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哲学(一学生版)

中国哲学(一学生版)

中国哲学(一学生版)
中国哲学(一学生版)

中国哲学的特色

哲学是智慧的学问,而智慧之树常青。人类的智慧、特别是哲学智慧犹如生生不绝的源头活水,滋润和启迪着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发展。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学习中国哲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在树立深厚的历史感的基础上并以全部历史经验为内容的智慧的熏习,哲学的思维与时代精神的脉搏始终保持着同步的跳动。

第一节“神奇国土”的文化

中国,古人称天下中央之国也。自从盘古开天地,普天之下,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州,中国居其一,名“赤县神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三皇五帝到如今,由总称为“华”族的诸民族的文化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这条宽广深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绚丽壮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国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故中国文化与一般的人类文化就既有同一的属性,又有明显的差别,在她的身上,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文化”一词在中文,本是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意味着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用、制度、语言、行为和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来对所谓“天下”、实即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施加影响,从而使“人”区别于物,并使世界在一定的层次和意义上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在此意义上,文化也就是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人化”。

“人化”既然反映的是人的目的和需要,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在文化诸要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的智慧正是从这里开始发源生长。哲学通常被认为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爱智慧乃是“哲学”的本分,哲学对人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对人们“化成”世界的活动和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它在整个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也就由此而表现了出来。那么,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就应当学习中国哲学;而一旦通晓了中国哲学,也就从根本上认识了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智慧是中国哲人在追求真理,也即“闻道”、“求道”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智慧之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智慧与解决日常具体问题的实用型智慧密切相关,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层次的区别。从“智慧”一词的发端看,孔子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老子言“智慧出,有大伪”,墨子则认为不应当让“不智慧者”来治理国家,他们都没有明确界定“智慧”的内涵,因为模糊性本来就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但从总体上看,“智慧”的运用既涉及人应对实际问题的聪明才智,又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自觉和理论思维的水平。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这里的“智慧”显然是日常实用型智慧,因为它还没有上升到对“势”的思考,只有善于“待势”和“乘势”之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而这正体现了哲学的精神。从而,哲学智慧超越于日常实用型智慧,因为它的宗旨是探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向往的是终极的理想境界,并为此而形成

为一整套特定的思维范式和理论体系。所谓“上智”、所谓“大伪”的意义,也都可以从这一角度来给予解释。

中国哲学智慧根植于中国哲学固有的概念体系,智慧的火花遵循着逻辑和历史一致的原则,在历史的进程中源源不绝地从中国人的思维中进发,并通过对先哲们心灵和思维的启迪,最终促成了他们对“道”的解悟和由此而带来的精神的韶越。中国文化传统正是在中国哲学智慧的不断生成之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中国哲学又称中国哲学史,“史”的概念意味着中国哲学智慧的重心是定位在中国古代、亦即传统社会的哲学思辨,它要求揭示中国社会在保持其完整独立的社会形态时成型的理论体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不但可以增进我们对前人智慧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加深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触发我们的创造性的灵感,以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召唤。

第三节源远流长的传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哲学传统。从总体上来归纳,大致可以有如下一些基本的方面:

一、辩证思维传统

中国哲学是注重辩证思维的哲学。与西方历史上曾有过一段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情形不同,辩证思维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不论是先秦汉唐,还是宋元明清,均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以静止不变、片面孤立的观点去观察世界的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运动变化、全面联系的观点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物生有两与一分为二

(二)和合与中庸

(三)整体与有序

(四)变化发展

二、浓郁的社会情结

中国哲学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术研究的必要性,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价值,更在于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天人之际所以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正因为可以通过它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成败兴衰之理,学者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政治抱负往往已融合在了一起。

(一)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二)人伦道德本位,内圣与外王

(三)发现寓于解释,温故而知新

(四)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

三、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

与西方哲学有别,中国哲学的根本宗旨,在探究天人之际(相互关系)的问题,天人关系论贯穿于其他哲学理论之中,故天人之际也就有别于具体的哲学问题而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但由于天与人的含义的多样化和规定的多重性,天人之际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首先必须弄清的是天范畴的含义。

(一)天范畴的含义

哲学本是“人”学,人无疑是天人关系论考虑的中心,亦是天范畴得以抽象的出发点,但在理论上,人又是作为天的对立面而设定的,人的概念与主体自身的存在直接同一,故天人之际的问题实产生于有“天”之后。同时,人的命运总是与天的状态结合而被思考,故对天的认识是对人的认识的前提和基本的参照。

天范畴的含义很广,可指颠顶(头顶)、天命、天志、自然、万物之祖、道、理、性、心、气及宇宙空间等多个侧面,但就其性质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之天。自然之天包括作为实体和属性的存在两个方面。天作为实体的自然界,为人的认识准备前提和条件,提供认识的对象和源泉;作为属性的存在,则表现为自然的客观必然性,引起客观必然和主体自由的关系并促使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儒、道均肯定自然之天,但儒家之自然是指有其自身职能的自然界或自然属性,而道家之自然却意在自然而然或自然无为,着眼点在人对天的顺从和效法。

二是主宰之天。主宰之天包括人格化至上神和社会制度的根据双重含义。人格化至上神表现为天命、天志、万物之祖等等并在冥冥之中主宰着宇宙和人事,在先秦、汉唐时期有较多的市场。主宰之天的特点是具有无上的权威,人事活动的一切,只能在不违背天意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但因天人相类是主宰之天得以成立的一个前提,故人对天亦不是绝对被动,人可以以行感天,并通过其行为的善恶来对天施加影响。而放之于社会国家,主宰之天又担负起了为整个社会国家制度及其运作的合理性提供最后的根据和担保的角色,这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是如此。王朝的生存传延取决于天的意向,天不变道亦不变。

三是本体之天。本体之天包括气、道、理、性、心等不同的界定,因其取舍的不同又称为心性之天或义理之天。天论在这里实质上是本体论。作为无形迹、无情意、无计度的形上本体和客观必然性,天是哲学体系构造的根据,它引起本体与现象、形上与形下、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由此,人们就不应只注意“下”界的可感的现象,更要透过现象去探究“上”天的不可感的本体,这在宋明时期成为天的主要的规定。天人关系相应成为人与其内在本性或普遍天理的关系,人性即天理,它规定着人的道德本质并为人提供为善去恶的先天根据。

四是至善境界。天作为至善境界,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供终极的目标和典范。不论是尽心、知性、知天还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亦或穷理尽性、自明而诚,天都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其人格化表现即是圣人。但这实际上主要对儒家有意义:佛教的天仍未超脱轮回,并非最高境界;道教的天虽指其神仙境界而为人所追求,但它却不是纯粹的心性修养,反映的是人长生不死的现实利益需要。而就是在儒家,由于圣人所走的其实是自诚而明的另一条道路,故如此的境界实际上又披露了圣人和至善目标的两面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可能性来补充的。

(二)天人之际的两大命题

由于天与人的相对关系的差别,天与人的内涵有不同的规定。天人之际涉及天道与人道、天命与人力、天性与人为、天理与人欲等多重关系。而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则是兼指这各种关系并在哲学上做整体性的发明。

首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之“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作为人性的赋予者或来源与人性合一,人通过自己的德行锻炼努力回归于天(性、心);二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础,人道是天道的顺承、效法和补充。

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和人对神灵的崇拜,但其概念则相对晚出。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如果不谈道家的消亡主体以回归天道及宗教意义的万物有灵和人仙一体等说,天人合一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来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其基点是泛道德主义。从孟子到宋明学者,可以说都是如此。自然之天在儒家并不占主要地位,心性或义理之天事实上成为了天论的主流。

其次,天人有分,亦称天人相分。天人有分之“分”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天与人分别构成自然与人事两大领域并各有其特定的职能,天意与人意无关或相违;二是天与人各自具有其不同的性质和规定,天自然无为而人积极有为。

“天人有分”的概念据现有材料首先出现于战国初期,而其思想则显然要比这更早。人之为人贵在从自然相分离而不是相混同,故天人有分是与人对自身有区别于天的独立存在地位和特性的认识相伴随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

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不是互不相容,双方是相互补充和发明的关系。合一是有分的合一,有分是合一中的有分。极端地主张合一或有分的观念而排斥对方,在哲学史中可能也有,但它绝对不占哲学发展的主流。从整体上说,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天与人倘若完全合一,则天、人的概念亦没有了各自独立存在的必要。而事实上,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正是天人之际的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

(三)天人分合与现代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研究进入20世纪以后,其最大的热点,便是由中国有无哲学以及什么是中国哲学而引起的对中国哲学特性的把握上。而这些讨论的症结,最后又都引向了天人合一与主体性问题。由于人们习惯于在此视界下去解释哲学、哲学史及其整个文化传统,它也因此被升格为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一般方法。天人合一的境界突出了终极关怀或宇宙情怀的意义,但现实人生的问题要更为紧迫,人时常萦绕于心的主要还不在于终极关怀而是现实关怀,是人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个性和“人”权,即此岸的问题要远重于彼岸。

正是因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有分的合一,所以主体性和自由本来就是天人合一的内在尺度。天人之际的问题本身就默认了天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和对立。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是中国哲学的固有精神。孟子讲天人合—,但孟子同样讲“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讲“天时”不如“人和”。朱熹讲“宇宙之间一理而已”,但正是朱熹提出了著名的“主宾之辨”:“知者,吾心之知;理者,事物之理。以此知彼,自有主宾之辨,不当以此字训彼字也。”(《朱史公文集·答江德功》)此与彼、主与宾之辨已是自觉意义的主客二分。王守仁以心理为一批驳朱熹的心理为二,认为朱熹的模式是在“一人之心”与“天下之川”之间“—斗)。一合”,更从反面证明了朱熹有自觉的人、天之分。在西方,马克思曾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直观去理解,而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如果我们机械地引申这一批评,则不难得出西方哲学的一半(唯物主义)也缺乏主体性的结论。

百年前开始的中西文化碰撞,启动了人们对中西文化特色即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问题的认识。大体上保守主义一方善谈中国天人合一之长以救西方主客二分之弊,而多讳言天人合一本身之不足,现代新儒家尤其是如此。这可以说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事实上,泛道德主义的传统天人合一观确有着严重的缺陷,它不能解释作为推动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动力的生产力、科学和民主。不恰当地拔高旧式的天人合一而以为可以直接运用于今天的社会,实际上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这种拔高本身就是站在当代科学发展而充分揭示了人和自然的密切联系的基础上的。没有科学文明的高度发展,也就没有今天天人合一的众多“功能”和“成效”,正是科学文明重塑了天人合一。中西文化和哲学虽都经历着困惑和

选择,但合一与有分相互发明的方向永远具有其生命力。而且,认为中国传统之天人合一就是主张人和自然统一的观点其实是非历史性的。中国天人合一观的主体是心性(理)合一而非现实人与自然的合一,自然和自然知识(见闻之知)作为形而下的身外之物,是长期受到蔑视的。

我们学习中国哲学智慧,应当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主体性哲学的真实内涵和价值。中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特点不是从合一还是有分的概念对峙上去寻找,而是从如何合一和分二人手,做到对天人合一与主体性这一多年来的热点有一个全面和清醒的视野,对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能有更为科学的把握,客观地摆正中国天人合一观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反对西方中心论,又要有开放的胸襟,打破内在性天人合一观孤芳自赏的狭隘心境,虚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接纳现代文明的新的成果,使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在科学的世界观、系统观和生态观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推陈出新。

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复习过程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 记

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 书目: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摘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第一部分:第一张、第二章、第三章 在这一部分冯友兰先生就中国哲学的常识做了简单介绍,为接下来章节的讲解做了铺垫,具体如下: 第一章中国哲学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这一节我们可以总结出冯友兰的两个定义: 1.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反思的对象是人生。人生论、知识论、宇宙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的表达出来。 2.对宗教的定义:每种宗教都是一种哲学加上一种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就是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在这里,冯友兰对哲学和宗教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宗教等于哲学加上层建筑,因此道家是哲学派别,而道教是一种宗教;佛学是一种哲学,而佛教是宗教。同时他也在文中指出,中国人不关心宗教观念和活动,关心的是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升心灵的境界。哲学提

供了一条比宗教更直接的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家认为一个人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成为圣人,是否就要脱离社会,甚至否定“生”呢?冯友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总结了中国古代各哲学流派的观点,又参照了西方哲学理论。他说中国哲学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是“内圣外王”。圣人的内心达到了人与宇宙统一的境界,有最高的精神成就。在外在行动上,圣人可以处理日常人伦事务,因此哲学与政治思想相联系。(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哲学又是政治思想。)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注意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表达方式:暗示。在这里冯友兰指出西方的哲学有着严密的推理过程,而中国哲学的著作则是模糊而富于暗示性的。因为暗示,所以它可以无穷无尽。这也是中国诗歌、绘画等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 语言障碍 此书是冯友兰先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语言障碍也是对于西方学生而言的。然而随着全民文学修养的下降,现代人在读传统哲学经典时同样有“语言障碍”,这恐怕是冯友兰先生始料未及的。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这是冯友兰在本章中引用的一句话,透过这句话来观察中国与希腊的话,可以看到大陆与海洋的不同。同时也是其所引起的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的不

哲学导论 期末复习大纲全!!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 1、在世是人最基本的状态 2、世界的含义 3、人的在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 4、人体悟自己存在的渺小和短暂 5、只有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 6、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追求伟大与不朽二,人把握世界的方式 1、神话 2、宗教 3、常识 4、艺术 5、科学三,哲学的诞生 1、哲学源于惊讶 2、哲学惊讶的两个条件(1)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2)必须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讶第二讲哲学史现世的智慧一,哲学史对智慧的追求 1、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1)智慧是对知识的态度(2)智慧是一种获得知识,把握世界的方法。(3)智慧更侧重于对世界质的把握,更有恒久的魅力(4)智慧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

2、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还是追求智慧的行动(1)“爱智慧”中“爱”的含义(2)哲学不等于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永远的追求(3)哲学最为核心的行动是获得真理二,哲学追求的是大智慧 1、哲学和其他学科在追求智慧上的差别在于: 2、哲学智慧之“大”首先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广和深 3、哲学智慧之大体现在功能上(1)哲学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2)生活中大智若愚三,哲学是追求智慧的激情 1、哲学的“刻板”印象 2、激情驱动人们追求智慧 3、哲学对于智慧追求的激情是一种建基于爱,体现为关怀与牵挂的激情 4、激情是哲学事业一以贯之的保障 5、哲学的激情是冷静的激情四,哲学是智慧的生存境界 1、何为境界? 2、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人与世界的贯通 3、智慧的境界需要实践的磨砺 4、领悟智慧的生存的境界也需要一定的哲学修养 5、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回归第三讲思想的功夫一,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 1、哲学专门从事思想的工作 2、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现实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 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当代伟大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被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座教授,以教授中国哲学史。他的英语讲座被编入《中国哲学简史》,该书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伦出版。该书一出版,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后来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南斯拉夫和日语的翻译版本。50多年来,它已成为世界各地大学普遍接受的中国哲学教科书,并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这本书没有中文版。直到1980年代,冯友兰的学生才根据英文文本将其翻译成中文。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第一版印刷了100,000册,很快就被抢购一空。畅销书。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其进行了重新出版,并进行了精装,内容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可以说,这本书是理解中国哲学的第一选择,也是影响公众生活的经典。 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和思想的结晶。有了专为哲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着,我们就可以了解古代和现代中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充满了智慧和哲学见解。特别是,作者对实际问题的关心是“学习但不要忘记拯救国家,而要拯救国家而不忘记学习”的举止。

《中国哲学简史》以200,000个字符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并结合了古代和近代中国及国外的相关知识,并在有限的空间内融合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因为它最初是一个讲座,所以它的语言非常流利。因为它是英文翻译的,所以其文字与当代阅读极为一致。它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翻译,并且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关于中国哲学的通用教科书,也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本学期工作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一个学期结束了,现将本学期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 本学期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时时以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进步,得到提高。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一年 来,除了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教师工作。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了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为自己教学实践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做好了准备。 二、认真备课,上好课。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开学初,我认真通读教材,语文学科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数学力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制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课堂上,我努力将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课件以及多种教育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的体现素质教学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每上一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绝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后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每讲完一节课,及时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在这学期中,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2)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概况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报告安图三小周红新书名:《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页码:302 页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读后感受: 初读《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这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等等,尽管对哲学知之甚少,但书中所写"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这句话,可以大概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对哲学的态度,我的感情很微妙,仿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如那不可触摸的皇冠,它的金光灿烂已在昭示着,是凡人不可侵犯的。哲学,也被人称为所有科学的科学。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心中的神圣感与畏惧感也油然而生。在首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实际上,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所循循教导的是"道"与"德",帝王之家讲求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普通人际交往中,也以忠义为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思想的灌输可通过许多的途径,即使大字不识一个,那你总会听说过岳飞的故事吧,岳飞其实此时也成了中国儒学所颂扬的道德的载体。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认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的。哲学这门科学并没有在中国古代被命名过,但是他潜移默化地浸入人们的思想。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一个人如果受到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即使现在也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经》,它是孩子们刚学认字所通用的课本,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而《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更无须多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读书人的必学教材,它们实际上就是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家们的哲学著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

《中国哲学的一般特点》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小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哲学的一般特点 ①中国哲学主要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人间哲学,一种为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的哲学。 ②在区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方面,中国哲学一直没有做好。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遵循的准则是不同的。前者是人伦关系,后者法理关系。中国古代哲学要人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遵循同一法则,视君臣如“父子”,视官员为“父母官”,视百姓为“子民”。是一种重大的知识局限。这种知识局限在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③在以自由原则主要是思想自由和个体自由原则为前提的哲学体系中,中国传统哲学是被排斥在外的。但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哲学仍然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且有自己适用性或有效性的公共哲学。这种哲学对宇宙、自然人伦、社会关系、生存和生命的思考,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自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哲学思想指导下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官制度,对处理权利和权力的关系,解决有才能者的出路,实现其政治与社会抱负,维持社会层级或阶层的流动性、有序性和公平性,维护社会稳定,曾经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君主政治中,相对开明的君主体制和完全开放的文官制度,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维持和延续,并且促成其不断改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制度因素。 ④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设计中,中国哲学指导下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一体性和完备性模式,在前现代社会一直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当然,随着现代性的自由原则的被承认,随着现代法权观念的确立,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一体性和完备性模式已经受到广泛质疑。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实际上是个体法权作为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的现代法治体系的建立。现代法治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现代契约理论,家庭、社会和国家,或者公民、公民社会和国家,都只是那个体系中相对独立的一个个环节,形成一种有着不同社会功能和权利、责任、义务的社会主体。 ⑤在今天,国家权力至上或公权至上的观念正在受到挑战,公民权利的保护和维持成为焦点,国家权利或公权的监督和约束成为常态,有限政府的要求成为必然。 ⑥当然,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官制度、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论,如何与现代科技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融合,吸收并且融入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宽容和谐现代文明观念,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节选自张国清《智慧与正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价值表现在对如何处理个人与宇宙、他人、自身的关系的思考。 B.中国文官制度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促成中华文明不断改良发展进步的作用。 C.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设计中,中国哲学在前现代社会一直具有高度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D.市场经济观念支撑起了以现代契约论为核心思想的、强调个体法权的现代法治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志工部工作总结

成都XXXXXX学院 经济管理分院 学 期 工 作 总 结 经管分院分团委志工部 2014年12月1日

一、活动基本情况 本学期部门对外活动基本分为三个部分,幼儿园、客运站和敬老院。 幼儿园的工作主要为陪小朋友一起上课、玩耍,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客运站的主要工作是协助车站工作人员维护车站秩序,引导乘客排队购票上车。敬老院的主要工作是打扫院内的卫生,与老人们聊天交流,表演节目以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二、活动优点 幼儿园、车站、敬老院的活动能大力的弘扬雷锋精神、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活动的时间里能让我们保持童心,同时也能锻炼我们的耐心,车站的活动锻炼了我们吃苦的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细节,而敬老院则是最直观的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有这一点,就够了。 活动缺点 在活动中其实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不大,只是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比如一学期下来大家都知道了幼儿园里那个小朋友可爱乖巧,于是每次幼儿园活动都会选择去自己喜爱的班级,虽然这样的问题并不大,

但是身为志愿者我们应该一视同仁,对于每个小朋友都付出同样的热情。其次是在车站的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我们并没有完全做到对车站的熟悉,比如车站设施的大致方位,不同目的地的排队队伍等。导致当有乘客询问我们时,我们只好再去询问工作人员,这样反而更麻烦更耽误乘客的时间。 三、解决措施 幼儿园的问题其实很小,只需要我们自己的调整互换就可以。而车站,我们可以在去车站前尽可能的熟悉了解车站设施与客车的发车时间、班次。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与焦急心理,让他们自觉的遵守乘车排队的美德。也同时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弘扬传统美德并影响他人。这才是我们志愿者工作的真正目的。 四、所得经验 通过活动我们受益良多,不仅仅是让我们对人对事更有耐心更包容,而且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更是拥有了现在所无法拥有的童心,那一份童真。如今的社会太险恶,处处都上演着尔虞我诈,我们要保持着自己的那份初心,做好自己的同时不忘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闲暇之余,翻看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 以来,总是感觉它过于高深。没想到,从这本书中,我却寻到了对生活的感悟——中庸之道。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 标准。细细品味觉得,它对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生活进步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略显浮躁的现实社会,我们更需要“中庸”——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 度、适当。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从书中,我真正认识了“中庸”的深意。“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中庸》 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指到的情感最适用于欲望。人的欲望 一旦产生,就会难以控制。当今社会,权势利欲带给我们太多的牵扰,如何使之达到中和, 才是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带给我们的,有苦亦有甜。有苦难的陪衬,幸福才显得无比珍贵。曾经的汶川大 地震,给无数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多少曾经的幸福一刹那化为乌有。这一切令我们痛心 的同时也应给我们这些事外人更多理性的思考…… 中,就是既不纵欲,也不禁欲;中,就是既不轻生厌世,也不贪生失节;中,就是发 了财不要为富不仁,受了穷也不要人穷志短……只有这样,内心才能达到和谐。经历世事的 成人,才能真正明白童年的快乐与珍贵,只有自己将世事看透,才能放眼天下,洒脱自然。 “庸”的意思是普通或平常。每个人每天都要吃要喝。这是人类普通而平常的活动,但 虽普通平常,却非常重要,没有人能离开它。人伦和道德也是如此。吃饭,喝水,维护人伦, 实施道德,都是率性,即为“道”。“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人是有感情的,“喜,怒,哀, 乐”都是人的正常反应。但这种感情的宣泄也要有所尺度:不要看到好的事物就喜形于色, 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勃然大怒。 身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中,真正让自己的内心和谐,我们就要保持 一颗平常心,保持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合乎自然的中正之道。只有在这样 和谐的环境中,万事万物才能平等共存,生活才能井然有序。 如此看来,中庸之道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成功更为重要。它是一种 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新时代的教师更需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 生活中,我们亦会用到“中庸”。“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我们的生活圈 里,每一个人的素质不一样,看问题的深度也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 也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更是有天壤之别,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之类的话语。在家庭中,大家要相互理解,容忍别人,这样家庭才可 以和睦。朋友之间,大家要相互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定要把握交友的度。有一天释迦

中国哲学史大纲(参考)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一、导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二、孔子 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 三、老子 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 四、墨子 墨子与墨家、兼爱与“仁”的反省、尚贤与尚同、非乐与节葬、天志与明鬼、三表五、孟子 孔孟之间、性善论、尽心说、仁政、圣人论 六、庄子 隐士与庄子、道与物、心灵与形体、齐物论、逍遥游 七、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历物十事、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 八、易传 儒家的新方向、两套语言、道器之间、三才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九、荀子 儒家的分化、性恶论、天论、礼与人道、正名、虚一而静 十、韩非子 法家、法术与势、道与理、历史 十一、董仲舒 汉初的儒家与道家、大一统、德与刑、天人感应、名论、性与情 十二、汉代的经学 经典与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十三、王充 元气、自然无为、实知与知实、性与命 十四、王弼 所谓玄学、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得意忘言 十五、阮籍与嵇康 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 十六、裴頠与欧阳建 贵无与崇有、济有者皆有、言尽意论 十七、郭象 玄学与庄子、从山林到庙堂、独化、性与命、玄冥之境、名教与自然 十八、慧远与僧肇 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因果学说、神不灭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 十九、道教哲学 五斗米道与道教的成立、葛洪与抱朴子、陶鸿景、唐代的老子注 二十、隋唐佛教 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二十一、经学与儒家 五经正义、韩愈、李翱、儒家与佛教 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

儒学的复兴、太极、诚、天理、人性 二十三、张载 气论、一物两体、心统性情、人性 二十四、朱熹 理学、理与气、太极与理一分殊、心、性与情、格物致知、理欲之辨二十五、陆九渊 心学、心即理、格物、朱陆之辩 二十六、王守仁 理学的反动、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二十七、罗钦顺与王廷相 气论的传统、理在气中、心性、知行 二十八、李贽与方以智 童心说、质测与通几、随、泯、统 二十九、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日新之化、能必副其所、习与性成、理势与历史 三十、颜元 理气融为一片、习行格物、功利学派 三十一、戴震 气化即道、血气心知、理存于欲、理学与朴学 习题思考: 第一讲: 1.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2.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3.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第二讲: 1.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 2.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3.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 第三讲: 1. 列出几家《道德经》的注本,比较至少两个以上注本之间的不同。 2. 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3. 关于老子其人和《道德经》文本本身的争议。 第四讲: 1.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什么特点? 2.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 3.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 第五讲: 1. 什么是“四端”? 2.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 3.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第六讲:

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部分 第1章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1. 哲学 (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 a. 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1. “本体论”,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索者。 2. “宇宙论”,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b. 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1. 心理学所考究的,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2. 伦理学、政治社会学等所考究,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c. 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1. 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2. 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三者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宇宙论。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 1. 哲学之方法 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一个经验之本身,必为逻辑的、科学的。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 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份,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1. 中国哲学之弱点 (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一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 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 (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其所以,固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喜为知识而求知识,然亦以中国哲学迄未显著的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也。 (2)中国哲学家多未竭全力以立言,故除一起即灭之所谓名家者外,亦少有人有意识地将思想辩论之程序及方法之自身,提出研究。 (3)中国哲学家,又以特别注重人事之故,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五、哲学之统一 哲学系统之系统,即指一个哲学之实质的系统也。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形式上的系统,虽不如西洋哲学家,但实质上的系统,则同有也。讲哲学史之一要义,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

卫校学生会志工部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参考范本 最新卫校学生会志工部工作总结

1.自闭儿童学校“金色儿童”志愿服务为进一步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我校志工部在XX年3月17号这天组织开展了走进金色儿童自闭症学校的活动,和那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互动活动。 本次在活动中志愿者们同小朋友们展开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例如陪小朋友们做康复训练,做游戏,讲故事,协助老师教他们做作业等等,虽然这些小朋友是自闭症儿童但在志愿者们眼里他们永远是纯真无邪的孩子。活动大约到11 点半左右结束。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充分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们帮助她们的决心,尽自己微弱的力量帮助他人。 2.XX 年3月24日世界防结核病日 在XX年3月24日世界防结核病日这一天,我校学生会志愿者工作部将防治结核病的相关知识整理成宣传单。 3 月24日,上午十点组织“微笑天使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部分成员到大润发超市周围将准备好的宣传单发放给周围居民与路人,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性和预防结核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结核病的重要症状等,。本次活动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评,使我们志愿者的心里也暖意正浓 3.XX年4月14日台东义卖报纸 XX年4月14日星期六,在我校志愿者工作部的组织下,我校部分同学在上午9 点30 分时在台东步行街参加了由青岛红十字会微尘办公室组织的义卖齐鲁晚报的活动,活动历时 2 个小时,举办的十分成功,广大市民积极踊跃的购买报纸,我校同学共卖出报纸二百余份,此次活动受到了

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与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4.5 月5 日红十字志愿宣传活动我校为了增强学生服务社会, 奉献社会的意识,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XX年5月5日上午,由学生会志愿者工作部在学生科老师的领导下带领了部分同学参与XX 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宣传红十字精神的志愿活动。 本次活动义工历时三个多小时,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积极,展现了我校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得到了广大市民和红十字会负责人的高度好评。参加活动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收益颇丰,收获了快乐,奉献了爱心,并提高了自身对红十字精神的理解,为以后更好的参加志愿活动奠定了基础。 5..5 月31日无烟日 6.“微笑天使”红十字志愿队成员纳新 XX 年6月在志愿者工作部的组织下,针对本校09,10,11 级走读生有意参加“微笑天使”红十字志愿队的同学进行了面试,并吸收了一部分新的成员加入了“微笑天使”红十字志愿队。 7.6 月10日献血日志愿活动我校为了增强学生服务社会, 奉献社 会的意识,大力宣传无偿献血 的精神,于XX年6月10日上午,由学生会志愿者工作部在学生科老师的领导下带领了部分同学参与观看了由中国红十字总会主办,XX市红十字会、XX市卫生局等单位承办、XX市中心血站协办的庆祝和演出活动。 本次活动一共历时两个小时,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积极,展现了我校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了解到了献血的好处,深刻感受到了无偿献血的重要性。

读中国哲学简史

读中国哲学简史 孔子的“知命”就是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因为我们尽了本分,成败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庄子》第三章《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生,可以尽年。 《庄子》的《人间世》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来称颂“无用之用”,这是“全生之法”,懂得“全生”之道的人,不仅不能作恶多端,为善也不能过分,他只能处于善恶之间,正是无用,最终证明他的大用。 《庄子》书《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木大,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为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世间的事物,就要无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语出《庄子》《养生主》,大体译文如下: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个人认为,这可以算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究竟怎样认识人性——这是中国哲学里争论最多的问题。孟子在《告子章句上》列举了三种:第一种是人性无所谓

善恶;第二种认为,人性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第三种认为,有的人 性善,有多人性恶。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说:“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犹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他认为,只有有这“四端”,才能真正成为人。人应当把仁爱推广到邻居和其他社会成员,故《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体现。 “王道”与“霸道”: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认为,政治统治有两种: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霸道则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行的。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霸道的力量来自武力。《公孙丑章句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 理想主义的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第二节:“是使民养生老死无憾,王道之使也。” 学生问:“敢问夫子何所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名家的代表是公孙龙和惠施。他们往往说一些似非而是的话,在与人辩 论中,往往对别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而别人肯定的加以否定。 “至大”与“至小”: 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和小,都因有形,而后才有大小;其实,至小就无形可言,至大就不可能有任何范围。无外的乃是“至大”,无内的乃是“至小”。 惠施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他认为高与低也都是相对的。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11广电1 2011370120 杨萌 第一部分: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philosophy)是一个译名,其西文原字出于希腊,本是“爱智慧”的意思。百度百科说“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 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 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 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 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 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 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 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 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 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 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 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 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 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 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 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根据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 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该流派哲学一直强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

上学期工作总结

上学期工作总结 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个学期已经临近尾声。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也将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教学方面 一、培养兴趣 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知识结构有了很大转变,这个时候如果学生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马虎对待,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小学生在学习上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学上对语言文字感兴趣,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接触班里的学生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太好的学习习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纠正、培养: 1、汉子笔顺。中午的小字课我一直都很重视,示范书写时强调易错笔画,标成红色,学生书写时个别指导,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2、课文默读。新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学会默读,粗知文章大意。我在平时强调学生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虽然学生现在在总结内容方面不是很熟练,但假以时日,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3、阅读。每周的读书课都按时进行,平时课余时间也会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读物。提高阅读水平,增长知识。 二、知识迁移,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丛书本上学习知识,更要从生活中学习,最终要的,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在平时的课堂上,有不少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时 候我往往会随机举教室或生活中的例子给他们做解释,看到孩子们恍然大悟的表 情我也会很开心。 三、备课 备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备的好,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因此,我平时有 空机会研究教材,晚上有时间也会待在教室认真备课,希望能弥补我在教学经验 上的差距。 四、积极参加教研 说到我的工作,肯定离不开我们语文组的指点与帮助,每次教研大家在一起 商讨教学教学重难点,我都认真做记录,特别是讲公开课之前,大家花时间听我 的课,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 班级管理方面 一、课堂纪律 学期刚开始我就要求学生上课学习用品放在左上角,回答问题要举手,不举 手不说话。强调坐姿,身坐直专心听课。强调了大概一个月之后,大多数学生都 可以自觉遵守。 二、行为习惯 课间活动不可追逐打闹,不管干生么,走着去。随手关门等等这些点滴小事 我都不时提醒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作为孩子们的老师, 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三、卫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