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浅谈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浅谈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浅谈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浅谈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摘要】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环境审计的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现在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文章从环境审计的基本问题入手,通过分析和总结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环境审计的策略,希望有助于我国国家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更好地开展,有利于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之路。

【关键词】环境审计;问题;策略

环境指的是会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因素的总括。①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类是在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人类又在改造环境,我们在进行各种各样生产的同时也在利用和改造着环境,把环境塑造得更为适合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自然资源没有被合理运用,这就造成了一些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局部区域环境污染。

一、环境审计的定义

广义地说,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国际商会在专题报告中对环境审计的概念作了陈述,并得到了的普遍认同:“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保护环境:一是简化环境活动的管理;二是评定公司政策与环境要求的一致性,公司政策要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

自从引进环境审计理论之后,我国的审计学者开始对环境审计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对环境审计的定义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目前,环境审计在中国还只是刚刚起步,还不能够为环境审计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定义,我们可以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来给环境审计下一个通俗易懂的定义。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出发,既然环境审计是社会责任审计的一个分支学科,那么它的定义应当体现一般审计的共同特性,这是普遍性的体现;另一方面,我国的环境审计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定义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行的法规条例。所以,本文对于环境审计应定义是:环境审计是一种监督、鉴证、评价活动,其目的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主体是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依据是国家制定的环境法律法规,对象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目的是对被审计对象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结果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鉴证与评价,并将审核结果报告给委托人或是授权人。

二、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环境审计在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早在1983年,我国审计项目就有涉

浅谈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若干问题

浅谈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若干问题 一.摘要 政府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且提出环境和资源保护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促进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由于我国试行政府环境审计时间不长,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随着21 世纪环境问题的更加突出,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便成为当务之急,环境审计也就成为必然。 本文介绍了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尝试通过对西方政府环境审计的借鉴以及对外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深入分析,找出适合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我国环境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同时,结合政府环境审计基础理论和对国外政府环境审计可借鉴之处的归纳、总结,提出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环境审计国外国内建议 二.引言 总的说来,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几年的探索,逐步明确了以下一些问题: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的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政府环境审计今后的发展,是继续探索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一方面,受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很大。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在促进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组织各区域交流环境审计经验和信息等方面非常活跃;其二,自2000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并且审计署当选为委员会主席后,我们参与环境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增多;其三,我们应该向政府环境审计经验丰富的国家学习,如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对海洋环境的国际协议方面的审计、对固体废弃物的审计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国家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可以说代表着一定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对外交流中,也必然受到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这促使我们在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扩展,例如,今年在参加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按照会议的分工,我国要提供有关固体废弃物审计的案例。而在这之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均没有开展过此类审计,为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审计署实施了对北京市医疗垃圾的审计调查,在组织方法、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我国审计环境分析 一、审计环境及其主要内容 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审计环境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经济的一种客观反映,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审计环境既是国家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审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审计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可以分为: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内部环境可以分为: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客体环境、审计运行环境以及会计因素。 (一)审计的外部环境 1、政治环境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审计的发展,国家高度的重视以及审计职能的不可或缺性更加使得审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2、法律环境 我国的法律日趋完善,我国的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强制性,我国的审计在执法环节的问题日益显现,加强执法环节的法律力度、提高执法环节的法律完善度已成为审计的法律环境方面的重要问题。 3、经济环境 审计伴随着经济而产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趋完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中国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消费物价温和上涨,

中国经济仍然是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不仅包括社会传统文化、公民道德素质,还包括民众对审计职业的认识、对审计结果质量的看法等。公民对审计的重视也日益增强,更有利于促进审计的发展进步。 5、信息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信息水平。互联网高科技广泛的应用到审计领域中,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才能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 (二)审计的内部环境 1、主体环境 审计的主体是构成审计行为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审计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审计单位提供给审计人员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及审计人员自身具备良好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工作环境又分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是指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依照准则和规范约束自己。 2、客体环境 审计的客体环境是指被审单位所处的环境,审计的质量受审计客体环境的影响,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状况和制度特征,以及与被审计单位密切相关的其他单位及行业的特征,

浅谈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质量建设

浅谈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质量建设 发表时间:2018-12-19T15:56:29.4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秦艳春[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化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农业与资源环保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可持续化的发展战略,对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利用,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对生态平衡的保持。 山东省昌乐县审计局山东昌乐 2624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化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农业与资源环保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可持续化的发展战略,对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利用,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对生态平衡的保持。下面就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简要的分析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质量建设,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农业发展;资源环保;审计质量 1 正确认识农业资源环保审计的新形势 三农及其环保问题是当前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及其难点都在农村。这是我们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成,如果广大农民不能进入小康,是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们只有面向市场,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才能有效的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幅度,农村的购买力才会日趋旺盛,从而实现内需的真正扩大,才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化发展提供保障。 2强化新形势下的审计监督 2.1审计应从宏观入手发挥监督优势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审计项目应站在一定高度上进行确定,审计方案的制定也应该多从宏观方面着手。找准农业资源环保审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位置,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农民富裕及其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科学利用,是搞好农业资源环保审计的前提。落实到具体的审计工作中来就是要充分体现出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开展审计工作。首先,要注重搜集资料,善于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症结所在,并从体制机制方面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第二,以务实的态度为审计单位做好参谋,督促农业政策、资源环保政策落到实处。第三,站在宏观管理的高度为当地的政府部门提供出建议和意见,更好的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2.2 按照系统论的要求,对审计进行系统规划 农业与资源环保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其中要素主要包含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内容,且他们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化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加注重可持续的发展,但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日益恶化,已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障碍。由于农业与资源环保建设系统的复杂性及现阶段审计力量的相对不足,要求我们在开展农业与资源环保的审计之前,需要按照当地实际的情况,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进行系统的规划,将审计的总体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并结合上级审计机关年度工作部署、地方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地方审计机关年度工作计划,将不同子目标作为不同年度审计计划工作开展的重点,这样不仅做好了每个阶段审计的合理分配,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确保审计质量,还兼顾到各年度审计工作的系统性及其连续性。 2.3 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重点内容应向促进政策法规落实的方向转变 对政策落实情况实施审计主要是检查了解某项政策在地方是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对于政策执行不够好的地方提出整改要求,对于政策执行好的地方关注政策执行效果的汇总分析,评判政策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对政策完善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促进政府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 在具体项目审计中首先应对项目管理方面展开审计,对管理程序进行全面审计,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项目审批、项目设计、实施等各阶段进行审计;其次要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进行重点审计,农业与资源保护资金管理是提升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效益的重要环节,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程度如何,往往与资金使用效益、与农业与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情况息息相关,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查看其国家规定财经管理制度的落实性,管理是否规范,执行是否有力,各部门及其各环节的关系协调是否顺畅。 对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监督,主要审查农业资金的投向、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出当地的优势,资金投入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社会经济的效益,有无延长工期,滞留资金情况发生等。 2.4 加强主管部门监督,充分体现出较高层次的监督功能 在农业资金的审计过程中,查出了不少违纪违规问题,类似地问题并且没有在审计处理后完全杜绝,一些单位甚至是屡查屡犯,其原因主要是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用款的单位法纪观念的淡薄,特别是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一些农口主管的部门对所管理的资金“一拨了之”,少数的主管部门自身的违纪违规较多,甚至是由少数的主管部门利用了手中地财产,吃倒流资金等。所以,审计将其工作重点放在了促进主管部门强化管理方面,对于用款单位的审查监督,我们需要建立在主管部门有效管理基础上,将审计监督与促进强化部门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农业审计的监督效果,充分体现审计的高层次监督作用。 3 提升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质量 3.1 将促进发展作为农业资源环保审计的工作基础 在当前,我国还处在经济变革时期,在农村和农业改革力度不断深化,新情况、其新问题层出不穷,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存在着点多、面广的特点。在法律法规的建设过程中,一些不合适宜的法规没有及时废除,新的法规没有出台,更甚至不同法规还存在着交叉冲突等。就上面的情况,我们需要全面的贯彻落实依法审计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将促进发展作为审计落脚点。 3.2 对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的方法进行调整 审计调查主要是做好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给予充分的应用,审计人员必须将重点审计与审计调查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确保重点审计深入,还要通过调查了解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审计事项,获取农业资源环保审计为宏观服务需了解的总体情况。除此之外,还需注重将查账和查报表的账面审计和实际勘察相结合,审计人员需要深入实地、到最基层进行调查了解,进而做出准确判断,提升审计项目的整体水平。当我们进行行业审计的时候,需要坚持同级审的基础上,适时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在现阶段,下级审计机关在反映问题的方面往往存在顾虑,例如反映问题避免影响上级对其本地区投资,避免给当地的政府抹黑,避免问题反映影响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等。所以,在进行行业审计的实施,需要坚持同级审的基础上,适当开展上审下和交叉审,全面反应审计发现的问题。 3.3 加强对行业的指导,不断的完善农业资源环保审计制度

环境审计研究

环境审计研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核心是发展,要求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一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由于这些沉痛的教训,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近1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订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并全力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召开以环境审计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大会,大会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指出:“鉴于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问题和重要性,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作为一个最高国际审计机关组织,它所倡导和鼓励的审计方向必然是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关注的重要领域,必然对各国的审计工作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局限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我国的环境法规还不够完善,环境审计的规范几乎是一片空白;开展环境审计赖以存在的人们的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践经验,对我国的环境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一些前瞻性的初步探索,借以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的立法、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丰富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环境审计的定义、意义和目标 l.环境审计的定义。对环境审计的认识,由于认知的背景和角度不同而不同,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观点。 (l)“环境管理责任论”对环境审计的定义。“环境管理责任论”的观点是把环境管理责

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 总的说来,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几年的探索,逐步明确了以下一些问题: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的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 政府环境审计今后的发展,是继续探索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一方面,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受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很大。其一,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在促进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组织各区域交流环境审计经验和信息等方面非常活跃;其二,自2000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并且审计署当选为委员会主席后,我们参与环境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增多;其三,我们应该向政府环境审计经验丰富的国家学习,如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对海洋环境的国际协议方面的审计、对固体废弃物的审计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国家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可以说代表着一定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对外交流中,也必然受到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这促使我们在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扩展,例如,今年在参加最高审计

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按照会议的分工,我国要提供有关固体废弃物审计的案例。而在这之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均没有开展过此类审计,为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审计署实施了对北京市医疗垃圾的审计调查,在组织方法、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1.在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上,将逐步增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关注。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从一开始就将环境政策作为主要关注对象。目前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所关注的环境政策主要是环境经济政策,这是因为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执行的成本太高,并且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用,各国更多地采用环境经济政策。而且,就审计机关的评价能力而言,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要强于对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评价。环境管理的这个特征,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影响正好与国际政府环境审计关注环境政策的趋势是相符的。其一、政府环境审计要关注政府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政府运用环境经济政策的必然性使其进入了审计机关的工作范围。其二、对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功能的侧重,使得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操作手段等更强调对资金的考虑,这恰好可以使目前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要审计对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审计类型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能够比较容易地增加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逐步过渡到绩效审计上。 2.在审计类型上,将逐渐增加绩效审计。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关注。国际上审计的发展趋势已经转向绩效审计,环境问题是绩效审计关

浅谈审计资源的整合(一)

浅谈审计资源的整合(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成果、审计技术、审计信息等审计资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审计资源;现状;对策 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审计资源是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审计资源的配置也成为审计管理的核心问题。因而,审计组织必须管理好有限的审计资源,使审计资源的配置与审计目标、职能间达到最佳的组合和配比,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在给定资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为此,笔者结合审计实践,谈谈对审计资源整合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审计资源的概念 审计资源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指审计活动一切直接或间接所需要的资源,它包括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审计法规、审计成果、审计信息、审计环境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要素,就目前而言,审计资源的内容主要有:审计组织和人力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技术资源;审计环境资源。 二、目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从审计资源的现状及配置利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审计组织体系配合不得力,审计活动的整体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组成的,三者的共同目标均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共同的目标构成了我国统一的审计体系。但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由于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目标基本上与委托者的要求一致,也就是它的审计目标受制于委托者;内部审计机构受部门单位法人管理,审计行为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限制;而国家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违纪审计,是强制性的。三者之间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环境和审计准则各不相同,导致三者之间互不联系,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组织三挂马车各行其是,不能形成合力,整体监督效应发挥不出来,审计成果不能共享。 (二)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审计人员结构尚待加强 当前,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质差距大的特点。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占了大多数,而掌握管理学、计算机、法律、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则比较缺乏,尤其是既懂审计又精通计算机,既懂审计又熟悉工程专业,既懂审计又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且审计队伍中较大部分人员只能就审计而审计,缺乏宏观分析、综合协调和风险预测的能力,无法在风险评估、经济咨询、提高效益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亟待加强。 (三)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有待于提高 内部审计成果最终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建议书、审计决定、审计调查报告、内部控制报告以及各种比较特殊的审计文书,是外界接受审计信息的直接途径。事实上,许多审计人员虽然精通业务,但由于忙于在审计一线搞业务,没有时间来提炼撰写审计信息,不善于把审计发现的大量微观现象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上升到宏观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度不高,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使审计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审计成果未被运用的另一个方面原因是有的审计报告太过肤浅,往往就问题说问题,仅仅从财务角度、会计核算角度提示存在的问题,缺少综合性审计报告以及最终审计结果整体分析,往往不能针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系统而全面的意见和建议,审计结果不能引起领导阶层和其他管理部门的关注,审计成果不被重视,许多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不能真正全面体现出审计的作用。

审计环境简要论述

何为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与审计活动相关的一切外部事物及其活动的总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诸多方面。[1]审计环境不仅是审计产生的土壤,也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审计环境既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又是审计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它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如何改善审计环境因素来加强我国的审计建设,关系到审计职能能否实现,关系到审计质量,关系到审计事业的兴衰。 审计环境可分为审计外部环境和审计部环境。审计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审计部环境包括控制环境、人际环境、技能环境、客观环境等。审计环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外环境则决定着审计动因,进而决定着审计目标。 审计环境是审计产生的土壤,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从现阶段看,我国审计机关的力量有限,审计队伍无论是技术水平、知识结构、综合技能、人员数量都与形势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审计的社会、法律等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因此,要保证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刻不容缓。 审计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从审计环境入手。我国目前审计环境的不足,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论审计环境周英虎 审计环境是指影响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在的物质基础和外在的制约条件。它有在和外在环境两种表现,其中在环境是指审计文化,外在环境则是指财政、金融、投资、社会保障和经济法律等体制和制度。审计环境研究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审计环境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经济的客观反映,直接影响着审计的存在和发展。 关于审计环境的定义: 审计环境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在物质基础。审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发展的现象首先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个物质基础一般是指审计组织和机构的人员、场所、设施、设备和工具等,是针对审计的部环境,即我们常说的审计文化。物质基础是决定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在因素。 审计环境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外在制约条件。审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发展的现象不是孤立

环境审计

[年] 环境审计研究 组员:张磊,季晟杰,岳立 ZHANGLEI3600

环境审计研究 一:定义 环境审计与最高审计机关执行的其他审计并无根本区别 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在环境审计定义中,“可持续发展”不应处于独立地位,只有当“可持续发展“作为被审计事项目标的一个明显部分时,许多国家才愿意把他作为标准加以使用。 2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环境审计内容包括:1国家环境政策和项目的审计,2审计政府部门、国有公司、私营公司遵守国家环境法律和规章的情况3评估现有国家环境政策和项目的影响,4评估拟议的国家环境政策的项目的影响等 3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状况 我国对环境审计的研究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对生态平衡影响较大。环境审计在广义环境范围内的涉足,普及,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总之,在我国环境审计对于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及审计专业人员来说哦,是一个新领域。 二我国换机审计的内容 1从宏观上看,首先应对国家各级政府的环境政策、法规加以监督,审查和评价。即审查环境政策与现行法规的符合程度,以及环境政策的可行性。 环境的问题出现是由人们社会行为的失当造成的,而人们的行为是由

各国政府行为所决定的。环境政策和法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环境保护的质量,也体现着环境管理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实施起来收到限制。因此,审计部门首先要审查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环保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是否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三、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审计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未来,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十分重视,为确保投资项目的正确,可靠,收效大,必须对环保投资进行系统审计。 1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审计 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重点应放在资金上面,环保投资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必须加强审计监督,环境审计应通过事前审计督促环保建设资金的落实和到位,通过事中和事后审计确保环保资金使用节约和有效 2对国家在国际履约方面进行审计监督 3对企业进行审计 在现代化建设中,新建了不少企业,不论是新企还是旧企,在工业建设中都不可避免的出现污染,对企业环境保护进行审计也迫在眉睫。对旧企业应着重审查其治理三废、保护环境方面做得如何。 四、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 审计人员对环保投资项目、投资决策、计划、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后,必须要认真的加以分析和评价。评价其环保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评价依据主要包括:

环境审计论文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环境审计论文 我 们 与 环 境 审 计 姓名:李梦昀 班级:审计131班 学号:139124132 指导老师:郑军

摘要: 环境审计是一个审计新领域,也是目前审计学界探讨的热点。虽然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已初显成效,但从理论研究到审计实践的各个方面尚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个人作为国家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环境审计事业中具有着独特做,因此我们需要审视自身所负有的在环境审计发展中的责任。本文通过阐述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分析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根据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环境审计分析。 关键词: 环境审计,我们与环境,责任与义务 正文: 1.环境审计概述 1.1环境审计定义 1.1.1定义内容 1.1.1.1广义 广义来说,环境审计是一个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的过程。国际商会在专题报告中对环境审计的概念作了陈述,这一陈述得到了的普遍认同: “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是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 1.1.1.2狭义 环境审计既有其广义的一面,也有其侠义的一面。 从狭义来看,环境审计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依据环境法规和政策,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环境会计披露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等信息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资源环境审计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1.1.1.3地位 (1)环境审计既是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监控和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职能。因此环境审计与资源环境相联系相作用。 (2)环境审计类似于内部审计,其本身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具有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能。环境审计包含于审计,但又是内部审计的扩展。 1.2环境审计背景 1.2.1产生背景 人类不断带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繁荣,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危及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最近三十年中召开多次关于全球环境保护会议,并组织许多国家签定共同协议,对整治环境危害取得重要成效。 出于监督环保有效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需要,环境审计继而产生,它体现了审计应有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并取得若干成果。尽管如此环境审计也只是初步实施,若干重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1.2.2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2.2.1理论 当今人们已经深深地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正在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其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环境管理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部门来鉴证。可见,作为社会控制机构之一的审计,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工作,是对环境法规的遵循和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

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探析

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18-11-26T16:57:46.02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作者:赵水婷欧阳倚奇[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重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资源环境审计也应运而生。(湖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重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资源环境审计也应运而生。虽然这一工作的作用不断凸显,但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整体来看还不是很完善。本文在论述资源环境审计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了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问题;策略 一、资源环境审计概述 资源环境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管理及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或鉴证工作(王淡浓,2011)。我国资源环境审计起步得较晚,起初只是财政审计的一部分,2008年审计署出台了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明确地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至此资源环境审计逐步从财政审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二、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有利于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备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刘家义,2012)。资源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保障资源环境安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基础。资源环境审计能够揭示生态环境风险、公共健康风险,甚至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文化风险,保障资源环境安全。 2、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充分表明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促进了资源环保政策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执行,增强了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有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3、有助于促进政府生态责任履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环境审计,国家可根据各级政府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准确把控各地自然资源变动情况,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提醒和事后评价”,同时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有助于督促政府履行生态责任。 三、当前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单一 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是由政府主导的,审计主体是政府审计机关,而内部审计部门与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很少参与,降低了资源环境审计的覆盖面、效率和影响力。此外,资源环境审计常被认为是审计机关一个部门的工作,尚未与国土资源、农林水利、海洋渔业等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信息尚未实现真正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环境审计的有效开展。而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已经逐步向多元化结构转变,例如,美国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依靠美国审计总署和环境保护总局,体现为国家审计机关和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门共同作为审计主体(白恩泽,2017);日本资源环境审计由政府审计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和企业内部审计共同参与,且均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要促进资源环境审计的深入开展,也必须摆脱单一审计主体的局限。 2、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不全面 我国对于资源环境的审计内容仍以资源环境专项资金为主,这使得资源环境审计受到一定的思想、范围的限制(徐晓艳,2017)。据笔者统计,自国家审计署2003年12月发布第1号审计公告起,截至2017年12月,与资源环境审计事项有关的公告仅有37份,且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内容以财务审计为主,缺乏对资源环境合规问题、绩效问题、责任问题的审计。而美国、荷兰等国家已经普遍推行了环境绩效审计,评估环境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是否遵循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原则。说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深度不够。此外,我国资源环境审计范围也有死角,一些重要的领域如海洋资源审计、核安全与辐射审计、大气污染防治审计、生物多样性审计等尚未涉足。 3、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不完善 一套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对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非常重要。尽管近年来我国颁布了《水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缺少具体明确认可和规范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法规,我国的《审计法》中,也没有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和详细实施办法,使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缺少法律支持,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质疑。另一方面,我国尚未构建统一的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审计机关在进行资源环境审计的过程中,只能参照审计署或者其他省市审计机关的同类审计项目中的评价指标体系成果,或者被动的借用被审计单位行业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很难客观、公正的提出评价意见,进行审计问题定性,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4、资源环境审计结果的运用不足 审计成果的运用无疑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而我国对资源环境审计结果的运用却明显不足。审计署在过去2003-2017年间共公布396份审计结果公告,与资源环境审计事项相关的有37份,仅占审计公告总数的9.34%,年均发布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2.5份,但有的年份(如2005年和2008年)缺少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且许多资源环境审计结果是包含在当年其他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中,单独公告列示的比较少,说明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严重不足,资源环境审计实践明显落后于生态文明战略部署。此外,资源环境审计结果的公开缺乏反馈机制,往往将出具审计报告和整改建议作为工作的结束,而后续的问责和整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跟踪落实,揭露出的问题出现屡查屡犯的态势。

审计环境简要论述(doc 9页)

审计环境简要论述(doc 9页)

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

《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 《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 《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 《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 《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 《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 《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 何为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与审计活动相关的一切外部事物及其活动的总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诸多方面。[1]审计环境不仅是审计产生的土壤,也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审计环境既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又是审计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它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如何改善审计环境因素来加强我国的审计建设,关系到审计职能能否实现,关系到审计质量,关系到审计事业的兴衰。 审计环境可分为审计外部环境和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审计内部环境包括控制

环境、人际环境、技能环境、客观环境等。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进而决定了审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外环境则决定着审计动因,进而决定着审计目标。 审计环境是审计产生的土壤,是审计发展的保证条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网络、世界经济一体化,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从现阶段看,我国审计机关的力量有限,审计队伍无论是技术水平、知识结构、综合技能、人员数量都与形势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审计的社会、法律等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因此,要保证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刻不容缓。 审计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重大,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从审计环境入手。我国目前审计环境的不足,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论审计环境周英虎 审计环境是指影响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的物质基础和外在的制约条件。它有内在和外在

方案-我国绩效审计环境分析和政策选择初探

我国绩效审计环境分析和政策选择初探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与审计有关的外部因素的综合。审计环境制约着审计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审计对其所处的环境也具有反作用,当审计能够适应其环境需要时,就可以促进 发展和 进步;反之,则可能起到阻碍作用,并失去自身存在的条件。因此,研究我国绩效审计不能仅仅抽象地孤立地对绩效审计本身加以研究,而是要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将绩效审计放在其所处的特定审计环境中进行研究,才能揭示绩效审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对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和政策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1].构成审计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但对审计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及法律环境等,本文将侧重对中外绩效审计所处的不同政治、经济及法律环境差异加以剖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政治环境 目前,绩效审计开展比较好的国家多数是立法型审计模式,该审计模式产生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部门,依据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对政府行政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以英美等国家为典型代表。绩效审计已成为英美等国立法机关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2]. 我国审计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部门,是典型的行政型审计模式,这是由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行政型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向纵深层次发展。从受托责任关系来看,绩效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以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审计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层次的公共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难以进行评价和监督,发现了问题也难以对外披露。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人大监督不到位、效果不明显,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法律规定的如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手段很少运用,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基本流于形式。因此,人大对我国绩效审计的推动作用还不是很明显。 (二)经济环境 当前,英美等多数国家实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减少政府干预,力图创建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干预也较少。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西方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趋于成熟和完善,财务信息相对真实和规范,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也日趋减少,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相应较少。因此,他们的国家审计更主要集中在关注创建高效廉洁的责任政府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3]. 我国国家审计诞生于 经济时代末期,当时,审计目标突出合法性,强调以行政处理处罚为手段,为维护国家 经济秩序服务,尚不具备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市场经济 体制逐步建立,政企职能逐渐分开,这就为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国家审计的职能也将相应转变,客观上要求国家审计更多地关注政府部门管理和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和时机逐渐成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制尚未健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不高,经济活动中还存在很多违法违规问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绩效审计还难以快速成为国家

我国政府审计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日期:2007-08-17] 来源:作者: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王本强[字体:大中小] 自1983年以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直十分重视环境审计,先后开展了排污费、运用外资等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1998年被明确赋予环境审计的职能后,又先后开展了对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青藏铁路等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和重点环境保护区域的审计。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萌芽、探索和逐步推进三个发展阶段,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基础上,一方面,在审计范围、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专业审计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随着各级审计机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对环境审计内在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入,环境审计在发展定位、审计范围等方 面的未来发展趋势也逐渐清晰。 环境审计的特点 一是兼顾审计专业的不同分工,实现了环境审计的合理定位。近年来,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从“环境是人类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的理念出发,将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审计机关内部多个不同的专业部门。2003年,《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成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审计工作”。这意味着一方面,环境审计成为一项全署性工作,定位更加明确;另一方面,与环境审计相关的各专业审计(主要是投资审计、外资审计、经贸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要在“整体统一、分工配合、优势互补、运行高效”的协调机制下,逐步加大环境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环境审计合力。 二是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科学地界定了政府环境审计范围。近年来,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按照宪法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定,从生态(生活)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两个方面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实践,并以此为基础,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搞好国家重点区域环境保护投入和重大环境保护项目的审计监督,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环境审计模式”的思路与要求,从生态(生活)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两方面着眼,以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投入和重大环境保护项目为切入点,科学地界定政府环境审计的范围。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有机结合,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最初是以内部审计的方式进行的,旨在防范企业可能遭到环境诉讼和可能由此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五届大会上,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列为主要议题,并发布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确定了环境审计的定义和内容。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那么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最终必然会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把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审计作为一项综合的经济监督行为,必须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现实中看到,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对环保资金收支不能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没有健全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体系,导致环保资金大量流失,使亟待解决的一些环保问题难以处理等现象。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研究和探索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规范环境审计的内容,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环境审计是由有关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地.定期地对被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

和环境管理系统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委托方。环境审计要审查各级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审查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等,纠正错误.查出弊端,以促使被审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监督被审单位切实履行其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为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是环境经济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因此,笔者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和规范我国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和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审计机构进行环境审计,需要建立.健全应遵循的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准则,并使其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因为它是衡量环境审计质量的标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框架性的理论基础,指导审计机关如何充分考虑审计的类型.审计标准的目的和来源,建立技术标准。环境审计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我国环境审计起步又较晚,缺乏环境审计规范.环境审计方法和环境审计实务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环境审计准则目前尚有难度,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