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完整版)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完整版)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完整版)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完整版)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

第1册

西京杂记晋·葛洪

大唐新语唐·刘肃

云溪友议唐·范摅

因话录唐·赵璘

宣室志唐·张读

杜阳杂编唐·苏鹗

东观奏记唐·裴廷裕

玉泉子唐·佚名

意林唐·马总

广卓异记宋·乐史

异闻总录宋·佚名

第2册

洛阳搢绅旧闻记宋·张齐贤

玉壶清话宋·释文莹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

西溪丛语宋·姚宽

甲申杂记宋·王巩

随手杂录宋·王巩

夷坚志宋·洪迈

清波杂志宋·周煇

第3、4、5册

太平广记宋·李昉

第6册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

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懒真子宋·马永卿

南烬纪闻宋·黄冀之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

过庭录宋·范公偁

容斋随笔宋·洪迈

第7册

东坡志林宋·苏轼

龙川别志宋·苏辙

墨客挥犀宋·彭乘

睽车志宋·郭彖

墨庄漫录宋·张邦基

厚德录宋·李元纲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朝野类要宋·赵昇

涉史随笔宋·葛洪

五总志宋·吴炯

芦浦笔记宋·刘昌诗

梦粱录宋·吴自牧

岭外代答宋·周去非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

第8册

儒林公议宋·田况

江隣几杂志宋·江休复

归田录宋·欧阳修

冷斋夜话宋·释惠洪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

蒙斋笔谈宋·叶梦得

侯鲭录宋·赵令畤

曲洧旧闻宋·朱弁

窃愤录宋·辛弃疾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

桯史宋·岳珂

愧郯录宋·岳珂

第9册

经筵玉音问答宋·胡铨

入蜀记宋·陆游

野客丛书宋·王楙

吴船录宋·范成大

武林旧事宋·周密

志雅堂杂抄宋·周密

吹剑录宋·俞文豹

松窗百说宋·李季可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徐竞庆元党禁宋·樵叟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

搜采异闻录宋·永亨

随隐漫录宋·陈世崇

第10册

九国志宋·路振

画墁集宋·张舜民

宜州家乘宋·黄庭坚

临汉隐居诗话宋·魏泰

东轩笔录宋·魏泰

洞霄图志宋·邓牧

古公纪要逸编宋·黄震宋季三朝政要宋·佚名中兴御侮录宋·佚名

襄阳守城录宋·赵万年补汉兵志宋·钱文子

耕禄稿宋·胡琦

钓矶立谈宋·钓矶闲客续夷坚志金·元好问

归潜志金·刘祁

滹南诗话金·王若虚

砚北杂志元·陆友仁

北轩笔记元·陈世隆

庶斋老学丛谈元·盛如梓

第11册

山居新话元·杨瑀

客杭日记元·郭畀

古刻丛抄元·陶宗仪

遂昌杂录元·郑元裕

浦阳人物记明·宋濂

玉芝堂谈荟明·徐应秋

第12册

宋遗民录明·程敏政

责备馀谈明·方鹏

天香阁随笔明·李介

潞水客谈明·徐贞明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香乘明·周嘉胄

识余明·惠康野叟

澹生堂藏书约明·祁承■

第13册

霞外麈谈明·周应治

西洋朝贡典录明·黄省曾舌华录明·曹臣

岛居随录明·卢若腾

云间据目抄明·范濂

涌幢小品明·朱国祯

第14册

昨非庵日纂明·郑瑄

韵石斋笔谈明·姜绍书海岳志林明·毛子晋

碧血录明·黄煜

北行日谱明·朱祖文

虞初新志清·张潮

虞初续志清·郑澍若

第15册

坚瓠集清·褚人获

第16册

香祖笔记清·王士祯

池北偶谈清·王士祯

字触清·周亮工

蒿庵闲话清·张尔岐

广阳杂记清·刘献庭

渌水亭杂识清·纳兰性德苦瓜和尚画语录清·石涛

第17册

漫游纪略清·王沄

觚賸清·钮琇

台湾外纪清·江日升

东城杂记清·厉鹗

聊斋志异拾遗清·蒲松龄今世说清·王晫

古欢堂集清·田雯

蜀都碎事清·陈商祥

蝶阶外史清·佚名

第18册

妙香室丛话清·张培仁粤西丛载清·汪森

三吴游览志清·余怀

前徽录清·姚世锡

京尘杂录清·杨懋建

香饮楼宾谈清·陆长春

第19册

归田琐记清·梁章钜

南省公余录清·梁章钜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鸥陂渔话清·叶廷琯

吹网录清·叶廷琯

茶余客话清·阮葵生

第20册

子不语清·袁枚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三异笔谈清·许仲元

第21册

谐铎清·沈起凤

萤窗异草清·尹似村

庸闲斋笔记清·陈其元

埋忧集清·朱梅叔

埋忧续集清·朱梅叔

墨余录清·毛祥麟

第22册

两般秋雨庵随笔清·梁绍壬

壶天录清·百一居士

夜雨秋灯录清·宣鼎

夜谭随录清·闲斋氏

虫鸣漫录清·采蘅子

第23册

蜀碧清·彭遵泗

初月楼闻见录清·吴德旋

清嘉录清·顾铁卿

笑笑录清·独逸窝退士

冷庐杂识清·陆以湉

淞南梦影录清·黄协塤

第24册

康輶纪行清·姚莹

闻见异辞清·许秋垞

此中人语清·程趾祥

西清·笔记清·沈初

津门杂记清·张焘

咫闻录清·慵纳居士

石渠随笔清·阮元

粤行纪事(附黔阗土司婚礼记)清·瞿昌文

第25册

履园丛话清·钱泳

猫苑清·黄汉

溪上遗闻集录清·尹元炜

雨窗消意录清·牛应之

听雨轩笔记清·凉道人

锄经书舍零墨清·黄协塤

第26册

春在堂随笔清·俞樾

荟蕞编清·俞樾

耳邮清·俞樾

黄孝子寻亲纪程清·黄向坚虎口余生记清·边大绶

黄山领要录清·汪洪庆

大云山房杂记清·恽敬

三借庐笔谈清·邹弢

第27册

耳食录清·欒钧

庸庵笔记清·薛福成

金壶七墨清·黄钧宰

萝庵游赏小志清·李慈铭瓮牖余谈清·王韬

瀛濡杂志清·王韬

蜀难叙略清·沈荀蔚

志异续编清·青城子

第28册

明斋小识清·诸畮香

燕下乡睉录清·陈康琪

郎潜纪闻清·陈康琪

重论文斋笔录清·王端履

第29册

宋艳清·徐士鸾

客窗闲话清·吴芗厈

熙朝新语清·徐锡麟

北东园笔录清·梁恭辰

第30册

南皋笔记清·杨凤辉

胜饮编清·郎廷极

宋琐语清·郝懿行

澳门纪略清·邱光任等

海外纪事清·大汕厂翁

酒令丛抄清·俞敦培

謏闻续笔清·佚名

七颂堂识小录清·刘体仁

第31册

国史补唐·李肇

增广智囊补明·冯梦龙

千百年眼清·张和仲

第32册

枣林杂俎明·谈孺木

梅花草堂集清·张大复

榆巢杂识清·赵遵路

第33册

瞑庵杂识清·朱克敬

浪迹丛谈(附续谈、三谈)清·梁章钜里乘清·许叔平

第34册

茶香室丛抄(附续、三、四)清·俞樾

第35册

淞滨琐话清·王韬

南漘楛语清·蒋超伯

啸亭杂录清·昭梿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小说?白话小说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宜春香质》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

2. 笔记小说的文献价值

【第2节】笔记小说的文献价值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幾撰《史通》,以“小说入史”,反映了当时人对小说史料价值的判定。晚唐五代人高彦林为《阙史》作序云:“故自武德贞观而后,吮笔为小说、小录、稗史、野史、杂录、杂纪者,多矣。贞元、大历已前,捃拾无遗事,大中、咸通而下,或有可以为夸尚者,资谈笑者,垂训诫者,惜乎不书于方册,辄从而记之,其雅登于太史氏者,不复载录。”所谓唐宋而后,作者弥繁。宋以后,私人著述多为笔记形式,后人汇编的笔记小说类丛书只择要大观而无法广记无余。 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贞元是唐德宗年号,大历是唐代宗年号,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咸通是唐懿宗年号,分别指明唐初、唐中后期和唐晚期的时代,小说笔记的特点及变化。 宋人认识到笔记小说的价值,故汇编前朝历代笔记小说而成五百卷本《太平广记》(李昉等),成为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玉海》等齐名的大型类书。明人胡应麟把小说分成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志怪类和传奇类与今天意义上的小说有渊源关系,杂录类、丛谈类和辨订类应属于笔记范畴,箴规类虽然要旨在做人的规范,从广义上讲也可归入笔记类。清人将笔记与小说合而编辑,有《笔记小说大观》、《唐人小说》、《宋人小说》等。 正因古代小说和笔记在体例、题材上常有重叠或交叉,很多笔记类的著述被列入小说类,但小说类又未能涵盖全部笔记。大量笔记类著述亦散见于史部和子部的各子目中。仅以书名举例,《隋书·经籍志》史部中:杂史类如裴矩《隋开业平陈记》;霸史类如段国《吐谷浑记》、旧事篇类如宇文恺《东宫典记》;仪注篇类如周迁《古今舆服杂事》;杂传类如干宝《搜神记》;地理类如释昙宗《京师寺塔记》;子部中:杂家类如沈约《袖中记》、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旧唐书·经籍志》史部中:杂传类如侯君素《旌异记》;地理类如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历代故事类如王方庆《公卿故事》。《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中:杂史类如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唐国史补》;故事类如裴矩《邺都故事》;职官类如韦述《御史台记》;杂传记类如张鷟《朝野佥载》、封演《封氏闻见记》;仪注类韦叔夏《五礼要记》;地理类韦述《两京新记》;子部中:杂家类如王方庆《续世说新书》;农家类如李邕《金谷园记》;兵书类如李德裕《西南备边录》;

论《今世说·林西仲少嗜学》篇的不可信

论《今世说·林西仲少嗜学》篇的不可信 发表时间:2015-11-18T15:16:46.7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作者:刘文斌 [导读]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楚辞研究中,林云铭的《楚辞灯》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林云铭生平的考证也日渐清晰。刘文斌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6000 摘要:在林云铭及《楚辞灯》研究中,涉及到对林云铭生平事迹的考证。许多著述在论述林云铭的幼年生活时,都会援引王晫《今世说》中的材料。然而核之于林云铭《挹奎楼选稿》中的相关记述,我认为《今世说》中关于林云铭的相关记录值得怀疑。 关键词:林云铭《今世说》不可信 在楚辞研究中,林云铭的《楚辞灯》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林云铭生平的考证也日渐清晰。许多著述在论述林云铭的幼年生活时,都会援引王晫《今世说》中的材料。《今世说》中记录的与林云铭有关的材料共有两则,《林西仲少嗜学》和《林西仲出理徽州》。其《林西仲少嗜学》篇曰: 林西仲少嗜学,每探索精思,竟日不食。暑月,家僮具汤请浴,率和衣入盆,衣尽湿始觉。里人皆呼为书痴。而事实上,这段材料的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来,后世不断出现一些仿效之作,以致形成中国小说中的“世说”体一派,王晫的《今世说》也是其中的一部。虽然王晫说自己所记的是“自己四十年来睹记所记”,但《今世说》仍然是一部笔记体小说,并且被收入了《笔记小说大观》里。被当作小说来对待,其所记述的内容自然会有一些不合于事实的地方。 其次,根据这段文字的记载,林云铭俨然一副富家公子的样子。家僮,即家童,是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史记·吕不韦列传》曰:“不韦,家僮万人。”《汉书·张安世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缔,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唐时方干《山中言事》诗:“山鸟踏枝红果落,家童引钓白鱼惊。”清王士稹《池北偶记·谈异二·赵广戴禄》:“戴禄者……先生家僮,亦精六书之学,与子愿书,可以乱真。”根据《今世说》的记载,林云铭在年轻读书时,家里尚能豢养家僮,条件自然能过得去。然核之于林云铭的《先孺人韩妣状》,便能发现此段文字存在着诸多疑点。文曰:“(韩孺人)明天启乙丑,当前妣陈孺人见背之后,归先府君,举不孝云镶、云铭二人。时府君方贫落。孺人欣然执鬻,有时乏绝,不肯向人告贷升斗。日拮据,女红以佐饘粥,夜分犹搰搰不眠,所御粗布襦裙,濣濯补缀……与府君处道山之麓十有八年……”云铭之母卒于顺治己丑年,即1649年,而至去世时已居于道山之麓达十八年之久,则云铭随父迁居道山时当在1632年。云铭母于天启乙丑(1625)年嫁入林家,三年后生云铭。迁居道山小斋时云铭方四岁,尚不能读书,《今世说》所记云铭读书“竟日不食”而且能够“探索精思”之事当在林氏家道中落之后。林氏兄弟有六人,云铭父亲林兆熊又不善经营,家境日渐贫落,一家人艰难度日。而林家中兴当在顺治戊戌年(1658),云铭出任徽州推官以后,此时林云铭已经三十岁了,自然不能以“少”称之。在林氏少时读书之时,林家自然无力豢养家僮了。 再次,王晫著《今世说》的原则是“宁褒勿贬”。他说:“毁人,人亦毁之;危人,人亦危之;害人损人,人亦害之损之;然则毁人适所以自毁也,危人适所以自危也,害人损人适所以自害自损也。故欲自誉者必先誉人,誉自安者必先安人,欲自利自益者必先利人益人。”很明显,王晫在著述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在里头,慷慨热情的赞颂称扬是带着具体功利的目的的,那就是追求热情的回报。有了这样的私心在里头,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记录,本来就带有粉饰美化的特征,自然会有许多夸张不实的东西。这使得《今世说》中许多记录的真实性本来就为人们所怀疑。 《今世说》中记录的关于林云铭的另一则材料,即《林西仲出理徽州》: 林西仲出理徽州时,有府吏专宠稔恶。林廉得其迹,逮至欲杖毙之。吏呼曰:“小人罪固当死,但以不能改过迁善,赍恨泉下耳。”遂释之。后吏以善称於时。及林去,泣于道左曰:“非公之严,我竟以恶为生;非公之宽,我竟以为恶死。”闻者咸异其言。林氏在徽州推官任上专司刑律。这里的府吏犯的是足以“杖毙”的“死罪”,而仅以一句话就得以开释,前后反差太大,这也与一向愤世嫉俗,以“激扬大典”、依律办事为宗旨,坚决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林云铭相去太远。所以我认为本则记载的可信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今世说》中的这两则材料并不可靠,《林西仲少嗜学》篇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证明林云铭在少年时代曾经刻苦攻书罢了,并不能把它当作可以证明林云铭少年时代生活的直接证据。 参考文献 [1]王晫《今世说·前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页3。 [2]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十一,清康熙三十五年陈一夔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作者简介 刘文斌,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完整版)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 第1册 西京杂记晋·葛洪 大唐新语唐·刘肃 云溪友议唐·范摅 因话录唐·赵璘 宣室志唐·张读 杜阳杂编唐·苏鹗 东观奏记唐·裴廷裕 玉泉子唐·佚名 意林唐·马总 广卓异记宋·乐史 异闻总录宋·佚名 第2册 洛阳搢绅旧闻记宋·张齐贤 玉壶清话宋·释文莹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 西溪丛语宋·姚宽 甲申杂记宋·王巩 随手杂录宋·王巩 夷坚志宋·洪迈 清波杂志宋·周煇 第3、4、5册 太平广记宋·李昉 第6册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 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懒真子宋·马永卿 南烬纪闻宋·黄冀之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 过庭录宋·范公偁 容斋随笔宋·洪迈 第7册 东坡志林宋·苏轼 龙川别志宋·苏辙 墨客挥犀宋·彭乘 睽车志宋·郭彖 墨庄漫录宋·张邦基 厚德录宋·李元纲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朝野类要宋·赵昇 涉史随笔宋·葛洪 五总志宋·吴炯 芦浦笔记宋·刘昌诗 梦粱录宋·吴自牧 岭外代答宋·周去非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 第8册 儒林公议宋·田况 江隣几杂志宋·江休复 归田录宋·欧阳修 冷斋夜话宋·释惠洪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 蒙斋笔谈宋·叶梦得 侯鲭录宋·赵令畤 曲洧旧闻宋·朱弁 窃愤录宋·辛弃疾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 桯史宋·岳珂 愧郯录宋·岳珂 第9册 经筵玉音问答宋·胡铨 入蜀记宋·陆游 野客丛书宋·王楙 吴船录宋·范成大 武林旧事宋·周密 志雅堂杂抄宋·周密 吹剑录宋·俞文豹 松窗百说宋·李季可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徐竞庆元党禁宋·樵叟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 搜采异闻录宋·永亨 随隐漫录宋·陈世崇 第10册 九国志宋·路振 画墁集宋·张舜民 宜州家乘宋·黄庭坚 临汉隐居诗话宋·魏泰

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

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 郑继猛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提要: 宋代笔记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宋代笔记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笔记”概念的界定、“笔记”文献的整理、“笔记”的综合研究、“笔记”个案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些发展,这篇文章对此现状做了归纳述评,并指出未来宋代笔记的研究趋向,以期对笔记研究作一阶段性的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 宋代笔记;笔记文;笔记小说;研究视角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8)04-0037-05 笔记是历来较少受到关注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和文学现象。尽管笔记形式存在已久,但把笔记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命名则始于宋代。北宋文人宋祁首次将其旨在杂录各种琐闻趣事的书,命名为《宋景文笔记》。两宋时期是中国笔记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一是笔记作者队伍广大,大量文人、学者、官吏以及一般士人参与笔记的写作;二是写作的作品多,大约500多种①;三是笔记种类齐全,诸如读书笔记、城市笔记、杂记、杂录、闲话、录话、诗话、文话等,举凡带有随笔杂记,有关生活、学习、社会、世风、士风、掌故、风土、物产、谱录、演艺,以及迁徙、贬谪等一切人的活动都在笔记里有记载和反映。 宋代笔记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学界重视。目前学界大致从四个方面推进了宋代笔记研究。 一、关于“笔记”与“笔记小说”的争论 笔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传统目录学没有具体的分类,而是按照所包的具体内容分归于不同的部类,如《四库全书》将有些笔记划归于史部,有些笔记划归于子部。在同一部里又归入不同的小类。其他的书目分类亦混乱不清。这就给当代研究者提出一个问题,关于“笔记”概念的内涵界定,“笔记”与“笔记小说”之间到底为何关系?学界关于笔记概念讨论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笔记”与“笔记小说”起源独立说。学界可分为两种主要倾向。一是从“笔记”词源分析开始;一是自“小说”一词开始。结论也是两种,一是形成了“笔记文”这一大类;一是将“笔记”和“小说”结合定义为“笔记小说”。 张惠仁在《历代笔记文初探》中将“笔记”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笔记文,实际上指的是‘笔记文学’,它以古小说、传奇、志怪、列异类为主(故古人称笔记文学为笔记小说……),辅之以历史故事、野史、稗史、轶事、琐闻等,另外,也不排斥丛著、辨证、杂考,但地位并不重要。狭义的笔记文,向被认为是狭义散文中的一种,故称为‘笔记小品’。它不排斥一定数量的、以小品形式出现的故事和幽怪之谈。”[1]其广义笔记定义更合乎笔记文学包罗万象的实际。而狭义定义则含糊不清,“笔记”、“小品”、“小说”根本界线不明。 刘叶秋在《历代笔记概述》中指出给“笔记”定义的困难:“什么叫笔记,笔记有什么特点,哪些作品可以算是笔记等等,恐怕见仁见智,看法不同,未必能得出一致的结论。”[2]因此他认为“笔记的特点,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不拘内容,有闻必录;以形式论,主要在于‘散’:长长短短,记叙随宜。”[3]据此,他将笔记分为三类:小说故事类笔记;历史琐闻类笔记;考据辩证类笔记。从分类中可以看出,笔记小说只是笔记的一个小类,从属于笔记。 郑宪春在《中国笔记文史》探索了笔记文的起源,他认为笔记的源头有二:一是“传说中的三坟五典、九丘八索。舍左、右史无以成文。这大致是最初的随笔,是为中国笔记的源头之一”[4]。二是先秦诸子散文,这些散文“也基本属于‘札记’之类,粗具中国笔记的基本特征,从而,这批诸子散文构成了中国笔记文的源头之一”[5]。作者最后解释两个来源的成立理由:“言笔记源于先秦历史散文,是指笔记文中的野史笔记从中继承了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传统,许多笔记所具备的‘春秋笔法’及其保存的史料价值,弥补了正史的缺陷和不足。言笔记源于语录体的诸子散文,是指笔记的自然朴实和短小精炼,与先秦语录体诸子散文的随笔记录实出一辙。”[6]因此,郑宪春归纳出笔记的三个特色:随心所欲,随事记录;包罗万象,形散神凝;质朴自然,意趣横生。 这三家基本的界定就是笔记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笔记小说只是笔记其中的一个小类。 与上述意见相对的是苗壮《笔记小说史》,其中探讨“笔记”文体形成的过程: 笔记之称,始于六朝。《南齐书?丘巨源传》说:“笔记贱伎,非杀活所待;开劝小说,非否判所寄。”所 称“笔记”、“小说”,均非文体。“笔记”指执笔记录, 掌文书之事;“小说”指非庄重、正式的言谈。王僧儒 《任府君传》中“辞赋极其清深,笔记尤尽典实”,《文 心雕龙?才略》中“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所 说的“笔记”,则是指所记录的文字。从语义学考察, “笔”不只是书写工具,又有书写、记载和散文的意思。

阅读古文的方法

承问我学习古代文字的经验,实在惭愧,我在这方面的根底很薄,不能冒充高深。 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一九一九年,已经是国民小学。在农村,小学校的设备虽然很简陋,不过是借一家闲院,两间泥房做教室,复式教学,一个先生教四班学生。虽然这样,学校的门口,还是左右挂了两面虎头牌:“学校重地”及“闲人免进”。 你看未进校门之先,我们接触的,已经是这样带有浓厚封建国粹色彩的文字了。但进校后所学的,还是新学制的课本,并不是过去的五经四书了。 所以,我在小学四年,并没有读过什么古文。不过,在农村所接触的文字,例如政府告示、春节门联、婚丧应酬文字,还都是文言,很少白话。 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我家的私乘。我的父亲,在经营了多年商业以后,立志要为我的祖父立碑。他求人——一位前清进士撰写了一篇碑文,并把这篇碑文交给小学的先生,要他教我读,以备在立碑的仪式上,叫我在碑前朗诵。父亲把这件事,看得很重,不只有光宗耀祖的虔诚,还有教子成材的希望。 我记得先生每天在课后教我念,完全是生吞活剥,我也背得很熟,在我们家庭的那次大典上,据反映我读得还不错。 那时我只有十岁,这篇碑文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记得,经过几十年战争动乱,那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但是,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抑扬顿挫,那些起承转合,那些空洞的颂扬之词,好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我进了高等小学。在这二年中,我读的完全是新书和新的文学作品,父亲请了一位老秀才,教我古文,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因为我看到他走在街头的那种潦倒状态,以为古文是和这种人物紧密相连的,实在鼓不起学习的兴趣。这位老先生教给我的是一部《古文释义》。 在育德中学,初中的国文讲义中,有一些古文,如《孟子》、《庄子》、《墨子》的节录,没有引起我多少兴趣。但对一些词,如《南唐二主词》、李清照《漱玉词》和《苏辛词》,发生了兴趣,一样买了一本,都是商务印书馆印的学生国学丛书的选注本。 为什么首先爱好起词来?是因为在读小说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些诗词歌赋。例如《红楼梦》里的葬花词、芙蓉诔,鲁智深唱的寄生草,以及什么祖师的偈语之类。青年时不知为什么对这种文字,这样倾倒,以为是人间天上,再好没有了,背诵抄录,爱不释手。 现在想来,青少年时代,确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时代。那时的感情,确像一江春水,一树桃花,一朵早霞,一声云雀。 它的感情是无私的,放射的,是无所不想拥抱,无所不想窥探的。它的胸怀,向一切事物都敞开着,但谁也不知道,是哪一件事物或哪一个人,首先闯进来,与它接触。 接着,我读了《西厢记》,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沈复的《浮生六记》。一个时期,我很爱好那种凄冷缠绵,红袖罗衫的文字。 无论是桃花也好,早霞也好,它都要迎接四面八方袭来的风雨。个人的爱好,都要受时代的影响与推动。我初中毕业的那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第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在这几年中,我们的民族危机,严重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保定地处北方,首先经受时代风云的冲激。报刊杂志、书店陈列的书籍,都反映着这种风云。我在高中二年,读了很多政治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补正志疑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补正志疑 范志新 孙楷第先生之《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问世后,编纂历史修久的文言小说书目,便成为广大读者、研究者翘首企望的事,郑振铎先生当年为《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时,曾呼吁之。时隔半个世纪,袁行霈、侯忠义两先生编纂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以下简称《书目)是对郑先生呼吁响应。它填补了小说研究中的空白,是部很有用的工具书,与孙目可为姊妹篇。由于文言小说种类繁杂,体例不纯,历史上目录学家于小说家类,取舍向有异同,一书隶属,亦无定论;且又系草创,故疏漏舛误在所难免,本文拟据“凡曾见于小说家类之文言小说,一般均予收录”(《书目》凡例),且书的存佚大致可考的原则,就管见所及选部分条目,一依《书目》体例(惟作者履历已见《书目》者略),略作补遗、正误、志疑,用意惟在添砖补罅而已。 一、补遗 虞喜志林一卷存 (晋)虞喜撰 见《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小说类。

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古今说部本又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四明丛书本均作《志林新书》一卷。 开天传信记一卷存 (唐)郑棨撰 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类。《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郑堂读书记》并入子部小说类。 百川学海本学津讨原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初集本说库本丛书集成本历代小史本说郛本 《四库全书总目》曰:“书中皆记开元、天宝故事,凡三十二条。语涉神怪,未能尽出雅驯。然行世既久,诸书言唐事者,多沿用之,故录以备小说之一种焉。” 灌畦暇语一卷存 (唐)无名氏撰 见《遂初堂书目》子部小说类。《传是楼书目》入子部小说类。《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 稽古堂丛刻本说郛本奇晋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古今说部丛书本艺圃搜奇本淡生堂余苑本

149《吴船录》[宋]范成大

吴船录 [宋]范成大 作者:kwanado 发表时间: 2005/04/04 19:42 点击:306次修改精华删除置顶来源转移收藏 吴船录 [宋]范成大 《吴船录》,宋范成大着。上、下二卷。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作者自四川制置使召还,五月由成都起程,取水路东下,于十月抵临安(今浙江杭州),随日记所阅历着为此书。题名取杜甫诗《绝四句首》「门泊东吴万里船」句意。书中对沿途名胜古迹如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长江三峡、洞庭湖、赤壁、黄州、庐山等记载尤详,且时有考证。今有《宝颜堂秘笈》《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等二卷本以及《续百川学海》、《稗乘》、《说郛》等一卷本。 范成大(1126-1193),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徽州司户参军。孝宗乾道四年(1168)出知处州。五年召为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国史院编修,擢起居舍人、兼侍讲,又兼实录院检讨。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国信史使金,不屈节,几被杀。返迁中书舍人。七年,孝宗欲用佞臣张说,成大遂自引退。八年冬起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使。淳熙元年(1174)为敷文阁待制,知成都府,任四川制置使。有善政。四年权礼部尚书。五年正月知贡举,寻兼直学士院;以中大夫参知政事,权监修国史、日历。坐事罢官归田。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十年以病辞归。十五年起知福州,力辞。光宗绍熙三年(1192)起知太平州,逾月即归。谥文穆。工诗,与陆游、尤袤、杨万里同为「中兴四大家」。存诗一千九百余首。着有《石湖居士集》、《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桂林虞衡志》、《吴郡志》、《菊谱》、《梅谱》等。(以上按《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典出版社,2000年)是次录文,据孔凡礼点校之《吴船录》(见于《范成大笔记六种》一书,中华书局,2002年)。该书是以《知不足斋》本为底本,以吴兴沈德寿抱经楼明抄本为主要校本,并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说郛》本及其他有关书籍参校。 2005年3月3日 ver.1.0 目录 卷上卷下 卷上 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是日,泊舟小东郭合江亭下。合江者,岷江别派自永康离堆分入成都及彭、蜀诸郡合于此。以下新津,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故事:腊月赏梅于此。管界巡检营在亭傍。每花开及三分,巡检司具申一两日开燕,监司预焉。蜀人入吴者,皆自此登舟。其西则万里桥。诸葛孔明送费祎使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后因以名桥。杜子美诗曰:「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桥正为吴人设。余在郡时,每出东郭,过此桥,辄为之慨然。东下五里,曰板桥滩,自蜀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资暇集》 又作《资暇录》,三卷,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乂撰。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刻本避宋太祖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成都。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资暇录》上卷多纠正俗说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无别义,《左传》“行李之往来”乃错字;又如“挽歌”始于春秋;“押衙”应作“押牙”等。下卷多谈物品,如记毕罗、琴甲、茶托子、书题签、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据。此外像论证《文选》五臣注尽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说等,亦有新意。书中虽有一些误解、谬说,为宋人所驳斥,但就全书而言,还是有价值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价值云:“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全书均考证之文….谓《论语》宰子昼寝作画寝,乃梁武帝之说;伤人乎不问马,不字断句,乃经典释文之说,均不始於韩愈笔解;谓五臣注《文选》窃据李善之本;谓韩愈《讳辨》误以杜度为名;谓有母之人不可称舅氏为渭阳;谓作《诗疏》之陆玑名从玉傍,非士衡;谓万几字讹作机由汉王嘉封事;谓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阁下之别,竹甲题签、门杖之始,皆引证分明,足为典据”。 版本有:《资暇集》三卷,清嘉庆谢氏授经图屋抄本;《新刻資暇集》三卷,清抄本,佚名録,清勞格校并跋;《资暇集》三卷,明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王国维校并跋; 丛书本:《说郛》本资暇集》三卷,明陶宗仪编,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明胡文焕编,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学海》本,《资暇録》一卷,明吴永编;《学海类编》本,《资暇集》三卷,清曹溶编,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壶》本,《资暇集》三卷,清张海鹏编,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张海鹏刻本。 今有:《资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依“顾氏文房小说本”涵芬楼影明本为底本,校以“钦定四库全书”本;《资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丛书集成初编”本,1988年版。 《大唐新语》 又名《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唐世说新语》、《世说》、《大唐新话》等,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刘肃著。刘肃,宪宗元和时人。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新唐书·艺文志》说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此书有元和二年(807)自序,署衔为“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 该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代宗大历年间,多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体例则仿《世说新语》,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义﹑孝行﹑友悌﹑举贤﹑识量﹑容恕﹑知微﹑聪敏﹑文章﹑著述﹑从善﹑谀佞﹑厘革﹑隐逸﹑褒锡﹑惩戒

《本事诗》[唐]孟棨

本事詩 [唐]孟棨 《本事詩》,唐孟棨著。多記唐詩之本事。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徵異、徵咎、嘲戲七類。其自序云:「其間觸事興詠,尤所鍾情。不有發揮,孰明厥義?因采為《本事詩》。」胡其寫作主旨為以詩繫事,發明詩歌內容,然其敘事委曲,情致宛然,足資賞鑒。如《博陵崔護》條,述崔護與某女邂逅相愛之事,即「人面桃花」著名掌故。又《劉尚書自屯田員外左遷郎州司馬》條,敘劉禹錫《贈看花諸君子詩》本事,頗有情趣。此集保存了不少唐代詩人的軼事,雖有附會之處,然不無史料價值。有《顧氏文房小說》、《古今逸史》、《津逮秘書》、《四庫全書》、《歷代詩話續編》諸本。 孟棨,一作孟啟。生卒年里不詳。約生於元和、長慶間。應進士試,出入場屋三十餘年,至乾符二年始登進士第。光啟二年,署「前尚書司勳郎中賜紫金魚袋」,撰《本事詩》,所錄皆詩歌本事。(以上按《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中華書局,1992年) 是此錄文,據李學穎校點之《本事詩》(見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一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該書是以《歷代詩話續編》本為底本,校以《津逮秘書》本,並以《太平廣記》有關篇目參校。書原為簡體字排印,過錄時參考了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之繁體字《本事詩》校點本。 目錄 本事詩序情感第一事感第二高逸第三怨憤第四徵異第五徵咎第六嘲戲第七

本事詩序 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懷佳作,諷刺雅言,著於羣書,雖盈厨溢閣,其間觸事興詠,尤所鍾情。不有發揮,孰明厥義?因采為《本事詩》,凡七題,猶四始也。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徵異、徵咎、嘲戲,各以其類聚之。亦有獨掇其要,不全篇者,咸為小序以引之,貽諸好事。其有出諸異傳怪錄,疑非是實者,則略之;拙俗鄙俚,亦所不取。聞見非博,事多闕漏,訪於通識,期復續之。時光啟二年十一月,大駕在褒中,前尚書司勳郎中賜紫金魚袋孟棨序。 情感第一 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後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謂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國亡必入權豪之家,斯永絕矣。儻情緣未斷,猶冀相見,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鏡,人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於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及陳亡,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訪於都市。有蒼頭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仍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聞者無不感歎。仍與德言、陳氏偕飲,令陳氏為詩,曰:「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遂與德言歸江南,竟以終老。 唐武后時,左司郎中喬知之有婢名窈娘,藝色為當時第一。知之寵愛,為之不婚。武延嗣聞之,求一見,勢不可抑。既見即留,無復還理。知之痛憤成疾,因為詩,寫以縑素,厚賂閽守以達。窈娘得詩悲惋,結於裙帶,赴井而死。延嗣見詩,遣酷吏誣陷知之,破其家。詩曰:「石家金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昔日可憐君自許,此時歌舞得人情。君家閨閣不曾難,好將歌舞借人看。富貴雄豪非分理,驕奢勢力橫相干。別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袂傷紅粉。百年離別在高樓,一旦紅顏為君盡。」時載初元年三月也。四月下獄,八月死。

中国古代文学:文史类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文史类笔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史类笔记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西京杂记》 历史琐闻轶事类笔记,称汉代刘歆撰,实为晋代葛洪托名之作。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西汉的杂史。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佚事类笔记。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西汉故实和轶闻逸事的荟集之书其所写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内容则包括典制礼仪、天文地理、宫室苑囿、草木虫鱼、奇珍异宝、风俗民情,还包括了诗词曲赋、文论书函和秘闻逸事,采摭丰富,多怪诞不经,不足征信。其中有关南越赵佗献宝于汉朝、刘邦筑新丰以迎太公、汉俗五月五日生子不举、邓通得蜀山以铸铜钱、茂陵富人袁广汉庄园之奇、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刘子骏作《汉书》诸事,则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另外像人们喜闻乐道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匡衡凿壁借光等亦皆首出此书,被后人引为典实、成语,对诗词、戏曲、小说的创作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西京杂记》版本有一卷本、二卷本和六卷本三个系统:首载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为两卷本;《旧唐书经籍志》作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始著录有六卷本。属一卷本的,有《历代小说》本;属于二卷本的,有《抱经堂丛书》、《正觉楼丛刻》、《龙溪

精舍丛书》、《闽中丛书》等;属于六卷本的,有孔天胤本、《秦汉图记》、《汉魏丛书》、《稗海》、《津逮秘书》、《学津探源》、《四库全书》、《古今逸史》、《笔记小说大观》等本。后人重新点校本,多以六卷本为基础。 历代重要版本有:1.明万历陕西布政司刊本,六卷;2.明嘉靖沈与文野竹斋刊本。六卷;3.明嘉靖三十一年关中官署刊本,六卷,前有嘉靖三十一年孔天胤序,又称孔天胤本;4.汲古阁抄本。六卷;5.明黑格抄本。二卷;6.《稗海》本,六卷;7.《四库全书》本,六卷;8.《四部丛刊》本,六卷;9.《津逮秘书》本,有毛晋序;10.《抱经堂丛书》本,二卷。 今有:《西京杂记》罗根泽注(以孔天胤本为底本),中华书局1961年版;《西京杂记》程毅中点校,中华书局古小说丛刊本,1985年版;《西京杂记》向新阳、刘克任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1991年版;《西京杂记》周天游校注,三秦出版社,长安史记专刊本,2006年版;《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西京杂记》,重庆出版社,古今逸史精编本,2000年版;《新译西京杂记》,曹海东注,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版。 2、《博物志》 西晋博物类笔记,张华著。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今河北省固安县)。西晋文学家、政治家。西汉留侯张良十六世孙。父亲张平,曹魏时任渔阳太守。张华幼年丧父,亲自牧羊。家贫勤学,学业优博,图纬方伎之

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小说?白话小说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笔记体小说大观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 第一辑 谐铎十二卷(清)沈起凤撰觚賸八卷续编四卷(清)钮琇撰萤窗异草初编四卷二编四卷三编四卷(清)长白浩歌子(庆兰)撰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十卷(清)袁枚撰庸闲斋笔记十二卷(清)陈其元撰金壶七墨(清)黄钧宰撰金壶浪墨八卷金壶遯墨五卷金壶逸墨二卷金壶戏墨一卷金壶醉墨一卷金壶泪墨(一名心影)二卷夜谭随录四卷(清)闲斋氏(和邦额)撰夜雨秋灯录初集四卷续集四卷三集四卷(清)宣鼎撰三异笔谈四卷(清)许仲元撰埋忧集十卷演集二卷(清)红雪山庄外文(朱翔清)撰墨余录四卷(清)毛祥嶙撰阅微草堂笔记二十四卷(清)观弈道人(纪昀)撰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耳食录五卷(清)乐钧撰庸盦笔记六卷(清)薛福成撰壶天录三卷(清)百一居士撰两般秋雨盦随笔八卷(清)梁绍壬撰 第二辑 涌幢小品三十二卷(明)朱国祯撰舌华录九卷(明)曹臣撰虞初新志二十卷(清)张潮辑虞初续志十二卷(清)郑澍若辑坚瓠首集四卷二集四卷三集四卷四集四卷五集四卷六集四卷七集四卷八集四卷九集四卷十集四卷续集四卷广集六卷补集六卷秘集六卷余集四卷(清)褚人获撰笑笑录六卷(清)独逸窝退士撰漫游纪略(一名瓠园集)四卷(清)王澐撰虫鸣漫录二卷(清)采蘅子(宋口)撰淞南梦影录四卷(清)畹香留梦室主(黄协埙)撰闻见异辞二卷(清)许秋垞撰此中人语六卷(清)程麟撰鸥陂渔话六卷(清)叶廷琯撰吹网录六卷(清)叶廷琯撰清嘉录十二卷(清)顾禄撰春在堂随笔十卷(清)俞樾撰附小浮梅闲话一卷(清)俞樾撰香祖笔记十二卷(清)王士禛撰闻见近录一卷(宋)王巩撰独醒杂志十卷附录一卷(宋)曾敏行撰第三辑 蜀碧四卷(清)彭遵泗撰西清笔记二卷(清)沈初撰夷坚志五十卷(宋)洪迈撰广阳杂记五卷(清)刘献廷撰渌水亭杂识四卷(清)性德撰萝庵游赏小志一卷(清)李慈铭撰茶余客话十二卷(清)阮葵生撰津门杂记三卷(清)张焘撰初月楼闻见录十卷续录十卷(清)吴德旋撰归田琐记八卷(清)梁章钜撰履园丛话二十四卷(清)钱泳撰猫苑二卷(清)黄汉撰谿上遗闻集录十卷别录二卷(清)尹元炜撰岛居随录二卷(清)卢若腾撰雨窗消意录四卷(清)牛应之撰云间据目抄五卷(明)范濂撰瓮牗余谈八卷(清)王韬撰池北偶谈二十六卷(清)王士禛撰听雨轩笔记四卷(清)清凉道人(徐口)撰锄经书舍零墨四卷(清)黄协塭撰瀛壖杂志六卷(清)王韬撰耳邮四卷(清)羊朱翁(俞樾)撰冶庐杂识八卷(清)陆以湉撰第四辑 清波杂志十二卷别志三卷(宋)周煇撰武林旧事十卷附录一卷(宋)周密撰志雅堂杂钞二卷(宋)周密撰甲申杂记一卷(宋)王巩撰芦浦笔记十卷(宋)刘昌诗撰渑水燕谈录十卷(宋)王辟之撰玉壶清话十卷(宋)释文莹撰洛阳搢绅旧闻记五卷(宋)张齐贤撰云溪友议十二卷(唐)范摅撰五总志一卷(宋)吴炯撰岭外代答十卷(宋)厨去非撰游宦纪闻十卷(宋)张世南撰涉史随笔一卷(宋)葛洪撰入蜀记六卷(宋)陆游撰吹剑录外集一卷(宋)俞文豹撰梦粱录二十卷(宋)吴自牧撰猗觉寮杂记二卷(宋)朱翌撰随手杂录一卷(宋)王巩撰续夷坚志四卷(金)元好问撰砚北杂志二卷(元)陆友撰北轩笔记一卷(元)陈世隆撰庶斋老学丛谈四卷(元)盛如梓撰昨非庵日纂二十卷(明)郑琯撰韵石斋笔谈二卷(清)姜绍书撰海岳志林一卷(明)毛晋辑蜀难敍略一卷(清)沈荀蔚撰粤行纪事三卷(清)瞿昌文撰台湾外记三十卷(清)江日升撰明斋小识十二卷(清)诸联撰南省

第三讲古代小说形态

第三讲中国古代小说形态 从形式看,中国古代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形态: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 一、笔记小说 (一)、笔记小说的概念 1、研究的回顾 “笔记小说”一词至迟在南宋时已经出现,如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二云:“前辈笔记小说,固有字误,或刋本之误,因而后生未学,不稽考本出处,承袭谬误甚多。”不过,史氏所说的“笔记小说”既不是小说的类目概念,也没有为明清学者所广泛接受。20世纪20年代,上海进步书局编印《笔记小说大观》,此书行世之后,“笔记小说”一词渐被广泛采用。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笔记小说之著述的编刊,二是笔记小说之概念的辨析。 关于笔记小说之著述的编刊。1981年,台湾新兴书局出版《笔记小说大观丛刊》,搜求辑补近2000种笔记,分四十五编;1983年,广陵古籍刻印社重新整理刊行《笔记小说大观》;1990年,辽海书社推出周光培、孙进己重辑的《历代笔记小说汇编》;1999年以来,上海古籍出版社也编刊了新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等。需要指出的是,这几部《笔记小说大观》的最大特点是搜罗宏富,包罗万象,诸子百家,无所不有。搜辑者的本意在于汇集文献资料,发挥其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补正史之不足,以供在消遣中而达研究史学之目的”。虽皆冠以“笔记小说”一名,但沿用的还是传统目录学的古小说概念,也未用心厘清“笔记”、“小说”与“笔记小说”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因而也疏于简择,造就了一个没有经过严谨论证的“笔记小说”概念。也就是说,他们使用的“笔记小说”一词,并不具备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体类的意义。 二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笔记小说”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必要的辨析。1929年,郑振铎撰写《中国小说的分类及其影响》,认为只有像干宝《搜神记》、吴均《续齐谐记》、谷神子《博异志》、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一类“具有多量的琐杂的或神异的‘故事’总集”,才能称为“笔记小说”,他将“故事集”或者一集之中故事是否占据大多数作为认定笔记小说的标准。1940年,王季思先生发表《中国笔记小说略述》一文,认为笔记小说出于文人手笔,跟出于说书人口说的诸如《大宋宣和遗事》以及“三言”、“二拍”

文献学

绪论 一、什么叫“ 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道:“文,典籍也。献,贤也。” 马端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诸子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致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文献:具有一定历史和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什么是“文献学”呢? 中文三大基础工具课 传统中文学问中最显赫者 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性的学科 对我们而言,它还是: 一门教人如何读书的课(版本学) 一门教人如何查找资料的课(目录学) 一种方法论 一种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三、文献学发展过程 (一)元典时期:先秦 产生文献 孔子:述而不作 诸子:述而作 文献学的初步形成:孔子 (二)秦汉、六朝:文献学的积极探索 文献整理:司马迁 地下文献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 传注之学:汉魏古注十三经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 《尚书》:[汉]孔安国傅 《毛诗》:[汉]毛亨傅、郑玄笺 《周礼》:[汉]郑玄注 《仪礼》:[汉]郑玄注 《礼记》:[汉]郑玄注 《春秋经傅集解》:[晋]杜预撰 《春秋公羊傅》:[汉]何休撰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集解 《孝经》:[汉]郑玄注 《论语》:[魏]何宴集解 《孟子》:[汉]赵岐注 《尔雅》:[晋]郭璞注 (三)唐宋:文献学的全面探索 1注疏之学大兴:疏不破注与疑古立说 2文献学理论探讨:刘知几《史通》等 3综合文献的编订: 唐:《初学记》、《艺文类聚》、《文馆词林》、《白氏六帖》 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中国古典小说集锦

小说?白话小说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宜春香质》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隋炀帝艳史》明?齐东野人40回.〔通行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