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声音产生传播与特性

声音产生传播与特性

声音产生传播与特性
声音产生传播与特性

武汉龙文教育学科辅导讲义

授课对象张宇航授课教师张老师授课时间100分钟授课题目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型复习使用教具讲义、草稿纸教学目标1、声音的产生、传播 2、回声 3、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

参考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流程及授课详案

一、知识回顾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当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了。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真空传声。

3.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知识点三声速

4.声音传播的快慢用描述。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传播,其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中,传播速度最慢的是在中。

知识点四回声

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回来,回来的声音再传到人的耳朵里,人再听到的声音叫。

6.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超过0.1s,人们能把与区分开;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分辨不出和,但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知识点五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8.声音通过、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称作骨传导。我们听到别人的声音是利用了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的方法听到声音。

知识点六音调

9.音调是由声源振动的决定的。频率越,听起来声音尖细,音调就越;频率越,听起来声音低沉,音调就越。

10.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这个物理量叫,它的单位是,单位符号是。

11.人能感受的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正常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到;高于的声叫,低于的声叫。

知识点七响度时间分配及备注

12.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它和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振幅越小响度越。响度还跟人到声源的有关。

知识点八音色

13. 也叫音质或音品,它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声音特有的品质。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形状、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的。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

二、例题解析

1、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锣立即停止发声,这是因为()

A.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小了

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

2、一些人对声现象有如下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A.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空气是一种传播声音的介质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3、下列关于人听到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失聪的人如果只是传导障碍,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让他感知声音的

B.如果只是一只耳朵失聪,人是能够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的

C.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听小骨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鼓膜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D.自己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导使人感知声音的

4、到医院看病,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心跳的声音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缩短听着与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的响度更大些

5、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三、随堂练习

1、甲在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把耳朵贴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三下响声,这三下响声传播的介

质依次是:()

A、铁、空气、水

B、铁、水、空气

C、水、空气、铁

D、空气、水、铁

2、下列四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

A、有浓雾的早晨

B、冰天雪地的北极

C、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

D、潜水员潜入海水中

3、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s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

A、204m

B、408m

C、340m

D、170m

4、“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

C.音色好坏

D.以上均有可能

5、铁路工人检查车轮时,常常轻轻敲打车轮,通过声音判断车轮有无损伤,这是根据()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音是否刺耳

6、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这是在研究声音的()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B.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C.棒击鼓面的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小

8、如图,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叉

并没有碰到球,球发生了运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音叉的

通过传给。在这个实验

过程中,可以听到由音叉发出来的声音。当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

中,音叉仍然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原因是

9、看家的狗睡眠时把耳朵贴在地上,是为了能听到远处来人的脚步声,这是由于

的原因。

10、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抽气机开动时,将听见,

这是因为。

11、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实验,如图,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的音调越低。

(1)用嘴对着5只瓶口吹气,5只瓶子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

(2)5只瓶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什么?

(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吹笛子时〔如图 (2)〕,用手指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

12、探究响度和振幅是否有关

器材:音叉、橡皮槌、铁架台、硬泡沫塑料小球、细线等等

操作:(1)用细线拴住泡沫塑料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

(2)用橡皮槌轻敲音叉,使它振动,可以听到较轻的声音。然后让音叉的一个

叉股外侧接触小球,可以看到小球被弹开一个较小的角度。

(3)用橡皮槌使劲敲音叉,使它振动,可以听到较响的声音。然后让音叉的一

个叉股外侧接触小球,可以看到小球被弹开一个较大的角度。

说明:当声源的振动比较大的时候,响度越大,反之,响度越小。

四、作业

1、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快速从木梳齿上划过,再让它从木梳齿上慢慢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它们都不同

2、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

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

3、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声体每S振动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越大

B.声源离人耳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D.用力敲鼓,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________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_不同。

5、为什么人能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而听不到自己来回挥手时发出的声音?

6、“响鼓需要重锤敲”.请你从物理学角度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家长签名:

知识回顾

1.振动振动振动

2.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不能

3.声波

4.声速340m/s 固体气体

5.弹反弹回声

6.回声原声回声原声

7.鼓膜听觉神经

8.头骨颌骨空气骨骨传导

9.频率高高低低

10.频率赫兹HZ

11.20HZ 20 000HZ 20 000HZ 超声波20HZ 次声波

12.响度大小距离

13.音色材料音色

例题解析

1、D

2、C

3、A

4、D

5、B

随堂练习

1、B

2、C

3、A

4、引吭高歌”是形容人精神高涨,兴奋时大声地歌唱;“低声细语”是指在特定环境、情况下小声说话。所以这里的“高”与“低”是指响度的大小。答案:B

5、当车轮有损伤时,我们可以理解成发声体本身发生了改变,而音色就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所以当车轮有损伤时,声音的特色——音色(音品、音质)就会发生改变。答案:C

6、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说明吸管材料不变,研究的因素一定与材料无关,故B和D不正确。“同样的力”说明空气柱振动的振幅不变,因为响度决定于振幅,所以响度不变,故A错误。吸管长短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频率不同,从而导致声音的音调不同,空气柱越短,空气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答案:C

7、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会不断地吸收声音的能量,使得物体振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即振幅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小,所以响度变小,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D是错误的。鼓面振动频率的高低决定了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响度无关,声音的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的大小,振幅与音调无关,故选项B 和C均错误。答案:A

8、振动、空气、小球。真空不能传声。9、大地能够传声10、声音逐渐减弱,当玻璃罩内成真空时,声音会消失。真空无法传播声音。

11、当人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时,由于瓶内的空气柱发生振动,从而产生了声音。由于瓶子高矮不同,所以瓶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瓶子高,瓶内空气柱长,空气柱振动慢,频率低,所以音调低;瓶子矮,瓶内空气柱短,空气柱振动得快,频率高,所以声音的音调高。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就会封闭住不同长度的空气柱,这些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能够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答案:(1)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2)由于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

(3)手指堵住不同的笛孔时,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能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作业

4、“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特别强,分贝数太大,几乎把耳朵震聋,这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不同乐器的形状、材料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响度音色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课前我准备了几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杯子、音叉和一个小鼓等。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一等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获全国一等奖)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三章,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理念: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首先用四幅图把学生带入了声音的情境,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 (一)注重各个环节、细节的创新 本节课在很多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用“跳舞的烛焰”引入新课,将发声的闹钟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可以传声,以重庆磁器口古镇“金盆洗手”的发声现象结束新课。 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在“证明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的实验中,在水槽下垫一张红纸,使“水花四溅”现象更为明显;在真空罩的实验中,为了减震,在闹钟下垫一块海绵,为防止搬动真空罩时闹钟翻倒,又在海绵上放一块U形磁铁。 教学上的所有创新都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这些创新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种种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重庆本地特色的联系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联系,如:鼓掌、说话时的发声方式,蝉、蟋蟀、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物体的发声方式,“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的通讯方式,天坛回音壁的原理,“金盆洗手”的发声原理等等。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代替。本节课一共设计有14处学生亲身体验,包括:体验烛焰的舞动,体验直尺、声带、课桌的振动,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各种固液气体的振动,体验真空不能传声,体验液体可以传声等等。 (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 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 二、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 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 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并学习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实际感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从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延伸到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6、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准备】 橡皮筋、直尺、铅笔、小闹钟、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引导提问:你能体会古诗意境,知道古诗中 蕴涵了那些物理知识吗?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怕得鱼惊不应人”吗? 我们说话的声音及大千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鱼是怎样听到声音

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为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张评价表,评价等级分为五等(1—5), 1最差, 5最好。这节课结束我们将评出表现最好的同学和小组。 课堂表现评价表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分小组探究: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这三个实验大家可以直接 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接着让学生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km/h)。 (4)速度的单位换算:1m/s=3.6km/h 2.预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的特性。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能够用耳朵听到很多的声音。如小鸟的鸣叫、优美的音乐、公路上的汽车鸣笛、课堂上学生的朗朗读书声。 【提问】这些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来的呢? 【结果】小鸟、乐器、汽车、学生。 那么这些物体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我们是如何听到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知识。考点/易错点1 声音的产生 利用我们身边的物体,使它们发出声音,看看谁发出的声音多,谁的发音的方法多。 【提问】当我们拍桌子发出声音时,能观察到它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提问】那当我们拍桌子发出声音时,我们来触摸一下,能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吗? 【结果】在振动。 【提问】我们说话时会有声音,那么我们现在把手放在我们的咽喉处再次发出声音,大家来感觉一下,会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有振动的感觉。 【提问】大家再想一想,当我们在弹琴时,琴弦是不是在振动呢? 【学生回答】是。 【思考】发出声音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果】都在振动。 【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思考】有些物体振动我们看不到,只是能够触摸到,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看到它们在振动呢? 【结果】用轻小物体与其接触,观察轻小物体的运动情况。 生活中我们能够听到很多种声音,这些声音都是哪些物体在振动呢?例如,人的说话声,是由于声带在振动而产生的,风吹树叶莎莎声,是树叶在振动。海浪声,是由于海水在振动,【想一想】我们听到吹笛子的声音是什么在振动呢? 【结果】空气柱。 敲鼓的时候会有鼓声,如果我们将手压在发出声音的鼓面上,会怎样呢? 【结果】声音消失。 【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也停止。考点/易错点2 声音的传播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声音,上面的学习告诉我们,要感觉到声音的产生,我们要去触摸发生体。但是发音体并没不与我们的耳朵相接触,那么我们的耳朵是通过什么听到的声音呢?发音体与人耳之间有什么东西吗? 【学生抢答】空气。 【思考】那么是不是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呢?有没有不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况呢? 【结果】有,小学时做的土电话。 我们发现人耳在听到发音体发出的声音时,它们中间总要有物体存在。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我们常看到在河边钓鱼的老爷爷会让近处玩耍的小朋友们离的远一些,怕把鱼吓跑了。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鱼是怎样听到的声音呢? 【讨论回答】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水传播到鱼的耳朵的。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声音的特性 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特性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1.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高声”呼喊才能让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 A. 音调 B. 音色 C. 频率 D. 响度 2. 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 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 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B. 响度与物体 振动幅度的关系 C. 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 播 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3. 赵丽同学根据声音的物理知识总结吉他的四个特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B. 弹奏时按压琴弦的目的是改变响度 C. 琴弦振动越快,频率越大声调越高 D. 吉他和钢琴弹同一曲子的音色不同 4. 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分别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 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 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B. 声音是靠物体振 动产生 C. 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 播 D.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下列做法可以改变音调的是() A. 老师用扩音器讲课 B. 医生带着听诊器检查病人的身体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 D. 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水瓶 6. 如图是几个相同的瓶子,在瓶内装入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口时,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发声体是瓶内的空气 B. 发声体是瓶子和瓶内的水 C. 从左至右音调逐渐升高 D. 从左至右音调保持不变 7. “妈妈,妈妈,外婆来电话了…”小花接听电话喊道.小花主要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判定是外婆打来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悦耳动听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8. 有两个发声体,第一次由甲单独发声,测得为88dB.第二次由乙单独发声,由固定在同一地方的仪器测得为56dB.下面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甲发声体振动快快 B. 乙发声体距仪器可能远 C. 甲发声距仪器可能远 D. 乙发声体振幅一定大 9.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及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预习: 要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如:早期的机械唱片等。 要点诠释: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要点三、声速 回声 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2、影响声速的因素: 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气液固V V >>V ;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 要点诠释: 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 。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 。 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 要点三、音调的高低——频率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3)单位:赫兹(Hz ) 3. 影响音调大小的因素: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振动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4.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般人的听力范围:20Hz —20000Hz ,振动频率低于20Hz 的叫次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 的叫超声波。 要点四、声音的强弱——响度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1)振幅;(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要点诠释:声音在介质中传播能量会衰减,传播距离越远,声音的能量减小得越多,响度越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音调并不改变,即介质不会改变声音的频率。 要点五、音色 1.声音的特色叫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也不同。 2.影响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发声体有变化,音色也将变化。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_818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篇一: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

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学习的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 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 现象。 3、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声音的产生于传播知识点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思辅导 一、声音的基本概念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30图2.1-8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 分) 1.下列事例能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 B.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 C.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 D. 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 2.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 A. 手指 B. 空气 C.弦柱 D. 琴弦 3.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 A. 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 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这是一种巧合 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 4.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 A.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 B.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 C.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 D. 以上原因都不是 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 个实验说明了()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 声音在空气中 传播速度最快 6.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 钢管 B. 水 C.酒精 D.空气 7.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A. 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 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 变化 C.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 化 D.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 分) 8. 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而且也能在_______ 、_____ 中传播. 9.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下表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的 ___________ (选填“快”或“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 _____ 的影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圈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 ____ 造成的音响效果. 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v/ (m?s- 介质温度速度介质温度速度 空气0℃331 酒精20℃121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面向学生:初二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 (2)搜索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多媒体课件 (2)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关的实验用品,例如音叉、小锤等。 教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态度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播放一段音乐: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V)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原声歌曲泰坦尼克号席琳迪翁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你听过哪些既美妙又神秘的声音呢? 经典古筝曲B:38梁祝 -音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下载-56网视频百度搜索_萨克斯曲茉莉花,还有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那么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过渡:物体正在发声,但是物体发声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旁边的人大声说话呢?

张红声音的产生与特性

课题一、声音的基本概念(重点)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 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 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 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 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 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例题精析: 基础知识梳理题型: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 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m/s) 计算题分析: 1.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 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学到两山的 距离分别是多少?(已知两山相距1200 m,当时气温为15 ℃) 2.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 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 举一反三 3.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使两只船在水中相距17 km.一只船上的学生将一个 发声体放入水中,当发声体发声的同时,船上的灯闪亮;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在水里放一个听声器, 他们看到灯闪亮后经过11 s收到了发声体的声音.请问他们测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大? 4.某司机驾驶汽车穿过山洞后以54 km/h的速度向远离高山的方向驶去,司机在鸣笛4 s 后听到了鸣 笛的回声.问此时汽车离高山的距离有多远?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教学目的: 1 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声音得速度大约是340 s/m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具: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你能制造却无法看到,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这是什么东西?对,这就是声音。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现象我们接触得很多但却了解得很少,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科研中都广泛应用了声学技术,如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是声学知识应用的杰出典范。现代的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的设计中,也都要考虑到声学效果,海军用声学技术——声纳来测量海深,探测敌舰等等。而人们赖以欣赏音乐的乐器、音响设备,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声现象的研究成果和与电子技术的巧妙结合。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得意思是牛不懂音乐,可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经常给奶牛、母鸡放优美的音乐,它们可以多产奶、多生蛋;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爬藤植物的两侧一定距离各放一台录音机放音乐,过一段时间,藤子向柔和的声音爬去;鱼类也又他们喜欢听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丰富多彩,课本通过图3-1―――3-4中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我们先看看这4副图,一起来谈谈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课本图1中是水和水的相互撞击,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2是琴弦和弓相互摩擦引起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图3是飞机的发动机在工作,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4是电锯和木材相互磨擦,引起电锯和木材的振动发出声音。 你知道人和其他动物是怎么发生的吗? 1 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 讲述自然界一些动物是如何人发声的:织了(只有雄蝉才会鸣叫)、蟋蟀、蜜蜂等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者摩擦来发声的,长颈鹿很安静,那是因为它没有声带。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 例如“笑树是怎么发出笑声的?”(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我们发现,声音似乎和物体的振动有关。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一下,发音是否真的和振动有关? 实验探究: 音叉:(1)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2)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激起水花。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请同学们在举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例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复习题)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知识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4.研究方法:用转换法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相应练习: 1.(2012山东菏泽,第3题)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 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 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2.(2012四川绵阳,第14题)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3.(2011·山东济宁)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二、声音的传播 知识详解: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3.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4.研究方法:类比法。 相应练习: 1、(2012江苏扬州,第13题)小明将手机悬挂在密闭的玻璃瓶中,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大电话呼叫瓶内的手机,手机(能或不能)接收到呼叫信号,这说明;你(能或不能听到瓶内手机的声音,)这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