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及《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

1.2015年3月5日至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2014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对2015年工作进行部署。

3.《报告》认为,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点任务启动实施,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

2014年,我们迎难而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扎实推动重点改革;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是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促进教育公平;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五是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和谐稳定。我们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有序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机制,强化源头防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建立和国际规则制定。大国外交稳中有进,周边外交呈现新局面,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新进展,经济外交成果显著。我们与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4.《报告》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能耗强度下降 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5.《报告》认为,做好2015年的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支持薄弱环节。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第二,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既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和收入持续增加,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又要调整结构,夯实稳增长的基础。

第三,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一方面,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政府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提高供给效率。另一方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报告》指出,2015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是:

(1)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

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一张网,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信息安全。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实行项目核准网上并联办理。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不失时机加快价格改革。改革方向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原则上都要放开。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下放一批基本公共服务收费定价权。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开展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推出巨灾保险、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

继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等领域改革。

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建立并公开收费项目清单。

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把外商投资限制类条目缩减一半。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

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尽早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

(2)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鼓励大众消费,控制“三公”消费。

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任务,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主要是: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项目,中西部铁路和公路、内河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农业项目,信息、电力、油气等重大网络项目,清洁能源及油气矿产资源保障项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项目。2015年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在全国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新农村建设要惠及广大农民。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农村危房改造366万户,增加100万户。

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审慎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在改革中,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农民利益有保障。

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万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

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

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创新效率重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政府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向社会全面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

(3)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

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

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

(4)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

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

7.《报告》指出,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根本保障。要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8.《报告》还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我们将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巩固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确方向。

典型例题

一、选择题

1.在新形势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①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②基本政治制度,显示了我国民主鲜明的特点

③国家结构形式,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国家管理形式,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2.习近平同志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确立

一个较高标准,严格按标准抓部署、抓落实、抓检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重视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

B.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C.贯彻民主执政的基本理念

D.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3.2014年9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需要加强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是因为()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②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④人大代表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4.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小微企业发展,近年来先后采取多项措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政府重视小微企业发展,是因为()

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支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

③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作用

A.①④B.②③C.③④ D.①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换档降速,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变为7%-8%的中高速,经济结构避“重”就“轻”、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回答5-6题。

5.新常态要求政府调整调控思路。下列措施中,适应“新常态”的调控政策是()

①实行“营改增”,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②坚持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

③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

④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力求“好钢用在刀刃上”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我国的经济增速,2011年为9.3%,2012年为7.8%,2013年为7.7%,2014年为7.4%。这种经济增速下滑、风险凸显、以及红利转换的状况,究竟是后危机时代短期的不稳定性,还是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学术界争议颇大。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表明()

①由于主体的方法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②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彼此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因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

④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7.党和政府对腐败一向是零容忍。2014年,我国实施“猎狐”行动,加大海外追逃力度,通过与有关国家政府合作,不少潜逃国外多年的贪官被缉捕回国接受处罚。11月,我国推动APEC第26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旨在携手打击跨境腐败行为的《北京反腐败宣言》。我国对外逃贪官的态度()

①表明公民有维护国家利益和荣誉的义务

②彰显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和精神

③再次证明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性质

④说明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

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为此,发展大众文化必须()

A.加快创新,实现文化产品的多样化

B.严格管理,遏制文化产品的商业化

C.保持传统,抵制流行性娱乐文化产品

D.正确引导,生产健康有益的文化精品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传统的封建“人治”思想的影响,我们党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经历过一些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文化大革命”中法制被严重破坏的惨痛教训,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法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方针。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7年,党的十五大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完成了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迈进,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和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使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中国老百姓从中受益,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将更加健康有序。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党治国理政理念不断转变的认识。

10.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颁布,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产业和投资等领域的工作将随之全面启动。2014年是中国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开局年。

材料一《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会成为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材料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

一面。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

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

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

问题。现在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之

一表现为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把提高人的

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

成果。

(1)结合材料一,说明国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3)材料三体现了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哪些观点。

1.C

2.A

3.A

4.D

5.D

6.A

7.B

8.D

9.①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也要不断发展。我党治国理政理念的不断转变正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的一次次的飞跃与发展。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未来的健康有序发展,使老百姓受益。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

10.(1)①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的需求,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

③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④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3分)

⑤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2)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