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唐朝的对外交流

案例说明

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因而唐和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的对外关系中,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外交政策与帝国强盛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同时,这一部分内容特别适合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体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

教学过程

承上一课目的过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课堂上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近历史、感悟历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内容,教师选择利用大量历史图片和视频,在课堂上创建“参观鉴真纪念堂和陕西大雁塔”的场景,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两个子目串联起来,设置为两个独立“旅游参观地”,将对外友好关系作为串联参观的一条暗线,利用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设计具有阶梯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参观旅游景点”的过程中达到“感悟历史”的目的,理解知识,培养历史想象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在导入环节,教师提问: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更加密切。唐朝与周边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学生思考并回答出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

教师展示日本学者与汤因比的对话(教师口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日本一位学者和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谈起华夏文明时,他问汤因比:“阁下如此倾情古老的神州大地,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生活在中国这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的哪个朝代?”

汤因比略略思索了一下,回答说:“要是出现这种可能性的话,我会选择唐

代。”

——李国文:《李国文文集卷14,随笔.5,说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教师讲述:汤因比选择唐代的原因之一,是与唐代频繁而友好的对外交往盛况分不开的。中华文明发展到了唐朝,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唐朝声威远扬,其魅力已不仅仅吸引周边少数民族纷纷与之融合,更令当时海外各国心驰神往。

教师展示表格,简述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情况。例如,唐朝与很多国家交往,形式多样,有宗教往来、文化交流、商贸交易、互派使者等。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分别是谁呢?

教师出示鉴真纪念堂鉴真塑像及玄奘塑像。

学生观察图片,识别人物。

教师讲述:现在让我们走进鉴真纪念堂和大雁塔这两个景点进行参观,透过

人物背后的故事去了解唐朝与日本和天竺友好交往的情况吧。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

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主体

环节一:走进鉴真纪念堂

教师讲述: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在日本官方大量派出遣唐使的同时,我国

民间也有不少志士仁人东渡扶桑,讲经弘法,主动搭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玄宗时期的高僧鉴真大师就是其中之一。在扬州市古大明寺内,有一个由我国著

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参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造的建筑——鉴真纪念堂,纪念

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鉴真和尚。纪念堂内正中为鉴真楠木雕像,

仿鉴真圆寂前塑造的干漆夹紵像制作而成。

教师提问:这尊塑像给你的的印象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人物坐像进行描述)

学生描述:神态安详、眼神坚毅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习鉴真的精神做铺垫。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为什么日本学问僧要邀请鉴真?

(2)为什么鉴真会去日本?

(3)为什么鉴真受到日本民众的欢迎?

学生讨论:略。

设计意图:在讨论中逐步认识到鉴真是唐朝先进文化的代表,他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教师讲述:纪念堂陈列室正面墙上挂着鉴真的大幅画像和他东渡日本的行迹图。

学生结合东渡日本的路线图,讲述鉴真东渡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路线及东渡故事,亲身感受鉴真东渡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识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讲述:鉴真的到来受到了日本朝野的极大欢迎。这是日本佛教界的一大盛事。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教师提问:鉴真在日本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

学生回答:鉴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

教师讲述:对。在此后的十年里,鉴真一行先后在日本的九州、奈良等地传布佛教,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等知识介绍到日本。

在陈列室的木橱内,陈列着大批中日学者介绍、研究和纪念鉴真的文集,还有许多鉴真带往日本的药物标本、印有鉴真像的日本药袋、鉴真书法影印件。这些都充分说明,鉴真对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史料的呈现,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及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讲述:双目失明的鉴真凭借惊人的记忆或通过耳听的方式,帮助日本僧

人校正了大批佛经,又用舌尝的方式为日本修正了药典,并治好了病危的光明皇太后的病。

对鉴真东渡,许多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教师展示材料: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对鉴真的评价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

——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评价教师提问:通过以上资料的呈现,以及鉴真东渡的故事的学习,鉴真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归纳:鉴真六次东渡,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对弘扬佛教的执著追求,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勇气等。

设计意图:学习鉴真的精神,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过渡:鉴真东渡是宣扬佛法,说明唐朝佛经比较完善.那么,是谁不远千里前往佛教圣地,带回大量经书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陕西西安的大雁塔去参观。

环节二:参观陕西大雁塔

教师展示大雁塔与大慈恩寺广场上玄奘法师雕像,并简介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1.玄奘西行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玄奘熟悉吗?在哪里看过他的故事?

学生回答:《西游记》。

教师讲述:电视剧《西游记》是由明朝吴承恩所著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小说中的唐僧取经与真实人物玄奘西行是有区别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设计意图:从生活出发,从贴近学生的角度活跃气氛。明确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史实之间是有区别的。

教师设疑:玄奘“为何去?怎么去?去见谁?为何回?回来后做了什么?”

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后的“材料阅读”。

教师继续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西行路线图,根据《大唐西域记》记录的情景想一想,并说一说玄奘在途中经历了哪些困难?

学生阅读讨论:阅读教材了解玄奘,识读地图,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并讲述。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突出了他坚毅的品质。最终,他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他再次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根据课文、路线图、课后“材料阅读”等资料,通过讨论的方式,了解西行原因、西行路线及研习佛法的经历,了解玄奘西行的艰辛,培养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教师讲述: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

教师展示资料:

唐太宗亲自接见,封“三藏法师”。唐朝政府在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用于收藏从天竺带回的舍利、佛像和经卷。唐朝政府供给译经所需,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组织译场。

大雁塔南门的券洞两侧还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

设计意图:历史文物的呈现,体现出历史史实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教师提问:以上这些内容是唐朝政府在玄奘回来后采取的相关措施。从以上这些措施中,可以看出唐朝政府的什么态度?

学生回答:支持与重视等。

教师讲述: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表格比较鉴真和玄奘的异同点。

学生从出国身份、随从人员、途中遭遇、性格特征、拜见人物、归国之后这六个方面比较《西游记》与“玄奘西行”的不同。

教师过渡:两位高僧,一个为学习先进文化,一个为传播先进文化,都为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师展示对两位人物的评价: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书中表格,培养学生比较、概括能力,进一步学习两位高僧身上体现出的精神。

环节三: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否说说唐朝为什么如此吸引周边国家与之交往呢?

师生共同归纳:唐朝的国家统一、政权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发达为对外开放的政策奠定了基础。这不仅使得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使得唐朝经济、文化等更为繁荣,也说明对外开放的作用是双向的。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形成了傲居当时世界文明之首的唐文化,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向下一目过渡:

教师讲述: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到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

面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中外交流活动策划书范文3篇

中外交流活动策划书范文3篇 中外交流活动策划书范文篇1 主题: 此次活动希望能为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加深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内容介绍包括节日,服饰,著名建筑,文化习俗,少数民族,省份特色。 主持人:2人(何文涛张玉婷) 主讲人:6人(中国学生3人,留学生3人),分为3组(一名中学生一名留学生一组) 每个人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本国文化的一方面(以PPT形式) 活动过程: 中国学生唱歌《康定情歌》 1、第一组学生进行文化介绍(普马,张晗)10分钟 2、书法展示10分钟 3、游戏:两人抢玩具 两人背对背站着,中间地上放一个玩具,放音乐,两人随着音乐自由活动,音乐停止时,迅速抢玩具,抢到者获胜。 4、第二组学生进行文化介绍(陆特福,于菲)10分钟 5、猜词游戏20分钟 一名中国学生和一名留学生一组,一个描述另一个猜,在规定时间内猜对最多的组获胜。(动物,体育项目,日用

品,中西方节日等等) 6、中国手工艺展示(如剪纸,折纸)10分钟 7、游戏:筷子夹花生米 规定时间内用筷子夹的最多的获胜15分钟。 8、第三组学生进行文化介绍(豹子北,何文涛)10分钟 9、游戏:踢毽子,颠兵乓球15分钟 规定时间内踢的最多和颠球最多者获胜。 10、集体跳简单的舞蹈20分钟 11、给各位参加者发放中国特色纪念品(明信片,生肖挂饰),拍照留念。 中外交流活动策划书范文篇2 一、活动背景 南京医科大学是一所对外开放的医科大学。近年来,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积极与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建立形式多样的联系与合作。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医学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双边合作、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于20xx年恢复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有在校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400多人。如今的南京医科大学全面向国际化迈进了。在我们学校,各个院系间的交流已成为家常便饭,同学们也深感交流的好处。然而,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留学生进入我校,中国学生和国际交流生的互动甚少。同时,作为现代的大学生,社会对我们的阅历和知识面、英语能力、交际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我

中外文化交流

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足见, 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上, 西洋文化的东传, 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 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 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随着葡萄牙商人东来,天主教耶稣会的大批传教士也随着商船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来到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实况; 继而进入内地传教,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耶稣会士在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欧洲自己的祖国介绍和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验交流材料资料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主要做法 (一)深入宣传,营造氛围。按照大宣传的理念,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格局。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编印学习手册。把涉及民族团结的法规文件、领导讲话、经验总结、情况介绍、探索研究等内容汇编成册,下发各区县、街道(乡镇),重点社区、民族村,以及民族工作重点单位学习。目前已汇编《民族宗教工作学习文选》8册,印发5000余本,受到基层的普遍欢迎。XX区还增编本区的内容,印发至每个街道、社区。二是编制校本教材。全市50所民族学校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下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结合自身特色,编写本校民族团结教育读本,目前所有的民族学校都有民族团结教育课本;2000多所非民族学校注重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增进了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打牢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同时,市民委与市教委合作,依托市民族教育学会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两批共200名人员参训。三

是加大媒体宣传。加大社会面的宣传力度,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近三年来,向全市出租车、5000多家酒店,以及机场安检部门、社区人员发放民族团结宣传手册10万份,配发民族团结宣传笔3.5万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结合散杂居大都市的特点,一是扩大参与范围。据统计,目前来京人口已超过700多万。由于流动人口日常管理的动态性、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包容和谐的长期性,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参与到创建活动之中,是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在创建活动中,我们依托街道社区、各类学校、社会单位等,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政策,切实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真诚尊重、真心服务、真情关怀之中,引导他们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今年以来,按照北京精神的要求,坚持包容差异、兼容多样的理念,多次组织各区县对少数民族流管员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组织来京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开展语言培训。二是注重搞好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了社会人,原有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的工作体系,已难以完全适应民族工作社会化的要求;城市拆迁改造、城乡一体化推进,回迁、外迁、旧村改造、市政征地等因素,使少数民族散杂居状况更加明显;民族工作的领域延伸,参与部门增多,呈现

《民族和睦和对外交流》导学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8.4.2.3 《民族和睦和对外交流》导学案 2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唐朝疆域图,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 2.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例,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3.列举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分析唐代对外交流及唐代文化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响。 【自主学习】 1.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拥戴他为“”,也就是各民族共同的君主。 2.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逐渐兴起,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嫁给他。 3.8世纪初,唐朝又将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了。 4.唐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多个府、州、县,疆域东到,西达、等广大区域,北低,南及,国家空前繁盛。 5. 是唐太宗时的高僧,不远万里去天竺求法。天竺在地理范围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游历了年根据西行的见闻写成《》。 6. 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向唐朝学习,前后十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这些人被称为“”。 7.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著名的是高僧,他第次东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的隆重欢迎。他除了传播外,还将盛唐的、、、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 【合作探究】 一、民族和睦开明的民族政策 1.请描述唐朝的大致疆域范围,并说一说当时唐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 2.比一比:唐朝疆域和隋朝疆域相比,在哪些方向上有明显的拓展?思考:这些拓展的 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

唐代民族和睦和对外交流及科技与时代风尚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一、唐朝的民族关系 1、概述: ①总体特征:比较融洽 ②民族政策: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③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也就是各民族共同的君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可汗”成为唐朝皇帝的专有称呼。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①文成公主入藏: a.过程: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吐蕃兴起,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b.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深受西藏人民的爱戴。 ②金城公主入藏: a.经过: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b.影响: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除吐蕃外,唐朝中央与其他少民族的联系也很紧密,唐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八百多个府、州、县。 3、民族融合的形式:(1)民族迁徒。(2)联合斗争。(3)友好交往。(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5)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兼并战争 4、唐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国家空前繁盛。 5、唐朝的对外交往 交往范围: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交往表现: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 (1)玄奘西游:a玄奘在哪些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掌握佛教理论。翻译佛经。撰写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b玄奘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求取真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好学不倦(2)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带回日本。 (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建筑:唐招提寺、平安京。文字:平假名(草书)片假名(楷书偏旁)。服装:和服(隋服、唐装)。节日:除夕、元宵、清明、中秋、端午、 七夕、重阳等。此外:茶道、花道、剑道、书法、中草药等 7、玄奘与鉴真的功绩比较 同: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突破专题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试题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7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6周年,某班要办一期“历代政府对西藏的管辖”黑板报,下列材料可供选择的是( ) ①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②清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③清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④新中国设立西藏自治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之间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 ) A.朝鲜族、回族 B.蒙古族、回族 C.土家族、藏族 D.蒙古族、满族 5.某班同学准备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办一期历史板报。他们应该收集哪些历史人物的资料( ) ①陈胜②岳飞③戚继光④郑成功⑤乾隆帝⑥林则徐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⑥ 6.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下列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的先后顺序是( ) ①匈奴②突厥③鲜卑④蒙古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尼雅古国遗址(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汉书·西域传》中称其为精绝国)的发现震惊世界。1995年,联合国考察队中方学者发现并发掘出尼雅贵族墓地。死者已成干尸,他们以锦绢盖头,身着锦袍、锦裤,上覆锦被。锦纹是汉代统治阶层使用的带有典型的“长乐大明光”“延年益寿”等字样的图案。随葬品还有汉朝丝绸艺术精品锦、绫、罗等。 ——上述材料据1998年第三期《地理知识》杂志中《失落在沙海中的精绝国》整理 材料二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后,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唐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材料三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息。接着,清朝设置……(机构)管辖整个新疆地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侵占新疆。1878年,左宗棠派兵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881年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了行省。 ——以上均摘编自初中历史课本 (1)尼雅遗址的发现反映了汉朝时中原与新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民族团结共筑中国梦

民族团结同心共筑中国梦 团结小学六(2)班李赢 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我在一所鸟语花香、书香浓郁的小学学习,在这里有着各种民族。汉族、壮族、苗族、彝族、哈尼族等。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如何去团结身边的少数民族呢? 我认为:首先,要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在用少数民族交流的时候,我们能嘲笑他们吗?当他们穿着少数民族服装时,我们能排挤他们吗?当他们学习汉语困难时,我们能嘲笑他们吗?不

能。其次,要敢于同一切危害民族团结的言论与行为做斗争。有的同学觉得少数民族这样那样不好,不愿意和他们玩,这样的同学我们就要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明理。再次,多做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友谊。汉族多跟少数民族学习唱歌、跳舞、少数民族语。少数民族多跟汉族交流汉语中的语音、语调等。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把每个人的梦汇聚起来就组成了我们国家的梦,中华民族的梦,因此每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让我们各民族团结起来,同心共筑中国梦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3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唐朝疆域图,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 (2)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遣唐使、鉴真东渡等。2.过程与方法 (1)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例,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探究,感悟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唐王朝开放的对外态度,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故事辅助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pp提问:唐人街图片 提问:为什么其他国家的人称呼我们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曾经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所以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提问:外国在与我们的交流中,才让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所以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流。 出示唐朝疆域图(p12) 提问:描述唐朝的疆域范围以及唐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 出示隋朝疆域图 提问:思考唐朝疆域主要在哪些方向有明显拓展?这些拓展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 西北方向;少数民族居住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p13) 提问:历史上因民族矛盾引发战乱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关系融洽,唐太宗甚至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这是为什么? 唐朝有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唐朝与吐蕃 出示阎立本的《步辇图》(p13)和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史实。 提问:根据画面人物的服饰判断图中谁是唐太宗,谁是吐蕃请婚时节?松赞干布为什么要求与唐朝和亲? 坐着的是唐太宗,站着的人中间的是吐蕃请婚使节;唐朝强大 阅读卡 提问:请结合阅读卡内容,回答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主要带了哪些嫁妆和随从?为什么带这些嫁妆和随从? 提问:有关文成公主的遗迹、塑像、壁画、唐卡、藏戏、诗歌和传说在今天的西藏依然可见可闻,它们无不表达着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怀念和尊敬。 补充提问: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件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提问:自古中原王朝公主和亲一直传为佳话,她们执行朝廷的和亲政策,为维护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那么为什么周边少数民族首领愿与中原王朝和亲?和亲的意义何在? 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唐与天竺 出示ppt《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提问:看图指出唐朝对外的主要交通路线 往西到波斯、大食,往东到日本 出示《p15玄奘》和《p15大雁塔》 提问:玄奘是哪个故事人物的历史原型? 《西游记》中的唐僧 提问:请尝试说一说你知道的唐僧 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等 提问:好,那我们去了解下历史上真实的唐僧西游

中外文化交流历程及历史意义

中外文化交流历程及历史意义 交流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鱼有了水能够自由生活,大雁有了天空就能展翅飞翔,花有了泥土就能争芳夺艳,交流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像水、天空、泥土对于鱼、大雁、花朵···交流是国家之间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没有交流,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误会无法调和化解,没有交流,国家之间的文化科技不能传播发扬,社会发展就会停步不前,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因而就会造成战乱起义社会动荡。因此,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交流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我们的国家正是因为懂得交流所以才不断的强大,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富裕···在汉朝时期,北方主要是匈奴,匈奴在与汉朝的和亲和战争交替过程中文化互相交融,更多的是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文化的很多东西,随着汉朝的强大,汉武帝将匈奴主力彻底击败,一部分匈奴投降,另外一部分向西移动,由于它们是游牧民族,在游牧中也将一些传递到了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的一些文化慢慢传到了中原。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丝绸之路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而由于游牧民族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在关系紧张的时候游牧民族会攻击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不过总体来说,游牧民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还是起到一个媒介性质的桥接作用。还有在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方法,从此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开始出现。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后,纸张开始被广泛使用,两汉交际之时,大批中国百姓为避乱涌入朝鲜半岛,造纸术随之传入那里,这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这些都使得中国在国外人心中留下了好影响好口碑。唐初时期,玄奘西行也为中国文化交流添上了辉煌的一笔,玄奘的语言天分很高,在取经之前很可能已初习胡语,由于唐初在中原特别是长安城居住有许多来自西域的胡人,他可以向他们来学习语言。 在西行途中,还可以借助来住于中原和西域的商人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玄奘通梵文,当时西域和印度都盛行佛教,不仅是出家的佛教徒,而且在俗家信

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

主题:民族团结 题目: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课程: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形势政策 姓名:刘骏青 学号:12015240064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 班级:汉教(2)班

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 摘要: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国民族团结统一的意识形成与发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民族融合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文化上。在胡风影响下,服饰、饮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开始,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各民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的过程。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可以看出,各民族的团结都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固有的优良传统,是任何人都不可动摇的。 关键词: 民族团结融合胡风服饰饮食近代史共同抗日 正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多元文化的的融合和淬炼,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齐心协力,融汇进取,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在长期以来的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共同构成的。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中华各民族互相团结,相互融合,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交流和借鉴,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又共同拥有着一脉相承的共性,薪火相传,长久不息。 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不容亵渎,不容置疑。 到春秋战国,我国各少数民族早已有了开始交流的动向。各时期的统治者,也都顺应各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趋势,颁布了一系列适应国家发展的民族政策,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协作,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先哲孔子早就提出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问题,这对民族问题的发展有很大的裨益。“孔子提出一种以文化心理素质为脊柱、部分族类、一视同仁、兼容并包、共同发展的民族观,正确总结了华夏族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也反映了春秋时代民族关系进程的主流。”[1] 这足以看出,我国民族团结统一的意识形成与发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逐渐开始由分裂走向统一,团结和平共处的意识也愈发强烈。在这一时期,我国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发生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通过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我国在各方面,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逐渐开始了统一之路。 在长久的朝代更迭中,虽然有动荡分裂,但是仍然还是不断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统一。一直以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各个朝代的皇帝却都一贯尊崇儒家思想,自然,大统一的思想也就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民族融合史上的第二次大融合: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特别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这次大融合高潮的顶点在南北朝时期。在此之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 “隋唐时期的民族观,视夷狄与华夏为一家,爱之如一。 文成公主入藏,彝族和白族在中华统一政权的一部分上的文化认同感、亲和力以及政治上对统一的维护,在壮族、回族中传播,在蒙古族和满族中传播 宋辽时期,相对正确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消弭民族矛盾,有利于自己政权的生存和

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习题

第4课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一、选择题 1.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势力强大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太宗本人的素质 D.唐朝繁荣的经济 2.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结盟 B.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C.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D.加强唐对吐蕃的管辖 3.“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友好相处?() A.吐蕃 B.回纥 C.彝族 D.白族 4.唐朝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把中国人称为( ) A.中国人 B.汉人 C.华人 D.唐人 5.今天印度半岛,唐朝时称为( ) A.天竺 B.大食 C.大秦 D.新罗 6.下列内容中,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①都是唐朝僧人②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唐朝时天竺佛学最高的学府是() A、那烂陀寺 B、唐招提寺 C、大昭寺 D、千寻塔 8.“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不畏艰难的精神 B、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9.下列内容是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实,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日本第一批遣唐使到中国 C.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二.非选择题

10.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列举唐太宗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3)我们从上述历史中得到哪些启示? 11.材料一 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 材料二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书中说:“……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文成公主入藏时,唐朝在位的是哪位皇帝?文成公主嫁给了谁? (2)材料一、二说明文成、金城两位唐朝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起到了什么作用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记》 (1)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什么样的国家? (2)为此,日本人是怎样做的?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论中日鬼文化差异 专业班级: [ 日语101 ] 姓名: [ 沈晓桦 ] 学号: [ 201010020116 ] 2011年12月11日

摘要:选取以女鬼为题材的影片,比较中日两国在对死亡的理解和“鬼”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传统,以及利用这种形象进行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及其意义。 关键词:鬼故事气氛恐惧死亡文化心理 中国鬼故事的传统 中国因有《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被列为名著的著作,加之在其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影视创作,因此即使是在现代,人们对古人脑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也不会感到陌生。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鬼是人死后所化,是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的一种非物质形式,人死灵魂不死便成为鬼,鬼是与世人相对立的彼岸生存者形象,是死亡恐怖的寄寓形象。文学中的鬼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创造。这种幽冥幻象是全人类共生共有的思想文化现象。中国古代有许多作品写鬼的故事,并且一开始写女鬼的也并不多。从《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来看,早先出现的鬼怪应该是当时人类对各种动植物认识不够的基础上加以肤浅的认识想象加工而成的非物质产物。且它们用未知的神奇力量迷惑或帮助人类。在以男性权力为主的古代社会中,话题逐渐转到女性身上。自六朝以来志怪小说写鬼的作品大量涌现,《太平广记》辑录鬼的故事就有四百多条,写鬼的最高成就者当数短篇小说巨匠蒲松龄了。他的《聊斋志异》,人们俗称《鬼狐史》,其中写了百余篇鬼故事,写出了众多各有性情的鬼、千姿百态的鬼。他把鬼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鬼高度审美化,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在一些鬼身上最大限度地表现他们的善美。使鬼有丰富的人情味,获得丰富的人性。《聊斋》是写鬼的一部杰作,时至今日还不断有电视在翻拍,就可证明其跨时代性及其在反映人的精神实质上的可探讨之处。古代的女鬼通常是那种青面獠牙,有一副吓人的长舌头,但是也不乏长相十分美貌甚至惊艳,而且又十分幽怨的女子。在1987年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系列中,由王祖贤主演的聂小倩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模版。剧中她与宁采臣的爱情传奇则被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日本鬼故事的传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日本鬼片中的一些形象。传统的故事书有《明治妖记》,《百鬼夜行》,《百物志》,《万鬼录》,《妖怪物语》,《日本灵异记》,《玄中记》,《妖怪百象记》等。《明治妖记》里有一个桥姬,由于痴爱他人又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导学案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一、本课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有哪些。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它的作用。3、知道我国是怎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4、通过学习了解民族知识,关心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是青少年发扬爱国主义的一个表现。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难点: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圈、划重点,同时完成学案 1、我们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有哪些?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3、党和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的措施有 (二)小组交流 说一说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了哪些努力? 我的答案是: (三)学习方法指导: 歌谣记忆法:56个民族56朵花,平等团结是一家,区域自治是国策,共同发展变化大,如今西部大开发,各族人民乐开花。 (四)巩固练习 1、阅读判断题。下面是李明同学在预习完《民族团结的加强》一课后所写的一篇“简介中国少数民族情况”短文,其中有四处错误,请你帮他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少数民族,都生活在团结兴盛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为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党和国家在全国实行了民族自治和共同繁荣的政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促进了南部地区的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1)错误:改正: (2)错误:改正: (3)错误:改正: (4)错误:改正: 2、完成基础训练P34-P35练习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民族团结就是说各民族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合作,共同致于社会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西双版纳是一个民族成分较多的地区,居住着44种少数民族,傣族主要居住在盆地和平坝周边,其他的少数民族都主要居住在山区。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民族共同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和民族人民的大团结。 西双版纳既然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那么一定要贯彻“三个离不开”思想,就是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处理好民族之间关系,使搞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的关键,因此,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保证。我们一定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以实际行动来捍卫各民族的安宁,祥和大团结。 作为边疆民族一员,我认为要建立好民族大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一定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好汉族干部,要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普及民族知识,使各族干部群众懂得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西双版纳州努力营造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为了维护民族大团结,西双版纳州领导

政府已作出了很多典型的事例:经常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大型民族舞蹈大赛,民族才艺展示,举办这些活动,目的是让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相互地交流,以及增进各民族之间深厚的友谊,来达到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但是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虽然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实现了平等,但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没:平坝上的傣族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大多数的房子都是楼房,以及有自己的轿车,农业方面都可以用机械来代替人,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及劳力。而山区上的其他少数民族则是另一番景象,房子还是木房,生产条件差,生活还很贫困。因此,坝上的少数傣族人民有些看不起其他少数民族,会在他们背后指指点点,这些行为是不道德的。 作为边疆一名的民族一员,特别是教师,学生们都是来自四方的少数民族,在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触时,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我们虽然来自四方,不管是任何一个民族,我们都是中国小公民,是兄弟姐妹,不能相互歧视、嘲笑。一定要相互关心、团结、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他们之间友谊,和睦相处。 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人人平等,不应该有强弱之分,因为我们少数民族是一家人,一家人就不能存有私心和私欲,许多少数民族的人们是很豪放很热情很大方的,只要真诚的进行沟通,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的,并且会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尊重,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图文稿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赵婷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唐朝疆域图,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2)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2.过程与方法 (1)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以文成公主入吐蕃为例,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意义,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探究,感悟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唐王朝开放的对外态度,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响。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故事辅助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P唐人街图片 T为什么其他国家的人称呼我们中国人为“唐人” S唐朝曾经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所以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T外国在与我们的交流中,才让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所以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流。 P出示《图4-28》唐朝疆域图 T描述唐朝的疆域范围以及唐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 P出示隋朝疆域图 T思考唐朝疆域主要在哪些方向有明显拓展这些拓展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

S西北方向;少数民族居住 P史料: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T历史上因民族矛盾引发战乱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关系融洽,唐太宗甚至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这是为什么? S唐朝有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P唐朝与吐蕃 P出示阎立本的《步辇图》和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史实。 T根据画面人物的服饰判断图中谁是唐太宗,谁是吐蕃请婚时节松赞干布为什么要求与唐朝和亲 S坐着的是唐太宗,站着的人中间的是吐蕃请婚使节;唐朝强大 P阅读卡 T请结合阅读卡内容,回答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主要带了哪些嫁妆和随从为什么带这些嫁妆和随从 S各种金玉等 P出示西藏民歌《公主答应来西藏》 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骏马来接你。高山连绵不用怕,有百头力大犏牛来接你。大河条条不用怕,有百只黑色皮船来接你。 ……今天公主来到西藏,好像狮子进入大森林,好像孔雀飞落大平原,好像不落的太阳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又繁荣 …… ——西藏民歌《唉马林儿》 T有关文成公主的遗迹、塑像、壁画、唐卡、藏戏、诗歌和传说在今天的西藏依然可见可闻,它们无不表达着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怀念和尊敬。 P出示史料:(开元十八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3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热点剖析】 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 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表现 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 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表现 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 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 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 (1)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三十九篇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 三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所写的哪一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资治通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从汉代到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交往活跃而频繁,下列史实错误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B、玄奘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C、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访问,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有空海和吉备真备等 D、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有关鉴真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他是唐玄宗时的一位高僧 B、他主持设计了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唐招提寺 C、他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 D、他第五次东渡日本成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曰本官方曾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外交关系 B、援助中国 C、征服中国 D、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是我国古代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之一。当时在位的唐朝皇帝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中宗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下列民族的首领在古代称作“赞普”的是( ) A、蒙古族 B、彝族 C、藏族 D、维吾尔族

浅谈中外文化交流之语言差异

浅谈中外文化交流之语言差异 【摘要】 由于世界是一个整体,这决定了人类众多的语言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因而不同语言之 间就存在着相互沟通交流的基础。不同语言之间的所指意义形象上、思维方式、思维形象的异同会造成语言文化差异,翻译时可采取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形象的转换与移植来处理。又因为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 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着重从词义联想和意象, 理解和思维, 比喻和习惯表达, 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关键字】:文化差异,动物文化,英语习语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921:221)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 (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ld dog (老手)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gay (jolly) dog (快活的人)、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Every dog has his /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 猫也是西方人“宠物文化”中的重要成员;人们多用cat;来形容女人,称之为she;模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