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LTE_LTE_A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综述与展望_董波

LTE_LTE_A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综述与展望_董波

一、引言

随着LTE系统的全面商业化,由3GPP定义的第四代(4G)移动宽带系统的部署目前正在大规模进行中。这些系统基于2008年完成的LTE—3GPPRelease8。Release8提供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峰值速率分别高达300Mbps和75Mbps,单向无线网络延迟小于5ms,同时显著提升了频谱效率。LTE还提供频谱灵活性的广泛支持,同时支持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其目标是从早期的一系列3GPP技术实现平稳演进,如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D-SCD-MA)和宽带CDMA(WCDMA)/高速分组接入(HSPA)以及3GPP2技术如CDMA2000。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LTE无线接入技术不断发展。在2009年底完成的Release9版本,增加支持了广播/多播服务,定位服务,增强紧急呼叫功能以及增强的下行双层波束赋形。

LTERelease10的一个重要目的则是确保LTE满足国际电信联盟(ITU)[1,2]定义的先进的国际移动通信(IMT-Advanced)的要求,这也是LTERelease10被称作LTE-Advanced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LTE-A技术仍在持续的增强演进之中,本文首先给出了LTERelease8的简要概述,接下来对LTERelease10中引入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展望分析了部分将来的演进方向及其面临的挑战。

LTE/LTE-A无线通信系统

关键技术综述与展望

董波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莱西市分公司青岛莱西266600)

摘要随着LTE的全面商业化,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对移动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LTE的演进路线为主要框架,对其早期版本以及LTE-A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相比于LTE,LTE-A通过载波聚合等技术极大的改善了用户容量并满足了IMT-Advanced对频谱效率的要求,在更充分的利用了频谱资源与改善干扰性能的同时维持了较好的后向兼容性。LTE-A之后的演进方向和各项技术的持续增强将更好的与未来用户需求同步,本文最后重点介绍了大规模MIMO、高密度异构网络以及D2D通信三项技术,指出了其潜在的性能优势与实施中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LTELTE-AMIMO载波聚合异构网络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40822-6786

Review&ProspectsoftheKeyTechnologytoLTE/LTE-AWireless

CommunicationSystem

Dong Bo

(China U nited N et w or k Communications Co.,https://www.sodocs.net/doc/3a12322145.html,i x i M unicipal Branch Lai x i266600)

AbstractAlongwiththefullcommercializationofLTE,thecontinuousgrowthofmarketdemandformobilecommuni-cationnetworkputsforwardsomehigherrequirements.Inthispaper,theevolutionofLTErouteasthemainframework,fortheearlyversion,andthekeytechnologiesofLTE-Aweresummarized.ComparedwithLTE,LTE-AthroughcarrieraggregationtechnologygreatlyimprovestheusercapacityandspectrumefficiencyoftheIMT-Advancedrequest,inre-sourcesandimprovingtomakebetteruseofthespectruminterferenceperformancewhilemaintainingagoodbackwardcompatibility.DirectionandtechnicalevolutionofLTE-afterAcontinuousenhancementwillbebettersynchronizationwiththefutureuserrequirements,finally,thepapermainlyintroducesthemulti-inputmulti-output(MIMO),highdensityheterogeneousnetworkandlarge-scaleD2Dcommunicationthreetechnologies,pointsoutthepotentialadvantagesandchallengesintheimplementationoftheperformance.

KeywordsLTELTE-AMIMOCarrieraggregationHeterogeneousnetwork

二、LTERelease-8简介

2004年底,3GPP开始进行LTE的标准化工作,与3G以CDMA技术为基础不同,根据无线通信向宽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LTE采用了OFDM技术,结合多天线和快速分组调度等设计理念,形成了新的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又称为3G演进型系统(LTE)。2008年初完成了LTE第一个版本的系统技术规范,即Release8。在LTERelease8版本中,采用20MHz的通信带宽,空中接口的下行峰值速率超过300Mbit/s,上行方向的峰值速率也超过了80MHz/s。

LTE以OFDM技术为基础,根据上行和下行链路各自的特点,在下行链路上用传统的OFDM,在上行链路上用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OFDM(DFTS-OFDM)。DFTS-OFDM允许更高效功率放大器的操作,从而较好的降低终端功耗。OFDM在下行链路上的应用与DFTS-OFDM在上行链路上的联合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在接收端(下行链路),以及在发送端(上行链路)的复杂性,改善了终端的复杂性和功耗。

多天线(MIMO)技术是LTE系统提高吞吐量的一项关键技术,根据天线部署形态和实际应用情况可以采用发射分集、空间复用和波束赋形3种不同的MIMO实现方案。例如,对于大间距非相关天线阵列可以采用空间复用方案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实现很高的数据速率;对于小间距相关天线阵列,可以采用波束赋形技术,将天线波束指向用户,减少用户间干扰。而发射分集更适合控制信道等需要更好的保证准确率的场景。LTERelease8版本支持下行最多4天线的发送,最大可以空间复用4个数据流的并行传输,在20MHz带宽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超过300Mbit/s的峰值速率。

在LTE中,发射信号被组织到10个子帧构成的无线帧(每个子帧持续时间为1ms)中。每个下行链路子帧则由一至三个OFDM符号的控制区域用于控制来自基站到终端的发射信号,剩余部分的则用于数据传输。每个子帧中的数据传输是由基站动态调度实现的。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S-RS)也在每个下行链路子帧传输。这些参考信号用于终端的数据解调(或UE),或者测量的目的。例如,用于从终端发送到基站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三、LTE-A及其关键技术

作为LTE的演进,Release10包括了Release8/9的所有特性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术,最为重要的几项技术包

括载波聚合(CA)、多天线增强(eMIMO)、多点协作(CoMP)、改进的异构网络增强以及中继(Relay)等技术,这些技术将在接下来的章节里做具体讨论。LTE演进不是重新设计一个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LTE演进高度的兼容性。Release10终端可以连接到更早版本的网络,与此同时Release8/9的终端也可以连接到支持增强功能的网络。因此,UE可以首先使用Release8网络,并在之后需要的时候升级到Release10的功能。事实上,大多数的Release10的功能可以被引入到网络作为简单的软件升级。另一方面,LTE–A较好的实现了IMT-Advanced所提出的1Gbps的下行速率要求,表1给出了LTE/LTE-A以及IMT-Advanced对频谱效率的要求。

表1IMT-Advanced/LTE/LTE-A性能比较

1、载波聚合

在LTERelease8/9中,一个UE只能由唯一的下行载波和的上行载波提供服务。LTE-A引入了载波聚合,这使得在R10中,UE可以同时由多个载波提供服务,接下来重点介绍下行链路中的载波聚合(CA)。

载波聚合的基本概念如图1所示。一个eNB可以管理多个分量载波。为了确保可以向下兼容至Release8/9,每个分量载波都会对应于Release8/9中的载波,因此分量载波的带宽可能高达20MHz。Release8/9的UE不支持载波聚合,每个UE会由eNB分配可用的分量载波中的一个。Re-lease10的UE在下行支持载波聚合,可以同时利用5个分量载波,因此UE的可用系统带宽会扩大到100MHz,这将有力的提高UE的峰值性能。

Release10中的载波聚合的设计非常灵活,分量载波可能分布在不同的频带。图1给出了一个部署场景的案例,CCA是在900MHz频带上的一个5MHz带宽的载波,CCB是在2GHz频带上的一个10MHz带宽的载波。载波聚合的灵活设计使得运营商可以利用分散的频谱。

每个分量载波向后兼容Release8/9小的区,所以一个Release10UE可以同时由多个小区提供服务。这样将这些

小区明确区分为一个Pcell和四个Scell。Pcell相当于Re-lease8/9中的服务小区。UE也可以使用由Pcell提供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和无线资源控制(RRC)[3]来接入Scell。如果一个UE连接到网络,就总有一个明确的Pcell。基于Pcell的无线链路测量可以用于故障检测和切换,根据UE的容量需求和信道状况则可以经由RRC配置一个或多个Scell给特定的UE。不同的UE有不同的Pcell和Scell。如图1例中所示,UEA只有一个Pcell,但是没有分配Scell,这是因为它是Release8/9UE。UEB和C都有一个首选小区和一个次选小区,但是两个UE的Pcell和Scell都不同。

图1载波聚合下的小区配置与调度安排

在Release10中,UE可能同时安排占用多个分量载波。为了在不同的分量载波上同时分配信号,载波聚合提供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在相应的分量载波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上分别发送分配信息。Release10UE支持载波聚合,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分量载波上接收多个PD-CCH信息。在图1中,UEC分别在分量载波A和分量载波B上有数据分配。分量载波A上的数据分配经由分量载波A的PDCCH发送,分量载波B上的数据分配经由分量载波B的PDCCH发送。跨载波调度提供了第二种可行方法:eNB在特定载波上经由另一个特定载波的PDCCH信息传送数据分配。图1中,UEB采用这种方法,与UEC类似,UEB在分量载波A和分量载波B上也有数据分配,但所有的数据分配经由分量载波A的PDCCH发送。信令信息中包含一个载波指示域,用来指示相应的分量载波,在跨载波调度中,信令信息必须在Pcell的PDCCH上完成。

2、增强多天线

为了支持高维SU-MIMO(高达8*8MIMO)并改善MU-MIMO的性能,Release10引入了新的参考信号(RS)类型[4]。已有的三种RSs包括公共参考信号(CRS),解调参考信号(DM-RS),以及CSI-RS.(CSI为信道状态信息)。CRS

在Release8/9下用于对CSI进行测量和解调,同时也用于控制信道的解码与UE的接入过程。DM-RS在Release9中被引入,并在Release10中被扩展以便能够在新的MIMO传输模式中支持rank8的传输。在Release10中还引入了CSI-RS,它被用于在新的传输模式下对CSI进行测量。

其次,LTE-A采用了SU-MIMO和MU-MIMO之间的动态转换机制。通过使用DM-RS,eNB可以灵活的转换UE的MIMO运作模式,并且不需要向UE发送预编码信息。MIMO模式切换机制有利于eNB快速的对信道及系统的变化进行响应,例如数据流量的类型以及UE设备的数量。第三,为了去减少反馈开销,8发射天线采用了双码本结构,其中一个码本用来获取宽带和长期信道信息与此同时,另一个码本被用来获取频率选择性信道以及短期信道的信息。

3、中继

LTERelease10同时也拓展了无线接入技术中的中继(relay)功能。通过中继,UE可以通过与宿主基站无线连接的relay与网络进行通信。宿主小区除了服务一到或多个relay节点外,还直接为自己的UE提供服务。宿主与relay间的链路可能与relay与UE之间的链路工作在相同的频带上(即带内中继)或者工作在不同频带上(带外中继)。从UE角度而言,relay和普通的基站一样,这对于relay的实施与实用至关重要,这样也较好地保持了后向兼容性(意即LTERelease8/9的终端也可接入)[5]。本质上,relay是低功率的基站通过无线链路与网络相连,relay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它的无线回程特性,因此它可以方便地提升小区的覆盖性能。

由于relay发送端会对自己的接收端产生干扰,这给宿主到relay,relay到UE的同时传输带来困难,除非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充分隔离。比如,依靠特殊易分离的天线结构或者通过带外转发等方式。同样在relay处也不太可能同时接收来自UE以及宿主小区的信号。在Release10中,系统通过MBSFN子帧中relay到终端传输的间隙来实现由宿主到relay的传输,如图2所示。在MBSFN子帧中,前1或2个OFDM符号携带着特定小区的参考信号以及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被传输出去,剩余的MBSFN子帧则被用于从宿主到relay间的传输。相比于静默传输,使用MBSFN子帧的好处相比那就是支持向后兼容Release8,9的UE。与使用了MBSFN子帧所获得的下行链路间隙类似,同样需要建立relay到终端的传输间隔以使能relay到宿主的传输,这可以通过在一些子帧中停止调度终端到relay的传输来实现。

图2LTE-A 中继传输的原理

因为relay需要在MBSFN子帧的第一部分发送特定小区参考信号,所以relay不能收到来自宿主小区的正常控制信令。Release10定义了新的控制信道来提供从宿主到relay的控制信令,该控制信道可以被配置为与正常控制信令相同的方式来携带下行链路的调度分配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许可。分配是指在当前子帧中的数据,许可则与下一个子帧的传输有关,所以对之前控制信令的解码会很有益处。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宿主到relay的传输中的第一部分用于下行链路的分配,后一部分则用来传输上行链路许可。

4、多点协同

多点协同传输与接收

(CoMP)涉及多种不同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在多个地理位置分离站址间实现动态的协同多点传输与/或接收,这样可以提升系统性能以及终端用户的服务质量。CoMP有不同的特点鲜明的协调方案,这些的方案涉及小区间动态协调调度和多站点间联合传输/接收等两种情况。在前一种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CoMP看作是一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在3GPP针对ITU的初步评估中,多点协同技术也是唯一能在基站四天线配置条件下满足所有场景的需求指标的技术,并同时明显改进上行和下行的系统性能。

以下行CoMP为例,CSI的反馈,干扰测量的增强以及下行参考信号的增强等关键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CSI的测量集合是从UE角度定义的,CSI反馈不必要与某个特定的小区ID绑定,而应当是与CSI-RS资源相互绑定。UE专有的CSI-RS配置可以使小区ID对CoMP终端具有透明性,还可以灵活支持多小区共享的场景。但是由于终端需要测量多个节点的CSI,需要减小反馈开销和终端测量的复杂度,对CSI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压缩以及增加新的反馈模式是必要的,尤其是反馈碰撞避免等问题。另一方面,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CoMP,较小的反馈延迟都至关重要。

5、异构网络干扰协调增强

在Release10中,

3GPP定义了两种跨层干扰协调的机制,一种是依赖于载波聚合的频域干扰协调技术,另一种则通过时域的静默来避免跨层干扰协调。

基于CA的干扰协调主要思想是建立“受保护”的分量载波,受扰层可以通过该分量载波可靠的接收下行物理信号、系统信息以及控制信道信息,而数据则可以通过跨载波调度在任意配置的分量载波处接收。例如宏基站和pico联合布置的场景中,宏基站通过在分量载波CCA处降低发

射功率来使pico在CCA处的覆盖范围增大,在CCB处则使用标准的发射功率,对pico而言在CCA上就形成了相对的扩展区域(CRE),这样在pico边缘的用户就可以在受保护的CCA上接收信息[6]。

图3小区范围扩展与时域增强干扰协调

基于几乎空白子帧

(ABS)的干扰协调机制则是通过基站的静默来实现干扰协调。以Macro与pico场景为例,Macro基站通过配置ABS来保护CRE区域受到较强干扰的用户,宏基站仅在ABS内传输CRS,而Pico此时可以在受到较小干扰的情况下服务CRE区域的用户或者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用户。在Macro与femto场景下则反之会由femto静默来保护受到干扰的macroUE。合理的配置CRE区域的RSRP偏置以及ABS的比例可以较好的同时兼顾小区的覆盖性能和容量性能。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宏基站在ABS帧内传输CRS信号较好的保证了后向兼容性,但是CRS之间的干扰却不可避免成为之后演进中要解决的问题。

四、LTE-A演进方向及其挑战

1、大规模MIMO

大规模MIMO是一个新兴的技术,比当前相比,它大大提高了MIMO的数量级,从而系统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使用的天线阵列天线可以同时服务于成百上千的终端。大规模MIMO基本的前提是在保证具有传统的MIMO优势的基础上具有更大的规模。总的来说,大规模MIMO技术是未来宽带网络发展的前提,它在更加节能、安全、稳健的同时可以更有效地使用频谱资源。因此,可以说它是未来数字化社会中连接人与云物联网和其他网络设施的推动者。可以通过对大量的天线阵列进行不同的配置和部署形成大规模MIMO系统,其中每个小体积高效能的天线单元都与光纤或电子数字总线相连。

大规模MIMO技术依赖于空间复用,反过来又要求基站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具有充分的信道信息。在上行链路中,基站对每个终端的信道进行响应估计可以通过终端发送导频来完成。下行链路相对比较困难,在之前的LTE版本下的MIMO中,UE可以通过基站发送的导频来估计信道响应,并量化得到估计结果后反馈给基站。这至少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大规模MIMO系统中并不可行,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最优的下行链路的导频应该在天线之间相互正交,这意味着用于下行链路导频上的时频资源量巨大,通常大规模MIMO系统需要比传统MIMO系统高达100倍以上的导频资源。第二,每个UE需要反馈的信道响应信息数量也和基站天线数量成正比,因此上行链路也需要高达100倍的信道响应开销[7]。

2、高密度异构网络

高密度异构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以更贴近用户的网络来提供前所未有的容量。相比于宏蜂窝它还具有以下优势:第一,部署在异构网络的成本上比宏蜂窝要低许多,与宏蜂窝相比不需要较大的维护开销。其次,异构网络具有更高的能效,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智能控制和机会调度来降低能耗。小区处于休眠状态或激活状态取决于流量需求,这样可以最小化能量需求和干扰。第三,高密度异构网络可以通过无缝切换和智能的负载均衡机制为用户提供最佳的连接,并通过无线拥塞控制和快速小区间负载均衡来增加系统的空间复用能力[8]。虽然许多小区在室内部署,但它也可以为室外用户提供服务,从而来获取较高的增益。

宏基站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改善性能,例如分布式天线系统(DASs)中的射频拉远(RRHs)。DASs/RRHs可以覆盖由于障碍物干扰造成的盲区并提供额外的吞吐量增益。但在集中式网络中需要大量的大容量光纤来连接基站和RRHs,对灵敏流量需求的快速适应能力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尽管类似,高密度异构网络将采用分布式的方式,允许每一个小区进行智能自组织协调。一方面这样极大的降低了网络中的操作维护开销,但另一方面行之有效的自组织策略仍然需要充分的研究。

3、D2D通信

D2D通信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很有前景的一门技术。在下一代网络中,移动D2D技术可以和移动网络结合起来作为蜂窝系统的补充。根据频率的使用,D2D可分作两类:共信道D2D和专用信道D2D。在共信道频率D2D中,D2D的工作频率与UE和小区之间的工作频率一致,它会对蜂窝移动系统产生严重干扰,而且在用户设备具有移动性时干扰难以控制。另外,大部分D2D的应用程序和服务需要较宽的频带来支持高数据传输率,过高的数据传输率会因为UE和eNB之间的频带限制而难以达到的。

另一方面,专用信道D2D采用和UE与小区间信道不同的频率。因为D2D和通讯服务使用额外的频率,D2D不会对蜂窝移动系统造成太大的干扰。同时,D2D可以在高频率时使用更加宽的波段以支持D2D服务的高数据传输率。在蜂窝移动系统中,由于D2D一直是由网络控制或者由网络协助工作的,所以UE中必须同时支持两个连接,一个连接支持D2D服务,另一个支持蜂窝网络。这两个连接的要求在目前的LTE环境下难以实现,但是在新的体系结构和技术下并不困难。所以,可以预见,专用信道D2D将会是主要的D2D类型,共信道D2D却也会被保留以支持后向兼容性。

图4D2D通信中的下行干扰

(上接第24页)

及企业带来损失最小化。它涵盖了风险管理、应急管理、IT灾难恢复、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危机管理、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沟通和公关管理等多项内容。

美国9.11事件之后,业务连续管理(BCM)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形成了包括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应急管理在内的一整套管理理念与方法。全球领先的国际权威专业服务机构,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sInsti-tution,简称:BSI)于2007年8月发布了全球第一个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框架标准BS25999。随之国际ISO组织于2012年9月发布了ISO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框架。从此,业务连续管理(BCM)作为一整套管理流程成为社会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保障其业务连续的国际通用规则。在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标准体系已被诸多企业提上议事日程,成为一种必然的企业管理趋势。

2013年12月17日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30146-2013公共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实行业务连续管理国家标准化,对推进公共安全事业的发展和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项标准最重要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业务连续性管理作为组织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业务连续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已成为所有企业必然的选择。我国银行业已于2011年开始了业务连续性监管,各类银行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双工方式的设计D2D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对于频分双工,需要两个接收器和两发天线,而且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将小尺寸这个特点融入用户设备具有一定难度。时分双工却有着额外的优势—即在同一频段的不同时隙实现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传输与接收,这正是为何大量D2D研究者目前都把重点集中在时分双工模型上的原因。根据预测,5G网络中,虽然时分双工和频分双工都支持D2D通讯,但是考虑到低成本与低复杂度等优势,还是会以时分双工类型D2D为主[9]。

五、总结

本文对LTE关键技术及其演进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首先对LTERelease8的主要方面作了回顾,接下来重点介绍了LTE-A相比于之前版本所作的改进,包括载波聚合、增强多天线、中继、多点协同、异构网络下的干扰协调等关键技术,并分析了其改进对之前版本的影响及解决方案。最后本文对LTE-A之后的演进方向中的大规模MIMO、高密度异构网络、D2D通信等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其实施所面临的挑战。相信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与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将持续改善网络性能并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E.Dahlmanetal.,3GEvolution:HSPAandLTEforMobileBroadband,2nded.,[M].AcademicPress,2008.[2]D.Astélyetal.,“LTE:TheEvolutionofMobileBroad-band,”[J].IEEECommun.Mag.,vol.47,no.4,Apr.2009

[3]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ScenariosforFur-therEnhancedNonCA-BasedICICforLTE,”[C].3GPPTSGRAN,WG1Meeting#66,R1-112411,Alcatel-Lucent,A-thens,Grc.,Aug.22-26,2011

[4]3GPPTS36.913,”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Requirementsforfurtheradvancementsfor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REA)LTE-Advanced.”[J].BellLabsTechnicalJournal.,vol.18,no.1,June.2013.

[5]3GPPTS36.216,”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PhysicalLayerforRelayingOperation”.[6]O.StanzeandA.Weber,“HeterogeneousnetworkswithLTE-Advancedtechnologies”[M].

[7]J.Nametal.,“JointSpatialDivisionandMultiplexing:RealizingMassiveMIMOGainswithLimitedChannelStateInfor-mation,”[C].46thAnnualConf.InformationSciencesandSys-tems,2012.

[8]QualcommIncorporated(2013,June),“The1000xDa-taChallenge,”[EB/OL].http://www.qualcomm.com/1000x/.[9]S.ChenandJ.Zhao.,“Therequirements,challenges,andtechnologiesfor5Gofterrestri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J].IEEECommun.Mag.,vol.52,no.5,May.2014.

作者简介

董波,男,1976年,山东文登人,38岁。1997年毕业于西安邮电学院程控交换专业,现任职中国联通莱西市分公司,主要从事程控交换,无线设备和城域网设备维护和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