作者:杨凤 [导读] 幼儿对某件事一旦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参与、去思维、去探索。 杨凤(新泰华源物业有限公司,山东泰安271219) 新时期社会各界都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幼儿园数学教育也需要遵从这种新的理念,体现幼儿的学习主体性,做好学前教育。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无论在哪一个阶段,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会感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幼儿园数学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幼儿对于数学的感觉是非常枯燥、非常抽象的。在蒙氏教育价值观的启发下,教师应该在多元化的情境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学习,让幼儿能轻松地去学习数学。广大幼儿教师需要将数学枯燥、抽象的一面融入到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当中,如游戏、故事等,将数学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活力,将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幼儿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 学前幼儿教育是激发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时期。有很多实例证明,学生在后来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幼年时期某个特殊原因造成的。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有兴趣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动机。幼儿对某件事一旦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参与、去思维、去探索。因此,兴趣的培养是幼儿数学学教育的关键。幼儿接触数学时若是没有兴趣,自然不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必然会导致后来数学成绩差等情况。影响幼儿数学兴趣有这些方面:一是幼儿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二是教学方法没有从幼儿的认知特征与思维方式出发;三是教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针对重点与难点,从实践过程中分析,最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那些非常简单的,幼儿只需要简单思维一下就能够懂的知识与技能。例如,现实生活中,幼儿会经常与爸爸妈妈一起逛超市,面对各式各样的豆类,幼儿特别感兴趣。因为,豆类品种多,而且颜色多。因此,教学中可以插入“数豆豆”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对豆类按其属性进行分组,再鼓励他们比较各组不同豆类相同长度排列的豆子的数量是不是一样,让幼儿尝试性找出豆类个数最少的与最多的。接下来让孩子们排列相同数量的红豆、绿豆、黄豆等,对比一下在长度上是不是一样。这类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在脑海中形成对数的概念,让幼儿的思维有一个真正的跳跃。 二、加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蒙氏教育价值观大力倡导教师重视幼儿的心理特点,要清楚地掌握到什么样年龄段的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操作材料,以及哪一项活动应该使用哪些材料,教学中都应该有充分的实际准备与总部署。例如,幼儿非常熟悉的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智能学具等操作材料,这些工具在外形和颜色上设计都别出心裁,幼儿非常喜爱。幼儿园教师应该选择材料上多下功夫,为幼儿制造出更多的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操作材料。 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积极配合,调动幼儿的积极参与性,一起来制作操作材料。通常幼儿都非常喜欢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东西,这对于数学教育来讲是非常有利的。 三、改善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被抛弃,幼儿数学教育应该重视操作性,让幼儿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知识演变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的结果与知识的结构。幼儿数学教育中应该将幼儿喜欢的美术教育结合起来,体现幼儿学习主体性,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引导幼儿画时钟、画日历,这样能让幼儿在潜默化中感受时间的特性,加强幼儿的认知。 基于空间教学来分析,美术具有其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幼儿在泥工活动中能有效感知简单几何的特点;在折纸活动能感知图形转换的规律,等等。幼儿数学教育应该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让幼儿能在这个过程中去亲身体验,了解一种概念的内涵。要鼓励幼儿敢于阐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得到的成果,这样才能让幼儿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 四、重视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幼儿数学教育的改革过程中,要用长远的眼光去考虑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二是幼儿的基础发展,通常是动作技能、情感、态度这几方面的发展。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需要打破局限,需要超越认知方面与数的概念方面,还应该包括情感、技能、动作、态度,等等,这才是学前教育的本质要求。 幼儿园数学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幼儿形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兴趣方面的培养,不仅要加强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其整体素质的提升。这些内容都应该在数学教育中不断渗透。 总之,幼儿园数学教育非常重要,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多的有效教学方式来实现学期教育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