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础知识

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础知识

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础知识
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础知识

第二十二章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一节概述

聚合酶链反应或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又称无细胞克隆技术(“free bacteria”cloning technique),是一种对特定的DNA片段在体外进行快速扩增的新方法。该方法一改传统分子克隆技术的模式,不通过活细胞,操作简便,在数小时内可使几个拷贝的模板序列甚至一个DNA分子扩增107~108倍,大大提高了DNA的得率。因此,现已广泛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PCR技术最早由美国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Kary Mullis及同事于1985年发现并研制成功的;最早的应用报道是Saiki等1985年将PCR技术应用于β-珠蛋白基因扩增和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的产前诊断。随后使用了1976年Chien等分离的热稳定性Taq DNA聚合酶,使PCR操作大为简化,并使PCR自动化成为可能;1987年Kary Mullis等完成了自动化操作装置,使PCR技术进行实用阶段。

国内复旦大学1988年起开始研制耐热性多聚酶,军事医学科学院马立人教授等在1989年研制成功了PCR自动装置,并且不断推陈出新,最近研制的PTC-51A/B型DNA热循环仪体积小,造型美观,价格适宜,操作简单,尤为适宜国内应用。

PCR发明不到10年,却已获得广泛应用。目前,每年都有上千篇文章发表。1991年,期刊“PCR方法与应用”(PCr Methods and Application)在美国创刊,使有关学者有了自己的论坛和参考的专业期刊。PCR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学革命,必将大大推动分子生物学各有关学科的研究,使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993年度诺贝尔化学将已于10月13日揭晓,Kary Mullis因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而获得此殊荣。现在世界各地都在使用PCR检测病人血液中的微量遗传物质,这一成就为精确诊断艾滋病及其它病症铺平了道路。瑞典皇家科学院说:“PCR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中。该方法同DNA测序法结合起来很可能将成为研究动植物分类学的一种革新工具。”一名加拿大籍英国科学家Michael Smith因开创了“寡核苷酸基因定点诱变”的方法而与Mullis同享此荣。

第二节PCR技术的原理

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新方法,主要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三个步骤反复的热循环构成:即在高温(95℃)下,待扩增的靶DNA双链受热变性成为两条单链DNA模板;而后在低温(37~55℃)情况下,两条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互补的单链DNA模板结合,形成部分双链;在Taq酶的最适温度(72℃)下,以引物3’端为合成的起点,以单核苷酸为原料,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合成DNA新链。这样,每一双链的DNA模板,经过一次解链、退火、延伸三个步骤的热循环后就成了两条双链DNA分子。如此反复进行,每一次循环所产生的DNA均能成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每一次循环都使两条人工合成的引物间的DNA特异区拷贝数扩增一倍,PCR产物得以2n的批数形式迅速扩增,经过25~30个循环后,理论上可使基因扩增109倍以上,实际上一般可达106~107倍。

图22-1 PCR基本原理示意图

假设扩增效率为“X”,循环数为“n”,则二者与扩增倍数“y”的关系式可表示为:

y=(1+X)n。扩增30个循环即n=30时,若X=100%,则y=230=1073741824(>109);而若X=80%时,则y=1.830=45517159.6(>107)。由此可见,其扩增的倍数是巨大的,将扩增产物进行电泳,经溴化乙锭染色,在紫外灶照射下(254nm)一般都可见到DNA的特异扩增区带。

第三节PCR操作范例及反应体系的组成

一、PCR操作范例

在一个典型的PCR反应体系中需加入:适宜的缓冲液、微量的模板DNA、4×dNTPs、耐热性多聚酶、Mg2+和两个合成的DNA引物。模板DNa 94℃变性1min,引物与模板40~60℃退火1min,72℃延伸2min。在首次循环前模板预变性3~5min;在末次循环后,样品仍需继续延伸3~5min以上,确保扩增的DNA为双链DNA。为便于了解PCR反应中各成份的组成,加入量和反应条件,使人们以此为基础,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逐项改变来找到最佳反应条件,特列举Perkin Elmer Cetus公司Gene Amp DNA试剂盒提供的典型反应条件供参考。

表22-1 PCR反应混合液

扩增条件:94℃60s,37℃60s,72℃120s,共25~30个循环。

注:[1]反应缓冲液[10×]含:100mmol/l Tris-HCl pH8.3(25℃),15mmol/L KCl, 15mmol/L MgCl2,

0.01%(W/V)明胶(Sigma G2500)

[2]酶储存缓冲液(-20℃)含:50%甘油,100mmol/l KCl,20mmol/L Tris-HCl ph8.0

0.1mmol/L EDTA, 1.0mmol/L DTT,200μg/ml明胶,0.5%吐温20,0.5% Nonidet P40

[3][4]引物,1,2:扩增λ-噬菌体基因中500bp的片段

引物1序列:7131~7155(5’)-GATGAGTTCGTGTCCGTACAACTGG-(3’)

引物2序列:7606~7630(5’)-GGTTATCGAAA TCAGCCACAGCGCC-(3’)注意(3’)端有2个bp互补故易生成50bp的双体

二、PCR反应系统的组成

(一)PCR缓冲液(PCr Buffer)

用于PCR的标准缓冲液见PCR操作范例。于72℃时,反应体系的pH值将下降1个单位,接近于7.2。二价阳离子的存在至关重要,影响PCR的特异性和产量。实验表明,Mg2+优于Mn2+,而Ca2+无任何作用。

1.Mg2+浓度

Mg2+的最佳浓度为1.5mmol/L(当各种dNTP浓度为200mmol/L时),但并非对任何一种模板与引物的结合都是最佳的。首次使用靶序列和引物结合时,都要把Mg2+浓度调到最佳,其浓度变化范围为1~10mmol/L。Mg2+过量易生成非特异性扩增产物,Mg2+不足易使产量降低。

样品中存在的较高浓度的螯合剂如EDTA或高浓度带负电荷的离子基团如磷酸根,会与Mg2+结合而降低Mg2+有效浓度。因此,用作模板的DNA应溶于10mmol/l Tris-HCl(pH7.6)0.1mmol/L EDTA中。

dNTP含有磷酸根,其浓度变化将影响Mg2+的有效浓度。标准反应体系中4×dTNPs的总浓度为0.8mmol/L,低于1.5mmol/L的Mg2+浓度。因此,在高浓度DNA及dNTP条件时,必须相应调整Mg2+的浓度。

2.Tris -HCl缓冲液

在PCR中使用10~50mmol/L的Tris –HCl缓冲液,很少使用其他类型的缓冲液。Tris缓冲液是一种双极化的离子缓冲液,pKa为8.3(20℃),△pKa为0.021/℃。因此,20mmol/l Tris pH8.3(20℃)时,在典型的热循环条件下,真正的pH值在7.8~6.8之间。

3.KCl浓度

K+浓度在50mmol/L 时能促进引物退火。但现在的研究表明,NaCl浓度在50mmol/L时,KCl 浓度高于50mmol/L将会抑制Taq酶的活性,少加或不加KCl对PCR结果没有太大影响。

4.明胶

明胶和BSA或非离子型去垢剂具有稳定酶的作用。一般用量为100μg/ml,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加或不加都能得到良好和PCR结果,影响不大。

5.二甲基亚砜(DMSO)

在使用Klenow片段进行PCR时DMSO是有用的;加入10%DM-SO有利于减少DNA的二级结构,使(G+C)%含量高的模板易于完全变性,在反应体系中加入DMSO使PCR产物直接测序更易进行,但超过10%时会抑制Taq DNA聚合酶的活性,因此,大多数并不使用DMSO。

(二)四种脱氧三磷酸核苷酸(4×dNTPs)

在PCR反体系中dNTP终浓度高于50mmol/L会抑制Taq酶的活性,使用低浓度dNTP可以减少在非靶位置启动和延伸时核苷酸错误掺入,高浓度dNTPs易产生错误掺入,而浓度太低,势必降低反应物的产量。PCR常用的浓度为50~200μmol/L,不能低于10~15μmol/L。四种dNTP 的浓度应相同,其中任何一种浓度偏高或偏低,都会诱导聚合酶的错误掺入,降低合成速度,过早终止反应。

决定最低dNTP浓度的因素是靶序列DNA的长度和组成,例如,在100μl反应体系中,4×dNTPs 浓度若用20μmol/L,基本满足合成2.6μg DNA或10pmol的400bp序列。50μmol/L的4×dNTPs 可以合成6.6μg DNA,而200μmol/L足以合成25μg/DNA。

购自厂商的dNTP溶液一般均未调pH,应用1mol/l NaOH将dNTP贮存液pH调至7.0,以保证反应的pH值不低于7.1。市购的游离核苷酸冻干粉,溶解后要用NaOH中和,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

(三)引物的量

引物在PCR反应中的浓度一般在0.1~1μmol/L之间。浓度过高易形成引物二聚体且产生非特异性产物。一般来说用低浓度引物经济、特异,但浓度过低,不足以完成30个循环的扩增反应,则会降低PCR的产率。

(四)Taq DNA聚合酶的量

典型PCR反应混合物中,所用酶浓度为2.5U/μl,常用范围为1~4U/100μl。由于DNA模板的不同和引物不同,以及其它条件的差异,多聚酶的用量亦有差异,酶量过多会导致非特异产物的增加。

由于生产厂家所用兵配方、制造条件以及活性定义不同,不同厂商供应的Taq DNA聚合酶性能也有所不同。

Cetus公司酶定义是:1个酶单位是指在以下分析条件下,于74℃,30min内使10nmmol的dNTP掺入酸不溶性成分所需的酶。测定时间为10min,折算成30min掺入量。

分析条件为25nmol/L TAPS(三羟基-甲基-氨基丙烷磺酸钠pH9.3,25℃),50mmol/l KCl, 2mmol/L MgCl2,1mmol/L β-ME(巯基乙醇),dATP、dTTP、dGTP各200mmol/L,dCTP为100mmol/L(由不标记及α-32P标记混合),12.μg变性鲱鱼精子DNA,最终体积50μl。

(五)模板

单、双链DNA或RNA都可以作为PCR的样品。若起始材料是RNA,须先通过逆转录得到第一条cDNA。虽然PCR可以仅用极微量的样品,甚至是来自单一细胞的DNA,但为了保证反应的特异性,还应用ng级的克隆DNA,μg水平的单拷贝染色体DNA或104拷贝的待扩增片段作为起始材料,模板可以是粗品,但不能混有任何蛋白酶、核酸酶、Taq DNA聚合酶抑制剂以及能结合DNA的蛋白。

DNA的大小并不是关键的因素,但当使用极高分子量的DNA(如基因组的DNA时),如用

超声处理或用切点罕见的限制酶(如Sal1和Not1)先行消化,则扩增效果更好。闭环靶序列DNA 的扩增效率略低于线状DNA,因此,用质粒作反应模板时最好先将其线状化。

模板靶序列的浓度因情况而异,往往非实验人员所控制,实验可按已知靶序列量逆减的方式(1ng,0.1ng,0.001ng等),设置一组对照反应,以检测扩增反应的灵敏度是否符合要求。

(六)石蜡油

PCR扩增时建议在混合物上面铺一层石蜡油,减少PCR过程中尤其是变性时液体蒸发所造成的产物的丢失。研究表明,应用石蜡油可使扩增产量增加5倍,可能与石蜡油维持热恒定和整个反应体系中盐浓度有关。

三、电泳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一般情况下先在电泳缓冲液或凝胶中加1%溴化乙锭(EB)(每100ml加100μl),然后将已经制备好的1%~2%琼脂糖凝胶(用电泳缓冲液配制)放入电泳槽内,加入待测样品10μl,同时用分子量标准品作标记。琼脂糖浓度应按分离DNA片段的大小进行选择,一般用1.5%~2%,电泳电压75V,待样品进行凝胶内距胶末端1cm时,切断电源,取出凝胶在紫外灯下直接观察结果。

由于溴化乙锭可与双链DNA形成结合物,在紫外灯下能发射荧光,使EB的荧光强度增强80~100倍,所以,电泳后凝胶在紫外灯下可直接观察。一般肉眼观察DNA量可达10ng,其荧光强度与DNA含量成正比。

DNA分子在凝胶中泳动速度决定于电荷效应及分子效应。前者由所带净电荷量决定,而后者与分子大小及构型有关。按照DNA分子大小,其凝胶浓度可做不同的调整。有条件的实验室也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扩增的DNA片段。

表22-2 电泳检测扩增结果,EB荧光显色(254nm)

第四节影响PCR的主要因素

PCR技术必须有人工合成的合理引物和提取的样品DNA,然后才进行自动热循环,最后进行产物鉴定与分析。引物设计与合成目前只能在少数技术力量较强的研究院、所进行,临床应用只需购买PCR检测试剂盒就可开展工作,PCR自动热循环中影响因素很多,对不同的DNA样品,PCR 反应中各种成份加入量和温度循环参数均不一致。现将几种主要影响因素介绍如下。

一、温度循环参数

在PCR自动热循环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变性与退火的温度。如操作范例所示,其变性、退火、延伸的条件是:94℃60s, 37℃60s, 72℃120s,共25~30个循环,扩增片段500bp。在这里,每一

步的时间应从反应混合液达到所要求的温度后开始计算。在自动热循环仪内由混合液原温度变至所要求温度的时间需要30~60s,这一迟滞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反应管类型、壁厚、反应混合液体积、热源(水浴或加热块)以及两步骤间的温度差,在设置热循环时应充分给以重视和考虑,对每一仪器均应进行实测。

关于热循环时间的另一个重要考虑是两条引物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远,合成靶序列全长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前文给出的反应时间是按最适于合成长度500bp的靶序列拟定的。下面就各种温度的选择作一介绍。

1.模板变性温度

变性温度是决定PCR反应中双链DNA解链的温度,达不到变性温度就不会产生单链DNA 模板,PCR也就不会启动。变性温度低则变性不完全,DNA双链会很快复性,因而减少产量。一般取90~95℃。样品一旦到达此温度宜迅速冷却到退火温度。DNA变性只需要几秒种,时间过久没有必要;反之,在高温时间应尽量缩短,以保持Taq DNA聚合酶的活力,加入Taq DNA 聚合酶后最高变性温度不宜超过95℃。

2.引物退火温度

退火温度决定PCR特异性与产量;温度高特异性强,但过高则引物不能与模板牢固结合,DNA扩增效率下降;温度低产量高,但过低可造成引物与模板错配,非特异性产物增加。一般先由37℃反应条件开始,设置一系列对照反应,以确定某一特定反应的最适退火温度。也可根据引物的(G+C)%含量进行推测,把握试验的起始点,一般试验中退火温度Ta(annealing temperature)比扩增引物的融解温度TTm(melting temperature)低5℃,可按公式进行计算:

Ta = Tm - 5℃= 4(G+C)+ 2(A+T) -5℃

其中A,T,G,C分别表示相应碱基的个数。例如,20个碱基的引物,如果(G+C)%含量为50%时,则Ta的起点可设在55℃。在典型的引物浓度时(如0.2μmol/L),退火反应数秒即可完成,长时间退火没有必要。

3.引物延伸温度

温度的选择取决于Taq DNA聚合酶的最适温度。一般取70~75℃,在72℃时酶催化核苷酸的标准速率可达35~100个核苷酸/秒。每分钟可延伸1kb的长度,其速度取决于缓冲溶液的组成、pH值、盐浓度与DNA模板的性质。扩增片段如短于150bp,则可省略延伸这一步,而成为双温循环,因Taq DNA聚合酶在退火温度下足以完成短序列的合成。对于100~300bp之间的短序列片段,采用快速、简便的双温循环是行之有效的。此时,引物延伸温度与退火温度相同。对于1kb 以上的DNA片段,可根据片段长度将延伸时间控制在1~7min,与此同时,在PCR缓冲液中需加入明胶或BSA试剂,使Taq DNA聚合酶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活性与稳定性;15%~20%的甘油有助于扩增2.5kb左右或较长DNA片段。

3.循环次数

常规PCR一般为25~40个周期。一般的错误是循环次数过多,非特异性背景严重,复杂度增加。当然循环反应的次数太少,则产率偏低。所以,在保证产物得率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循环次数。

扩增结束后,样品冷却并置4℃保存。

二、引物设计

要扩增模板DNA,首先要设计两条寡核苷酸引物,所谓引物,实际上就是两段与待扩增靶DNA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两引物间距离决定扩增片段的长度,两引物的5’端决定扩增产物的两个5’末端位置。由此可见,引物是决定PCR扩增片段长度、位置和结果的关键,引物设计也就更为重要。

引物设计的必要条件是与引物互补的靶DNA序列必须是已知的,两引物之间的序列未必清

楚,这两段已知序列一般为15~20个碱基,可以用DNA合成仪合成与其对应互补的二条引物,除此之外,引物设计一般遵循的原则包括:

1.引物长度

根据统计学计算,长约17个碱基的寡核苷酸序列在人的基因组中可能出现的机率的为1次。因此,引物长度一般最低不少于16个核苷酸,而最高不超过30个核苷酸,最佳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这样短的寡核苷酸在聚合反应温度(通过72℃)下不会形成稳定的杂合体。有时可在5’端添加不与模板互补的序列,如限制性酶切位点或启动因子等,以完成基因克隆和其他特殊需要;引物5’端生物素标记或荧光标记可用于微生物检测等各种目的。

有时引物不起作用,理由不明,可移动位置来解决。

2.(G+C)%含量

引物的组成应均匀,尽量避免含有相同的碱基多聚体。两个引物中(G+C)%含量应尽量相似,在已知扩增片段(G+C)%含量时宜接近于待扩增片段,一般以40%~60%为佳。

3.引物内部应避免内部形成明显的次级结构,尤其是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s)。例如:

4.引物之间

两个引物之间不应发生互补,特别是在引物3’端,即使无法避免,其3’端互补碱基也不应大于2个碱基,否则易生成“引物二聚体”或“引物二倍体”(Primer dimer)。所谓引物二聚体实质上是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一条引物在另一条引物序列上进行延伸所形成的与二条引物长度相近的双链DNA片段,是PCR常见的副产品,有时甚至成为主要产物。

另外,两条引物之间避免有同源序列,尤为连续6个以上相同碱基的寡核苷酸片段,否则两条引物会相互竞争模板的同一位点;同样,引物与待扩增靶DNA或样品DNA的其它序列也不能存在6个以上碱基的同源序列。否则,引物就会与其它位点结合,使特异扩增减少,非特异扩增增加。

4.引物3’端配对

DNA聚合酶是在引物3’端添加单核苷酸,所以,引物3’端5~6个碱基与靶DNA的配对要求必须精确和严格,这样才能保证PCR有效扩增。

引物设计是否合理可用PCRDESN软件和美国PRIMER软件进行计算机检索来核定。

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于最好经过色谱(层析)纯化或PAGE纯化,以除去未能合成至全长的短链等杂质。纯化引物在25%乙腈溶液中4℃保存可阻止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情况下,不用的引物应保存在-20℃冰箱中,在液体中引物能保存6个月,冻干后可保存1~2年。

三、DNA聚合酶

早在1956年Kornberg等就从大肠杆菌提取液中发现了DNA聚合酶,并且得到了DNA聚合酶Ⅰ纯品。DNA聚合酶Ⅰ是由分子量为109000的一条多肽链构成,此酶可被枯草杆菌蛋白酶分解为两个片段,一个片段分子量为76000,有聚合酶活性,并有3’→5外切酶活力,即Klenow片段(Klenow fragment)。另一个片段分子量为34000,具有5’→’3’外切酶活力。因此,DNA聚合酶具有几种功能:一是聚合作用,以DNA为模板,将dNTP中的脱氧单核苷酸逐个加到3-OH末

端。二是有’3’→5’外切酶活力,能识别和消除错配的引物末端,与复制过程中校正功能有关。三是5’→3’外切酶活力,它能从5’端水解核苷酸,还能经过几个核苷酸起作用,切除错配的核苷酸。1985年Mullis 等发明了PCR方法,以Klenow片段完成β-珠蛋白的PCR后,世界上许多实验室就考虑用耐热DNA聚合酶代替Klenow片段进行PCR,使耐热多聚酶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人们从生活于60℃(B.Stearothermophilus)到87℃(S.Solfatavicus)的许多菌中分离纯化出耐热DNA 聚合酶,但有些酶不能耐受DNA变性所需温度,所以无法应用于PCR。现就PCR反应中常用的DNA聚合酶等作一详细介绍。

1.Taq DNA聚合酶

用Taq DNA聚合酶代替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的Klenow片段是使PCR普及应用的关键。Klenow片段不能耐受95℃的双链DNA变性温度,所以每次循环都要加入新酶;而Taq DNA聚合酶可以耐受93~95℃的高温,避免了不断补加多聚酶的繁琐操作,同时使退火和延伸温度得以提高,减少了非特异性产物和DNA二级结构对PCR的干扰,增进了PCR特异性、产量和敏感度,二者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①Klenow酶的最适温度为37℃,扩增的产物并非全是目的序列,需用探针检测。Taq酶则不仅产率高而特异性也高。它的最适温度为74~75℃。因而使退火温度可以提高,使退火严格性提高,减少错配引物的延伸。②循环后期酶量渐感不足而产生平坡。到达平玻的循环次数,Klenow酶为20个(均用1μg基因组DNA开始)而Taq酶为30个。③延伸片段长度Taq酶为10kb以内,而Klenow酶为400bp以内。

Taq酶由水栖高温菌(Thermus aquatics)YT1蓖株中分离而得。此菌于1969年由Brock分离自美国黄石公园温泉,作为栖热杆菌的标准菌株,其生长温度为70~75℃。最初从中分离到分子量60~68KDa,比活性为2000~8000U/mg的DNA聚合酶。后来Cetus公司的Kary Mullis等又分离到比活为20万U/mg的纯酶,分子量为93910。此种9.4KDa酶的最适温度为75~80℃,与单纯核苷酸的结合率(Kcat)可达150核苷酸(nt)/s酶分子。以M13模板,用富含G+C的30bp 引物延伸,70℃时Kact>60nt/s;55℃可达24nt/s;37℃时为1.5nt/s,而22℃时低至0.25nt/s。高于90℃时DNA合成活性甚差,这种高温条件下,引物与模板已不能牢固结合。

在PCR反应混合液中,Taq酶于92.5℃,95℃及97.5℃保持其50%活力的时间分别为130、40及5~6min,在50次循环的PCR中当管内最高温度为95℃。每循环为20s时尚可保持65%活力。Taq 酶在95℃的半寿期为40min,故在PCR循环中选用的变性温度,不宜高于95℃。

Taq酶现已可用基因重组的方法生产,商品名为Ampli Taq(Cetus公司)。Taq酶的完整基因长2499bp,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生产,含832个氨基酸。在氨基酸序列上与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有38%是一致的,包括对dNTP结合,引物与模板作用区均存在于Taq酶中。

Taq酶具有依赖DNA合成的5’→’3’外切酶活性,因此,模板上有一段退火的3’-磷酸化的“阻断物”,会被逐个切除而不会阻止来自上游引物链的延伸,而对于5’-32P标记的合成寡核苷酸引物,则无论是单链或是与模板复性,都未发现降解,所以该种活性不会影响PCR结果。Taq酶没有3’→’5’外切酶活性,如果发生dNTP错误掺入,这种酶没有校正能力,因此运用Taq酶进行PCR,产物中点突变较多,对克隆等不太有利。一般错掺率为 1.25×10-4~1×10-5(4×dNTPs浓度分别为200μmol/L,Mg2+为1.5mmol/L,在55℃退火)。但不含3’→5’外切酶活性对测序有利。

2.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Taq酶的活力受Mg2+离子的影响。用鲱精DNA为模板,总dNTP浓度0.7~0.8mmol/L,Mg2+为2.0mmol/L时激活能力最高。浓度超过此值产生抑制。10mmol/l MgCl2抑制活力达40%~50%。dNTP能与Mg2+结合,故游离Mg2+只是结合后剩余的量。若总dNTP浓度高至4~6mmol/L时,Taq 酶活力要降低20~30%,即底物抑制。

dNTP浓度低时PCR产率及特异性均增高,适合于用扩增掺入法标记生物素及放射性元素。当100μl PCR液中含dNTP各40μmol/L时就足以合成2.6μg的DNA(dNTP消耗一半)。

表22-3 有机溶剂对Taq聚合酶活力的影响

用鲱精DNA,70℃,10min内dNTP的掺入量计算,标准条件为100%。

纯9.4KDa Taq酶不含3’→5’核酸外切酶活力。误掺入率取决于dNTP浓度。但Taq酶具有DNA依赖的链移位5’→3’核酸外切酶活力。对5’→3’32P标记寡核苷酸单链,或与MB模板杂交时均只有极少的降解力。

中等浓度KCl能刺激Taq酶合成活力达50%~60%,最佳KCl浓度为50mmol/L,浓度更高有抑制作用,>200mmol/L的KCl可使酶失活。

加入50mmol/L NH4Cl或NH4Ac或NaCl,可产生中度抑制或无作用。

低浓度尿素、DMSO、DMF或甲酰胺影响不大,吐温20/NP40可消除SDS(0.01%及0.1%)的抑制作用。

3.第二代耐热DNA聚合酶Stoffel片段:

Cetus公司的Stoffel将Taq DNA聚合酶的5’→3’外切酶活性片段(N端289个氨基酸)去除,称为stoffel片段。其97.5℃的半衰期从Taq DNA聚合酶的5~6min提高到20min,同时该酶片段也对两个或更多模板位点的扩增反应即复合PCR(Multiplex PCR)更为有利。

Vent TM DNA多聚酶:是美国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从潜水艇排气孔(Vent)中分离的超级嗜热菌-能生长于98℃中的Thermococcus litoralis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故名Vent酶。它的一些酶学性质较Taq DNA聚合酶更为优越,它能耐100℃高温且2h以上仍有活力,并且具有3’→5’外切酶活性的校正能力,错误扩增的机率比Taq酶降低一倍。后来该公司又从深水潜艇(2010m)排气孔分离的能在104℃生长的Pyococcus菌GB-D株植入Deep Vent DNA聚合酶基因而表达的Deep Vent DNA聚合酶,在95℃的半寿期达23h(Vent酶为6.7h,Taq酶为1h)。

4.RTth逆转录酶(rTth Reverse Transcriptase)

目前逆转录-PCR(RT-PCR)的发展很快,所以对耐热的依赖于RNA的DNA多聚酶的研究也有进展。有实验表明Taq DNA多聚酶有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活性,但活性较弱。Cetus 公司于1991年推出一种rTth Reverse Tran-scriptase,有很好的依赖于RNA的耐热DNA聚合酶活性和依赖于DNA的耐热DNA聚合酶活性,二种活性分别依赖于Mn2+Mg2+,这样就可分别控制酶活性。利用该酶只需250ng的总RNA即可有效地进行RT-PCR,得到特异的DNA片段,从而非常有利于逆转录PCR的发展。

耐热DNA聚合酶的研究近几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在PCR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将使人们对耐热DNA聚合酶的认识和应用更进一步地发展。

我国的PCR研究发展很快,其关键试剂-耐热DNA聚合酶-也已有几个实验室能够分离纯化,如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华美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后二者的菌株为Thermus aquaticus YT-1。前者则是从自己筛选的嗜热菌中分离纯化,复旦大学遗传所亦已成功地克隆了该聚合酶的基因并获得了耐热F4DNA聚合酶,其酶学性质非常接近于Taq DNA聚合酶,为我国PCR 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四、影响PCR特异性的因素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PCR的特异性,在此我们作一归纳,供大家参考:

①退火步骤的严格性:提高退火温度可以减少不匹配的杂交,从而提高特异性。

②减短退火时间及延伸时间可以减少错误引发及错误延伸。

③引物二聚体是最常见的副产品,降低引物及酶的浓度也可以减少错误引发,尤其是引物的二聚化。

④改变MgCl2(有时KCl)浓度可以改进特异性,这可能是提高反应严格性或者对Taq酶的直接作用。

⑤模板中如果存在次级结构,例如待扩增的片段易自行形成发夹结构时,可在PCR混合物中的4×dNTPs中加入7-脱氮-2’-脱氧鸟苷-5’-三磷酸(7-deaza-2’-deoxyguanosine-5’-trihosphate)(de7GTP)。用de7GTP与dGTP比例为3:1的混合物(150μmol/l de7GTP +50μmol/L dGTP)代替200μmol/l dGTP,则可阻非特异性产物的生成。

五、扩增平坡

扩增反应并不是可以无穷地进行下去的,经过一定的循环周期后需扩增的片段不再按指数增多而逐渐进入平坡;进入平坡的循环次数,取决于起始时存在的模板拷贝数以及合成的DNA总量。所谓平坡就是批PCR循环的后期,合成产物达0.3~1pmol时,由于产物的堆积,使原来以指数增加的速率变成平坦的曲线。

造成PCR进入平坡的原因有:引物和dNTP等消耗完毕、Taq酶失活,这几中因素在标准反

应中均不会出现。此外,还有几种可能:

1.底物过剩

因DNA合成量多于反应液中存在的Taq酶,在100μl反应液中含2.5Utaq酶而DNA合成量达1μg(3nmol脱氧核苷酸)时,开始变为底物过剩。延长延伸时间或添加Taq酶,可以克服之。但不实用,因每进行下一循环就要延长延伸时间一倍及多加一倍Taq酶,才能继续保持指数增长。

2.非特异性扩增产物的竞争

与上述情况密切相关,此时不需要的DNA片段与需要的片段同时竞争聚合酶,要克服这一情况是要提高反应特异性,使不需要片段不能大量积聚。

3.退火时产物的单链自己缔合

两条单链的DNA片段在退火时除了与引物缔合外,也可以自行缔合,这也会阻止产品增多。当产物浓度到达10pmol/100μl时即可发生此现象,除稀释外无法克服。

4.变性在高浓度产物条件下,产物解链不完全,以及最终产物的阻化作用(焦磷酸化,双链DNA)。

总而言之,PCR的条件是随系统的而异的,并无统一的最佳条件,先选用通用的条件扩增,然后稍稍改变各参数,可以达到优化,以取得优良的特异性和产率。

第五节PCR各处应用模式

一、兼并引物(Degenerate Primer)PCR

密码子具有兼并性,如表22-4,单以氨基酸顺序推测编码的DNA序列是不精确的,但可以设计成对兼并引物,扩增所有编码已知顺序的核酸序列。用兼并引物时寡核苷酸中核苷酸序列可以改变,但核苷酸的数量应相同。兼并度越低,产物特异性越强,设计引物时应尽量选择兼并性小的氨基酸,并避免引物3’末端兼并,针对兼并的混合引物已成功地用于未知靶DNA的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现已成功地克隆了猪尿酸氧化酶基因、糖尿病相关肽基因和哺乳动物与禽类的嗜肝病毒基因。用脱氧肌苷(deoxyinosine;DI)引物进行PCR,可以代替编码蛋白的多种兼并密码子中的兼并碱基,DI的特异性主要受cDNA浓度影响。

表22-4 密码兼并性

注:选择使用的肽链最好避开有4~6个密码子的氨基酸

二、套式引物(Nested Primer)PCR

用第一套引物扩增15~30个循环,再用扩增DNA片段内设定的第二套引物扩增15~30个循环,这样可使待扩增序列得到高效扩增,而次级结构却很少扩增。用起始引物限量方法或Centricon30(Amicon)分子滤过器离心,在第二套引物加入前去除第一引物。此方法已成功地用来分析中国仓鼠卵巢细胞AS52的分子突变。AS52细胞含有单拷贝的细胞gpt(guanine phos-phribosy transferase)基因,与哺乳动物具有同源性。套式引物PCR减少了引物非特异性退火,从而增加了特异性扩增,提高了扩增效率。对环境样品中微生物检测和单拷贝的基因靶DNA的扩增是非常有效的。

若将套式PCR的内外引物稍加改变,延长外引物长度(至25~30bp),同进缩短内引物长度(15~17bp),使外引物先在高温退火温度下做双温循环扩增,然后改换至三温循环,使内引物在外引物扩增的基础上作低温火温度的三温循环直到扩增完成,这样就可以使两套引物一次同时加入,两种循环一气呵成,等于只做一次PCR,而灵敏度与套式二次PCR无异,在我们最近推出的PTc 51气流式DNA热循环仪上就可以完成全部程序。

套式一次PCR的成功,使PCR检测的全过程可以在5h内完成,使当天出检验报告成为现实,也使PCR检测走入临床有了现实的基础。

三、复合PCR(Multiplex PCR)

用多对引物同时扩增几条DNA片段的方法称为复合PCR。这一方法最初是由Chanberlain 等检测人的基因发展而来。Bej等随之发展了对环境样品中不同属细菌相关基因序列同时PCR扩增的检测方法。两种不同的军团菌(legionella)基因,一为特异嗜肺L基因(mip),另一种为L-5SrRNA 基因,通过引物摇摆(staggered)添加进行复合PCR。首先mip引物PCR扩增7个循环,然后加入5SrRNA引物PCR扩增38个循环。加入不同量的LacZ和LacB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可以检测大肠杆菌和与人类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包括E.coli大肠菌、肠源致病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在复合PCR中,所有引物Ta值应相近。如果两对引物Tq值差异超过±℃10%,会使扩增产物的量明显不同,其中一种扩增产物或目的DNA很难观察到。另外,靶DNA的长度也应相近,差别大时短片的靶DNA会优先扩增,因此,会产生不同产量的扩增产物,为此,须采用DNA摇摆扩增或加入不等量的引物方法进行解决。

四、反向PCR(Inverse PCR或Reverse PCR)

反向PCR的目的在于扩增一段已知序列旁侧的DNA,也就是说这一反应体系不是在一对引物之间而是在引物外侧合成DNA(见图22-2)。反向PCR可用于研究与已知DNA区段相连接的未知染色体序列,因此又可称为染色体缓移或染色体步移。这时选择的引物虽然与核心DNA 区两末端序列互补,但两引物3’端是相互反向的。扩增前先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样品DNA,然后用DNA连接酶连接成一个环状DNA分子,通过反向PCR扩增引物的上游片段和下游片段;现已制备了酵母人工染色体(YAC)大的线状DNA片段的杂交探针,这对于转座子插入序列的确定和基因库染色体上DNA片段序列的识别十分重要。

该方法的不足是:①需要从许多酶中选择限制酶,或者说必须选择一种合适的酶进行酶切才能得到合理大小的DNA片段。这种选择不能在非酶切位点切断靶DNA。②大多数有核基因组含有大量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而在YAC或Cosmid中的未知功能序列中有时也会有这些序列,这样,通过反向PCR得到的探针就有可能与多个基因序列杂交。

利用反向PCR可对未知序列扩增后进行分析,探索邻接已知DNA片段的序列,并可将仅知部分序列的全长cDNA进行分子克隆,建立全长的DNA探针。适用于基因游走、转位因子和已知序列DNA旁侧病毒整合位点分析等研究。

图22-2 反向PCR原理示意图

波浪线代表靶DNA,方块代表测翼序列,▲和△代表限制酶切位点,寡核苷酸引物与模板互补处标有平箭头

五、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

不对称PCR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不等量的一对引物产生大量的单链DNA(ss-DNA)。这两种引物分别称为限制性引物与非限制性引物;其最佳比例一般为1:50~1:100,关键是限制引物的绝对量。限制性引物太多太少,均不利于制备ss-DNA。也可用普通PCR制备靶DNA双链DNA (ds-DNA),再以ds-DNA为模板,只用其中一种过量引物进行单引物PCR制备ss-DNA。

产生的ds-DNA与ss-DNA由于分子量不同可以在电泳中分开,而得到纯ss-DNA。

不对称PCR主要为测序制备ss-DNA,尤为用cD-NA经不对称PCR进行DNA序列分析是研究真核DNA外显子的好方法。

六、标记PCR(LP-PCR)和彩色PCR

LP-PCR(Labelled Primers PCR)是利用同位素、荧光素等对PCR引物5’端进行标记,据此检测目的基因的存在与否,与常规PCR相比更为直观,省去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分子杂交等繁琐步骤,而且一次可以同时分析多种基因成分,因而特别适合于大量临床标本的基因诊断。目前该方法只对PCR产物进行定性鉴定。

彩色PCR(Color complement assay)直译为“着色互补性检测”,是LP-PCR的一种,彩色PCR意译更为明确:它用荧光染料标记引物的5’端。荧光染料JOE和FAM呈绿色荧光;TAMRA 呈红色荧光;COUM呈蓝色荧光。不同荧光标记的引物同时参加反应,扩增后的目的基因会分别带有引物5’端的染料,通过电泳或离心沉淀,肉眼就可以根据不同荧光的色泽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存在及扩增基因的类型。通常仅需2种不同颜色的引物,一种作为基因检测引物;另一种作为控制条件的内对照,即可诊断基因缺失、染色体易位或感染某种病毒。检测多种点突变时,可用更多的色彩,如多点突变的遗传病、几种可疑病毒感染、HLA位点分析都可以用彩色PCR同时检测多个位点。

七、加端PCR

加端PCR(add-PCR)是使扩增产物的5’-末端加一段DNA顺序的PCR。设计加端PCR的引物时,除与模板配对的那一部分外再加上若干碱基,这样使扩增产物的末端加上额外一段DNA,如加上一个限制酶的识别顺序或特定功能的DNA片段。Stoflet等报道在结构基因前加上噬菌体T7的启动子,当然也可用于DNA片段的末端标记或引入特定的点突变。末端可加碱基的数量与引物的长短有关,当引物足够长时扩增产物或末端甚至可以加上十几个到几十个碱基。

八、锚定PCR或固定PCR

锚定PCR(Anchored PCR, A-PCR)主要用于分析具有可变末端的DNA序列,Loh等用A-PCR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T细胞受体α-链的mRNA的多变性进行了分析。先合成cDNA,并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在其3’-可变区末端加上一个PolyG尾巴。Loh等恒定区与可变区连接部位设一个引物,另一个引物是一个具5’-polyG尾巴的引物。带有PolyG尾巴的引物是一个固定点,它可以并与PolyG尾巴结合,无论其余部分序列如何,只识别片段末端,利用此法可从前述mRNA 中检出至少20种不同序列,每一种都是独特的,表明A-PCR不对任何特殊序列有倾向性结果,可用于T细胞、肿瘤及其它部位抗体基因的研究。

九、玻片PCR

在聚丙烯管中可以对多种含膜板材料进行PCR,而在显微玻片上用组织细胞涂片或切片直接进行DNA扩增的方法就称为玻片PCR(Slide-PCR)。

图22-3 锚定PCR原理示意图

先将细胞涂片或呈单层细胞,然后用甲醇/醋酸(3:1,V/V)、Carnoy溶液、无水乙醇或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5~15min。用蒸馏水冲洗,干燥,直接使用或保存于-20℃备用。在玻片上划20mm×28mm为免疫组化反应区。加入30μl PCR反应混合液,其中含10mmol/L Tris pH8.3,50mmol/L KCl,1.5mmol/L MgCl2,200μmol/l dNTPs,100nmol/L引物,0.01%(V/V)明胶,0.2% BSA, 2.5u/100μl Taq酶。然后盖上22mm×40mm的盖玻片,边缘用石蜡油封好。把玻片放入PCR 热循环仪金属块上,使金属块与样品呈最大程度接触,同在聚丙烯管中一样,进行30~40个循环。对于较短的扩增片段在后期循环中变性温度可降低。反应后,将致冷玻片放在氯仿中除去大部分石蜡油,但不取出盖玻片,用一个尖镊子轻轻拈起盖玻片一角,在相对的一角中PCR反应混合液呈半月形液面,用移液器回收。一般可回收25μl混合液,将反应产物进行琼脂糖电泳或用套式PCR引物按标准PCR进行重新扩增。片上扩增物可做原位杂交显示。

在Slide-PCR中,需0.1%~1%的BSA。加入BSA可以保证扩增结果,但效率不一定很高。明胶(至少0.0001%),对扩增1kb左右的靶DNA十分重要。但对小片段扩增结果影响不大。不同的样品提取方法或固定法对Slide-PCR都可行。

Silde-PCR的机理可能是在起始变性过程中一部分DNA从细胞中洗提出来,然后在细胞和玻片的水相中进行PCR。用地高辛标记的人全基因组DNA探针杂交表明在起始循环中DNA极微量,而30个循环后很丰富。常规细胞染色表明只有少量的形态改变。

Silde-PCR对于玻片上的细胞样品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而不必再把这些样品从玻片上括下来,使操作简便,污染减少。本方法对于原样品量极微且需病史追踪保存的(如子宫颈涂片或涂片)具有实用价值。

十、反转录PCR方法检测RNA

RNA的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是以RNA为模板,联合逆转录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RT)与PCR,可用于检测单个细胞或少数细胞中少于10个拷贝的特异DNA,为RNA病毒检测提供了方便;并为获得与扩增特定的RNA互补的cDNA提供了一条极为有利和有效的途径。

RNA扩增包括两个步骤:①在单引物的介导下和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RNA的互补链cDNA;②加热后cDNA与RNA链解离,然后与另一引物退火,并由DNA聚合酶催化引物延伸生成双链靶DNA,最后扩增靶DNA。

在RT-PCR中关键步骤是RNA的逆转录,cDNA的PCR与一般PCR条件一样。由于引物的高度选择性,细胞总RNA无需进行分级分离,即可直接用于RNA的PCR。但RT-PCR对RNA

制品的要求极为严格,作为模板的RNA分子必须是完整的,并且不含DNA、蛋白质和其它杂质。RNA中即使含有极微量的DNA,经扩增后也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蛋白质未除净,与RNA结合后会影响逆转录和PCR;残存的RNase极易将膜板RNA降解掉。硫氰酸胍(GaSCN)-CsCl法或酸性硫氰酸胍-酚-氯仿法可提得理想的RNA制品,尤以后者方法为佳,适合一般实验室进行。

常用的逆转录酶有两种,即禽类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Avian myeloblastosis virus, AMV)和莫洛尼鼠类白血病病毒(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MO-MLV)的逆转录酶(RT)。一般情况下用Mo-MLV-RT较多,但模板RNA的二级结构严重影响逆转录时,可改用AMV-RT,因后者最适温度为72℃,高于Mo-MLV-RT的最适温度(37℃),而较高的反应温度有助于消除RNA的二级结构。

一步法扩增(one step amplification)是为了检测低丰度mRNA的表达,利用同一种缓冲液,在同一体系中加入逆转录酶、引物、Taq酶、4种dNTP直接进行mRNA反转录与PCR扩增。发现Taq酶不仅具有DNA多聚酶的作用,而且具有反转录酶活性,可利用其双重作用在同一体系中直接以mRNA为模板进行反转录和其后的PCR扩增,从而使mRNA的PCR步骤更为简化,所需样品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临床小样品的检测非常有利。用一步法扩增可检测出总RNA中小于1ng的低丰度mRNA。该法还可用于低丰度mRNA的cDNA文库的构建及特异cD-NA的克隆,并有可能与Taq酶的测序技术相组合,使得自动反转录、基因扩增与基因转录产物的测序在一个试管中进行。

最近Cetus公司推出rTth逆转录酶,兼具有DNA多聚酶的活性,对于RNA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关rTth逆转录酶法参考第四节有关内容。

十一、定量PCR

1.DNA-PCR定量

用同位素标记的探针与电泳分离后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杂交,根据放射自显影后底片曝光强弱可以对模板DNA进行定量。Abbot等利用这种方法对人类T细胞白血病反转录基因进行了定量研究。

PCR扩增产物用专为检测ds-DNA而设计的微量荧光计定量,利用染料H33258专与双链DNA 结合而使荧光增强50倍的特性。可以从标准模板系列稀释扩增产物量曲线上读出样品中模板DNA的量或拷贝数,达到PCR定量的目的。

利用倍比稀释模板作系列稀释PCR,求出最低(PCR-EB)检测限来比较,也是常用的半定量PCR方法。

2.mRNA-PCR定量

由于MRNA-PCR定量需经两个酶(RT和Taq)催化,因而影响因素较多。1989年Wang等报道了低丰度mRNA绝对定量方法。利用浓度已知且与待测靶mR-NA序列相同的内对照mRNA (其片段长短不同,便于PCR扩增后产物的分离),在同一体系中,用相同的由32P标记的引物与待测mRNA一同进行逆转录和PCR扩增,扩增产物电泳后,分别测定二者产物放射性强度,由预先制备的标准曲线推算出每个样本特异mRNA的量。Gilliland等的结果表明,在1ng总RNA 中可以对小于1pg的特异mRNA进行定量。这一定量方法在肿瘤、代谢失调、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中均有重要意义。

PCR技术的研究与现状分析课程论文

PCR技术的研究与现状分析 摘要:PCR技术是一种体外酶促合成、扩增特定DNA片段的方法。因其高强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以及检测速度快、准确性好等优点,该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水产、微生物检测、临床微生物、基因表达、肿瘤免疫、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DNA拷贝数的测量、基因组变异和多态性等许多方面。本文主要介绍4种PCR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PCR技术;分类;研究现状;应用;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PCR Technology Class 1 Bio-engineering 10 Student: Lao Yangyan Student ID: 1031250019 Tutor: Wei Dongmei Abstract: PCR is an in vitro enzymatic synthesis,amplification of specific DNA fragment. Because of its high-strength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detection speed and good accuracy,i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the aquatic,microbial detection,clinical microbiology,gene expression,tumor immunology,detect ion of minimal residual lesion,measurement of DNA copy number,genome mutation,polymorphism and so 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 4 kinds of PCR technology,with its application status is analysed. Keywords: PCR technology;Category;Progress research;Application 引言 聚合酶链反应( PCR) 技术问世20多年以来, 已经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不断的完善, 不仅广泛应用在基础研究领域, 在疾病诊断等方面也有了越来越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应用。1985年,美国Karray等学者首创了PCR 技术,并且由美国Cetus 公司开发研制[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PCR 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如微生物检测、兽医学、水产养殖等方面。由于该技术具有较强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性,又能快速进行检测,因而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延伸[2]。随着PCR 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常规PCR 技术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许多技术,如多重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单分子PCR 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目前应用最多的为荧光定量。本文主要介绍4种PCR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PCR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让其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PCR技术原理 PCR 技术是根据待扩增的已知DNA片段序列、人工合成与该DNA 2条链末端互补的2段寡核苷酸引物,在体外将待检DNA序列(模板)在酶促作用下进行扩增。PCR 的整个技术过程经若干个循环组成,一个循环包括连续的3个步骤:第1步是高温条件下的DNA模板变性,即模板DNA在93~94℃的条件下变性解链;第2步是退火,即人工合成的2个寡核苷酸引物与模板DNA链3’端经降温至55℃退火;第3步是延伸,即在4种dNTP底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借助TaqDNA聚合酶的作用,引物链将沿着5’-3’方向延伸与模板互补的新链[3]。经过这个循环后,合成了新链,可将其作为DNA模板继续反应,由此循环进行。循环进程中,扩增产物的量以指数方式增加,一般单一拷贝的基因循环25~30次,DNA可扩增l00 ~200万倍。PCR反应的步骤很简单,但是具体的操作是复杂的,如退火温度的确定、延伸时间的长短以及循环数等。因此,不同的反应体系应该确定适当的反应条件,以避免假阴性或假阳性等情况的产生。 PCR技术的分类 在传统PCR 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人们的需要以及各个领域的应用要求,又衍生出很多种类的PCR 技术。新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并逐渐改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关于PCR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和前景

PCR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和前景 检验0905郭媛媛 PCR是我们研究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和工具,随着医学科技 的不断发展,这种技术越来越被人们看重,越来越多的应用到 我们的科技研究之中,作为医学检验工作者,这种技术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从这篇文章中让我们了解一下它在实践之中的前景。 摘要:PCR (ploymerse chain reaction)技术[1],即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又称基因体外扩增技术或和核酸体外扩增技术,利用两种与相反链杂交并利用附着于目标DNA两端的寡核苷酸引物在高温(95°C)使目标DNA片断的DNA双链变性,分解为单链,在较低温度(37-63°C)与引物退火,然后变温到72°C左右。在耐高温DNA聚合物酶的作用下引物被沿样板DNA单链延伸合成互补链,然后有变性→退火→延伸反复进行。引物大大过量,dNTP过量,酶在高温中是较稳定的,这样经过几十个循环,目标DNA片断就按2的n次方递增,用此法可以从mRNA中,cDNA库中扩出目标基因。总之,生物体内核酸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PCR技术就是在体外对此进行复制模拟。 关键词:PCR技术;DNA;应用;工程效益扩大 1 引言 人类利用微生物的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人类就已经利用天然的微生物(酶)生产奶酪和酒。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人们开始对天然微生物进行筛选和诱变,生产某些简单的代谢产物,氨基酸,维生素和抗生素。 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人类虽微生物认识的加深,DNA重组技术的出现,发酵技术的提高:更多的微生物可产生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中;更多微生物被发现可产生促生物质,有利于人和动植物的生长,对农业科学(Agriculture)有着极重要的支持;还有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加速了化工产业(Chemical Industry)的完善;再有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法医鉴定(Forenic)、医学(Medical Science)、环境监测(Environment Supervise)分子克隆(Member Clone)、序列分析(Alignment Analysis)、考古研究(Archaeology Search)等重要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CR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

PCR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 1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PCR技术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dNTP等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T aq酶)的酶促合成反应。其具体反应分三步:变性、退火、聚合。以上三步为一个循环,每一循环的产物DNA又可以作为下一个循环模板,数小时后,介于两个引物之间的目的DNA得到了大量的复制,经25?30次循环DN数量可达2X106~7拷贝数。 2PCR技术的种类 2.1反向PCR( Inverse PCR, IPCR技术 原理:反向PC是克隆已知序列旁侧序列的一种方法.主要原理是用一种在已知序列中无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I) NA?后酶切片段自身环化?以环化的DNA 作为模板,用一对与已知序列两端特异性结合的引物,扩增夹在中间的未知序列。该扩增产物是线性的DNA片段,大小取决于上述限制性内切酶在已知基闲侧翼DNA 序列内部的酶切位点分布情况。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模板DNA再通过反向PCR获得未知片段。 该方法的不足是:①需要从许多酶中选择限制酶,或者说必须选择一种合适的酶进行酶切才能得到合理大小的DNA片段。这种选择不能在非酶切位点切断靶 DNA。②大多数有核基因组含有大量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而在YAC或Cosmid 中的未知功能序列中有时也会有这些序列,这样,通过反向PCR得到的探针就 有可能与多个基因序列杂交。 2.2锚定PCR( Anchored PCR, APCR)技术 用酶法在一通用引物反转录cDNA3 '末端加上一段已知序列,然后以此序列为引物结合位点对该cDNA进行扩增,称为APCR。 应用:它可用于扩增未知或全知序列,如未知cDNA的制备及低丰度cDNA文库的构建。 2.3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技术 两种引物浓度比例相差较大的PCR技术称不对称PCR在扩增循环中引入不同的引物浓度,常用50?100T比例。在最初的10?15个循环中主要产物还是双链DNA,但当低浓度引物被消耗尽后,高浓度引物介导的PCR反应就会产生大量单链DNA 应用:可制备单链DNA

浅谈PCR技术的发展

浅谈PCR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历程 姓名:娄旭学号:201218010015088单位: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 PCR又称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它具有特异、敏感、产率高、快速、简便、重复性好、易自动化等突出优点;能在一个试管内将所要研究的目的基因或某一DNA片段于数小时内扩增至十万乃至百万倍,使肉眼能直接观察和判断。PCR的问世,引起了一场分子生物学的革命,它大大加快了各种生物基因组结构研究的过程,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生物学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发展,在分子生物学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PCR技术的基本原理。PCR技术是一种选择性体外扩增DNA 片段的方法,其特异性是由两个人工合成的引物序列决定的。所谓引物就是与待扩增DNA 片段两翼互补的寡核苷酸。待扩增DNA模板加热变性后,两引物分别与两条DNA的两翼序列特异复性。在合适的条件下,由DNA聚合酶催化引物介导的DNA合成,即引物的延伸。一个变性,退火,延伸的过程就是一个循环,PCR就是在合适条件下这种循环的不断重复,每一循环所得到的产物又可作为下一循环的模板,以此类推,以后每一循环模板均比前一循环增加一倍,理论上讲,PCR扩增DNA产物是呈指数上升的。简单来说,PCR就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PCR技术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遗传工程”、“重组DNA”和“克隆”等科学技术进步产物的兴起,使生物技术产业炙手可热,它以效率和创造性为标志,为科学和商业提供了声望和商机,在科学进展与新产品开发和卫生保健行业发展直接挂钩的投资氛围下,分子生物学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也产生了孕育PCR技术的大环境:(1)“重组工程”和其他分子技术的重大突破;(2)具备了鼓励科研成果快速向应用问题转化的法规环境;(3)政府资助的研究与寻求投资的风险资本密切结合,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由此,在对核酸研究了将近100年后,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基因的体外分离技术,Korana于1971年最早提出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经过DNA变性,与合适的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并不断重复该过程便可克隆tRNA基因”。但由于当时很难进行测序和合成寡核苷酸引物,且当时Smith等发现了DNA限制性内切酶,使体外克隆基因成为可能,所以,使Khorana等的早期设想被人们遗忘。1985年美国PE-Cetus 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等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在试管中给DNA的体外合成提供以致一种合适的条件---模板DNA,寡核苷酸引物,DNA聚合酶,合适的缓冲体系,DNA变性、复性及延伸的温度与时间,并推出了第一台热循环PCR仪。Mullis也由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从最初技术设想的提出到目前各种PCR方法的应用,PCR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历史,短短四十年中,PCR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国际上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在美国和英国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PCR技术专题研讨会。第一届会议主要讨论了PCR的应用与技术本身的优化问题;第二届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与PCR的最新进展。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学家对PCR的重视。接下来,本人就PCR技术

PCR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PCR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通过变性、退火和延伸的循环来完成核酸分子的大量扩增.定量PCR技术是克服了原有的PCR 技术存在的不足,能准确敏感地测定模板浓度及检测基因变异等,快速PCR技术快速PCR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和保真度的前提下,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核酸分子的扩增.mRNA 差异显示PCR技术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差异表达和性状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已经开展了许多这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就定量PCR技术、快速PCR技术、mRNA差异显示PCR 技术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这项技术。 关键字:定量PCR;荧光PCR;快速PCR;DNA聚合酶;mRNA差异显示PCR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由于PCR简便易行、灵敏度高等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但是,由于传统的PCR技术不能准确定量,且操作过程中易污染而使得假阳性率高等缺点,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1]。鉴于此,对PCR产物进行准确定量便成为迫切的需要。几经探索,先后出现了多种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其中结果较为可靠的是竞争性PCR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检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保真度的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反应的时间,即实现快速PCR(Rapid PCR or Fast PCR)。快速PCR技术不仅可使样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快得到扩增,而且可以显著增加可检测的样品数量,显然,在大批量样本检测和传染病快速诊断等方面将会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快速PCR在临床检测中可大大加快疾病的诊断效率;在生物恐怖袭击时能有效帮助快速鉴定可疑物中有害生物的存在与否;同时,由于PCR已经渗入到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快速PCR的实现必然可以使许多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显著加快,最终影响到整个生物学发展的速度。近年来,快速PCR技术得到了可喜的进展。从聚合酶的改进、添加剂的开发以及热循环仪的革新创造三个不同途径上分别进行的研发表明。 生物的性状和生物对各种生物、理化及致病因子的应答,本质上都是基因在时间上或空间上选择性表达,即基因的差异表达的结果,因而,获取差异表达的基因信息,将有助于了解生物的生理变化和病理改变的分子机制[2]。研究基因差异表达主要技术有:消减文库筛选、差异杂交、代表性差异分析、基因表达序列分析、电子消减技术[3]和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等(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简称DD-PCR[4] )。迄今为止,上面的几种方法已成功地用于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尤其是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虽然发明只有短短十几年,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原因是它具备需要总RNA 的量极少,不需要纯化的mRNA,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等优点[5-8],故已被许多生命科学实验室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应用于体内和体外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研究基因功能[9]。现将定量PCR技术、快速PCR技术、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作简要综述。 1 定量PCR技术 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概念的定量PCR技术是指以外参或内参为标准,通过对PCR终产物的分析或PCR过程的监测,进行PCR起始模板量的定量。狭义概念的定量PCR技术(严格意义的定量PCR技术)是指用外标法(荧光杂交探针保证特异性)通过监测PCR过程(监测扩增效率)达到精确定量起始模板数的目的,同时以内对照有效排除假阴性结果(扩增效率为零)。广义概念下的定量PCR 技术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PCR技术的种类及应用

PCR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平骏 14112822276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1985年由美国PE- Cetus 公司的科学家Kary Banks Mullis发明的一种可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技术。经历了近30年的技术发展,现如今PCR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以及相关的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对PCR的基本原理、反应组份作简要的介绍;同时也对在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关技术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PCR技术;PCR原理;PCR新技术 对核酸的研究己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就致力于研究基因的体外分离技术,Korana于1971年最早提出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该设想在1985年被Mullis等人实现,他们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反应[6]。这项新技术是根据生物体内DNA序列能进行快速复制的特点,实现在体外对特定DNA序列进行快速扩增,可在短时间内从试管中获得数百万个特异DNA序列拷贝。PCR技术操作简便、结果可靠,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考古学等各个领域的基因研究和分析,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发明人Kary Banks Mulis也因此荣获了199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PCR 技术的原理[1,2] PCR技术是模拟细胞内DNA的天然复制过程,DNA 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借助一小段双链DNA 来启动合成,通过一个或两个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单链DNA 模板中的一段互补序列结合,形成部分双链。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DNA 聚合酶将脱氧单核苷酸加到引物3,- OH 末端,并以此为起始点,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一条新的DNA互补链。简言之,其基本原理包括3个基本反应过程:变性→退火→延伸。PCR 反应的基本成分包括:模板DNA( 待扩增DNA )、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 dNTPs)、DNA 聚合酶和适宜的缓冲液。每一循环中所合成的新链,又都可作为下一循环中的模板。PCR 合成的特定的DNA序列产量随着循环次数呈指数增加,每完成一次循环需2-4min,2-3h就能将目的基因扩增,从而达到迅速大量扩增的目的。 2、PCR技术的反应组份 2.1 模板DNA PCR反应的模板可以是单链DNA也可以是双链DNA,可以是基因组DNA 或cDNA,

PCR发展历程综述

PCR技术发展历程综述 摘要: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本文简要叙述了PCR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在所发展起来的相关技术。 关键词:PCR技术变性退火延伸 1.PCR技术的发展简史 1971年Khorana等最早提出PCR理论:“DNA变性解链后与相应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重复该过程便可克隆tRNA基因”。因当时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尚未成熟、热稳定DNA聚合酶还未发现及寡聚核苷酸引物合成仍处于手工和半自动阶段,核酸体外扩增设想似乎不切实际,且Smith等已发现了DNA限制性切酶,使体外克隆基因成为可能,Khorana等的早期设想被忽视。1985年Mullis等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工Klenow片段体外扩增哺乳动物单拷贝基因成功,1985年10月25日申请了PCR的专利,1987年7月28日批准(专利号4,683,202 ),Mullis是第一发明人;1985年12月20日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PCR的学术论文,Mullis是共同作者。 但当时Mullis所使用的大肠杆菌聚合酶1的片段Klenow存在一些缺陷:Klenow酶不耐热,在对DNA模板进行热变性时,会导致此酶的钝化,因此需要每完成一个扩增周期增加一次酶。1988年初,Keohanog改用T4DNA聚合酶进行PCR,提高扩增DNA片段的均一性,1988年Saiki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种水生嗜热杆菌中提取到一种耐热DNA聚合酶,使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和效率大大提高,并简化了操作程序,最终实现了DNA扩增的自动化,迅速推动了PCR的

PCR 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

PCR 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 1PCR 技术的基本原理 PCR技术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dNTP等存在的条件下, 依赖于DNA聚合酶(T aq酶)的酶促合成反应。其具体反应分三步:变性、退火、聚合。以上三步为一个循环,每一循环的产物DNA又可以作为下一个循环模板,数小时后,介于两个引物之间的目的DNA得到了大量的复制,经25~30次循环DNA数量可达2×106~7拷贝数。2PCR技术的种类 2.1反向PCR( Inverse PCR, IPCR)技术 原理:反向PCR是克隆已知序列旁侧序列的一种方法.主要原理是用一种在已知序列中无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I)NA.后酶切片段自身环化.以环化的DNA 作为模板,用一对与已知序列两端特异性结合的引物,扩增夹在中间的未知序列。该扩增产物是线性的DNA片段,大小取决于上述限制性内切酶在已知基闲侧翼DNA 序列内部的酶切位点分布情况。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模板DNA,再通过反向PCR获得未知片段。 该方法的不足是:①需要从许多酶中选择限制酶,或者说必须选择一种合适的酶进行酶切才能得到合理大小的DNA片段。这种选择不能在非酶切位点切断靶DNA。②大多数有核基因组含有大量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而在YAC或Cosmid 中的未知功能序列中有时也会有这些序列,这样,通过反向PCR得到的探针就有可能与多个基因序列杂交。 2.2锚定PCR(Anchored PCR, APCR)技术 用酶法在一通用引物反转录cDNA3’-末端加上一段已知序列, 然后以此序列为引物结合位点对该cDNA进行扩增, 称为APCR。 应用:它可用于扩增未知或全知序列, 如未知cDNA的制备及低丰度cDNA文库的构建。 2.3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技术 两种引物浓度比例相差较大的PCR技术称不对称PCR。在扩增循环中引入不同的引物浓度, 常用50~100÷1比例。在最初的10~15个循环中主要产物还是双链DNA, 但

PCR_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

PCR 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 1 PCR 技术的基本原理 PCR 技术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dNTP等存在的条件下, 依赖于DNA聚合酶(T aq 酶)的酶促合成反应。其具体反应分三步:变性、退火、聚合。以上三步为一个循环,每一循环的产物DNA又可以作为下一个循环模板,数小时后,介于两个引物之间的目的DNA得到了大量的复制,经25~30次循环DNA数量可达2×106~7拷贝数。 2PCR技术的种类 2.1 反向PCR( Inverse PCR, IPCR)技术 原理:反向PCR是克隆已知序列旁侧序列的一种方法.主要原理是用一种在已知序列中无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I)NA.后酶切片段自身环化.以环化的DNA作为模板,用一对与已知序列两端特异性结合的引物,扩增夹在中间的未知序列。该扩增产物是线性的DNA片段,大小取决于上述限制性内切酶在已知基闲侧翼DNA序列内部的酶切位点分布情况。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模板DNA,再通过反向PCR获得未知片段。 该方法的不足是:①需要从许多酶中选择限制酶,或者说必须选择一种合适的酶进行酶 切才能得到合理大小的DNA片段。这种选择不能在非酶切位点切断靶DNA。②大多数有核基因组含有大量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而在YAC或Cosmid中的未知功能序列中有时也会有这些序列,这样,通过反向PCR得到的探针就有可能与多个基因序列杂交。 2.2锚定PCR(Anchored PCR, APCR)技术 用酶法在一通用引物反转录cDNA3’-末端加上一段已知序列, 然后以此序列为引物结合位点对该cDNA进行扩增, 称为APCR。 应用:它可用于扩增未知或全知序列, 如未知cDNA的制备及低丰度cDNA文库的构建。 2.3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技术 两种引物浓度比例相差较大的PCR技术称不对称PCR。在扩增循环中引入不同的引物浓度, 常用50~100÷1比例。在最初的10~15个循环中主要产物还是双链DNA, 但当低浓度引物被消耗尽后, 高浓度引物介导的PCR反应就会产生大量单链DNA。 应用:可制备单链DNA片段用于序列分析或核酸杂交的探针。 2.4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RT- PCR)技术 当扩增模板为RNA时, 需先通过反转录酶将其反转录为cDNA才能进行扩增。RT - PCR应用非常广泛, 无论是分子生物学还是临床检验等都经常采用。 2.5修饰引物PCR技术 为达到某些特殊应用目的, 如定向克隆、定点突变、体外转录及序列分析等, 可在引物的5’-端加上酶切位点、突变序列、转录启动子及序列分析结合位点等。 2.6巢式PCR(NEST PCR)技术 先用一对靶序列的外引物扩增以提高模板量, 然后再用一对内引物扩增以得到特异的PCR带, 此为巢式PCR。若用一条外引物作内引物则称之为半巢式PCR。为减少巢式PCR的操作步骤可将外引物设计得比内引物长些, 且用量较少, 同时在第一次PCR时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而第二 次采用较低的退火温度, 这样在第一次PCR时, 由于较高退火温度下内引物不能与模板结合, 故只有外引物扩增产物, 经过若干次循环, 待外引物基本消耗尽, 无需取出第一次PCR产物, 只需降低退火即可直接进行PCR扩增。这不仅减少操作步骤, 同时也降低了交叉污染的机会。这种PCR称中途进退式PCR( drop-in, drop-out PCR)。上述三种方法主要用于极少量DNA模板的扩增。 2.7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 specificPCR, ASPCR)技术 ASPCR依赖于引物3’- 端的一个碱基错配,不仅减少多聚酶的延伸效率,而且降低引物-模板复合物的热稳定性。这样有点突变的模板进行PCR扩增后检测不到扩增产物,可用于检测基因点突变。 2.8单链构型多态性PCR(single- strand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PCR, SSCPPCR)技术SSCP- PCR是根据形成不同构象的等长DNA单链在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电泳迁移率变化来

PCR技术综述

PCR技术综述 摘要: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通过体外酶促合成,扩增特定DNA片段的方法。本文主要针对PCR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简要介绍常用的PCR相关技术及其原理,方法及应用。 关键词:PCR;原理;应用及展望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简称PCR,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系统或特异性DNA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法,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 片段的一种方法,由变性、退火及延伸等反应构成一个周期,可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高特异性、高度灵敏性、高丰产量等特点,此方法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医学及遗传学等多领域都被广泛应用。 1、PCR技术发展史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人们开始致力于基因体外分离技术的研究,但由于核酸含量较少,大大限制了DNA的体外操作。Khorana在1971年最早提出了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DNA经变性之后与合适的引物杂交,再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不断重复该过程就可以克隆出tRNA基因。但是,由于当时的基因序列分析方法不是很成熟,热稳定性较强的DNA聚合酶也还没有发现,相关引物的合成处在手工合成阶段,所以这种想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985年,美国科学家KaryMullis在高速路的启发下,经过两年努力,发明了PCR技术,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PCR技术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其原理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只是在试管中给DNA的体外合成提供了合适的条件——模板DNA,寡核苷酸引物,DNA聚合酶和合适的缓冲体系。自此,PCR技术得到了生命科学界的一致认可,KaryMullis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最开始的PCR技术还很不成熟,在那个时候是一种操作复杂、成本高昂的实验室技术。直到Saiki等人从一种嗜热杆菌提取到一种耐热DNA聚合酶,才使得PCR的扩增效率得以提高,PCR技术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分析的根本基石。在以后的几十年里,PCR方法被不断改进: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原先只能扩增几个kb到目前已能扩增几十个kb的DNA片段。到目前为止,PCR技术已有十几种之多。 2、PCR技术原理 基本PCR条件:1、DNA模板(Template),2、引物(Primers),3、DNA聚合酶(Polymearse),4、合成的原料及水。 PCR的反应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分别是:Denaturation、Annealing,andExtension。Denaturing即将DNA加热变性转为单链DNA作为复制的模板;而Annealing则是令引物于一定的温度下附着于模板DNA两端,最后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引物的延长(Extensionofprimers)及另一条链的合成。

pcr技术发展与展望

PCR技术的发展及展望摘要:PCR技术是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分析的根本性基石,近年来.基于常规PCR技术 开发出了许多新的用途。综述了PCR技术的主要扩展。 关键词:PCR技术 1971年Khorana等最早提出PCR理论:“DNA变性解链后与相应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重复该过程便可克隆tRNA基因”。因当时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尚未成熟、热稳定DNA聚合酶还未发现及寡聚核苷酸引物合成仍处于手工和半自动阶段,核酸体外扩增设想似乎不切实际,且Smith等已发现了DNA限制性内切酶,使体外克隆基因成为可能,Khorana 等的早期设想被忽视。1985年Mullis等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工Klenow片段体外扩增哺乳动物单拷贝基因成功以及1988年Saiki等将耐热DNA聚合酶(Taq酶)引入PCR,使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和效率大大提高,并简化了操作程序,最终实现了DNA扩增的自动化,迅速推动了PCR 的应用和普及。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农学、植物病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最初的PCR技术相当不成熟,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PCR技术被不断改进。它从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发展到定量测定;从原先只能扩增几个kb的基因到目前已能扩增长达几十个kb的DNA片断[1]。到目前为止,PCR技术已有十几种之多。本文对其近年来的主要扩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1 .PCR技术的扩展 1.1 AP-PCR技术 1.1.1 AP-PCR技术的定义、来源及特点 AP-PCR(Arbitrarily primed PCR)技术[2],是指在对所扩增基因顺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主观上随意地设计或选择一个非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在不严格条件下扩增l至数轮后,再于严格条件下进行。通过比较扩增产物的指纹图,即可反映出待分析基因组的特征。 AP-PCR技术由Williams等[3]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它可以快速地从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织细胞中分离出差异基因或基因差异表达产物,具有简单、灵敏、有效和重复性好等特点。 1.1.2 AP-PCR技术的应用 AP-PCR技术是常规PCR技术在差异基因分离方面的扩展,主要应用在:(1)差异基因的分离,Liang和Pardee[2]应用AP-PCR技术对正常A31和肿瘤起源的BPA31细胞进行了鉴定,并分离得到了仅存在于正常细胞的N1及仅存在于肿瘤细胞的T1片段;(2)菌株鉴定,杨国玲等[3]采用AP-PCR技术对甲真菌病病原菌进行了快速鉴定;(3)遗传作图,Welsh等[2]成功地应用AP-PCR方法快速鉴定了重组鼠(C56BL/6J×DBA/2J)扩增多态性在染色体图谱中位置。 1.2 LP-PCR和彩色PCR 1.2.1 LP-PCR和彩色PCR的定义 LP—PCR(Labelled primers PCR).即标记PCR,它是指利用同位素、荧光素等对PCR引

PCR技术概论

PCR技术概论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它具有特异、敏感、产率高、快速、简便、重复性好、易自动化等突出优点;能在一个试管内将所要研究的目的基因或某一DNA片段于数小时内扩增至十万乃至百万倍,使肉眼能直接观察和判断;可从一根毛发、一滴血、甚至一个细胞中扩增出足量的DNA供分析研究和检测鉴定。过去几天几星期才能做到的事情,用PCR 几小时便可完成。PCR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创举和里程碑。 PCR技术简史 PCR的最早设想核酸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致力于研究基因的体外分离技术,Korana于1971年最早提出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经过DNA变性,与合适的引物杂交,用DNA 聚合酶延伸引物,并不断重复该过程便可克隆tRNA基因”。 PCR的实现 1985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等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反应。其原理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只是在试管中给DNA的体外合成提供以致一种合适的条件---摸板DNA,寡核苷酸引物,DNA聚合酶,合适的缓冲体系,DNA变性、复性及延伸的温度与时间。 PCR的改进与完善Mullis最初使用的DNA聚合酶是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Klenow片段,其缺点是:①Klenow酶不耐高温,90℃会变性失活,每次循环都要重新加。②引物链延伸反应在37℃下进行,容易发生模板和引物之间的碱基错配,其PCR产物特异性较差,合成的DNA片段不均一。此种以Klenow酶催化的PCR技术虽较传统的基因扩增具备许多突出的优点,但由于Klenow酶不耐热,在DNA模板进行热变性时,会导致此酶钝化,每加入一次酶只能完成一个扩增反应周期,给PCR技术操作程序添了不少困难。这使得PCR技术在一段时间内没能引起生物医学界的足够重视。 1988年初,Keohanog改用T4 DNA聚合酶进行PCR,其扩增的DNA片段很均一,真实性也较高,只有所期望的一种DNA片段。但每循环一次,仍需加入新酶。 1988年Saiki 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thermus aquaticus) 中提取到一种耐热DNA聚合酶。此酶具有以下特点:①耐高温,在70℃下反应2h后其残留活性大于原来的90%,在93℃下反应2h后其残留活性是原来的60%,在95℃下反应2h后其残留活性是原来的40%。②在热变性时不会被钝化,不必在每次扩增反应后再加新酶。③大大提高了扩增片段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增加了扩增长度(2.0Kb)。由于提高了扩增的特异性和效率,因而其灵敏性也大大提高。为与大肠杆菌多聚酶I Klenow片段区别,将此酶命名为Taq DNA多聚酶(Taq DNA Polymerase)。此酶的发现使PCR广泛的被应用。

PCR技术的发展(上)

PCR技术的发展(上) 各位科研君每天穿梭于实验室,一定枯燥乏味吧!今天,和小编一起任性一回!听听小编给你讲故事。注意啦,小伙伴们搬起板凳坐好啦!小编要开始讲啦! 故事还得从我们熟悉的PCR开始~~~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取名效法“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首先将待扩增DNA模板加热变性解链;随之冷却至某一温度时,引物与待扩增模板序列发生退火结合;再将温度升高使退火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得以延伸。其“链式”的含义在于,下一个反应循环(Cycle)使用的模板为上一个循环中的产物,故待扩增的DNA片段在链式反应中以2^n的几何级数增长。 虽然PCR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但是其中隐藏了很多的有趣故事。让我们先从PCR发明的历史开始说起,聊一聊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PCR吧!究竟是哪一个大教授发明了PCR呢?对!就是当时的这个帅小伙,凯利?穆利斯(K.B.Mullis)博士! K.B.Mullis出生于1944年,童年时光,Mullis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在农场里顽皮。此时,Mullis的生活和自然科学还没有半点关系,他的童年时代并不像其他大科学家们那样,从小就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了兴趣。1953年,PCR技术的理论基础——DNA双螺旋模型被提出的时候,Mullis和小伙伴们还仍然在乡间开心地玩耍着呢。中学时代,Mullis来到了南卡罗莱纳的首府Columbia,开始了一点点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可居然是造火箭。使用从妈妈厨房里拿出来的糖,以及从当地药店开出来的硝酸钾,还有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炸药引线,Mullis就和小伙伴们在自家院子里面设计火箭。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他们的火箭尺寸越做越大,最后竟然将一直青蛙发射了出去,飞了一英里多!

pcr技术发展与展望

p c r技术发展与展望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PCR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摘要:PCR技术是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分析的根本性基石,近年来.基于常规PCR技术开发出了许多新的用途。综述了PCR技术的主要扩展。 关键词:PCR技术 1971年Khorana等最早提出PCR理论:“DNA变性解链后与相应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重复该过程便可克隆tRNA基因”。因当时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尚未成熟、热稳定DNA聚合酶还未发现及寡聚核苷酸引物合成仍处于手工和半自动阶段,核酸体外扩增设想似乎不切实际,且Smith等已发现了DNA限制性内切酶,使体外克隆基因成为可能,Khorana等的早期设想被忽视。1985年Mullis等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工Klenow 片段体外扩增哺乳动物单拷贝基因成功以及1988年Saiki等将耐热DNA聚合酶(Taq酶)引入PCR,使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和效率大大提高,并简化了操作程序,最终实现了DNA扩增的自动化,迅速推动了PCR的应用和普及。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农学、植物病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最初的PCR技术相当不成熟,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PCR技术被不断改进。它从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发展到定量测定;从原先只能扩增几个kb的基因到目前已能扩增长达几十个kb的DNA片断[1]。到目前为止,PCR技术已有十几种之多。本文对其近年来的主要扩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1 .PCR技术的扩展 AP-PCR技术 AP-PCR技术的定义、来源及特点 AP-PCR(Arbitrarily primed PCR)技术[2],是指在对所扩增基因顺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主观上随意地设计或选择一个非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在不严格条件下扩增l 至数轮后,再于严格条件下进行。通过比较扩增产物的指纹图,即可反映出待分析基因组的特征。AP-PCR技术由Williams等[3]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它可以快速地从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织细胞中分离出差异基因或基因差异表达产物,具有简单、灵敏、有效和重复性好等特点。 AP-PCR技术的应用 AP-PCR技术是常规PCR技术在差异基因分离方面的扩展,主要应用在:(1)差异基因的分离,Liang和Pardee[2]应用AP-PCR技术对正常A31和肿瘤起源的BPA31细胞进行了鉴定,并分离得到了仅存在于正常细胞的N1及仅存在于肿瘤细胞的T1片段;(2)菌株鉴定,杨国玲等[3]采用AP-PCR技术对甲真菌病病原菌进行了快速鉴定;(3)遗传作图,Welsh等[2]成功地应用AP-PCR方法快速鉴定了重组鼠(C56BL/6J×DBA/2J)扩增多态性在染色体图谱中位置。 LP-PCR和彩色PCR LP-PCR和彩色PCR的定义 LP—PCR(Labelled primers PCR).即标记PCR,它是指利用同位素、荧光素等对PCR引物5’端进行标记,通过PCR反应扩增,来检测目的基因存在与否。 彩色PCR(Color Complement Assay)是指利用荧光染料标记引物的5’端,不同荧光(荧光染料TAMRA呈红色荧光,JOE和FAM呈绿色荧光,COUM呈蓝色荧光)标记的引物同时

PCR技术的发展前景及特点——张影影

PCR技术的发展前景及特点摘要:PCR技术是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分析的根本性基石,近年来.基于常规PCR技术开发出了许多新的用途。本文主要阐述PCR技术的发展扩展及特点。 关键词:PCR技术 引言 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农学、植物病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最初的PCR技术相当不成熟,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PCR技术被不断改进。它从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发展到定量测定;从原先只能扩增几个kb的基因到目前已能扩增长达几十个kb的DNA片断到目前为止,PCR技术已有十几种之多。本文对其近年来的主要扩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1 .PCR技术的扩展 1.1 AP-PCR技术 1.1.1 AP-PCR技术的定义、来源及特点 AP-PCR技术,是指在对所扩增基因顺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主观上随意地设计或选择一个非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在不严格条件下扩增至数轮后,再于严格条件下进行。通过比较扩增产物的指纹图,即可反映出待分析基因组的特征。AP-PCR技术由Williams等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它可以快速地从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织细胞中分离出差异基因或基因差异表达产物,具有简单、灵敏、有效和重复性好等特点。 1.1.2 AP-PCR技术的应用 AP-PCR技术是常规PCR技术在差异基因分离方面的扩展,主要应用在:(1)差异基因的分离;(2)菌株鉴定;(3)遗传作图。 1.2 LP-PCR和彩色PCR 1.2.1 LP-PCR和彩色PCR的定义 LP—PCR:即标记PCR,它是指利用同位素、荧光素等对PCR引物5’端进行标记,通过PCR反应扩增,来检测目的基因存在与否。 彩色PCR是指利用荧光染料标记引物的5’端,不同荧光荧光染料TAMRA呈红色荧光,JOE 和FAM呈绿色荧光,COUM呈蓝色荧光)标记的引物同时参加反应,经PCR反应扩增后,根据不同荧光的色泽来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存在及扩增基因的类型。 1.2.2 LP-PCR和彩色PCR的比较 LP-PCR与彩色PCR由荧光PCR那发展而来,彩色PCR是LP-PCR的一种。与常规PCR相比,LP-PCR更为直观,其省去了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及分子杂交等繁琐步骤,并且一次可以同时分析多种基因成分,但是LP-PCR只能对产物进行定性鉴定。与LP-PCR相比,彩色PCR通常需要2种不同颜色的引物:一种作为基因检测引物;另一种作为控制条件的内对照。但是在检测多点突变时,彩色PCR需用更多的色彩。 1.2.3 LP-PCR和彩色PCR的应用 LP-PCR和彩色PCR是常规PCR技术与标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LP-PCR常被用于大量临床标本的基因诊断,同时可用于对PCR产物进行定性鉴定。彩色PCR常被用予检测基因的突变,染色体重排或转位,基因缺失及微生物的型别鉴定等,如被用于检测多突变点的遗传病。1.3免疫PCR技术 1.3.1免疫PCR技术的定义、来源及特点 免疫PCR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PCR扩增反应的高灵敏性而建立的一种微量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