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由来有多种讲法。下面有三种讲法,供参考。

由来一:

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即为重阳之意。所以把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由来二: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由来三: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

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演变过程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主要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放风筝

广东阳江、北京等地区就有放风筝的习惯。

风筝的传说: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风筝的起源可能与木鸟有关,它也起源于中国。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中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比木鸟丰富。唐朝的《事物纪原》记载了汉初的韩信是风筝的发明人。唐朝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宋朝的传说为:刘邦征伐陈烯,韩信打算里应外合,便用风筝测量距离,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宫。

《事物纪原》和《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将军羊侃用风筝送出求援诏书。不料风筝被侯军误为妖术而射落,求援因此失败。

更为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大杀“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为元韶制作风筝,他们二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关于飞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来仍然很有趣味。

中国古人发明了风筝,直到很晚风筝才传到欧洲,并逐渐传遍了世界。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赏菊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导入 瘟魔拆散了一个个快乐、和睦的家庭。桓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甲:桓景很难过。他想一定要为家里人报仇。 学生乙:桓景特别伤心。他想一定要除掉瘟魔,不让瘟魔再害人了。 学生丙:桓景看到家人死去,伤心得都哭了。他想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学好武艺,杀死瘟魔。 就是这种一定要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桓景,他排除万难去拜师学艺。最后,他杀死瘟魔了吗?他是怎样铲除瘟魔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画出了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请你快速看看自己画出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 2、集体交流。 对于句子的分析,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对比朗读: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蹚过了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见到了费长房。 ①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②从这些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桓景走了很远的路,才见到费长房。 学生乙:路特别远,又不好走,桓景很辛苦。 ③桓景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甲:可能会碰到野兽,有生命危险。

学生乙:他的干粮吃完了,鞋磨破了,他挨饿受冻。 学生丙:山路很危险,有几次夜里赶路他差点儿摔下山崖。 ④遇到这么多困难,他为什么仍不放弃? (为家里人报仇,要除掉瘟魔的决心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⑤是啊!每当想起家人,桓景就有了力量。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桓景克服了很多困难,经过了很长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才见到费长房。)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⑦桓景见到费长房时,他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甲:他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 学生乙:他的身上可能还有伤。 学生丙:桓景一定又黑又瘦。 ⑧如果你就是费长房,你会说什么? (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①想象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甲:他每天特别早就起来练习武艺。 学生乙:有时候他练武入了神,忘记了吃饭。所以课文中用了“勤学苦练”这个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恒景武艺学成之后,师傅费长房让他下山,斩妖除魔。默读第6、7自然段,找找从哪些词句看出桓景特别勇敢。 ①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他们搏斗的情景。 体会“见势不妙”的意思。 ②此时山上的乡亲们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甲:他们心里很紧张,因为瘟魔很厉害。 学生乙:他们担心桓景会受伤。 学生丙: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他们相信桓景一定能赢。 (4)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篇一: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1、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2、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3、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句,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重阳节起源于哪

重阳节起源于哪 篇一: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 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重阳节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 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

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 重阳节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其三: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

重阳节赏菊的来历.doc

重阳节赏菊的来历 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你知道重阳节赏菊的来历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重阳节赏菊的来历,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赏菊的来历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古人认为季秋是土德当令,土为黄色,所以此节令中的花为黄色的菊花。菊花是我国很早便有记载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荣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说明九月时菊花开放。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由于接近重阳节,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重阳节赏菊的传说 很早以前,有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姑娘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重阳节菊花功效 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有清热明目之效,在我国馔历史悠久,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文档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文档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of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大 家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关于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下面请跟随小泰一起来了解重阳节吧!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一)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 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二)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

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三)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 《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 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 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

重阳节的来历及神话传说

---------------------------------------------------------------范文最新推荐------------------------------------------------------ 重阳节的来历及神话传说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 1 / 4

重阳节的传说_《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重阳节的传说_《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S版四年级上册) 【--重阳节】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感受传说故事中的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重阳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课件;有关重阳节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板书:重阳节) 2.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二、重阳节的来历、传说

1.重阳节的来历 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第一则: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

重阳节的来历故事简短

重阳节的来历故事简短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做重阳节,它不仅历史悠久,并且还流传着许多的习俗活动,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重阳节的来历,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纵观整个重阳节的发展历史,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最开始只是宫廷或者是官方的庆祝活动。直到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的节日之后,宫廷和民间开始一同庆祝,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宋朝的重阳节最为热闹,《武林旧事》一书中详细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便第二天隆重玩乐一番。明清时

期则是沿袭了传统,并且从农历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帝王还要登高揽胜。 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是干什么的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完整)重阳节教案

(完整)重阳节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重阳节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重阳节教案的全部内容。

【活动目标】 1、知道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2、学习如何帮助老人。 3、激发尊敬老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VCD光盘《常回家看看》。 2、老人幸福生活的精彩片断。 3、课前和幼儿园的爷爷奶奶取得联系,到重阳节这一天把他们请来. 4、幼儿人手一份自制礼物。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观看VCD光盘《常回家看看》。 1、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 2、片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望老人,回家团圆的情景) 3、引出老人节:我们小朋友有自己的节日,老人也有自己的节日,介绍农历九月九日就是 老人节。 4、你们知道老人节是怎么来的吗? 二、介绍重阳节的来历。 1、老人节也称重阳节,相传在我国古代有个叫恒景的名士,九月九日那天,全家一起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因此,重阳节登高就逐渐形成一种风俗。打那以后, 在九九重阳这一天有不少诗人做诗来纪念. 2、教师讲述:在这一天,许多地方的人们都有登高、爬山、赏菊、吃重阳糕的习俗,其 中登高和吃糕都含有“步步高”的祝愿,为表示对老人的敬意,我国将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3、观看专题录像片《百岁老人》(老人们欢乐度晚年的情景) 教师讲述: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和关心老人,各地都为老 人修建了敬老院,我们小朋友要尊敬长辈,知道在长辈生病时要表示关心,老人过生日,送一 些礼物给他们. 4、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周围的老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扭秧歌、跑旱舸、打腰鼓等等) 5、在重阳节,你是如何做的?(给老人送礼物等) 6、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尊敬老人的? 三、敬老爱老活动. 1、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是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的节日,在过节的时候,我们在家 里可以给老人买许多东西,和他们一块过节。我们这里的爷爷奶奶们天天为我们做菜做饭很辛苦,我们一起来孝敬一下他们吧。 2、给老人送礼物,并对老人说句祝福的话。 3、请小朋友一起跟爷爷奶奶们合影留念,活动在《常回家看看》乐曲声中结束。 四、延伸活动。 1、取得家长配合,让家长和幼儿一块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买礼物,表达孝心。 2、在家中为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目标: 1、简单地了解重阳节的来历风俗以及古今重阳的不同含义.

重阳节的来历习俗诗句一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重阳节的来历习俗诗句一 篇一:重阳节的习俗与诗词汇总 重阳节的习俗与诗词汇总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 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节日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

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 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 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重阳节的来历 习俗诗句一)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 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

四年级 重阳节的传说 教案

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课文工有九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清明节的由来》,谁能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来历? 2、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板书课题:29、重阳节的传说 3、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重阳节习俗1: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重阳节习俗2: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重阳节习俗3: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

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习俗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重阳节食俗 1.菊花 饮酒赏菊可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保留项目,请注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还将菊花泡酒畅饮。要说做这个菊花酒也不难,用菊花加糯米、酒曲,按一般的酿制方法就可以制得一坛清新的菊花酒了。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去痿痹、延缓衰老等功效。 2.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撑腰糕”、“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重阳节传说| 重阳节放假安排| 重阳节活动| 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是哪天 导读:对于我国相对传统的中秋节的传说,想必每位国人都知道一些,比如嫦娥奔月等等。然后对于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是否又知道一些关于此的传说呢?接下来就由节假日栏目XX为您介绍一下关于重阳节的传说。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孟嘉落帽 盂嘉是我国古代东晋时的着名文人。他在当时较为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请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

兴致很高。突然,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着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白衣送酒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 重阳节传说| 重阳节放假安排|

重阳节活动| 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是哪天 导读:对于我国相对传统的中秋节的传说,想必每位国人都知道一些,比如嫦娥奔月等等。然后对于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是否又知道一些关于此的传说呢?接下来就由节假日栏目XX为您介绍一下关于重阳节的传说。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孟嘉落帽 盂嘉是我国古代东晋时的着名文人。他在当时较为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请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着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

公开课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到重点词句体会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利用板书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 一、听写本课生字词: 和和睦睦掷出侵袭拜师学艺瓶子和蔼可亲斩妖除魔 二、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重阳节的传说》,你们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了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 那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板书课题:《重阳节的传说》 三、深入研读 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斩妖除魔)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你有什么感受?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部分,桓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说,补充、概括 汇报交流: 1、(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 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登高山喝菊花酒带着茱萸) 2、假如,我们是当地的老百姓,现在瘟魔又要来了,你和大家都分到了桓景的茱萸叶,喝了菊 花酒,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观察插图)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冲、掷、扎)(你能带着你的体会给我们读读这部分吗?) 桓景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能抓住关键的动词体会到景的勇敢,这很好。) 你们还能从哪感受到景的武艺术高强? (3)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怪叫、趾(zhǐ)高气扬、狂叫、)体会到瘟魔的凶狠。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文中的插图,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是怎样的一个文墨?(血盆大口、张牙舞爪、凶神恶煞;恶狠狠……)既然课文要表现的是景无意高强,为什么还要浪费笔墨写文墨那?(从侧面反衬景的厉害.) 3、中午时分,瘟魔上岸了,课文把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大家想读一读吗?好,边读边想:哪

重阳节的典故

重阳节的典故 【篇一: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 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 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 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篇二:有关重阳节的传说】 传说之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 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 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 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 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 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 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 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 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 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 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 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 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 杀瘟魔。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 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 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

九九重阳节由来.doc

九九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下是我为你介绍的九九重阳节由来,欢迎阅读。 九九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 重阳节风俗

几千年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当然,在1989年被定为老人节后,增加了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山健体等内容。 1、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2、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5、饮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重阳节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

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到重点词句体会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利用板书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 、听写本课生字词: 和和睦睦掷出侵袭拜师学艺瓶子和蔼可亲斩妖除魔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重阳节的传说》,你们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了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 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书课题:《重阳节的传说》 、深入研读 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斩妖除魔)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你有什么感受?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部分,桓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说,补充、概括 报交流: 1、(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 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登高山喝菊花酒带着茱萸) 2、假如,我们是当地的老百姓,现在瘟魔又要来了,你和大家都分到了桓景的茱萸叶,喝了 菊花酒,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观察插图)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冲、掷、扎)(你能带着你的体会给我们读读这部分吗?) 景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能抓住关键的动词体会到景的勇敢,这很好。) 你们还能从哪感受到景的武艺术高强? (3)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怪叫、趾(zhǐ)高气扬、狂叫、)体会到瘟魔的凶狠。 学们,让我们一起看文中的插图,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是怎样的一个文墨?(血盆大口、张牙舞爪、凶神恶煞;恶狠狠……)既然课文要表现的是景无意高强,为什么还要浪费笔墨写文墨那?(从侧面反衬景的厉害.) 3、中午时分,瘟魔上岸了,课文把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大家想读一读吗?好,边读边想: 哪儿写得好,好在哪儿?

重阳节由来及传说

编号:重阳节由来及传说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X X公司

重阳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为时间是农历的九月九,所以又被称为九九重阳节。你知道重阳节由来及传说吗?以下是为你介绍的重阳节由来及传说,欢迎阅读。 重阳节由来 阴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1、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