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

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

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
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

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

摘要:本文从有关动物行为的研究进展中综述了研究中的一些主要方面,包括动物的性选择、动物的文化传承、觅食行为、贮藏食物的行为等。

关键词:性选择、文化传承、食物贮藏、学习、神经生物学

随之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植物与动物和人之间的关联,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动物与生俱来的叫做先天性行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模仿而习得的称为后天性行为。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r),动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1 、性选择的两种表现形式——性内选择和性间选择

达尔文是最早提出性选择概念的人,他认为导致生殖成功率存在差异的因素是为争夺配偶

所发生的竞争,即性内选择(intrasexual selection)。所谓性内竞争是指同性个体彼此为争夺异性个体所进行的战斗或竞争。在动物界争夺配偶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物种是雄性个体争夺雌性个体,也有少数物种是雌性个体争夺雄性个体。

动物两性之间的基本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动物行为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都认为主要因素是两性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精子和卵子)的类型和数量不同。显然,雌性个体所产生的卵子数量少但个体大,所以每个卵子的价值就更大。另一方面,雄性个体所产生的精子只需消耗很少的能量,这使得精子的产量可以极多。雄性个体的生殖成功率主要是受到雌配子产量很低的限制。可见,当雄性个体产出成千上万的精子,使其有可能达到极大的生殖成功率的时候,雌性个体却常常只产出少量的卵子,这将导致对卵子这一稀缺资源的激烈竞争。

雌性个体生产卵子时耗能高和生殖成功受到更多限制,因此在选择配偶方面常表现得更为挑剔和具有更强的选择性;,会使得雄性个体的生殖成功率具有更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达尔文认为,雄性个体的任何一个特征只要有利于它的交配和使卵受精,这个特征就能一代

代地传下去,使其在种群中存在的频率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具有这一特征的个体能比它的竞争对手产出更多的后代。达尔文关于雄性个体彼此竞争交配机会的思想构成了我们现在了解性选择的基础。当然,在性选择过程中,激素、神经生物学、发育、环境和很多其他因素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性间选择(或配偶选择)所涉及的是一性个体对另一性个体的选择性(主动选择),可以是雄性选择雌性(罕见),也可以是雌性选择雄性(常见)。雌性个体选择雄性个体在自然界最为常见,这是因为雌性个体一旦选择了低质量的或劣质配偶,其损失就会比雄性个体大得多,因为雌性个体对每个配子的能量投资要比雄性个体多得多,因此雌性个体对配偶质量的要求和选择性就应当表现得更强。此外,对体内妊娠的动物来说,雌性个体在孕育后代时要付出巨大的能量代价,因此在强大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它必须选择一个优质配偶,以保证自己

后代能够健康成长。雄性动物除了具有交配所必需的外生殖器以外,还必须具有其他一些在吸引异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是所谓的第二性征。

性内选择和性间选择在动物所有的婚配体制中都起作用,不管是单配偶制(monogamous)、多配偶制(polygamous) ,还是一雌多雄制(polyandrous)。一般来说,在多配偶制和一雌多雄制的婚配体制中,性选择的作用更为明显,因为在这两种婚配体制中,往往是有些个体能获得很多的交配机会,而另一些个体则会完全失去交配的机会。在单配偶制中,不同个体的生殖成功率往往是大体相等,至少是相差不大,这就是说,性选择的作用不是很强。

2、优质基因与配偶选择

雌性个体从它们所选择的配偶那里不仅可以得到一些直接的资源(如食物和隐蔽场所),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如含有优质基因的精子,并能将这些基因传给自己的后代。目前大部分理论和经验性实验都认为雌性个体如能选择具有优质基因的雄性个体作配偶将会得到很大好处。优质基因就是那些对一些好的特征或特性进行编码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通过遗传被雌性个体的后代继承下来。在优质基因模型中,如果雌性个体所选择的配偶体内含有能极好适应其特定环境的基因,那它就会间接受益,其子女就会继承很多优质基因,使其能具有极高的觅食技巧,能抵挡并击退天敌和寄生物。

3、动物的文化传承

自然选择个体学习和文化传承是动物行为研究的三大奠基石文化传承是指动,物通过复制其他个体的行为而学到某些东西所以也可称为社会学习,通过文化传承可以使

一些新获得的特性以极快的速度在种群中散布开来也可以使各种信息在各世代间得到快速传递。

就动物个体学习来讲,模仿其他个体对食物的选择,这在遗传上是一种编码行为。这种行为通过自然选择,使其频率一代代增加但文化传承比个体学习更为复杂,这是因为动物经由个体学习学到的东西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丢失。而且经由个体学习所获得的信息从不会在世代之间进行传递文化传承则不是这样如果一种行为受到其他个体的复制,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沿着文化传承的路径传递很多世代。

3.1、纵向的文化传承

信息从亲代传向子代就属于纵向的文化传承,),

例如子代通过观察从父母那里学到东西或父母主动将某一行为传授给自己的子女等。在一些鸣禽中雄鸟常常是从听父亲的叫声中学会鸣唱的,而雌鸟对潜在配

偶叫声的偏爱也主要是受父亲叫声的影响。科学家曾研究过宽吻海豚的纵向文化传承。这种海豚不论是在实验室内还是在自然水域中都有彼此互相模仿的习性,海豚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占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以便最有利于亲代和子代之间行为特征的传承。

3.2、横向的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并不限于把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就人类来讲,每天的经历都可说明部分信息都是来自于同辈人或同龄人,这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就称为横向的文化传承。这种传承不仅在成年人之间起作用,在青少年儿童之间也起作用。横向文化传承无论对人类还是动物的行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3斜向的文化传承

斜向的文化传承是指信息在世代之间的传递,但不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这种类型的文化传承中,年幼动物从成年动物那里获得信息,但这些成年动物不是它们的双亲。斜向的文化传承在有些动物中特别常见,这些动物没有亲代抚育行为,因此年轻个体和成年个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非亲非故的关系。

4、动物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由于内分泌系统与动物的化学通讯有密切关系,所以它对动物行为近期的因果分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内分泌系统在化学通讯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它作出反应的速度太慢,通常是以分钟或小时计。另一个通讯途径是神经系统,神经通讯属于电脉冲系统,它的反应速度则要快得多。动物都具有被称为神经元的神经细胞,不管这些神经细胞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它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每一个神经元都有一个细胞体、一个细胞核、一个或多个神经纤维,能够把电信息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的纤维就叫轴突。轴突的长短可小至不足1mm到大至1m以上。轴突的直径有所不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神经脉冲的速度直接影响着动物行为的反应速度。一般说来,轴突的直径越大,神经脉冲沿着它传递的速度也越快。,

每一个神经元都只有一个轴突,轴突的基部叫轴丘,而轴突的端部有很多分枝,当信息沿着神经元系统移动时,正是通过这些分枝离开一个神经元并进入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元接受来自其他细胞的脉冲是通过被称为树突的神经纤维,一个神经元可以有成百上千的树突,形成所谓的树突树。此外,有些类型的神经元在树突树的每个分枝上还生有很多树突棘。它可接受来自于其他细胞的信息输入。重要的是,这些树突棘的数量可以随着空间导航行为和学习能力的增强而增强。

目前动物行为学家正在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做以下两方面的研究:①研究雄性田鼠和雌性田鼠空间学习能力差异的神经生物学机理;②研究神经系统的某些成分是如何随着动物空间学习经历的改变而改变的。首先是对多配偶制和单配偶制田鼠的雌雄两性个体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大脑皮层的海马区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已知大脑的这个区域对动物的空间定向起着关键作用。

5、食物贮藏

5.1在人类社会,人类会把多余的食物贮藏起来,留着以后用。在寒冷的地区,人们会提前把食物贮藏在地窖里,以此来熬过寒冷的冬天。在自然界里,动物也

会贮藏食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会贮藏食物。

为了了解鸟类觅食行为与空间记忆力的问题,Healey和Krebs曾研究了7种鸦科鸟类的脑海马大小与贮藏食物的能力之间的关系。他们之所以选择研究脑海马是因为已知鸟类大脑的这个区域与食物的回收(复得)有密切关系。同时,鸦科鸟类也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最好对象,因为在鸦科鸟类的各个物种之间,贮食行为的表现各不相同,便于用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有些鸦科鸟类根本就不贮藏食物,而另一些鸦科鸟类则必须在长达9个月期间完全依赖贮藏的食物为生。Healey和Krebs研究了两种几乎不贮藏食物的

鸦科鸟类,即寒鸦和红嘴山鸦,还研究了4种贮藏食物的鸦科鸟类,它们是秃鼻乌鸦、欧洲乌鸦、喜鹊和红嘴蓝鹊,此外还研究了1种不仅贮藏食物,而且在长达9个月期间必须记住6000~11000粒种子埋藏地点的鸦科鸟类,即欧洲松鸦。当检查贮食行为与脑海马大小之间关系的时候,发现这些鸟类都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海马体积越大,贮藏食

物的行为就越发达,这表明:海马大小是鸦科鸟类空间记忆力和贮食行为进化的关键因素。

5.2 贮藏行为的进化与系统发生

研究贮藏食物行为的另一种方法是从进化和系统发生的角度进行研究。为了了解鸦科鸟类贮藏食物行为的进化史,Kort和Clayton用鸦科鸟类的46种鸟构建了一个系统发生图,对每一种鸟都按其贮藏种子的具体情况加以归类。根据实验室观察和田间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把46种鸟中的每一种都放入一个类别中,总共有3个类别:不贮藏食物者是指那些根本没有贮藏行为的鸟;适度贮藏者是指那些全年都贮藏食物,而且会贮藏很多不同种类的食物,但它们的生存并不完全依赖这些贮藏的食物;最后是专化贮藏者,它们贮藏食物常常具有季节性,通常是在食物产量丰富的季节才贮藏食物,所贮存的食物量很大,但常常只有一种,而且贮存的时间很长。

对鸟类贮食行为所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鸦科鸟类贮食行为的原始状态是“适中的贮食”,也就是说,鸦科鸟类的祖先是属于适中的贮食者,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因为很多动物行为学家都认为,鸦科鸟类的原始状态是不贮藏食物的,其进化轨迹是从不贮藏食物走向贮藏食物。然而Kort和Clayton却发现鸦科鸟类的祖先是适中贮藏食物者,这就是说,原始鸦科鸟类一方面朝专化贮食者的方向进化,而另一些种类则走向完全丧失了贮藏食物的能力。据分析,朝着专化贮食者方向进化至少已独立地发生过2次,可能多达5次,与此进化方向相反的是,至少有两个物种完全丧失了贮藏食物的能力。这种退行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贮食行为所带来的好处不足以弥补维持一个较大的脑海马所付出的新陈代谢的代价。

6、蜜蜂的觅食行为

6.1蕈形体(mushroom bodies)对蜜蜂觅食行为的影响

蜜蜂在蜂巢外进行觅食时必须具有飞行定向的能力, 关键是能从环境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众所周知的是, 在脊椎动物中, 这种能力是与脑海马( hippocampus)有关的, 但在无脊椎动物中则是与脑前部的一团小神经细胞有关, 这团小神经细胞就是蕈形体。蕈形体对蜜蜂的空间飞行和觅食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蜜蜂为了觅食往往要飞行几公里的距离, 通常年幼的工蜂会留在巢内

工作( 称内勤蜂) , 工作内容包括喂养照料幼虫和清洁蜂巢等。待发育到一定年龄后才会离开蜂巢外出进行觅食或去寻找新蜜源地( 称外勤蜂) , 此时它们的活动靠的是视觉和嗅觉。当它们第一次离开蜂巢时并不是马上就开始觅食活动, 而是多次返回蜂巢并在蜂巢上方上下飞翔几分钟, 这种行为称为/ 定向飞行0, 它显然可以使觅食者辩明并记住蜂巢在环境中的相对位置。当蜜蜂发育到大约1 周龄时便开始进行这种/ 定向飞行0, 而直到发育到3周龄时才会开始真正的觅食活动。

S.E.Fahrbach 研究了同一蜂群中不同年龄的工蜂担任不同工作与蕈形体发育( 大小) 的关系, 他发现觅食蜂的蕈形体比内勤蜂约大14.8%。研究者还发现, 蕈形体虽然增大了, 但它在蜜蜂脑中所占的相对体积却没有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 就相对体积来说, 它并没有随着工蜂年龄的增长和职务分工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为了进一步研究与觅食有关的经历本身会不会影响蕈形体体积的增加, G. Withers 及其同事又在实验中诱发蜂群中的工蜂提早进行觅食活动。在正常情况下, 工蜂大约是在发育到20 天时才开始觅食活动, 但在实验处理条件下的工蜂发育到第7 天就开始觅食了。实验结果表明: 提早觅食工蜂蕈形体的形状与正常年龄觅食工蜂并没有显著差异。

6.2 激素与蜜蜂觅食行为的关系

随着工蜂逐渐成长为执行外勤工作的采食蜂, 它们体内的保幼激素(JH)含量也会随之增加。为了更好地了解保幼激素与觅食行为的关系, J. Sullivan 进行去除咽侧体的实验(咽侧体是生产保幼激素的腺体) , 他将去除了咽侧体的蜜蜂与两个对照组蜜蜂进行比较, 其中一个对照组是实施了类似切除术但实际并不去除咽侧体, 另一个对照组是仅仅实施了麻醉。借助于去除生产保幼激素的腺体可以使研究人员了解保幼激素含量的变化会不会导致觅食行为的改变。正如在其他类似实验中所看到的那样, 觅食行为的改变并不会引起保幼激素水平的变化。Sullivan 还发现, 虽然去除了咽侧体的蜜蜂与对照组的蜜蜂最终都开始了觅食活动, 但去除了咽侧体的蜜蜂( 因而没有了保幼激素) 开始觅食的时间显著地推迟了。如果保幼激素水平的提高能导致觅食行为增加的话, 那么就可以预测, 只要在实验中提高保幼激素水平,就一定能导致去除了咽侧体的蜜蜂恢复正常的觅食行为。为检验这一想法通过设计实验发现, 用一种类似保幼激素的化合物(methoprene, 蒙五一五) 处理已去除了咽侧体的工蜂, 其觅食行为表现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有一种叫章鱼胺( oct opamine) 的神经激素也与蜜蜂觅食活动的增强有关。早期的工作表明, 章鱼胺可调节蜜蜂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也能影响蜜蜂的视觉、嗅觉和味觉。与内勤蜂相比, 在巢外担任采食任务的工蜂, 其大脑中含有更多的章鱼胺, 当工蜂从巢内活动转向巢外觅食活动的时候, 这种神经激素的浓度就会达到最高。问题是: 这种神经激素的增加是只影响与觅食行为有关的飞行活动呢? 还是同时能影响刚开始觅食工蜂的其他活动? Barron 和Robinson 有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章鱼胺的确是对蜜蜂的觅食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的特异物质: 1

用章鱼胺处理过的蜜蜂会明显增加与觅食行为有关的飞行活动, 但不会增加与其他行为有关的飞行活动, 如把死幼虫运送到巢外等。当用章鱼胺与繁育新幼虫有关的其他激素处理蜜蜂时, 这些蜜蜂就会明显地增强觅食行为, 以便能喂养更大的群体, 但不会增加与喂养新幼虫有关的其他活动。

7、学习

学习是动物借助于个体生活经历和经验使自身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从这一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任何当前发生的行为都是与此前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相关联的。如果动物也能像我们人类那样能够根据先前的经历和经验预测和计划未来的话,那一定会大大增加自身的存活机会和适合度。目前属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计划未来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这也是人类与所有其他动物存在的一个主要差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变得越来越清楚的是,动物也具有一些一度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行为,例如使用工具和纯粹是有利于未来生存的行为,这促使动物行为学家开始对动物有没有计划未来的能力产生兴趣并进行研究。

8、小结

研究动物的行为,不仅可以使得我们了解到自然界中的一些不常见的动物行为,解除我们对这种行为的恐惧,同时也可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与动物和谐相处。另一方面,研究动物行为,能够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提高家禽养殖的成活率、产率以及其品质,减少支出,合理利用周边环境,达到空间的最大利用,节省占地面积。同样,研究动物行为也能够利于我们对濒危灭绝动物的保护,增加其繁殖的成功率,保障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的新进展( 一) : 蜜蜂的觅食行为.北京大学.2011,04

[2] 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的新进展(二):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行为.北京大学,2011,06

[3] 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三):动物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北京大学.2012

[4] 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的新进展(四):食物贮藏与计划未来.北京大学.2012,03

[5] 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五):动物的文化传承. 北京大学.2012,05

[6] 尚玉昌. 动物行为研究的新进展(六):性选择和配偶选择. 北京大学.2013,03

[7] 王树彩.鸡啄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畜禽饲养.2013,09

福建省邵武第七中学八年级生物《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

福建省邵武第七中学八年级生物《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二、提前准备 1、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 2、“探究蚂蚁的行为”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器具等。 三、教学策略 1、教材分析 ⑴本节知识结构:科学家的案例,探究蚂蚁的行为 ⑵教学重点: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⑶教学难点: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和方法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相互攻击等行为的录像。 议一议: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三刺鱼的这些行为的?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点拨: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等方法。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点拨: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的。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点拨: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阅读:读“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和“雄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资料。 讨论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学习,填写下列表格 类别主要目标方法程序材料处理联系 观察法描述行为表现直接观察不施加影响实验法以 实验法说明行为发生实验观察施加影响观察法为基础 ㈢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雄狮鬃毛综黑色和黄褐色的研究。制作一只仿真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性狮到身旁来。这种研究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例2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利用动物行为来获得结果。这种探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好是:查阅资料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知道了多名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例,并认训到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

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2.读书指导: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 《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Q3R 可以参考BSCS(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 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①纵览教材。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看标题。看节的标题和本节的黑体字。看本节内容。看文字、看插图,看“动动脑”提出的

《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提前准备: 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 知识结构: 科学家的案例, 教学重点: 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相互攻击等行为。 议一议: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三刺鱼的这些行为的?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点拨: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等方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点拨: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的。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兹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点拨: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阅读:读“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和“雄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资料。 讨论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学习,填写下列表格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雄狮鬃毛综黑色和黄褐色的研究。制作一只仿真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性狮到身旁来。这种研究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例2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利用动物行为来获得结果。这种探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好是:查阅资料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知道了多名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例,并认训到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板书设计: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一、科学家的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主要应用观察法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二、学生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 教学反思: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帮助学生认识、掌握两种方法的基本要点,向学生灌输科学研究的态度,为提供科学研究的氛围。课堂上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八年级(初二)生物动物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观看录像前) 梁启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过程 引言: 复习运动系统的组成? 动物因为有了骨骼、肌肉关节才能运动,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多姿多采灵动的世界。 示图“鹅在水中游”(解说: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几百年年前就对动物的行为有了很多观察,骆宾王在七岁时就写了鹅这首诗)让学生齐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写的是鹅在水中的什么行为(嬉戏游水)。还有古人的诗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说的就是自然界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行为。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他们的运动和行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动物的行为,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和获得的过程。 一、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问:看一看:这些是动物的什么动作?这些动作统称为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 问:想一想:你能说出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吗? (动物都能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这种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 问:老虎的奔跑跳跃是动物的行为吗?老虎的凝神静卧呢?你还能说出一些动物行为的例子吗?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试题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 1.温度对卵的孵化影响很大,请问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卵的孵化期最短?()A.在适温范围的下限温度B.在适温范围的上限温度 C.一直保持在最适温度D.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有些波动 2.有一种植物,其松弛期(或喜暗期)是喜光的,如果这一时期将植物处于无光的环境,则抑制了它的发育,这种植物对光而言是() A.长日照植物B.短日照植物C.广光性植物D.狭光性植物 3.在某一地方,陆生蜗牛在夏季常常钻入枯叶层内、石块下或土壤内,并呈麻痹状态,造成蜗牛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因素是() A.日照强度B.水分C.日照长度D.气候 4.一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定的忍受范围,一种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一种环境因子的忍受范围是() A.完全相同B.完全不一样C.不一样D.具可塑性 5.下列符合耐受性定律的是(多项)() A.青蛙成体生活于水边或潮湿地区B.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严格 C.氧气是幼鸟出壳的必要条件D.南极企鹅只生活于南极 6.下列植物中属于阴生植物的是(多项)() A.蒲公英、大蓟、槐B.连钱草、红豆杉、铁杉 C.人参、三七、半夏D.柏、松、栎 7.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D.温度过低 8.下列动物所表现的行为与光周期相关的是(多项)() A.家燕的迁飞B.麻雀食性的季节变化 C.雪兔在冬季换上白毛D.玉米螟老熟幼虫的滞育 9.下列动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 A.噬菌体和细菌B.蛙和鱼C.大象和鹿D.马和羊 10.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11.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A.较低B.较高C.动态平衡D.变化较大 12.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它种群优越的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3.下图表示存活曲线。这些曲线表 示3个不同物种在任一特定时刻的残存的(幸存的)个体百分数。研究这些存活曲线,下列哪一个组合是对的?() A.1⑵、2⑶B.1⑴、2⑶C.2⑶、3⑴D.1⑴、2⑵E.2⑵、3⑶ 1 2 3 年龄(相对时间单位) 种 群 的 生 存 % 100% 10% 1% 0.1% ⑴大象⑵青蛙⑶兔

下册——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 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 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可以参考BSCS(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Q3R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 ①纵览教材。 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 看标题。看节的标题和本节的黑体字。 看本节内容。看文字、看插图,看“动动脑”提出的问题。迅速浏览一下本节内容。 ②提出问题。 浏览“动物行为的概念”,认真琢磨自己是否同意书中介绍的概念,有什么问题;浏览观察法和实验法,试想自己是否可以按照该方法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能否对家禽、家畜、宠物或昆虫做类似的实验。随手记下自己的问 题。

生物:第16章第3节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要求观察者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也就是说要求观察者在观察某种动物时,将这种动物的所作所为不加渲染地如实记录,即见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在研究动物行为的初期,这种观察、记录工作几乎全部由观察者去做。例如,19世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亨利·法布尔(1823 -1915年)是用观察法研究昆虫生活的第一位科学家,被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伟大的进化论创始人查理·达尔文说法布尔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家”,他研究的是活着的动物,他是在“蓝色的天空下、蝉儿的歌声中”观察和研究它们本能的表现。只要天气晴好,法布尔就带上一把洋伞、一个放大镜、一支笔、一个记录本、一块面包和一个苹果,一大早就出发去观察,天黑时才返回家。他就是这样辛辛苦苦地工作着、探查着。他观察每一种昆虫都花去大量的时间,如观察土蜂20年、地胆过渡变态25年、隧蜂30年、蜣螂(屎克螂)40年,最后才写成一篇材料。他是如此认真负责,生怕观察中出现漏洞。对当时不理解他的科学家们的议论,他采用了一种很别致的方法加以答辩。他对他的昆虫朋友们说:“来,你们一齐来,你,带刺的,还有你,长着鞘翅和甲胄的,你们都来帮我答辩解释。告诉他们,我是怎样密切地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告诉他们,我是用了怎样的耐心来观察的,以及怎样谨慎地记载你们的叙述,不任意增减。无论谁,只要他们愿意来研究你们,

就一定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于摄影机、录音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手段去记录观察对象的一切,必要时可以重放、再现当时的场景,以利进一步观察研究。 实验法这是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体(动物)或行为的环境条件(各种有关刺激)加以改变,来研究动物行为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种泥蜂科昆虫在沙地上掘穴产卵后就将洞口封住,此后雌泥蜂会定期将幼虫所需要的食物--小毛虫,运到洞内供其食用,离开时雌泥蜂会将洞口再封好。有位行为专家采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实验对泥蜂的这种抚幼行为进行研究:他在清晨当雌泥蜂“察看”每个洞穴之前,将一个洞穴中的泥蜂幼虫取出,放入另一个洞穴中。这样一来,有的洞穴中幼虫数量增加了,而另一个洞穴中却没有了幼虫。雌泥峰发现这种新情况后,会很快地加以改变,于是运到洞穴中的食物量也会随着改变。由此可以看出,雌泥峰并不是盲目地单凭“记忆”来饲喂每个洞穴中的幼虫的,而是根据每次“察看”洞穴后,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决定当天应该向每个洞穴中的幼虫提供多少小毛虫。假如你在雌泥蜂清晨“察看”洞穴之后,移走它的幼虫,那么它仍会将小毛虫运入空洞穴,它的抚幼行为也不会改变。

生态学的10个规律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日照实验高中崔宝刚 一、生态学的十个规律 1.生态学是科学:生态学是关于动、植物投资的一门科学。生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行为,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党和生态平衡等 A.大面积森林砍伐、滥施开垦干草原、破坏沼泽、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 B.生态平衡像“收支平衡”一样,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好还是坏? C.生态平衡不存在(发展观),常用生态系统稳定性描述。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并不直接产生或指挥伦理和政治的运动。 2.生态学只有按照进化论才能被理解 (1)离开了进化论,生物学就没有了意义。 (2)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的巨大多样性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例:为什么鸸鹋(澳洲鸵鸟)、几维鸟(新西兰唯一保存下来的无翼鸟; 新西兰人把从我们中国引种去的猕猴桃,称为几维果)和美洲鸵鸟等都是无翼的?——进化的结果。 (3)从更广的水平而言,进化的趋势是使有机体的适合度(fitness)最优 (4)由于环境是对于有机体的基本约束,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视进化和遗传?---错 3.“对物种有利”现象并不存在 自然选择将有利于那些传给大多数后裔的基因 假如兵蚁或工蜂在防御性攻击后自取灭亡(工蜂遇敌时,不得已而使用螫针,螫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拉出,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但它保卫了蜂巢内同胞的安全)或雌章鱼在生产后就即可死去只是对物种其它个体有好处,但是对携带基因的个体是不利的,那么进化将有利于别的基因取代它,这种死亡的意义并不在于利它。 由于同样的理由,认为种群大小通过出生率降低而受到限制是“为了对物种有好处”的论点同样是不可靠的。基因是自私的,只对自己有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某种个体含有利它基因现象。 无论是利他行为还是种群调解,用进化作用于个体的观点都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4.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 先天定型行为与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也像消化道内的酶一样,同样是被基因控制的。目前有许多基因控制行为特征的实例。 学习行为也是重要的,很多鸟类出生时就和同种鸟类分开,成体后并不会本种鸟叫。 正确评价这两方面因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事实,对于正确理解生态学是很重要的。 5、理解复杂性需要模型 首先要确定小的特定问题:如“雄性乌鸫为什么形成领域?” 然后要“提出特定假设”:有领域的乌鸫能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 再次要检验特定的假说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概述 行为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的变化(如转基因,基因敲除或下调等)最终表现为与基因相关的行为变化;环境的变化(如声、光、电的刺激和药物的处理)不仅其本身可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而且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影响而改变动物的行为。学习和记忆更是这种相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学习是一个获得外界环境信息(对动物而言)或有关世界知识(对人类而言)的过程;记忆则是对这种信息或知识进行加工(encoding)、储存(storage)和再现(retrieval)的过程。人类的记忆复杂,包括对事件与物体的明晰记忆(explicit memory)或描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与学习无关(如适应性和敏感性)或有关(如操作技术和习惯养成)的模糊记忆(implicit memory)或非描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而动物记忆相对较为简单,包括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前者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者则持续24 小时到数天.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与此相对应得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参考记忆(reference memory)。工作记忆是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储存较短的时间,因而代表短期记忆;参考记忆是指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测试的任何一天)均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过程,因而代表长期记忆。 记忆的脑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仍不清楚。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末,著名神经外科医生Wilder Penfield 第一个获得证据表明,记忆的加工可能是在人脑的某些特殊部位进行。他从上千例的病人观察到,电刺激病人的脑颞叶皮层(temporal lobes)会产生一连串对早期经验的回忆,病人称之为“经验反应”(experiential response)。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给一个患癫痫长达10 年的病人施行脑手术治疗,Penfield 将病人双侧的海马·杏仁核和部分颞叶皮层切除。术后发现,病人的癫痫症状大为改善。但出乎意料的是,病人的记忆同时受到破坏性的损害。虽然病人保留了几秒到几分钟的短期记忆,且对手术前的事件有非常好的“长期记忆”,但是,他却不能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对人·地点或物体等信息的保持不超过一分钟。而且,他的空间定位能力也大大受到削弱,甚至花了长达一年时间才学会走一条围绕一栋新房的路而不至迷路。事实上,所有因手术或疾病使内侧颞叶的边缘结构受到广泛损害的病人都具有类似的记忆缺陷。这些结果说明,大脑边缘系统在记忆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脑内至少存在5 个不同的结构系统相对特异性地参与学习记忆的调节,包括海马、杏仁核、皮层(尤其是鼻周皮层,perirhinal cortex)、小脑和背侧纹状体。针对这些脑结构建立了相应的具有一定特异性地学习记忆的行为测定方法。海马是空间记忆的最重要的调节脑区,同时也参与情绪记忆的调节。毁损海马回导致空间记忆的完全缺失,情绪记忆也会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这是因为情绪记忆主要由杏仁核调节。测定杏仁核依赖的记忆主要用条件恐惧(fear conditioning)法;而测定海马依赖的记忆方法则很多,包括各种迷宫和抑制性回避(inhibitory avoidance)实验等。鼻周皮层是调节视觉物体记忆(visual object memory)的特异性闹区,常用物体认知模型(object recognition)检测。小脑是调节与骨骼肌反应有关的经典反射的特异性脑结构,眨眼反应(eyeblink conditioning)模型对小脑依赖的记忆有很高的特异性。纹状体对刺激-反应习惯(stimulus-response habit)的学习记忆过程其重要作用,主要调节与药物滥用有关的学习记忆。测定纹状体记忆的方法很少,目前主要用赢-留放射臂迷宫(win-stay radial arm maze)法。纹状体毁损会导致动物在这一模型上的记忆操作障碍,而毁损海马或杏仁核对这种记忆没有明显影响。说明赢-留放射臂迷宫法对纹状体记忆具有特异性。 尽管记忆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yclic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的动物,它们每时每刻都要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完成某种行为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安排在运动的结构的后面。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和行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动物的行为及其类型,另一就是生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呈现的方式也直观,通过大量图片,探究活动“探究鸡的绕道取食”,再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初步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3、能力目标 (1)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鸡的绕道取食”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的行为特点和意义。 2、本节“探究鸡的绕道取食”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后进行,课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一般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并视频播放“探究鸡的绕道取食”的示范实验,引导学生少走弯路。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

福建省邵武第七中学八年级生物《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二、提前准备 1、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 2、“探究蚂蚁的行为”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器具等。 三、教学策略 1、教材分析 ⑴本节知识结构:科学家的案例,探究蚂蚁的行为 ⑵教学重点: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⑶教学难点: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和方法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相互攻击等行为的录像。 议一议: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三刺鱼的这些行为的?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点拨: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等方法。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点拨: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的。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点拨: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阅读:读“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和“雄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资料。 讨论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学习,填写下列表格 类别主要目标方法程序材料处理联系 观察法描述行为表现直接观察不施加影响实验法以 实验法说明行为发生实验观察施加影响观察法为基础 ㈢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雄狮鬃毛综黑色和黄褐色的研究。制作一只仿真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性狮到身旁来。这种研究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例2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利用动物行为来获得结果。这种探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好是:查阅资料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知道了多名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例,并认训到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动物行为学》考试中心

《动物行为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1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2 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后天性行为。 3 初级防御: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可区分为初级和次级防御,但这两个防御的概念只适用于种间而不适用于种内。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有四种类型,即穴居、隐蔽、警戒色、拟态;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 4 领域:领域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群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配偶等。 5 迁移:迁移是动物群从一个区域或栖息地到另一个区域或栖息地的移动行为,尤其是指鸟类(迁徙)和鱼类(洄游)在一年的特定季节离开一个区域,后来又回到这个区域的周期性的移动。 6 优质基因假说:主要含义:①雄性个体在其存活技能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遗传差异②雄性个体的行为和装饰提供着自身基因实用价值的精确信息③雌性个体利用这些信息选择配偶,其配偶基因将有助于它产生特别有活力的后代。 7 亲代哺育:也叫亲代抚育或投资,就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如,亲代对子代的保护、照顾和喂养。所谓亲代投资是指亲代靠牺牲再次生育的机会所做的可使更多现存子女发育到成熟期的任何事情。 8 拟态:一种动物如果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得到好处,这种防御叫拟态。 9 性选择:即在两性的潜在生殖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其中一性对另一性的追求,其所选择的特征是用于竞争配偶和吸引异性。 10动物通讯:即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过程。信号是用于交流信息的任何符号、状态和标志等,其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二简答题(8分*5 =40分) 1观察动物的行为有哪些原则? (1)熟悉研究对象、坚持长期跟踪观察(2)在不被动物觉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3)动物个体的鉴定和识别。 2 领域有哪些标记? 领域的视觉、声音、气味、电标记。 3 鸟类迁移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①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宜的气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代谢②因为养育后代需要大量的食物,这样可以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③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节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充分收集食物④在北方敌害较少,而且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鸟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⑤使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争夺占区的行为⑥有利于自动平衡,能使鸟关避免气候悬殊⑦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和交配的机会,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亲代投资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亲代投资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可以增加后代的成活机会,保证亲代最大限度地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5 简述鳗鲡的洄游行为。 鳗鲡属的幼鱼在淡水中成长,至性成熟后迁移到大海中繁殖,之后又带着幼鱼迁移到淡水中生活,

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十三章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 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人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 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可以参考BSCS (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O3R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 ①纵览教材。 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 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 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行为的概念。 因为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几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可以说,动物行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并没有给动物的行为下确切的定义,只要求学生了解该概念的“一般”含义,即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学生对静立不动、注目凝视也是动物的行为不易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小组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互助加深对动物行为概念的理解。 2.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 课前,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人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 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可以参考BSCS (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中介绍的SO3R法。如下具体步骤可供教师参考: ①纵览教材。 看目录。本书前十二章已经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五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的行为。本章包括六节,有两篇课外读物。 看标题。看节的标题和本节的黑体字。

2000-2010联赛生态学、动物行为学试题

2000-2010联赛生态学、动物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2000年 42、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害虫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害虫 C.食物链被破坏 D.上升后又下降答() 57、在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 水稻田 B.草地 C. 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答() 58、生态学是研究: A. 各类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的科学 B. 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C. 生物牺居的科学 D. 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答()2001年 15.菌根是________在植物体上形成的,二者是一种________关系。()A.细菌;寄生B.真菌;互惠共生C.真菌;附生D.根瘤菌;互惠共生61.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是有可能的,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A.面积大小B.分层结构C.是否落叶D.阔叶与针叶 62.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群落的内部动态、_______和地球上的生物群落的进化。() A.群落的演替B.生物群落的年变化C.干扰D.季节性变化 63.下面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请分析后回答(本题2分)。 D E ↗↗ ↑ A → B → C (1)要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 A.A→B→C→EB.A→B→EC.A→DD.A→B→C (2)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A.竞争B.捕食C.竞争和捕食D.互利共生 64.身体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一现象属于_____。()A.保护色B.拟态C.警戒色D.协同进化 68.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大小有影响?() A.捕食B.资源C.竞争D.污染E.以上所有因素均影响种群大小70.判断下列有关食物链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B.捕食食物链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食物链 C.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D.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营养级中72.判断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 D.温度过低 73.关于动物对高低温的耐受极限,下面哪项特征不属于高温致死的原因?() A.酶活性被破坏B.脱水使蛋白质沉淀 C.氧供不足,排泄功能失调D.神经系统麻痹 2002年 96.在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异养演替。() A.从湖泊到森林; B.从裸岩开始的演替; B. 从一个动物尸体开始的演替;D.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 97.假定有两种植物共同生长在一个盆中,当两种植物被分开种植物时,一种死掉了,另一种生长得要好得多,请问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A.寄生B.共生 C. 自养D.异养 98.食蚜蝇长得极像是蜜峰,这种现象属于:() A.警戒色B.混淆色 C. 拟态D.隐蔽 99.有些蝶类翅上生有很多小眼斑,其功能是() A.装饰B.吓退小鸟 C. 吸引小鸟啄食 D. 吸引异性

探究活动:几种动物行为的观察

几种动物行为的观察 几种动物行为的观察: (1)观察蚯蚓的学习行为 ①实验准备:实验材料包括活蚯蚓和“T”字形迷宫。 制作“T”字形迷宫可用长约35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7厘米的纸箱或木箱作为材料。然后再用纸板或木板固定在木箱中的适当位置上构成“T”字形迷宫。其中“T”字形路径的宽度,要根据实验用蚯蚓的大小而定,一般比蚯蚓的身体略宽即可。迷宫做好以后,在迷宫的一臂放潮湿的砂土并遮盖使其黑暗。另一臂则装上电极,使电极与1—2节干最池相通。 ②实验步骤:实验时将电极与电源接通。然后将蚯蚓放入迷宫中远离双臂的一端,使其爬向双臂。观察它对两臂中不同条件的选择。实验要重复多次,并做记录。观察、分析蚯蚓要经多少次学习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暗室的一臂。(2)观察鸟类的占区行为 春天来临,大多数鸟类都进入繁殖期,在此期间,每一对鸟都要占有一定的区域,作为活动和取食的范围并在其中筑巢,这块区域叫巢区。巢区由雄鸟选择和占据。占有巢区的雄鸟,通常有保护巢区的行为,不准许其他鸟类、特别是同种类的雄鸟进行这块地盘。为了表明享有这块区域的权力,雄鸟常高声鸣啭并在所占有的地盘上空飞翔。这种活动不仅是对同性者的“警告”,同时也是向雌鸟表示求爱而发出的信息。 鸟类的占区行为,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使每一对鸟类(特别是那些飞行

能力较弱的食虫鸟类)都能保证从距离最近的地域内获得育雏所需要的充足食物。另外,每一对鸟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可促使配偶双方结合得更加牢固,减少了同种鸟类间的相互干扰。 巢区的大小在各种鸟类不尽相同,主要和该地区鸟类密度的大小、食物的丰盛程度、鸟的大小及取食方式有关。鸟类密度愈大,巢区愈缩小;一般来说,大型猛禽的巢区最大,能达到几平方公里,而一般小型雀类的巢区则从几十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如山雀的巢区仅为40~200平方米)。 鸟类的巢区所要维持的时间,因各种鸟类的习性而有所不同。对于绝大多数鸟类来说,一旦雏鸟能离巢独立活动,成鸟就带领它们逐渐地离开巢区,去各处游荡觅食。所以,巢区仅仅是鸟类在春夏繁殖期的一种特殊的“领土”。 (3)观察鸟类的求偶炫耀行为 求偶炫耀是鸟类在繁殖早期通过婉转鸣唱,展示华丽多彩的羽毛,进行婚飞、戏飞或以其他行为姿态吸引异性的一种活动。 鸟类的求偶炫耀丰富多彩,各式各样。鸣啭和鸣叫是一种经常可以见到的求偶炫耀方式。如鸣禽的鸣唱、杜鹃的晨夜鸣叫、猫头鹰凄惨的悲鸣、啄木鸟用喙急促地敲打空心树干所发出的击鼓之声等。除此之外,有的鸟类还用炫耀羽毛和特殊的表态动作向对方表达情意。如野鸭等水禽可在水上做出各种的钻水姿势,把水花溅起很高;雉鸡类的求偶常常是在舞蹈炫耀的同时,伴随着武力进行的,当一只雄鸡正向雌鸡求爱之际,如有另一只雄鸡“插足”,就会出现两雄格斗,飞起互相抓啄;猛禽的求婚炫耀,大都发挥飞行优势,在空中做各种各样的特技表演;雄田鹬在发情时,展开尾羽从高空飘然而下,这时的气流会使细薄的尾羽发出奇异的声响,以此吸引异性的注意;红尾伯劳雄鸟常做摇头、摆尾及“鞠躬”等姿态,雌鸟则下垂双翅,做快速抖动,尾羽展开如扇,然后双方以喙相互摩擦(如图)。 红尾伯劳鸟的求偶炫耀行为

相关主题