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孙秋杰

摘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对治理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功用。二十多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学科性质与定位,准确界定学科概念,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并重,加强与有关学科的联系和沟通,以深化学科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研究;作用;发展及问题;深化

On Several Problems of Criminal Psychology Research SUN Qiu - jie

( Gansu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 ute , Lanzhou , Gansu 730070)

Abstract :Criminal p sychology research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riminal . Although great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 he criminal p sychology research in t he past twenty year s in China , some shortcomings still exist . Therefore , t he academic nat ure and position , and an accu2rate definition of the subject of criminal p sychology research in China need to be f urt her defined.

Key words :criminal p sychology research ; role ;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 deepen

二十多年来,在我国,无论是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还是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可喜的成绩,在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司法实践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于犯罪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应予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但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亦应予以充分重视和探讨,这是深化学科研究,推动学科发展所必需的。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犯罪与对策心理问题,如犯罪心理产生、形成的原因,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原因及动机的犯罪,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犯罪人在不同情境、诉讼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处遇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教育改造中的心理学问题以及犯罪的预防、刑罚和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心理效应等问题,它们都与犯罪的治理以及刑事科学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活动的许多方面和整个过程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对它们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深入地对犯罪行为及其犯罪人的认识、揭露和处治,有利于增强治理犯罪以及刑事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集揭露、打击、教育改造和预防犯罪为综合动态并以取得最佳效果为目标的刑事一体化的实现。而犯罪心理学将上述与犯罪有关的心理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用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和综合、动态的研究,其研究视角涉及到治理犯罪及其刑事科学的各个方面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全过程,与治理犯罪以及刑事一体化的思路、目的和要求相一致。其研究成果,为治理犯罪及其刑事科学、刑事立法、刑事司法提供着全方位的协助和持,从而使其在犯罪的治理及其刑事一体化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一)为科学系统地治理犯罪,实现刑事一体化的最佳效应提供了心理科学的基础和支持。犯罪及其治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涉及到个人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是一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过程。要科学有效地治理犯罪,取得刑事一体化的最佳效果,实现刑事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必须将与犯罪有关的各种心理因素和问题,综合系统地加以研究,探讨因与罪、罪与罚、罚与效的因果关系,使之更具客观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使刑法运作处于全方位协调的最佳状态,以发挥刑事一体化的最佳效应。而犯罪心理学不仅重视

犯罪及其治理具体心理因素和问题的研究,还重视有关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其各种心理因素和问题进行综合、动态、系统地研究,从而为有效治理犯罪,实现刑事一体化的最佳效应和终极目的,提供了心理科学的基础和支持。

(二)通过深化对犯罪现象及犯罪行为的认识,服务于治理犯罪及其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犯罪预防。对犯罪现象及其行为的认识和处置,尤其是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犯罪现象及其行为的区别与处置,是治理犯罪及其刑事法学和有关学科研究以及刑事实践活动的核心问题,也是刑事一体化力图科学有效地解决以取得最佳效应的问题。而犯罪现象与犯罪行为的本源,是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将犯罪心理(包括各种类型和特点的犯罪行为心理)产生、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学科研究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并通过研究,科学深刻地揭示和把握了不同类型和特点的犯罪现象及其行为的实质、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正确区别和认识犯罪现象及其行为,准确选择对犯罪人处置的最佳方式和科学的教育改造措施以及犯罪的预防,提供了心理科学的依据。

由于不同类型和特点的犯罪现象及其行为,其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因素、动机不同,犯罪人的主观性程度不同,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不同,因此采取的处置方式和惩罚程度及教育改造措施应当不同。而根据犯罪现象及其行为以及犯罪人的上述不同特点和区别,对其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和不同程度的惩罚,施以不同的教育改造和犯罪预防,以求最佳效应,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法学界日益重视的问题,也是刑事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在我国刑事法学及其实践中,对犯罪人的定罪量刑,有侧重考虑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后果现象。

在对犯罪人处置方式和改造措施上,也存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犯罪的预防,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必将深化刑事科学及其刑事立法、刑事司法自身的研究,提高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科学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有效性。

(三) 为发现、证实、揭露、打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了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通过对影响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和特点、犯罪行为的不同动机、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犯罪人在不同诉讼阶段的心理活动、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关系、被害人心理、证人证言心理、以及犯罪心理分析技术与方法、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治技术等有关问题的研究,为侦查、起诉、审判和罪犯改造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而对提高和加强犯罪的治理及其刑事司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二十多年来,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其侦查心理学、审讯心理学、检察心理学、证人证言心理学、刑事审判心理学、犯罪心理分析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治学等有关分支学科的相继出现和建立,足以说明犯罪心理学对治理犯罪及其刑事司法的重要作用。美英等国对犯罪心理学及其法庭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也说明了国际社会对犯罪心理学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司法中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我国犯罪心理学二十多年来,经历了一个应运而生,从一般理论问题的认识讨论到大量地应用于司法实践活动,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发展过程。在学科建设上,从 1980 年罗大华先生等人第一本《犯罪心理学》教材的问世到今天160 多种版本有关犯罪心理学教材、专著、译著的出版发行;从对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到今天犯罪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建立,使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系统的学科体系;在研究队伍上,由最初的罗大华先生等寥寥先行者,到今天遍及全国的从事理论研究、教学与司法实践工作的一大批工作者,使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较高学术造诣及实际应用经验的研究队

伍;在学科知识的普及上,各公安、政法院系以及有关院校心理学等专业,普遍开设了犯罪心理学或有关课程,并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使犯罪心理学有关知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悉;在学科水平及学历教育上,一些院校已有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点,使其跻身于众多学科之林;在犯罪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结合上,犯罪心理学已为许多学科关注和重视,并被用于有关学科的研究和应用之中,从而使一些新的交叉学科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形成,正是与关学科相互借鉴、渗透和结合的结果。在学科的性质上,随着犯罪心理学实践应用功能的不断开发和认识的深入,犯罪心理学已由刑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功能,成为刑事司法活动的重要技术与方法,使其逐步成为刑事科学中的有关应用技术与学科。例如,犯罪心理分析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心理测量与矫治学等;在实践应用上,大量的各类重特大疑难案件的成功侦破与审理,使犯罪心理学及其有关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受到司法实际部门的重视。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尤其是实践应用研究方面,仍存在着不足。

我国犯罪心理的研究多年来主要集中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上,这是非常必要的,而对有关实际问题的研究,诸如揭露、发现、证实和打击犯罪及其有关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大量心理学问题,虽有研究,但关注和投入不够,使学科整体研究在广度和深度及其应用性和操作性方面尚有欠缺和不足。

从而不仅使学科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受到了学界一些人的质疑,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人对犯罪心理学认识方面的偏差,认为犯罪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主要在其学理方面,而忽略了犯罪心理学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发现、证实、揭露和打击犯罪方面的具体实践功用。从而影响了对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和内容及其价值与功用的全面、正确的认识。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犯罪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及其研究领域不够明确(至少在一些人的认识上) ;二是有的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三是部分人缺乏应有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功底,对犯罪及其治理中的诸多心理学问题,缺乏敏感性,难于将有关现象和问题上升到心理学的高度予以认识和揭示;四是部分人缺乏对刑事法学等相关刑事学科及其司法实践的了解、研究,难于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有关刑事学科以及司法实践相联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犯罪心理学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它的研究领域和内容,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得到拓宽、丰富、发展和深化;它的研究方法也会在学科研究实践中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一些人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悲观情绪,不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缺乏内容和没有前途的问题,而是其对学科发展及其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缺乏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因此,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学科性质的认识及有关理论问题和实践应用问题的研究,才能深化学科研究,加快学科发展。

三、犯罪心理学应进一步明确学科性质与定位,准确界定学科概念及分支学科名称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虽然为丰富刑事科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刑事科学领域,人们对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其作用,还缺乏认真研究和应有的重视。即使在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也存在对犯罪心理学意义和作用的模糊认识。

例如,对犯罪心理学与刑事法学的关系、与刑事司法学有关学科的关系、与犯罪学的关系、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作用等问题,都存在研究不足,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而导致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被有关学科忽视,甚至被排斥、否定的现象,使犯罪心理学在刑事科学领域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影响了犯罪心理学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犯罪心理学在刑事科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深入。

那么,如何准确给犯罪心理学在刑事科学中定位呢 ? 笔者认为,由于犯罪心理学宽广的内涵及外延,它的研究既为刑事科学以及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犯罪的预防提供着心理

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持,又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着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并在刑事司法中以各种具体的方法、技术出现,直接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以及罪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等,使其兼备了学理和具体方法、技术两个方面的功用。因此,犯罪心理学从其为刑事科学以及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犯罪的预防等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持而言,是刑事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心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在刑事科学领域作为基础理论与服务功能的体现;从其把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直接应用于有关刑事科学以及刑事司法而言,是刑事科学中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刑事科学领域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等具体功用的体现。

由于犯罪心理学兼备上述学理和应用两个方面的价值及功用,使犯罪心理学在刑事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它既是刑事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刑事科学中的一门实际应用学科。是刑事科学体系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具有独特价值和作用的独立的分支学科,同时,又是介于刑事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鉴于此,犯罪心理学的学科内涵和概念,应从犯罪及其治理的整体视角,将犯罪及其治理的有关心理学问题全部纳入其研究的范畴,采取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概念。同时,考虑到学科称谓的科学性、包容性以及与国际称谓相统一的问题,可采用“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的称谓,将其定义为:研究与犯罪和司法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在此概念和范畴内的不同方面的研究及其分支,则称为犯罪心理学(狭义的) 、侦查心理学、审讯心理学、检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证人证言心理学、被害人心理学、罪犯矫治心理学以及犯罪心理分析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治技术等。

四、加强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和与有关学科的联系沟通,深化犯罪心理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纵览我国犯罪心理学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总体而言,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多于实际应用的研究,基本概念的讨论多于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影响和解决刑事立法、刑事司法有关问题的讨论。对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关注和投入尚不够。在应用犯罪心理学理论解决刑事立法、刑事司法有关问题的研究方面,虽然已有不少人对有关问题予以了关注和重视,但尚没有引起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还没有对此形成研究的气候和分工协作的局面,还没能对司法实践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了学科研究内容和课题的贫乏,制约了学科理论水平和实际作用的发挥。

另外,在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一度曾把影响犯罪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归结为研究方法的缺乏,把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突破作为改善犯罪心理学研究状况的根本出路。对此,笔者认为,改变、突破甚至创新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固然重要,而作为犯罪心理学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科,对犯罪行为不可人为的重复及其实验性,决定了它的研究只能更多的依靠走实践研究之路,方法只能在实践研究之中寻找,道路只有在实践研究之中探索。所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乃至研究的方法的突破,根本的途径在于与实践的结合,在于贴近犯罪现象和深入司法实际。对此,龙勃罗梭对犯罪人的实证研究,其作风和方法有值得学习、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要在进一步明确学科性质与定位,准确界定学科概念和称谓,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提高学科理论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犯罪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解决犯罪及司法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从而充实和丰富学科研究的内容并完善其方法。要善于将已有的理论研究应用于犯罪和司法实际,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提高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此处,值得提及的是,犯罪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应该向创立形成了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及其理论、方法、技巧等系统学体系,研究总结和编制形成了中国的罪犯心理测验量表以及富有成效的罪犯心理矫治技术和犯罪心理分析技术的有关同行学习,走实践研究和应用之路,在实践中推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由于犯罪心理学的跨学科性质,它的研究,必须加强与其它刑事科学和心理科学的联系与沟通。因为,后者是犯罪心理学服务和应用于司法实践的桥梁,也是其为之提供理论服务的对象和学科存在、发展不可分离的依据。而其它心理科学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营养来源。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二十多年来,在取得了较快发展和为司法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同时,由于缺乏与众多刑事科学学科的互动,缺乏与有关刑事学科积极主动的联系和沟通,更多地囿于心理学的圈子,对有关刑事科学及其司法实践中大量的心理学问题,缺乏充分的动深入的研究,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影响和制约了对刑事科学及其实践作用的发挥,客观上也造成了其它刑事学科对犯罪心理学的忽视甚至排斥的态度。

以刑法学为例,诸如犯罪构成的主体和主观方面、刑罚理论及分则各罪的研究等,都需要犯罪心理学与其沟通、交叉,但目前,犯罪心理学在这些领域涉足很少,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辅助作用。在此方面,也有正面的成功的范例,如:在我国已被大量地应用于各类疑难案件侦查、讯问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及其分析技术、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普遍采用的心理测量和心理矫治技术等,因其主动与其它刑事学科结合,服务于司法实践,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开拓了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其推动犯罪心理学发展的研究策略应予充分肯定和推广。

同时,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还必须不断地从心理学母体中汲取科学营养,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面对刑事科学和心理科学不断更新、发展的大背景,作为子学科的犯罪心理学,一定要借助刑事科学的发展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提高自身水平。因此,应始终注意与有关的心理学科保持密切的联系,把心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刑事科学的研究中来。

正如 Ernest ·R ·Hilgard在《对心理学在 20 世纪的情况以及在 21 世纪可能发展的个人看法》一文中所述: “今天的心理学可被想象成是有很多专项心理学所组成的大家庭。比较典型的发展就是心理学的下属学科与科学中特殊专科的结合。所有这些应用分支的本质都是跨学科的……而各种理论的自由市场式互动可能就是将来发展的路向。”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必须依靠心理科学与刑事科学的发展与互动,才能不断充实理论底蕴,使其研究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大华.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心理学[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 - 7.

[2 ]邱国梁.刑事一体化与犯罪心理学的发展[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 - 11.

[3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 .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382.

[4 ]罗伯特·索拉索. 21 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M] . 朱莹,陈煊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

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0 -200 学年第学期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集群犯罪的特点是。(此题多选) A、参与人数多,彼此不认识 B、具有情境性和偶发性 C、事先无预谋 D、感染和互动激发起来的破坏 2、经验在保持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是多样的,常见的有。(此题多选) A、简略和概括 B、完整与合理 C、详细与具体 D、夸张与突出 3、心理是一种现象。(此题多选) A、纯主观的精神现象 B、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4、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是的形成。 A、犯罪动机 B、不良个性 C、消极的情绪 D、犯罪行为“ 5、弃恶从良、重新做人,对于惯犯来说显得十分困难;顽固到底、走向灭亡,是多数惯犯的选择。这体现了他们在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两极性 6、性格的社会评价意义,主要体现在上。 A、性格的情绪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态度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7、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系统中,包括。(此题多选) A、畸变的需要B、犯罪动机 C、不良兴趣D、薄弱的意志品质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表现出来的是 心理冲突。 A、多避斗争 B、多重趋避斗争 C、双趋斗争 D、多趋斗争 9、突变型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此题多选) A、原发型 B、继发型

C、由人际关系冲突引起的 D、由特定的气氛引起的 10、一些强奸犯罪人在犯罪之前,认为这是被害人愿意的,从而减少了良心的谴责,决意实施犯罪;抢劫犯精心策划的抢劫对象,是那些他认为的“为富不仁”者,这些分别是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A、合理化作用 B、压抑作用 C、投射作用 D、升华作用 11、组织严密、内部等级森严、不公开活动、主动寻找犯罪目标犯罪的是以下何种犯罪群体。 A、团伙犯罪 B、集团犯罪 C、集群犯罪 D、合作式犯罪 12、处于侦察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是。(此题多选) A、认知失调 B、情绪随警方侦察力度波动 C、心理冲突激烈 D、行为反常 13、犯罪心理在个体自身的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这一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亚文化理论 D、标签理论 14、心理外化的途径可以是。(此题多选) A、言语 B、心理冲突 C、行为 D、身体语言 E、面部表情 15、无论是暴力式还是非暴力报复型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A、情绪失控 B、报复对象易转移 C、作案时疏于防范 D、事后后悔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你认为正确者,请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1分*12=12分) ( ()2、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常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 ()3、激情可以是一种积极、也可以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5、饥、渴和性的需要是维持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生理需要,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力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当的,无可指责的. ()6、希腊语中的“性格”一词翻译成英语为“雕塑的痕迹”,这就说明,对于具有正常神经功能的人来说,性格主要是由外力即个人所的环境塑造的。 ()7、个体决定要实施犯罪行为,主观方面的意识倾向决定了犯罪会立即发生。 ()8、犯罪不一定都存在明确的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浅析犯罪心理学问题论文

浅析犯罪心理学问题论文 摘要:如何在发挥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价值的同时,增强其在揭露、惩治、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应用价值,增强犯罪心理学教学的实用性、实战性和操作性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 课题,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探讨了应用案例教学所带来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实践展望 犯罪心理学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人 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犯罪人的行为、动机、犯罪人格的形 成以及不同类型犯罪人和不同阶段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揭示犯罪心理的实质,为揭露、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犯罪心理学又是一门或然学科,即是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也不是对不同情境下的同一个人永远的 应验。增强犯罪心理学教学的实用性、实战性和操作性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纯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成为一种必然。 案例教学case method of instruction是指通过具体情境、事件的描述、解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事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当前在国内,由于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的学习氛围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由于 案例教学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局限性,国内的案例教学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运用于法学、医学、商业领域的教学。下面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就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谈一点管窥之见。 一、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如何选择案例,选择什么案例,对案例教学具有决定 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教学大纲为根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和运用各种 能为学生理解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会到设计和选用案例应认真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体现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紧密结合犯罪心理 学教材,在案例选择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不能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其次,要体现典型性。要选用能够反应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能够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教学内容,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在讲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时,着重让学生对马加爵杀人事件与当地以在校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抢劫案的成因、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分析;而在讲解女性犯罪心理分析时,则使用了女性犯罪警示录里两则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再其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4分,共计20分) 2、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 3、情绪型动机犯罪: 4、初犯: 5、过失犯罪: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3小题分,共计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属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 A、民事违法行为 B、虞犯 C、监管矫治犯罪的人员 D、解除劳教人员 2.研究犯罪心理学有其特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A、犯罪心理的隐藏性 B、研究的间接性 C、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 D、难以试验或不可试验性 3.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中,包括() A、反社会意识B、畸变的需要 C、犯罪动机D、不良兴趣 4.犯罪心理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有() A、特定的气质B、消极的性格特征 C、扭曲的道德意识D、错误的法律意识 5.下面哪些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A、预谋发动机制B、情境互动机制 C、自我强化机制D、挫折攻击机制 6.犯罪动机的形成一般要经过() A、萌发阶段B、过渡阶段 C、定型阶段D、消失阶段 7.突变性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 A、原发性B、继发性 C、由人际冲突引起的突变性D、由特定气氛引起的突变性 8.下列是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包括() A、暂时型B、停止型C、醒悟型D、渐进型 9.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有() A、享乐B、贪婪C、虚荣D、意志薄弱

10.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有() A、犯罪行为的狡猾性B、动机斗争的复杂性 C、犯罪体验的综合性D、行为实施方式的智力性 三、问答题(共3小题,每10小题分,共计30分) 1、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2、试述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 3、试述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与行为特征。 1小题,每20小题分,共计20分) 王某是个四川妹子,1976年12月2日出生在四川省某个农村,1993年10月去深圳打工前,只读过小学的她在村里帮父母干农活。 在深圳打了几年工,王某嫁给了大毒贩朱木弟,朱因非法大量持有毒品在广州被判了无期徒刑后,王某接过了丈夫的衣钵,通过男友吕某从云南省芒市的一个沈阳人李某那里大肆贩毒。他们将购毒款600万元到1000万元从银行汇给毒贩阎某,阎某将毒品装在压路机的碾子里,用大货车将压路机运到广东南海交给绿吕某,吕再将粉运到广州,王某雇人在荔湾广场1205房设立了制毒工厂,用咖啡伴侣等物将从云南云来的海洛因以1:3的比例用搅拌机混合,再放入钢模内,用千斤顶压成块状。 据去年11月因运输21公斤海洛因在南海被抓的阎某交代,他和王王某千万元的交易至少有10多次,交易额远在亿元以上。 王某为了安全贩毒,还从四川老家将两个弟弟妹妹接来广州帮其运送毒品。 今年6月26日,鼓楼警方从广州女毒枭王某的制毒工厂起获七公斤海洛因、100万元现金,以及搅拌机、压模机等制毒工具,至此,震惊南京的历史上最大一宗贩毒案基本告破。这起历时10个月侦破的特大贩毒案,抓获涉案人员80余人,其中,抓获南京一线毒贩李某、钱某三兄弟、刘某等11人。缴获毒品海洛因八公斤,缴获毒资300余万元,缴获豪华凌志轿车一辆,查封房产三处。7月23日,王某等人被依法移送起诉。 请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试析王某的犯罪原因、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

犯罪心理学论文

浅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李政彤,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 ) 摘要: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 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暴力型犯罪是指以强暴手 段侵害他人人身和公民财产等权利的行为。目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正日益突出。文章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 暴力犯罪是普通刑事犯罪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在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 他们自身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对于这些处于花季年龄的少年,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使其远离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社会因素,法制宣传......... 前言: 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诸多便捷之外更使得犯罪的手段及类型愈加多样化,各国犯罪人年龄也逐年降低。未成年人犯罪 ,特别是暴力犯罪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毒瘤”。尽管我国公安机关近几年实施各种预防手段,打击未成年人犯罪,但效果甚微。 正文: 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为医疗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当今社会医疗保健体系完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极大的保障, 于是,人的生理发育自然早于从前。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与触手可及的大量信息之间产生矛盾。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爱冲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极易受到他人的教唆和蛊惑,或是模仿,学习接触到的不良知识,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特别是暴力犯罪。 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犯罪手段来说 ,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 ,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 ,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 ,例如网络犯罪等。 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 ,不断向着严重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大致如下 :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 在 随 社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1 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2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3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犯罪:、5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67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8 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9 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10触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11。

指不同: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犯罪心理结构类型12。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 有的不同犯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罪心理状况的特点。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犯罪动机是 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动机、 13 是犯罪心 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5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 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累犯:14年内再犯应当 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 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犯罪心理15 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 理倾向。: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 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团伙犯罪16 体的总称。:是指在掌 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犯罪心理矫正17成为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守法的公民。: 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内省疗法18 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二、填空题、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1 :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依犯罪经历的差异,2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渐变型、突变型、机遇 型3 、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定型化阶

犯罪心理学相关论文

犯罪心理学相关论文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整个 社会秩序的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 注和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最本源的解决方法和研究途径——青少年的犯罪心 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校园环境 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一般指14—2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这个定义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 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我国刑法对不满18岁的青少年犯罪做了相应较轻的刑事处罚的规定。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 青少年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其犯罪的一个重要成因。家庭环境不利用于青 少年的情况:父母忙于工作忽略孩子,很少与孩子沟通,或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闹,甚 至离婚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障碍;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溺爱孩子,容易使孩子 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达不到满足就容易偏激;奉行棍棒政策,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放任孩子,易使孩子 失去家庭温暖和监护,造成性格孤僻冷漠,经不起诱惑,沾染不良习气,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校园环境 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老师、同学、朋友,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成熟起到重要作用,老师在从教过程中体罚学生、不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很多老师不 喜欢、排斥、甚至责骂成绩不好、调皮的学生,久而久之,会给一些学生心目中蒙上一层 影阴,随着不断积聚这种不被重视,被忽视和被排挤的情绪后,引发犯罪的导火索。 三模仿他人 青少年阶段好奇心理非常强烈,喜欢模仿,但心智不够成熟,对法律了解不多,对自 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在模仿时并不能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由于好奇心 的驱使激起想尝试的愿望。一旦受到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行为或犯罪分子的唆使与 诱惑,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青春期叛逆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 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 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 (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 (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 (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 (四)女性性犯罪突出 (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 (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 ①正常型; ②性变态者; ③心理变态者; 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 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 (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 (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 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①认识方面。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 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 ③坚定的犯罪意志 ④荒谬的动机 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 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 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 ①人的物质属性 ②人的生物属性 ③人的思想属性 ④人的社会属性 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 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犯罪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题 1、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不包括(B、错误的法律意识) A、反社会意识 B、错误的法律意识 C、犯罪动机 D、不良兴趣 2、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A.普遍性) A、普遍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隐密性 3、犯罪人动机冲突中双趋冲突主要不包括(D、趋避冲突) A、良知冲突 B、角色冲突 C、利益冲突 D、趋避冲突 4、智能犯罪是一切依靠(A、智力)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A、智力 B、人格 C、气质 D、情绪 5、暴力犯罪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不包括( D、潜意识理论 ) A、本能论 B、追求完美论 C、挫折-攻击论 D、潜意识理论 6、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A、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D、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7、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不包括(B、习惯性) A、互补性 B、习惯性 C、倾向性 D、强制性 8、关于生理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 A、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B、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关 C、它不包括神经类型因素 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9、犯罪人认为因被害人存在着过错和责任而对其实施攻击行为是正当的,他所使用的防御 机制是(A、合理化作用)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认同作用 D、转移作用 10、以智力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是(B、诈骗型犯罪) A、常态心理犯罪 B、诈骗型犯罪 C、愚昧型犯罪 D、贪污受贿型犯罪 1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埃宾)。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龙勃罗梭)。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1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粘液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A 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有关犯罪心理学论文

学习犯罪心理学之感想 政法学院09(2)班 皮亚静 09060224 我是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本人非常喜欢心理学这门课程,但是由于我们的专业课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所以选择这一门对我专业算是有所帮助的课程。 都说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想法。但是人的心理也很奇怪。可能会有一千种的行为方式来达到同一种行为的结果。所以,对于为达到同一种行为结果的心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很好的掌握了犯罪人的心理,对于破案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我所学习的所有课程中,最喜欢的是刑法学。所以,也愿意去研究这些犯罪人的心理。我觉得钻研心理学得人都非常的了不起。他们能通过一些非常细微的事情或者线索发现很不平常的事情。喜欢看港片的一些办案的电视剧,比如最近特别火的《法证先锋》。其实不论是上课还是看电视剧都是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的。比如有一次上新犯罪学时,老师提到斯德哥尔摩症时,问我们有没有听说过。就只有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听说过,老师问我们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我说《谈判专家》里有看到过。哈哈,虽然老师有点无语,但是我觉得只要是得到些知识,从什么样的途径中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犯罪心理学。还是觉得不过瘾。感觉课程太少了。只是学了些特别表面的东西。和我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我以为会是那种可以教会我们怎样去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怎么看透一个犯罪人,怎么突破一个犯罪人的心理防线,怎么从一些犯罪现场看出犯罪人的心理。好吧,我承认我有点贪心了。而且这些东西也不是一两节课说得清楚的。所以还是有点点的小失望。我有认识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他曾经在和我交谈的过程中说出很多我没说出的事情,就像是和我多年的好友,知道我的所有过往一样了解。我很吃惊,他说他是学习心理的,他能从我说出的一些事情以及说出这些话时的一些言行举止看出来我曾经可能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我很佩服,很羡慕那样,但同时也觉得很恐怖啊。好像完全的被看透了一样。就像一个透明人。更加加重了我对心理学的研究。有幸上课犯罪心理学的课,很满足。 我想有些东西,课堂上所传授的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是真的感兴趣的话,还是要靠自己课外的去观察去学习。我想,这个学期的课程虽然结束了,但这并不代表学习犯罪心理学的结束。相反,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开始。 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导致犯罪率的不断攀升,而且越来越趋于青少年化。所以研究犯嘴人的心理是真的越来越有必要了。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体系仍然是学历教育,不是素质教育。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法律的意识和素养也是普遍的淡漠。所以学习这门课程还是非常必要的,自我保护的同时也可以保护身边的人不是么。 在这里还是要摘抄一些东西。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点:一、加强对犯罪高发人群的管理,引导和教育,主要是对亲少年和有过违法犯罪经历的人加强工作,防止其形成和再次形成犯罪心理;二、加强对易受害人群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改善社会风气,消除犯罪

犯罪心理学及常识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可见,我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休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尽管我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本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著作,也有学者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著作。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缓慢地发展着。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学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译出版和撰写出版了几十种犯罪心理学教材和专著,以及不计其数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各门支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82回复1楼2007-02-26 14:37举报| 我也说一句 小镇之月光 半推半倒9少年犯罪心理学第一讲(2003/9/25) 犯罪心理学范畴 狭义: 犯罪行为性质及心理历程 犯罪人之个人特质,环境与情境互动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核

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期末考核作业) 姓名:李晓阳 班级:2013级应用心理学班 学号:20130124152 课程教师肖大兴

18岁少年连伤数人被逮捕 一、基本案例介绍: 小A(由于该案例为笔者亲自撰写且真实发生在笔者的身边,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案例介绍及其后分析中所涉及人名、地名均为化名。),男。2015年6月,因打伤数人在家中被警察逮捕。小A因为出生时哭闹程度远远强于同龄婴儿,父母带其去算命。算命的老太太说他将是他们全家人的克星,一生不会富贵。于是父母让他从小和爷爷生活在一起。有一个哥哥,哥哥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7岁时因想吃米饭(当时他和爷爷吃的是很粗糙、难以下咽的玉米饭,他的父母吃的是大米)盗取邻居家的钱被当场抓获,被要求磕头认错,邻居将其行为大肆宣传,父母不管不顾。11岁时因连续四个晚上去邻居家鸡圈偷鸡被发现被当众扇耳光,要求赔偿1000元,父母罚其在露天院子的地板上跪了一夜(冬天),不帮忙偿还赔偿,爷爷不得已卖掉猪帮其还款。16岁时喝醉用酒瓶打伤一名下晚自习回家的女生小B,被女生父母诬陷强奸要求赔偿20000元,父母不予理会,半夜砸开家里放钱的柜子,盗走父母所有积蓄“还债”(剩余的钱给爷爷买了被子和粮食),小A之所以不顾一切还债是因为他对划伤小B的脸有所愧疚而不是承认其强奸了小B,但小B父母向外宣称小A是因为强奸了小B而违逆父母盗取钱财。父母不帮其解释,反而向外宣称小A就是灾星。18岁时由于父母不愿意出钱给爷爷治病,爷爷病死在寒冷的茅草屋中。父母为了避免麻烦在茅草屋里随意挖了一个小坑把爷爷埋掉。小A 因在镇上高中读高二,月末才能回家,所以一个月后才知道爷爷去世。父亲将爷爷死时邻居给的礼金(当地一种风俗,人死后给其家人礼金冲走晦气以示安慰。)和爷爷养的猪(小A的学费、生活费来源)变卖所得的钱全部给哥哥娶妻用(当地风俗,人死百天之内结婚为大喜),并要求小A退学挣钱养家。小A不依,回学校的时候父亲将他从车上拖下来拳脚相加并口出恶言伤害小A。愤怒不已的小A抓起一根铁棍猛砸父亲的身体,将父亲打成重伤,4根肋骨断裂。母亲、和哥哥阻止、均被打成不同程度重伤。三名来劝架的邻居也被打伤,其中一名被铁棍击中要害部位,被迫切除睾丸。二、犯罪心理特征 激情伤人,即本无任何伤人之意,但在受害者的刺激、挑逗下失去理智,失控而重伤他人。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集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6、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7、犯罪心理矫正: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8、内省疗法: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犯罪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青少年阶段,历来都是一个犯罪率高发的年龄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引发犯罪行为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客观因素以外,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揭示青少年犯罪的自身规律和特点,预防与矫正青少年犯罪是我写这篇论文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团伙犯罪 案例:2004年9月,开平4名16岁少年存在着“未满18岁作案,就不会被判刑”的心态,铤而走险,回原就读中学用暴力殴打、搜身、恐吓等手段,对男宿舍15名男生实施抢劫,抢得人民币111元,全部用于吃喝玩乐,最终触犯法律被判刑。开平市人民法院分别判处4名少年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1000元。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有关法律中有“青少年”这一称呼,但对其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按心理学关于年龄的划分,青少年包括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又称青年初期)、青年中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和青年晚期(十八九岁至二十五岁左右)。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即从少年期到青年中期,又称青春期,也是通常所指的少年,即未成年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以受外界环境诱因的影响,内心摇摆不定、动荡不安、矛盾重重,所以这一时期,特别是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又被称为“第二断乳期”、危险期、困惑期。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犯罪报道中出现“十五六岁现象”和“十七岁现象”。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还有就是十七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心理过程诸因素乃至心理与客观现实之间,都存在着许多矛盾。本案例中,开平四个青少年正因为存在着认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法律意识薄弱,才导致他们以身试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可见,小风4人采取暴力殴打、搜身、恐吓等手段向15名学生“要钱”的行为已构成了抢劫罪,犯罪时他们全部都已满14周岁,应负刑事责任,只是在量刑的时候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此外,作为学校,对仍处于义务教育年龄的少年,由于怕其“难教”、“不听话”而影响整体成绩,随便将其开除或者劝其退学,他们的做法是直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的。 从犯罪的形式来看,这宗案例的是属于团伙犯罪,产生团伙犯罪的原因有:一、社会原因。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黑社会团体,团伙势力对青少年的拉拢,长期处于浑浊的环境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内学生的身上或多或少沾染上不良的风气,这是无可避免的。二、文化原因。我国传统封建色彩的帮派文化根深蒂固,“讲义气”、“讲哥们”、崇尚暴力、追求高消费的享乐观等犯罪亚文化为滋生不良团伙提供了文化氛围,也成了他们犯罪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三、心理原因。团伙犯罪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普遍具有合群交往的需要和归属的意识。当他们志趣相投,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容易结成团伙,产生不良需求。在实施犯罪活动中,产生责任扩散和共同分担的心理,使他们情绪相互感染,行为相互支持,从而强化了他们的犯罪心理。 二、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的分析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犯罪心理学试题

犯罪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6、投其所好,见机行事,自我吹捧,虚构事实,公关意识强,随机应变,胆大冒险,心存侥幸是()的心理特征。 A诈骗犯罪人 B 贪污受贿路犯罪人 C 抢劫犯罪人 D 制毒贩毒犯罪人 7、激烈的动机斗争和心理冲突是()犯罪动机的典型表现。 A 累犯 B 初犯 C 惯犯 D 激情犯 8、下列哪项不属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A 犯罪主体的高智能、高学历、低年龄 B 犯罪成本低廉化 C 侵犯客体单一 D 犯罪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团伙犯罪的特点()。 A 犯罪成员以青少年为主体 B 并非以犯罪为唯一目标,人员不固定,时而纠合时而散伙 C 组织严密,角色固定,分工明确 D 犯罪机遇诱发犯罪意向,既可能事先有谟划,也可能事先无谟划 10、下列哪一类型不属于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 A 贪利动机 B 虚荣自我显示动机 C 取乐动机 D 财物动机 11、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 A 随机冲动性强 B 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 C 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D 犯罪活动集体进行 12、下列哪一项为爆发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A 个性极强,过分主观,易激惹,在间歇期间恢复正常 B无自知之明,对自己评价过高 C举止轻浮,爱好嬉笑 D情感冷漠,刻薄残忍 13、下列哪一项属于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 A年龄因素 B意志的两级性 C参与错误的活动 D有害的行为习惯 14、()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